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4|回复: 5

内蒙古阴山岩画旅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9 17: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7-14 11:25 编辑
% C& m( L6 k6 L2 m! C; @
. n% i7 E* r4 m+ ~& ^: ~/ J9 _! g! w内蒙古阴山岩画旅游
, D* X3 _( n0 [转自:内蒙古天马旅行社
/ X- h, @% k, f, a  阴山岩画早在公元5世纪时,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他在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然而在其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没有人去问津。直到20世纪30年代未,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巴盟境内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游牧生活状况。
" C( W2 p! l5 {! |1 _8 G( M. H    阴山岩画分布非常广泛,最多的地方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东西延伸5公里多。仅此一处,岩画就在千幅以上。在地里哈日山东北不远的山南坡和山顶部也有大量岩画和地里哈日山岩画毗连一起,成为一个岩画分布区。地里哈日山西南约8公里的瓦窑沟北山,每隔2至10米或稍远一些便有一处岩画,总数在9百幅以上。其次在蹬口县的北托林沟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3米就有一幅岩画,最远间隔不超过10米,其总数在5百幅以上。
' s, w7 o& A7 p; V7 x; J' x3 d; f4 v    最密集的岩画群一个在默勒赫图沟一处迎北的崖壁上,东西约50米、高约20米,约有80个人头像组成。另一个在格和尚德沟中段的一块迎西的石壁上,宽约5米、高约15米,由50个个体画组成。% _! d+ i/ q. p
    岩画面积最大的是乌拉特后旗大坝沟口西畔石头上的正方形岩画,面积约400平方米,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
7 w6 l# w/ J1 G4 ^" k    岩画的题材从总体上看,取材于游牧民族的狩猎活动。其中数量最多、凿刻最精的是动物岩画。画中动物有山羊、绵羊、盘羊、羚羊、岩羊、大角鹿、白唇鹿、赤鹿、糜鹿、驼鹿(罕达犴)、狍子、马、骡、驴、驼、牛、野牛、羚牛、狗、龟、野猪、兔、狐狸、蛇、狼、虎、豹等。其次,是狩猎的画面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数量可观,表现了史前民族的社会生活,这是整个岩画中最绚丽的部分。狩猎画中表现了各种各样的猎手、武器、狩猎方式等场面性图像,无论阴山动物岩画独猎或众猎,还是引弓射猎或围捕野兽的画面,通常都表现其最紧张的一刹那,突出猎手对野兽致命处的打击过程,表现猎人获得野兽的强烈愿望。反映出原始人类的文化艺术来源于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这一根本途径。除动物画和狩猎画外,数量上占有较大比例的是放牧画。放牧画大约在青铜器时代晚期产生,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虽然时间相距很远,但其内容却大体相近,一般有出牧图、倒场图、一条鞭式和满天星式牧羊图、牧马图等。这些放牧方式在今日的内蒙古草原仍然比较流行。此外,人物舞蹈、车辆及出行、骑士、骑士列队、征战图、穹庐毡帐、人面形、人手足印、兽禽蹄足印、原始数码、图画文字、星图等岩画,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的神灵图像,在整个岩画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们直接反映了原始民族和部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特别是几处天体星象岩画,在世界岩画中也是少见的。
5 u0 S% V: J# L! D: P5 L    阴山岩画的题材和分布地点有一定的规律性:野生动物图像多出现在山巅岩石上;狩猎场面一般在山腰和山顶;神灵头像和天体星象几乎全部磨刻在山沟的垂直立壁或沟边坡岸的巨石上(原始人有神灵居于水流湍急之处思想意识)。这些规律与作画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人们的认识水平是相一致的。
! ]# l) W# `9 X+ ~( ?    阴山岩画的艺术特色质朴、生动,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岩画多以写实为基础,记录了人类童年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题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再现作者亲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在构思、技巧和表现力诸方面,均显示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朴实健康的美学观和惊人的艺术才华。阴山岩画并不是对自然原封不动的照搬,作者往往把从生活中捕捉来的形象给予想象性的加工,把表现对象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并竭力突出作者的意图,因而使作品非常生动。许多运动物像动感强烈,或引颈长嘶,或回首短呜,或慢步缓行,或四蹄腾跃;有的彼此含怒欲斗,有的相与舔吻亲呢。作者为了强调某一事物,运用夸张、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作者表现的中心,如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斗争的图画,均在构图和比例上往往突出胜利者的形象,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5 t" V7 E6 y- @1 n6 F! Z/ w4 u9 O8 U
    阴山岩画的作画方式主要有敲凿法和磨刻法两种。敲凿法是利用比画面石料硬度高的金属器或石器,在画面上打击成点,点连成画。用敲凿法制成的岩画,线条深浅不一,疏密不均。磨刻法亦称研磨法,用此法做成的岩画,痕深面光,断面成“U”形。此外,还有划刻法,即用金属工具划刻,其划痕细而浅,此类作品多为晚期作品。
2 n/ k: j: @: B. q! h, B    岩画中还有颜料岩画,即用石灰和动、植物油调作颜料涂于岩石上的岩画。这类画数量不多,多为近代作品,且与喇嘛教有关。5 Y8 ]  {( T& C
    阴山岩画大体分为四个时代、五个时期:/ O! i: K8 N+ ~1 {5 `' D! g5 S- |! C
    第一代岩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的岩画。这是岩画的鼎盛时期,数量多,分布广,制作认真。( v& l9 j1 Q$ j3 G& D  S) u1 ~8 n
    第二代岩画是春秋时期至两汉时期匈奴人的岩画。
, _6 B+ g, x. V( t. ]    第三代岩画为中世纪岩画。这代岩画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北朝至唐代突厥人岩画和五代至宋代回鹘、党项人的岩画。突厥人岩画数量较少、内容以表现家畜为主,其中山羊占有突出地位。表现手法有抽象化、图像化的特征;回鹘岩画的突出特点是用铁刃画刻而成,线条细而浅,题材多为仿前代作品,并有少数植物图案和回鹘文字。党项人岩画大都是敲凿而成,做工粗糙但色泽新鲜,多如新作一般,并伴有西夏文字。其艺术特点是形象性很强。, Z3 P/ B7 V, z. ?
    第|四|代岩画是元代以后蒙古族的作品,称为近代岩画。岩画分敲凿岩画和颜料岩画两种。颜料岩画为蒙古民族所特有,岩画内容除一部分反映生活、生产(如奔马、双峰驼、牧工图等)之外,多数是与喇嘛教有关的图案。
, r- o3 G* a9 c  n* H
" K- C* s( E. \4 | ysyh0912.jpg
) p8 r& X7 W% ~# h, T$ O$ P ysyh1912.jpg 8 \7 Z1 l4 ?# [- t1 S, d
ysyh2912.jpg + k1 I6 n; D2 N; V+ F
ysyh391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18: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10-22 11:26 编辑 . d& I/ `. i1 V. K3 [9 G/ N7 {

$ n* E1 T8 @" O# t- k* Z巴彦淖尔古迹——突厥墓) N+ Q8 Q. c2 o/ r/ P: f$ K
ystj2912.jpg
& @: |. O) _' J8 q  ?! P( O2 q    巴彦淖尔阴山一带是古代墓葬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以阴山南麓为界向北包括乌拉特草原地区,多为石棺墓和石人墓。
: U: {' N$ l# v9 e  }    石棺墓和石人墓,是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猎牧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埋葬习俗。因地面建有方形或圆形石圈,个别还立有石人故而称之。较为集中的墓葬群有乌布浪口墓群、石兰计山口墓群、温更墓群、达拉盖沟口墓群和哈日格乃沟口墓群等。: |+ u& x4 ^5 J( Y) d* h) m2 l- p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18: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10-22 11:26 编辑 5 h& s. h! ?/ z0 ^$ d2 d8 v6 ^
' Y. g. b7 B& n! E
阴山
' t" l$ o% J; i) ^. Z  阴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其蒙古语名字为“达兰喀喇”,意思为“七十个黑山头”。阴山山脉是古老的断块山。它东起河北东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中部的狼山,东西绵延长达1000多公里,南北宽达50-100公里不等。阴山的最大特点便是南北不对称,南坡山势陡峭,北坡则较为平缓。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之间。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因此,阴山南麓的雨水较为充沛,适宜发展农业。
  N8 o, k. @9 f8 V/ j+ [  阴山山脉的自然资源非常富饶,原有白桦、青杨、山榆、山柳、松柏等树种。今日的林海之中,增加了人工种植的油松、樟子松、落叶松等树种。其山林之中还栖息着画眉、百灵、斑鸠、石鸡等飞禽以及狼、狍子、狐狸、野兔、青羊、盘羊等走兽。这里亦是远志、黄花、当归、知母、赤芍、干草等200余种中草药的生长地。井眼梁、马场梁、骆驼梁还是山脉中出名的天然放牧场所,是一片片富饶的旱地草场。! S/ @9 r, t: X8 {
yssm0912.jpg # Q; z) ^6 r6 W, ]& p$ D6 I8 r7 t
yssm191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18: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10-22 11:26 编辑 , ?, E3 y, g" C- S' Y0 m: T" \3 V
" k, t2 B* |! f8 F' A" u
敕勒川3 r  l" z" W9 d

, N: b$ }2 O3 M2 H  敕勒川,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尤以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辞大气磅礴,粗犷雄放,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句。, u5 F3 {6 \1 y1 k
yssm2912.jpg ( j( L  |8 H$ I8 {" b
  敕勒歌0 m) A/ I5 N" P( K: h0 W5 y
  ——北朝民歌
8 c# A. ^) T8 }5 I4 O2 c/ ]# G' C  敕勒川,阴山下,
0 c7 `/ Z" @; g3 @( a" o0 n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p; P' j8 _- o$ H+ L
  天苍苍,野茫茫,) N, `: H2 A& p: R+ j: Y' q
  风吹草低见牛羊。- u- S# [: S  P, A5 N9 a: x; ^
" c# i. Q9 a. u
  注释4 u( ]" f# A8 L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内蒙古中部土默特右旗)一带。+ a$ w+ f$ X, R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 Y& x. l) a' p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z2 U+ B2 H+ O2 @
  4.川:平阔的原野, b$ \/ m5 @! f9 J
  5.苍苍:青色。9 p. B9 U/ Q7 h- w
  6.见读xiàn,同“现”。
9 U/ l- z0 }+ ~/ w* `9 N  7.野:古词典里读yǎ,现代人一般读yě 。
: b4 i4 Y5 E2 ^
) _! a1 r" A0 F% X3 y& Q$ B  简析2 E0 m& e. k& H% R8 Z: t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3 X% N' u1 l* l( v' q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0 e9 X) f3 c& e- N' w; |- L" {7 Q  r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H  \3 {! z7 O
' n* E# y8 H; d  Y
  地理位置$ N! g7 |$ H: m3 D; ^+ a
  敕勒川是一个地名,根据专家解读,有不同说法。第一种认为在山西的朔州,宁武一带;第二种认为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头昆都伦河流域;第三种认为在如今的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就是包头的土右旗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小部分,土右旗如今在复兴敕勒川文化。今天的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和土默特左旗都有敕勒川大街。
$ {+ |5 ?) ~6 v
% }7 {; D# j( A) e  历史背景
, R2 C9 M; b! `; S; G3 ?! |  这首妇孺皆知的诗歌大气磅礴,粗犷雄放,刚劲有力,描绘了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的青翠,无边无际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笼盖草原,微风吹拂,健硕的牛羊从丰茂的草丛中显露出来,波澜壮阔的场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机。让人读来心胸开张,情绪酣畅,油然涌出一股豪迈之气。可是,大家只知道这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却不晓得这首诗歌诞生在一场刀光血影的战争中。
  H0 B/ A, i/ d yssm3912.jpg
% b* E1 C" T# R  高欢,祖籍河北,是一个鲜卑化的汉人,他娶了鲜卑的贵族女子娄昭君为妻,自己也更名为贺六浑这样的鲜卑名字。南北朝时期,他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年仅11岁曾孙元善见为献宗孝静帝,实际上自己掌控了整个东魏的政权。高欢把持东魏政权,觊觎强盛的西魏,想吞并西魏,统一北方。就在武定四年(546)九月,秋高气爽,高欢率领10万大军把玉壁城(今山西稷山西南)团团围住,引诱西魏出兵交战,但是西魏韦孝宽据城固守,不骄不躁。东魏大军远道而来,意在速战,一举拿下,以免有粮草不济的后顾之忧,然而韦孝宽任敌军辱骂、逗引,就是不出战,急得高欢束手无策,于是,10月下令攻城。韦孝宽随机应变,誓死抵抗。高欢一时无计可施,在大帐内苦思冥想,手下一员干将自告奋勇,有良策献上,高欢听罢,大喜过望,不待天亮,派军士到城南筑土山,想要以居高之势,俯而攻之。韦孝宽得到军报,上城察看,窥破高欢计谋,即派人在城楼上绑上木板加高,东魏忙碌半天,一无所得,悻悻而退。隔一天,高欢又得一计,改变战术,派士兵到玉壁城城北,挖掘地道。韦孝宽获悉,领兵挖掘长沟,切断东魏军的地道,并派兵驻守。东魏军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心中窃喜,不想,迎面碰上潜伏在深沟里的西魏军,被杀得个个身首异处。韦孝宽还让人在沟外堆积柴火,只要看到东魏军在地道中人头攒动,便将木柴塞进地道,引火助燃,一时间,地道内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地道里的东魏军埋头前进,不辨西东,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鬼哭狼嚎。高欢无奈,只好放弃地道战。这样你来我往,僵持日久,东魏军无法攻进城内,高欢焦躁不安,眼看粮草将尽,只得派人说降韦孝宽,可是韦刺史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大义凛然,拒不受降。高欢此时心头如压着一块巨石,攻之不下,弃之不甘,闷坐大营,愁眉不展。众将士也是长吁短叹,军心不振,大营外的士兵们多是老弱病残,潸然落泪。高欢为了安定军心,鼓舞士气,大宴全体将士,酒宴上,高欢命斛律金大将歌舞助兴。但见斛律金长剑出鞘,且醉且舞,只听得雄壮激越的《敕勒川》在大帐内盘旋,帐外风萧萧,野茫茫,高欢一时心酸,不觉泣下。高欢围困玉壁50天,心计施尽,寸功未得,士卒死的死,伤的伤,精疲力尽,心急如焚,旧病复发,只好撤军。这一战,令韦孝宽美名传扬,高欢一败涂地,不久便死去。- a2 g: {4 Y7 M3 g
  敕勒,少数民族名,以游牧为生。南北朝居住于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阴山,在今内蒙古北部。这一首因为战争流传下来的诗歌,最早使用鲜卑语演唱,因为斛律金是鲜卑人,后来被译成了汉语。这首古老的歌辞浑浩苍茫,令人向往。后人有解释为歌唱爱情,有人说是牧歌。其实乃诞生于战争中的悲歌,有悲切悱恻,有慷慨激昂,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和迷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18: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10-22 11:27 编辑
# T& {* {3 y- N2 P6 l$ V% I
7 s. p+ o- C! |0 X0 D甘其毛都口岸8 _, M- B) I) N8 v* I2 A: [0 r
  甘其毛都口岸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境内,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汉博格德县嘎顺苏海图口岸隔界相望,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阵地。口岸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日均过货量突破万吨,于2009年8月获批成为我国对蒙古国第6个常年开*放口岸。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大力实施向北开*放战略,加强甘其毛都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使口岸通关能力大幅提升,口岸过货量迅速增长,2009年口岸进出口运量累计达320余万吨,年过货量突破历史最高纪录。口岸的常年开关为口岸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中蒙边境上的了望塔、会晤站、国门、界桩以及边境商品贸易区都值得游客一游。
9 G8 H0 o( r9 `( z; m0 m, v gqmd4083.jpg $ x, ]5 B, H) f8 ]. M' _9 f" [' d: v
gqmd4183.jpg
7 }; y) h4 `3 R  m' B# Y gqmd4283.jpg
' k' E: J! t' C# @/ Y+ ] gqmd4383.jpg
, l& d6 z9 V5 c4 ?; v& E( O/ i& ~) j+ t : @  J1 O+ _1 {. v: ?/ m, J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18: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10-22 11:27 编辑
0 z5 J- \% h6 r# o' R" j( A; ^8 l* s
内蒙古军区某骑兵营:"马背卫士"风采依旧
" |0 J$ m# `: Z5 O 来源:解放军报$ L/ ]8 u! U! z6 [! U. I
  内蒙古某骑兵营训练场。
6 x. t+ P& P& c, P0 |+ w. w qby600.jpeg 2 O! _3 A% |. e9 u$ @3 [3 y0 Q5 g
qby802.jpg 3 ?4 g: P, M% a+ G& w8 q
qby812.jpg
. F, N7 ^/ o5 a! F  午后,阳光下,刀光熠熠,马蹄生风。冲在最前面的一名战士,手擎一面红旗,旗上印着“中国骑兵”4个金黄大字。开阔地上,150米距离内,竖着高低不同7个人形目标。随着一阵急促马蹄声,一位骑手在疾速奔驰中抽刀侧身、接近目标、手起刀落……
% O" C. g- ]# N7 f  20世纪80年代,驻守在内蒙古边防部门的某骑兵营成为一个保留兵种。在我军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笔者探访这支骑兵部队,依旧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m4 D' F% m' v3 ^
  2011年9月上旬,按照上级命令,骑兵分队成建制进行支援行动。50名官兵60匹军马,星夜兼程,仅3天就到达了某边防团防地。在半个月执行任务中,这支铁骑驰骋漫漫边境,筑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某边防连连长巴达拉说:“当我们遇到沼泽地段、巡逻车难以到达时,骑兵营官兵总是一马当先。”2 R1 S+ p' d9 k
  在遂行多样化任务中,该骑兵营风采依旧。2010年冬天,大草原遭遇暴风雪袭击,交通、通信大面积中断,被困在各个“雪中孤岛”的上百户牧民急需救援。为了尽快把救灾物资运送到受灾群众手中,骑兵营6支马队跋涉在茫茫雪原,奔赴救灾一线,为受灾群众带去了希望、送去了温暖,被亲切地称为“马背卫士”。* j1 H+ c* P2 D! @" ?+ A; I
  今天,骑兵已不是沙场的主力,但他们并未远去。作为内蒙古军区边防部队的特殊一员,该骑兵营依旧为维护祖国边疆的安宁,驰骋在茫茫草原上。(褚文杰)" Y+ v! j1 G. B4 p* |* T- E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