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故我在

[原创] 道欲何为?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2: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3-11-30 20:24 编辑

人类思想无疑是要理解世界、理解自我,是要寻找存在的意义,进而确立某种有价值的存在形式;
而基于人类处境的基本事实,人类又不得不首先为自身的生存困境谋求出路。
因此,如果有什么思想是无目的的,它就不能真正地被称为思想,而不过是些零散的、琐碎的想法;
也正因为其零散、琐碎,所以才不能在一个目的的统合之下上升为思想。

我们固然可以进行一些无目的的精神遨游,甚至是幻想、梦想;
但只要对它们加以基本的考察,就会看到其中或明或隐的目的性。
人类理性具有的这种确立目的、甚至是自身存在之终极目的的能力和内在倾向,正是人类智性之所在;
而任何深刻的思想也正是个体智性的极度扩展;
于是它就不可能不具有目的性,并因此成为那种可以被恰当地称为人类智慧的表征。

当我们探究古人思想的时候,由于文本本身的问题,我们经常性地陷入困境;
此时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人类思想的一般特征;
我们就会在文本之外获得重要的线索和根据;
而一旦我们把古代思想家作为一个“人”来看待;
我们就获得了对他的思想的一般形式和普遍法则的把握;
此时,文本的残缺、字词涵义的差异、版本的区别,等等等等,这些缺陷的严重性或许就不那么本质了。

人类的伟大思想毕竟是由“人”来完成的;
而我们也是以“人”这个基本身份去理解它们;
这就构成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最显要的共通性;
于是当我们还没有看到经典文本任何一个字之前,我们与作者之间就已经达成了形式上的理解!

此十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2: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章与第二十一章一样,都具有总述、导言的性质;
可以理解为第二十一章的前说,二章组合起来即可构成道德经的理论纲要。

参研这一章的关键在于“远曰反”;
道德经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甚至可以说是道德经的理论支点。
道之“大”在于两个方面;
道所生发的世界万物扩展至繁复、宏大无限,此其一;
但任其广大无垠,世界万物还仍然笼罩在道的彻底规定性之下,此其二。

宏大无限,此为“逝”、为“远”,这只是一般性的推论,也可以理解为对世界万物的经验性描述;
而“远曰反”则是一个理性判断;
它提出了世界万物与作为其生发根源的“道”之间关系的第二个基本观点;
世界万物不仅来源于“道”,而且其运行方式也仍然没有脱离道的规定。
这个“反”是指世界万物对于其本源的符合、遵从,而不是任何感性上的返回。

道对于万物运行的统摄大致可以看作以规律的形式,那是一种充分的规律性,规定了世界万物的方方面面;
我们甚至可以说,或者道德经作者原本就是要说:道就是世界万物及其关系的总和!
这种完全的规定性不仅仅揭示了事物本身的合规律性;
更为重要的是,道德经最为关键的道德原则就隐含在这个观点之中。

此十五之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2: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通过“远曰反”确立了道与世界万物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其目的何在呢?——就如本帖主题所疑问的那样。

首先,这样一个观点是作为下述判断的理论前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由于道的总体规定性,人、地、天(世界万物)都被各自的内在必然性所支配;
一个独*立不改的、周行不殆的道就是它们的内在必然性之所在。
说世界万物被其内在必然性所支配,可以理解为一个自然规律的集合对世界万物的充分规定性;
这个自然规律的集合体就是“道”本身,只不过,道同时还是自然万物的质料来源。

其次(这只是理论次序上的,而不是重要性上的“其次”),这样一个观点更是衔接“道”与“德”的唯一桥梁;
它提出了这样一个自然主义的道德观念:既然道作为总和的自然必然性规定着世界万物的运行,那么人类如果想达到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就必须把自己的行为主动地纳入到“道”的法则之下。
人应该如何行为?人类正确行为的原则是什么?这是任何一个道德思想体系的核心问题;
道德经在这里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自然主义的答案。

第三,道德经又一次表现出其理论上的卓越:老子再次强调了人获得“道”的启示是如何可能的——“道法自然”!
你如果想理解道和道的意旨,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道的产物——包含了世界万物的自然界。
世界万物的质料本源是道,同时,道又充分规定了其方方面面的运行方式,那么在这个运行方式的总体结果之中自然就会透露出道的意旨;
其中就是第二十一章所说的借以“阅众甫”、“知众甫之状”的“象”、“物”、“精”、“信”。

这一章是道德经中最为宏大的思想展现;
其思维的逻辑性、体系的完备性、概念观点的明晰性令人叹为观止;
但其中就没有理论上的困难吗?
接下来我将尝试解决几个相关的理论问题。

此十五之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2: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来讨论这个“远曰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寂”和“寥”看起来似乎不过是一种感性化的描述,而实际上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道德经作者借助这两个描述,指出“道”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它是独*立发挥作用的,没有任何辅助的力量;
这显然是意在强调世界万物在原则上的统一性、在规定性上的一致性——它们都是在“道”的完全规定之下;
这是道对于客体的一致性(这里的“客体”只是一种叙述上的方便,我更倾向于把道等同于世界万物,而世界万物就是道自身的展开)。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则是指出“道”自身与自身的一致性;
老子致力于揭示的是一个对世界万物具有独*立的、全面彻底的、恒久不变的规定性的道概念;
对于老子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古今有别的道。

“可以为天地母”往往被考察者简单化理解;
老子在这里也暗示了这样一个观点:道对世界万物都具有直接的规定性,而不是阶梯次第的;
也就是说(狭义地说)并非“道生天”、“天生地”,而是天、地都直接为道所生。

道德经作者认为,这样一个“道”可以称之为“大”;
大则必定是扩展的,扩展而至于远大;
但“道”之致远却不是一个断了线的风筝,而是具有“反”的特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反”呢?
我们当然可以设想一种地球大爆炸理论所提供的的宇宙运行模式:奇点~大爆炸~奇点;
而且这一点似乎可以得到“周行而不殆”之“周行”以及十六章“吾以观复”之“复”的支持。

但是,如果我们连贯地来看以上几句,进而把这几句理解为一个思想家在试图表达一个具有一贯性的观点;
那么或许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老子在此前的叙述中一再强调道是独*立规定世界万物的,是恒久不易的;
却为何在此突然偏离了这个主旨而提出一种循环往复的观点呢?(“周行”并非只能合理地解释为循环往复)

所以我认为,这个“反”理解为“符合”、“不偏离”更为适宜;
它意在归纳前面几个观点,指出在道之彻底规定性之下的世界万物必定是符合于道(出于道)、不偏离于道的。
这样理解更合乎一种一以贯之的思想方式。

另外,“符合”、“不偏离”与“循环往复” 原本就具有相容的涵义;
道致远而能反,这首先是因为道并不因为致远而“改”、而“殆”,它仍然保持着本色(这里受益于青竹先生的理解);
“循环往复”本身就包含了对于变化、异化的排斥意味;
因而,“符合”、“不偏离”的理解至少并不与“循环往复”有任何冲突;
毋宁说是一种更为本质的理解。
关键是,这样的理解使得这个叙述在逻辑上更为流畅;
我相信,作为一部精心构建的道德著作,应该反映出思想家本身所具备的理论上的一贯。

我之所以重视“远曰反”这个观点,是因为我们可以由此达到从“道”至于“德”的衔接;
这个观点是“道法自然”的前提。
当然,即便是撇开“远曰反”这个命题本身,我们仍然可以从前几句中得到同样的理解;
但毕竟没有这个观点来的直接、显明。

此十五之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2: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远曰反”这个命题的前提性准备,我们就可以来考察“道法自然”了;
而这个考察的第一步当然要从“自然”入手,这也是道德经争议最多的几个元素性问题之一。

“自然”作为一个二字组合当然不能想当然地以现代词汇的意义上予以界说;
但这并不等于说它就必定是与现代的“自然”概念绝无关联;
有人以现代的“自然”是舶来品为由试图将其与道德经的“自然”截然地区分开来;
这至少不能说是一个充分的依据,甚至是一种肤浅、草率的情绪化观点。
因为语言的翻译毕竟是有其原本的含义基础,是用不同语言的同等意义进行置换;
即便汉语言原本没有与“nature”相同或相近内涵的语词单位,那也并不等于汉语言就不能确切地表达“nature”,这里涉及的是人类理性的共通性问题;
我以为,即便仅就道德经对于“自”、“然”的使用而言,“自然”对于“nature”的置换也是极其圆满的。
当然,以上观点必需获得道德经*文本本身的支持。

道德经(通行本)中“自然”出现了五次,它们分别是: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①”;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②。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④。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⑤而不敢为。

在①和⑤的语境之下,“自然”二字可说是涵义相同(这并非是说其他几个就有什么不同),而且极其直接、简明,可以作为理解的切入点;
它们都是指那种没有外部力量涉入、仅凭内在要素达成结果的行为过程;
在这两个语境中之所以要使用“自然”,作者的目的显然是要与另外一种行为过程相区分:外力推动的、非自身导向的、被动的、被用作工具的。
由此可以看到,道德经时代的“自然”可以说已经在基本的意义上与现代的“自然”概念相等同。

④的理解涉及“道”、“德”关系的问题,如果以本帖提出的“道”、“德”关系运用于此,就可以十分顺畅地得到与①、⑤同样的结论;
如果说这涉嫌循环论证,那么即便撇开语境也会看到,这里的“自然”正是对于外在之“命”的拒斥;
单就这一点就足可以对“自然”二字予以初步界说,至少与①、⑤没有冲突,甚至更加直接地提供了佐证。

第二十三章内涵极为丰富,这里仅专注其中的“稀言自然”,当然也必须在全句的语境中进行考察。
由“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可以看出,道德经作者是赞赏“稀言自然”的;
也可以判定,所谓“稀言”是与“飘风”、“骤雨”相反的、也是作者推崇的言语(行为)方式,这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四十一章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那么为什么作者赞赏“稀言”呢,答案就在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一个以道为自己行为指南、即自身德性之根据的人就应该自觉地符合于道的精神;
而道的精神就是一种自然的精神,它独*立、不改,拒绝外在力量的介入(道的产物与道相符合),而且不允许自身的变迁、异化(道自身与自身相符合);
由此道德经作者认为,“稀言”甚至于“无言”就是对道的充分尊重和依托,是主动地克制那种以自己的意志干扰道所主导的自然过程的冲动,而这就是人类最根本的德性之所在。

通过这一番考察,我们应该可以充分地把握在道德经意义上“自然”的主要内涵了;
那就是道作为世界演进的行为主体,它是自我导向的、拒绝外在要素介入的、自身恒久一致的。
这个“自然”定义与青竹先生的“本然”之说颇为接近——如果我理解得没那么出格的话;
有所不同的是,我并不认为这个定义与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概念有本质的冲突;
甚至可以说,道德经的“自然”正是现代意义之“自然”的内在机制所在——虽然“自然”的现代用法过于扩展以至于有些滥用了;
而所谓“自然界”也正是指称那个由道德经之道“自然”生发的世界万物之总和。

我们完全可以借用黑格尔的语气来表达道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就是道的展开过程及其结果。

此十五之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2: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3-11-30 20:56 编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理解“道法自然”有两个约束性原则;
其一是这四个“法”必须在语词意义上保持同一性,这也是绝大多数学者的一致意见;
看不到这一点,可以视为对思想家的基本语言素养缺乏信心;
其二则是使此句在逻辑上与全章保持一致;
这是我们对于思想家的理论素养所抱有的信心。
有了这两个原则,“道法自然”的可能释义也就大幅缩减以致趋于确定了。

我们可以基本无争议地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解释为“人应该以地为其行为法则、地应该以天为其行为法则、天应该以道为其行为法则”;
虽然这个解释颇为粗糙,而且是一种拟人化的语义形式,但就句法而言,也勉强可以算是较为恰当的理解了。
那么依照上述第一个原则,“道法自然”就应该被确定为“道以‘自然’为其行为法则”;
这在文理上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但只要稍加审视就会发现我们遭遇了一个真正的困难!

人之所以要效法“地”,而地之所以要效法“天”、天之所以要效法“道”,那都是基于这样的预设:后者是前者的规定性存在;
或者说,前者之所以要以后者为其法则,那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质料根源与行为根据(这个说法只是出于此处的方便而言)。
但是,如果这个理解是合理的话,我们能说“自然”是道的质料根源与行为根据,是一种高于道的存在吗?
这当然不可能,因为道德经作者显然把这个“独*立而不改”的道作为一种终极性的世界本源;
而且就上一节对于“自然”的考察来说,“自然”只是一种行为方式,它不可能成为世界万物的质料性本源,不可能是任何高于道的存在。

这样看来,道德经作者在这里似乎面临二个批评(虽然有些过于严苛):
一是逻辑上的,要求一个终极性的世界本源去效法另一个原则,这不免有自相矛盾之嫌;
二是句法上的,“自然”与“天”、“地”、“道”在语词性质上不对称。

带着这两个问题,让我们再来审视一下“道法自然”。
依照上一节的分析,“自然”是道自身的运行法则,它既要求道的产物与道相一致,更要求其自身与自身相一致;
于是,“道以‘自然’为其行为法则”就可以顺畅地理解为:道以恒久一贯性为其自身的行为法则;
如此一来,不仅化解了那个表面上的矛盾,而且还在理论上得以突破。

“恒久一贯性”是道自身对于自身的立法——这是一种拟人的说法;
或者说,“恒久一贯性”原本就是道的基本性质之一,道只能运行在自己所必然的轨道上;
因此,“道法自然”那不过是道对于自身的“中庸”;
道德经作者并没有给道提出任何高于其自身的效法对象;
而仅仅以这种方式强调了道的一个根本属性:规定世界万物,也规定其自身。

与作为实在性存在的“天”、“地”、“道”不同,道德经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作为纯粹理性概念的行为原则(就道德经作者而言,“道”也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
这可以视为人类思想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的突破性成果:由“象”走向“抽象”。
由此人类思想达到了对于“原则”的理解:自身与自身保持一致;
把自己的行为建立在稳定的原则之上,而不是寻求任何变动不居的表征性依据;
这也是人类从“情感的良善”走向“原则的道德”之决定性的历史步骤;
人类至此在思想方式上初步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蜕变。

至于句法上的疑问应该不具有实质的重要性;
基于上述观点,这种不对称毋宁说是一种思想高度的推升。

此十五之五。
【下转8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12: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从现实世界上,用科学的手法来验证“道”的存在及其权威性,其人不但要有扎实的物理知识,还要明白“道”是一个不能全知,只能无限接近的大统一理论。
如果只在抽象的概念里徘徊,那么什么“信”都是苍白的。

许多论道的人,因为压根儿就不信“道”真的是“万物的创造者”。
所以许多的“论道”不是迷信就是忽悠,迷信者含糊其词;忽悠者无极神化道的作用。

如果先生真的愿意理解“道”的作用与权威,我看还是从物理入手才会有收获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4: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3-11-28 12:41
要从现实世界上,用科学的手法来验证“道”的存在及其权威性,其人不但要有扎实的物理知识,还要明白“道 ...

如果先生真的愿意理解“道”的作用与权威,我看还是从物理入手才会有收获的。。。。。

不管怎么说,混沌先生的这个观点很特别;
不知能否提出可观的根据。

这个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混沌先生所说的“从物理入手”,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入手?
如果只是要说明道的运行是一种物理方式的运行,这个仅从“道法自然”就可以得到说明;
所谓“物理学的方式”本身就是对“自然必然性”的科学表述;
但这并不是说只能用物理学的方式去领会道德经的道概念;
这种自然必然性可以在哲学上获得充分的理解,而并不是一定要借助于方程式的形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14: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花了些时间看了前几篇,后几篇留后再看。。。。。。。

先生可谓“不信”中的“至信”了。
无论您如何解读,都逃不出证实“道”的存在的必要性;
换句话说,“心无住”先生还是可以说您在“编小说”的。。。。。。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概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14: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3-11-28 14:03
如果先生真的愿意理解“道”的作用与权威,我看还是从物理入手才会有收获的。。。。。

不 ...

这么说,老子首先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然后才是一个哲学家。

如果我们否认了道德经里的物理成分,那么极其量得出的只是“若存若亡”的结果。

物理在老子的年代可能不“名”物理,但是研究的方向是一样的。
物理在老子的年代可能不如今天精细,但理论物理并不是在精细中诞生的。

如先生现在的解读,早就在道家四大经书里存在,正确却迷惑。
可以有时连自己都说不过去,却有时又清楚玲珑。

我有一个疑问,既然道德经这么好懂,为何千年发展歧途无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5: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3-11-28 14:38
花了些时间看了前几篇,后几篇留后再看。。。。。。。

先生可谓“不信”中的“至信”了。
无论您如何解读,都逃不出证实“道”的存在的必要性;
换句话说,“心无住”先生还是可以说您在“编小说”的。。。。。。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概呀。。。。。。。

我感觉混沌先生或许没有理解主帖的理论意图。

本帖并无意于对道德经的思想进行评价,而仅仅是想看看道德经究竟在说什么;
根本就不存在我信与不信的问题;
我决不想就“道”是否存在及其存在的必要性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与道德经的文本和其作者的观念中是否存在一个必要的“道”,完全是两码事。

道德经的文本中是否存在一个道,这个道对于德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事实问题;
混沌先生如果感到我理解的与道德经*文本不一致,完全可以提出文本根据进行反驳;
借用心无助的结论似乎有些草率了。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概呀。。。。。。。

混沌先生此时似乎完全遗忘了刚刚还试图以物理学理解道德经的宏伟构想,呵呵;
我敢担保混沌先生没有很好地领会这句话的真实意义;
否则道德经作者也就不会“强为之”而成81章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18: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理解您的意图,也在大范围内认同您的解读。。。。。
我要说的是这样的意图以及解读的手段在经典上比比存在,并没有什么新意。

本来我认为“道欲何为”有“道因何而为”的追问,但是现在看来似乎是因“臆想”而为的解读。
“道之出口。。。。。”云云,本来只是感叹,与经*文相符。
然而先生却解为“不能说”。。。。。思想有别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9: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3-11-28 20:57 编辑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3-11-28 18:52
我很理解您的意图,也在大范围内认同您的解读。。。。。
我要说的是这样的意图以及解读的手段在经典上比比 ...

我很理解您的意图,也在大范围内认同您的解读。。。。。
我要说的是这样的意图以及解读的手段在经典上比比存在,并没有什么新意。


可否请混沌先生为自己的结论提供一个根据?
你真的在那里见到过这样的问题和思路?

另外,混沌先生所说的“解读的手段”具体指什么?
是不是说非物理学的手段就是不可取的?
你真的知道你所谓的“物理学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吗?
呵呵,你真的知道“臆想”二字究竟何意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9: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3-11-28 18:52
我很理解您的意图,也在大范围内认同您的解读。。。。。
我要说的是这样的意图以及解读的手段在经典上比比 ...

“道之出口。。。。。”云云,本来只是感叹,与经*文相符。
然而先生却解为“不能说”。。。。。思想有别啊。。。


就混沌先生在本贴5、7二楼所表现的理论能力来看,我敢断定你也不可能深入理解这一章的内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9: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3-11-28 18:52
我很理解您的意图,也在大范围内认同您的解读。。。。。
我要说的是这样的意图以及解读的手段在经典上比比 ...

本来我认为“道欲何为”有“道因何而为”的追问,但是现在看来似乎是因“臆想”而为的解读。

如果说有什么可以被合理地称为“臆想”,那么非混沌先生的这个想法莫属了;
“道因何而为”,呵呵,佩服;
可见混沌先生并非因为我的解读中有所谓“臆想”而不快;
真正令混沌先生不快的恰恰是没有在其中看到“臆想”中的“臆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20: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混沌先生希望看到物理学的道德经,请恕我没有这份能力,也没有这份臆想的天分;
如果混沌先生对本帖主题不感兴趣,那也不妨不参与讨论;
如果混沌先生认为主帖观点错误,那就请提出批评,也顺便请给出批评的理由。
除此之外的帖子我就不再回复了。

感谢混沌先生已经给出的批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21: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3-11-28 12:24
首先来讨论这个“远曰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解?
周行而不殆。。。。。。何意?

在天地还没有成立之前,就有微小的物体成立了。它们依照道的规律无声无息地在广阔的空间自然地游*行,从古到今都不曾受到破坏,也从不停留,这也就是创造天地的原始物质了。我不知道它们运行的模式,勉强叫这个模式《道》;也模糊地知道它的范围很大。
大得无法形容,大得无边无际,大得没有物体能飞出它的范围。
因此《道》是这范围内的一部分,《天》是这范围内的一部分,《地》是这范围内的一部分,《人》也是这范围内的一部分。这范围内有四部分,《人》也就是其中之一份子了。
《人》依照《地》的规律来运作自己,《地》依照《天》的规律来运作自己,《天》依照《道》的规律来运作自己,《道》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

先生从中间切入,缺乏对“道”的权威性的解读。
所能在中间抽出个别概念,加之无限推论,所以落个“半信半疑”。
因此别人也“可信可疑”,说是“写小说”,也无不可。

至于“远曰反”,是“周行而不殆”的杰作,有万有引力的意识。。。。。

不过大部分解读我都是认同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21: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这里指出先生些许缺陷,不要把不同意见的人都当作敌人,这样会削弱先生的智商的。。。。。。

“爱憎分明”是“甜如蜜”“仇似海”的原始动机。
总是在不知觉中掉入感情的陷阱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21: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3-11-28 19:58
本来我认为“道欲何为”有“道因何而为”的追问,但是现在看来似乎是因“臆想”而为的解读。 ...

一个不能证实的“道”,可能成为任何动机的道,这就是臆想中的“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21: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3-11-28 22:04 编辑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3-11-28 21:11
我在这里指出先生些许缺陷,不要把不同意见的人都当作敌人,这样会削弱先生的智商的。。。。。。

“爱憎 ...

我在这里指出先生些许缺陷,不要把不同意见的人都当作敌人,这样会削弱先生的智商的。。。。。。

“爱憎分明”是“甜如蜜”“仇似海”的原始动机。
总是在不知觉中掉入感情的陷阱的。。。。


如果把这些批评放在混沌先生自己身上难道说不更是恰如其分吗!

除了47#多少提出了批评的根据之外,其他都可说是无稽之谈;
你这不知是智商方面的问题还是情感出了差错,抑或是兼而有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22: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3-11-28 21:14
一个不能证实的“道”,可能成为任何动机的道,这就是臆想中的“道”。


这个问题属于“道从何来?”那个层面上的;
混沌先生可以到那个帖子中进行这方面的讨论;
或者你另外就此开贴亦无不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22: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3-11-28 21:0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解?
周行而不殆。。。。。。何意?


既然混沌先生提到了智商,我就不妨为你的智商表示些担忧。

说你没有理解本帖主旨,你是不会承认的;
但就我的主题而言显然并不是要去解读经典,而不过是要在文本中找出支持主帖观点的根据;
以此目的,我完全不必要回答你的“无解?”、“何意?”;
你就此提出批评,恰恰说明你对于主题的无知。

你当然有自由去“半信半疑”、“可信可疑”;
你如果与心无住看齐,那你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如此对待的了;
我也从来没有对你的理论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任何信心。
——可问题是,你真的知道你应该“半信半疑”什么吗?

你所谓的对道的“权威性的解读”指的是什么?
你是不是要说只有你的物理学的道才是具有权威性的?
呵呵,我的担忧不免由此越发严重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22: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3-11-28 21:0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解?
周行而不殆。。。。。。何意?

在天地还没有成立之前,就有微小的物体成立了。它们依照道的规律无声无息地在广阔的空间自然地游*行,从古到今都不曾受到破坏,也从不停留,这也就是创造天地的原始物质了。我不知道它们运行的模式,勉强叫这个模式《道》;也模糊地知道它的范围很大。
大得无法形容,大得无边无际,大得没有物体能飞出它的范围。
因此《道》是这范围内的一部分,《天》是这范围内的一部分,《地》是这范围内的一部分,《人》也是这范围内的一部分。这范围内有四部分,《人》也就是其中之一份子了。
《人》依照《地》的规律来运作自己,《地》依照《天》的规律来运作自己,《天》依照《道》的规律来运作自己,《道》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

这是你的解读方案,呵呵,我不想多说什么;
倒是可以顺便问一句:你就只能从文本中看到这些文学性的含义?
如果说有一种道德经解读可以被称为小说,呵呵,那不过是这个解读者只有看小说的感性能力;
他根本就不具备那种领会思想家精神意图的理论素养。

它们依照道的规律无声无息地在广阔的空间自然地游*行,从古到今都不曾受到破坏,也从不停留;
呵呵,领教了,可谓叹为观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22: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呵。
文艺味十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23: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穷究物理与概括总结。是互根并行的——
老子可不是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物理学家。他只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他甚至都不是一个实干家。呵呵。他的学说中的道理。与物理学(不分时代)意义上的现象。从学理上说是共通的。这就是所谓科学验证了。

深究的不是这个既定事实。看题目吧:还需要深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23: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粒子对撞。冷却技术。李政道。法拉第。等等。那些领域的研究。与这个是互根的。
但是老子可不是通过这种渠道获得的理论——这种领域。他肯定不行{:soso_e113:}

他只能通过自然现象——包括人事。以及以往经验来推理总结。
他就是一个能学善思的小老头儿{:soso_e113:}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4 收起 理由
故我在 + 4 呵呵。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23: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倒是有“物理”这个名词——不是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物理”(易经提到过。《倚天屠龙记》中小昭的曲子中提到过)——道长没说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23: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昭一双明净的眼睛凝望着他,说道:“张公子,你该当怪我才是,倘若我不带你进来……那便不会……不会……”说到这里,伸袖拭了拭眼泪,过了一会,忽然破涕为笑,说道:“咱们既然出不去了,发愁也没用。我唱个小曲儿给你听,好不好?”张无忌实在毫没心绪听甚么小曲,但也不忍拂她之意,微笑道:“好啊!”小昭坐在他身边,唱了起来:

  “世情推物理,人生贵适意,想人间造物搬兴废。吉藏凶,凶藏吉。”张无忌听到“吉藏凶,凶藏吉”这六字,心想我一生遭际,果真如此,又听她歌声娇柔清亮,圆转自如,满腹烦忧登时大减。又听她继续唱道:

  “富贵哪能长富贵?日盈昃,月满亏蚀。地下东南,天高西北,天地尚无完体。”张无忌道:“小昭,你唱得真好听,这曲儿是谁做的?”小昭笑道:“你骗我呢,有甚么好听?我听人唱,便把曲儿记下来了,也不知是谁做的。”张无忌想着“天地尚无完体”这一句,顺着她的调儿哼了来来。小昭道:“你是真的爱听呢,还是假的爱听?”张无忌笑道:“怎么爱听不爱听还有真假之分吗?自然是真的。”小昭道:“好,我再唱一段。”左手的五根手指在石上轻轻按捺,唱了起来:“展放愁眉,休争闲气。今日容颜,老于昨日。古往今来,尽须如此,管他贤的愚的,贫的和富的。

  “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曲中辞意豁达,显是个饱经忧患、看破了世情之人的胸怀,和小昭的如花年华殊不相称,自也是她听旁人唱过,因而记下了。张无忌年纪虽轻,十年来却是艰苦备尝,今日困处山腹,眼见已无生理,咀嚼曲中“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那两句,不禁魂为之销。所谓“那一日”,自是身死命丧的“那一日”。他以前面临生死关头,已不知凡几,但从前或生或死,都不牵累别人,这一次不但拉了一个小昭陪葬,而且明教的存毁,杨逍、杨不悔诸人的安危、义父谢逊和圆真之间的深仇,都和他有关,实在是不想就此便死。他站起身来,又去推那石门,只觉体内真气流转,似乎积蓄着无穷无尽的力气,可是偏偏使不出来,就似满江洪水给一条长堤拦住了,无法宣泄。

  他试了三次,颓然而废,只见小昭又已割破了手指,用鲜血涂在那张羊皮之上,说道:“张公子,你来练一练乾坤大挪移心法,好不好?说不定你聪明过人,一下子便练会了。”张无忌笑道:“明教的前任教主们穷终身之功,也没几个练成的,他们既然当了教主,自是个个才智卓绝。我在旦夕之间,又怎能胜得过他们?”

  小昭低声唱道:“受用一朝,一朝便宜。便练一朝,也是好的。”张无忌微微一笑,将羊皮接了过来,轻声念诵,只见羊皮上所书,都是运气导行、移宫使劲的法门,试一照行,竟是毫不费力的便做到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23: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的物理学没现在的那么深奥。多是很直观的。
就算牛顿。也只是苹果落地那么直观——引发的思考就复杂了。就接近“形而上”啦——{: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8 23: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昭曲子的来源。照故事来说当然是波斯的。哈哈哈。其实是金庸的中国道家思想的杜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