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故我在

[原创] 道欲何为?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1: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则不足以取天下矣。
人一生下来不可能无为,也不可能无事!有事也就是要解决,要想解决,先学!学而所得是为道也! 而事无恒,道非无恒(老子曰:道可道,非恒道!),如何?只有再学,再道!以至于无可学无可道,是谓无为!


我看有必要先消除其中可能产生的字面上的歧义。

人一生下来不可能无为,也不可能无事”;
这话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
1. 人一生下来,作为一个新生儿,他不可能无为,也不可能无事;
2. 人之一生不可能无为,也不可能无事;
结合后面的行文看,似乎说的是后者。

有事也就是要解决,要想解决,先学!学而所得是为道也!”;
这话也至少有两个意思:
1. 人遇到事情就要想办法予以解决,于是通过学习而掌握了相关知识,这就是“道”,不管它是否正确;
2. 人通过学习而掌握了知识,又通过各种形式的验证,那种可以判断为具有真理性的知识就是“道”;
结合起来看,似乎也是后者为宜。

而事无恒,道非无恒(老子曰:道可道,非恒道!),如何?只有再学,再道!
这句话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希夷生先生认为老子之道不是变动不居的,而是恒常不变的——不知道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我想这样来较为确切地理解全句话:
人之一生所遭遇的事情是多种多样的,而“道”却应该是一种确定不变的“恒道”;
因此,我们在解决某一个难题时所掌握的“道”还不能算是那个恒道,也不能用来解决另一个难题;
那么我们就只有不断地学习,以便掌握更多的知识,最终趋向那个恒道。
这里的一个问题是:“再道”之“道”究竟是“可道”的“道”,还是“恒道”的“道”?

以至于无可学无可道,是谓无为!
这个“道”似乎应该理解为“道可道”之后面那一个“道”——不知希夷生先生是不是这个意思;
如果不太离谱的话,这句话大概可以这样来理解:
我们一生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向恒道接近;
等到我们没有任何可学习的道了,也就没有任何可表述的道了,此时我们就达到了无为。

不知上述理解是否合适,这就只能请教希夷生先生本人了;
这时的判断标准倒是的确只有那个“我”。
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的表述能够尽量确定、清晰,也就可以避免歧义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8 07: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3-12-7 10:23
希夷生先生的这个观点也很令人惊诧;
既然“对一章的整体解读可以看出这个人对道德经的整体理解的程度! ...

呵呵!要想解剖理解人类身体结构,解剖一个人即可,只解剖手脚肯定不够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8 07: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3-12-7 10:45
为避免陷入僵局,我想以我的方式来继续前面的对话。

希夷生先生认为道德经作者所阐述的道是“从A点至B点 ...

呵呵!“有物混成”即说明了“从A点至B点之间的路径”!从A点的“无”到B点的“有物”之间的路径正是道的经历路程!
从无到有物的混成之间,经历了无数次的组合、碰撞、毁灭,在万众的规则中不断碰撞、毁灭才诞生一物。也就是说这个“无”在无数次的浑浑噩噩中不断的尝试组合才出现一条成物的道!而成物之前的“无”不可能有意识,不可能有记忆,也不可能有经验总结,它只是浑浑噩噩的碰撞、毁灭、然后诞生!(有物混成,这个混字用的好)    所以它根本没有道的概念。只有人通过探索、记忆、总结、归纳才有道这个概念!所以俺说:道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生的!只是由人所组合成的!在众多的规则中经过反复的挑选,再组合成的!
请先生指正{: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8 08: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3-12-7 11:27
无为: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将欲取天下也,恒 ...
“人一生下来不可能无为,也不可能无事”;
这话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
1. 人一生下来,作为一个新生儿,他不可能无为,也不可能无事;
2. 人之一生不可能无为,也不可能无事;
结合后面的行文看,似乎说的是后者。

第2句是病句,对正常人根本就不可能成立,除非是植物人!无为是针对事的,恒无事既无为!比如用筷子无事,那就是会用筷子。行走无事,那就是会行走!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则不足以取天下矣。
这句话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希夷生先生认为老子之道不是变动不居的,而是恒常不变的——不知道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我想这样来较为确切地理解全句话:
人之一生所遭遇的事情是多种多样的,而“道”却应该是一种确定不变的“恒道”;
因此,我们在解决某一个难题时所掌握的“道”还不能算是那个恒道,也不能用来解决另一个难题;
那么我们就只有不断地学习,以便掌握更多的知识,最终趋向那个恒道。
这里的一个问题是:“再道”之“道”究竟是“可道”的“道”,还是“恒道”的“道”?

事物各有自己的天地,在自己的天地中游荡。虽然在某一刻我们抓住了它,但下一刻却未必能用同样的方式在同一地点抓住!要想随时抓住它,唯有掌握它的天地,掌握它的规律,才能一抓必着!故须无为!无为无不为!而无为前提就是掌握道,掌握它的众多道!
这个“道”似乎应该理解为“道可道”之后面那一个“道”——不知希夷生先生是不是这个意思;
如果不太离谱的话,这句话大概可以这样来理解:
我们一生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向恒道接近;
等到我们没有任何可学习的道了,也就没有任何可表述的道了,此时我们就达到了无为。

我们一生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向无事接近;
对这个事物等到我们没有任何可学习的知识了,也就没有任何可行的道了,此时我们就达到了对此事物的无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09: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3-12-8 11:37 编辑

呵呵!“有物混成”即说明了“从A点至B点之间的路径”!从A点的“无”到B点的“有物”之间的路径正是道的经历路程!
从无到有物的混成之间,经历了无数次的组合、碰撞、毁灭,在万众的规则中不断碰撞、毁灭才诞生一物。也就是说这个“无”在无数次的浑浑噩噩中不断的尝试组合才出现一条成物的道!而成物之前的“无”不可能有意识,不可能有记忆,也不可能有经验总结,它只是浑浑噩噩的碰撞、毁灭、然后诞生!(有物混成,这个混字用的好)    所以它根本没有道的概念。只有人通过探索、记忆、总结、归纳才有道这个概念!所以俺说:道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生的!只是由人所组合成的!在众多的规则中经过反复的挑选,再组合成的!


我们通过阅读、理解、思考、解读、理论检验等等过程可以初步提出自己对于经典的一个局部的、或者是全面的释义;
这个释义是否符合作者的本意,那虽然是真理性判断的理想标准——如果不是唯一标准的话;
但我们毕竟无法落实于这样的标准。
于是我们可以求助于其他检验标准和方法;
其中一个最为初步的考察就是对自己的释义本身进行逻辑分析;
看看自己的这个版本是否内在地自洽、是否避免了自相矛盾。

希夷生先生在这个帖子中用了10个惊叹号;
这至少表明你在写作之时自己体验了一种基于自己智性发挥的感动,而且相信你的读者也应该产生共鸣;
我很能理解这种情感,我为希夷生先生感到高兴——因为你至少自己认为已然闻道了。

不过为了使这种情感奠基于任何程度的真理性之上,以便使其得以延续甚至扩展开来;
我建议希夷生先生对自己的陈述予以初步考察;
或者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性考察;
我相信,这种考察不仅有助于对自己的想法予以检验,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
这或许才是我们从学者的真正目标所在。

其他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其中的多数问题前面都曾述及,于此不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1 10: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3-12-8 09:38
呵呵!“有物混成”即说明了“从A点至B点之间的路径”!从A点的“无 ...

呵呵!您是要说知行合一,还是所谓的“自身圆融的、具有全面解释力的思想图景”?
不过您现在说的比上次说的“自身圆融的、具有全面解释力的思想图景”是要强那么一点点,不再自欺欺人了!
识道者,如果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或者说微妙玄达如何知道?道来自于现实而不是书本,也不是自个儿的自身圆融!老子曰:名可名,非恒名!而书本不过是名的堆积而已,以名证名不过于自身yy
所谓的:“对自己的陈述予以初步考察;
或者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性考察;
我相信,这种考察不仅有助于对自己的想法予以检验,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如果识道者连这点“不我”都做不到,如何识真?
先生不过是太书生了{: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5: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3-12-12 11:22 编辑
希夷生 发表于 2013-12-11 10:00
呵呵!您是要说知行合一,还是所谓的“自身圆融的、具有全面解释力的思想图景”?
不过您现在说 ...

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正确性考察,这与知行合一应该没什么关系吧。
即便做不到知行合一,我们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置于自相矛盾之中;
至少要在同一段话中保持概念上的一致性。
如果希夷生先生认为这些东西太过书生气,那我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感谢希夷生先生的指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3 11: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只教给人们顺势,并没有别的什么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4 07: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3-12-11 15:26
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正确性考察,这与知行合一应该没什么关系吧。
即便做不到知行合一,我们也不能将自己的 ...

如果自己的观点不正确如何可行?不可行的观点自认为最正确的也只能是错误。
至于您说的自相矛盾应该有2个方面:1.是俺真的自相矛盾而不自知。2.只是先生认为的自相矛盾,而现实确实如此存在的。
作为尊重对手,应该是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并以纠正。而不是扭扭捏捏,掩掩藏藏的玩小阴谋 。那样太书生气了
指教不敢当,互相前进最重要{: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8 08:55: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的主张: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宰者。
人类的知识和道德呈正负发展。
绝圣弃智的救世方略。

两种哲学本体论:
天地之源。万物之母。生命之始。(母体道)
运动之理。运行法则。自然法则。终极规律。(规则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8 08:58: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自在 发表于 2013-12-13 11:12
道只教给人们顺势,并没有别的什么意思。

大致赞成。
所谓体大道。
即。老子是积极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4 16: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终于禁言了。轻松看书去。
哈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5 09:05: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命。
聊斋那边。俺名下的主帖中。你的有用的文字快点整理出来。回头俺要删除了。
来去匆匆。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一就像这签名。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不准备留下痕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2:15: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把道家说成是隐士玄学。西方人把黄老道家译为”工具性道家(IN  struments  raoism)”。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4 17: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这个网友很有深度,西哲的出路在中哲,道德经是自然和人文结合的杰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