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37|回复: 17

[与时偕行] 独尊儒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的文化转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7 20: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独尊儒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的文化转型
——兼论对M“百代皆行秦政法”观点的一点补正

夏锐  夏新

  摘要: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夏商周“礼”文化的创立和形成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文化标识,“礼”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创造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文化体系。“礼”文化是春秋孔子儒家思想文化的直接源头,而儒家思想是对“礼”文化的传承、提升和创新。儒家思想是春秋时代世界最先进的地域思想文化。秦代“焚书坑儒”是对上古夏商周“礼”文化的斩杀与割裂、否定;而西汉“独尊儒术”是对“焚书坑儒”的否定之否定,及对夏商周“礼”文化的传续、链接与弘扬,是一次正确的政治抉择和文化转型。汉武帝选择儒家思想是一次理性选择、前进选择和生产力选择,其后出现的“汉唐盛世”是对“独尊儒术”政治思想变革的实践检验和黄金馈赠。中国的统一是两个人完成的:秦始皇统一了国土、文字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汉武帝统一了国家意识形态。中国秦代创造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与汉代独尊的儒家思想意识形态相结合的封建政治模式,延续2000年直到清朝末年。
  当代世界的先进文化在哪里?在中国。13亿中国人民正在改*革开放和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创造当代世界的先进文化。
  关键词:独尊儒术;抉择;转型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许多偶然事件,中国汉代发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被认为是一次纯粹的偶然事件。但马克思说过:“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太容易了。另一方面,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①]我们认为,西汉初期“独尊儒术”这一影响了中国二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变革,其实是一次重大的政治抉择和文化转型,对其后保障中国社会的国家统一和发展繁荣,起着重要的长远的决定作用。
  一.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传承出新的时代先进文化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空前活跃的时代,各派人物纷纷登上舞台,“百家争鸣”,各种思想互相碰撞,老子、孔子、墨子等大思想家针对社会现实和变化,展开激烈争论。同时他们创立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使社会达到空前的文化繁荣。孔子儒家思想是百家中的主要学术派别。但是,儒家思想是流而不是源,是孔子对夏商周三代礼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结果。
  1.“礼”是中国社会走向文明的文化标志,是人类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文化形态体系
  华夏文明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夏王朝后,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作为调节阶级关系和规范人们行为的需要,“礼”随之创立和诞生。正如钱穆所说:中国文明自上古神农、黄帝、尧、舜、下及夏商周三代,禹、汤、文武、周公,当已有二千年以上时间,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已经成熟。[②]什么是“礼”?《说文》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是社会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也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的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礼”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体现,表明人类第一次真正有了高于动物界的形而上的东西。“礼”的形成创立和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礼”是夏商周三代创造的文化积成,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开端的文化标志。“礼”亦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比较成熟比较系统的文化形态,从此人类第一次真正有了高于动物界的形而上的东西。
  孔子是“礼”文化大美的发现者和礼文化濒亡的救失者。 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儒家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至今仍存在巨大生命力。孔子何以创立儒家思想的?源于他对时代社会生活的认知和感受,以及他对古文化的存亡焦虑和特殊情感。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一学不得了,他发现了夏商周“礼”文化之大美。他啧啧称赞说:“殷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③]然而孔子又发现这个“礼”文化有濒临灭绝之危。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④]孔子对此痛心疾首,寝食难安,激起他巨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决心挽危救失,传续绝学。于是他搜寻于败垣,拜访于乡野,或谒隐贤,或得遗篇。辑片简以成册,拾残缺而补章。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孔子终于搜集并整理出《书》《诗》《礼》《乐》《易》五部古籍典章,使中国上古三千年文化瑰宝遗存得以见之于后世,传之于后人。中国上古文化成果得以流传,孔子居功至伟。
  中国夏商周上古文化的核心是“礼”,它是华夏民族先人数千年社会生活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之树结出的第一颗文化硕果,在原始社会特别是奴隶社会实际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什么是“礼”?《左传》说,礼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也”。“礼”文化与孔子有什么关系呢?孔子曾自谓:“述而不作”[⑤]。我们以为,其实他是“述而有作”。孔子“述”什么?一言以蔽之,述夏商周之“礼”。所谓“述”者,抢救也,收集也,整理也,修改也,取舍也,编纂也。孔子“作”什么?一言以蔽之,创春秋之“仁”文化。所谓“作”者,评论也,生发也,抽象也,制造也,创新也。前者为礼文化,是传承;后者为儒文化,是创造。对此,钱穆先生曾评价曰:“孔子为中国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传统。”[⑥]诚哉斯言!但孔子传承古代礼文化不是照搬,而是有所损益和前进,是见变知变且主张变化的(《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落脚点不是照搬古人而是出新。所以,孔子是相当注重有所“损益”,即既克服又保留的。譬如,夏商周三代极其崇奉鬼神,孔子却“不语怪、力、乱、神”[⑦]。孔子在对周文化作漫长而深入地思考之后,酝酿形成并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终于完成了巨大的历史担当。他传承了“礼”,创新了“仁”,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并提出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敬,和、宽、道、立、敏等一套道德范畴。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思想文化——儒家思想在华夏诞生了。
  东周以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礼”;而西汉以后,中国社会主流意识是“仁”。礼是帝王之仪的社会延展,而仁是草根观念向主流擢升。礼是贵族血统,而仁是卑贱出身。礼是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仁”一降生即表明新生士人阶层获得精神成长并拥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礼主要用于统治阶级内部,“礼不下庶人”。而“仁”是新兴阶级争取阶级利益、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政治宣言。马克思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⑧]是故,我们以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从“礼”到“仁”,是文化的拓展,是思想的跨步,是道德的升华,是权力的移迁,是平等意识的呐喊,是走向人的解放和价值发现。
  孔子儒家思想的创立是时代的一件大事,是一种新文化。它源于“礼”文化又高于礼文化,是新兴士人阶层的思想意识,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形态,是孔子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从“坑儒”到“尊儒”:历史文化的双重否定和应时顺势的战略决策
  1.“焚书坑儒”是对儒家思想和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否定
  汉武帝为何要发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场变革?这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及儒学的文化特性分不开的,可以说,“独尊儒术”这场改*革具有时刻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新生事物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儒家思想出现后曾遭遇灭顶之灾。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儒家典籍被焚毁,460多个儒生被坑杀。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浩劫发生了。秦始皇实际上是要斩断夏商周文化传统改弦易辙。然而讽刺的是,秦政权只维持短短15年时间二世而亡。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是其速亡的文化根源。我们以为,暴秦“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⑨]却是一件幸事,否则,中国文化必然走上刑治之歧途,导致恐怖、役民、落后、国家分*裂和文化传承中断。若果,则中华文明必然走向世界其他三大文明同样的悲剧道路。
  2.“独尊儒术”是对“焚书坑儒”的再否定,使中华文明重拾和延续上古道德文化传统
  “焚书坑儒”之后不到百年,历史来了一次否定之否定。汉武帝反秦道而行之,废强秦刑法之学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重归夏商周之道统。这是一次重大政治决策,是一次历史大变革和文化大转型。孔子为之奋斗数十年没有实现的目的达到了,一个民间思想家的理论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这次变故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具有偶然性还是必然性?是中国之福还是中华之祸?只有通过逻辑推论和以历史事实来回答。若无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会是一个什么状况可结果?
  3.“独尊儒术”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选择,是生产力发展的选择
  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是心血来潮?是个人爱好?还是权力意志?
  我们认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恩格斯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 ” [⑩]
  根据恩格斯这一论断,我们认为“独尊儒术”这一偶然事件其实是历史的必然,是一次理性选择:
  首先,“独尊儒术”是一次“人性的选择”。秦王朝统一后继续推行暴政,与夏商周“礼”文化传统的道德性和儒家“仁学”的执政理念相悖。孔子是鲜明地反对暴政的。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孔子是提倡德政的。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所以“独尊儒术”是得人心、顺民*意、从民欲的人性之举。正如马克思所说:我是一个人,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
  其次,“独尊儒术”是国家统一的选择。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国家统一的文化。夏商周是大一统的王道社会,王道荡荡,光被四野。孔子继承了尧、舜、周公的一统思想,反分*裂,“堕三都”,一生不遗余力求统一, 游说七十余国,干八十余君,宣传“一匡天下”,安民安百姓的政治主张。孔子儒家思想代表并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大势。事实上秦法治以二世而亡,仅存十五年;而两汉王朝合计尊儒治国存在400余年,是秦政权寿命的20倍,汉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生存时间最长久的朝代之一。中国是世界大国中唯一五千年基本保持统一的伟大国家,儒家思想发挥的凝聚、统领和教化作用,无可置疑。
  再次,“独尊儒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选择。秦统一六国前,各诸侯国意识形态不尽相同,生产力水平高低不均,如何保护国土的完整和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秦始皇建国后的第一要务。秦王朝才推崇李斯、韩非的法家思想,以法治国,施行暴政,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背道而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繁重劳役制约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是修筑长城。秦灭六国始筑长城,年征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条件下, 劳作无以果腹,纺织无法蔽体,而如此之多的民力从事非生产性劳动,造成的结果是死亡不计其数,千里之边荒之地尸首遍野。百姓十有五户想造*反已不足为奇。第二是修建阿房宫。秦统一后每年动用民工七十万修建阿房宫,时年秦王朝总人口不过2000万,青壮劳力抽丁比例惊人。第三是开建骊山墓。骊山墓自秦王登基之始动工,年征用民工七十余万,耗时30余年,最后全部工匠活埋。这三项工程极大的削弱和破坏了国内正常的生产。
  二是秦王朝严刑峻法,刑法多而残暴,有8大类30余种,仅死刑就有绞刑、枭首、腰斩、磔(分尸)等9种。此外只要对秦统治与法律稍有微词,即有削鼻,割耳,挖膝盖、斩脚趾等使人致残的肉刑。当此之时,国中缺鼻、失耳、断臂、少足者十之二三。让本来就非常紧张的劳动力更加稀缺。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故,秦王朝的统治严重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相反,儒家思想是尊重人、爱护人的学说。子曰:“仁者爱人”“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因此,汉武帝“独尊儒术”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次重大改*革和正确选择。
  4.其他学术能担当大任吗?有人曰:“独尊儒术”是对其他学术的压制,假使独尊其它学术或许会更好。果真如此吗?虽然历史没有假设,但我们不妨做一次分析推理:
  若“独尊道术”,能保证中国的统一与发展吗?老子是道家创始人。“道”是老子的基本概念,意即世界万事万物产生的规律和法则。“道”也是深邃幽远不可捉摸的世界本原,是万物之源,万术之术。 “道可道,非常道”[11]。老庄之道主张“无为”,幻想回复到古朴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原始,“使民复结绳记事而用之[12]”。此虽然反映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对官场黑暗和社会不公的愤懑,但这种消极思想只会把中国引向分*裂和倒退。道家缺乏国家社会使命感,道教是中国文化的变节者,难当历史大任。
  若“独尊墨术”,能保证中国的统一与发展吗?墨家是墨翟创立的学派,其主张与儒家相近,提倡“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13]虽儒墨同为显学,但墨家影响小得多。到战国时它已自式微。显然,西汉王朝不可能把一个奄奄一息的学派拿了来做新兴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
  若“独尊佛术”,能保证中国的统一与发展吗?佛教在西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佛是觉悟之意,佛教就是教人如何脱离痛苦进而抵达“极乐世界”之说。据《三国志·魏书》记载,佛教大约在西元前二年即汉哀帝元寿三年,由商贾之人借丝茶之路进入中国。开始人们并不崇奉佛教,汉代没有一个男子愿剃发当和尚。后来封建帝王有心向佛,它才香火缭绕,兴盛起来。佛教之所以在中国盛大发展,我们以为原因有二:一是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宽广胸怀和包容态度,未曾有像基*督教那样对异教徒的火刑与剿杀;二是中国本土神文化发育不充分所致。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因科技不发达未能认识诸多自然现象的本质,以及因生产力低下致人们生活穷困无望而产生盲目臆想等原因,人们无法理解和屈服自然力导致各种神仙从想象中生成。图腾崇拜是世界各氏族普遍的精神生活,信神是各民族文明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文化心理阶段。人类崇神的一般路径是从多神开始而逐渐走向一神或独神信仰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皆如此。中国夏代就有天神、地神、山神、水神、火神、日神、龙神、祖宗神等多神崇拜。夏代商代到周代,敬神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至春秋时期,文化巨人孔子对神“敬而远之”,影响和改变了社会对神的态度,中国文化走上了非神的路径。神文化在中国未能发展到一神或独神信仰而始终停留在多神阶段。因而华夏部分人们崇神心理未得到充分释放和寄托。这就为佛教在中国传入与发展提供了极大空间和基础条件。然而,佛教是追求来世的宗教,而且曾在其本土已死亡,怎么可能拯救和发展现实的中国呢?
  由此看来,我们以为,儒学以外的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等,都不可能上承三代文化下开后世文化,不可能承担起引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向前的重任,不可能维护和保持华夏国家统一。秦王朝以后的新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非儒家思想莫属。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并完成了国土统一和文字等统一,西汉汉武帝“独尊儒术”完成了国家政治思想统一。所以,我们以为,中国统一是历经秦汉两个朝代、历时100余年,由秦始皇、汉武帝两位帝王共同完成的。至此,中国统一的根基方才奠就并得以巩固。从此以后的二千年间,历代封建王朝虽有兴起灭亡、更替和分*裂,大多表现为国土、权力之分,但是文字未易,思想未变,故统一根基仍存而可再生。
  其实,“独尊儒术”并未打压其他学派,而是使儒、释、道融合发展前行。因此,“独尊儒术”是一次顺势应时的正确的政治抉择和理性的文化转型,舍此没有中国此后二千年的基本统一;舍此没有中国此后二千年的社会发展与经济繁荣;舍此中国不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舍此中国不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舍此也没有中国五千年文明文化传承不绝。其意义巨大,其影响深远。这是占主导的方面。那些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非议可以休矣!
  5.汉唐盛世是对“独尊儒术”的黄金馈赠。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与否的标准。汉武帝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其做出的一次伟大的政治变革、重大的战略决策和正确的文化选择。汉武帝使孔子儒家思想从民间草根文化蓦然上升到大汉国国家正统意识地位后,儒学这个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文化蕴藏的经天纬地、治国安邦的巨大威力一下子显示出来。西汉帝国空前强大起来,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国成为世界的版图大国、政治大国和文化科技大国。中国统治者视野大为扩展,眼睛向外环视世界,实行开放国策,派使臣出使西域,主动接触和了解世界。到盛唐时,中国首都长安城是世界政治中心、外交中心和文化之都。各国使者学人前来朝拜、取经、留学之者,摩肩擦踵,络绎于途。汉唐盛世是对儒家思想和“独尊儒术”的黄金回馈。历史事实雄辩证明,若无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会是一个什么状况可结果?必然是如同欧罗巴洲或阿非利加州洲那样,邦国林立,四分五裂,成为战争发源地和战场。
  “独尊儒术”是一个正确决策和选择。孔子儒家思想是那个时代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文明思想,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高峰。《礼记》曾对比了殷商之礼与春秋之礼的根本区别:“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而春秋却是“仁者爱人”“子不语怪力乱神”。从“尊神”到“重人”,价值中心大异。这是时代的文化前进,是孔子的思想创新,是社会的人文迈步。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孔子是引导人类文明前进的精神导师,孔子儒家思想是指引人类社会前行的灯塔。“独尊儒术”的变革其实就是尊重时代先进文化,就是选择先进思想,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6.清末落后挨打不是儒家思想导致的。我们认为,以为孔子致中国落后挨打这种观点是浅表而片面的。必须指出的是,孔子逝后儒分八派,汉代董仲舒将“天人感应”说加入儒学。到宋明时期,儒学又被异化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终于彻底唯心主义化和形而上学化。生气勃勃的孔子原初儒学,成为虚幻僵死的玄学,脱离现实,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这是佛教和理学对中国春秋儒家文化的一次大伤害大倒退,终于导致社会发展封闭凝滞,导致鸦片战争落后挨打。是故,清末落后挨打与孔子儒家思想完全没有直接必然联系。
  7. 对M“百代皆行秦政法”观点的一点补正。1973年,M在他新作的一首诗《读“封建论”呈郭老》中说:“百代皆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对郭沫若进行了批评,对秦始皇加以肯定。“百代皆行秦政法”了吗?如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准确、全面理解M这一观点?所谓“秦政法”,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改成“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王朝任命,从而稳固了中央集权,也就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基本格局。历史事实是,汉唐宋元明清历代所行者,的确皆是实行秦代创立的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但并未实行秦代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秦国政治思想和主流意识,一直为以商鞅、李斯、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人物的法家思想,秦统一六国后更是将法家思想推举到极端。秦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者政治思想的时期,短暂两代不足百年。秦亡后历代并未继承和实行,恰恰相反,自西汉王朝起,汉武帝就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进行了彻底清算和坚决否定,而将被秦朝打翻在地的儒家思想擢升为政治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法家思想则由主入偏,从而保证了相对于秦速亡的长治久安和迎来了汉唐盛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统一是秦始皇、汉武帝两个人完成的: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国土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等,汉武帝统一了封建王朝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秦汉以后二千年基本延续和实行着秦王朝创立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西汉王朝尊崇的儒家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一言以蔽之,“百代皆行秦政法”,乃指实行秦王朝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而非实行秦王朝之法家政治思想。政治与政法虽密切关联,但应是两个不同范畴,这一点必须厘清明晰。
  三、 当今我们应持何种民族文化立场
  有人以为,与世界接轨就要摒弃老祖宗老古董拿来西方先现代进文化。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先进性,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必须世世代代传下去。M早就指出,“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丰富的灿烂文化”。[14]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业已承担起了历史责任,它率领亿万人民正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在发展和创新着的时代新文化。
  当代世界的先进文化在哪里?在欧洲还是在米国?我们认为:当代世界先进文化在中华,中国正在建设当代世界先进文化。在数千年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中西文化是相互交流、互相影响和追赶向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儒家思想的创立成为当时人类文明的领跑者,代表着中华文化领先于西方;但欧洲自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文化加快了前进和创新步伐,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MKS主义新思想新文化的诞生,也标志着在人类文化长征中,西方文化在理论深度和科学广度上第一次大大超越东方。19世纪的中国真正十分落后了,被列强瓜分宰割侵略蹂躏,势所必然。然而,可喜的是,儒学这个承上古三千年精华、开后世二千年格局的具有极大生命力的曾经的先进文化,以其一贯朴实开放的胸襟,欢迎、接纳、吸收、拿来欧洲的MKS主义,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亿万中华儿女的生动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新出中国化MKS主义。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业已以雄辩证明了中国化MKS主义的巨大威力。中共是与时俱进的领导者,中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当前,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辛勤创造物质财富,一面意气风发地创造着当代世界先进文化。这包括先进政治文化、理论文化、道德文化、教育文化、军事文化、艺术文化、网络文化、休闲文化,等等。看看以春节晚会为中心的节日文化,看看*中*国万千城市乡村,田间地头,公园广场,处处有民众自娱自乐放歌劲舞,练身健体,形式多样,姹紫嫣红。虽然中国科技文化暂时逊色他人,但是请问:纵观历朝历代,放眼美欧日澳,可有这样亿万民众意气昂扬的生产实践活动和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可曾看到如此普遍的广场文化?世界有目共睹,中国亿万庶民正走在了创造当代先进文化之行列,正在为世界文明发展而躬身实践。中国建设当代先进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特色SHZY理论。在这一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一定会再次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世界第一文明强国,中国人民将再次引领世界文化潮流!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这是五千年中华文化固有之生命力、发展力之所在之必然。
主要参考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2006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岱年.《国学要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钱穆.《中国思想史》,新亚书院,1962年再版
顾立雅(美).《孔子与中国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汉斯·施杜里希(德).《世界哲学史》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年版
黄钊.《国学与儒释道文化发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程石泉.《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张洁宇.《M与郭沫若》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简介:夏锐,法学硕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工部;夏新,文化学者,北京大学原《北大青年研究》特约编委,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高校党建研究中心原特约研究员,中文核心期刊原主编、编审。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致路·库格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393页
[②] 钱穆:《中国思想史》,新亚书院,1962年再版,第174页
[③] 《论语·八佾》
[④] 《论语·八佾》
[⑤] 《论语·述而》
[⑥]  钱穆:《孔子传》,三联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⑦] 《论语·述而》
[⑧]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0页
[⑨] 《左传·庄公十一年》
[⑩]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
[11] 老子·《道德经》
[12]《老子》
[13]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上海书店 1992年版, 第90-91页
[14] M:《M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667-668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0 09: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有人发明了轮子,曾经领跑一个时期。。。。。
后来人们发明了机翼,在轮子的基础上跑得更快了。。。。。。

做轮子的人总想着自己曾经的光荣,鄙视机翼。
于是乎千方百计改造轮子,企图超越机翼。

有点思维的人都知道,这叫做“迂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0 09: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道长兄,这恐怕就是认识问题了,谁说机翼就不是轮子的一种变形呢,其“道”的本性是不变的,学术是性,不是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0 18: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唔。。。。学无止境,我到是挺欣赏这种观念的。
但是改*革是有方向性的,不认识轮子的局限性,排斥机翼的基本原理,轮子永远都不能成为飞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4 12: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双重否定之后所肯定的内容,在质上,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
内容的变化,来自于儒学生存的需要;而儒学产生新的需要,来自于政治制度的变化。

不能说,董仲舒的儒学是孔孟儒学的回归。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0 09: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几点意见,供楼主参考。
一、论汉武的有为政治必须同论汉初的道家黄老的无为政治。无为政治走不下去,逼出汉武有为,逼出汉武妄为。两者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秦王法治苛政,是妄为政治。汉初是无为政治。妄为与无为,是政制路向的两极端,一朝终结无归路。法治回复到荀子原有的政制设想:德主法辅,汉武执政后入世启用,历史沿流。道家无为,与世浮沉变迁,和佛教一样,只能融入心性,平抑人心,被动适应环境,却无能改善环境,无助治国平天下之政事,这是无能克服的道佛心性。儒、道、佛互补,内则道佛,道佛内修心性是无法撑持下去,只能是儒家的道德心性,不断完善的道德心性文化。
儒学治国,德主法辅,是政制路线之中道、正道。所以,汉武的独尊儒术,封建分封时代结束,走向国家统一,是顺应社会潮流的理势必然,损益之道。终然在君权专*制下的独尊儒术,发生德主法辅政制思想的异化,发生儒家思想的异化,但是,异化现象处于始初阶段,离三代及先儒的政治思想、心性文化不远,特别是“有道伐无道”的理性逻辑的延续,造成正常化的王朝陵替,是维持汉唐时代君权专*制制度生长期的政治基础、社会基础与心性文化基础。
三、汉武的独尊儒术,有着极大的时代局限性:君权专*制下的独尊儒术。君权专*制,民本与专*制并存,存两种路向:一是民本性质的,民重君轻,如唐太宗的貞观之治,关注于民众利益,务实于民生经济,忠性求实。一是专*制性质,君重民轻,以巩固君王政权为重心,却不知政权巩固之根本,汉武属后一种。董仲舒的天人理论体系的形成,是谋求帝王专*制环境下的自我保护,“屈君以伸天,”以天的征兆去警示君王;“屈民以伸君”,蕴含君重民轻的专*制性质,孟子的民本说被异化了。同时,独尊儒术并不是承袭儒学全部,而是儒学的政制理论,借以建立专*制性质的纲常伦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与之需要应用的理论手段和执政手段。汉武有为,实质已异化了先儒德主法辅的政制思想。儒家真正传统的纲伦道德观,道德透彻人心、仁礼同体、服众公正的这一块,汉武并没有吸取过来。“德者,得也,”道德治天下,得到什么?民众利益的忠性求实,务实于民生经济,与民重君轻的民本说逻辑联接而来。董仲舒为汉武政治出谋策划,建立理论体系。然而,君子之道失坎,“正其谊不谋其利,谋其事不计其功”,致儒家道德观异化了。联想到儒、道、佛互补时代无法走下去,出现宋后儒学复兴运动,其中有“内则道佛”的无能克服之心性病症,同样有“外则儒术”的不治之症:帝王世袭二世后走向乱世的定命定律,乃君权专*制下的不治之症,在汉朝时代已定性定在了。为什么是内则道佛?道佛养性;不是内则儒理?道德化人。原因很清楚,环境造人,与魏晋时代的道德迷惘心性有直接因果。再追寻前因,独尊儒术所发生儒学的道德异化,缺失道德支持的外则儒术同样异化而无法走下去。在“有道伐无道”的理念逻辑存在而发生作用时,社会危机与心性异化尚维持正常的原状,维持着汉唐时代君王专*制的成长期。若“有道伐无道”的理性淡退和消失,再不是正义之举,而是乱臣贼子所为,那么,王朝正常陵替时代的结束,为汉夷王朝陵替方式所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步入衰亡期:有宋明汉夷王朝陵替的衰亡期,与满清夷族统治的衰亡期。
四、在两个衰亡期之间,是明清之际的儒学时代,山雨欲来、地裂山崩的时代,特别是满清入侵,汉夷王朝再度陵替的时代。国家利益、民族大义,敦促思想家们作痛苦的思考,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后再次的思想解放运动,儒、道、佛互补过后真正的儒学复兴运动,围绕着经济、政制、心性文化三领域全面展开的思想启蒙运动。以实学为标志的儒学传统的回归,顺乎物则、疑乎人心的心物思考,是传统忠性求实经济意识的理论复苏,形成传统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思考德主法辅政制路线的大道通行,明确论证了君王世袭制度为最大障碍,它是贪腐害公理、势尊必蔽和文有法而礼无法三大弊症之源根,制造出世袭专*制二世走向乱世、走向衰亡的定律。特别是宋后帝王猜疑引出的人治监督机制,造成官场人心危的政局。明朝起用太监小人、作特务式监督,紊乱朝纲、动摇根基的灾难性事件频频,加速世袭专*制制度的衰亡,明亡是世袭专*制必亡之征兆。
明清之际儒学批判了汉宋儒家的心性异化,修复心性文化,还原先儒的心性传统,逻辑升华而建立心性文化的理论体系。按照传统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哲理逻辑,心性文化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基础性文化,即与物质文明配套相宜的客体基础性文化,也是决定物质文明走向的主体性的精神文化,是真真正正以人为本的心性文化。心性体系四大核心范畴的理论逻辑,明确论证这一点。一是反映自然人性与文化心性之间逻辑关系的质文范畴,是研究心性文化的基础性范畴;二是论述人的本质演变规律的性命学范畴;三是研究环境造人理论逻辑的道心与人心的矛盾范畴;四是探源人的活力和能力发挥的道心统性与人心统性的矛盾范畴。四大核心范畴所蕴念的以人为本的心性文化性质,已不局限于道德范畴,却从根本意义解决历史以来无法解决的道德理论问题,全方位联渉人自身的理论问题,全方位联渉与人相联的、包含经济、政制及社会治理体系在内的世界观理论问题,全方位联涉到强国富民的根本性理论问题。这是儒家留存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珍惜而提升、研究和发展的人文文化。
五、船山从经济、政制、心性文化三领域作综合性的理论探讨,实质在探讨君王专*制穷途末路后社会新生走向的理论道路。如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追寻长治久安的社会路向,不要王朝陵替的折腾路,更不要汉夷王朝陵替的灾难路,“为去圣继绝学”,培育思想文化体系的理论先导,因而有船山提出的经世致用与会通古今通义的哲理逻辑,是追寻长治久安的理论先导。满清王朝建立后,明清之际的儒学理论中断了,弊症百出、衰亡边缘的君王专*制制度延续,所谓康乾盛世,不过是夕阳西下、回光返照,走不出帝王二世步入衰亡的定命定律。更森严的等级制度,沿袭宋明理学后更弱化人性的礼制教条,凶残暴政的文字狱,掩盖不了其社会治理能力的政制薄弱和文化薄弱,落后文化的民族对先进文化国家的统治所招致的灾难性因果。在帝国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下,遭遇中华民族从未有过的屈辱史。满清政权被推*翻后,屈辱史并未结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方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满清政权被推*翻后,满清的逆转文化土壤依然存在,汉儒和宋明理学的儒学异化、以及道佛心性依然影响国民心性。明清之际儒学理论的研究中断,是先儒逻辑还原与逻辑升华的理论研究的中断,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会通的理论研究的中断。因为中西文化会通的文化基础就是儒家的文化传统。当文化传统不清晰、不确立,中西文化何以会通?这就是文化的症结,影响着政制文化与心性文化。如果说,新中国成立是屈辱史的结束,那么,结束满清的逆转文化,实现明清之际儒学的逻辑还原和逻辑升华,意味着孔孟儒学到明清之际儒学之间传承的文化传统清晰和确立,意味着古今、中西文化会通的理势自然而必然,是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重建。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2: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已是形上政制与思想体系主导作用融入的社会存在,方是存在决定意识的完整思维。
社会潮流,是理有屈伸成顺逆,势有轻重成可否的理势自然与必然,是形上政制处于因果律变动和走向的损益之道,是思想体系按照历史与逻辑因果演变的循序之路,也是存在与意识共通演变的循序之路。
汉唐的社会存在运行着有道伐无道的理性道路,成就了汉唐的政治形态和治乱循环的陵替方式和定律,如船山说:“君相之权藉大,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儒学异化也因此受影响,处在异化的始初期。政制形态和儒学初期异化,铸造着汉唐时代的国民心性。
宋明的社会存在运行与有道伐无道的理性淡退与消失相关,出现君权专*制走向极度和儒学异化走向极度的趋向,两种极度造就了宋明的国民心性。梁山泊替天行道最终结局接受招安打方腊,不似汉唐,共同推*翻腐朽王朝后方火拼,胜者为王。宋朝是依顺朝廷后起义方自相残杀被朝廷瓦解共赴灭亡路,由元朝夷族取代而结束。李自成推*翻明朝,满清入关致李自成失败,失败原因多多,是否属乱臣贼子所为,不为国民接纳的心性根源相关。满清初定,全国各地都有反清复明之义举,此举是否证验宋明国民心性之实态。
满清衰亡期,文化落后的民族对文化先进国家的统治,君相造命,能胜任社会治理职责?所谓康乾盛世,无国民心性因素在内?带民族奴役性质的留长辫子专*制令得以通行,连东林党魁也留长辫子当顺民。道家不是主张无为自然、与世浮沉吗?佛教不是力主避离因果、自有因果报应、轮回报应?宋明理学的君子之道不是“理在气先”,“天命之谓理”?都是儒、道、佛互补所带来的心性“改造”。森严的等级制度、凶残暴政的文字狱、沿袭宋明理学以更弱化人性的礼制教条,已不同于汉唐时代的开国君王,多少注重民生,多少有点德治。暴政结果居然收获盛世,其实,主要是战乱后普遍民众向往平安过日子的心态,逆来顺受的国民心性造就了所谓康乾盛世。用佛教逻辑来说,待因果报应吧!外侮内迫,当日子无法过下去,揭竿而起,太平天国起义,若是汉唐时代有道伐无道为正义之举,或开初扶明灭清思潮在,说不定已变向易辙了,满清带来的灾难路和屈辱史有所改变,偏偏又是夷族王朝下的乱臣贼子所为,曾国藩统领湘军打败太平天国,换来的是汉族士人进入中央,能挽救满清王朝?挽救中华民族?实业救国行不通,维新变法也失败,只有共和政制以革*命方式推*翻了满清政权,只有新中国成立方结束被侵略的屈辱史。满清政权结束后,逆转文化、包括儒、道、佛互补的心性影响的文化土壤依然存在。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讨伐,鲁迅先生对食人礼教的尖锐批判等,实质是满清王朝逆转文化所带给中华民族心性灾难的世间沿流。帐算在儒学身上,矛头指向儒学,实不应该。结束满清逆转文化,接上明清之际儒学的理论路,这是文化传承必然要接通和会通的文化重建路。
其实,一部历史书,或演义文艺书,是通过历史事件展现和复印的心性文化历史书和演义文艺书。看《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与看《水浒传》、《杨家将演义》、《说岳全传》的感觉截然不同,如船山所说:“汉唐无今日之道,今日无他年之道。”道,就是心性文化走过的演变路。汉唐心性与宋明心性截然不同。汉唐为何是君主专*制的成长期,宋明为何是专*制的衰亡期,都有心物融合的心性文化成因相关。人的社会存在的基础性范畴就是心性文化,心性文化也成为哲学社会文化科学研究存在的基础性范畴。深化改*革,最深层的变革就是改造和改善国民心性。儒家注重研究心性文化,目的性明确:“日新之谓盛德,富有之谓大业”的儒家事业,长治久安、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理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6:26: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3-12-28 12:10
社会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已是形上政制与思想体系主导作用融入的社会存在,方是存在决定意识的 ...

支持。

”自相矛盾”才能找到优缺点。拿自己的长处去攻击人家的短处。显不出自己有多优越。自己的短处仍然是障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6:57: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帝王二世的现象。秦隋可为代表。
所以汉唐反其道而行。收拾残局。得大治。

独尊某一学术。肯定不行。
宋明之儒已是融合诸家的”儒”了。也不是纯粹地远追孔孟那么简单了。

这还仅仅是一方面。或数方面。
时局之稳。国家之治。基于很多方面的合力。
比如:道德。法律。军事。职官。科技。制度。宗教。百工。哲学。经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7:05: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单纯强调某一种或某几种学术。是无法长治久安万世太平的。
进一步:甚至不分主流支流。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随时加以调整。务必使之合道。以臻和谐之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7:12: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当今我们应持何种民族文化立场
  有人以为,与世界接轨就要摒弃老祖宗老古董拿来西方先现代进文化。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先进性,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必须世世代代传下去。M早就指出,“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丰富的灿烂文化”。[14]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业已承担起了历史责任,它率领亿万人民正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在发展和创新着的时代新文化。
  当代世界的先进文化在哪里?在欧洲还是在米国?我们认为:当代世界先进文化在中华,中国正在建设当代世界先进文化。在数千年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中西文化是相互交流、互相影响和追赶向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儒家思想的创立成为当时人类文明的领跑者,代表着中华文化领先于西方;但欧洲自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文化加快了前进和创新步伐,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MKS主义新思想新文化的诞生,也标志着在人类文化长征中,西方文化在理论深度和科学广度上第一次大大超越东方。19世纪的中国真正十分落后了,被列强瓜分宰割侵略蹂躏,势所必然。然而,可喜的是,儒学这个承上古三千年精华、开后世二千年格局的具有极大生命力的曾经的先进文化,以其一贯朴实开放的胸襟,欢迎、接纳、吸收、拿来欧洲的MKS主义,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亿万中华儿女的生动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新出中国化MKS主义。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业已以雄辩证明了中国化MKS主义的巨大威力。中共是与时俱进的领导者,中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当前,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辛勤创造物质财富,一面意气风发地创造着当代世界先进文化。这包括先进政治文化、理论文化、道德文化、教育文化、军事文化、艺术文化、网络文化、休闲文化,等等。看看以春节晚会为中心的节日文化,看看*中*国万千城市乡村,田间地头,公园广场,处处有民众自娱自乐放歌劲舞,练身健体,形式多样,姹紫嫣红。虽然中国科技文化暂时逊色他人,但是请问:纵观历朝历代,放眼美欧日澳,可有这样亿万民众意气昂扬的生产实践活动和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可曾看到如此普遍的广场文化?世界有目共睹,中国亿万庶民正走在了创造当代先进文化之行列,正在为世界文明发展而躬身实践。中国建设当代先进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特色SHZY理论。在这一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一定会再次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世界第一文明强国,中国人民将再次引领世界文化潮流!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这是五千年中华文化固有之生命力、发展力之所在之必然。
一一
主帖的这一段。已经与题目不切题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7:17: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时期孔子儒家思想的创立成为当时人类文明的领跑者,代表着中华文化领先于西方;
一一
”人类文明”?夜郎自大。
仅仅一步三摇地”领”着当时的中国文明在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7:18: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世界的先进文化在哪里?
一一
先进文化指什么?
文化指什么?
先进指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7:21: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世界的先进文化在哪里?在欧洲还是在米国?我们认为:当代世界先进文化在中华,中国正在建设当代世界先进文化。在数千年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中西文化是相互交流、互相影响和追赶向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儒家思想的创立成为当时人类文明的领跑者,代表着中华文化领先于西方;但欧洲自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文化加快了前进和创新步伐,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MKS主义新思想新文化的诞生,也标志着在人类文化长征中,西方文化在理论深度和科学广度上第一次大大超越东方。19世纪的中国真正十分落后了,被列强瓜分宰割侵略蹂躏,势所必然。然而,可喜的是,儒学这个承上古三千年精华、开后世二千年格局的具有极大生命力的曾经的先进文化,以其一贯朴实开放的胸襟,欢迎、接纳、吸收、拿来欧洲的MKS主义,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亿万中华儿女的生动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新出中国化MKS主义。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业已以雄辩证明了中国化MKS主义的巨大威力。中共是与时俱进的领导者,中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当前,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辛勤创造物质财富,一面意气风发地创造着当代世界先进文化。这包括先进政治文化、理论文化、道德文化、教育文化、军事文化、艺术文化、网络文化、休闲文化,等等。
一一
有”独尊儒术”什么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7:25: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数千年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中西文化是相互交流、互相影响和追赶向前的。
一一
只有这一句是客观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7:44: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时期孔子儒家思想的创立成为当时人类文明(所有人类?)的领跑者,代表着中华(哪一方面?)文化领先于西方;但欧洲自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文化加快了前进和创新步伐,(这里应该用句号。或干脆另起一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MKS主义新思想新文化的诞生,也标志着在人类文化长征中,西方文化(哪一方面?)在理论深度和科学广度上第一次(?真敢说!)大大超越东方。
一一
为了不使主帖满目疮痍。不逐句批驳了。足以看出原帖作者的概念混淆思维混乱不严谨了。定义下得大多数是模糊不清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7:51: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业已以雄辩证明了中国化MKS主义的巨大威力。
一一
这一句最搞笑:
”事实”胜于”雄辩”一一除非是别有用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9 19: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儒、道、佛互补的文化实质是:内则道佛,外则儒术。外则儒术,与汉武的独尊儒术是否存在历史与逻辑的承传纽带。独尊儒术,继秦的法治苛政、汉初无为政治后成型的儒学政制路线:德主法辅,是政制路线的正道和中道,是恒久历新、穷途变通、与时俱进的政制路线。终然,处在君权专*制下的独尊儒术,有汉唐时代的生长期与宋明后的衰亡期,历经二千多年君权世袭专*制后所呈现的变革履新时代的到来。独尊儒术与外则儒术的逻辑纽带,始终不二,表述为君王专*制的社会存在,成为汉后一切思想体系都要面对和应对的外在环境。内则道佛,表明道佛两教,已处内修学的垄断位置,儒家已失去道德化人的作用,内修学失,招唤着宋后儒学的复兴运动。初期的儒学复兴,仅以恢复道德内修价值为要,却综合了道佛逻辑而建构道德体系。道教无为自然,流向与世浮沉;佛教六根清净,务必抑制情欲以避离因果;宋明理学则是儒、道、佛综述,“理在气先”、“天命之谓理”,论证的是外则儒术的合理性,即君主专*制的合理性,宣扬忠君报国的忠诚异化;“渾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的逻辑,与道家自然观合流了;“存天理、去人欲”与佛教六根清静的意念相通了。道佛及宋明理学都有共向思维:提倡内修的自持、自理去适应外在的专*制环境,并以各家不同的逻辑方法和途径,逆来顺受的共通方式,化解人生的困惑、困扰与困苦。
宋明理学的儒学异化,已违背了先儒的逻辑本义与宗旨。孟子的民本理想,论性命、尽心尽性,在于营造恒心恒产各阶层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孟子倡导精神哲学,善养浩然之气,在于弘扬君子之道,树立儒学的社会人生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与道佛及儒学异化的共向思维有相通义,但是,“达则兼济天下”所表示的君子职责务于参与治理天下的民本事业,显然有着改善环境的人文趋势,道佛及儒学异化都不具有的。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改善环境的儒学宣言。儒学也是研究社会变动和走向的一门学问。孔子的损益之道,《易传》的义理学和象数逻辑,“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都有明显探讨社会变易的道理和学问。此点是道佛及儒学异化同样不具有,船山提出理势的矛盾理论“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势有轻重以应乎人,”提出经世治用与会通古今通义的理论,阐扬先儒的易学思想。
自汉武独尊儒术后,外则儒术成为君主专*制的外在环境,是思想体系和心性文化应对的社会存在,思想体系也随着政治的损益而融入社会存在而演变,发生逻辑演变的循序路。从两汉儒学初期的儒学异化,转入儒道合流的魏晋玄学时代,佛门入世而兴起,转儒、道、佛互补,入宋后儒学异化极向、三教统合的宋明理学时代,到明清之际儒学时代,是先儒思想实现逻辑还原与逻辑升华的更新阶段。这条循序路显示出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过程及其原理规律,透彻和深刻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
历史与逻辑的哲学研究,其实就是存在与思维〔思想体系〕、存在与意识〔心性文化〕的哲学研究。存在的基础性范畴就是心性范畴;心性范畴的基础是质文范畴,是研究人自然本性与文化心性之间的矛盾范畴,因而也是建立在忠性求实逻辑基础上的心性范畴,它彰显着“顺乎物则天下之变”与“疑乎人心”的心物定律,也因“疑乎人心”,务求解决人的活力、能力发挥,社会本体正能量发挥,务行于“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政制设计和本体运作,政治的主导融入而成为存在范畴。自汉武后,政治需要以至绑架思想体系,方是政治完全融入的社会存在。思想源于存在,必有心性文化成其基源,同时也要服务于政治需要。政治与思想的关系,处在需要与被需要、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形成君主专*制下民本与专*制并存的社会存在,是汉唐生长期走向宋明衰亡期的历史必然,同时也是产生儒、道、佛互补的共向思维,倡导内修自持自理,逆来顺受去适应专*制环境的存在根源。这就从存在与思维的基本问题去理解历史与逻辑哲学意义的感想之一。
存在与意识,忠性求实的心性本质与经济、社会人生观发生联系。经济,已是天地人参的经济,物质生产力的技能和科学技术,已融入心性文化中,“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何妨不是顺乎人心的天下之变。经济永远文明向前,决不可停滞;有一时之停滞,决不会后退。人的物念情欲观也是文明向前,决不会凝固僵化。“心统性情,性为情节”。人生志向和奋斗目标,都是实实在在,不可逆转,是忠性求实的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人生观所关涉的公平正义的道德性原理,以及本体运行的实务性原理,也从立心与立命两方面透视着“疑乎人心”的哲学涵义。“小人喻于利”,“百姓日用而不知”,民众关注的是实践验证,实惠人生。“君相之权藉大,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也是“疑乎人心”的逻辑反映。存在决定意识,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的社会存在,道佛及儒学异化思潮对心性文化的影响和“改造”,造就了什么性质的心性文化。满清后以更专*制的苛政,更弱化人性的礼制教条,铸造出什么的心性实态。再往后追逐因果源流,五四新文化运动,目睹食人的封建礼教荼毒下的国民心性,进而抨击儒家文化,给后世留下什么的文化因果?近代与现代儒家文化坎坷难以入世通行,处浮浮沉沉中,这一切令人费解而需要切切实实,按照存在与意识,即心性文化逻辑循序演变的逻辑因果去付与精深研究,这是研究历史与逻辑哲学意义的感想之二。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理存两个基本问题:逻辑循序与因果源流,并与之牵连相关问题。思想与心性逻辑的演化史,明确论证了这一点。然而,正是这个道理,在近代与现代的文化研究方面,有不少问题值得质疑的。
一、五四时代,目睹被专*制制度及思想扭曲的国民心性的社会现象,不是按照思想循序和因果源流作逻辑分析,从满清专*制及逆转文化,从宋明理学到儒道佛互补文化去寻找病源弊根,而是跨越二千多年时空,拉出孔孟“示众”,这种做法符合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理吗?
同样,在中西文化研究的问题上,也拉出孔孟儒学,作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作比较和会通,还提出未来世界文化将回归孔孟儒学精神的观点,符合历史与逻辑统一性原理吗?值得质疑的。
二、存在决定思维、存在决定意识。君主专*制环境已决定了思想与心性都具有封建性质。有汉唐专*制生长期的思想与心性,也有宋明专*制衰亡期的思想与心性,方有从汉儒初期异化,经过儒道佛互补,走向宋明理学极度异化的逻辑循序。君主专*制下的儒家思想尚且如此,诸子百家学术争鸣氛围成型的孔孟儒学,专*制衰亡定局的明清之际儒学是否与专*制环境下的儒学不一样,以大一统原理视儒学铁板一块,一概而论,不符合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理。
三、儒家的演化经历了孔孟儒学的肯定阶段,经历了汉宋的儒学异化的否定阶段,方进入明清之际儒学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的设定,有其逻辑演变的循序性原理,符合儒学逻辑演变的原理规律,符合马克思所论证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也符合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理。事实上,明清之际儒学对先儒思想的逻辑还原与逻辑升华,代表着儒学的最高文化,是古今、中西文化会通的基础性文化。但是,文化研究至今仍走不到这条道路来。
四、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理也因循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原理。“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当经济发展阶段处在新旧转换期,若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时,穷途变通,出现变革履新的时代。在传统的中国历史长河出现两次明显的变革。一是诸侯分封的战乱时代,已严重地阻碍经济发展。走向国家统一,时代的潮流。秦始皇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却纳入妄为的法治苛政,且贪婪奢华,占天下为己有的专*制意志,其因果报应就是短命而终、二世而亡。汉武独尊儒术,树立主流的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并存,是一个方向。然而,君主专*制的时代局限,亦使思想活力受到束缚和限定,致学术氛围无以回复到先秦时代的学术氛围。盛唐后面临第二次的变革,世袭专*制不可能再适应经济发展而需求政制变革,宋明政制不仅未与时俱进,反变本加厉,专*制极向与儒学的极度异化,将专*制制度推向衰亡。明末清初的明清儒学所展开的思想启蒙,首先是质疑世袭制度,列举其种种弊政,表明了政制变革的愿望。同时对儒家经典的注释,还原儒家的逻辑本义,阐明实学的方向。忠性求实的经济思想复苏,修复心性文化,这样,从经济、政制、心性文化三方面的理论展开,实质展现了第二次变革的社会趋势。满清王朝建立后,落后民族的统治,君权专*制和思想专*制变本加厉,注定了民族的多灾多难。明清之际儒学研究被中断、被荒芜。推*翻满清王朝后,明清之际儒学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文化形象及文化地位都未能恢复和确认,致文化研究未进入坦途。
从逻辑循序和因果源流的两个基本问题,存在决定思维、存在决定意识的哲学基本问题,否定之否定原理规律,以及经济发展阶段性原理规律,真切理解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理。文化研究是否遵循这个原理,这是笔者思虑多多,质疑多多的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