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81|回复: 15

[原创] 尘埃落定--延续彦堂先生探索之路 作者:卜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3 20: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4 13:58 编辑

尘埃落定 
延续彦堂先生探索之路



作者:卜尹
时间:2012.8.19


  自从甲骨文被发现以来,就开始了对甲骨文所属时期的判定;自从判定甲骨文属于殷商末期,就对不同类型的甲骨文应该分属于哪个商王开始了研究;但是,自从对不同类型的甲骨文应当属于哪个商王这个基本问题开始了研究,就没有过统一的认识。不过研究者对于这种研究倒是有一个基本一致的命名,这种研究被统一称为“分期”。又经过若干时期的研究和争论,研究者们又一致认为,在“分期”之前应该有一个“分类”的过程。到此为止,“分类”、“分期”,甚至于“断代”等名称及手段都被反复提及和使用,但是研究者们的认识距离却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复杂,所谓“复古”、所谓“两系”等观点也越来越对立。这时又出现了“统一的认识”,就是研究者们一致认为是对方的观点出了问题,但是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似乎问题的焦点是有两个面孔,第一张面孔是武丁卜辞,第二张面孔是文丁卜辞。其实这是一体两面的问题,即确定武丁卜辞就缺少文丁卜辞,确定文丁卜辞就抽空武丁卜辞。


一、 用“称谓”对甲骨分期的历史和现状

  在这里,首先举出六位知名学者的四条实际论证,这四条论证是对甲骨文分期、断代的著名实例:

1、
  郭沫若针对1971年出土的屯西甲骨,在《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里说:“刻辞中‘父乙’出现了六次,‘父庚’出现了两次,‘父甲’出现了一次。据此可知:留下了这些刻辞的殷王至少有父乙、父庚、父甲三位诸父。这和武丁的情况颇相符。”之后,郭末若的结论是:“因此,我觉得这一批牛胛骨应该是武丁时代的遗物。”(参见:《考古》1972第二期)

2、
  李学勤在《殷墟甲骨分期研究》里,介绍罗振玉、王国维认定宾组卜辞(《合集》2131)是武丁卜辞的过程,王国维将卜辞中的“父甲”、“父庚”、“父辛”对应阳甲、盘庚、小辛,认定是“小乙之兄而武丁之诸父也”,李学勤赞同其结论和方法,说:“这些考证今天看来是完全正确的”。 (参见:《殷墟甲骨分期研究》李学勤、彭裕商)

3、
  同时,李学勤在《殷墟甲骨分期研究》里又介绍明义士的方法,说:“明义士在讨论这些卜辞时代的时候,从字体方面将其联系成若干群,这就比罗、王只单独就一两片卜辞而讨论进了一步”,并赞同说:“他对这些卜辞年代上的意见与我们一致。”(参见:《殷墟甲骨分期研究》李学勤、彭裕商)

4、
  在1929年出土了“大龟四版”,1930年董作宾专程去旅顺看望罗振玉,并看到了《菁华》四版大胛骨(参见:《汉城大学所藏大胛骨刻辞考释》董作宾)。若当时罗振玉认定这是武丁之物(与王国维一致),这对董作宾认定“大龟四版”的归属一定有影响。在之后1931年的《大龟四版考释》中,董作宾认为,这四版“似乎应该是武丁时代的”,用“似乎”一词来断代,可见其当时的犹豫。(参见:《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


  上述四例,是针对小屯西地卜辞、小屯北地卜辞、小屯中、南地卜辞的归属认定而说的,这些都是有根据的实际例证,但这三地卜辞都被认定为与武丁有关。似乎是每当郭沫若、罗振玉、王国维、明义士、董作宾、李学勤这些著名学者,在面对这些同时有“父甲”、“父乙”、“父庚”、“父辛”等称谓,而又分明是不同组别的卜辞时,都一律倾向于认定是武丁时期的卜辞,除非殷墟各地只出武丁时期的甲骨,否则这些专家认定确实是互相矛盾的。丁驌在《读严一萍甲骨断代问题》里对此有总结:“组别不是断代之工具,盖合多人之辞中之内容,借此填彼,则富然可见武丁时代之四父俱全,三妣皆在,势必‘师’也‘宾’也‘历’也皆武丁时代矣!”(参见:《中国文字·新八期》)

  上述四例都是研究者用甲骨文的“称谓”对卜辞断代的实例,这里除了所选的研究对象不同外,方法是一致的,但是,用不同的材料却判定了一致的结论,说明这里存在不客观的结论。

  在使用“称谓”进行分期时,“称谓”只可以用来检验,不可以用来决定,“称谓”对于分期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在不同时期可以出现相同的“称谓”,甚至是相同的称谓组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用“坑位”和地层对甲骨分期的实践

  窖藏坑位是分期的充分条件,因为不会有不相关的甲骨被人为地、有意识地埋藏在一起,所以三大窖藏的坑位和地层关系,是分期的充分依据。

  也有不同意坑位是分期充分条件的研究者,裘锡圭认为:较晚灰坑里可以出较早卜辞,见裘锡圭的《历组卜辞的时代》,这就否定了坑位是分期的充分依据。裘锡圭的说法其一般语言逻辑是正确的,但是这种判断在实际使用时要有附加条件,就是说甲骨在地面保存有多久这要有证据。一般来说,卜骨、卜甲秘不示人,是不会长期保存在地面上,不然就不会有遗弃、埋藏之事。对于保存先王甲骨于地上之事,在考古学是没有证据的。

  裘锡圭说晚期灰坑可以埋藏早期甲骨,这对一次窖藏是不成立的,对二次埋藏和反复埋藏可以成立。而YH127坑和屯中南甲骨都是一次窖藏和灰坑,裘锡圭的说法对屯中南甲骨不适合。

  具体地说,《1973年安阳小屯南地发掘报告》证实历组甲骨出土在殷墟中期地层,这相当于武乙时期;在不反对地层报告的同时,而要说历组甲骨是武丁时期的甲骨,是在武乙时期才埋入地下,这就必须证明和说明,为什么武丁甲骨要跨越四、五代商王才埋入地下?在没有充分证据时,不能说武乙的地层埋的不是武乙的甲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3 20:21 编辑

三、新方法

  确定各类甲骨所属的商王和时代,应该分五步进行,即:分类、组群、定期、系列、断代,下面请看具体步骤:

A、分类:从字体(参考称谓),这历经几代研究者,已基本完成。
  1、出组;2、荷组;3、无名组;4、历组;5、宾组、
  6、子组、7、午组、8、扶组、9、黄组。

B、组群:从坑位(参考著述),陈梦家提出组内分“群”的概念,现修正使用,在组外组群,具体操作如下:(参见表2)
  0、屯西群;1、屯北群;2、屯中南群;
  3、乙丙基址坑群;4、第五群。

C、定期:从地层(参考周祭),对董作宾的五期加以修正,见表1。
  第一期、武丁期;第二期、武丁后期;第三期、康丁、武乙期;
  第四期、文丁期;第五期、文丁后期。(注:五期对应五群)

表1:
表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3 20:28 编辑

D、系列:从周祭(参考发掘),对董作宾的“新旧派”和李学勤的“两系”概念进行修正,具体操作见表2。
  1、周祭系:含第二群和第五群;
  2、非周祭系:含第一群、第三群和第四群。

表2
表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3 20:32 编辑

E、断代:从祭祀(参考历法),这是董作宾的基本方法,这也是精确分期的必要手段。在电脑时代,这个方法大有可为,应该延续。

  目前结合电脑历尺,有四种断代定位手段如下,
a、周祭定位:利用周祭卜辞的父称,可以直接定位时王。
b、干支定位:利用卜辞的月份、干支及事项,在历尺上求得合理的年份。
c、月食定位:利用卜辞的月食记录,结合现代天文历算技术和电脑历尺,求得合理的年份。
d、C14定位:利用已经公布的碳十四数据,分析比较后对各卜辞组求得合理的年份。

a1、祖甲周祭(见附件1表及图)
a2、廪辛周祭(见附件2表及图)
b1、武乙伐召方(见附件3表及图)
b2、大龟四版(见附件4表及图)
b3、文丁伐土方(见附件5表及图)
b4、帝辛征人方(见附件6表及图)
c1、乙酉月食(见附件7图)
c2、庚申月食(见附件8图1及图2)
d1、C14表:《夏商周断代工程•殷墟甲骨分期与测年》
c14表.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1.jpg 附件1图.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2.jpg 附件2图.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3 20:45 编辑

附件3.jpg
附件31.jpg
附件32.jpg
附件3图.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3 20:51 编辑

附件4图、表:大龟四版之四历日(定位:BC1166;历尺周期93年。)

附件4图、表:大龟四版之四历日(定位:BC1166;历尺周期93年。).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3 21:05 编辑

  
附件5图.jpg
附件5图:文丁伐土方(电脑历尺剪图)

附件5.jpg
附件52.jpg
附件53.jpg

附件54.jpg
附件55.jpg
附件5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1: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3 21:15 编辑

附件6图:帝辛征人方(电脑历尺剪图)
附件6图.jpg

附件6表:帝辛征人方
附件6.jpg
附件62.jpg
附件63.jpg
附件64.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1: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7、图(乙酉月食,《合集》11485;儒日1309292;BC1129.殷历八月.乙酉;帝乙时期)

附件7.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1: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3 21:24 编辑

附件8、图1(庚申月食甲骨文  历尺定位:BC1098;周期94年。)
附件8.jpg

附件8、图2(历尺定位:儒日1320367;BC1098;天文定位:儒日1320365.88;BC1099.12.19)
附件82.jpg

附图:历尺定位相对位置
附图.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1: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3 21:34 编辑

附录1:反思和断想,人物和历史

  1917年,王国维作《殷墟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对“《后编》卷上第二十五叶”的宾组卜辞认定为:“此当为武丁时所卜,父甲、父庚、父辛即阳甲、盘庚、小辛,皆小乙之兄、而武丁之诸父也。”并在后面加注“罗参事说”,自此往后,此方法为典范,罗、王、董、郭,“四堂”一法,公认宾组卜辞为武丁卜辞。从此播下争议的种子。

  1932年,董作宾著《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说:“不录贞人的时期到了第四期武乙、文丁之世,便整个不录贞人了。在小屯村里所出的卜辞,就属于此期,无贞人是他的特点。……总倆次村中所得卜辞,卜录贞人,几乎无一例外。”董作宾所指的是历组卜辞。

  1948年,董作宾作《乙序》,说是由于发现了127坑的子组卜辞,“最近张秉权君抄来《乙编》中H127坑所出土的许多卜辞,他认为是第四期文武丁时之物,也都很对。”董作宾说“在这里,我们索性把文武丁时代卜辞之迷揭穿了吧。”董作宾非常会接受好建议,改正老错误。将子组、扶组卜辞放回到第四期,(村中也出子组卜辞),但没说127坑的午组卜辞。对宾组卜辞还认为是武丁时期卜辞,所以必须提出“复古”说来解释一坑出土的甲骨为何相隔四五个商王。这是改正半个错误,同时为另半个错误创造一个错误的解释,提出所谓“复古”说。失去一次纠错的机会,宾组卜辞还被认为是武丁卜辞。

  1950年,陈梦家在《甲骨断代学·甲》里,纠正了明义士的错误,将历组卜辞从明义士认为的“武丁卜辞”里拉出,放回到武乙卜辞的位置。

  1953年,陈梦家在《甲骨断代学·丙·殷代卜人篇》里说:武乙卜人“不属组,历”。不认为历贞卜辞能成组;同时陈梦家不认可董作宾说的子组卜辞、扶组卜辞是文丁卜辞之说,认为“子组师组应该是武丁时代的”,将董作宾改正的错误又还原为错误。

  1977年,李学勤在《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说:“原来,殷墟甲骨不止是武丁时期的宾组卜辞有妇好这个人物,多出自小屯村中的一种卜骨也也有妇好。这种卜骨字较大而细劲,只有一个卜人历,我们称之为历组卜辞。现在让我们索性把历组卜辞的迷团拆穿了吧。”李学勤又将历组卜辞上移,将陈梦家纠正明义士的错误又还原为错误。

  从“索性把文武丁时代卜辞之迷揭穿了吧”,到“索性把历组卜辞的迷团拆穿了吧”,总是按倒葫芦起来瓢,可这“谜”到底在哪里?靠着“索性”能探索谜底不?

  用“称谓”不足以断代,在殷商时期的商王称谓,是用日名,其父称、兄称具有重复性,参照岛邦男的《五期称谓表》,再结合参考《殷本纪》,可以模拟一个《商王“丁称”周期表》,从这里可以看出商王称谓的周期重复现象,所以用称谓的父称和兄称对商王分期断代,是没有充分理据的。

  然而从罗振玉开始,直到郭沫若时期,都使用称谓作为充分依据对商王卜辞进行断代,这种方法一直到现在还被广泛采用,因此其断代结果必然产生广泛的争论。用不充分的理据互相争论,一开始应该是不自觉的行为,如果人们现在能够发觉“称谓”不是判断的充分条件,从现在起就应补充更充分的判断依据。

裁剪_2.jpg 裁剪_3.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1: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大甲骨窖藏:1、YH127坑;2、屯中南;3、花园庄。

  在三大甲骨窖藏出土的甲骨,各自的内部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不会有商王序的间断,所以从地层年代上比较YH127坑的宾组卜辞和屯南的历组卜辞,是分期的关键。谜就在这里!

1、
出组、荷组是第二群,对应祖庚、祖甲、廪辛三王,(有周祭证明,无争议)

2、
黄组是第五群,对应帝乙、帝辛二王,(有周祭证明,无争议)

3、
屯南的无名组和历组卜辞对应康丁、武乙二王,(有争议,但有地层证明屯南甲骨不在殷墟文化早期,从称谓看只能在殷墟中期的康丁、武乙时期。)

4、
断裂带在文丁时期,(只有宾组卜辞可以填充文丁时期,若宾组在第一期,则势必如李学勤那样,将历组卜辞紧随其后,这样在文丁时期留下的断裂带更大。)

5、
虚设第一群,为经典理论(“四堂”学说)留下研究空间,毕竟要认识宾组卜辞不是武丁卜辞,这对于多数研究者来说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彦堂先生将YH127坑的甲骨分为两处,一处在武丁时期,一处在文丁时期,这样满足了他的“复古”说,也成就了后人的“两系”说。其实一坑人为埋藏的甲骨是不能说有王序间断的,认为有王序间断就要提出证据,然后以此证据才能有“复古”说。

  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周祭的恢复使用作为文丁“复古”武丁的证据,因为武丁、文丁都没有使用周祭。若说使用周祭的商王有王序的间断,就认为不使用周祭的商王也有王序的间断,并因此将一坑出土的甲骨分成不连续的两期,这是没有充分理由的做法。

  周祭使用是不连续的,现在知道有出组与荷组卜辞是含有周祭的卜辞,这是从祖甲(或祖庚)时期到廪辛时期的卜辞,是连续的;但是还有黄组卜辞也是含有周祭的卜辞,这是帝乙和帝辛时期的卜辞,显然这两种周祭卜辞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在廪辛到帝乙之间,还有康丁、武乙、文丁三王,这三王使用的卜辞是什么?出组、荷组、黄组各有其主,宾组、历组、子组、扶组等都要被指定为武丁时期的卜辞,那么在两种周祭类卜辞之间,康丁、武乙、文丁的卜辞在哪里?

  李学勤看出历组卜辞和宾组卜辞的内在联系,就将历组卜辞上提到武丁之后,其实这时应该做的事情是将宾组卜辞放到历组卜辞之后;李先生看出一个修正前人错误的机会,可他却抓住机会做了相反的事情,历史真是一个“谜”。

  设想一下,若屯南的大量甲骨和屯西的妇好墓,是在董作宾和李济的手里被发掘出来,他们会将二者提早到武丁时期吗?或者说,他们还会坚持说宾组卜辞是武丁时期的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1: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博君 于 2013-12-4 13:06 编辑

附录2:用文献和甲骨文信息进行商周历史比较研究
裁剪_4.jpg

  商、周从友好到敌对,经历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六商王时期,关系很复杂。但是由于过去认为宾组卜辞是武丁卜辞,就割断了商周比较研究的线索。还原宾组卜辞是文丁卜辞的本来面目,就可以用甲骨文连贯地比较研究商周的历史关系。

(结束)

尘埃落定2012.8.20.rar (912.75 KB, 下载次数: 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