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三人行

[综合讨论] 也谈谈反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4 11: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谈心头 于 2014-4-14 12:07 编辑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阳光心态利他行为使人健康快乐,儒学的本质就是阳光利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4: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奇怪了,在中国有地方不存在儒家的印迹吗?儒家的思想和观念不是深入到人们的骨髓中了吗?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情,中国人的日常往来,思想看法,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儒家的传统看法。笔者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发现,所谓反儒的人,他们一般都是嘴里说着道家的文字,但是行事却是孟子骂遍天下的方式。道家和老庄会有这么激进的方式吗?用儒家的方式去反儒,何其搞笑哉?”


1、在中国有地方不存在儒家的印迹吗?
——这能作为楼主挺儒的依据吗?只要国家和阶级不消灭,维护等级和秩序的儒家就不会消失。
2、儒家的思想和观念不是深入到人们的骨髓中了吗?
——请问楼主:您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还是相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说真话!
3、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情(?),中国人的日常往来,思想看法,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儒家的传统看法。
——三岁小孩都能知道儒家理论?据我所知,三岁小孩只知道饿了向他娘要吃的,困了就去睡觉,膀胱涨了就去撒尿。中国人长期受训于儒家的礼教,所以其日常往来与思想看法带有儒家的烙印不足为奇,但其骨子里真的信奉儒家那一套吗?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有那么多作秀的人物呢?

A、所谓反儒的人,他们一般都是嘴里说着道家的文字,但是行事却是孟子骂遍天下的方式。
——不要管人家用的什么文字,采用什么方式,需要反省的是人家说的话是否真实而且有道理。
B、道家和老庄会有这么激进的方式吗?
——道家的实质不在于是否激进,而在于他的思想内涵,在于它所揭示的自然之道。
C、用儒家的方式去反儒,何其搞笑哉?
——请楼主说说什么是儒家的方式?然后再来判断是否搞笑。

你从什么地方能看出楼主是在挺儒?你看完主帖没有?看清楚楼主是在表达个什么意识没有?看了一段话,就急急忙忙瞎嚷嚷,还有你回复的那些又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主帖在说啥,你又在说啥。

你不觉得你不正是我主帖所说的鲜明例证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4: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4-4-12 14:12
民族历史历尽沧桑。从先儒到明清之际儒学也有二千多年的逻辑历史,焉能铁板一块。以性命学逻辑为例:先儒 ...

讨论了这么长时间,这是个有水平的帖子。所谓抛砖引玉,希望能多看到这样的讨论。

如果反儒的人有一半甚至是一些代表人物能有这水平,我就赞同你们。

你们有这能耐吗?

骂人和口水谁都会,陈词滥调网上一搜一大把,不用考证的辩论帖子太容易参与。为了反对而反对,不懂行的都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4 20: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儒或反儒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上网寻觅者一点帮助,哪些是值得学习可以遵循的,哪些只能作为文化遗迹了解而已。从古老的宗教到现代心理科学理论,无不主张为他利他。鼓动为己阴谋暴力的邪教,害人害己危害社会。佛教慈悲,基*督爱人,儒学仁义,善行美化人生,施比受更有福,“爱邻居如爱自己,不只是道德格言,也是心理学的格言。关心是生物学的,你从关心别人之中感到自己并不孤单,而你和生命之间的关系愈多,你就愈健康。”读到身心医学权威博士林区在其著作《破碎的心:寂寞的医学结语》中如是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人心本善”,“仁者爱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还有什么理由不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5 08: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的抬举。学术争鸣,务实达成学术效果。一是提高学术素质,学术门派据理力争,以理服人,所以,言中有物,透彻逻辑,方可进行正常健康的学术讨论与争鸣,便于学派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有利于学术素质的提高,学术人的学术规范。若不遵守规范,不以理论,反以言语相激,留下牙齿痕,何谓?研究学术目的何在?学术讨论何必?二是净化学术风气。“吾爱真理”,须培养学术修养。不受门户拘囿,只要你说得对,说得在理,以服膺真理为崇。先秦诸子争鸣,荀子能集成诸子学说,加以分辨,予以解蔽,吸取其合理一面,纠除其偏蔽一面,融入儒学体系中,此学术胸襟也。鄙称谓中道客观心性。净化学术风气,崇尚中道客观心性,此也是学术人秉承的学术原则。鄙曾与浑沌道长讨论几回,彼此讨论贴发在《国学网》《诸子争鸣》天山石《“唯心”与“唯物”的哲学误区•5》,我们是这样讨论问题的。请参阅与讨论。最后一贴《中道客观心性与囫囵之道》在重新整理后发出,请各门派提出不同意见,共同讨论。其中,据理力争、以理服人、言中有物、透彻逻辑的学术规范不可失;“吾爱真理”,崇尚中道客观心性,净化学术风气的学术原则不可变。鄙人见解,请指教。为达成学术效果,纠正不良风气,未征询道长意见,请道长谅解。
其实,以理论去启通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既定思维,是相当困难的事。但是,必须持恒都要这样做,检验一个人的学术素质,检验一个人的学术修养与胸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5 20: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谈心头 于 2014-4-15 20:55 编辑

说道辩论遵循规则,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缓解一下气氛:
        马鸣出生在中印度,原学婆罗门教,非常聪明,善於辩论,罕逢敌手。他对当地的佛教僧侣挑战说∶“你们之中如有人能与我辩论,便可以打犍椎,说法传道,受人供养。否则,如无人能与我辩论,你们就不要打犍椎了。”打犍椎是表明寺院在正常活动,有传法讲经的自由。相反,如果寺院久不闻犍椎之声,那就等於不能正常活动,有似於无了。马鸣的挑战当地佛教僧侣无人能敌,只好不再击犍椎集众,也不再讲经说法了。
  有一天,佛门高僧胁尊者来到了中印度。问寺院比丘∶“你们的寺院为何不依法度击打犍椎啊?”比丘回答∶“有位婆罗门教土要与我们辩论,我们不敢应战,所以只好按照他的要求,不击犍椎了。”胁尊者说∶“你们现在击犍椎,婆罗门教士若来,由我来对付。”这样,沈寂已久的寺院终於又回响起犍椎的声音来了。
  马鸣听到犍椎之声,急忙前来质问,比丘们回答∶“北方来了位长老,是他敲的犍椎。”马鸣於是便让比丘们请出胁尊者,问∶“你想与我辩论,是吗?”胁尊者回答∶“是。”於是,两人商定,辩论大会於七天後举行。
  到了第七天早晨,辩论会场人山人海,国王大臣、沙门婆罗门都来了,都想亲眼目睹这场辩论的盛况。胁尊者先到,马鸣後到,走到胁尊者跟前说∶“我们应事先立个约定,论败者当如何谢罪。依我的意见,败者自断舌头。”胁尊者说∶“断舌就不必了。依我看,败者应当认胜者为师。”马鸣说∶“这样也行。”约定便定了下来。
  胁尊者说∶“我年纪比你大,又远道而来,而且今天来得也比你早,按理应由我先讲。”马鸣同意,说∶“你尽管讲吧。只是凡你所说的话,我都会破斥无馀,这恐怕於你不恭了。”胁尊者不予理睬,讲道∶“祝愿天下太平,国王长寿,国土丰乐,没有灾患。”马鸣一听便傻了。这算是什麽论题,叫人如何反驳?当下默然无语,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按照常规,辩论时只要有一方无话可说,那便输了。所以,马鸣被胁尊者一言所屈,只好履行约定,剃发出家,成了胁尊者的徒弟。出家后的马鸣,深研佛法,博通三藏,到处弘法化众,他说法时,“诸有听者无不开悟”,连马也垂泪听法,无念食想,于是天下都知其名,因为马也能解其音。故被称为“马鸣菩萨”。他著的《大乘起信论》影响深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6 08: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是赤裸裸的以权压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6 1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道客观心性与囫囵之道》发帖前,重新浏览全部讨论贴,细细思考楼主原帖本义,确实,感觉到楼主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力。楼主所提出的秦法政与反儒问题的思考,相信此问题已纠缠、困扰楼主很长时间了,方提出来讨论。一片真诚心,岂知与愿望相违,反招烦恼生后悔。理解万岁!
楼主思考的问题,鄙人屡有思考,扼要叙论,看能否帮上忙。
一、秦法政,思想端是荀子学生韩非子。荀子主“德主法辅”、礼治天下。韩非子去德治,将法治推至其极,法、术、势统合成法家思想流行,渐之渐之,生成秦法政,妄为之暴政。秦法政与道家无为政治,乃政制的两极端,一朝失败无归路,短命而终。秦法政为儒家“德主法辅”的政制思想所取代。“德主”,即礼治天下,端正行为规范的社会治理。礼为本体,天道、地道、人道统合的道体,即人事心性本体。其核心意涵就是规范行为,有公共规范与角色规范。心性内外,礼之内连接仁的“本心”,仁礼同体同道。影响仁的“本心”,是戴震所说的“私与蔽”;礼之外成本体,角色规范、规范结构、规范秩序成规范系统。角色的规范行为,受礼的约定俗成及公共观念所制约,归属为道心与人心的心性范畴。行为规范的制约,来自软硬两方面,硬性是法辅的刑政法律,软性是德主的礼俗观念了。此是儒家“德主法辅”的逻辑本义。到今天的商品经济时代,也是法治的社会时代,是否容留软性德主之礼治?是否需要“德主法辅”之“法制”?传统的“德主法辅”如何过渡到现代的“德主法辅”,是中国本位文化及民*主政制文化都要思考的问题。
二、儒家文化历程已经历了两个哲学圆圈,。从先儒的肯定阶段到汉唐宋明的否定阶段,进入明末清初儒学的更新阶段,是思想史正常性演变的第一个哲学圆圈。明末清初儒学成为中西会通、古今文化转换期的文化基础,也是第二个哲学圆圈的文化起点。满清专*制的逆转文化的沿流,将传统文化的逻辑循序及思想路向都搞乱了,直至现在仍未走上正途。鄙人见解,会否引起认可道佛、以及儒、道、佛互补,即认可内修心性学人士普遍疑义与反对,毕竟是“随大流”的思想与文化现象,方导致国学研究的理论混乱和思想圈圈,人心迷惘及困惑。多学派不能和融趋同,殊途同归,难以出现如同荀子集成与解蔽诸子学说的理论时代。“囫囵之道”,食古不化,势必食洋不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6 13: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人行 发表于 2014-4-14 14:26
你从什么地方能看出楼主是在挺儒?你看完主帖没有?看清楚楼主是在表达个什么意识没有?看了一段话,就 ...

呵呵,有理不在声高,您自己玩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6 14: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4-4-13 09:17
简单性表述崇儒或反儒的倾向,只能是“瞎子摸象”般的想法。以孔子的忠恕理念为例,忠性求实、推已及人、仁 ...

“人心,个体心性;道心,整体心性集合,成社会风气、文化氛围、环境造人。”

我不是辩论高手,只是一个提问者,请问儒家的“整体心性集合”如何解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6 19: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所谓“整体心性集合”不过是瞎子摸象而已{: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7 09: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长忘记了,鄙有一贴专门与您叙论心性文化问题。“道心微、人心危”,引出心性文化体系的重要范畴,即道心与人心的矛盾范畴。道心,民之所共由之心性,即道心。转贴如下:
道长认为鄙人所说都是感性,能否说出您的理性,启发鄙人之思维?
比如:人的心性文化,有着内内外外的原理规律,是理性逻辑吧!道长认同否?在儒家心性理论中,人性本质有质文范畴,乃人性的自然〔质〕与性善〔文〕的内外矛盾体;人的本质规律问题,有性命的内外矛盾体;人与环境问题,有道心与人心的内外矛盾体,诸如理道、理气、理欲、情理等,都是心性内外的矛盾体。探测心性内外的矛盾原理和规律,必涉两大理论逻辑:一是研究环境造就心性的客观化理论之原理逻辑;一是研究改善环境的主体心性能动的理性逻辑。道长能否将您的理性见解叙论出来,启发鄙人的思维?
儒道都“论道”。儒家是人参自然之道,人为与自然是基本性矛盾;道家是道法自然之道,人参或人为,导致妄为,老子不主张。人参自然与道法自然,是儒道的根本分歧。
儒家的人参自然之道,道,首先是“民所共由之路”,分形上形下的道器层次,乃形上之道所导向下的形下器之道。器之道蕴涵事物生生不息的原理规律、人事方方面面的原理规律、心性内内外外之原理规律。客观化的原理规律之集成,归入理的概念逻辑中,产生理道的矛盾范畴。道之运作有道体,即礼本体,天地人的三道三才的统合。象数学融入,有理势矛盾体,顺天应人的理势逻辑,出自道长认为是道家思维的王夫之学说。道体乃人事心性的融合体,道长认为是道家思维的王夫之论理得非常精确:“刚柔质文,道原并建。”道的哲学涵义还蕴含主客之道、实务与道德融合的运行之道,等等。道之诸种哲学涵义,归结为:人参自然之道。
请道长也谈谈道家的道法自然之道,万物生成的有无自然之道,无为自然、无为政治、无为人生所透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之道,以您的理性来启发鄙人的思维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7 09: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指教和关照,我对理论本不是特别熟悉,既然探讨到学说深层,就不插言了。不过倒是期望各位将此贴深入讨论下去,能多看到真知灼见,对我们来说也是学习的机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7 17: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囫囵之道,诡异之德。。。。。。。

所谓“人参自然之道”,是“人不能胜天呢,还是人定胜天呢?”。儒家的“自然之道”是什么“道”呢?
“文质关系”,是质生文呢?还是文改质呢?
儒家的“形上之道”是什么概念呢?是“礼”吗?

先把这些概念以孔子的思维弄出个依据来,恐怕就有结论了。

至于道家,先生恐怕得“为学日损”,然后可以与浑沌论道。
这是先生愿意暂时放弃感性的固有思维才可以理解理性的说道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8 09: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理论,中国人理解得比较浅,通常存在许多争论,如“道”是什么等。
“道”,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不断地在寻找的“统一大理论”。
我们今天相信它的存在,一如老子当年相信它的存在一样。
但是,纵然我们还没有找到“统一大理论”,我们还是找到了许多次级的理论,如引力理论、电磁理论、物能理论等。
正是因为这些理论的实践,以及其可预测性,使我们更加相信“大理论”的存在。
如果现在有人希望能用“大理论”来认证自己推算且感悟出来的次级理论,那么,“大理论可理论,却不是大理论的本身”,就是该人描述“大理论”的语言。

“得道”的人并不是说他已经得到了“道”的答案,而是他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感悟并认证了“道”的存在,并且已经采用了“道”的德性指导自己日常的思维。

儒家的理论犹如“引力理论”,在一定的范畴里是有作用,而且有成绩的。
但是,如果把儒家理论作为“终极理论”,必然就产生了我们现在总总的疑问,如我在此帖上提出的每一个疑问。
还有许多。。。。。。。。

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我不希望,也不想,在情感上伤害多年认识的网友。
但是,理论上的辨认,是学术发现乃至发展的必要条件。
希望网友们能明白“批”与“反”的区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8 09: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谈心头 于 2014-4-18 09:37 编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这句话,已经把“”说的非常清楚了,就是阴阳未分相对一体生成万物不被他生的原始因,牛顿的第一因,基*督的上帝,禅宗的父母未生前之本来,易学原理,儒学的太极本无极,今天的辩证统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8 13: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把“道”说的非常清楚了,就是阴阳未分相对一体生成万物不被他生的原始因,”

真的吗?什么是“阴阳”?如何“生成万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8 14: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长好走极端,真的要参悟矛盾原理和因果原理了。人类历史就是人参自然的历史;世界,就是人参自然的世界,道长否定?也许,鄙与道长对自然概念的理解有差误。船山云:“人也,天也,物也,皆自然之化也。”“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自然之道就是人〔心性〕、天〔社会〕、物〔经济〕本体运行的“神理致化”之道,神不是道长所误解,“天曰神”。神理致化就是顺应自然之化原则下的人参自然,即船山所说的“顺乎物则天下之变”之“则”,是自然走向必然的客观化理论,也是基于辩证思考和正视“人心之疑”所发生的因果多路向,务实于人事与心性、主体与客体、实务与道德统一的仁礼运作,顺应自然之化,此乃人参自然有所作为的“顺天而制天”,主体有为的能动性因果理论。若主体作为的理论与实践,与自然的客观化原理偏离或背离,则产生两种妄为的方式,形上之道的人参妄为,以及形上之道无作为所导致形下器之道的人世间妄为。人类历史根本不存有“人不能胜天”与“人定胜天”的两极逻辑,非此即彼?形上之道,必论及形下之器,是形上导向与形下运作之间的矛盾关系。船山说:“圣人之有为者,文与礼矣”。圣人之文与礼,是形上导向的两个方面,导向不是主观臆断,遵循形下器之道的客观化原理。圣人之文所应对是心性文化的客观化原理,圣人之礼所应对人事心性本体的客观化原理,即阴阳天道、刚柔地道、仁义人道的礼本体客观化原理。建立“易简立本”到“刚柔立本”的主客原理,即规范化级能性的〔角色规范、规范结构、规范秩序〕客体化原理,以及有作为的主体能动性逻辑原理。〔易简、健顺、刚柔的逻辑系统〕鄙人扼要叙论,道长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透视,认真思考吧!
至于“文质关系”,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承接先圣逻辑,“质多文少则为野,文多质少则为史”。先圣逻辑基于人类合群明分的实践活动,经常性出现自然人性与道德心性的问题而悟道出来。随着人类历史的文明走向,质文内涵不断扩延与深化。致质文范畴成为儒家心性体系的基础性范畴。船山说:“质文刚柔,道原并建”。质文是心性范畴;刚柔是仁义道德融入、阴阳天道为客体基础的主体性范畴,心性人事一体成人参自然之道。质文之间根本不是“质生文”“文改质”的问题,而是质文同生共长成变化的问题,如船山所说:“相资以相成,相抑以相生,消息之用存乎其间”。又是矛盾原理与因果原理之问题。鄙人思维与道长思维总是南辕北辙。
至于道长所“指点”鄙人对道家的“为学日损”,方可以与道长论道,鄙人哑然失笑了。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角度,《易经》后出现《易传》的天地人参观,与老子《道德经》的道法自然观,代表着文明向前与停滞退化两种学说的走向。在儒、道、佛互补的内修心性学方面,专*制社会的成因,成就了道家与世浮沉的自然学说为内修心性学,与佛教的内修心性学,成为宋明理学道德内修心性缺陷的弥补与补充。从现实逻辑方面,道家自然学说的泛滥,竟然出现视老子《道德经》为中华文明顶峰的论点,老子后近二千数百年的中华文化历史都是空置的,人都是白活的,包括鄙与道长在内,荒谬到如此境地!理论的混乱,思想的倒退,仍不思理论如何清明,反要“为学日损”,损到理论世界步入何等地步,“无为无不为”?别搞这套玄虚论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8 17: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自然之道就是人〔心性〕、天〔社会〕、物〔经济〕本体运行的“神理致化”之道,神不是道长所误解,“天曰神”。

试试吧。。。。。说实在的,我真有困难理解先生的大作。
“心性”是什么?人之所欲吗?
“社会”是什么?是什么主义吗?
“经济”是什么?是物质的应用吗?
“神理致化”?自然之化尚不理解,人参更为混乱,恐怕是“说啥是啥”之道吧?

“顺天而制天”?依顺社会而制作社会?依顺社会而控制社会?
“社会”本身就无解,什么样的社会?
莫非这就是先儒们的“形上之道”?

“心性文化的客观化原理”、“人事心性本体的客观化原理”、然后“阴阳天道、刚柔地道、仁义人道的礼本体客观化原理”。。。。。。。。想不玄虚都很难。。。。
“为学日损”,就是“损”去那些故弄玄虚的原理,回到简单的人与自然的结合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8 18: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4-18 13:37
“已经把“道”说的非常清楚了,就是阴阳未分相对一体生成万物不被他生的原始因,”

真的吗?什么是“阴 ...

道长问什么是“阴阳”?答曰:万物一阴阳,物各一阴阳。阴阳是世界本来 存在的统一对立两面的文字表述,这对立两面统一存在的本来状态简言之“道”。笔者又将之称为“中”,笔者“中庸禅”定义:庸禅一体谓之中,不生不灭谓之庸,生灭变化谓之禅。本人的“中学” 即儒佛道皆论及的中道。
道长问如何“生成万物”?假如道长熟读《易经》,就不会提如此问题:阴阳本就是万物生与成的另一说法,“生生之谓性”,万物本具生之阳性与成之阴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本具的规律。生成的原始根本规律多余的话附加不上,“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只可问某一具体事件如何生成,孟子所谓“必有事焉”。离开具体的事件问如何生成,落入虚玄,不可救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9 00: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谈心头 发表于 2014-4-18 18:21
道长问什么是“阴阳”?答曰:万物一阴阳,物各一阴阳。阴阳是世界本来 存在的统一对立两面的文字表述,这 ...

囫囵一阴阳,儒家论道场;谁是玄虚者,一目已了然。。。。。。{: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9 08: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都是一阴一阳,必有事焉万物生成。
这就是儒家的“囫囵之道”?
因此引申出来“天尊地卑、三纲五常”。。。。。?

“经书就是这么说的”。。。。。。
二千余年白吃饭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1 07: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道长再阅鹤鸣先生的贴、叙论易简逻辑及解读易简的逻辑笑话。先生点评再增加一则逻辑笑话,“长篇大论又不知所谓。”如今还是笑话连连。道长评说儒家,基本功是对儒家的概念和范畴的理解。不理解便妄予评议和下定论,已成道长思维惯性了。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性原理去理解概念与范畴,按照思想史演变的逻辑循序和因果源流去领会概念与范畴的逻辑演变。“顺天而制天”,乃荀子的理念,与《易传》天地人参观同时代。天的逻辑本义相同。船山的“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天的哲学内涵演变,完成从天为自然、或天为社会之自然转向天为社会的逻辑过渡,处在人与物之间中介地位的社会要素的重要性,形上之道融入和导向下的社会条件的重要性。君相造命、人事言天、天命就是人事。鄙悟觉了,也悟觉出民本走向民*主的理势自然而必然。道长期望回到简单的人与自然结合,憧憬汉初无为政治吧。让时空倒流,停留在文景之治:一是千万不要出现财富积累,或过多积累;二是过着老子理想的鸡犬不与相闻,小国寡民的自然生活。道长不妨仿效梁漱溟等前辈,乡村调查,设点进行乡村试验,“文明与冲突”命题的乡村试验,会出现人参的因果多路向。您会领略“简单”的“意味”,期待您成功。届时将您的试点结果告诉我,改造我,你所提问的问题一切迎刃而解,再与您论道就不会南辕北辙了。
顺告:我的《中道客观心性与囫囵之道》贴发《儒学经解》,新贴也在三人行的新发贴栏,请指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1 16: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的概念也好,荀子的概念也好,船山的概念也好,先生似乎都把他们认作“真理”了。
对于先生来说,“回归自然”似乎就是回归到老子年代。

我在此帖所有的疑问当中,可曾有“道家真理"的说法?
老子、孔子、荀子、乃至船山,没有一个完全适应今天的人文环境的。
古老的学说对今天的学术来说,可以借鉴而不可以照搬的,所为“复古”抑或“复兴”就在于此。

我不喜欢参与谁对谁错的辩论,我的本科是理论物理,所以只是考虑一个理论的完整性。
如果先生愿意回答我的疑问,就请从理论的发生基础上进行解答,如果回答只是“经书上的真理”,恐怕只是答非所问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2 20: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长提出的疑问,从理论的发生基础上解答,应合鄙人长期思考的问题。三代与春秋时代,有不少脍炙人口、求真务实性质的故事,其中二个令我最难忘的:周公辅成王与管鲍之交,已是家喻户晓,不用讲故事了。令我感叹而思考的是,此类理性原则而求真务实的故事可以在三代春秋时代发生并通行,进入君主专*制时代后至今,再不会出现。理性缺陷?不!制度化大环境埋没了人的理性原则与思维。理性原则而求真务实的故事何时复原与复活?
三代夏、商、周的政权陵替,有道伐无道成正义之举。汉唐的君主专*制生长期,沿续了有道伐无道的正义理念,维持着正常性的政权陵替,正常性的社会治乱循环。宋明衰落期,视有道伐无道为乱臣贼子所为,政权陵替为汉夷皇朝陵替所取代。有道伐无道的代价是社会动*乱,汉夷皇朝陵替的代价是社会衰落,接续因果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道路的坎坷和磨难。我们展望和设想的社会制度,结束动*乱代价的有道伐无道,结束衰落代价,接续因果的坎坷与磨难的汉夷皇朝陵替。
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思考都集中到现代的民*主政制方面,不是西方式民*主政制的生搬硬套。西方走在前面,需要研究西方文化而引为借鉴。切切实实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哲学文化,探讨中国式的民本走向民*主的政制道路。在民*主政制与自由心性的大环境下,重新复原和复活求真务实的理性原则,求真务实的理性原则巩固和发展民*主政制和自由心性。永远终止历史因果造成的动*乱与衰落,坎坷与磨难。
上面所述是否符合道长疑问,从理论的发生基础上的回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2 21: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啊。。。。。。。。。。
民*主是不能在“天尊地卑”的环境里成立的。
进而不能“礼”以为仁,更不能“亲”而夺理。

我们中华文化,绝不会因引进某些新的原素而丧失了自己,在历史的长河里早已历历在目。
事实上,所为的黄河文化,在考古认识的支持下,已经明白是游牧文化与水耕文化的结合体。
换言之,就算我们罄尽全力采用西方文化,也不可能成为西方文化。
难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就这么没有信心吗?

说说所谓的“三代”,那只不过是原始的部落文化。所谓“禅让”,不过是上级对所谓的精英挑选,能够代表“百姓心”吗?
什么有道无道,不过是得权者的一番吹嘘。
我们都是听天由命的货色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12 21: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文化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传到今天,经历代统治的不断改造,它自然是要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是有利于他们的阶级统治的。五四运动高举反封建的大旗,这个大方向没有错。当然,五四也有矫枉过正的地方,我们也应该反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19 21: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lg6688 于 2020-7-20 09:43 编辑

         我认为,对国学中儒家和道家的认识,要从“道”分“两仪”的本质上去看。儒家的本质是以“太阳”、”火“为“物”,进行“格物致知”形成的理论体系,道家的“物”是通过对“水”进行“格物致知”形成的理论体系,它们实际上是在“阴、阳”上形成的两条道路,但“道”不同。反对儒家或反对道家,即无论是反对“阴”或者反对“阳”,都是片面的理解了儒家和道家。
       以儒家的“礼”为例,孔子要“克己复礼”,这个“礼”并不是可以理解为“三纲五常”,人伦礼节,等级秩序的。“礼”的本质是“公”,它是“天经”体现的“仁”。太阳以“天下为公”,从“克己”看,己为“私”,而“私”的反义词是“公”,所以“礼”的核心文化是“公”。所有的儒家文化理论,都是在“公”、“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说。所以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等于“克己奉公”。反对儒家,就是反对“公”,反对“公”者“,必然主张”私“,这实际上是要”公有制“还是要”私有制“的问题,是要SHZY制度,还是要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问题。
              本人的这种认识,是从我对”格物至知“历史文化悬案进行分析后产生的,《论“格物致知》这篇文章就发表在本网站的”文史谈纵“上。            
       儒家文化是以“天经地义”为人文道德的榜样,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或者说是人类生存的“规矩”,中国人信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人类按四季的规矩在大地上生存,没有一个人敢彻底地违背之,这就是儒家文化的底气,想打倒儒家文化,首先必需打倒自然规律,但是,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很脆弱的,有时常常经不起自然的折腾。自然可以不需要人类,但人类却离不开自然。而所谓自然,就是“道”,因为“道法自然”。既然儒家文化之”道“与自然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有人却要去彻底地“反儒”,也不知他是不是想到其它星球上去,或者到没有自然的地方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