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06|回复: 8

佛教不是国学,汉传佛教是被国学同化的佛教一样不是国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7 09: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今使用的“国学”一词沿袭的应是近世以来所使用的“国学”一词的含义,与当年对应“西学”等因素不无关系,因而,“国学”曾是有时代特色的一种说法。由此概念的使用情况大致看,国学关涉的基本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史学等学说及学术的一类内容。不过以“国”来界定“学”,内涵外延难免纠结,使得国学定义莫衷一是,至今“国学”指称的仍然是大概的领域范围。
佛学则很清楚地归属佛教。如果非要将“佛学”与“国学”对应的话,显现的主要是两者在“教”(宗教)与“学”(学说学术),不同学术门类上的区别。
按学术门类划分,宗教与哲学等是不同的学科门类。佛学属于宗教的范畴,与哲学等有交叉关系。因而,佛学与国学所关涉者,首先表现为分属于不同门类。其实古代佛教即有内外学之分,虽不完全等同近世之学术分野,但已显现出明确的彼此之别。由此而论,“佛学”与“国学”不是所属关系。事实上,既便佛学不是国学的范畴,也不能否定在中国弘扬了千百年的佛教及其佛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问题的悖论之处是,立足学术立场,宗教无疑是一门学问,其中也有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术领域。比如,佛学的重要部分就是哲学,且与中国传统哲学交涉颇多。那么,这样的学说学术是否归在国学呢?或许问题的症结即在于造成模糊的一些界定。
显然,人们精神活动的各领域,必是有交道能沟通的,因而也必有交叉,但是,终究还是有领域界限的。而学术体系的建构也正是基于此。
如今学术门类的分野较之前一两个世纪早已更加系统和清楚。的确,即如有些学者也主张的,以宗教对应宗教,以哲学对应哲学,以史学对应史学,以文学对应文学,……凡此等等,岂不相对清楚明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4:32: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3-12-28 14:41 编辑

佛教当然不是国学:
佛教是一种宗教。
国学是一国学说。

佛教中。某些流派的学说。百分之一百是(中)国学(说)。如禅宗唯识宗律宗密宗等宗的学说(佛学)。正宗中国(佛教的)学说。当然是国学。

佛教。分好几种。其中有中国佛教。与印度教(印度佛教)虽有远亲。但绝对早已不是一回事了。

混淆来说。说不清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4:38: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3-12-28 14:51 编辑

中国佛教。与印度教(印度佛教)教义。仪规。等等。多有不同。不是一回事。


打个比方吧:
我们土生土长的道教。要是传到某国。人家加以变通增删。开宗立派。当然就不是我们的道教了。就是人家的宗教了。虽然根在我们这里。
我们的佛教也没否定”西天二十八祖”与”龙树菩萨”等远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5:00: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
1948年斯里兰卡佛教会召开了第28届年会,决定邀请世界各国的佛教代表于1950年到科伦坡参加“世界佛教徒大会”。

成立历程

1948年斯里兰卡佛教会召开了第28届年会,决定邀请世界各国的佛教代表于1950年到科伦坡参加“世界佛教徒大会”。马拉拉塞克拉教授到夏威夷参加“东西方哲学会议”,经与各佛教国家和组织的代表磋商,取得了他们的支持。

1950年5月25日29个国家129名佛教僧人和学者在科伦坡集会成立了世界佛教联谊会(简称世佛会)的国际性佛教组织。在与会代表中有柬埔寨的僧王、越南的僧统、东瀛曹洞宗的僧正、斯里兰卡大部派领袖等地位很高的僧人。印度“宪法之父”安培克、缅甸宪法起草人吴千吞等著名学者参加了世佛会章程的拟稿工作。

组织简介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 (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 -- WFB) 是佛教徒国际组织。简称“世佛联”。由斯里兰卡佛教学者马拉拉塞克拉倡议,1950年5月在锡兰(现斯里兰卡)科伦坡举行成立大会。总部初设科伦坡,1958年迁往缅甸仰光,1969年选定泰国曼谷为永久会址。

联谊会的宗旨是促进佛教徒严格实践佛陀的教义,弘扬佛法,加强佛教徒的紧密团结,交换各国佛教情况和意见,兴办社会、教育、文化、慈善等福利事业,讨论佛教徒对争取和平和一切众生的幸福应做的贡献。大会决定六色旗(蓝、黄、红、白、橙、金光)为世界佛教教旗,法*轮为佛教教徽,公历每年5月的月圆日为佛诞节。

宗旨目标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宗旨和目标

1. 促进成员之间的严格遵守和实践 在佛陀的教诲;

2. 为了确保统一,团结,和兄弟情谊之间佛教徒;

3. 传播理论的崇高的佛像;

4. 要组织和开展的活动领域中的社会,教育,文化和其他人道主义服务;

5. 工作的快乐,和谐与和平 , 并在地球上 同其他组织合作工作的目的相同。


出版物

出版物有《世界佛教徒联谊会评论》季刊又名《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新闻公报》,是世佛会会刊,用英文出版。秘书处还用英、泰两种文字出版《世佛会丛书》。

世佛会与中国的冲突

1956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喜饶嘉措曾当选为世佛会副主*席。这次大会强调“在中国地区内,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中心只有一个,设在北京”的原则。
1958年第5届大会,世佛会一些组织成员利用中国没派代表出席的情况下,不顾上届会议决议,无视柬浦寨、老挝、巴基斯坦、越南等国代表的反对,非法接纳台*湾“中国佛教会”为地区中心。同年世佛会总部迁至缅甸仰光,但不久就碰到缅甸国内的种族和宗教冲突,总部活动受到影响,于1963年迁往泰国。

1961年第6届金边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严正抗议,要求撤消上届大会做出的非法决定,但遭无理否决,中国代表团立即退场,并举办记者招待会公布事实真*相。

1984年在斯里兰卡召开的第14届大会上,连任7届主*席的迪斯库尔公主担任了世佛会名誉主*席,桑耶·达磨萨克蒂当选为主*席。大会还增设一个社会经济发展委员会,中国佛教协会也在此时重新恢复了合法席位,重返世佛会。

2012年6月14日,韩国媒体称,“西 藏流*亡政府”受邀出席在韩国举行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韩国大会”。中国代表团要求西*藏代表团退席未果,宣布退席。韩国最大的佛教宗派“曹溪宗”表示,中国代表团行为与佛陀的慈悲思想背道而驰,也“违背我们共同追求的价值”,要求中国佛教界道歉。


大会决定六色旗(蓝、黄、红、白、橙、金光)为世界佛教教旗,法 轮为佛教教徽,1954年第3届大会规定每年5月中旬的月圆日为佛诞节。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英语: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是于1950年5月在锡兰(今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创立的佛教徒国际组织。它由斯利兰卡佛教学者马拉拉塞克拉倡议,总部初设科伦坡,1958年迁往缅甸前首都仰光,1969年后泰国曼谷成为永久会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5:04: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引。明显看到中国佛教与别国佛教是各有国别的。
中国佛教。是中国的。其学说。其教义。其仪规。等等。是中国的。
同理。外国的是人家外国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5:16: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则很清楚地归属佛教。
一一一一
对。
佛学归属佛教。
道学归属道教。
儒学归属儒教。

三教为中国的三教。其学说”则很清楚地归属”中国的”国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5:31: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3-12-28 15:32 编辑



按学术门类划分,宗教与哲学等是不同的学科门类。佛学属于宗教的范畴,与哲学等有交叉关系。因而,佛学与国学所关涉者,首先表现为分属于不同门类。
一一
哲学。分好几种。其中有宗教哲学。政治哲学。就像艺术(风格)分宗教艺术(风格)。民间艺术(风格)。等等。
宗教中。不仅有宗教哲学。还有宗教文学。宗教建筑。宗教音乐。宗教历史。等等。

都是有明显国别的。比如我们一说意大利风格。苏格兰风格。等等。立时就有了国别上的定位。

广义地说:中国的所有学说。统称国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5:46: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百度的:
国学概念

原有释义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

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学”、“庐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首次使用了“国学”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宋代书院兴盛,涌现出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睢阳和岳麓四大书院。由此来看,“庐山国学”实际上是一所既藏书又讲学的“学馆”,亦即后来的“书院”。在当时的境域下,所藏之书和所讲之学,自然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从宋代四大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可见此时“国学”这一概念的使用,与“国医”是一样的。

但是,真正把“国学”同诸多“外学”相提并论,即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

19世纪末,面对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东瀛学界从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识本国文化,发出了提倡“国粹”、“国学”的呼声,从此“国学”一词在近现代流行开来。这就自然感染并刺激了处境相似的中国学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东瀛创办《国学报》。但黄主张先作“国学史”,使梁放弃了创办《国学报》的设想。而国粹派学者则趁机力倡“国学”。1904年,邓实在上海的《政艺通报》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次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发行《政艺通报》、《国粹学报》,标志着“国学”在国内的立足。

释义争议
就国内而言,清末民初,学界对“国学”的释义争议很大,大致有以下几种:

(1)“国学”即“中学”。这一释义与清朝大员、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等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关。

( 2)“国学”即“国粹”。把“国学”与“国粹”等同,要么名不副实,要么等于把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以外的内容排斥在外,又因人们对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之理解不尽相同,自然就很难使“国学”的内容及其解释规范化。而在实际操作上,这样的释义也行不通。

(3)“国学”即“国故”

这一释义,是针对“国粹”一说太笼统,又鉴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并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这种提法曾经被当时许多著名学者所认可。“五四运动”时期的“旧派”、“新派”“国学”家们,几乎都使用过“国故”一词。

(4)“国学”即中国固有之学,系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亦即“中国学”。这一释义,是针对“外国学”而言的。这一释义,起初当以章太炎和邓实等表述得比较明确。章太炎在旅居东瀛主编《民报》时,曾举办“国学讲习会”、“国学振兴社”,并为设在上海的“国学保存会”机关报《国粹学报》撰文。

可见,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并把“国学”之兴亡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了。既然“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而中国是个有诸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那么,把“一国固有之学”理解为“中华民族固有之学”,似更妥帖。

“国学即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一释义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坚守,成为“国学”的通常定义。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国学”一词的解释就是沿用了这样的定义:“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这可以说是自清末民*国初至今,一直沿用下来的比较通用的定义。

学者释义
就国内而言,鉴于上述缺陷,有的学者尝试从内涵上重新释义《国学》。如宋定国教授在其《国学三部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中,就作了这样的阐释:“国学”是“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的国内简称,是研究中国即中华民族之传统学术文化之源流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的科学。

国学经典的一部分:
(3)子部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30 04: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释之学传到中国千年以上了,算是国学吧。教当然不是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