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01|回复: 0

[品读经典]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与《大学》八条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4 08: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易传》的哲理逻辑,分三段论:穷理、尽性、至于命。是否理解为:在命的客观条件下的穷理与尽性。深入理解,联想到《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分段论:前四条目是穷理范畴,后四条目为尽性范畴,在命的客观条件下的穷理与尽性。
先谈命的客观条件性。立命,人在人事本体的角色位置,在命的条件下生成与职业资位相称的知〔智〕能本质与道德本质,归之为性。性是成全命之实在与变化的内在本质。性命学原理是研究人的本质规律的一门学问。
当性命学转入人事本体范畴,出现各正性命的结构性原理,是礼分差等的各正性命。礼分差等内存客观性、原理性和合理性。客观性是事物的规律性,原理性来自结构的级能原理,权威尊崇的心性原理。合理性体现着一定限度条件下的公平性。性命学原理、各正性命的本体论、礼分差等的客观性、原理性和合理性,三个概念逻辑成为至于命的理念逻辑,融入穷理与尽性的哲理逻辑中。各正性命下的穷理与尽性,有着普世应用的价值意义。
一、穷理,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条目。前二条是对外界事物的感应,从观察、推想、感知到知性;后二条是外物事理,转贴为内在的心性悟理,知性转理念,做人处事应世的理性自觉、理性自由。
〔1〕格物,儒家内部有两种诠释:一是纯道德的诠释,典型如阳明所说的,“为善去恶是格物”。注入道德意义的格物解,从格物到正心,修身到治国平天下,道德意念,一气贯通。一是见闻感知事物之实,转向道德悟性之理解,我最服膺张载的格物解。“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格物就是至其理。所以,张载承接荀子“虚一而静谓大清明”的解蔽逻辑,“通蔽开塞”,运用到格物诠释方面,“虚心则能格物,”“格物,外物也。外其物则心无蔽,无蔽则虚静,虚静故思虑精明而知至也。”虚心格物,皆由:“因物有迁,迷而不知,则天理灭矣”。此论通易理。张载的“理在气中”与理学的“理在气先”有着思想的本质差别。“理在气中”是格物进入穷理致知的道德实践,非纯道德,而是《易传》的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刚柔地道所达成三道统合、三才立命穷理尽性所产生心物效应的日新盛德与富有大业,也如孟子所言:“仁义行,非行于仁义”的道德价值观,故有张载的大中理念,“极其大而中可求,中可得而后大有。”“理在气先,”则流入去人欲的天理论、性即理的天命说了。大学八条目出现两种不同性质的道德诠释说,逻辑还原的功夫少不了。
其实,格物所格非单纯之物,从天地人参的理念,物、事、人三元素的复合,不可分割的复合。从实体形态,事物、人事、心性三元素的复合,也是不可分割的复合。船山的心物论,“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中庸》提出诚者天道与诚之者人之道的天人理论,事物本根源于顺乎物则的诚者天道。疑乎人心的思虑属于诚之者人之道的范围,人事心性*交融的礼本体、仁礼的道德本体,都是诚之者人之道。一切事物都处在心物原理、诚者天道的客观规律制约之中,产生事物的原理规律性逻辑,并限制着诚之者人之道,限制着礼本体的运行之道。这样,格物所具有的认知和实践的道德意义,从感觉进入致知,完成穷理程序的第一步。
〔2〕致知。从感知到知性、知性进入理知阶段,穷理是多层次的。
第一层次,生存自理的基本道理。做人做事的道理,待人处世的道理。
第二层次,事事物物生生不息之原理、人事方方面面的原理、心性内内外外之原理,
三原理汇流,是本体运行之基本原理。
第三层次,各正性命下的职能规范化原理;结构性的级能原理;任贤使能、权威专崇的人事心性原理。
第四层次,人事心性*交融的礼本体原理;仁礼同体的道德与实务共体同道之原理。
第五层次,上升到哲学高度,人为与自然基本矛盾下的对立统一矛盾原理、因果性原理、心物原理、大中原理〔质量互变〕、自然与必然的统一性原理、历史与逻辑统一性原理、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性原理等。
从格物到致知,在各正性命的条件下进行,因而,格物受到命的条件性限制,致知也因命的条件性有层次性的认识局限。格物致知的局限性,落实到社会阶层,人的资历职位方面,反映了礼分差等的客观性与原理性。
〔3〕诚意。诚的意涵是什么?按《中庸》的逻辑理解,诚者,实也。诚意〔心〕,忠也。忠性求实。从道德意义来说,忠的是性善必然适全人性自然之本性,调衡人性自然与文化心性之间的质文矛盾,这是道德实践的求实精神。求实,实事求是于民生经济,这又是切实有效的忠性方式。忠性求实一体,其逻辑的清晰确切就是明,内心悟觉就是诚意,即诚之者人之道;通达致真之谓诚,诚者天道。诚者天道与诚之者人之道合一就是诚,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忠性求实,是人类事业的永恒目标和方向。终然,在君主专*制时代,君重民轻,民本失落;忠君报国,致忠诚异化。但是,“君相之权藉大,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意味着忠性求实的忠诚本义的回归必然。对诚意作忠性求实的哲学理解,有助于对格物致知的正确理解,排除儒家道德异化的影响。
〔4〕正心,进入各正性命的理知阶段,理性的自觉、理性的自由:体现在尽职尽能、履行规范的实践验证,自我价值的道德实现。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核心思想就是正心。小人喻于利,利非单纯之利,义利矛盾统一之利,合宜道路通达之利,价值自我实现之利。没有物质效益之利,一切皆空,正心也是虚空。小人之利,通过国家税赋,完成社会分配,调衡义利矛盾。君子喻于义,义非纯道德之义,天下义利矛盾统一之义。义的核心价值就是天下大利〔物质〕,天下大顺〔心性〕。“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是天下大利;“以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是天下之大顺。实务与道德共体,以天下之大义,诚之者人之道,成全天下之大利,诚者天道。《易传》云:“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逻辑明确。君子正心为义,谋事于天下义利的矛盾统一。君子正心之义利,通过名利矛盾原理去调理。若君子不能正心为义,官场变异与变数便出现了。正心的功能证验和价值实现,逻辑明确。推及其它职业,如医生的正心指向是病人的病愈与健康;教师的正心指向是育人成才;小人的正心指向是社会经济效益之利,君子的正心指向是行为端正与规范之义。各正性命下正心的价值座向是:实现天下大利,天下大顺:仁义心性健康,礼义心性健顺。
正心,是各正性命下的仁心统同,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方进入的理知阶段,理性的自觉与理性的自由。在穷理的四条目中,正心是万般归心,心统性情的哲理范畴。
二、尽性,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条目。
〔1〕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在各正性命的原则下,正心是穷理而理知,修身务事而尽性。修身尽性逻辑有二:一是仁心统同,培养忠恕的心性本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中庸,不偏不倚之谓中,过与不及是失中,轻重失衡也失中。庸者用也,合宜之谓用。合宜,即礼义,正心引发的礼义。服膺礼义规范为立己准则。推己及人、和谐人际、协同合力为立人准则。中庸的哲理是礼义规范化的行为准则,待人处事的修养论和方法*论,与忠恕心性,成为修身的哲理逻辑。世事洞明而正心,人情练达于修身。修身为本,进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历练路。
〔2〕齐家,普世人生共通的修身尽性所要走的历练路。尽管齐家的人生路普遍认为不尽理想,都有一个梦,也希望别人走好这条路,希望“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希望幼有所爱,老有所养,这是儒家的大同思想。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自然经济时代,即是伦理本体,延续伦理的精神文化;也是经济实体,各正性命下的心性文化。家庭文化的传承,即伦理文化与心性文化的传承。社会文化的传承,是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传承,因而也是差等性的门第文化,各正性命的差第文化。差等文化从家庭走出去,成为社会的差等文化。伦理文化,也是家庭伦理走向公共伦理。先儒五伦中,家庭占三伦;汉儒三纲,家庭占二纲。在儒家伦理体中,家庭伦理占重要位置。其中,父子兄弟伦理,代表血缘的心性文化之传承。养人,更重要的是育人。按照人的心志及性命实在的人世立足,从格物到正心,修身而齐家,以至接续有的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必还原心性历练的基础路,即家庭文化传承的齐家基础路。若心性非良善,“养不教,父之过”了。
夫妻一伦,对天地气化现象的观想而触类旁通,天主施为大生,地主受为广生。效法天地,男施女受,爱情生育。乾刚坤柔,从夫妻性*爱位差,到家庭角色的位置差,再连接性情气质的差异,男刚女柔,夫妻和合之道。天尊地卑,夫主妻从,男耕女织,更有家庭的职责分工,礼义规范之道理。男主外肩挑经济重责,显示夫刚至健的男子汉精神,成为妻子依倚,托以终身的丈夫形象。女主内,持家育儿,所配备的温柔性格,善解人意的体贴情柔,显示出妻柔至顺的女性妩媚,成为夫君依恋的幸福港湾。男欢女爱,夫唱妇随,又是一幅刚柔健顺、谐和依恋的情趣画篇。夫健主持、妻顺三从,以夫夫之实,妻妻之实的客观逻辑为前提,伦理巩固为目标。时代在嬗变,新旧在转换,伦理巩固的目标不变。对传统夫妻之道的理悟,古为今用,是否有值可借鉴而变通、应用而传承的文化价值?
齐家是生命的传宗接代,是心性文化的承续沿流,家庭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文化的古今传承。普罗大众的人生责任路,尽性路都是以齐家为起点,接力为终点:成家立业,光宗耀祖。以忠恕理念祝福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庭美满。走上治国平天下路的社会精英,在齐家的心性文化基础上再上台阶,管理社会,治理天下。最终结果就是为天下人齐家提供理想的环境与条件,包括物质、社会、心性。所以,仁恕理念也是为天下人齐家创造条件、改善环境的理性思维。
〔3〕治国平天下,即社会管理层与国家领导层。其思想境悟是齐家基础上超越齐家。按照儒家德治思想,一是穷理深刻度、正心的境觉度、齐家的质量度,成君子圣人之道德形象,为普罗大众之表率、效法之楷模、美誉于人间。二为普罗大众创造正心与齐家的客观环境与条件。
第一、  物质条件。按照船山的仁恕思想,“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发展经济,满足人们日益需要之物欲,于天理达人欲,目标持恒不变。于人欲见天理,实务性安排,是差等性的实务性安排。一是任贤使能的社会分工,物质效益进取的诚之者人之道。二是按能力、贡献的分配原则,兼顾社会消费力的平衡,内需市场规律,作国家的二次分配。如社会财产的合理分佈;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与慈善活动的实质,都在平衡社会消费,调善普罗大众齐家的物质条件。
第二、  正心与齐家的道心环境的建设。各正性命,按职业本份做正心事。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教师务于育人成才,医生务于病人的病愈与健康。各正性命下的正心事通畅运作,都有正心的道心环境来护持,不然,何有职业道德予正心?道德沦落、礼崩乐坏,其实就是正心的道心环境缺失,人的正心理性失去了。
正心与齐家是一条藤上两个瓜。正心心性乱,齐家心性也乱。正心属穷理范畴,齐家属尽性范畴。穷理尽性一体。齐家也有方方面面的原理。婚前的交友之道,婚后的夫妻之道,持家与实务,育儿与理财,等等,都有一套完整的家庭学,或家政学。齐家,也是正心的穷理持续,尽性的实践证验。正心与齐家,都需要道心环境的配置,建设适宜于正心与齐家的道心环境。
第三、心性引导,穷理尽性。《大学》八条目都是立足各正性命为基础,有着职业性质的仁心统同,礼的差等条件下的正心统同,显示出道德价值的普世性。礼的差等性有着合理的适度范围,当超出适度范围,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正心环境缺失,心性转复杂逆反,“明有性情,幽有鬼神”,映现着心性的复杂性。故此,主导社会心性所力致的,一是健康的仁义心性文化的建设;一是健顺的礼义心性文化的建设。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立心与立命也是两种文化的建设。儒家思想也是研究立心与立命的心性文化,心性引导也是研究立心与立命的心性文化。
从《易传》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逻辑去理解《大学》八条目,其中,正心与齐家最显重要,是社会问题的浓缩,治理社会之根本。
如何产生正心的全民心性效应,务必解决三个理论性问题:
一、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实践证验,这是儒家传统理念的“理在气中”,非儒家异化的“理在气先”。是“心统性情,性为情节”;非“性即理”,以理抑情的心性异化。
二、各正性命下的各尽所能、各尽所欲〔需〕,实现整体与个体的矛盾统一。各正性命下的各尽所能,张扬个性,发挥人的活力和能力,实践个体的理想和目标,是实践整体效应的各尽所能。也是儒家传统的“天命之谓性”命题与儒学异化的“天命之谓理”命题的本质分歧。各正性命下的各尽所欲,有所欲方有动力。发展人欲需求,以实现理欲统一的整体效应。“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与儒学异化,“渾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的自然观结合的理欲观:“存天理,去人欲”,相去甚远。正确认知的根本与各正性命下的各尽所能、各尽所欲的道德理解,是甄别传统儒学与异化儒学的本质所在。
三、正心必倡行人际忠恕的道德实用,官场仁恕的道德实用,却需要营造环境造人的道心环境,这是实现正心的国民心性效应最重要的一环。恰恰这一环,是先儒思想无法克服的时代局限和逻辑局限,是后儒得以传承提升的理论更新。
如何脱现齐家的社会效应,齐家,由夫妻关系接续其它人伦关系,是齐家始终嬗递的接力持续,齐家目的性明确:一是家庭和谐、美满、幸福;二是传宗接代,文化传承。透彻两个基本原理:实现价值性原理和操作功能性原理。穷理而尽性,尽性必穷理,落实到礼义规范的操守方面,与性命学衔接。命,生命的结合,天赐良缘,佳偶天成,结合之始。还有结果性概念,天从人愿,与齐家目标接壤了。性,气质性情的整合。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分工,肩负责任与义务,男刚健与女柔顺,性情气质之差殊,恰恰是绝妙佳配,夫夫之实,为对方刚且健,树立大丈夫形象;妻妻之实,女为悦己者容,为对方柔且顺,脱生女性之妩媚。爱情传导,心灵契合,夫妻同体,齐家基础,乃至养育儿女,文化传承。幸福家庭基本相同,不幸家庭各有不同。秉持幸福家庭的礼义操行,惕惕于心,防范于不幸家庭的危机与变数,除有正心的道德境悟外,仁智同用而融入技巧性和智慧性元素,常润滑滋润以更新。发展道德文化和心性文化,是实现正心与齐家的心性基础。营造正心与齐家的社会环境与心性环境,付予思想理论的指导,决定了家政学必然要步入兴旺发展之前景。这是拙文之要旨,在吸取儒家伦理文化之精华,引出新的想法与盼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