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5|回复: 0

[各地风情] 福建闽南民俗走水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3 19: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福建闽南民俗走水尪
转自:闽南民俗
zes01ef.jpg

zes11ef.jpg
  走水尪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国强乡高坑村陈姓聚居地,流传着这样一种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下午,在“五显帝、王公、王姆”完成了初九、初十在陆地村社的“迎请”、“巡社”祭祀活动后,是形式古朴典雅、风格独具的“走水尪”祭祀仪式。

  1.概述
  这种习俗自宋末元初年间形成以来,至今已逾七百多年,香火不断,代代相传。其中只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间遭冷落而中断过,1986年得以恢复。2008年,平和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一。

  2.历史渊源
  溯源七百多年前
  宋末元初,宋帝赵昺为躲避元兵追杀而被迫南迁,陈氏国强高坑一世祖陈槪公与弟、子、侄等随行护送。在元兵的一路追杀下,宋兵溃不成军,绝望之下,宋帝赵昺投海自*杀。群龙无首的宋兵遂作猢狲散,各自逃命安生。陈概公带着家人为避开元兵的追杀,辗转于崇山峻岭之间。
  一天晚上,疲惫不堪的陈概公一家来到一个十分破烂的“五显帝公”庙内歇息。睡梦中,一位长着三只眼的彪形大汉对着陈概公叫道“赶快带着家人上路,后面的追兵就要到了!”大汉说话时,眼中不时射出光芒。陈概公猛然惊醒,赶紧叫醒家人,告知梦里情况。一家人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决定连夜赶路,离开这里。就在此时,概公听见后面一声响,回头一看,却见神龛里的一尊长着三只眼的尪像(闽南语,即神像)正在摇动着。概公仔细一看,这尊尪像长得正如梦中所见的大汉一样,他当即小心的捧起这尊尪像,然后带着家人迅速离开。
  概公一家人离开庵庙,逃到对面的山头。回头一看,刚才住过的那座庵庙已是火光冲天。概公望着手中捧着的尪像,心中好生感激。一家人都认为是这尊“五显帝”救了他们,决定从此把“五显帝”视为恩公和保护神来供奉。

  “走水尪”习俗的形成
  陈概一家靠着机智与勇敢,终于成功避开了元兵的追杀。一家人逃到了平和县境内,辗转于大芹山一带,最后定居于今天的国强乡白叶村金星楼。若干年后,陈概的后代子孙陈子成移居国强高坑村,他们的保护神“五显帝”也随之移居高坑。为了好好地安置“五显帝”神像,陈子成选择了当地一块被称为“雄鹰展翅”的风水宝地,在此兴建神庙,取名为“五显帝庙”。“五显帝”神像从此安居于“五显帝庙”内,此后,庙内又多加供奉了“王公”、“王姆”、“王孙”诸神。又过了几十年,陈家后代陈君用在朝廷封侯,“五显帝庙”因此易名为“侯卿庵”,并沿用至今。
  “侯卿庵”建在“雄鹰展翅”风水宝地之上,鹰飞击水,尽显英雄本色。笃信中国传统风水学的陈氏先民们认为,抬上“五显大帝”和“王公”、“王姆”、“王孙”诸神像到村里各处巡安,更能庇佑百姓平安。为显示诸神的神威,祈求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下午,当地群众都会自发组织近百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着诸神像来到母亲河花溪源头。扛轿之人均为未婚男子,他们全身“古装”,四人扛一“銮轿”,一人旁边助推,五人一组,共四辆“銮轿”。他们以接力的方式,每走二三十米为一替,下水时,以响铳为信号。先放响铳一门,准备;放响铳第二门,扛上肩;放响铳第三门,起步下水。小伙子们抬着神像在冰冷的河水飞奔,在冲水的过程中,“銮轿”忽上忽下,左右摇晃,尤其是在过河时,速度越发加快,溅起阵阵水花,有如雄鹰击水;与此同此,岸上锣鼓喧天,礼炮齐鸣,掌声齐响,岸上观看的群众手举彩旗,高呼“加油”为其助阵,场面十分壮观。在河里大约走过三四百米的河道后,“銮轿”返回“侯卿庵”。

  “走水尪”习俗由此形成。
  年复一年,“走水尪”习俗活动内容越加丰富,形式越加多样,逐渐演变成为期三天(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初十、十一日)的迎神庙会活动。其中,除了正月十一日的“走水尪”活动以外,正月初九这一天为“迎请”的日子,正月初十为“巡社”的日子。“迎请”以负责迎请的分社成员为主,几十部车一起出发,车上人员全身“古装”,浩浩荡荡前往侯卿庵,迎请“五显帝”、“王公”、“王姆”、“王孙”诸神。“巡社”就是人们把从“侯卿庵”请出的诸神像分别安置于四辆“銮轿”之中,抬着前往各村社“出巡”。“出巡”期间,村中执事长者们身穿汉服香纹衫,头戴礼帽,村中年轻小伙子们组成“仪仗队”,“头家”们则负责捧扶各神位之香炉及各类礼器,队前以舞龙、鸣锣开道,各种牌匾、刺绣、龙旗、彩旗、彩车、鼓乐队及十二节的龙艺队伍随行护送,“銮轿”所经之处,家家户户门前焚香礼拜,燃放鞭炮,感谢神灵降福。庙会期间,村内夜夜有社戏上演,名为“神明戏”,通常以潮剧为主,杂以芗剧、木偶戏或布袋戏等,剧目以传统古装戏居多。

  “走水尪”习俗播迁海内外
  国强乡侯卿庵“走水尪”习俗形成七百多年来,香火不断,进香朝拜者络绎不绝,每年香客数以十万计。随着陈氏裔孙的外迁,这种“走水尪”祭祀活动也随之流传到了漳州的云霄、漳浦、龙海、南靖、华安、诏安,厦门的同安,广东的海丰、普宁等地。同时,由于明清时期众多的陈氏子孙移民前往台*湾垦荒创业,“侯卿庵”的香火也随之分居出去,“走水尪”的习俗也因此流传至台*湾各地。在今天台*湾,嘉义市有“王灵宫”、“炳灵宫”,台中县龙井乡有“开漳圣王庙”,等等。这些庙宇都以供奉“五显帝”为主,此后又逐渐传播至东南亚的新加坡等地区。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国强(高坑)陈氏裔孙聚居地,均设有“侯卿庵”分庙,均有着“走水尪”的习俗。在这些地区,华人同胞中也有许多的信众把“侯卿庵”的香火请回去,设分炉祭拜。
  时至今日,“走水尪”习俗已演变成为一种民间信仰文化,它以典型的中华民族情结和独特的地方特色,通过特殊的表现形式,承载了人们对于英雄的无限崇拜和信仰之情,成为植根于海内外民间的精神纽带之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