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98|回复: 0

[民族音乐] 四川仁寿抬工号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31 16: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川仁寿抬工号子
来源:眉山日报

tgsz4220.jpg
  在四川省眉山市市仁寿县,有这样一项与川南丘陵地区特有地形地貌以及当地百姓民风民俗休戚相关的省级“非遗”项目——抬工号子。抬工集体劳动时,为了协调步伐,鼓舞干劲,运用四川方言创作出唱腔高亢嘹亮,音韵协调,铿锵上口,且以丰富多彩的人文风物、朝代兴替、时事变迁、美好爱情等为内容的劳动号子,成为融民间音乐、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多种门类为一体的仁寿民间文化载体。
  历史溯源:
  “不唱号子路难行”
  仁寿属丘陵地带,以前,这一地区山多、路窄、坡陡、河少,民*国以前没有大道,人们甚至只能通过山间小道交通往来。当地人也没有用牲口驮运货物的习惯,重物都靠肩挑背磨,人工搬运,遇上重物难移,就产生多人合作,靠肩抬,形成抬工队伍。“前辈古人把话讲,修建长城秦始皇,当数元老张抬匠,带出徒弟干这行。”从这首传唱已久的抬工号子来看,抬工的历史像是有两千多年了。
  抬工们充分利用力学原理,通过各种工具,将所抬物体的重量均匀地分解到每一个人肩上。为啥要喊“号子”呢?俗话说,“石怕唠”,抬工们在抬石头砌塘筑坝、造房架桥时,只要喊上号子,就会忘记负重之苦,减轻疲累。抬工号子既是劳动号子,也属民间歌谣,这些平仄押韵的七字或五字句,唱腔高亢嘹亮,节奏感强烈,抬工们唱着号子,穿山越岭,协调行动,统一步伐,极具地域特色。
  勤劳朴实的仁寿人,将自己的生活现实与理想都融入了抬工号子中,抬工生活的甘苦,本地悠久的历史传统,富有灵气的山山水水、人文风物、杰出人士的丰功伟绩,以及美好爱情通通进入了号子的题材视野。号子的表达方式不拘一格,有叙事抒情的,也有评论时局的,既有通俗文雅的严肃号子,也有打趣调情的花花号子。过去的姑娘出嫁时,时兴坐四人抬的花轿,途中,抬工们把花花号子吼得随心所欲,既表示祝福吉祥,又把含蓄的新娘调侃个够。出殡入葬,抬工们唱起严肃悲哀的抬丧歌,催人泪下。

tgsz4221.jpg
  独特魅力
  力与美的结合
  “昔日那个仁寿县哟,十年那个九年旱哟,靠天来吃饭咧,生产好艰难咧,一九那个七零年,兴建那个黑龙滩嘛,民工齐奋战哟……”如今漫步在“高峡出平湖”的黑龙滩水库大堤,脚下踩着一方方条石,当年6万多人的抬工队伍,喊着震天响的抬工号子,一肩一肩、一杵一杵地抬起砌筑大坝的28万方条石的壮美场景不由浮现脑海。当年的抬工壮举也造就了一大批抬工骨干,一些善抬会唱、技术高超的抬工自由组合组建专业抬工队,走村串户为十里八乡的婚丧嫁娶、修房造屋服务。有的弟兄同伙,有的父传子,子传孙,成为名播乡里的抬工世家。
  如今仁寿县最有影响力的两支抬工队伍:虞丞乡抬工号子队和汪洋镇抬工号子队,其核心人物王俊清和赖家成三兄弟都出自抬工世家。他们之所以声名远播,与其惊险刺激,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高超抬工技艺分不开。
  “扳弯弯来扳弯弯,一边是坎一边田。路面已被雨打湿,路边又被牛踩烂。观看之人心胆战,伸出舌头喊声天。主家心中在祝愿,祝愿抬匠保平安。抬匠师傅有主见,号子喊得溜溜尖。一步一步朝前移,慢慢走来慢慢扳。前排扳弯后排看,头杠伙尾看中间。后排拌弯前排慢,齐心协力扳过弯……”这首名为《扳弯弯》的抬工号子就生动地描述了抬工们在过窄道、弯道、坡道时临危不乱,平安度过的高超技艺。
  2004年10月14日,仁寿虞丞乡抬工号子队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节目。当这9名穿着印有“四川仁寿”的黄马褂、红色灯笼裤,脚趿草鞋,平均年龄53.7岁的农民抬工,唱着古朴的《十月望郎》抬工号子,抬着两位体重达160多公斤的“新郎”和“新娘”,走上长25米、宽0.4米、离地1米,上坡下坎且有90度拐角的“独木桥”,全场观众屏住了呼吸。尤其当过90度拐角时,抬工们有的半蹲,有的后仰,有的只踏下半只脚板,更为叫绝的是一名抬工双脚腾空且杠不离肩,高超绝活赢得了全场上千观众的掌声,仁寿抬工号子的名声叫响了全国。

tgsz4224.jpg
  而作为后起之秀的汪洋抬工队,则以背、坐、吊、挂等精湛的技巧,创造出“青蛙晒肚”、“倒挂金钩”、“懒蛇绞鞭”、“莲花现墩”、“白猿送礼”等几十个高难动作,展示了力与美的统一,凝聚了团队奋发的精神。

tgsz4223.jpg
  无价文化瑰宝
  需要延续和发展
  岁月如梭,当年在央视节目中技惊四座的虞丞抬工队的领队彭礼榜,如今已年近古稀。他告诉记者,自己16岁就开始当抬工,现在脑子里已装了不下两百首抬工号子,挑东西要哼号子,爬坡下坎要哼号子,就连上厕所都要哼号子,抬工号子早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抬工技术要求很高,抬肩、起步十分讲究,起步必须先提空脚,随路途变化以号子节奏来决定步伐快慢,空脚起步,饱脚落音。步伐又分‘大闪’和‘小闪’,大闪由‘三腔四号’起步,小闪则是随号子提腔就起步前行……”在虞丞乡采访时,记者了解到,不少五六十岁的老抬工,都是从十五六岁开始入行,通过五六年的磨炼,才能逐渐熟悉和掌握号子特有的步伐和唱腔,理解其中的暗语,并将唱与上下肢、肩部及全身的动作融入一体,水乳交融,经过与整个队伍长期的磨合,才能协同配合,共同涉险渡难。
  抬工技艺和号子正是通过抬工的师带徒和口耳相传的形式,一代代延续和发展下来,这种独具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表演形式和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抬工文化,深深地融入了一代代抬工的血脉生命中。“几天不去抬一次就觉得浑身不舒服,老觉得缺了点什么。”“平时就算没接到抬匠活,我们几个老伙计也会时不时聚聚喝喝酒,摆的东西反正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就是相互交流点技巧,怎么绑抬杠啊,步子怎么走更好啊……”当年走上央视的抬工队至今还保持着宝贵的凝聚力。
  “队伍里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接了抬匠活,不管刮风下雨,山长水远,一定要按时赶到主家。不管人家给的钱多钱少,只要接了,就要好好抬,不能出娄子,不能给咱抬工号子丢脸啊!”彭礼榜告诉记者,这几年,交通便利了,农村的风俗也在改变,请抬匠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嫌抬匠又累又赚不了钱不愿学,抬工号子确实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不管怎么样,我们几个老哥子商量好了,一直要抬到我们抬不动为止!而且从现在开始,每个人就要开始物色徒弟,一定不能让抬工号子在我们这里断了档!”
  仁寿抬工号子2007年3月被四川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情况
  仁寿抬工号子是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和产生的民间艺术,劳动者利用力学原理,通过各种工具,将所抬物体的重量均匀地分散到每一个人肩上,发挥各种技巧,创造出特定暗语,以歌唱的形式用暗语协调劳动者的步伐节奏,抬工唱号子与上肢、下肢、肩部及全身的动作融入一体,这种歌唱形式逐步发展成一种独具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民间艺术形式。抬工以父传子、师带徒的形式传授技艺。他们口耳相传的号子保存了古老的生活格调和气息。运用四川方言唱出的号子唱腔独特,韵味悠长,极富感染力。抬工在上梁、架桥、抬花轿、抬棺材等仪式中所唱的不同的号子反应了四川人民的生活习俗。
  地理位置
  抬工号子广泛地分布在四川南部的丘陵地区,包括眉山市、乐山市、内江市、资中市等区域。其中眉山市的仁寿县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抬工号子保护十分得力,在周围的影响最大。仁寿抬工号子根据方言的不同,可以分为西北、中部、东南三支。虞丞乡、汪洋镇、富加镇、宝马乡、始建乡、文宫镇等乡镇被仁寿县政府命名为“抬工号子之乡”。
  历史沿革
  抬工号子的历史十分悠久。如秦始皇修长城的内容在抬工号子就有体现。冷兵器时代的战马、弓箭等素材在现在收集到的抬工号子中也有体现。
  抬工号子形成的初始阶段没有实际的内容,只是一些调整呼吸的语气词。后来,抬工将自己的生活现实和生活理想融入了抬工号子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歌唱爱情,这种号子称为“花花号子”。战争和朝代的兴替也是抬工念念不忘的,乐于歌唱的。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丰被杀,全国解放等内容是抬工们经常唱的。文化大革命中,仁寿县修建黑龙滩水库,几万名抬工上工地,抬条石砌大坝,建渡槽,劳动的过程中也留下了这个时期的号子。
  可以说,抬工号子既有保持原始风貌的一面,也有与时俱进的一面。
  主要价值
  抬工号子具有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的价值。同时,这一种劳动号子大量融入了民间歌谣,具有民间文学的价值。抬工作为一门专门的职业,他有其操作难度,他将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在婚丧嫁娶、修桥建屋等仪式上,抬工号子能反映当地的民风民俗。可以说,抬工号子具有综合的、多方面的价值。
  影响
  经过眉山市、仁寿县以及各乡镇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抬工号子加强保护,大力宣传,全面推广,数年来抬工号子在四川省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的影响。128人组成的抬工号子队创造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仁寿县的虞丞乡抬工号子队走进中央电视台,参加“想挑战吗”栏目,表演获得成功。
tgsz422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