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乾坤客

中央党校:“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理论研讨会”征文启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07: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何毅亭会见部分与会代表 张伯里致辞


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0/c87228-25871105.html
   2014年10月17日,由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联合主办,中央党校科研部、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共同承办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前,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会见了部分与会代表。副校长张伯里代表中央党校致辞,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主任李培林介绍了办公室成立运行以来的主要工作情况。校委委员、科研部主任梁言顺主持会议。

   张伯里指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形势向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来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话语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影响力,把我们的发展成就和发展理念传播开来,把话语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认为,搞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要站稳立场,坚持以“两个巩固”为根本原则。要从中国特色SHZY实践入手,紧紧抓住中国特色SHZY发展历程中的关键问题、突出问题和前沿问题,在认识与实践的有机互动中,不断总结中国经验,概括出具有深刻解释力的新概念、新范畴、新理论,取得原创性的新成果,为中国特色SHZY伟大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他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创新、借用和转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创新发展,必须注意融通中外,借鉴、转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中的有益成果。最后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多学科、跨领域的协同研究,同向发力、同时用力,形成话语体系建设的联动合力。

   李培林指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制度,是在中宣部领导下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而建立的。近一年来,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制度工作方案》,通过设立课题、召开理论研讨会、报送内参资料等方式,话语办协调各成员单位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强调,各协调成员单位要发挥各自优势,协同作战,共同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工作,努力使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国内和国际的传播产生正能量和正效应。

   副教育长、马理部主任韩庆祥,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郭建宁、上海外国语大学社科部主任赵鸣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涉法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余宗其、济南大学副校长蔡先金、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主任施旭、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翟石磊等8位论文作者代表围绕如何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话语权,切实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能力,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思考维度,“中国模式”话语体系建构的方法*论,建设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途径,中国传统话语体系进行创造性转化,对于西方的“话语分析”的反思性评价,中国代表团的联合国讲话的话语体系解读等专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为筹备召开好这次会议,今年4月底、5月初,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联合中央党校科研部分别在《光明日报》和《学习时报》面向全国进行了征文,在投稿中遴选出32篇入会论文。与会代表表示,这次会议承担着展示和交流征文活动成果的任务,必将对全社会共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

   梁言顺在会议总结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构建起独*立的话语体系的民族之一,当今中国又是拥有独*立完备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国家,身处阔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同甘共苦、齐心协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不断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更多令人满意的答卷。

   来自中宣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行政学院、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外文局等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全国各地党校、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论文作者代表,中央党校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和代表,中央党校科研部和中国社科院科研局有关同志,中央媒体、中央党校所属媒体、中国社科院所属媒体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来源:中央党校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07: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院教师参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


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2014年度工作计划,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4年10月17日在中央党校联合主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成员单位(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央外宣办、教育部、国家行政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此次会议主题是:如何加快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会议吸引来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学者,共有37篇论文入选大会论文集。我院教师翟石磊博士提交的“中国代表团联合国讲话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话语建构”入选大会论文,并作为8名大会发言人之一进行了论文宣读。

据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将继续举行此类会议。作为校级科研平台,国际煤炭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将持续关注相关信息,并及时将能源话语研究对接国家战略,以形成我中心新的研究增长点。

(供稿:国际煤炭能源政策研究中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07: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校张怀勋老师获邀参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

2014年10月20日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 信息来源:宣教处

   10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在中央党校召开。研讨会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和中共中央党校联合主办。中宣部、中央党校、社科院、教育部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机制成员单位领导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等院校和社科科研机构的论文作者代表以及中央各大媒体百余人出席会议,中央党校副校长张伯里、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培林,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杨克勤等领导讲话,与会者就如何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设性的观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媒体将陆续推出此次研讨会的专门报道。研讨会从收到的全国各地各单位的几百篇论文中筛选收录32篇论文,我校张怀勋老师的《略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危机、方向与范式》入选,并获邀参会。
据《光明日报》报道,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机制是由中宣部牵头,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教育部、国家行政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等部门共同于2013年建立,该机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办公室,承担协调组织等日常管理工作,并出版话语体系建设旬刊。为充分动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力量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此次研讨会自今年五月起即在《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央媒发布了活动启事,该活动是今年推进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9: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4-10-21 19:37 编辑

重庆市委党校刘昌雄教授应邀参加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

2014年10月17日,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中央党校科研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共同承办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在中央党校召开。会前,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会见了部分与会代表。中央党校副校长张伯里代表中央党校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主任李培林介绍了办公室成立运行以来的主要工作情况。

来自中央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行政学院、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外文局等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全国各地党校、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论文作者代表,中央党校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和代表,中央党校科研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有关同志,中央媒体、中央党校所属媒体、中国社科院所属媒体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我校副教育长刘昌雄教授撰写的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与党校教学工作”入选本次理论研讨会,并应邀参加本次研讨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1 22: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研讨会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希望能看到学习们的论文。好好学习。
谢谢乾坤客先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19: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4-10-22 19:13 编辑

这些大家们实际上是做的顶层设计,注重了社会科学,中国哲学层面的话语还欠缺,要真拉开架子搞,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基础工作做不好,项层设计就会没有地气和底气。

所以,体系的最终构建,还要依托于基础性研究工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19: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基础性工作

2014.02.17 16:08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严书翰

建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虽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但是应该说,现在是创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最佳时期。这是因为理论创新来自于伟大的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SHZY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SHZY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SHZY制度,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发展奇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这是实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并在世界上赢得话语优势的丰厚资源。为此,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进行梳理和提炼,这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工作,而且这项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与我国SHZY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和经济社会变革相适应,涌现出许多经典理论名句。这些句子言简意赅、富有哲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可以说它们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原创资料。比如,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贫穷不是SHZY,摸着石头过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才是硬道理,执政党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和群众利益无小事。还有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为创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厚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同志为总书*记的DZY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族复兴中国梦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生动的实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复兴中国梦是最大公约数。从话语体系上看,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本身也就是重大话语体系创新。围绕民族复兴中国梦这一核心思想,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点的话语,这些话语具有原创特征。如,中国梦的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特色SHZY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是科学SHZY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两手抓,两手都抓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MKS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权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等。

今天我们需要下大气力,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SHZY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经济社会变化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极其丰富的原创话语进行梳理和提炼,这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我们扎扎实实把这项基础性工作做好。应该说这个工作也在做,但还是初步的,还未能有效整合资源,还未形成强大的合力。与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还有差距。

只要我们对已有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这些原创话语进行梳理和提炼,就会发现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属于党的文献语言与学科语言有机结合的话语。比如,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以人为本、中国特色SHZY事业建设者、协商民*主、共同富裕等。这些话语既具有中国特色,本身又是学科语言。比如,“以人为本”,如果仅从字面上看,这个提法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地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今天以人为本成了我们表达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党的文献语言。M用“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来概括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D有“人民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的名言。江认为“三*个*代*表”,最终是要落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的。胡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习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把像以人为本这类话语转化为学科语言甚至是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范畴。从而为党的基本理论提供学理支撑。

另一类是属于极具特色或称之为十分朴实的话语。除了前面提到的“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等老百姓喜闻易解的话语外,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文献中又涌现出不少这类话语。比如,用“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来表述要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用“要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摒弃私心杂念,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来表达领导干部要有戮力复兴的历史担当。用“功成不必在我”来倡导我们所要树立的正确政绩观,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冶病”作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根本要求,用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来表示我们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决心。还比如,党的文献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来表达“三农”问题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重中之重。用“记得住乡愁”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要求。用“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来指出以往我们在规划工作上的教训,等等。作为理论工作者应该把包含在这些话语中的哲理内涵揭示出来。我们这么做就是在梳理和提炼已有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就是在做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工作。列宁有句名言:真理是朴实的。所以决不能把党的文献中这类朴实的即“接地气”的话语同没有学理性画等号。


笔者认为,当前我们梳理和提炼已有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点工作,就是要把民族复兴中国梦作为核心思想和关键话语,并且要把它有机地结合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中去。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们理论工作者既要揭示民族复兴中国梦所包含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又要运用相关学科的重要概念、基本范畴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话语体系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这是创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借用D的话说:这是一项“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19: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赵鸣歧、张放应邀参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信息来源:  社科部  日期:2014年10月22日     

2014年10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在中共中央党校召开,上海外国语大学社科部主任赵鸣歧教授和张放博士应邀参加,赵鸣歧教授代表上海高校在会议上做主题发言。

此次会议由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旨在围绕“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这一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问题进行理论和方法的研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成员单位(主要包括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央外宣办、教育部、国家行政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有关领导,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办方在今年6月开始向全国征集论文,为此,校党委姜锋书*记专门批示,希望社科部组织力量、积极应征。最终,有32篇论文入选。我校社科部主任赵鸣歧教授和张放博士共同撰写的《关于“中国模式”话语体系建构的方法*论思考》论文不仅成功入围,而且被确定为会议的8位主题发言人。在主题发言中,赵鸣歧教授就西方学者提出“中国模式”概念至今,围绕“中国模式”的探讨,国内外不同立场和观点的学者为此展开的论争和由此引发的话语权争夺,着重从建构中国化的话语体系须直面的三大问题(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转型、中国政治体制的评价与改革去向和中国的外交思想与全球战略)、话语建构中本土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的优势与局限、以及话语表达的策略选择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方法*论思考,引起了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共鸣与好评。

近年来,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社科部在认真完成全校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动员和组织部门广大教师围绕党和国家一些重大理论与时政热点问题申报有关国家和教育部及上海市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从2010年至今,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和上海市及学校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共计18项,从而使部门的科研实力总体上得以提升。目前,按照校党委的要求和部署,社科部正在积极探索和推进“外语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实践。(社科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2 20: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乾坤客先生!
你说得很对。请注意一下赵鸣歧教授的论文记要。面对的三大问题的提法。建构中国化的话语体系须直面的三大问题(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转型、中国政治体制的评价与改革去向和中国的外交思想与全球战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3 08: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5:中国世纪元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利茨在2015年1月号的《名利场》杂志上发表了名为《中国世纪》的文章,提出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美国应顺应时势,远离遏制,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3 08: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施蒂格利茨虽然如此说,中国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好,否则2015就不是中国世纪元年,改革对于中国来讲还是很大的课题(政治治理包括反腐、市场经济、创新等),思想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开放还是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影响中国软实力的关键要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0 08: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被誉为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病逝,引起了世人对其治国理政的广泛探讨,下面转载一篇国家检察官学院副教授沈海平的文章。

“新加坡模式”的启示
2015-03-29 18:14 来源:检察日报 
  国家检察官学院副教授 沈海平

  新加坡前总理、内阁资政李光耀逝世。世人对其有很高评价,而对于国人而言,其逝世带给我们又一次认识和评价他所开创的“新加坡模式”的契机,探讨这一模式的生命力、未来走向以及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的借鉴意义。

  李光耀从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但是血缘和地缘又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这种游走穿梭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独特经历及多年的执政经验使其独具一种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他了解东西方文明各自的特质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缺点,因此他在选择新加坡的政体和发展模式时,并未从各种充满道德理想和政治修辞的主义、意识形态、乌托邦出发,而是采取了一种务实主义立场,以我为主,唯我所需,不管何种发展方式和道路,只要有利于新加坡的发展、繁荣、公正和秩序就行,无惧他人说三道四。典型的是他拒绝了西式的民*主,建立了一*党独大、以行政为主导的政体,对内实行铁腕治理。学界将这一模式称作“软权威主义”或柔性家长制。它缺乏民*主,但又不同于典型的独*裁专*制,因为它具有高素质而又廉洁高效的行政团队和严明的法治,这两点既使新加坡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效率,又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正。新加坡的成功既为这个亚洲小国及它的缔造者李光耀(人们尊其为“国父”)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也回应了国际舆论对其“不民*主”的指责。在笔者看来,新加坡模式的一条最基本经验就是:法治比民*主更重要。

  当然,从新加坡经验得出否定民*主的价值的结论是不对的,在理论上,民*主有着多重价值:一是民*主为国家选择相对更为胜任的领导人和管理者提供了可能和前提条件(即选贤任能);二是民*主可以避免执政者走向独*裁、专*制和腐*败;三是民*主可以使国家决策过程能够及时回应民众诉求,汇聚民众智慧,从而使国家始终走在理性的轨道上;四是民*主可以避免权力纷争和内斗,并保证政治秩序的稳定和均衡。然而以上只是人们对于民*主制度的理想和期望,现实中民*主制度的运作与人们的期望相距甚远。不说一些非西方的民*主国家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缓,吏治腐*败,即使在欧美这些典型的西方民*主国家,人们也在慨叹民*主已经走入了僵化和困境。这说明民*主虽然是好东西,但是西式民*主绝非历史的终结。而新加坡的成功又反证了在西式民*主的发展道路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可能。

  毫无疑问,新加坡模式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道路产生过重要影响。1978年11月,在中国正在酝酿开启改革大幕之际,D即到访过新加坡,与李光耀有过深入的晤谈,新加坡经济的繁荣程度及社会的秩序井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邓看来,新加坡就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样板。1992年春,D在南巡途中明确提出向新加坡学习,此后中国党政官员、企业家纷纷赴新加坡学习取经,学习对象包括它的行政管理经验、反腐*败和廉政建设、金融、贸易制度、工业园区等。目前中国当局大力推行法治,或许也有新加坡经验的影响。当然,新加坡模式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这不仅因为新加坡与中国在国家大小、人口规模及国情等方面大为不同,更因为新加坡模式本身也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时势的变迁,这一模式也遇到了很多挑战。然而无论如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教训,无论正反、得失、对错,对于继续推进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事业,都是宝贵的教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5 09: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1 14: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学是推定天体万事、万物由來地,因果断定地、科学的科学。自然之道,是天体万事万物的本源。中国人认定易经为首,易经之定意是阴阳互易平衡,阴阳平衡一体不可分隔,阴阳平衡一体平衡为无为零。要说天体万物源自阴阳,那么阴阳何來,结论是: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四象、八卦、对应为:天对地、水对火、山对海、风对雷、都是对应阴阳平衡,阴阳相加为零,为无的结论。這是自古至今中国人认定的二元論哲学,中国人至今不敢认定易经是二元論哲学,原因是家天下的有权人士说的阳刚,阴柔、天尊地卑的说教,一直行成家天下的三纲、五常論理,直至今天在国学论坛中,很多权人、凡人都在不加思索的引注不合天道自然的词意(义)如此之下,何人敢说易经就是中华民族的二元諭哲学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1 14: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哲学史上,好像从古到今没见到谁否定“易以道阴阳”呀?阴阳论和矛盾论相融无间,但没见到过矛盾论者认为自持“二元论”哈?哲学有好多问题呢,不能把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的。马哲只就物质与精神关系论一元论,看原著就会更明白,不应望文生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1 14: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6-12-21 14:56 编辑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既有相同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不通之处。

1、中国哲学以“道法自然”为最高指归,“自然”往往以“天”来代替,所以中国哲学的核心和主干是“天人合一”。
2、马哲认为哲学的最基本问题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即二者谁是第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只有在这一个方面,才有”一元论“。在中国哲学中,常以”气“或”物“指代马哲之物质概念,以”心“指代”精神“或”意识“之概念。最通透的中国哲学,承认的是”心物一元“。
3、中国哲学的”太极“是”气“、”道“合一的范畴。
4、马哲的”质变“与”量变“关系论,与中国”有无“关系论相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2 08: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望朔回归 于 2016-12-22 08:35 编辑

MKS是辩证唯物论,天主教是唯心,中华民族是天地阴阳,是阴阳、心物、质能平衡一体不可分隔的二元論哲学勿容置疑,其永恆的指向是,阴阳魚永动互易平衡的天道自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无一不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2 08: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哲学是流派众多的,其中既有一元论(以物质为本原或以精神为本原),又有二元论,所以,对中国哲学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2 10: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先生说的对。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易经之道天体万事万物无一不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是阴阳平衡之道,如数学,力学、化学,人文,天文,日,地、月运行等都是阴阳、质能平衔之理。如有不妥请众师指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8: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6-12-23 18:57 编辑

在马哲中,精神或意识只指”人类”的意识,它的定义是“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人的机能。动物也存在“客观存在在动物脑中的反映”,但马哲不把动物“意识”称为“意识“。因此,就人的意识与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相比较,马哲才承识”物质第一性“的一元论。

换言之,马哲的一元论也承认动物所谓的”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因为动物的”意识“对人而言也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人的意识也是存在的,为什么不说是”客观“呢?就是把人作为主体,把人意识以外的对象称为客体。单就客观存在与人的意识的关系论,这才有”一元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4 11: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简单的事实就是,一个完好的人,运动状况是,心想而动,动态自如,身感轻松如无,要问精神支称着身体还是身体支称着精神,很难说清,正确的回答应是,身心平衡、质能平衡、阴阳平衡。如不平衡就是病态,即是头疼有头、腿疼有腿,精、气,神消失,只成一具不能动的尸体,可知质能平衡才是完好之状,男女、阴阳合二而一的一个阴阳平衡不可分割的物象。如此可断天体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元平衡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5 10: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今2年5个月过去,未見征文回帖,期盼早日见到理想的论文,以統共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5 21: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服了各位。别管他们怎么说,只说我们是如何理解的就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9 10: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115先生说的对,只说自己的就行了,可学生总想知高论,請l谅解。中央构建是天大的号召。凖有高人知大道,。越快越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9 17: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一下这一次大会的论文集就成,但价格太贵,俺要不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0 12: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來论文集已有,价钱太贵,你買不起,我更買不起,,失望是暂时的,不会永久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9 08: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临海观潮 于 2018-5-9 08:32 编辑
临海观潮 发表于 2014-9-7 20:55
先祝志成先生中秋快乐!

公先生该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我是认同的,但对其结论即“可预见时间内美国将一直是世界的领跑者”则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改变,新的世界秩序正在转换与形成之中,当然这需要一定时间,未来一定时期国际上会出现一系列重大事件演绎这种转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定要将自身改革这个作业做好,交出合格的答卷,否则也许就是公先生的结论。

近四年过去了,十九大的召开将中国的改革引向深入,为未来描绘了蓝图,今年两会设立了中国监察委员会与中纪委一道共同担负起了对权力的监督工作,“将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有了落脚之地。最近国际局势可谓风云变幻,新的世界秩序正在转换与形成之中,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4 10: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的探索
——兼谈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


作者:郭顺红

2019年9月12日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论有三大基本观点,如下:
1、世界的本质统一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2、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是普遍联系的;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辩证唯物论的理论还有很多,但都是基于上面的基本观点。
在这里唯物论:首先将“物质”作为了世界的唯一本体;其次,又将运动性赋予了物质;第三,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是普遍联系的。那么,为什么不同时将物质的“可运动性”和“有规律性及相互联系性”也作为世界的本体?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观点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特点,主要以儒家的学说为主流,其中以宋明之后的学说比较成熟且具哲学化。宋明之后的儒家从本体论区别划分主要有三个学派,统称宋明理学:
1、以张载、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气”学派,该学派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气有聚散,聚则为物,散则无形无象。这个“气”比较接近现代哲学中的“物质”,具有实体性。
2、以陆九渊、王阳明等为代表的“心”学派,该派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心学受佛学的影响较大,认为“万法归于一心”,强调人与万物的同此一心,以及人的能动性作用。
3、以程颐、朱熹等为代表的“理”学派,该派认为“理”是构成世界的本源,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与规范。
宋明理学这三个派别关于世界本源的观点,可以说道出了中国传统哲学对世界本质的基本看法,“心”、“气”、“理”是宋明理学从不同角度对世界本源的阐释与描述。
我认为将三种观点合而观之就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本质认识的观点,即世界本质就是“心”、“气”、“理”统一体。
如果用现代语言解释,“心”就是物质的“能动性”,“气”就是用今天的科学来讲就相当于物质场,“理”就是“规则性(规律性)、相互联系性”。
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在本体论上会通
唯物辩证法有三大基石,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和普遍联系的,如果将这三大基石作为世界的本体,那么就与中国传统哲学有了相通处。
即若将唯物论中,
1、世界本质的物质性、
2、物质的能动性(即物质是运动的)、
3、物质的规则性(规范性、规律性)及相互联系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普遍联系的)。
三者同时作为世界之本体(不是三元论,而是合三为一),那么就与中国传统哲学有了会通之处。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1、“气”对应物质性;
2、“心”对应物质的能动性;
3、“理”(即规则性和规范性)对应规律性和普遍联系性。
此三者也是一元,只是一元呈现不同的特性。
由此三者之关系,就有了新辩证哲学的基本观点,即:
世界本质是物质及其能动性和规则性的统一体,也即是“气”、“心”、“理”的统一。
这个本体论能够将意识和物质及其关系解释的更清楚。人是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能动性和规范性发展的高级层次。
这个世界本体之说能够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能融合现代科学哲学。
四、回应大学同学关于中国传统哲学如何解释量子纠缠和测不准原理
中国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万物的本源不是象“钢珠”一样是死的刚体,而是具有“心灵”,“气化”、“有规则”的复合体。
说它有“心灵”,是因为万物均有“能动性”,并且具有相互联系性。万事万物能够变化,就说明它具有变化的这种“能动性”;
说它“气化”是说本源物质具有类似“气场”的效应,如果你进入这个“场”,去测量它,就会改变这个场状态,就不是原来的场结构了;
说它有“规则”效应,是说它的运动结果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这种运动是相互联系的,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的,可把握的,所以才会符合一定的物理运动定律。
中国的先哲将物质本源的这三个方面分别定义为“心”、“气”、“理”。
万法归“心”,心生万法,这是陆九渊、王阳明一派的看法;
张载、王夫之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元气”,是一种可聚散的物质场;
朱熹、程颐一派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理”,是万物遵循的规则。
不论宇宙本源是“心”,是“气”,还是“理”,古人认识的世界本源,都不是今天唯物论所认识的世界本源,他们的观点能够较好的解释现代物理微观世界的现象。
小结
将“物质”、“能动性”、“规则性”(或称规律性)一同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本体(统一整体)意义重大,从是历史文化来讲,实现了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贯通,从意识形态教育方面来讲能够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创新意识,提高社会守规则、守法律意识。


编后注: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可参考本博文《太极图解说(演讲版)》2019年9月8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4 19: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为今用,即古典现代化。
知识来源于实践,不能单靠书本,也不能靠文人的绞尽脑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4 22: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0-12-5 08:35 编辑
临海观潮 发表于 2020-12-4 10:55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的探索——兼谈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

作者:郭顺红


我说点自己,对郭顺红朋友这篇文稿的看法
不妥不足甚至是错误之处,还望朋友能谅解



我仔细看了,这位朋友的这篇文稿。也看了他的《太极图解说(演讲版)》
我就不明白
郭顺红,这位朋友,为什么在

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在本体论上会通

没有采用,周敦颐《太极图说》理论(确切地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甚为遗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