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故我在

[综合讨论] “天尊地卑”批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9 10: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门户之见。
记得俺早就在“批儒”提到了。当时说的是几大名儒的学术之外的相互无聊攻击。
真正如鹅湖之会那样的讨论形式实在太少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9 11: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列得不少了。还能找到另一种观点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9 19: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嗯,门户之争是困扰国学研讨的一个痼疾;
我以为,这或许并不能以禁止这类争议来解决问题;
而恰恰是说明,国学研究还处在较为肤浅的阶段,无力提供优劣判断的可靠理据;
我们不妨把门户之争转化为推动国学研究走向深入的契机;
因为,回答儒、道各自是什么远不如回答儒、道思想孰优孰劣来得严厉;
我准备就此展开专门讨论,届时请刘先生及各位贤达参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9 21: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4-7-9 19:49
嗯,门户之争是困扰国学研讨的一个痼疾;
我以为,这或许并不能以禁止这类争议来解决问题;
而恰恰是说 ...

“回答儒、道各自是什么远不如回答儒、道思想孰优孰劣来得严厉;”

呵呵,要回答“儒、道思想孰优孰劣”,首先需要回答“儒、道各自是什么”,否则便是缘木求鱼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9 22: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9 22:09 编辑
臆学 发表于 2014-7-9 21:18
“回答儒、道各自是什么远不如回答儒、道思想孰优孰劣来得严厉;”

呵呵,要回答“儒、道思想孰优孰劣 ...

呵呵,要回答“儒、道思想孰优孰劣”,首先需要回答“儒、道各自是什么”,否则便是缘木求鱼了。
--------------------------

臆学先生不妨尝试理解这个观点的另外一层涵义;
一个直接的方法就是把33楼的几句话结合起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9 22: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4-7-9 22:02
呵呵,要回答“儒、道思想孰优孰劣”,首先需要回答“儒、道各自是什么”,否则便是缘木求鱼了。[/backco ...

呵呵,难道在下断章取义了吗?
先生虽然更看中的是价值判断,但无论如何,那都是不可回避的基础性问题。
也许先生认为在下是在抬杠,但先生能否心平气和地看待这一问题的实质?
这里其实并不存在什么门户之争,只不过是一个理性的辩论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0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10 09:50 编辑
臆学 发表于 2014-7-9 22:58
呵呵,难道在下断章取义了吗?
先生虽然更看中的是价值判断,但无论如何,那都是不可回避的基础性问题。 ...

很难说臆学先生是断章取义了,或者说不仅仅是断章取义了。

我在33#贴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意向是:对比研究有助于推动“儒、道各自是什么”的深入研究;
当我们试图思考两者孰优孰劣时,或许就会看到原先对于各自的理解往往是不确切的、不全面的;
对比研究所具有的思想推动力量,是单独琢磨“儒、道各自是什么”所不能比拟的。

我的原帖应该没有“回避的基础性问题”的意思,而恰恰是要以更有激励性的方法去强化“基础性问题”的研究;
这也就是我提醒臆学先生把那几句话结合起来的意图所在;
但这倒并非主要是说臆学先生断章取义了;
误读的方式除了断章取义,还可以有其他类型。

另外,对于儒道之争,我想说的也不只是、或者主要不是价值判断;
它还可以是逻辑推断、真假判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0 10: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4-7-10 09:48
很难说臆学先生是断章取义了,或者说不仅仅是断章取义了。

我在33#贴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意向是:对比研究 ...

呵呵,看来语言沟通之难不比蜀道容易。
请先生再仔细想想,在不知两个东西是什么(不仅仅是名的问题)的情形下如何开展两者之间的比较研究?
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2: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是不认为语言沟通能有如此之难,如果臆学先生能够把帖子看完全、看清楚,就不会有这样的感叹了。

如果说臆学先生对33楼的误读还不算出乎意料的话;
那么对37楼的误读就很令人费解了。
你究竟是如何看出来我主张“在不知两个东西是什么的情形下······开展两者之间的比较研究”的?
我分明是说对比可以强化对于两个东西的分别研究;
可以比分别研究“儒、道各自是什么”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确切。

看来有必要打个比方。
我们可以分别认识米汤和牛奶;
这种认识完全有可能流于表面,比如它们都有营养、都能用来喂养婴儿;
但实践证明,它们喂养婴儿的效果有很大不同;
如果此时我们试图对它们进行对比研究,就有可能更进一步地研究它们的营养成分。
研究当然必须基于对它们各自的初步认识,而且即便是进一步的研究也可以是分别进行的;
但无疑,对比的需要对它们各自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先的初步知识有可能不足以满足这样的要求;
这就构成了人类知识的一个较为深入的推动力量,我把它称为“更为严厉的要求”。

希望这个说明能够有助于臆学先生;
很多时候,交流的困难并不是语言造成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0 12: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4-7-10 12:28
我倒是不认为语言沟通能有如此之难,如果臆学先生能够把帖子看完全、看清楚,就不会有这样的感叹了。

如 ...

好了,不知不觉地就变成口水仗了。
从33#~39#(本回帖应是40#了)都摆在这里,让各位网友看看究竟是谁的表述有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4: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臆学 发表于 2014-7-10 12:54
好了,不知不觉地就变成口水仗了。
从33#~39#(本回帖应是40#了)都摆在这里,让各位网友看看究竟是谁的 ...

33楼:
而恰恰是说明,国学研究还处在较为肤浅的阶段,无力提供优劣判断的可靠理据;
我们不妨把门户之争转化为推动国学研究走向深入的契机;
因为,回答儒、道各自是什么远不如回答儒、道思想孰优孰劣来得严厉;

37楼:
我在33#贴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意向是:对比研究有助于推动“儒、道各自是什么”的深入研究;
当我们试图思考两者孰优孰劣时,或许就会看到原先对于各自的理解往往是不确切的、不全面的;
对比研究所具有的思想推动力量,是单独琢磨“儒、道各自是什么”所不能比拟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0 14: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4-7-10 14:10
33楼:
而恰恰是说明,国学研究还处在较为肤浅的阶段,无力提供优劣判断的可靠理据;
我们不妨把门户之 ...

呵呵,问题该揭晓了。
接着33#的话题,在下只是强调了一个基础性的问题,那就是在进行儒、道对比研究之前,必须先给出两者的公允的定义,也许从定义本身就能反映出二者的优劣了。因为你所研究的对象并非两个具体的物,而是两个抽象的东西。具体的两个物体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可以事先完全不了解它们,但它们毕竟看得见、摸的着,即使你赋予它不同的名称也无关紧要,因为它们的各种属性或特征已经完全具备了,就看你怎么入手研究了。而对待两个抽象的东西,问题就复杂的多了,这也正是人文社会科学经常会出现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之根源所在。就我个人的观点,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什么是儒、什么是道都没弄清楚,还研究什么进一步的问题呢?所以我才会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感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5: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10 15:08 编辑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7-9 08:27
道家承认现状,却没有以此为依据,您又想入非非了。。。。
乎“礼”者,道之华而乱之始。
“礼”,其发自 ...

驳斥混先生的“市井学术”可算是一种特别的乐趣,也是一种特别的思想磨砺;
因为在正常的学术活动中,你不可能遭遇如此似是而非的、勇敢无畏的说法。
应该对混先生的言论善加利用,每一句都有必要予以深入的、多维度的剖析。

先来看第一句:道家承认现状,却没有以此为依据,您又想入非非了。。。。
你不得不说这句话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如果你准备弄清他究竟是要表达什么道理的时候,你就不得不“想入非非”了。

“道家承认现状”的确切意思是什么呢?
是指道家“总是倾向于”承认现状的,还是说道家也可以“勉强”承认现状?
按照道家的一般理路,似乎应该是前者;
但如此一来,既然总是倾向于承认现状,那么此时又如何理解这个“却没有以此为依据”呢?
是说承认现状的原因并不是以现状为依据吗?
还是说,虽然承认现状,却不打算维持现状?

如果是前者,混先生所代表的道家人物准备依据什么?
如果是后者,混先生所代表的道家人物准备如何行动?
混先生如此言说之时是不会想这么多的;
我们对此倒也不予责备,只想看看即便给他充裕的时间进行考虑,他又是如何自圆其说的;
混先生批评别人想入非非,但如果相对于他缺失“想”的能力和意识来说,这“想入非非”还能算是一个批评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7: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臆学 发表于 2014-7-10 14:52
呵呵,问题该揭晓了。
接着33#的话题,在下只是强调了一个基础性的问题,那就是在进行儒、道对比研究之前 ...

就我个人的观点,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什么是儒、什么是道都没弄清楚,还研究什么进一步的问题呢?所以我才会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感慨。
------------------------------

我的观点是:国学领域对于儒道思想的认识还处在较为肤浅的阶段,儒道对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深化国学研究。
臆学先生对此提出批评:要回答“儒、道思想孰优孰劣”,首先需要回答“儒、道各自是什么”,否则便是缘木求鱼了。
臆学先生的观点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什么是儒、什么是道都没弄清楚,还研究什么进一步的问题呢?

单独来看,臆学先生的观点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
但这个观点却不能成为反驳我的观点的理由;
因为我并不认为国学领域没有回答“儒、道各自是什么”的问题,虽然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不那么确切、全面;
而对比研究正是深化理解“儒、道各自是什么”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的观点的重点在于对比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儒道各自是什么”的理解;
而即便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什么是儒、什么是道都没弄清楚”,那也并不妨碍这种对比;
一方面,我们无须等到彻底弄清“儒、道各自是什么”这个问题之后才能去作出对比;
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的共识基础上去进行对比;
并由此在这个问题上深化理解、增进共识。
另一方面,即便“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什么是儒、什么是道都没弄清楚”意味着对儒道没有任何公认的知识;
那也可以在对比的要求下开展研究;
而且这种研究比没有对比要求时会更加深入。

臆学先生的问题并不在于回答“儒、道思想孰优孰劣”是否必须以回答“儒、道各自是什么”为前提;
而在于你认为前者必须建立在后者的彻底解决的基础上;
我要说的是,对比可以立足于这个问题的初步回答;
同时对比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会推动后者的彻底解决——或者说是较高水平的解决。

至于说到抽象与具体;
我倒并不认为儒道思想对比与米汤和奶粉的对比那个更为具体,那个更加抽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0 18: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4-7-10 17:10
就我个人的观点,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什么是儒、什么是道都没弄清楚,还研究什么进一步的问题呢?所以我才 ...

       “  我的观点的重点在于对比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儒道各自是什么”的理解;
            而即便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什么是儒、什么是道都没弄清楚”,那也并不妨碍这种对比;
            一方面,我们无须等到彻底弄清“儒、道各自是什么”这个问题之后才能去作出对比;
            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的共识基础上去进行对比;
            并由此在这个问题上深化理解、增进共识。
            另一方面,即便“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什么是儒、什么是道都没弄清楚”意味着对儒道没有任何公认的知识
            那也可以在对比的要求下开展研究;
            而且这种研究比没有对比要求时会更加深入。

            臆学先生的问题并不在于回答“儒、道思想孰优孰劣”是否必须以回答“儒、道各自是什么”为前提;
            而在于你认为前者必须建立在后者的彻底解决的基础上;
            我要说的是,对比可以立足于这个问题的初步回答;
            同时对比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会推动后者的彻底解决——或者说是较高水平的解决。
            至于说到抽象与具体;
            我倒并不认为儒道思想对比与米汤和奶粉的对比那个更为具体,那个更加抽象。

我们的分歧点集中在彩色文字部分。
首先,“彻底弄清”和“彻底解决”不是我的意思,是先生强加于我的,我所要求的是公允(达成共识),就像是给两个人画像进行比美,最起码得有两张一看就能辨认出谁是谁的素描吧;
其次,“现有的共识”是不存在的,现实恰恰是“对儒道没有任何公认的知识”,而先生却认为“那也可以在对比的要求下开展研究;而且这种研究比没有对比要求时会更加深入。”共识就是我说的那两张素描,如果连五官都没画出来,怎样进行比较?
最后,是蓝字部分的认识上的分歧,但我觉得这已经没有上面两个问题重要了,所以不再讨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0 21: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的论述,我没有看全。仅就自己的一点感受说一说对天尊地卑的认识。
天地,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的二分法的认识。如果没有人,天地做为自然的物当然也存在,但没有人,就不会有天地这两个概念。所以我说天地是人对自然认识的产物,(不是唯心论)。
人站在天地之间,头顶着天,脚踩着地,认为天是高的,地是卑的,是一种自然的概括。因此中国古人说天尊地卑,本来的认识是无错的。
现在为什么会产生歧义呢?
问题出在引伸义上。将这个短语引伸到国家范畴论及君民关系来,论用礼来,就出了问题了。谁是天?谁是地?有人认为君是天,民是地;所以就引出反说,应该民是天。矛盾就此展开。
过去有人说过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是错误。此可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21: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如果可以认定两个事物都是有五官的,那么即使没有画出五官,也已经算是很有些共识了。

臆学先生认为“在进行儒、道对比研究之前,必须先给出两者的公允的定义”;
所谓“公允的定义”,如果指的是概括一个可以对道家和儒家予以有效区别的特征;
我想任何一位国学人士都可以做到,比如:认同道德经思想的人属于道家,认同孔子思想的人属于儒家;
而如果把“公允的定义”看作是就儒家和道家具体思想观点的理解方面达成共识;
我以为,如果不能说这是不可能的,也至少可以说这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违背学术独*立原则的。

即便是独自一人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对儒道思想进行对比研究;
我的研究你不同意,你可以参与讨论;
如果能够通过讨论取得共识,那固然好,而即便不能如此,那也可以各自存疑;
但这种一个人层面上的对比研究同样可以对国学研究提供一些积累;
更为重要的是,他本身可以藉此达到对儒、道的更深入的理解。

对比本身就是一个精神需求;
它能促使研究者从新的视角去搜集材料并进行特定指向的思考,这就很可能带来新的收获;
而实际上没有哪一位国学研究者是未曾思考过儒道对比的;
就此而言,任何层面上的共识其实都并不是对比研究的必要条件;
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他完全可以撇开他人的观点而提出自己在学术上的独*立见解;
并把对比研究作为一个学术方法深化自己对于儒道思想各自的理解。

把对儒道思想的共识作为对比研究的必要条件,这种观点不是一个学术要求,而是一个针对社会实践的主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2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志成 发表于 2014-7-10 21:21
各位的论述,我没有看全。仅就自己的一点感受说一说对天尊地卑的认识。
天地,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的二分法的 ...

欢迎郭先生参与讨论。

“天尊地卑”的讨论由来已久;
它的原始涵义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来说已经不那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了;
因为就中国数千年的皇权专*制历史而言,统治者与民众之间关系的确是建立在强权基础上的尊卑关系;
我们可以就此在政治权利不平等的意义上去理解“天尊地卑”;
似乎只有在这个层面上对借批判“天尊地卑”攻击儒家思想的人提出反驳,才有可能触及他们的精神实质。

请郭先生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1 07: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4-7-10 21:56
呵呵,如果可以认定两个事物都是有五官的,那么即使没有画出五官,也已经算是很有些共识了。

臆学先生认 ...

这就是学术乱象之真正根源,但愿这样的学术研究能推动人类思想的真正进步。幸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09: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臆学 发表于 2014-7-11 07:41
这就是学术乱象之真正根源,但愿这样的学术研究能推动人类思想的真正进步。幸会!

呵呵,作为一个常识性的学术研究手段也能遭到质疑,这的确可以看作学术乱象的一个根源;
但这并不来源于学术本身,而是一种典型的系统外因素。

我不相信有任何一个国学研究者没有进行过儒道对比的思考;
面对思想领域的十分普遍的事实,我们要做的可以是对这个事实予以解释,而不是否定这个事实本身;
即使质疑,也应该把自己的质疑建立在适当的基础之上;
或者允许别人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驳。
究竟什么才是学术乱象的真正根源,可以尝试通过立论、反驳、再反驳等等过程予以辨识;
如果我们都倾向于脱离讨论就把与自己的观点不同或者相反的观点都一概斥之为“学术乱象之真正根源”;
这本身就是非学术的,而并不因为这种方式指责了学术乱象就增加了自身的学术含量。

总是期待“达到共识”,否则就裹足不前,这其实是试图取消学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1 09: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4-7-11 09:10
呵呵,作为一个常识性的学术研究手段也能遭到质疑,这的确可以看作学术乱象的一个根源;
但这并不来源于 ...

呵呵,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学术被取消了是国人的一大幸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1 10: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先生“强加于人”的“正确解读”,不惜否认前贤的“重新发现”。
只能对“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实行“好为人师”。。。。。。

“达成共识”也要“尊卑分明”,如此“哲学”根深蒂固。
“苦口婆心”不觉令人感到“另有所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0: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臆学 发表于 2014-7-11 09:58
呵呵,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学术被取消了是国人的一大幸事!

那么请问臆学先生所谓的“专业角度”指的是什么?
是说你自己的角度就是专业角度,还是说你咨询了大量专业人士并获得了“共识”意义上的结论?

如果你并不是一位专业人士,而你也没有取得这类来自于专业人士的结论;
那么你的“专业角度”就恰恰是地地道道的“非专业角度”。
而你既然能够如此随意地把自己的“非专业角度”当作“专业角度”隆重推出;
臆学先生的学术态度也就可见一斑了。

于是一个合理的结论就是:你的批评除了展示自己的非专业和不适当的学术态度之外,并没有对我构成任何压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1 10: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4-7-11 10:46
那么请问臆学先生所谓的“专业角度”指的是什么?
是说你自己的角度就是专业角度,还是说你咨询了大量专 ...

呵呵,故我在先生不必感到有压力,您继续做您专业的学术吧。告辞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0: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11 10:58 编辑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7-11 10:37
故先生“强加于人”的“正确解读”,不惜否认前贤的“重新发现”。
只能对“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实行“好为人师”。。。。。。

“达成共识”也要“尊卑分明”,如此“哲学”根深蒂固。
“苦口婆心”不觉令人感到“另有所图”。。。。
请针对你所要反对的具体观点提出具体的反驳意见;
这至少有助于你自己思想能力的建设。
如你这般“高屋建瓴”,那就是典型的人身攻击;
除非你热衷于展示自己在“市井学术”方面的专业性;
否则就最好不要总是这样贬损自己。

只能对“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实行“好为人师”。。。。。。
呵呵,这话倒也有些道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1: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7-11 10:37
故先生“强加于人”的“正确解读”,不惜否认前贤的“重新发现”。
只能对“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实行“好为 ...

故先生“强加于人”的“正确解读”,不惜否认前贤的“重新发现”。
--------------------

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此前曾经出现过;
当时没空予以分析,这里不妨补上。

有事,暂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1 21:43: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有人说过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是错误。此可证。
一一
就是这意思。
但。要找出究竟那多走的一步在哪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1 22:26: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46楼 郭志成 发消息 只看他
昨天21:21
各位的论述,我没有看全。仅就自己的一点感受说一说对天尊地卑的认识。
天地,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的二分法的认识。如果没有人,天地做为自然的物当然也存在,但没有人,就不会有天地这两个概念。所以我说天地是人对自然认识的产物,(不是唯心论)。
人站在天地之间,头顶着天,脚踩着地,认为天是高的,地是卑的,是一种自然的概括。因此中国古人说天尊地卑,本来的认识是无错的。
现在为什么会产生歧义呢?
问题出在引伸义上。将这个短语引伸到国家范畴论及君民关系来,论用礼来,就出了问题了。谁是天?谁是地?有人认为君是天,民是地;所以就引出反说,应该民是天。矛盾就此展开。
过去有人说过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是错误。此可证。
一一
就是郭先生这意思。
但。这里就是在试图找出这多走的一步在哪里。
顺便找出走更远了的那些。
他们更多的是在多走的那一步上纠缠。并且将这多走的一步当作原点来批或捧。
他们另一个争论的源头是:
比如佛法不分南北。
即。形式上强分儒道等各家。忘了学理上是不分家的。学理上深究。必然殊途同归。
体用没弄清。或说颠倒了体用。以用为体了。所以才分出各家各派。然后。 就是找错原点的问题了。
这就是一切争论的原因。
唯物唯心之分。在这情况下。反而不重要了。
因为定好(认定)了体用。总能找到原点。虽然未必就是真的原点。
暂停。等他们回到原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0: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12 10:59 编辑
虾仁 发表于 2014-7-11 22:26
46楼 郭志成 发消息 只看他
昨天21:21
各位的论述,我没有看全。仅就自己的一点感受说一说对天尊地卑的 ...

刘先生的这个论述十分恰当。

我的总体思路就是试图阐明:人类早期“本能阶段”的社会形式并不是由某种政治思想所设计的;
恰恰相反,十分初步的政治思想也只不过是统治者因时应事的结果;
“天尊地卑”与其说是任何政治理论的主张,毋宁说是皇权制度之下的社会事实写照;
那就是一个“天尊地卑”的社会,是人类政治进程的一个自然过程;
如果非要找到什么人为其中的不平等、不道德承担罪责,那就只能是人类存在的历史境况和人性本身;
而这里最不能忘记的是,这样一个社会仍然在总体上是一个巨大进步;
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包括政治上的不平等,是人类进步过程中在这个环节上所不可避免的;
甚至就其本身来说,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进步。

人类社会只有通过生产力的进步、社会成员理智水平的提高,才能逐步摆脱本能而走向能动;
就社会政治而言,从“他律”走向“自律”决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道德意志;
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不能摆脱物质匮乏的驱动,人类就必定陷入为生存而展开的动物性争夺(大意如此)。
人类社会必须在一定程度的物质水平和社会成员的教育程度之上,才有可能去主动地变革社会;
但这种变革也有可能走向理性建构主义——完全自主地、全面地设计一种理想社会蓝图并为之奋斗;
这是否就必定是另一个不适当的极端,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这个思考的另外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皇权统治选择儒家思想作为其名义上的独尊;
这种独尊地位是否说明儒家应该为天尊地卑的政治事实承担较大的责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2 16:58: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4-7-12 10:20
刘先生的这个论述十分恰当。

我的总体思路就是试图阐明:人类早期“本能阶段”的社会形式并不是由某种 ...


先泛泛说点。举例就麻烦多了。有空再说。昨天看了诸子版《古之道术与诸子百家》。感觉挺好。
里面提到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可以移来做有关先秦诸子之所推崇与所创新之比较。中间隔了个政治的有无。
所以。不论先秦诸子或今人。不论学的是哪一家。只要用在政治上。其一切创新或守旧。目的只能有一个前提:维护政治的稳定。即使这样。尚且有“察与不察”之别。即。有时未必合用。
所谓古之道术。即老孔们之前甚至“三王”之前的道术。先秦诸子们。只是做了点继承与发挥。当然了。我们现在看来便是创制了。但其学理上是“守旧”的。即。殊途同归于“古之道术”。没人狂妄到不用参考前人便自创一家。上帝。自然是个神话。
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就要学会变通了:由一个没有政治观念的环境下创制的学说变通为有政治观念的环境下的应用的学说。这就不得不有所变通。
历来如此。否则文化早断线了。
至于变通之后。效果如何。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了。
那么。这个“最初的创制者”是否名副其实呢?已经遥不可知了。只好假定为是名副其实的“最初的创制者” 。
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