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故我在

[综合讨论] “天尊地卑”批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0 09:10: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理论定于一尊时。便停滞了思辨。僵化了。必然走向没落。(如定上帝于一尊。万物不须“格”了。但。人家聪明在只让这理论退守宗教之一途。而与自然科学的探究无涉。)
所以。孔老之道。拒不停驻。宁守中道。则可上可下。留有转圜余地。
我以前称之“无原则之原则”。列宁称之为“狡猾的辩证法”。
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11: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25 11:55 编辑

这个帖子通过一个曲折的思考过程,达到了§9的成果(见26楼);
如此结论,是本人落笔之初完全没有意料到的;
看来是时候为本帖收官了。

文化批判是文化进步的直接动力;
虽然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严酷的批判浪潮,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可以偃旗息鼓了;
因为随着历史进程的持续延展,人类的精神世界也必须取得与新的历史境况相适应的变迁;
那些有助于人类走向这个里程碑的文化,很有可能成为下一段行程的阻碍。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批判本身也有可能陷入荒悖;
这只能有待于延续在人类整个历史之中的卓越思考予以纠正。

就此而言,我们不应该抵制文化批判,即便是像混沌先生这样的方式也有可能激发更为深入的探究;
我们的文化之所以在其最初的伟大之后就逐步陷入僵滞;
或许正是因为没有认真对待质疑的声音,或者干脆扼杀了质疑本身。

我们有必要珍视质疑和批判,应该把它作为重要的民族精神资源之一而避免浪费;
即使是重复的、炒冷饭式的质疑,也至少有助于我们重温已有的精神成果;
即使是看起来最为荒谬的攻击,也有可能是起因于此前文化理论的某些死角或者错误;
而回应并阐明相关的问题,本身就是文化反思并藉此获得文化进步的重要契机。

就此而言,我真诚感谢混沌先生一直以来的思想执著。

此其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11: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26 19:20 编辑

细心的读者或许早就发现,在本帖看似有序的组织之中其实隐含着思想上的突兀和勉强;
无需讳言,混沌先生的“天尊地卑”批判的确是一个十分难以回应的话题;
这个看起来老生常谈的批判,一经介入就会发现所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了经典文本本身和此前的文化反思;
混沌先生的文化执著,使得他竭力利用所有可能得到的思想资源,针对各类反驳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再反驳;
在他的批判中,掺杂了多种因素:儒道门户、经典模糊、民*主政治、历史结果等等;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各种单一方向的反驳都无法取得决定性效用。

对此局面,我感到应该确立一个总体思想目标:对“天尊地卑”给予彻底的理论解决;
所谓“彻底”是指全面回应批判者的所有观点;
并且要把回应建立在确定的理据之上,不允许存在诸如文本理解各执一词的悬置状况。

为达成这个高度的目标,首先就必须承认“天尊地卑”的确是中国数千年皇权帝国中人与人政治上不平等的真实写照;
它不仅意味着一种实际上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意味着统治权力和秩序是统治者对于人民的强加。
如此一来,批判者与反驳者就对所讨论对象的性质达成了一致,避免了概念理解上的各执一词;
否则就只能形成一种“你这样理解我那样理解”、“以一种无法证明的观点去对抗另一种无法证明的观点”的僵持对峙的局面;
而这种局面就几乎意味着批判者的成功。

此其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15: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理论手法其实很通常;
当你感到有必要打破僵局的时候,就不妨退一步接受对方的预设论据;
然后去设法证明,即便是从对方所坚持的论据出发,他的结论也仍然是错误的;
如果证明成立,那么就更加凸显了对方观念的荒谬。

作了这样一个让步,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是为自己赢得了理论上的主动;
而就这个问题来说,“天尊地卑”的强权性质的确是一个历史事实;
既然文本层面上无法获得确切的结论,我们就应该尊重其他具有确定性的根据;
特别是,你如果不想让对方获得对峙性的成功,你就必须承担这种理论上的不利——而事实上并无不利可言。

此其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16: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25 20:53 编辑

承认“天尊地卑”的强权性质,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手法;
更重要的在于,我们的数千年皇权帝国的确是“天尊地卑”的——就其强权性质的意义而言;
“天尊地卑”的原始文本涵义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来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此时我们要思考的就不再是“天尊地卑”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因为我们已经达成共识,“天尊地卑”就是政治上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的、统治权力强加于人的;
而是其强权性质的意义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此时我们就抵达了这个问题的第二步。

强权性质的“天尊地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非常自然地唤起了我们的历史常识。

人类古代政治的强权性质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历史事实;
国王、皇帝们通过武力、阴谋攫取社会的统治权,其目的就是要把国家据为己有,就是要实行唯我独尊的强权统治;
这种统治欲望源自于人性的阴暗面,并适合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
它完全用不着任何现有的政治思想为其依据——那就是一个本能的政治时代;
并不是“天尊地卑”作为一个既有的政治思想促成了强权统治,恰恰相反,是强权统治造就了“天尊地卑”的政治结果;
“天尊地卑”在逻辑上就是强权政治的一个从属概念;
强权统治就必定是“天尊地卑”式的统治,否则也就谈不上什么强权统治了!

此其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5 20:24: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还早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10: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28 13:59 编辑

强权政治是人类社会本能时代的普遍政治形式——虽然有局部的、阶段性的例外;
“天尊地卑”是强权政治在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必然表现,是强权政治在概念上的同义反复;
是强权政治造就了社会政治结构中“天尊地卑”的事实,而不是既有的“天尊地卑”思想指导了强权政治的形成


这就是“天尊地卑”批判第一阶段的主要结论;
这是一个出乎笔者意料之外的结论。

这个结论阐明了“天尊地卑”作为一个政治观念的来源;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结论推动了传统文化构成理论的新思考;
这就把“天尊地卑”批判引向了第二个阶段;
而这就更是出乎笔者的意料之外了。

此其五。
【下转13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11: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28 09:37 编辑

如果问一位国学爱好者、甚至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由那些要素构成的?
我想这个问题几乎是国学领域少数几个能够获得一致答案的问题之一了;
最多在所罗列的数量上有所参差,但不外乎儒学及其后世分支、老庄道家学说、佛教思想、道教文化等,墨家等其他学派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传统文化的构成。

但如果接着问:为什么前秦思想流派有百家争鸣之盛,后世二千年却是寥寥无几,而且除了传入的佛教之外,还都是原有思想体系的交融互参?
我们又能获得一个较为一致的答案:前秦诸侯割据为思想争鸣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汉以后的思想大一统扼杀了独*立思想。

基于后面这个答案,我看到了前面那个答案的不足之处;
它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理论的一个基本错误。

当我们说到“中国传统文化”时,这个概念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这个概念的内涵并不仅仅是由那些落实在经典文本之上的、有具体流派名号的思想体系所构成的;
特别是在一个大一统的皇权专*制制度之下,

暂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6 18:30: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4-7-26 11:32
如果问一位国学爱好者、甚至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由那些要素构成的?
...

独*立思想从未被扼杀。而是专*制制度限制了独*立思想的运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6 18:34: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扼杀不了独*立思想:
每一思想体系都同时“具有”各种程度的反对派。古今中外皆然。
这个其实不值得讨论。至少在这里不重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6 18:46: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开制度。就无所谓制度上的天尊地卑。理论上的天尊地卑恰是制度的软招之一。所谓教化。反过来又影响制度的制定。
这是一个“循环”过程。只要阶级存在一天。这循环便无可非议。
这种教化的责任。一部分让宗教分担了去。当然。学校算分担的第一场所。
呵呵。供参考。你不“收官”。俺不会说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6 18:54: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从来都是一面灌输一定的定则。一面让学生展开联想。
因为。思想无法钳制扼杀。谁都知道。但能限制其行动。或诱*惑其行动。
所以。行动中就存在自愿与被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6 18:57: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愿被动的行动。是利益局势上的抉择。未必是思想上的认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6 18:58: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旦混淆。将无法说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6 19:19: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扼杀思想。指上帝说或许可以。老外们聪明地避开了。
中国学说中。没有扼杀思想的。天人感应严格地说都不算:中国学说中没有上帝那样的神。迷信中的神也不如上帝权威大。没要求所有人都去俯伏仰望。中国看重的是制度。所谓礼仪之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21: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27 07:40 编辑

“独*立思想”可以严格地理解为一种潜在的人类精神能力,此时的确不能说它会被“扼杀”;
但“独*立思想”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上述潜在能力的实现,或者说运用;
甚至可以理解为运用“独*立思想”所收获的成果;
而这两种理解是这个词组更为通常的用法。

比如我们通常说某人所发表的论述是“独*立思想”,或者展示了他进行“独*立思想”的能力;
这种表达方式与说他的论述是“独*立思想的运用”具有相同的语义效果。

当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刘先生的区分确实是正确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21: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26 21:39 编辑
虾仁 发表于 2014-7-26 18:34
也扼杀不了独*立思想:
每一思想体系都同时“具有”各种程度的反对派。古今中外皆然。
这个其实不值得讨论。至少在这里不重要。

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二千年皇权统治中,儒道思想没有受到可观的批判;
国学学问恰恰是考证、诠释儒道思想;
即便是搭售自己的思考,也不敢突破已有的教条;
充其量是补充、延展、互参;
直到今天,“国学复兴”这个概念对于许多人来说还仍然是这样的。

西方的情况在中世纪甚至更加糟糕;
他们在蛮族大迁徙和宗教的摧残之下,走了一千多年的下坡路;
直到十四、五世纪才找回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只是他们有幸在多种因素的机缘和合之下,走上了批判和思考道路;
人类心灵就此走出牢笼,一发而不可收拾。

但西方的思想批判并不意味着抛弃、鄙夷、甚至是诅咒先人的思想;
他们毫不费力就做到了一方面批判先人的观点、学说、方法,同时又敬重先人的理智、情感和德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21: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27 22:01 编辑
虾仁 发表于 2014-7-26 18:46
离开制度。就无所谓制度上的天尊地卑。理论上的天尊地卑恰是制度的软招之一。所谓教化。反过来又影响制度的 ...

我这个帖子的主要结论就在于,人类社会在不同的时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很大不同。

在本能时代(暂且这么指称),人类的思想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我认为这几乎是自明的;
此时,人类社会的制度框架并不是根据任何思想体系去安排的,而不过是本能或者经验引导下的初步形式;
即使有一些思想理论,也不能对政治制度产生基础性的建构作用——恰恰相反,是政治对理论进行选择;
而充其量是在制度框架之下,对统治者具有某种程度的道德约束力——说“影响力”似乎更合适一些。

只有到了近现代,在某些社会中,当人类总体上摆脱了生存危机之后,当人民获得了较为普遍的教育之后;
才出现了能够对统治者造成显著威胁的社会力量;
此时,社会制度才能在双方的制衡之下得到理论的指导;
于是,人类进入了初步的理性时代。

政治上的本能时代,并不排斥其中有某些理性卓越的个体;
但那时的社会实践决不是少数人的理论所能左右的——即便有什么成熟的理论也无法达到组织民众的效用;
只有在人类普遍的某种程度的理性层面上,思想理论才能真正对社会实践产生建构作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0: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28 13:43 编辑

【上接127#】
如果问一位国学爱好者、甚至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由那些要素构成的?
我想这个问题几乎是国学领域少数几个能够获得一致答案的问题之一了;
最多在所罗列的数量上有所参差,但不外乎儒学及其后世分支、老庄道家学说、佛教思想、道教文化等,墨家等其他学派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传统文化的构成。

但如果接着问:如果一个民族群体还没有发展出文字,或者还没有任何系统成文的思想著述,此时,这个民族是否就不可能具有自己的文化?
我想,人们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不会如上述问题那样不假思索就可以给出答案,但也多半可以在稍作思虑之后获得共识:文化并不必定要借助于思想著作才能存在,甚至文字都不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关于传统文化构成问题的两个显见的自相矛盾的答案;
这里的自相矛盾并非源于任何理论上的复杂性,而不过是人们观念上的粗疏。
而如果在上述追问的基础上,把最初的问题再重复一次:传统文化究竟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我们就会看到,观念上的粗疏的确是由于我们在“传统文化构成理论”方面没有进行适当的思考所造成的;
因为我敢肯定在那些经常提及“传统文化”的人们那里,很少有人能够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

有些问题就是如此,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对它们的理解,但却又从来没有真正地思考过;
而一旦受到追问,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根本就不知道它们是什么!

此其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0: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28 13:58 编辑

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这是百度百科中有关“文化”的定义;
对一个庞杂的概念而言,这个定义虽然并不见得十分恰当,但至少展示了“文化“构成上的多要素性;
只要我们能够在最宽泛的层面上把握“文化”这个概念,就不会在“传统文化构成”这个问题上陷于狭隘。

通过以上的简单梳理,我们似乎可以顺利地推出本帖的第二个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由经典文本构成的,所有那些影响了我们民族性格、观念体系和精神状态的要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
这些要素甚至并不必定是狭义理解的文化的,还可以是物质的、环境的;
而绵延了二千多年的皇权帝国统治,它所内涵的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塑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此其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2: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29 10:15 编辑

上述结论需要进行几点考察。

没有人会否认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会对社会成员产生最为直接的、全面的、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理智水平普遍低落的人类早期;
这原本是无需特别予以指出的。
但是,由于这远不是唯一的影响要素,特别是对于后代研究者来说,这个要素也远不像经典文本那样直观、那样触手可及;
我们就难免要面对一个很奇特的局面:
最重要的作用力,正因为其基础的、深刻的性质而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但也正是由于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基础性的、深层次的,因此被其影响着的人们往往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和效用。
其实这种情况在人类事务中比比皆是,所谓“习而不察”是也(刘先生提供了一个很恰当的概括);
即便是自然知识也表现出同样的特征:愈是普遍的作用力,愈是不容易被发现。

此其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8 13:12: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习而不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4: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29 10:19 编辑

如果把这个结论与第一个结论(127楼)结合起来,我们就有可能更好地理解学派思想与社会制度这两个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政治的本能时代,思想理论并不能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后者只是一种自然本能式的初步形式,还不能得到理性的有效调整。
相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却严酷地左右着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取向;
民族的文化形态主要被社会政治所规定。

一个统治者家天下的专*制社会必定会造就民众心灵中“天尊地卑”的政治观念;
一个任人宰割的被统治阶级必定会广泛涌现出大量的阿Q、祥林嫂;
这个阶级没有选择的余地,于是必定会形成期待青天大老爷式的政治消极。
这样的社会不是不可能产生反抗;
但由于缺乏社会政治理论的指导,或者社会政治理论无法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得到运用,于是,反抗的结果仍然是回归本能政治的轨道;
这或许就更是强化了民族的既有文化形态——我干脆把这种文化形态称为“本能政治文化”。

此其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6: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28 19:40 编辑

我们强调社会制度对于古代民族文化的决定性作用,这并不排斥儒道佛经典思想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影响;
本帖只是要阐明社会制度也是一个影响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并研究这两种文化要素的作用方式、作用层面和实际效用的差别。

人类思维的一般形式是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获得经验,并寻求对经验进行概括,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则性;
而能够引起主动观察和思考的必定首先是那些最贴近的、最紧要的、也是较为简单的现象。
人类思想的发展过程表明,社会是人类所能遭遇的最为庞杂、繁复的巨系统;
刚刚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的人们不可能对此具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可能提出成熟的思想理论;
正如我们第一个结论所指出的那样,此时的社会政治就总体而言是一种缺乏理性指导的本能阶段。

《论语》多次提出君子应该如何应对国家的有道与无道;
却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改造社会,使国家在体制上避免“无道”、确保“有道”。
对主动建构国家形态、框架的最初思考,可以说是由老子的《道德经》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完成的;
可不幸的是,这些思考显然是初步的、不成熟的;
柏拉图虽然获得了实践其社会理想的机会,却因此被卖为奴隶;
而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虽然没有实践的检验,但可以想象,那至少需要十分严苛的外部条件。

此其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9 10: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早期不可能建构完整的政治哲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政治社会的极度复杂性;
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在理性上还不具备建构政治制度的能动性;
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人类政治理念严重依赖于经验教训和物质条件;
也就是说,在主观上,人类不可能单凭哲学沉思而以理知的方式获得对社会具有说服力的政治理念;
民*主、自由、平等并不能通过某种绝对的原则(至善、道、佛性、上帝)予以有效推导;
它们的证明方式只能是人类残酷的历史经验;
而在客观上,它们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必要的物质条件之上;
这两点都需要人类经历长期的过程才有可能达到。

政治哲学的问题十分复杂,这些也还多是我自己不甚成熟的观点,有机会不妨专门讨论。

此十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9 11: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30 10:58 编辑

人类早期,思想理论不可能对建构社会政治模式产生有效的、具有决定性的能动作用;
但这并不是说,思想理论就无法在任何层面上对人类产生影响;
人类思想史足以证明,道德思想可以对人类个体产生多么实在的教化作用。
道德思想一方面通过规模有限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士子和社会上层阶级,他们又对普通民众形成示范效应;
另一方面借助国家律法、礼制规范民众的行为;
家庭则成为最普及、也是最自然的教育机构;
久而久之,孝悌、仁爱、忠恕、信义、智勇等等德性思想就会形成对民众具有约束力的社会道德规范;
它们有些原本就是人类的自然道德情感,会由此得到强化;
有些则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行为规范,由于对它们的遵行避免了损害、或者产生了可欲的后果;
它们就会逐渐得到社会的推崇,并以习俗、民风的方式潜移默化为民众的第二天性。

于是,传统文化就在社会政治制度和道德思想理论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协同作用之下得以确立起来。

在专*制社会中,法律制度并不把民众的自由权利作为立法依据,因此道德思想规范常常会具有不适当的内容和力度;
它们会在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之下,作为强制性的法规或者宗族律法的形式侵犯个人*权利;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一种假象,似乎道德思想经典理论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唯一构成。

此十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9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30 11:07 编辑

在考察了上述两个结论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天尊地卑”进行结论性的论述了。

“天尊地卑”最初源于自然主义哲学思想;
以自然现象比附人类事务,为人类群体合作所必要的社会秩序提供哲学依据;
其实质是对人类趋向社会生活的指引——人类应该以社会的方式存在;
因为秩序就是人类社会的充要条件。

秩序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任何一个社会都必定要建立某种组织秩序,只是不同的社会获得秩序的方式不同。
在人类早期的本能政治时代,民众长期处在皇权专*制制度的严酷统治之下;
政治上的不平等是皇权专*制制度的必然成分;
社会秩序以这种制度化的政治经济不平等的方式得以实现。

长达数千年的政治不平等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新的“天尊地卑”观念;
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那个“天尊地卑”所表达的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肯定;
而是进而把必要的社会秩序确立在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之上;
统治者具有天赋的统治权力,民众则应该甘心接受这种不平等的政治安排;
把顺从、甚至是捍卫统治者的统治作为一种个人美德;
由于只有具备这些德性,才能得以在社会立足,才有可能获得个人成就的机会;
于是这个政治上的“天尊地卑”就不仅成为公认的政治原则,还逐渐沉淀到民众的道德观念之中。

这些内容借助“尊”、“卑”文字意义的歧义性顺理成章地完成了概念置换;
也或者可以说,正是这种概念置换导致了“尊”、“卑”文字意义的歧义性。
但不管怎样,“天尊地卑”的确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一个具有政治不平等性质的政治观念;
这个性质的“天尊地卑”,来源于长期的皇权专*制历史而不是任何思想流派。

此十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9 16: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7-29 20:01 编辑

结束语

我以为,这个帖子基本达到了预设目标:批判“天尊地卑”并不能构成对孔儒思想的攻击;
而其达到目的的方式十分彻底:直接消除了“天尊地卑”与儒家思想的关联性;
这里排除了任何无法得到证明的各执一词;
甚至在广泛的问题上与批判者达成了一致。

如果说还有什么没有得到考察,那就是有关原始“天尊地卑”概念的思想根源问题;
这涉及到本帖的彻底性——不仅皇权式的“天尊地卑”与儒家无关,而且原始的“天尊地卑”也同样与儒家无关;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或许会从另一个方向改变现有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理论;
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不可避免的猛烈批评,则不妨另开一贴;
敬请混沌先生及各位贤达批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9 22: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国学的一些论坛里,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最清醒的。学习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30 06:13: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4-7-30 10:08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4-7-29 10:50
人类早期不可能建构完整的政治哲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政治社会的极度复杂性;
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在理性 ...


这两点都需要人类经历长期的过程才有可能达到。
一一一一
达到了。
现在看来。无人不晓:饿他三天先。
但是。有不少人为了推行其学说。故意藐视现实存在。最严重的便是一些狂热宗教份子。甚至道学先生中心学一派。这种混淆。至今未除。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是一种对现实认知的倒退。
即便在论坛也不乏其人。这也是“长期的过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