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15|回复: 2

山西洪洞大槐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8 10: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1-20 11:43 编辑
5 M& e6 B, R. K
% f* E  T) o( G" m+ j山西洪洞大槐树
1 I; J. y5 b8 k. |# P5 e转自:齐鲁周刊1 o6 T7 n: r* C4 \/ K
  洪洞“大槐树”:移民记忆与历史真实; a) f. R. D  e/ u% a. y" ^0 X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大槐树镇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7 G& Q1 F+ r8 |8 F9 q) }4 Y
  可惜的是,今天的人们已经看不到当年的大槐树了。第一代大槐树植于汉代,清代顺治年间因汾河发大水,树干部分被冲毁。幸运的是它的根部幸免于难保留了下来,并充分萌发繁育出第二代大槐树。后来第二代大槐树因遭遇雷击枯萎而死,它的根部又再次发出新枝,这就是现在的第三代大槐树。
: ]5 z6 k# D% {  B3 | hddh3916.jpg 7 h9 @, H( A  e. I% |! T1 A; L6 {! u
hddh3936.jpg
+ g6 Z& v+ V! r! g* T& p: b3 r" w8 s% }( G$ D  w& G6 `
  从明嘉靖年开始,“大槐树”开始出现在关于移民的传说中,成为北方人群对祖先历史的集体记忆,并经过清初的修谱牒、碑文逐渐凝结为一个精神意象。至清末民初,作为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槐树”已经不再是山西移民的家园象征,而成为现代民族主义话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p# w' g0 D( w+ p* u: `  济南“槐荫”得名便来自洪武年间的大移民,槐荫人对山西洪洞大槐树有深厚的感情,这里面包含了厚重的移民文化。
) Y' _, h' G7 a, a htfho0.jpg
7 r/ d' S" ]4 G2 a7 {& i8 V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Q$ n$ }3 r2 a. l4 G" b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北方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几个世纪以来,洪洞县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被海内外众多华夏子孙喻为“家”,称做“祖”,看做“根”,成为众人心中的故乡。
; H" h- o  s4 a hddh3926.jpg
; f1 M. p$ N' G* @, T hddh3946.jpg 1 ^* A7 G4 f3 A1 l2 p$ L; J- v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政府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乐陵一县,仅剩400余户;潍县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连当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9 X$ Y; C/ Q# w0 u, h1 p hddh3928.jpg 5 I$ N) u- {4 A% I5 \
  与元政府武力统治国家不同,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很有头脑的政|治家,他知道用经济来发展国家。当时,农业占国民经济的百分之八*九十,恢复农业,离不开劳动力,快速恢复劳动力的办法就是移民。明初移民席卷全国,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 n, V/ q, h: r* h4 y  可以说,当时山西是移民的不二之选。据史料记载,明朝建立时,山东、河南的人口都只有不到200 万,而山西的人口竟达400多万。这得益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西有吕梁山,东有太行山,在天然屏障的护佑下,受战争的影响比较小。但晋北、晋中都是山地,只有晋南地区可以耕种,人多地少,百姓的生活非常苦。于是,朱元璋决定将“狭乡之民迁于宽乡”,数十万的山西农民,不得不被迫离开故乡,迁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迁徙大潮,由此展开。1 T: L" h: B& j) W2 T
  办理移民的官署就设在山西洪洞城北的广济寺。离广济寺不远处有一棵直径 3米多的大槐树,被老百姓供奉为神树,是洪洞的地标。官差就张榜文,贴告示,将移民集中到大槐树下登记造册,并发给“川资”、“凭照”,督促他们上路。
; @0 ]6 `" U6 b  H2 U( _ htfho2.jpg & p, s+ P0 A' }1 p
gdhs5d36.jpg
: o3 p. P1 m; {* K gjs692.jpg 1 _5 z' n8 V. P8 q0 |$ H
  当时移民都是靠走,从太原到洪洞快走7 天,慢走要8天,不可能把山西各地的移民都集中到洪洞发派。但是大槐树是移民官署的象征,说到移民,自然就和它联系到了一起。6 a) j# {$ m% V( i) u
  大槐树移民活动,由明初开始,前后持续100多年。仅在洪武年间,就从洪洞一带迁出几十万人。他们有的直接分布到冀、鲁、豫、皖等省,有的间接分到川、滇、黔以及东北、内蒙古等地。" q5 ?- w8 K! W; `) K
hddh3906.JPG ; `2 f' v3 F( ^1 D$ i+ G& t
  在移民垦荒中,国家发给耕牛、种子、土地、并免三年租税。经过移民的辛勤劳作,使原来荒凉地区的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对巩固边防和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也做出了贡献。
: v5 n: A8 i) B7 p+ Z  这些地区的迁民临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大槐树下,办理迁移手续,领取户部颁发的迁移堪今,叙旧告别,然后各奔去处。0 g; p  r3 k9 Y8 Q
  由于这些移民是在洪洞大槐树下办理的迁出手续,便把洪洞大槐树当作自己的故乡,至今在中国北方地区还流传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谚语。
6 A3 ]5 k/ d( m# R3 A  迁徙者记忆:风尘逆旅留下的百年痕迹+ W- j4 q0 u5 L# Q% f  s
  离家千里,到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这对老百姓来说并不容易接受。因此围绕这次迁徙,迁徙者及其后人编纂出了种种听来令人百脉沸涌,低回唏嘘的故事。最为普遍的传说是,大迁徙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了朱明统治者设下的一个弥天骗局。( V' o7 P  m) X3 u
  迁徙伊始,明政府颁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将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老槐树下呼啦啦集结了十万之众。
) Y" t& a' l% W# m  这时,大队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裹了个严严实实,一官员高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先将青壮年戴铐上枷,遂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根绳相拴,如串蚂蚱,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
' R6 J, w. P! w+ D) e4 ?  至今在冀鲁豫一带,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还被归纳为:“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
/ E% g  p0 j; k, e) v( [. ^0 o  背抄手走路,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个,有的说是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在每人的小拇趾甲上砍一刀,做记号;有的说是移民将初生子女的双脚小趾甲咬裂,当记号;还有的说是移民一路上翻山越岭,磕磕绊绊,双脚的小趾甲碰伤了,裂成了两半。而由于两手被反绑,移民需要大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俺要撒尿。”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1 V2 T6 U9 v7 n$ Y, i/ Y
  历史的经经纬纬里,通常交织着神秘的丝线。然而,拂去这些民间传说扑朔迷离的浓雾,我们还是能筛簸出明初农民大迁徙那惨烈的真实。5 g8 c0 W5 z$ }) g$ T  {
  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
/ a7 p+ i% q% G" J$ T  大迁徙无疑是朱明王朝富国强兵的得意之作,但对一家一户却是莫大的悲哀,当他们一步一回首,三步一徘徊,挪挪蹭蹭,渐远乡井的时候,他们泪眼中最后看到的是那棵高大的老槐树,是老槐枝桠间的一簇簇老鹳窝……
% j4 b5 B+ d8 l9 ]% Q" }; J- h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6 [3 B( c7 {- E& ?( W& p  T htfho1.jpg % Z# Y1 g7 ?) E8 z* i2 X
  大槐树移民的山东故事7 _( U) V1 T9 p0 M8 T
  处在黄河下游的山东省是明初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从《山东省地名志》第一卷中,共检索出91个县市存在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5 C* v6 b* w0 h
  大槐树移民到达目的地后,一家人往往分居各地,为了日后相认,他们往往打碎一件器物,各执一块,作为信物,最著名的是“打锅牛”的传说。据《青州市地名志》记载,今青州市普通乡牛家庄传为洪武年初河北枣强迁来的牛氏所建。牛家兄弟砸碎一口铁锅,各执一块,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俗称“铁锅牛”。# {; b, O* m, b4 ]1 o
  移民迁入山东后,主要是垦荒屯田。因此,移民所建村落,大都以“××屯”命名,其中尤以“姓”+“屯”为多,在山东西部地区以“姓”+“官屯”命名的村落则是官府组织的移民官屯。6 ~* x9 S" e) W: }
  明初有个袁公正,字成甫,曾随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官拜镇威将军。明朝统一后,首要的大计是移民垦荒。袁公正又自动报名,举家从洪洞迁至山东曹县黄岗集落户。当时很受朱元璋欣赏,亲赐一块“袁氏题名玉碑”,还给他提升了三*级头衔。袁公正在曹州以北约20公里处的关王庙北土岗上安下家来,取名“袁家固堆”,并题词曰:“洪洞分枝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 T6 K  K+ J0 i4 J# |4 l7 t& E: b% N. Z
  移民的涌入,必然要引起与土著的矛盾,特别是土地的争夺。但不可否认的是,移民对于促进山东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大槐树移民以老槐腾游时空的气魄和根植泥土的不屈韧性,将凝重的汗珠,结实地洒落在齐鲁大地陌生的原野上,很快便拓展出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生命空间。
0 f+ i% o, Z0 x* ]  W9 b7 W% o  《明史》曾这样描绘过大移民后的生产发展的状况:“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府仓库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户部尚书郁新奏称:“山东济南府广储、广斗二仓粮七十五万七千石有奇……二仓积蓄既多,岁岁红腐……其今年秋宜折棉布,以备给赐。”2 M& t9 G2 n* k3 o, F- p
  随着农业的恢复,移民所建的村落也逐渐成为当地的经济中心。当时大槐树移民分布的东昌、兖州,正处在京杭之间的运输动脉——大运河上,这也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山东西部地区的商业快速发展起来。谚云:“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临”,指的是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临清,“张”,指的是商贸重镇阳谷的张秋镇。
" v' J, N  F. |6 A8 q9 ?  在清朝中后期,传统社会在重重冲击之下开始崩塌,但是编修家谱之风却达到了顶点。众口相传的“大槐树”就这样开始进入无数的族谱之中。- }# f6 T/ T, r7 e# \6 ^4 C
jza011.png
0 w1 X7 f, i+ C5 ?! }洪洞火车站
! ]) |9 H- |& G8 M  洪洞站是南同蒲铁路干线上一中间站,站址在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镇,邮政编码041600。建于1934年。离太原站251公里,离华山站277公里,隶属太原铁路局侯马车务段管辖。现为三等站。
/ B* h: k3 A2 P' X
: z4 }5 C$ q4 y% q  中文名:洪洞站( ~2 X( D7 s8 N# T
  建于:1934年
% b2 n: s& _9 g  F# O' D- H  邮政编码:0416002 ^' m6 D5 u1 g
  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镇
$ f8 J( h! Q; O1 F) I2 @( j
7 V8 D9 w- E; d. f/ Q3 K' z  简介
& M' B$ v) e0 v5 s7 X8 z  客运: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货运:办理整车、零担货物发到。
- s( R8 e7 _! v7 X htz000.jpg
  a7 l8 K; q/ K" V洪洞西站
% }( {3 b) r. N% F  洪洞西站,位于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龙马乡龙张村,是大西铁路客运专线的一个车站,隶属太原铁路局侯马车务段管辖,现为三等站。洪洞西站设计站房面积3000平方米。投资7000万元的洪洞西站站前广场及通站道路已完成前期工作,近期将开工建设,2014年7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
6 ?: R5 x! X) A) M& F; l( N
' o% e; F- k) Y4 J+ J  中文名:洪洞西站
: o  b+ l' }5 [2 n: u  车站等级:三等站; ?0 W2 k( M' `5 v
  车站地址:洪洞县城西& l2 V% R- W! S; d" Q: g
  隶属铁路局:太原铁路局$ a. t" J6 q3 K: R0 D$ p+ q" j& k
  站房面积:3000平方米
/ M) F: d4 B8 y7 I7 U' a  站台数量:2个( @6 O$ }5 p! J0 T' L' H
  通车时间:2014年7月1号% @+ f2 F* Z# ?+ }- k
  售票时间:7:10-22:00
$ f& J2 T( S' v  h  候车时间:7:10-22:00' z7 Q5 U" q3 @& r- }$ H
  售票窗口:3个人工售票窗口8 t0 L, d; A- T& b) T0 {
  自动售取票机:2台
, M3 P; c# o8 e' a
1 T/ Q. Z+ k9 R4 e9 {  H  1.车站概述
  W- o4 a) F, W$ D5 K0 ?  洪洞西站是大西客运专线上的新建中间站,隶属太原铁路局侯马车务段管辖站。房面积3000平方米,可容纳旅客500人,车站等级为三等站。该站设到发线4条,其中含2条正线。基本站台和侧式站台各1座,站台上均设等长的风雨棚各1座,新设净宽8米、净高3.5米的旅客地道1座。4 o5 d# Y7 |/ q7 E
  洪洞西站设有自动售取票系统、自动检票系统、到站补票系统、PDP屏、客运电梯、VIP候车室等服务设施。
, R; |5 I' w0 ~' W. [  2.车站设计概况
/ P! I; q+ X4 x- k- [9 y  洪洞西站建筑面积:站房2996平米,雨棚5277.6平米。跨线地道面积391.98平米。
' ^" ~* B5 l9 R: q& b" X4 m* i  洪洞西站建筑层数:地上两层,层高分别为一层5.5米,二层4.5米,主站房建筑高度为14.3米。
7 [4 C! n& W' n, n  洪洞西站结构形式:站房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雨棚结构形式为压型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屋盖。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3 a% j- N3 U6 @  洪洞西站建筑耐火等级:地上站房为二级;站台雨棚为二级。
/ \' S8 @* N5 V( n8 P9 N5 z& R: R, | htz10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11: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广济寺+ b; w( j) _" x+ O* k/ D# R
  广济寺位于洪洞大槐树公园内。: Z( w* K9 X. A* K- ~
  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承安年间迁徙贾村汾河畔。当年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济济,香火旺盛。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法堂、藏经楼、迦蓝殿、祖师堂、禅堂、方丈、钟鼓楼。还有斋堂、客堂、寝堂、茶座、延寿堂等。山门左侧有一棵荫蔽数亩的大槐树,是明初迁民之时,办理公差事务的地方。5 [- \  r* ~% h! w
  广济寺原貌,山门朝东,设置规范,佛寺应有,样样齐全。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迦篮殿”、“藏经楼”、“钟鼓楼”以及祖师堂、方丈室、禅堂、斋堂、塔林、库舍等等。加之临河近城,佛寺兴旺,名扬三晋。9 a5 t+ h# e9 C) i5 }. t8 @
  据史料记载,广济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广济寺鼎盛时期殿宇巍峨,香客络绎不绝。清顺治八年汾河发大水被毁。为保护并恢复我国移民历史文化遗址,洪洞县决定复建广济寺。
( _; i- v6 f/ G: z  广济寺左有一棵大槐树,因明代迁民而名扬天下。古槐后裔认为祖、视为根。1 z; F( F0 s4 k6 o( y, S8 i# J! B
  2006年重修广济寺。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西方三圣殿、观音殿、玉佛殿、关公殿等。建筑构建错落有致,与祭祖园一并构成园中有寺,寺中有园,花木葱茂,吸引了众多游客。$ }% b* ^) ^& n% X
gjs690.jpg
9 _$ p% w' k7 X! B! @ gjs69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11: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1-20 11:52 编辑
. s6 h  y& t2 I8 @' H# P6 m8 r8 f  K
. }0 L, Q3 H# _- e洪洞明代监狱
# k8 V* `- {% A7 V. i  洪洞素有槐乡之美称,在城内县衙(今县政府)西南隅,古槐南路66号,有一一古老的监狱,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距今已六百多年了,是我国公存的一座完整的明代监狱,一九五九年被列为山西文物保护单位。
' i$ ]' }1 i8 D$ `& t+ f$ j. W  明代监狱,俗称“苏三监狱”,因话本和戏剧而闻名的苏三,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故事,就发生在山西洪洞县,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王景隆是苏三的同乡这个情节,就是从苏三的供词里发现的。那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苏三起解》就发生在儿。苏三,原名周玉姐,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六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北京苏淮妓院,遂改姓为苏。她到妓院前已有二妓,故取名三儿,“玉堂春”是她的花名。. l4 ^2 ^; G6 b* n
  官宦子弟王景隆冶游相遇苏三,一见钟情,过从甚密。苏三要王景隆发奋上进,誓言不再从人。王景隆离京归里,虽对苏三不能释然,但奋志读书,二次进京应试,考中第八名进士。在王景隆返家之际,苏三被鸨儿以一千二百两银子的身价,卖给山西洪洞马贩子沈燕林为妾。沈燕林长期经商在外,其妻皮氏与邻里赵昂私通。沈燕林带苏三回到洪洞,皮氏顿生歹心,与赵昂合谋毒死沈燕林,诬陷苏三。初审时洪洞县衙将皮氏与苏三收监。赵昂从皮氏家中拿出一千余两银子行贿。知县王氏贪赃枉法,对苏三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只得忍屈画押,被判死刑,监于死牢中,皮氏却逍遥法外。
$ f: |# \4 J9 F9 B' y0 [2 z( H  正当苏三在洪洞死牢含冤负屈之际,适值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按。王景隆在此前虽风闻苏三被卖到洪洞,但未知真情,故到任伊始先急巡平阳府,得知苏三已犯死罪,便密访洪洞县,探知苏三冤狱案情,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件全部人员至太原。王景隆为避亲审惹嫌,遂托刘推官代为审理。刘氏公正判决,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贪官王氏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有情人终成眷属。苏三有幸,传奇般同王景隆团聚。
% Y1 S3 F' L- F. J: z. T mdjy3301.jpg
* ~" F- x1 Q( y- [0 m  b mdjy3321.jpg
; x# o  \; N( T# w4 n; H mdjy3331.jpg
4 K1 m( g% ]; d4 ~8 P8 v% F mdjy3351.jpg ; t! O) u. j! w1 f3 c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1574-1646)热忱地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传后世。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又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广为演出。由于苏三故事曲折动人,当年的“苏三供堂”、“苏三监狱”由此闻名,长时期内被人们保存维修。2 [3 G. M" ?' u8 _  |
mdjy3392.jpg $ q$ o/ Z/ e6 i7 }! t$ V# J1 E8 y+ ]5 a
mdjy3391.jpg
1 o4 T4 j# t5 L1 }; O8 v! } ytc690.jpg - E7 ?: w: P2 j
  “苏三供堂”即洪洞县衙大堂,为明洪武二年知县杨茂所建。明正德年间(公元一五零六年-----一五二一年)北京名妓苏三在洪洞县蒙冤落难囚于此监,清康熙三十四年因地震坍塌,后又重建。光绪四年知县艾绍濂又全修大堂。曾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幸毁于1977年。据传,苏三在此供堂,含冤入监,三次受审。
( i" r7 L) j( S  全监总面积为610平方米。过厅厅站上挂有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所题的“苏三监狱”匾额一块。穿过过厅便是普监,由东西相对的十二间监房形成一条狭窄的南北通道,牢房檐口外密布天网,且挂有很多响铃。通道南端有禁房二间,是看守人员禁子处。西侧有狱神庙、死囚洞,东侧便是虎头牢,牢门共两层,形成一条高1米,长2.3米的通道,两端各有一道门槛和门扇,一道朝左开,一道朝右开,为标准的死囚牢门。牢院内枕头窑一孔,隔为三间,西侧一间为当年关押苏三的。墙体厚约1.1米,最厚的要算院内的南围墙,墙高一丈八,厚一米七,内灌流沙,借助沙的流动性,防止犯人打洞外逃。院心有一眼水井,人称“苏三井”,井口石上还有十几道磨痕,是历年犯人打水磨出来的。井台旁,是两个洗衣石槽。这座监狱其布局是研究封建军社会官衙监狱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5 R% C) @8 K( @( u. b5 N mdjy3341.jpg
4 @$ E! |) S5 Y0 X0 [ mdjy3311.jpg
8 K  t) S2 j0 ]# c2 O1 T mdjy3381.jpg
+ k6 Y4 I9 _1 M! \  v- a1 i mdjy3371.jpg
4 k, ?* H2 Q( i0 R  “苏三监狱”在今洪洞县政府院内西南,亦即明洪洞县衙西南角。一进挂有“明代监狱”匾额的大门,首先看到的便是苏三的塑像,外院当年监狱的办公场所,右边的院落是普通监牢,中间是过道,两边共有监牢十余间,过道顶上布有铁丝网,网上挂有铜铃,一有犯人企图越墙逃跑,便会触响铜铃。过道的尽头,正对的是狱卒的值班室,右面的墙上有狱神的供位,传说当年囚犯入狱都要参拜狱神,就是狱神下面的墙基处,有一小洞,是当年运送尸体的出口,犯人在狱中病死或是被打死,是不能从大门抬出去的,只能从这个小洞拉出去。过道尽头的左边,便是死囚牢的大门,死囚牢双门双墙,门上画有狴犴,狴犴是龙的儿子,长得却象老虎,因此人们误称为“虎头牢”,大约是因为龙生九子,子子不同,狴犴专门掌管刑狱,大门只有一米六高,所有进入死囚牢的人都要在狴犴像前低头,显示对法律的敬畏。进了门洞,里面还有一道门,而这两道门却是一扇从右开,一扇从左开,不明就里的囚犯如果越狱,往往出了第一道门却怎么也打不开第二道门,一个小小的改动就能起到拖延犯人越狱时间的作用,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进入死牢院,右面是一堵高墙,左面就是当年关押苏三的牢房,里面有苏三的塑像。死囚院的中央还有当年苏三坐监时洗衣的水井和石槽,井口留有一道道绳索磨下的印记,井口只有半尺多宽,这是为了防止死囚投井自*杀。据说,右面的高墙里灌装的都是流沙,如果犯人想要挖墙越狱,流沙便会从挖开的小口中源源不断地流来,使其难以挖通围墙。196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王冶秋先生曾在洪洞考察确认,苏三监狱为我国罕见的明代监狱,并题诗曰:“虎头牢里羁红妆,一曲搅乱臭水浆。王三公子今何在?此处空留丈八墙。”$ l: [& a3 {8 d6 `0 V0 \  p
mdjy3361.jpg 3 P% k8 X. ]! V+ O/ E, F
  十年动乱期间,苏三监狱被拆毁。为了使“苏三监狱”这一仅存的明代监狱得以保留,洪洞县做出了修复“明代苏三监狱”的决定。修复事宜于1984年5月开始,同年10月竣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