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6|回复: 4

[与时偕行] 全面认识儒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31 11: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孔子的核心思想由“仁”和"礼"两项构成,仁是高线属于提倡的理想状态,而实质上管理社会的主要是“礼”,五四运动主要反对的以及儒学受批评的主要依据都是“礼”。而现在儒学界多谈仁而避谈“礼”,对后来人是一种误导。

  2:中国哲学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是道德学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道、德、仁、义、礼、法、兵每个字都是一种治国大正方针的概括,诸子百家各种思想都是道德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儒学取的是“仁”和"礼",墨家取的是“义”和"礼",老子是“德和法”,要在中国哲学的大环境中看儒学。

  3:如今世纪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大背景来看,儒学时代适用的封建社会已经一去不复反了,儒学的客观环境已经由家天下 而变为全民天下了。儒学 “仁、礼”治国方针 中的“礼”也在五四时期就被彻底批判了,留下的“仁”也只剩下个人素质修养的部分,再怎样修修补补,也难掩先天缺陷,已经承担不起治国大政的重担了。

  硬件SHZY与软件封建主义残余之间的矛盾,是急需解决的大政方针问题。五位一体,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古老的道德学说中的老子学说可以无缝连接。《阴符经》的五贼,《道德经》的五德,十八大的热词《五位一体》是相通的。 老子提出的德法结合中的“德”有两个内涵,一是 与孔子思想相通的人的道德,二是自然道德,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部分,也就是五位一体的内容。所以,SHZY体制下的德法结合是适应时代客观实际的思想,应该成为建设中国特色SHZY的主流思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1: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礼的作用与演变如下文
http://www.51edu.com/lunwen/zhexue/guoxue/3940845_3.html



周武王克商后,把鲁国分封于周公姬旦,鲁国便成了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当时因周公姬旦辅佐武王,儿子伯离便代父受封,伯禽封鲁后“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

”,这样周礼便在鲁深深扎根,所以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认识周礼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正是鲁国浓厚的礼乐气氛才造就了儒家孔子之学,并由此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从小跟母亲颜征在识字、习礼,五六岁时便组织儿童操作、演习周礼,15岁立志于学,年轻时就“博闻而知礼”,名噪鲁国,30岁而立,开始招收生徒传授礼乐文化,成为一代礼乐大师。孔子十分重视礼、推祟礼,所以有人说“礼”学是儒学之骨干。孔子认为,礼不仅对统治阶级治国有巨大作用,而且对民众个体的生存也有巨大作用。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礼记·经解》也记载:“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礼记·仲尼燕居》说:“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荀子的结论也是“国无礼则不宁”,礼是“国之命”。《左传·昭公五年》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礼之本,将于此乎在。”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功能,所以“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无礼必亡”。《礼记·礼运》说:“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以上的论述充分说明礼在治国治民中的巨大作用,周人制礼就是为了维护周的统治,在统治者内部,周礼可以防止和调节矛盾,而对下层人民来说,周礼既有慑服之威,又有收罗人心之用。

对于民众个体说,礼也十分重要。孔子甚至把礼看作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他认为“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教育儿子孔鲤“不学礼,无以立”。还教育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荀子说得更清晰、明确:“人无礼而不生。”“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是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是礼、谓之有方之士。”《礼记·曲礼上》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磨。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既然有礼无礼是人有无修养、甚至是人区别于禽兽的分水岭,所以孔子本人对礼仪是身体力行的。《论语·乡党》不惜纸墨着力刻划了孔子在交谈、坐卧、站立、行走、乘车、寝食、服饰、出使外国、接待贵宾、与友交往、馈赠礼品等方面遵循礼仪、执行礼仪所塑造的自我形象。我们从这篇记载中感受到孔子确实是彬彬有礼、气质不凡、潇洒倜傥的仁人君子。通过二三例我们便可窥见一斑。“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孔子“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言言如也。过位,色勃如也,足矍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宿宿宿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食不语,寝不言。”“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开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对古代礼仪发展所做的贡献,还在于他把仁学注入了礼学之中,阐述了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可见,孔子不满意礼只是人们外在的行为规范,认为人们在施礼时应具有仁爱之心,即仁为实施礼的基础。仁是人的思想根源、感情内涵,礼是仁的外在流露、形式体现。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则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孔子认为人们孝顺父母时只有具备了虔诚、尊敬之心才能与犬马区别开来,可见,施礼时,仁是根本,失却了仁,只追求礼,礼也流于形式,变成唯形式主义,使人成为虚情假意、装腔作势的木偶。所以当林放问礼之本时,孔子才赞扬地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即礼之本是重大问题,丧祭之礼重要的是人的哀敬之情,与其形式周全隆重而缺乏哀敬之情,倒不如形式简易欠缺而充满真诚的感情。《礼记·仲尼燕居》说:“薄于德,于礼虚。”孔子也说:

以上是礼的作用与演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31 17: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船山说:“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今日无他年之道”。道变,仁变礼亦变,源根不会变。在社会群体中,礼的源根是规范,因规范成秩序。融入人的文化心性中,礼转为俗念,约定俗成的规范化俗念,普遍认同的人世礼念,意识行为自我约束的理性礼念。礼亦有制度规章的意涵,带有强制性约束的礼制形式,与法制不一样的礼制形式。试问:古今中外,那个社会不存有礼的源根,终然有文化差异,归根到底在于:人为认定礼义的理论实践,是否符合社会现实,符合人类需要而走向文明的问题。切勿礼崩乐坏,道德沦落;切勿以理〔礼〕杀人,“天命之谓理”。坚持源根义理而“会通古今之通义”,经世致用,不要走两个极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 11: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1:礼不可废,要与时俱进的变革,要从主要管理手段降为个人修养层次,举起法制、制度的大旗来管理社会;

2:个人修养我喜欢纯朴自然如子玉浑然天成,规矩雕琢次之。或由雕琢而返璞归真也可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 16: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纯朴,近似愚朴,或极易变为愚朴。陈小鲁发起的红卫兵忏悔,就是当年愚朴心性所惹下的祸。痛彻人心,是否“以理伤人与杀人”。现在是“文有法而礼无法”,“礼崩乐坏”。礼的心性两个偏极,也是质文心性两偏极:文史与质野。传统文化总结出来了,智慧结晶。亲身经历了两个偏极的心性时代,该作深刻的哲学反思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