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11|回复: 15

关于“终日七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3 23: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粗读《诗经》,偶有所想,说的不对处,青菜萝卜板砖请自便{:soso_e128:}。
《小雅·大东》里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四个著名的句子。历来解释“七襄”为旦暮七个时辰,这样也好对应“终日”之意。本人读到此处忽有所想,觉得“终日”之“终”可能有“归馀于终”的意思,而后面的“报章”可能对应十九岁为一章这个历法概念,而“七襄”则可能对应十九年七闰这个历法方法。
襄字的解释,在置闰的原理中也能立得住,比如“反”和“驾”。这两个字的解释可能正合置闰于岁末这件事。至于织女,此星在季冬也刚好要隐没了,这也与上面的推测合拍。
思来想去,似乎没有大的漏洞。如果推测成立,是否说明《诗经》中已经有上述的历法了?我想这应该是很有趣的论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5 收起 理由
秦伊人 + 5 彩!谨对愿意讨论历法的网友表示欢迎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4 00: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一点其他的,《易·乾》:君子终日乾乾。有解释終为冬的,如《广韵》。但此处的终日是指冬至还是季冬岁末,还值得推敲,但乾卦跟冬跟北方有联系确是无疑。不知道这句是否也和置闰有关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4 21: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跟《大东》一样,乐府《古诗十九首》也有类似的句子。
      《古诗十九首》和《大东》里的表述应该是一致的,用七闰后的阴阳二历同步运行(立春和岁首朔日为同一天,相当于以冬至为岁首的“至朔同日”,这也是双关意义上的日月合朔)来比对织女牵牛永不聚首的分离之苦,更突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
     看来,织女日夜所织的不是布,而是岁月,只是这岁月有文有章(星相经纬),这个文章就是历法和故事组成,神话的一个主要根源就产生于此,只不过这里主人公的神话显得哀怨许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5 17: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伊人版主加分鼓励。写的很是粗略,见笑了。知道兄对历法颇为专心,望多加点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6 12: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谈历史的大有人在,但愿意下工夫学习历法的不多,所以见有谈历法的网友自然要欢迎。

古历法大家都是在探讨,我们与古人的距离是一样的,若是能有一点学习成就,是要站在古人的环境中去理解古人。

用一手材料最重要,要远离二手材料、三流翻译。

《诗经》里的历法材料,若不能与考古材料对照,其解释会有N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6 16: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鱼羊之鲜 于 2014-9-6 16:49 编辑

伊人版主说的是,以后也去多接触一些一手材料,只是现在所学有限,也只是对现有的文本典籍做钻研,对考古材料还涉及不到,惭愧、惭愧,以后努力。。{:soso_e13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6 21: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鱼羊先生对诗经中的历法有兴趣,这也是古历法研究的个方向。

说一点看法,作为探讨,没有成见。

有关“十月历”,有一个红火时期,有陈久金、王安安、胡铁珠等都有研究文章;涉及的文献有《小正》、《七月》、《幼官》等。

对于所谓“十月历”我现在认为是不存在的,开始我也有过迷惑,但经过持续探究,否定了有“十月历”的存在。其依据是没有考古支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6 22: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命名.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02: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伊人兄的直率。我对历法的学习起步晚,也是刚有这三分钟热度的学习兴头。以前对星相有一段时间的摸索,对历法知识的掌握还差很远,纯门外爷们,不是谦虚。精通历法的人应该都是极善于推理和计算的,一般资质的可能一头雾水的多(我属于差的,希望兄多指点)。
      十月历,本来没有关注过,只是自己琢磨的领域跟诗经沾边,就自然关注起来。最初我也是对毛传的“十之余”中的“馀”有过苦思,认为可能跟闰有关。后来在陈久金、王安安等的文章里学到不少推理的方法,也对历法知识有了积极的认识,也知道了“馀”还有他解。不过自己对此还是有些疑惑,比如十月历是否只是阳历的一种延伸。我认为阴历和阳历起源很古,而纯粹的阴历和阳历在理论上不会存在,阴阳合历才是历法根本。阴历一定要靠阳历来校正,要不然就是一片混乱,极容易出现历法事故而遭到改革和排除,其改革也似乎最终回到用阳历来校正的正确途径;而由于阳历的准确性并能独*立于阴历,所以在一定的时期能独自显现和实施,但是其十二分月方法依然是参考月相的周期而来的,之所以十二支被称为地支,也显然是来自月亮的灵感。所以,阴历和阳历没有“纯粹”,可能一开始就是合历,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十月历很显然来自于阳历,其本身也是阳历,但其治历规则是因为要用十二支来排日子,所以用36天做为一个基础单位,根据上述地支推测,显然也会受到阴历的影响。其基础单位若是以“月”为单位,则更是明了的事了(不知道彝族十月历的基础单位是否为月,这里只能揣测)。
假如推测成立,则十月历应晚于十二月历的阴阳合历,但到底晚于什么时候,由于没做研究,不好判读。
       对于“十之余”,我想其中的“十”也不一定指十月,如果馀字和闰有关,十或许跟余日的总数有关。是否有闰馀的日子不能超过10天的例子,由于知识浅薄,还是请伊人兄帮忙解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7 11: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4-9-7 11:19 编辑

  鱼羊兄说的“阴历一定要靠阳历来校正,要不然就是一片混乱”,这个认识是正确的。古历法的结构就是三把“尺子”,一是回归年,二是朔望月,三是干支日。朔望月或十二或十三,若有十四月,则是前面有“失闰”,后面连闰两月就有十三月、十四月。所以说阳历尺包含阴历尺(十二或十三),阴历尺包含干支日(29或30)。

  有关“十月历”,我原先写过文章,也认同“十月历”的概念,只是说法应是“十干太阳历”。(见附《用“八尺之表”追寻夏代的历法踪迹》)后来深入各种古历法的研究,又认为“十月历”在中华历史进程中是不存在的。从《小正》和《七月》的物候对比中可以看出,这都是十二月太阳历的结构(见上面物候对比表),再对比《月令》和楚简里的楚历,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多种古历法都是十二月的历法结构。

  陈久金说的彝族历法,没有考古学依据,只是有所谓“民族学”的研究,这比十二月结构的历法依据要弱许多。

+++++++++++++=
附录 http://www.gxfxwh.com/thread-33634-1-1.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功勛 +5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5 历乃星迹可度量,物方可循气候行张驰。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8 22: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乃星迹可度量,物方可循气候行张驰。
++++++++++++++
先有物候历,再有星历,再再有推步历,推步历预算节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18: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段时间俗事缠绕,没有过来及时回伊人兄的话,见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20: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伊人兄给的链接,文章的思路很广,关于《七月》涉及到的历法问题,有几处和王安安教授的思路相若。既然兄已经认为十月历不存在,那么对十月历的讨论就先暂时放一放。后面有时间我也想针对兄给的建议,试着结合考古材料,比如楚历等去摸索摸索。
    对于地支的数字12,我想再稍说一下,我还是暂认为它最先与阴历的十二个朔望月有关,因为月属阴,地也属阴,所以才有地支一说。只要阳历中有12的单位存在,就表明同时考虑了阴历的月份。而阴历的一月之所以叫正月,也是与阳历的校正相关。
    另,很喜欢伊人兄关于杞人忧天的新理解,我想,南辕北辙、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削足适履等寓言拿到天文上来说很可能都会成立。{:soso_e12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20: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我想接1楼,慢慢谈一下“终日”。因为如果推出终日跟岁末有关,准确说跟置闰后的岁末有关,那么,1楼关于七襄的推理才能有机会成立。
    我想先以《史记》里的《扁鹊列传》里的一段文字为例,来推下“终日”的本意,里面涉及到一点点中医的学问,估计伊人兄也感兴趣,希望到时候过来拍砖。另外我再结合《论语》等早一些文献里出现的“终日”,去梳理下这个词的词义变化以及它和一些固定词汇的搭配问题,看看能不能触动其本质。由于思绪繁多,我自己再整理下先。。稍后奉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7 14: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鱼羊之鲜 于 2014-9-27 14:59 编辑

       咳咳,磨磨蹭蹭终于磨出一篇,首先列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的一段原文 :
      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蹷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未尝得望精光,侍谒于前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终日,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
      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言未卒,因嘘唏服臆,魂精泄横,流涕长潸,忽忽承目夹,悲不能自止,容貌变更。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缠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夫以阳入阴支阑藏者生,以阴入阳支阑藏者死。凡此数事,皆五脏蹙中之时暴作也。良公取之,拙者疑殆。”扁鹊乃使弟子子阳砺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在论述“终日”之前先说一下虢国太子的“暴死”的病因,以此再推“终日”含义。
      虢太子的病首先是“不时”,何为不时?按照《左传》,不合天道的就叫不时:天道多在西北,南师不时。《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闔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每个季节、每个月都有自己合乎天道的规则和特征,不能乱来,所以《月令》里规定了很多禁忌,不合时宜的去行使月令,就会有灾祸。人也一样,因为人的四肢、身体、五脏六腑是按照“天”来“设置”的,阴阳理论适用于天文、历法,也适用于人体中医学。如果人体中的阴阳之气乱来,就会导致身体生长出疾病。
      中庶子给刚到虢国的扁鹊讲述了虢太子病情的起因和结果,其描述的大致就是太子“血气不时”后引起的病症:“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
      中庶子这个官职的职能主要是教导、服侍太子,属于太子的一种侍从。所以中庶子对太子的病情和起因有一定的了解。
      按照中庶子以及扁鹊后来的叙述,可以知道虢太子的病是阳入阴中,但阴气却不发泄,阴气上升阻隔了阳气上升的路,阳气遂亦下行,阳气的内行又隔绝了阴气之纽,二气互相堵塞,形成邪气,当邪气淤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虢太子突然性地“暴蹶而死”。
      明白了病因,病好就有半成的希望。经过医术精湛的扁鹊及时治疗,即根据虢太子的病对症下药,调理好了他身体内的阴阳,虢太子就起死回生了。虢太子的“起死回生”多少带有一点神话色彩,但却也符合故事作者铺设的一个含有哲学性的道理。这个含有哲学性的道理表象是论述阴阳调和的问题,但阴阳二气冲突的根源可能就包含在其中出现的“终日”里面。
      其实,对照虢太子的起死回生,春天的回归也大致如此,《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可假如正月阳气下降后,地气依然不上腾、不发泄,地气就会变成邪气,那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将是一场空话。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性的系统学说,而天地的这种情况实际不会发生。可如果换成历法,就容易理解了。假如阴阳合历中的阴历不去置闰,即人为的“调和”,其余日不能被处理,那么,慢慢地,阴历的正月跟阳历的孟春之月不能“合同”,春天自然不会返回到正月里来。古代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是有的,天体运动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决定着治历的人不断探索,如果一个不太精确的历法长期施行,就会让正月永远消失其意义了,也就是虢君所说的“长终而不得反。”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历法改革一直都在进行着,历法的精确性也在提升,但计算的误差还会出现,偶而正月除依然会伴随孟春的政令出现,说的实际些,就是季冬行了春令,人为让天气早降,其时还在季冬,地气未发,这也说明阳气遂降但地气不发的根本缘由。季冬行春令则会“胎夭多伤。国多固疾。命之曰逆”。虢太子的病称为“暴蹷”,“蹷”一般解释为“其从下蹷起上行,外及心胁也”,《吕氏春秋·痿蹷注》中是“逆疾也”,《难经》里脉象和天象有“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厥阴”、“阳明”,其中有“厥阴”而无“厥阳”,与之相对的则是“阳明”,“厥”又可以通“蹷”,可见“蹷”与阴有关而与阳无关,那么,“蹷”确与阴邪之气上行相合,这正符合虢太子之病因。厥阴一词恰是指阴气到了最后阶段、阳气将回,这似乎能说明季冬和孟春之间将会出现的转换。
      也许,这种理论可能更加符合冬至时的天象,冬至和立春都曾做为岁首的标志,只是取决于理论系统的不同,这一点与自己的推测没有太大矛盾。冬至回阳与立春回阳只是不同层面的相同表达,因为冬至更要符合四时的规则,其“一阳生”的理论只是适用于一种立足回归年的需要,阳气的回转只能是暗生,而阴阳历则更需要四时中正月和孟春阳气真正地清明、回升,这样,冬季之闭藏的观点才有切实的立足点。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素问》这段说的很明白,冬季的“阳气”不能扰动,其生也是藏在暗地里悄然而生,冬季大地“藏德”行为如果不停止,天气是不会下降的,如果天气下降了、“明”了,可日月却不会“明”,那么就会“邪害空窍”。所以,古人在郊庙歌辞中经常使用“维德动天”这样的词汇,显然是对立春后春回大地、天气清明这种四时之正的颂扬。而最早的“啓蛰”出现在正月而不是出现在仲春始雷后,应该是有一定原始道理的。
      《素问·生气通天论》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
       看来,扁鹊的医学观确实和《黄帝内经》有不少相通处。虢太子的“死”就是他说的“色废脉乱”之阴阳乱象,等他调合好虢太子体内的阴阳二气后,太子自然苏醒。
      对于统治者来说,奉行阴阳合历就要整合这两种历法,治历者挖空心思面对着主要是怎样消除、排解余日。既然余日问题让统治者胆战心惊,那么,余日又代表什么呢?
      其实,“邪”通于“余”,《史记·历书》归邪于终。《注》邪,余分也。终,闰月也。孔子所说的“思无邪”我想就是“思无余”。《诗经》之“三百”和《韩诗外传》的“三百六十”以及《诗经》的“四始”之分都似乎说明了这一点,即《诗经》是讲一周年内的一切要务,不管它用了什么比喻、拟人、夸张,神话等手段。而且其终极问题就是阴阳历的余日问题,所以孔子才胸有成竹的说“一言以蔽之,思无邪”。那么,“终日之思”的本意也就好理解了,或者说孔子认为《诗经》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让阴阳合历更加精准,达到人为置闰后的阴阳二历没有余日。如果不作为,或者治历者弄错历法,就会出现“邪气畜积而不得泄”,四时阴阳之专精不能止住邪气(余日),当余日不能被排解,就会越积越多,也就不能“正”四时,“正月”之说也就没有了意义,因为正月其名字的本意就是要考虑到四时之正。但是,真正达到正四时而无余,是精确掌握历法的、比圣人还要优秀的“良医”才能做得到。可是,在古代,这种“良医”只能在神话中才会出现,要不明代谢肇制不会感叹:“至于晦朔之畸数,闰月之余分,圣人不能齐也,而况巧历乎?惟积渐而差,考差而改,斯无弊之术也。”由于闰月的余分连圣人都不能使之齐整,所以孔子和荀子都要求去“学”,不学只思是“无益”的,只有学才能逐渐接近“思”的本质,即“无邪”之“正”。古人如此强调务学修身,这可能是因为学无止境吧,也正如孔子所说“故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屈原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来国家很多时候把正月当成儿童的入学时间,其意明然。
      这篇文章之所以用到“终日”一词,说明扁鹊在有意等待这一时刻,只有真正到了立春,治疗才有效果,因为虢太子的病情正和阴阳历法的规则,所以要等日月真正合朔、气朔相合后,太子复苏、起死回生顺“理”成“章”。故扁鹊没有再和中庶子说过多的、辩论性的扯皮话,而直接说出病人的体征,让中庶子去验证。中庶子知道病情当然也知道太子暴病的体征,遂目瞪口呆后直接报告给了虢君。
      扁鹊对虢君说虢太子并没有死,只是“尸厥”,这也似乎在暗示万物在经过漫长的冬季后,并不会真正死掉,到了春天天地二气会同、交融后自然会苏醒。老子不是也说“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吗?看来“和”的到来能让哭号的人也不至于气逆。《中庸》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节”除了自然的风调雨顺外可能就是指阴阳二历的一种人为调和状态,调和好了,节气对应月份就不会出现相逆不对照的情况。
    《庄子·庚桑楚》:“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玉篇》“嚘”字注:老子曰“终日号而不嚘”,嚘,气逆也。
     扬雄 《太玄·夷》:“婴儿于号,三日不嗄。”朱谦之注:嗄,一本作“ 嚘 ”。并引王涯注:“嚘,气逆也。”
     老子和庄子都说了同一见事情,表明这件事情有一个固定的套路或关系。这个固定的关系可以从几个词来说明:婴、终日 、号 、不嘎、和至。(《道德指归论·卷四》:“骨弱筋柔,握持坚固,不睹牝牡,阴阳以化,精神充实,人物并归,啼号不嗄,可谓志和。”“人物并归”者估计就是“骨弱筋柔,握持坚固,不睹牝牡”的一种临界状态,明显就是冬天到春天的一种转换,“不睹牝牡”正是孩子幼时时“赤子”的一种象征。因为人生于十月,假如此意暗合孟冬,那么,人的出生恰在冬季开始,蛰虫,凶鸟、猛兽大多藏闭,故不会碰到诸如此类的凶险。古代传说圣贤、神主的出生多有此套路,如后稷。老子所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应该指的就是冬季含德未施的一种比拟。立春后,赤子变为蒙童,这时要入学受教了。等到季春开耕,牝牡也就开始相合,仲春二月皇后随皇帝带弓求媒,就是牝牡相合的前奏。那么,季春可谓人从蒙童到成年的标志,到了夏,人渐入壮年,而到了秋就进入暮年了。对于人来讲,冬季死去,新生又出,循环相续焉。
    《扁鹊传》里虢太子的“太子”或许相对应的就是成年前的那个“赤子”吧,寒冬凛冽风的哭号,如果“中节”的话是不会“哭”的背过气的,当然不会逆气吹到春天,老子不也曾说过“飘风不终朝”吗?既然冬天的“飘风”不会吹到春天结束,那么夏季的“骤雨”也不会下到寒冬或等到冬季结束,自然也不会“终日”。
(先贴到这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5 0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看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