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2|回复: 1

[综合讨论] 思想史三个源初的理性逻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5 08: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通性、“德者,得也”、共由之道,是传统思想史三个源初的理性逻辑。与持续出现、与之普遍联系的范畴结缘,拓展范畴体系,铺砌了思想史演变的逻辑路,也引出思想的异化史,以及传统文化的脉理传承。
船山提出理有顺逆与屈伸,势有轻重成可否的理势天论。势的重心问题,因轻重权衡而成事可否,理的主体认定。主体认定之理,与客观化之理之间的矛盾同一与差异及差殊,方有理的顺逆与屈伸。势之重心施行,成天命实在,重中之重。
一、人类通性,合群明分。人性自然与性善必然,成质文心性,文化理性。船山云:“夏尚忠,忠以用性;殷尚质,质以用才;周尚文,文以用情。质文者忠之用,情才者性之撰也”。“忠有实,情有止,文有函。”忠有实,成质文者忠之用。又云:“是故天地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贞。君子敬天地之产秩以其分,重饮食男女之辨而协以其安”。人类通性的人性自然与性善必然的矛盾逻辑言之清晰。情有止,以性正情,通情达理也;文有函,“实幽斯活”,“蕴之乃以氤氲之,流之乃以条理之,浑之乃以发挥之”,与体用范畴接壤。                 
质文心性有重心。重心于人性自然,淫情滥情灭人性。人欲横流致礼崩乐坏,鬼域流行,入动物源的丛林竞争,质野偏向也。重心于性善,失人性自然,抑情欲成惉滞情,无欲理。以体御用,窒息人的活力和能力,阻滞生生不息之中庸致用,引出文史的质文偏向。重心中正的君子心性乃文质彬彬,社会质文合道与体,仁义的健康心性与礼义的健顺心性。
二、“德者,得也”,天地万物生成之德,生生之大德也。
1〕从认识论方面,何以“不知有无而知有幽明之故”?明而知有无,幽不知也。知有无,有的消息轮转而归入无,无为本源。知幽明,知氤氲化生之物理现象,方知生生不息的事物现象。明,氤氲化生而知有;幽,未知物理,未见化生而知无,无非真无,未知予行方是幽,知行方得幽而明,无而有。从生生不息角度分析,幽是无限,有待认识;明是有限,世间实有。重心于实有而归为无为本源,不知氤氲物理而失明也,道家之无为自然论;重心为无视为虚,不知生生不息的事理而失明,极易引出文史的清高脱俗,道德至上。其实,道德理性也是从物质生成的生生大德融接而来,成为生生大德不可缺失的人文文化,顺乎物则之则,清晰明确。重心中正,知幽明而知有无之故,方知氤氲化生是物质生成之本源,成生生不息之历史事实,有限与无限的逻辑事实。万物生成之物理,与天地人参之事理。非道弘人,人能弘道的认识论。
2〕从实践论方面,论理人事本体之体用范畴。心为体,庸为常,天命之谓理。重心于体轻于用,以体衘用,“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有无失明,幽明失知,道德至上,随顺自然。此乃道以弘人的生成论与体用论。重心于用轻于体,条理紊乱,秩序规范皆无序,失去体也失去用。“事常变”,方有“易无体”;“神无方”,方成体适用,用以备体,体用同源。此重心中正也。中庸致用即体用;经世治用即体用;大中涵化即体用。“实函斯活”,乃万物生成的人能弘道,本体实践的万物生成。
3〕从心性文化方面,“明有性情,幽有鬼神”。何谓鬼神?心性也。“天曰神”,内智外神,神明察智辨于物理、事理与心性,穷理致知,穷神致化。知幽明之故,致力于氤氲化生之中庸致用,情才也,余情也,通志成务的情理观、理欲观。“人曰鬼”,出自人性自然的贪婪欲念,贪天之功为己有,占公用为私有。本有流失于无,损伤公理而失去礼义规范。“地曰示”鬼神心性路、物质生成与利益分配路,一一在现实中映照。“道心微,人心危”,危微之几出鬼神。船山言:“明则有礼乐,以大文昭之;幽则有鬼神,以大质体之。质事尽而文事兴,至是而幽明合矣”。又言:“幽其明而明不倚器,明其幽而幽不棲鬼”。大文昭之大质体之的质文心性与礼乐文化,人道教化与社会教化是根本性问题。人道教化通人类通性之实,共由之理,故“大文昭之”,重心之失是损伤人道与道德的人性沦落之偏,以及文过饰非的伪道德,天理固化的道德异化。社会教化在于拓宽天命条件下的人能弘道,重心中正是有为的人能弘道,故“大质体之”。重心偏失的是形上妄为,以及形上无为所造成的形下妄为。
三、民所共由之道,联接人类通性、共由之体的体用范畴,即人事与心性的本体论范畴,已有论理。接共由之理,叙说理气、理道、理势三范畴。
1〕理气。“习以性成”、“气以理生化乎质”,气质之性也。儒家内部有“理在气中”说与“理在气先”说。是“理在气中”,以理生乎质,还是“理在气先”,以理生化乎质?气之精粹为气之神。神理,是“理在气中”的神理,还是“理在气先”的神理?不喻自明。实践出真知,理性源于实践真知。理气的重心有偏失,理在气先的定理论倾斜了;以意气用事而失理,成另一类倾斜了。理气的重心中正为礼知,知性也;神理的重心中正乃礼智,智识也,神明智辨于物则人心。所以理气的重心中正还是“理在气中”,“气以理生化乎质”。
2〕理道。道者,共由之路,人的社会实践路,本体运行的社会实践路。道是社会存在,实存与实有,天命的客观实在。自然与人为矛盾运动的因果结局,都在道的实存中一一呈现。理因道而成,指引社会的实践路。理所蕴含道之实存的原理规律,是客观化理论,辨明物则人心的客观化理论。《中庸》言诚明,诚即道、明即理,重心中正乃理道同源,明诚合体。“非诚之离明,明之离诚矣”。“明之离诚”,重心发生倾斜,因于对物则的逻辑义之理解。重于物而轻于则,失去理而礼无法,质野偏向致实务心性乱相生,诚明隔离;重于则而轻于物,沦入“理在气先”,成惉滞情与无欲理,心性窒弱而阻滞物质生成。两种重心偏向都以环境造人,文化造就心性,引出危微之几。
3〕理势。道是实存路,势是实存之走向。即天命实在之走向,引领社会潮流。何谓天命?“君相造命”、“人事言天”,形上道之导也。船山云:“顺逆者理也,理所制者道也;可否者事也,事所成者势也。以其顺,成其可;以其逆,成其否,理成势者也。循其可则顺,用其否则逆,势成理者也。故善取者之虑民,通乎理矣;其虑国,通乎势矣”。从理道范畴转向理势范畴,重心指向形上导,政治与思想两范畴,内圣与外王一体。明以致诚为内圣,明而致钦为外王。理势自然,成顺天应人的理势必然。重心中正乃顺天应人的理势合一。政治有经世治用,思想有会通古今通义。重心倾斜是什么?历史逻辑为借鉴。先秦诸子争鸣开放的学术环境,进入君主专*制的独尊儒术时代后,一去不复返。终然,有着历史与逻辑正常演变的自然过程,却给后世留下珍贵的智慧文化。政治与思想本是一体,如人的双脚并行。思想不能致政治明道,“大质体之”,失于轻重,用事成否失于可;政治不能给思想提供争鸣开放的学术环境,“大文昭之”,反之“文有法”,设思想禁区,致思想失理。失于顺而成于逆,失于伸而成于屈。儒道佛互补的内修心性,遗落客观化理论的研究,造成和遗留严重的国民心性问题。两种重心倾斜,致政治与思想,内圣与外王分隔。
叙论思想史源初的三个理性逻辑,运用到思想史的逻辑循序与因果源流的研究中。从历史与逻辑统一性原理的研究角度,有利于对不同的思想体系进行逻辑的鉴证和较正。以逻辑还原为基础,透彻于逻辑的本质论定与文化疏理;有利于从会通古今通义的角度去探寻传统文化的脉理传承;有利于寻找中西、古今文化转换的中介点;有利于建设现代文化体系。拙文用意此矣。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 30 开拓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5 11: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支持,慢慢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