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3|回复: 0

[综合讨论] 文质、文化与文明续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7 07: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质心性,乃心性文化体系的基础性范畴。圣贤质文心性,文以成章,引领社会潮流的人文文化。人文化成天下,即文化形态。物质文化,以及与之适应和共通演变成“物则”之“则”的心性人事本体文化,成为实存的文化形态。形上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文化,融入其内,文化总和,或称为文化整体。文化是现象性范畴,透过现象入深层,文化也是本质性范畴。文明,继善成性之走向,是气象学范畴,深层涵义是义理学范畴。从易学原理解释,象数义理学,涉乎物则人心走向的象数义理学。所以,文明走向的继善成性,即文化进程。文明与文化,形成文化进程的古往今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文化进程。
一、文以成章,文章应世与应用。圣贤之文,质文心性。与平民阶层的质文心性一样,心统性情,血性知觉。性、情、知、气,人类共有的质文心性之文化元素。
1〕性。“小人喻于利”,平民阶层更多是人性自然,忠恕之心。“君子喻于义”,圣贤心性,乃性善人性自然,仁恕之理欲相资,体用涵化,发展人性自然,顺应性善必然,提高质文心性的文化素质。
2〕情。“食色乃性”,“流于情者犹性也”。情接庶物人伦而感性,以性正情,此平民之情也。圣贤之情,以性正情,更重要是悟觉,“情乃功罪贞淫”之客观实象,“情有不可而必可”之义理逻辑。所以,“心统性情,而性为情节”,通情达理而倡导余情与情才。圣贤之情,通情而理情。性内情外,相依相资为心性体。珍重余情与情才,提高情质,发展质文的心性文化。性情相资的心统性情说,圣贤之情。
3〕知,人道教化之实事,致知之道。在仁义礼知的人道逻辑中,因礼成知,完全的知识体系。客观实践是礼义,社会角色的规范行为,以及本体的规范结构成秩序规范。孟子提出恒心与恒产的社会分工两阶层,孔子提出君子义小人利两阶层的义利规范。因礼成知,平民阶层致知与道行的规范准则,乃人事之名实、心性之性命的理道逻辑。知之深化,因礼成智,礼智超越并深化礼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明晰于物则人心之矛盾理论及因果理论,从更高深层次角度去较正、确认和实现礼知规范,方以成为圣贤之智。如何从人事名实、心性性命的本体角度,从危微之几,心性鬼神角度,自然而必然逻辑的顺理成章,以建立义利之规范准则,规范结构和规范秩序,形成本体规范化的活力走向。“实函斯活”,成中庸致用的大中涵化。因礼成智,圣贤之智由此生。仁义也因礼智而务实,“仁心大用因乎礼为体”,圣贤的仁智心性也。
4〕气,意识的实践活动,理在气中。天命之谓性,天命定位,命以成性。“习以性成”,“气以理生化乎质”,气质之性也;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二为一,性命学也。理在气中,气本说,乃气质之性、性命学的逻辑基础,社会存在的心性逻辑。然而,性命学又是人能弘道的心性学,不管是顺命成性,穷理尽性的人能弘道,还是改变命运成新性命体的人能弘道,善养浩然之气的精神能动,都是平民阶层的气质之性、性命学及气本说。
神,气之精粹。理在气中,何妨不是理在神中而神理。穷理而智,穷神致化。智内神外,智神相资。神智辨于物则人心,所以,理气之精粹为神理,逻辑核心是神明于气质之性、性命学及气本说的心性逻辑之客观。船山云:“人心统性,天命之性其原,气质之性其都;道心统性,天命之性其显,气质之性其藏矣”。神明性命的义理逻辑。张载提出“为往圣继绝学”,其理论核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所说的生民立命说,即礼义的性命学,神理的核心理论。性命,传统儒学体系的重要范畴。应用到心性文化方面,揭示着人的本质规律与原理。性命范畴成为人文心性文化的重要范畴。与质文、道心与人心、道心统性与人心统性为心性体系的主要范畴,,连接其它的心性范畴,组合而建构成心性文化的范畴体系。应用到本体论方面,性命学所联接的人事名实,规范准则、规范结构及规范秩序,成易简理得的健顺有序,是阴阳天道的客体理论。性命学也从乾坤定位,“刚柔相接险阻生”、“刚柔相推吉凶生”的矛盾律与因果律,是刚柔地道的主体理论。神明性命学,是智识于人能弘道的思想理论。文章应用,是人文化成天下的文化理论。
二、从性、情、知、气四范畴的心性论理,表明:圣贤心性是平民心性的高深层次。高深层次的圣贤心性源出何处?又何以成为圣贤之应用文章?何以人文化成天下,呈现而形成文化形态?
天,社会存在的自然之天。“小人利”需求实惠人生,实务安排的社会公平,人际和谐,利泽天下,文明走向。实惠人生,也存质野走向。“己之天”,乃平民阶层的自然之天。危微之几,鬼神心性。人心与道心的矛盾激化,极易导致超脱人性,超离现实成“天之天”,存有文史走向。在士庶群中,乃至思想体系,确认成信仰,成为另一番意境的自然之天,即“天之天”。君子义,义的根本是“民之天”,民所共由,通性之理与道,乃儒学文化之精粹,成为儒学文化传统与脉理传承。文章应用,人文化成天下,成文化形态矣。
1〕民所共由,联接人类通性,性善人性自然,性为情节而性情相资,发展圣贤的质文心性文化。联接人文文化,圣贤之文成文章应用,饰质以明,敦质以诚,益质以文。明诚教化,教化无类,建设社会存在的心性文化体系,即主体的心性文化体系。
2〕民所共由,联接共由之理与道,联接共由之本体。仁义礼知之人道本体,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率性修道依归人道本体。人道仁义礼智与天道元亨利贞的天下合道与合体,天文、人文相益彰显,化成天下,实存的社会文化基础。
3〕民所共由,因礼的知性进入神理物则人心的圣贤仁智心性,理在气中的气本说,进入气之精粹的神理说。神明物则之顺向,辨明人心的心性走向。物则人心的客观化理论,也是性命学的客观化理论,质文心性的客观化理论。智内神外的心性相资、成理欲相资与体用相资;民所共由的功能论与价值观,成人文文化的方向与目标。中庸致用的文化形态,大中涵化成中庸致用的文明动态,继善成性成文明动态的文化进程。人文化成天下,都有完善的文化学与文明学,成为文明走向的文化体系。
三、与人类通性联接的民所共由,是儒学的文化传统。以此成为与道佛理论的逻辑分界,儒学脉理传承与儒学异化的逻辑分界。逻辑分界,实质是人能弘道与道以弘人的逻辑分界。人能弘道,拓展性善人性自然,人文化成天下的文化路。“人欲见天理,天理达人欲”的理欲相资,大中涵化成中庸致用的体用相资,顺乎物则人心的人能弘道。道以弘人,关注是善心与善性。立于人世,做与世浮沉的自然人,广结善缘成善果的脱俗人,气禀清者的圣贤人。道止于至善,道以弘人,内修心性也。
1〕正因为民所共由,民本之天,合群明分,仁礼本体。因礼而知,有知识体系;因礼而成,有天命之谓性,性命殊异,各正性命;因礼而觉,易简理得,健顺有序,刚柔立本,险阻吉凶;因礼而得,天地人参,理性自觉,仁也,仁义融入的仁礼本体也。何谓天地人参?研究仁礼本体的客观化理论而人能弘道,穷理成知识体系,尽性显质文心性文化,顺天命而为的主体有为。决不可能是无为无不为的道法自然。前者是人能弘道,后者是道以弘人,乃儒道的逻辑分界。
2〕正因为民所共由,研究客观化理论,研究矛盾律与因果律。智识于事物因果的前车之鉴,转为人类的智慧文化。神察于事物因果多路向的客观可能性,辩证法的应世致用,辩证于“疑乎人心”的心性走向,理清顺乎物则的天下走向。预测就是权利,主体构想与选择,引领社会潮流成天道元亨利贞,避离生驻异灭的无始循环与波折路途。应对矛盾因果的主体有为说,人能弘道;与生驻异灭的避离因果说,道以弘人,乃儒佛的逻辑分界。
3〕正因为民所共由,仁礼同道,礼为本体;道德承用,价值取向。“故仁义行,非行仁义也”。道德内修心性,与唯物定论的逻辑联通,儒学完善的道德理论,孔儒体系与脉理传承。儒学异化的宋明理学,也提出民所共由,却是“念经人念错经”。先天定理的理在气先,“性即理”与“心即理”的道德定理,天命之谓理;以性正情,重心倾斜产生抑制情欲的惉滞情,无欲理,“存天理,去人欲”;以心性体御体之用,“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其倡导的道德内修心性学,已脱节了民所共由的人类通性,偏离了唯物定论的方向和目标,泯没了道德内修心性的功能性与价值观,遗落了客观化理论的研究。道德内修心性学是否与唯物定论逻辑联通,是孔儒脉理传承之人能弘道,与儒学异化之道以弘人的逻辑分界。
四、对于文质、文化与文明的文化问题作深度思究,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儒学二千数百年的思想史,如何透过文明史与文化史演变的逻辑循序与因果源流,真正领会经世治用与会通古今通义的的哲理逻辑?特别是沿袭宋明理学的满清逆转文化,以及五四运动以来所出现坎坷跌宕的文化历程,重新真正要理解文化理性,包括人文化成天下的圣贤质文心性文化,以及文明走向的文化理性,应用到现代文化的事业中。这涉及到深处改革的中国前景问题,关涉到中国哲学的话语权问题,因而成为文化研究必然解决的文化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