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0|回复: 0

[综合讨论] 从名实、性命范畴论说仁礼规范与礼法合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31 07: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实、性命范畴的逻辑出处于礼本体。“物起心生,立事设人”。物、事、人三元素组合与排序。设人定位,人有其名,社会〔群体〕角色,成事成物与成己,名以致实,人事本体也。人事言天,人事就是天命,天命之谓性。成己,天命之谓性,性命相资相成。“内生而外成者性也,流于情而犹性也;外生而内受者命也,性非有而莫非命也。尽其性,行乎情而贞,以性正情也;尽其性,安其命而不乱,以性顺命也。命则有不齐矣,命则有不令矣。君子之道,齐之以礼,而不齐之以天”。性命,乃心性范畴。“齐之以礼,而不齐之以天”,物、事、人三元素的人事本体,衍生出事物、人事、心性三元素组合与排序的心性本体。人事为中介,沟通着事物与心性之间的逻辑联系。“性命之理显于事,理外无事也;天下之务因乎物,物有其理矣。循理而应乎事物,则内圣外王之道尽”。人事名实与心性性命,心性人事本体,即礼本体。事物,人也,人为化成自然的客观事物。事物的运行形态与方向,决定着礼本体的运行形态和方向。礼本体的功能效应与价值取向的客观体认,故有理与道。理道同源,道乃诚道,天道与人道的统合体。明即明诚,明理矣。明诚同一,“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中庸》的诚明观。“非诚之离明,明之离诚矣”,明诚间存有矛盾差异与差殊。理有屈伸与顺逆,势〔道〕有轻重成可否,理道自然与理道人为,成顺天应人的自然而必然。此船山的诚明观与理道〔势〕观。理道同源,引出礼之道体三元素:天道阴阳、地道刚柔、人道仁义。阴阳天道乃礼本体之客体基础,人事名实与心性性命的结构性组合与排序,成为礼本体的规范准则,规范结构与规范秩序。性命分殊,显示心性文化形态的错综复杂性。“齐之以礼”客观精微之深蕴。“乾易知”与“坤简能”的规范准则;“易简理得”,成礼本体规范化的结构原理;“易简立本”、“易简至善配至德”,显明阴阳客体基础的重要性。名实、性命范畴何以成为礼义范畴的逻辑证理?礼本体逻辑之深蕴也。
刚柔地道,礼本体之主体,“易简立本”之阴阳客体基础的“刚柔立本”。“刚柔相接而险阻生”、“刚柔相推而吉凶生”,更有心性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矛盾——因果的实践验证由此出,礼本体的功能效应及价值座向由此成。心性形态的“气象万千”,凝聚点是:道体运行的健顺心性成健顺秩序。何谓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是君子规范的心性实则,务必自强不息而健;如履薄冰、惕惕于心而健;以刚健气质,承负“乾易知”之天职。何谓顺?“坤简能”的规范准则为顺,顺从乾道变化的“坤简能”。“乾易知”与“坤简能”,“易简理得”成礼本体的规范结构与秩序原理,致名实、性命范畴为礼义规范化的逻辑证理,决定着刚柔立本的险阻、吉凶、利害之种种的矛盾性与因果性。当人事错位致“刚柔杂居”,名实错失,性命分隔,影响的就是心性规范的健顺秩序。所以,易简、健顺与刚柔的系统理论,就是名实、性命逻辑之礼义规范的客观化理论。
仁义人道,道德心性。名实与性命的逻辑范畴,都渗入职业操守的道德素质,方致名实相副而德才兼备;性命相资相成,产生顺命成性,穷理尽性的人能弘道。道德知质融入成易简理得,健顺而仁礼,刚柔成体用的理论和实践中,此之谓“礼贯于仁义之中而生仁义之大用”。名实、性命范畴之仁礼规范的客观化理论。
二、名实、性命范畴贯通到天道阴阳、地道刚柔、人道仁义的仁礼本体论中,三道三才。人事名实,原属简易,名实相副或名实难〔不〕副,实务实效,虚假不了。性命范畴的“刚柔杂居”,影响至大至深。心性内外,易简精深。“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危微之几,质实鬼神,都与性命攸关。“齐之以礼,非齐之以天”,性命分殊,错综复杂,更兼仁恕之实务安排之合理公平否?环境造人,文化造就心性,传统的心性文化归属为:道心影响人心,道心决定人心,心性形态的“气象万千”。文质彬彬的君子心性,合道与体的社会质文心性,同此发生文史与质野的质文心性两极向;心性易变无端,游移鬼神的心性之间。心性范畴的客观化理论,确要认认真真地探究。
1〕心性的自然常态,“习以性成”,“气以理生化乎质”的性命相资相成,乃心性自然与心性人为的矛盾统一。
2〕“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性命学,顺命成性,尽心尽性的人能弘道。
3〕“刚柔杂居”成人事错位的性命分隔,引发改善命运的人为努力。提高知能心性素质,俟机遇,逢天命,寻找命运转机,实现新的性命体,适应社会人生的人能弘道。如孟子说:“命也,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4〕从船山的人心统性与道心统性的性命学理论,“审微以定命之谓神”的哲理逻辑,所联想到:天命人事,务求人事的名实相副,心性的性命相资相成,合符仁礼规范成中庸体用。所以,纠正人事错位,“刚柔杂居”成性命分隔的本体现象,尽可能减少其错乱程度,是有效发挥人的活力和能力的心性文化之根本,性命学的人能弘道。“审微以定命之谓神”,不仅是形上道的哲理逻辑,更以引领潮流而成为仁礼本体致力的社会理想。“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当社会进入民*主政制时代,和完全的商品经济时代,离社会理想目标愈益接近了。
5〕违背性命学原理的反常现象。如滥竽充数故事,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在吹竽群中混日子。久之久之,该长点本事了!名添点实,命附点性,岂之依然故我是外行,混日子也,此其一;吹竽人群是内行,滥竽充数无察觉?非也,事不关己,同样混日子也,此其二;不能不佩服南郭先生混日子的道行之高,吹竽群中混过去,在齐宣王亲近人眼皮下混过去,致使齐宣王长期被蒙骗,此其三;作适度联想,南郭先生吹竽,或许迎合某些人,某时世需要,不用吹竽或少吹了,成为吹竽群中的管理员或领导者,此其四;名必趋实,性因命生,人事心性之必然规律也。一时混日子混过去,最终凭知能本事“食饭”,一个萝卜一个坑,混不下去成结局,此其五。滥竽充数故事尽可人为多联想。
三、船山言:“以人事天者,终乎大始,理一而已。理气一也,性命一也。其继也,合乎一善而无与为偶,故君子奉一为本原”。何谓性命之理一?性命自然与性命人为之理一而已,人能弘道的性命一也。何谓理气之理一?“理在气中”、“气以理生化乎质”的“习以性成”,性命相资相成的知与能矣。性命知能之理一,天命之谓性,“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性命学的逻辑实在,务实而理性,礼也,仁也,仁礼之礼义规范也。“仁心大用因乎礼为体”,正因为礼为体,仁心方成大用,不至于走向虚假与虚伪;正因为仁心之大用,方使礼义的名实与性命范畴,务实理性而“纯真”,礼成中庸体用的大中涵化,成继善成性的文明走向。故此,仁礼规范,理一而已。仁义的健康心性、礼义的健顺心性,合二而理一,继善成性,“君子奉一为本原”也。
四、如果说,仁礼规范之理一,乃形下器之理一而已。那么,礼法合治,则是形上道之理一而已。何以孔孟的仁义尽性走向荀子的礼法合治?成为后世沿续的政制治理模式?特别指出的是,自汉武独尊儒术后,人治的礼法合治,礼法合治终因人治成因果,被长期扭曲而变质。根除人治,真正法治,依法治国,礼法端正。乱世时代,心性乱相,礼义规范原则遗落。故此,重典于法治,强权术、大势行,强力促成礼义规范复原回归,逻辑落实。官场整肃贪吏不法,法治落实,清廉为政,言行符合礼义规范的君子义;平民阶层的“民可使由之”,各循天命,法治通行促成以性正情、顺命成性的礼义规范,即“小人利”。法治重典在于治理和整理礼义秩序,落实礼义规范。过渡到治世时代,理势合一的顺天应人,通行道德操守的仁礼规范。官员履行治国及社会管理之天职,理性自觉,以法律己,践行君子义的仁礼规范;平民阶层也从“民不可使知之”的人道教化与社会教化,依法入情理,践行道德规范意识的“小人利”。故此,礼治包含法治,“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乱世时法治重典落实礼治道行,礼法合治;治世时以法治辅助礼治,礼法合治。不管乱世或治世,法治落实礼治,通行礼义规范与仁礼规范。此礼法合治的德主刑辅之理论也,形上道有为之治理体系。
五、礼法合治的德主刑辅政制模式,在孔儒时代成理论雏形了。孔儒体系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知性阶段,而不是“究其所以然”的智识阶段;孔儒体系停留在“明察庶物人伦”的直觉思维阶段,而不是探究心物原理,开通辩证法的思维阶段。所以,其政制有为的客观化理论,受到知性与直觉思维的影响,有着历史与逻辑深重的时代局限性。孔儒脉理传承,逻辑义理予以内涵的充实与外延的扩展。历史逻辑与智慧文化也随着内涵的充实与外延的扩展,日益丰富化与精深化,新故相资而新新不已。此点,正是孔儒体系的理论雏形时代,与孔儒脉理传承成熟时代之间历史逻辑的阶段性差别。

评分

参与人数 2名望 +2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好文,请再接再励
浪花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