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206|回复: 112

[易学研究] 重讀馬王堆帛書《繫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9 11: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12-31 16:49 编辑


手寫體來自《續修四庫全書 經部·易類》第一篇之三  馬王堆帛書《繫辭》
天奠地庳.bmp
甲骨文 —— 天奠地卑

1:繫辭作者把甲骨文“卑”字創造成“庳”字是有他的用意的。不妨把“庳”字指畫為一個民族,再試試讀讀《繫辭》原文看看,一定大有收穫,也將這篇帛書《繫辭》的出處有所歸類它成書的年代。

2:假設這篇《繫辭》文獻出自一人,且是一位某權貴的門客向新興的政權獻上一文“求職信”的話,試試看,您會讀懂其中內容的吧。

3:帛書《繫辭》通篇論述的是不是帝王之學?先儒是否曾論述過帝王之學?而漢武帝為何要罷黜百家而獨尊儒術呢?


繫辭全貼.part1.rar (900 KB, 下载次数: 38) 繫辭全貼.part2.rar (886.71 KB, 下载次数: 21)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 收起 理由
yyangsy + 1 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9: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12-31 16:52 编辑

很多版本的《繫辭》讀起來似乎很容易上口,比起《六十四卦》、《易》不是那樣的晦澀難通(漢語邏輯),但也不太容易馬上讀懂,雖然帛書《繫辭》全篇並不是謎語般的八股文,卻也是需要下一定功夫可以理順它之中來龍與去脈的,畢竟《繫辭》的成書是在它應有的歷史年代,肯定就會有它應有的年代與特徵的。大體上看《繫辭》全篇內容是在穿越了一個非常動盪的大時期,而這個時期有些像後人所總結的春秋與戰國時期各個思想學派辯諍不休、層出不窮的百家爭鳴時期,各家各派還沒那樣分別出高下與命名,不然的話會在《繫辭》全文中透露出各個學派明顯的派別與學名。如若此篇《繫辭》文章出現在漢代哪怕是西漢之初,料想就會有漢代官方大博士、大學士將不予肯定的學派冠名而被打入冷宮的,因此之所以在兩漢修書完畢之後依然可以登錄出來,實屬又是一個不幸之中的萬幸。只不過迷霧般不解的是為何又要刊錄在《易經》核心文章之前沿形成了《周易》中涵蓋諸篇解說經文的十翼等篇幅,造成了後學誤入歧途的效果。我們大體看到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類,其中《六十四卦》等各文章雖然都抄錄在同一絹帛上面,那時各篇文章都還保持相對獨立的狀態,且又看到所謂《十翼》還未抄寫在上或出籠現狀,也僅對此《十翼》文本是否還有更早版本表示需要在更早古文獻中檢索出處的必要。但僅此《繫辭》一文所使用古文字用意就已經是個大課題,而不得不先去還原到甲骨文字源字義的必要性了。

那《繫辭》的開篇就用到了“天奠地庳”,而後的“鍵川定矣”還好理解向“庳高已陳”又開始有些族屬性的模糊到“貴賤立矣”分出了高下而“動靜有常 剛柔斷矣”當時的整個“社會”動盪在常態下的大局有了明顯的強弱之分,還好接下來的“方以類(上冖下取)‘冣’物以羣分”之“方”按古文表示大地而引申為土地的歸屬有將變更;私物共產於眾部下,且還未到“統一”的份上。照此讀來“天奠地庳”
驚天動地的開篇用語就一定有他的族羣屬性之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4: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帛書《繫辭》掃描壓縮版-01.jpg 帛書《繫辭》掃描壓縮版-02.jpg 帛書《繫辭》掃描壓縮版-03.jpg 帛書《繫辭》掃描壓縮版-04.jpg 帛書《繫辭》掃描壓縮版-05.jpg 帛書《繫辭》掃描壓縮版-06.jpg

在全球人類史學上的東亞文明亦是以象形文字的出現為開端的,雖然區別於中亞較早期的埃及彩色象形文字,它為東亞的人類史學插上了翅膀,在全球人類的面前展現出不可或缺的、又與之古代早期人類文明活動相通而又相一致的歷史應有的原始風貌。
一直以來甲骨文字帶著它獨特的象形基因在東亞的各個時代裡演變並發展著它獨一無二的視覺辨識的文字作用,直到東漢時期的許慎等人開始對以發展成九千多個篆體文字,定義亓古字形結構、古字源義以及它古字原有的發音。這一舉動充分地表明他對古文字應賦予的歷史使命,也就是說自從象形文字初始的視覺公用(無需查找字典,不過當時代也沒有。在大秦朝統一後,曾有過統一文字的改革,但尚未發現有秦語字典的出現。),而又一次開始了它在特定的歷史朝代中漢語文字的初級萌生,給予了它在意識形態上新的公用;新的地位;新的字詞定義,確切地講將亓視覺象形閱讀功能臧而亡之,重點卻放在了定型、定義與定音之上丟像取義,為時代所用!呵呵,但是不管怎麼說,甲骨文字的象形基因仍然還在,一直還在(東漢之後)各個朝代裡的‘文字改革’之變中依然頑強地生存著,直到在東亞延續人類史學生命中最大的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今天,依然還適用著被演變過來的文字,稱其為:中文繁體文字、簡體文字,總俗稱為漢字。
與歷史變故最頭痛的事莫過於對先秦古典文獻有確切之共性的通讀和理解力,就連這篇看似更早一點的帛書體《繫辭》中也反映到大秦統一之前得亓“易”之古文獻的理解與閱讀都是“...辤者,各指亓所之也。易與天地順,故能彌綸天下之道。”等的各執己見之狀態,不外乎對亓古文字又做不到無縫之關聯亦只能“挨肨(pang)”的苦澀之境地;也就是說不要太苛求於現代人理解遠古人類的文言“憂恖閵者存乎分”之現狀啦~之倒霉的我等愛好卻沒能充分地利用我等腦容量的10%,還在原地踏步之滿足現狀,振振有辤地為亓“能易則偒知,閒則易從”的德行付之一生的谵妄使命而奮不顧身地曲解中效力。但,無論如何還是有辦法嘀?哪怕來上點 CPH4 ?再穿越到原始人類的生活場景嗎?就是!穿越是必須的!有細節可以設定的。
我們不難發現在種種的文字工具書中早已羅列好了的字、詞、句之歷史演變後特徵解釋的排序,只不過我們沒能仔細挑選亓準確的歷史年代對字、詞、句的特定位置,是像甲骨文中的“不”字之鳥兒的爪紋無法嚴絲合縫地回歸到位一樣地盲從罷了,哪怕用所謂的漢語釋文出也不能以純粹的漢語語境解釋其中的道理,是因為古文字中亦有非漢字所能及的結構、定義與發音,這就難道了麽?非也。
既然我們發見甲骨文等的象形基因的存在,難不能利用象形的特徵而無需任何字典解語的干擾,像《繫辭》作者只以視覺象形而辨識亓古文字應有之用意麽?回答是肯定的。這需要有在校訓練有素的學養經驗以及習慣於分析能力與獨到的潔淨眼光,不要忘卻在校時訓練出的優良習慣學以致用於今日愛好,哪怕您沒有這等學府經歷的學人也將“照此辦理”的話而保證從此以後您將對“无善之人亓辤斿”等的現狀避而罷了。
重要一點值得惠顧,當面對先秦古文獻閱讀與理解之時必須認可一點的是:針對先秦文字而言,它只能有類似“漢字”的基因存在但卻非純粹的漢語意境而被演繹。在接下來要進行的“逐行掃描”式的閱讀中我們會經常發見這一點的真實震撼之體會。

本文帛書體《繫辭》用字龐雜之特點,可判定為先秦之作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22: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12-31 17:12 编辑

帛書《繫辭》

電腦軟件輸入法類漢字 釋文:

天奠地庳,鍵川定矣。庳高已陳,貴賤立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冣,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刑,[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靡,八卦[相盪。鼓之](畾)甸,浸之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署]。一行

因不知您的感受所以叫 陪讀:

天 奠 地 卑 —— 源自甲骨文單個字形被《繫辭》作者組在了一起,形成類似漢語的成語句式,就它字句表面的理解是在描述一幅原野之場景。有到過廣闊無垠境地的牧人或今日之遊客;去過草原、高原、山岳之曠野無人區的驢友們,一定會見過這樣的自然景觀,看下圖

天尊

天尊

圖片來自與【天地無限】美國影片中的一幀大自然美麗景色
用在這裡它就可以替代文字解釋為【天奠地卑】了。所謂“天奠”,甲骨文象形文字以:天上的仙人(或天上的大人)所居住的地方,利用(兩橫表示天人的)盛水無平底而倒灌式瓦尊,象徵性的通過雲朵表示在原野之深處賜福於大地之雨露;所謂“地卑”是指:地府神社中的神明,在經過天水澆灌的坑洼之處,大地之手可以奉獻出豐滿的稷稾,這就是“卑”字的源義。

我輩初中國文課時,有老師曾解釋“卑”字的象形:鬼頭表示了穀穗的豐滿與一隻神手的舉握是象徵奉獻的景象。是而引申說:穀穗飽滿時鬼頭上是沒有那一丿的,有那一丿的字應是稗草,因為穀穗飽滿而沉甸甸地會低著頭,只有不飽滿而不長穀粒的稗草頭上才會有那一丿的飄葉,卻是高昂著頭在風中飄逸。這應該就是繫辭文中第十行有提到的“知稾肨卑”通俗易懂的文言闡釋了的自然現象。其實我們出於書本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見到,任何草科植物都是這樣生長姿態,何止禾谷呢?但為什麼繫辭作者把甲骨文的“卑”字寫成了甲骨文沒有此“庳”的呢?請看下圖:

地庳

地庳

圖片來自與體育頻道曾播放的俄羅斯索契冬季奧運會紀錄片中的一幀畫面
這幅畫面是俄羅斯民族在此部紀錄片中,利用他們的字母在闡釋著他們遠古時期的歷史,而這一歷史片段所表示他們農耕業發展與科技進步到今天,已經不再靠天吃飯的自信標識!這是一個偉大民族可以驕傲的本錢,亦正好很確切地表示了遠古各民族曾經通用之農耕事業那具體對話專用的發聲,也正好是我甲骨文中“卑”字的發音!
俄語 b 的發音.JPG
而這一“庳”字也在《繫辭》作者文中也同樣地在著名著一個民族的崛起,而這個民族的崛起與壯大且是一個明顯的事實,不用挑明也是因當時的大趨勢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歷史事實!接下來的“鍵川定矣”為“天奠地”給足了分量感亓一,用在這裡是以高山、大川永久屹立的歷史作為見證的意思;亓二,“鍵”、“川”是帛書《六十四卦》中最關鍵的兩卦,而這兩卦亦是講解遠古時期對於全球人類來講都曾經共同經歷過或目睹過的大災難,讓人都無法忘卻的生存大變動大史實的經驗與教訓,使得各個民族都刻骨銘心地記錄在卦節之上的正是個大水災、大天災的大刑法,給予人類生與死的生存能力的嚴峻考驗。於是就有了“在天成象,在地成刑”這一確鑿無疑的史實見證的,說明作者給出了可以估量在心掂量在手一樣的負重句式,表明了這種份量感的是有多重就有多重這毫無疑問無法誇張的表態。甲骨文字之”是出頭之“井”加立刀,如死俱棺材為的選用字義是刑法在地有所指的正是對於人類具體考驗的大災難,這關乎性命之生死變動的具體表述。不過要提醒的是:這一句式是帛文腐朽字跡模糊後補上去的傳本句式,這個“象”與之全篇中出現最多的“馬”文習慣有不符合之處,卻也不難理解的也必須意識到的,同樣可以為“象”字來解,但有所不同的是:象,只是一個相對靜態的形象,相比“馬”這個動態強烈的特徵來講勢必相對在描述中未免有些太弱而不適宜的罷。因此“馬”與“象”是否可以在文闡釋得更為貼切呢這可是個學問罷?而與之較有疑問的重點可是遠古時期能與“馬”最為密切的族群能與誰焉?

“庳高已陳,貴賤立矣”—— 這可不是“乾坤”切入嫁接語境所能了解的事了,而是“庳”這個族群已經壯大,貴賤的事態或者貴賤這個價碼開始確立(人民幣與美元的兌換率開始翻盤)和平崛起的路子越走越寬的勢頭已無法變更的例子,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的事實罷了。但是“和平”二字還不能在《繫辭》中完全體現:方以類冣,物以羣分 —— 土地被收歸。“冣”字非純漢字也,“宀”之意象為:宮室之歸屬;“取”之意象為成塊兒成片地積累。而“物以羣分”之“羣”,準確地嗅到了有犒賞的味道!

再接下來的“八卦相盪”之“盪”字象形比起搖荡之“荡”卻更加形象得多,與亓說是算卦抽籤的舉動倒不如說是在地理方位這個水深火熱的血盆中煎熬,血腥氣十足!這可不是大衍之術那溫文爾雅的現狀所比喻得出的罷?!

(畾)甸,浸之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署]。”口氣之大您能體會得到麽?“(畾)甸”之“(畾)”字亦非漢字。手抄本有正確的寫法而電腦軟件輸入法也無能為力;那個什麼“繁难字库生僻字大全”也過時多年從未加入更新計劃;各種工具字典也無出處;更無字願發音可廳。於是使用甲骨象形視覺理解應是又一個自然景觀可以理解嘀:只有在深山峽谷溝壑險峻的半山坡上的累累、塊塊的田間之下(不是南方所能見到的梯田),陰雲密布,雨水縱橫,淹沒了谷底形成了洪災之甸甸,危險的沼澤是也。描述著“浸之風雨”的厲害,也只不過“日月運行,一寒一署”短暫變更的時日罷了。絕不是雷電交加那樣輕鬆描述所能簡單闡述得了的呦

看得出來《繫辭》作者是一口氣寫成了這一行自然段落,寫出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也是寫實派的風格,亓透露出此先儒他對時局的看法與立場。


傳本《繫辭》對照閱讀
卑,乾坤定矣。高以陳,貴賤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物以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八卦相,鼓之雷霆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注:
是否感覺到加字,變字,完全用時尚漢字所理解而背誦成文的太過意識形態之現象,嚴重抹殺掉了內含著一個民族崛起的先兆信息,是那些後漢儒具體手段的特徵比比皆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12: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12-31 17:13 编辑

三  馬王堆帛書《繫辭》

(帛書體文本无‘繫辭’二字題頭)


天奠地庳,鍵川定矣。庳高已陳,貴賤立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冣,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刑,[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靡,八卦[相盪。鼓之](畾)甸,浸之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署]。一行

鍵道成男,川道成女。鍵知大始,川作成物。鍵以易,川以閒。能易則知,閒則易從;偒知則有親,偒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也;可久則賢人之德[也,可久則賢人之業]也;閒易閒而二行

理得,理得而成立乎亓中。設卦觀馬,毄辤焉而眀吉凶,剛柔相遂而生變化。是故凶也者,得失之馬也;閵也者,憂虞之馬也;同變化者也,進之馬也;剛柔也者晝夜之馬也。六肴之三行

動,三亟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所居而安者,易之口也;所樂而,教之始也。君子居則觀亓馬而妔亓辤,動則觀亓變而訞亓占,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緣者,言如馬者也;肴者,言如四行

變者也。吉凶也者,言亓失得也;恖閵也者,言如小疵也;无咎也者,言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立,極大小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辤,憂恖閵者存乎分,振无咎存乎謀。是故卦有大五行

小,辤有險易辤者,各指亓所之也易與天地順,故能彌論天下之道卬以觀於天文,顢以觀於地理是故知幽眀之故;觀始反冬,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斿魂為變,故知鬼神之精壯。與天六行

[地]相校故不回;知乎萬物,道齊乎天下,故不過;方行不遺,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地厚乎仁,故能既犯回天地之化而不過,曲萬物而不遺,達諸晝夜之道而知古神无方,易无體。一陰一陽七行

之胃道,係之者善也,成之者生也。仁者見之胃之仁,知者見之胃知,百生日用而弗知也,故君子之道鮮。者仁,壯者用力,鼓萬物而不與眾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幾。富有之胃大業,日新之胃八行

誠德。生之胃馬,成馬之胃鍵,教法之胃川,極數知來之胃占,迵變之胃事,陰陽之胃神。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過以言乎近則精而正,以言乎天地之聞則備。夫鍵,亓靜也圈,亓九行

動也搖,是以大生焉;夫川,亓靜也斂,開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廣大肥天地,變迵肥四[時],陰[陽]之和肥日月,易間之善肥至德。子曰:易亓至乎!夫易,聖人之所稾德而廣業也。知稾肨卑十行

稾效天,卑法地。天地設立,易行乎亓中。誠生口口,道義之門。具以見天之業,而口疑者亓刑容,以馬亓物義,[是]故胃之馬。具以見天下之動,而觀亓會同,以行亓挨肨,係辤焉以十一行

斷亓吉凶,是故胃之教。言天下之至業而不可亞也;言天下之至業而不乳。知之而句言,義之而句動,矣義以成亓變化。「鳴鶴在陰,亓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壐贏之。」曰:君子居十二行

亓室,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伿乎亓近者乎?出言而不善,則十里之外回之,伿乎亓近者乎?言出乎身,加於民;行發乎近,見乎遠;言行,君子之區幾。區幾之發,營辰之斗也;言行,君子之十三行

所以動天地也。「同人,先號逃而後哭」。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居,或謀或語,二人同心,亓利斷金,同人之言,亓臭如蘭。「初六,籍用白茅,无咎。」子曰:句足者地而可矣,籍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十四行

也。夫且茅之為述也,溥用也,而可重也。慎此述也以往,亓母所失之。「勞,君子有冬,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亓功下人者也。德言成,肨言共也;溓也者,至共以存亓立者十五行

也。「抗龍有恖。」子曰:貴而无立,稾[而无民],賢人在亓下矣,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恖也。「不出戶牖,无咎」。子曰:乳之所生,言語以為階。君不閉則失臣,臣不閉則失身,幾事不閉則害盈。是以君子十六行

慎閉而弗[出也。子曰:作易者,亓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之」。事也者,小人之事也;乘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曼下暴,盜思伐之。曼暴謀盜,思奪之。易曰:「負且乘,十七行

致寇至。」盜之扣也。[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上亓辤],以動者上亓變,以[制器者上亓馬,以上筮者]上亓占。是故君子將有為,將有行者,問焉[而以]言,亓受命也如錯,无又遠近幽險,述十八行

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亓誰能[與於此]?叁五以變,[錯綜亓數,通]亓變,述[成天地之文;極亓數,述定天下之]馬。[非天下]之至變,誰能與於此?[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欽而述達天十九行

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誰[能與於]此?夫易,人[之所以極深而]達幾也。唯深,故達天下之);唯幾,[故成]天下之務;唯神,故不疾而數,[不行]至。子[曰:易有]人之道[四焉者],此言之[胃]也。天二十行

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可為者也?夫易古物定命,樂天下之道,如此而已者也。是故人以達天下之志,以達[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員而神,卦二十一行

之德方以知,六肴之義易以工。人以此佚心,內藏於閉,[吉凶]能民願。神以知來,知以將往,亓誰能為此茲?古之蕊眀睿知神武而不恙者也乎!是亓[眀]於天又察於民故,是闔神物以前民二十二行

民用,人以此齋戒,以神眀亓德夫,是故闔戶胃之川辟門胃之鍵一闔一辟胃之變,往來不窮胃之迵,見之胃之馬,刑胃之器,治而用之胃之法,利用出入,民一用之胃之神。是故易有大恆,是二十三行

生兩檥,兩檥生四馬,四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業。是故法馬莫大乎天地,變迵莫大乎四時,垂馬著眀莫大乎日月,榮莫大乎富貴。備物至用,位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人。深備錯根,构險至遠,二十四行

定天下吉凶,定天下之勿勿者,莫善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人則之;天變化,人效之;天垂馬,見吉凶,而人馬之;河出圖,雒出書,而聖人則之。易有四馬,所以見也;毄辤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二十五行

凶,所以斷也。易曰:「自天右之,吉无不利。」右之者,助之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也者,信也。肨信思乎順,以上賢,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人之意亓義可見己乎?二十六行

子曰人之位馬以盡意,設卦以盡請偽,毄辤焉以盡亓變,而迵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鍵川,亓易之精與?鍵川成列,易位乎亓中。鍵川毀,則无以見易矣。易不可見,則鍵川不可見,鍵川不可見則二十七行

鍵川或幾乎息矣。是故刑而上者胃之道,刑而下者胃之器,為而施之胃之變,誰而舉諸天下之民胃之事業。是[故]夫馬,人具以見天下之請,而不疑者亓刑容,以馬亓物義,是故胃之二十八行

馬。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亓會同,以行亓挨肨,毄辤焉以斷亓吉凶,是故胃之教。極天下之請存乎卦,鼓天下動者存乎辤,化而制之存乎變,誰而行之存乎迵,神而化之存乎亓二十九行

人。謀而成,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八卦成列,馬在亓中矣;因而動之,教在亓中矣;剛柔相誰,變在亓中矣;毄辤而齋之,動在亓中矣。吉凶恖閵也者,生乎動者也;剛柔也者立本者也;變迵三十行

也者,聚者也;吉凶者,上朕者也;天地之道,上觀者;日月之行,上明者;天下之動,上觀天者也。夫鍵,蒿然視人易;川,魋然視人閒。教也者,效此者也;馬也者,馬此者也。效馬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三十一行

見乎幾,咡人之請見乎辤。天地之大思曰生,人之大費曰立,立何以守立曰人,何以聚人曰材。理材正辤,愛民安行曰義。古者戲是之王天下也,卬則觀馬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三十二行

地之義,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達神眀之德,以類萬物之請。作結繩而為古,以田以漁,蓋取者也。(口)戲是沒,神戒是作,斲木為(木),揉木為耒槈,槈耒之利,以教天下,蓋[取]三十三行

者益也。日中為俟,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之,各得亓所欲,蓋取者筮蓋也。神戒是沒,黃帝堯舜是作,迵亓變,使民不乳,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冬則變,迵則久,是以「自天右之,三十四行

吉无不利」也。黃帝、堯、舜陲衣常而天下治,蓋取者鍵川也。杅木為,剡木而為楫,盦不達,至遠以利天下,蓋取者奐也。備牛乘馬,[引]重行遠以利天下,蓋取者隋也。重門毄(竹字頭 ),以挨旅客,蓋取三十五行

余也。斷木為杵,掇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次,蓋取者少過也。弦木為柧,棪木為矢,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者(言)也。上古穴居而野处,後世人易之以公室,上練下楣,以寺風雨,蓋取者大壯也。三十六行

古之葬者厚裹之以薪,葬諸中野,不封不樹,葬期无數,後世咡人易之以棺郭,蓋取者大過也[上古結]繩以治,後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者大有也。是故易也者,馬,馬也者,三十七行

馬也。緣也者,制也;肴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恖(口口)箸也。陽卦多陰,陰卦多[陽,亓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也。[亓]德行何也?陽一君二民,君子之道也。易曰:「童童往[來]」,從壐思。子曰:天下三十八行

[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和慮?日往則曰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署來,署往則寒來,寒暑相]誰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三十九行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至用;利用安身,以稾[德也。過此以往,末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易曰:「困于石,據]于疾利,入于亓宫,不見亓妻,凶。」子曰:非亓[所困而困焉],名四十行

必辱。非亓所勮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亓將至,妻可得見[邪?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子曰:]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臧器於身,待者而童,何四十一行

不利之又?動而不矰,是以出而又獲也。言舉成器而動者也。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畏不諑。小諑而大戒,小人之福也。易曰:「構校滅止,无咎」也者,此之胃也。善不責,不足以四十二行

成名;亞不則,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也,而弗為也;以小亞[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蓋也,罪大而不可解也。易曰:「何校滅耳,凶。」君子見幾而作,不為冬日。易曰:「介于石,四十三行

不冬[日,貞]吉。」介于石,安用冬日?斷可識矣!君子知物知章,知柔[知剛,萬夫之望。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下中教不備。初,大要存亡吉凶,則將可知矣。鍵,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川,四十四行

魋然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閒以知[阻]。能說之心,能數諸矦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具為,吉事又羊,馬事知器,筭事知來。天地設馬,咡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四十五行

卦以馬告也,教順以論語;剛柔雜处,吉[凶]可識。動作以利言,吉凶以請。[是故]愛亞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恖(口口)生],請偽相欽而利害生。凡易之請,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則恖四十六行

且(口口),將反則亓辤乳。吉人之辤寡,趮人之辤多,无善之人亓辤斿,失亓所守亓辤屈……四十七行


注:帛書本篇結尾有殘缺,但距「屈」字一兩字空處尚存兩小墨點,疑為本篇篇題的第一字所殘存之筆劃。


三 馬王堆帛書.zip (31.87 KB, 下载次数: 4)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0 13: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4-12-30 13:40 编辑

龙先生对帛书体系熟悉,在下请教一事:
帛书卦序排列与先天八卦排列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就是一个摆脱文字束缚的根本性、原理性的问题,请回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13: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這部帛書《繫辭》以說明很多問題!別在走歪門邪道啦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0 13: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帛书卦序排列不仅与先天八卦图直接关联,而且与洛书原理直接关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13: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讀不懂這部帛書體《繫辭》嗎?查閱多種資料作業功夫做足在一定年齡之上你會讀懂的!再讀不懂就使勁讀者仁,壯者用力,鼓萬物而不與眾人同憂。”~

再再讀不懂,呵呵,說明你命理沒有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0 14: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不是绝对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14: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這個“壯者”指誰呀?就是指我遠古東亞西域中曾經的侵入者和那些協助侵入者假造商紂王之罪行並一舉結束了近六百多年的殷商王朝命運的西域其它民族後在周時的大貴族們,且也不聽從周室的規矩不交稅收自立門戶,鼓動天下“有識之士”為其在春秋時期假造亓黃帝子孫之身份統治了中原的遠古人類史學。這跟他媽的先後天八卦有何關係?簡直就是爾等迷藥至今不醒的原因!

呵呵呵

{: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14: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虽死秦犹在,十批不是好文章。
百代都行秦王政,孔学名高实枇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澤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0 16: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帛书卦序说明并非由印度佛教输入,是中国古代帛书周易的印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0 16: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帛书卦序由八个先天八卦布局反映洛书原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17: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吼吼~

小 J 學弟呀,你的研究也很廣泛呀,至少你沒把卍字符號與法西斯的卐字符號搞混就不錯了!應當表揚你!
{:soso_e179:}

不過淺龍想說憑你目前的腦力應當會轉到正確的重點研究方面,你如若認為自己的執著是正確的就堅持吧!
這個帖子不分篇也部分上下經,重點在讀懂帛書體《繫辭》上面,你若有精力我們一起讀懂這先儒繫辭吧!

注:先儒不是儒也不等於漢儒。全篇是充滿了老子論語之九子(甲子至任子)話語境界,非孔子熟知之言!

嗯!現就這些吧。


{:soso_e18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1 06: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4-12-31 13:37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以下文字是对上述易图的部分解读,不是易图内涵的全部
帛书卦序说明并非由印度佛教输入,是中国古代帛书周易的印记。
帛书卦序由八个先天八卦布局反映洛书原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1 07: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4-12-31 07:24 编辑

点评
浅龙勿用  不懂!  发表于 昨天 14:19


万般皆下品唯有《繫辭》高?
系辞是对六十四卦体系的解读,解读资料就是辅导材料。读辅导材料有必要,但是不应该以它抵触别人研究原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 05: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5-1-1 10:05 编辑
浅龙勿用 发表于 2014-12-30 17:05
吼吼~

小 J 學弟呀,你的研究也很廣泛呀,至少你沒把卍字符號與法西斯的卐字符號搞混就不錯了!應當表揚 ...

易学卦变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游戏,数字游戏能玩到这种程度,也是出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17: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1-1 18:02 编辑
j_ming 发表于 2015-1-1 05:37
易学卦变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游戏,数字游戏能玩到这种程度,也是出彩。

呵呵

小 J 啊,謝謝你關心本座的這一帖子。淺龍最近有些忙,不能及時回你的留言,但一定抽空上來回帖,有什麼不懂的敬請留言啊。

不過淺龍先囑咐你一句,趕快先把呂不韋的褂子換上,把趙姬的肚子做實嘍再說。先給你來點兒乾貨:

帛书《六十四卦》题字表


鍵(jian) 婦(fu) 掾(yuan) 禮(li) 訟(song) 同人(tongren) 无孟(wu meng) 狗(gou)
根(gen) 泰蓄(tai xu) 剥(buo) 損(sun) 蒙(meng) 蘩(fan) 頤(yi) 箇(ge)
習贛(xi gan) 襦(ru) 比(bi) 蹇(jian) 節(jie) 既濟(ji ji) 屯(zhun) 井(jing)
辰(chen) 泰壯(tai zhuang) 餘(yu) 少過(shao guo) 歸妹(gui mei) 解(jie) 豐(feng) 恒(heng)
巛(chuan) 泰(tai) 嗛(xian) 林(lin) 師(shi) 眀夷(ming yi ) 復(fu) 登(deng)
奪(duo) 夬(guai) 卒(zu) 欽(yin) 困(kun) 勒(le) 隋(duo) 泰過(tai guo)
羅(luo) 大有(da you) 溍(jin) 旅(lv) 乖(guai) 未濟(wei ji) 噬嗑(shi ke) 鼎(ding)
筭(suan) 少蔇(shaoji) 觀(guan) 漸(jian) 中復(zhong fu) 涣(huan) 家人(jia ren) 益(yi)

000000000.JPG
因為帛書體《六十四卦》題古文字與《周易》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別讓人家一看就知道你還在掛羊頭賣狗肉吶,名聲搞不好,沒人到你的“攤兒”上去點擊訪問啊,呵呵聽話。

另外再送你一個原因啊:這帛書六十四卦的每一宮卦的史前史之內容全部都銜接著吶,入秦的咡人(李咡?老子?)在編纂這部《六十四卦》時已經考慮到了歷史前後變遷的先後順序呐,用不著你們那些所謂的序卦論啊,再說了編纂時這個咡人先生他也不懂你的卦序邏輯發明是什麼意思。聽話!先換換外套,淺龍回頭有空時一定告訴你該怎麼做才上道啊!

{:soso_e18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 18: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5-1-1 18:16 编辑

先生如此回帖,我也可以告诉一句,帛书易的时候绝对没有汉语拼音,先生的做法不也成换装了吗,是变相的挂羊头卖狗肉。以其人之言还治其人之语!!!别見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18: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沒事!你說得對。那拼音是我加的,西周時肯定還沒有古漢語呢,哪裡來的拼音呢?你的意見我接受!
不過淺龍是告知你參考著換換字。

呵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18: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這裡(帖子)已經是大秦帝國了,老早就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了!

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 23: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認為帛書易內容下限在春秋年代,不會晚於春秋年代,結論基本相同。但有的內容上限可追溯至西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 07: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5-1-2 18:23 编辑

浅龙勿用 发表于 2015-1-1 18:40
不過淺龍是告知你參考著換換字。


为什么要换字呢?六十四卦本体是六爻卦体,文字名充其量也就是类似浅龙先生使用的拼音,对卦体命名或注释而已。真正对六十四卦易学体系研究是要看卦体的,有没有文字卦名注释是无关紧要的。尤其是当你对各种不同易体系做比较时还是同名更方便。这才是原著研究的方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 22: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先生所言我贊同,就卦序而言,研究卦體是最直接了當的做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00: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2-14 18:22 编辑

康樂書僮 发表于 2015-1-1 23:30
我認為帛書易內容下限在春秋年代,不會晚於春秋年代,結論基本相同。但有的內容上限可追溯至西周。
j_ming 发表于 2015-1-2 07:54
为什么要换字呢?六十四卦本体是六爻卦体,文字名充其量也就是类似浅龙先生使用的拼音,对卦体命名或注释而已。真正对六十四卦易学体系研究是要看卦体的,有没有文字卦名注释是无关紧要的。尤其是当你对各种不同易体系做比较时还是同名更方便。这才是原著研究的方法。
康樂書僮 发表于 2015-1-2 22:44
江先生所言我贊同,就卦序而言,研究卦體是最直接了當的做法。

呵呵
推開窗,不知不覺已到了2015年的元月,空氣是那樣的清新,沖刷著一個星期以來渾身上下的煙臭味...總算完成了,又一個三百多萬進賬了。呵呵!
各位看客好!也向康樂書僮、小J 問個好!淺龍鞠躬了。

回康樂書僮先生:
國學民間易學團隊多年受官方學界影響大致分為幾個派別。
人數最多的一派漠視“姬娼演八卦”的傳文卻固執地認為《周易》是周文王的“大手筆”而把易之內容基本上定為“上限可追溯至西周;下限在春秋年代,不會晚於春秋年代”,於是換句話說就是傳統文化之《周易》學的價值在於整個周朝時代周人的史學,好像還有個“齊母經”、“古三坟”做為理論後盾。也就因為大夥兒都看不懂漢後改編的《周易》跟著上面兒胡咧咧!近來通過對馬王堆漢墓帛書《六十四卦》、帛書《繫辭》(這裡要聲明一點:到目前為止天下根本就沒出現過‘帛書繫辭轉’這一古文獻文本,有的話也只是個筆誤)的判讀,基本上否定了這一沒有根據的傳統學術障礙。最近看到有些頑固的網友也在悄默聲地改口說:周文王是解析《周易》的第一人。呵呵,時間過得可真快,一下子會令人感到臉紅而羞愧。也不必大驚小怪的,了解一點兒上古史的學人畢竟是可以冷靜地想一想了:周人的祖先從哪裡來;又去了哪裡去了?發大水之前有沒有過沿海生活的經歷呢?有沒有過傳統文化之結繩記事的本領呢?曾經是否參與過萬邦、千族、百團浩浩蕩蕩近幾千年
治水勞苦心酸之全過程呢?

還有一派人認為《周易》是不是周文王寫的無所謂,因為《周易》是占卜算卦的產物,於是這撥人也因讀不懂《周易》楞衝懂易開始對術數感興趣,鬧出個陰陽論;繼續造出個易理來而嫁禍於《周易》經文。呵呵,瞧瞧這撥人宣揚迷信,有的卻把自己的小命兒都打進去了。“算命先生喪命之謎” (鳳凰網)...... 更何況是否了解天下人哪裡有用《周易》算命的呢?嘿嘿

更多的派別卻都不在點子上就不多說了,有心的看客自己可以數數的,把個傳統易學搞得烏七八糟。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沒那個耐心動動腦子好好讀讀帛書《六十四卦》、好好讀讀帛書《繫辭》而人云亦云~怎麼就搞出了種種
偽學問呢?嘿嘿。

淺龍已經明白地說過了:只有讀懂了帛書《六十四卦》與《繫辭》,上述傳統的說法+現代的論造等等的種種論調都站不住腳!

1:《六十四卦》源自結繩記事中的一部分東亞上古人類史。
“上古結繩以治後世咡人易之以書契”—— 帛書《繫辭》
2:內容上限從母系社會的自然消亡至父系社會的自然建立;下線是 元 亨 利 貞 等四類人族的見證,不涉及更迭到西周時代。
“鍵道成男 川道成女 鍵知大始 川作物成”—— 帛書《繫辭》;“鍵 元亨利貞”—— 帛書【鍵】卦。
3:至於你等‘卦序論’中涉及到對卦體的研究,這應是遠古人類最早使用的古文字而已失傳至今因無解而成為了符號學。“
古神无方易无體”這究竟是啥意思呢呵呵?

這一符號學不僅上古的東亞有;中亞的埃及古神廟牆壁上、石柱上也刻有;歐亞草原上的指路石碑上也刻有之!歐洲、非洲、澳洲、美洲皆有之。不管你等換了文字或數字的研究也是瞎掰,沒有依據的子虛烏有。

先寫這些吧 真TM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00: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轉帖】網絡付費文章 台灣學者

帛书《系辞》反映的时代与文化
摘要:本文认为,帛书《系辞》比通行本早出,主要是它反映的时代与文化,与占筮、巫术有更深更密切的联系,今本则把其中与此有关的一些重要内容,如“易有大恒”“三陈九德”“古物定命”等等,加以删改了。理性、义理的成份亦大大增强了。从整体看,帛本与通行本系辞,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反映不同的时代与文化。

关键词:帛书;系辞;文化内涵;创作时代
The Age and Culture Reflected by the Xi CiCopied on Silk

Abstract: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Xi Cicopied on silk came into being earlier than that in current version, for theage and culture reflected by the former have deeper correlation with divinationand witchcraft. While the latter deleted and changed some important contentsconcerning divination and witchcraft, such as “Yi posses Da heng”, “expounding the nine hexagrams aboutvirtues three times” and “destiningfate by ancient things” referred to by the latter.Hence the latter greatly enhanced the overtone of reason and philosophicalconnotations. On the whole, the two kinds of copies of Xi Ci present twodifferent features and manifest different ages and cultures.
Key words: copies on silk; Xi Ci; culturalconnotations; year of founding
 
   马王堆帛书《周易》及《系辞》、《易说》(指对《周易》的解说材料:《二三子问》、《易之义》、《要》及《缪力》、《昭和》)资料的出土,无疑是易学史研究中极具意义的大事。1993年资料公布后,学术界进行了热烈研讨,许多问题争论激烈,成果甚多。但帛书《系辞》和通行本《系辞》编撰的时代,谁先谁后?帛书《系辞》和《易之义》等五篇《易说》的思想文化特征、史料价值等等重要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讨论。 关于帛书与通行本《系辞》的时代,于豪亮、陈鼓应、王葆玹、陈松长等认为帛本早于通行本。通行本乃汉初学者将帛本与《易之义》等部分文字合编、增删、改编而成的。时间约在汉初或武帝经学独尊时期。(陈松长 帛书《系辞》初探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160-161.)廖名春等认为通行本早于帛本,帛本是摘抄通行本的,因而出现了摘抄不全、段落错置等问题。(廖名春 论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的关系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 131-143)朱伯昆先生认为,帛本是最早的手抄本,不是最早的传本;是否比通行本早,尚无证据证明。(朱伯昆帛书易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国际易学研究:(一) 56)李学勤、韩仲民认为“是不同传本,不好说是前后演变的关系。”(廖名春 论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的关系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 131-143)
   本文认为早出派的某些理由倒不一定能真正成立。如卦名使用一些战国古文字等等。因为这可能是汉初抄写时的文字特点造成的。《周官》与《吕氏春秋》古本,也有这种情况。通行本如为汉初人抄写,也可能有这种古文字特点。又如内容古朴,无象数色彩,也很难说。本文认为,帛书《系辞》早出,主要是它反映的时代与文化,与占筮、巫术有更深、更密切的联系,通行本则把这些与占筮、巫术相联系的内容改编、删节了。时代的变化,或易学承传的变化,使他们或者已不了解这些占筮巫术的东西,或者感到不再需要而加以删节了。因而帛本和通行本从整体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面貌。通行本许多段落之丛杂、矛盾,文义晦涩,不可能读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删节改编造成的。
   下面我们选择《系辞》中有代表性的章节予以分析。
   1.从《系辞上传》看
  (一)从“信息”与“本义”的观点看,上述区别,最突出、集中的表现就是帛本第十章“易有大恒”,通行本为“易有太极”。
  “大恒”与“太极”是否一个概念?其涵义、意义为何?已有极多文章进行论述。朱伯昆先生说:“帛《系辞》凡‘象’字皆写为隶书‘马’字;凡‘坤’字皆写为隶书‘川’字;‘太极’写为‘大恒’,亦是如此,乃出于篆文转抄为隶书而造成的笔误。从义理上说,‘太极’之名词最好,不应改变。”(朱伯昆帛书本《系辞》文读后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38)饶宗颐先生认为,“大恒”绝非笔误。在对“恒”字作了详细考证、训诂后,饶认为“大恒”与“大一”、“太极”涵义、意义完全相同,皆指无形的“道”,“宇宙的本原”,一个“抽象的观念”。(饶宗颐 帛书《系辞传》“大恒”说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 17)
   要了解“大恒”的意义、涵义,在研究方法上最重要的,是应注意《系辞》这段论述之“本义”之所指。
   《易》是占卦之书,许多论述是就占筮而言的,或者是在占筮的基础上附加义理的论说,也有不讲占筮而专讲义理的。“易有大恒”这段,许多论者忽略其论占筮的意义,而以之为径直讲宇宙自然观。实际上,有如朱伯昆先生所指出,这段话“是讲揲蓍或画卦的过程”。“两仪”即阴阳两爻,不指构成自然宇宙的两种成分。“四象”按朱熹的说法,指由阴阳两爻所生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不指日月星辰或四时。“八卦”指八经卦而不是天地日月雷风水火八种自然现象。故下面说:“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又说:“易有四象,所以见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离开此“本义”或越过此种“本义”,将其解为自然宇宙观,以“大恒”或“太极”为宇宙的本原,已是解《易》者的“附加”,又以此“本原”为客观独*立自存的道、理,又以此道理为一“抽象的观念”,更是解《易》者特殊的理解与附加;进一步以此客观的道、理即是老子讲的“道”,以《老》解《易》,就更是今人讨论《老》、《易》关系所特有的思路。从诠释学的角度看,这种解读是允许的,但如果要说这是《易传》这段话的原意、本义,则是一种混淆,是不妥当的。现今流行的许多对这段话的解释,都存在这种混淆。
   朱伯昆先生说:“太极有极限之义,表示揲蓍或画卦的最初状态,而大恒或太一皆无此种涵义。”(朱伯昆帛书本《系辞》文读后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38)但从占筮上说,朱先生所谓揲蓍或画卦的最初状态,究何所指,也不十分清楚。
   我的理解是:从占筮讲,“大恒”是相对于“恒”、“小恒”、一般的“恒”而言的,犹如“大一”是相对于“小一”或一般的“一”而言的一样。朱熹《周易本义》解“大有”说:“大有者,有之大者也。”照此,“大壮”是壮之大者,“大恒”是恒之大者,也就是超乎一般的恒之至高至大的“恒”。《周易》十分重视“恒”,在今本与帛本两种卦序排列中,恒卦皆居于中心地位,可见对恒之崇敬与重视。占筮中,“恒”则为巫师首要的必备的品德。孔子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这句话,郭店竹简《缁衣》为:“宋人有言曰,‘人而亡(恒),不可为卜筮也。’其古之遗言与!龟(筮)猷 (犹)弗智(知),而皇(况)于人虎(乎)。《寺(诗)》员(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猷。’”这是一段十分重要的话。意思是说,恒德是巫师进行占筮必须具备的根本德性,没有这种“恒德”,就不能得到神龟或蓍草的灵验,也就没有资格作巫师了。“再三渎,渎则不告”、“我龟既厌,不我告猷。”都是巫师或求筮者无恒德所必然导致的。用现在的话说,占筮所须具备的根本品德,是恒久坚定而毫不动摇的对占筮的信仰。信而不坚,或信或疑,时信时疑,筮就无从谈起了。恒德又指道德上的要求。帛书《易之义》:“恒也者,德之固也。”“恒以一德也”。《恒.象传》:“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这里“德”既指恒卦之为德,亦指恒之为道德之一般的内涵。《古文尚书.咸有一德》:“非天私我有商,惟天右于一德。非商求下民,惟民归于一德。”《老子》二十八章“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恒皆指道德品德的意义。故“恒”虽有常义,同时具道德含义,是常不能替代的。《恒卦》九六爻辞,论妇人从一而终的“恒德”,恒就不能以常字替换。巫师有了恒德,就可以进行占筮,得出求问的结果。这一事实用文字来描述,可以写成“巫师有恒,则生占筮”。“生”为“进行”、“产生”、“得到”之意。《要篇》:“巫之师,□□□□□□□□□□无德则不能知易。”正是指这一点。
 用拟人化的手法描述“易”,就可以说,“易”之能生“两仪”、“四象”、“八卦”,即是因为有“大恒之德”,也即有超乎一般的恒之最高最大、尽善尽美之完备之恒德。因其具此恒德,故能产生两仪、四象、八卦而定吉凶。“易”常用拟人化的说法。如:“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易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都被拟人化,成为一人格的主体。说“易有大恒”,亦是如此。
   故“易”有“大恒”,本义指大恒之德,引申可为恒道、常道。《恒卦.彖传》说:“恒,久也。……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系辞》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黄帝四经.道法》:“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畜臣之恒道,任能遇其所长。”这里,“恒道”虽指常道,但也都不指抽象的观念,其所指是具体的。
   占筮史上,恒与巫、与占筮,确有密切的关系。《周官.司巫》:“司巫掌群巫之政令……国有大灾则帅巫而造巫恒。”郑玄:“恒,久也。巫久者,先巫之故事。造之当按所施为”。郑玄注含义不清楚。饶宗颐先生解释说:“巫咸、巫恒是私名,后来作为最高的神职,成为通名。”故“巫恒”是大巫,巫的祖师,最高、最具威望之巫。大灾时造“巫恒”,就是到巫恒之灵前拜祭求问,按其所施为而行。巫之最高祖师名为巫恒,亦可见恒与巫之内在的联系。故恒不仅指巫之德性,亦指巫所特具的行巫的法术、技能,包括舞、歌等。(《墨子.非乐》:引《汤之官刑》:“其恒舞于宫,是谓巫风。”)
   占筮是巫的职责。《吕氏春秋.勿躬览》:“巫彭作知,巫咸作筮。”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代墓葬出土竹简中,有部分竹简与《易经》有关。发掘者说:“就已知部分内容来看,它是一部过去从未见过的易占。”其中一条简文说:“昔者殷王贞卜其邦,尚毋有咎,而殳占巫咸。咸占之曰:不吉。其席,投之 。 在北为牝。”(连劭名 江陵王家台秦简与归藏 江汉考古,1996,(4))《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归藏》云:“昔黄帝与炎帝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曰:‘果哉而有咎。’”(同上)
   古代,医亦是巫的职业与工作。巫驱神弄鬼,借助法术以治病,即是巫医。《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世本》:“巫彭作医。”《太平御览》第七百二十一引作:“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山海经.大荒西经》讲到十巫,其中巫咸亦与医有关。《韩非子.说林》:“谚曰:巫咸虽善视,不能自被也。”《离骚》:“愿依彭咸之遗则”,“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巫咸将夕降兮”。王遥注说:“巫咸,古神巫也,当殷中宗之时。”枚乘《七发》:“虽令扁鹊治内,巫咸治外,尚何及哉。”都说明巫与医的密切关系。
   王充《论衡.言毒篇》:“南郡及热之地,其人视树树枯,唾鸟鸟堕,巫咸能以视延人之疾,愈人之祸者,生于江南,含烈气也。”视即向神鬼祷示之类,是巫术。故“易有大恒”,突显了《易》与占筮、巫术的联系。
   “太极”其最初义,也是对具体的“极”而言,可解为“极之大者”。《尚书.洪范》有“六极”,相对于这种“极”的是“皇极”。“极”有极终和究极穷尽的意思,又可引申为类之标准。《荀子》:“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荀子.解蔽》)“极”就兼“究竟”与“标准”两义。“太极”这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道生天生地,神鬼神帝,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为上古而不为老。”这样的“道”,既能生天生地,又能神鬼神帝,当然可以理解为宇宙的本原。但这里“太极”与天地等比类,并不是宇宙的本原。《淮南子.览冥训》:“引类于太极之上”,“太极”也不是道、理,更非一“抽象观念”。高诱注:“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这是沿袭《易纬.乾凿度》、刘歆《钟律书》的说法。《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出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易有太极”的说法与此类似,“太极”与“太一”相当。但《吕氏春秋》讨论音乐之所起,根据乐律与时律本源为一的观念,以“太一”为音乐及阴阳四时之共同的本原,这是可以理解的。《黄帝四经.国次》说:“先屈从信(伸),必尽天极,而勿擅天功。”《国语.越语下》:“无过天极,究数而止。”极训至,引申为标准,究极、太极亦可能由“天极”转化而来。但“天极”、“大一”都与占筮无关。而《易.系辞》是讲筮法,其“太极”究何所指,就不得其解。《系辞》:“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太极”应是相对于“三极”而言的。意思说它不是一般的极而是一至高的、超乎一般的“极”。“太极之道”则相对于具体的“三极之道”。因此“太极”一词突显的是“道”,占筮的色彩被淡化而义理的理性的宇宙自然观的色彩(道)则大大增加了。以后经过汉人的解释,它的自然宇宙观的意义,被完全确立起来,越到往后,它的筮法、巫术的一面就完全不被人所知了。幸有帛易的出土,才使我们重又清楚地看到它的巫术占筮的本来的面貌。
   所以“大恒”与“太极”,两名词不能混同,若混同,其背后反映的文化思想意蕴之差异,就被抹杀了。“易有大恒”,它的文化信息,代表与标志着一个不同的时代,在易学发展史上,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帛本:“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变化,圣人效之。”“天垂马(象),见吉凶,而圣人马(象)之。河出图,洛出书,而圣人则之。”通行本“天变化”改为“天地变化”。细按全文,帛本此段一直扣住“天垂象,见吉凶”立论,“天”是主词,且有人格神的意蕴。所谓“变化”、“垂象”,虽是自然现象,但现象背后皆有神意存在。“河出图,洛出书”更是上天、上帝赐予受命者的祥瑞、神书。所以帛本这段话的神学气味是很浓厚的。今本改为“天地变化”,就把帛本这里崇天、畏天的色彩冲淡了,“理性”的成分则增加了。
  (三)通行本:“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帛本为:“夫易,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如斯而已矣。”楼宇烈先生说:“古字疑为占字之误,故古物定命,当为占物定命。……易本来是用来占物定命的。”(楼宇烈读帛书《系辞》杂记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 51,118)楼引历代注家如陆绩、韩康伯等对“开物成务”的解释,指出:“这些解释或者不通,或者完全离开原意而借题发挥,六经注我,完全不符合《易传》这段话的原意。只有朱熹指出《易》的本义是占卜,故‘开物成务’谓使人卜筮以知吉凶而成事业。冒天下之道,谓‘卦爻既设,而天下之道皆在其中。’稍近原意。”(同上)楼先生解“古物”为“占物”,是很机智、也是很有意义的,不过由于未指出训诂与帛书版本的根据,只能说是一合理的推测。
   按:古当为罟之通假。黄沛荣先生《帛书〈系辞〉校证》:帛本“作结绳而为古,今本‘作结绳而为网罟’。古罟同音致误。……《释文》云:‘为罟,音古。’马(融)姚(信)云:‘犹网也’。”(黄沛荣 帛书《系辞传》校证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 116)我认为这是对‘古’的确解。古即罟。“古物”之“物”,谓卦爻也。《易之义》:“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系辞》:“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下中爻不备,初,大要。存亡吉凶,则将可知矣。”“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等等。“物”皆非泛指一般的“物”,而指卦与爻。甲骨文爻字的构成,朱茅圃先生谓:“盖像织文之交错。甲文网从此,是其证也。”(朱茅圃殷周文字释林 数名古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一本)易之爻,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经过占筮,是什么卦就是什么卦,卦定吉凶又以一爻为主,就把它固定了,有如网罟之捕鱼,这就是“古物”。“古物”就可以定吉凶祸福,定命。下面说:“乐天下之道”,则是拟人化的说法,以《易》为一有“大恒”之大筮,而“乐天下之道。”所以,这句话透露的占筮巫术气息,也是很浓的。通行本改为“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不仅占筮的特色没有了,以乐为“冒”,包括天下之道,也把拟人化的色彩取消而以“易”为一书本,能囊括天下之道理。凸显的是对易之为书作一客观描述的理性精神。
  2.从《系辞下传》看
   通行本《系辞下传》许多段落,不见于帛本《系辞》,而见于《易之义》、《要》。帛书《系辞》晚出说者认为《易之义》、《要》的有关段落,皆抄自通行本《系辞》,此说有一很大的困难是:在《易之义》、《要》中的所有抄自通行本的许多段落,却无一重复地出现于它已抄的《系辞》中。如果有一个通行本那样的《系辞》与《说卦》作为底本,它可以抄错,有疏漏,也可以有段落前后的移动,但无法解释,所有它在《易之义》等三篇中引用的那些段落,它就不再在帛《系辞》中让其重新出现。这种情况,只有用通行本乃汇编整理本,它采摘自各种它见到的说《易》材料中,才好理解。有学者举《四库全书》收入经部、集部的书,就不再收入其它部为例,说明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但这需要预设一个前提:抄写者在抄《系辞》之前,已知这些段落都已被《易之义》等篇摘抄了,故不再抄了;或者他故意留下这些让《易之义》等来抄,而不抄在《系辞》上。显然,这是不合情理的。
   比较通行本《系辞下传》与《易之义》等的有关段落,同样可以发现,《易之义》等与占筮有更密切的联系,而通行本《系辞》则把它删节、删改了。如:
  (一)第一章。帛本:“吉凶者,上朕者也。天地之道,上观者,日月之行,上明者。”通行本三个上字,皆作贞,“上明者”之后多“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一句。魏启鹏先生说:“上朕,从张先生释文。朕是征兆,迹象,此即天垂象见吉凶之意。《说文》:‘称,铨也。’‘上称’,言天称量以铨定吉凶。‘上观’,谓天垂示大道。‘上明’,天之光明,皆天之‘垂象著明也’。”(魏启鹏帛书《系辞》骈枝 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300-301)通行本“贞”训“正”,“贞胜”即以正取胜。朱伯昆先生说:“天地的变化,以其正道显示于人,日月的运行,以其正道放出光明,天下事物的变动,皆统一于正道。”(朱伯昆易学哲学史:(第一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5 96)凸显的是尊重“正道”的道德理性精神或恒道、常道的认知理性精神。“贞夫一者也”,“一”可指常道,恒常不变的运动规律
  (二)第二章。帛本:“天地之大思曰生。”黄沛荣先生《帛书〈系辞传〉校证》:“‘大思’今本作‘大德’,疑帛本原作‘大恩’,误为‘大思’耳。”(黄沛荣帛书《系辞传》校证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 116)此说法极合情理。大思不可解。或同声假借作“司”。司者司命、主司,有主宰意。“恩”相对于《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凸显了“天地有心”,“天地以生物为心”之意,因而生对被生的万物而言,是恩或恩德。通行本“天地之大德曰生”。“大德”如解为大恩德,则意义和帛本相同。如解为中性的“性质”、“本性”,则系《老子》的自然论。要之,帛本“天地之大恩”是与其对天的“崇敬”相一致的。“天地之大司曰生”,认为生是天地所主宰,所司命,神学的色彩则较浓烈,也与敬天精神一致。
   张政烺先生亦谓:“‘大思’,韩本作‘大德’,思疑是恩之误。”(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系辞》校读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 33)
  (三)第九章。通行本:“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易之义》的原文为:“易之义,赞始反终以为质,六爻相杂,唯侍(时)物也。是故其初难知而上易知也,本难知也,而末易知也。则初如疑之,敬以成之,冬(终)而无咎。□□□□□修道,乡物撰德,大明在上,正其是非,则□□□□□……占,危哉,□□不当疑,德占之,则易可用矣。”
   《易之义》紧扣占筮而讲。“赞始反终以为质”,“赞”是“幽赞于神明而生蓍”之“赞”;“质”就是品质、品德;意思是说,有始有终,也即有恒,是“赞易”最重要的品德。“本难知也而末易知”。开始时诚敬诚信的态度是最重要的,故强调初“不能疑”,如疑,则当敬以成之,才能终而无咎。《蒙卦》说:“初筮、吉”。《缪和》解释说:“初筮吉者,闻亓(其)始而知亓(其)冬(终)。见亓(其)本而知亓(其)末。故曰‘初筮吉’。”“再参渎,渎则不吉者,反复问之而渎,渎弗敬,故曰不吉。”这是帛书“初如疑之,敬以成之,冬(终)而无咎”的确解。故《易之义》的“赞始反终以为质”。“赞始”是说要敬其开始。“反终”,是慎终如始之意,都是联系占筮的。通行本改为“易之为书也”,就把《易》作为“书”来论述,而割断了它的占筮特色与内容了。“初如疑之”改为“初辞拟之”,成为论述爻辞的写作。删掉中间的“敬以成之”,又把“终而无咎”改为“卒成之终”,不仅违背愿意,变得肤浅,连文义也令人不得其解了。
  “修道,乡物巽(撰)德,大明在上,正其是非,则□□□□□占,危哉!”也是联系占筮讲的。故讲“修道”,讲“大明在上,正其是非。”其意虽不能确解,但亦与对《易》的虔敬,敬其“神明”的态度有关。通行本改为论“中爻”的功能性质,占筮色彩也荡然无存。
   末尾,“□□不当疑,德占之,则易可用矣。”是讲孔子那种“吾观其德义耳”的对《易》的态度,也是与占卦相联系的,通行本则加以删节,离开占筮背景,以致精义大失,文字也令人不解了。
   3.文字、义理阐释的不同
   通行本与帛本《系辞》,有好些文字、义理不同,这些不同,虽不都是时代先后问题,但有些亦则是能反映时代先后的。如:
  (一)第七章“三陈九德”。通行本文字为:“《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以下的论述,称为“三陈九德”。
   《易之义》的原文,“三陈九德”之前,有一重要的提纲挈领的叙述:“上卦九者,赞以德而占以义者也。”通行本把它抄漏了。由《易之义》的这一论述可以知道,“三陈”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赞;一是占。《说卦》说“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赞以德”即对卦所具的卦德进行解释,以说明卦所给我们的启示是如何?“占以义”,“占”是占问。本来“占”是从蓍草所占的卦中产生的,现在则以义为占,从卦义中求问行动的指示,由义引申出修身与行事的教训、教诫。“三陈”所讲的“德”,也包括有“道德”的意义。故“德之基”、“德之固”等等,即指卦本身具有的性质,也指卦所象征的或含具的德性之特征。《要》记孔子的一段话说:“《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赞以德而占以义”,即这里孔子所说的“我观其德义耳”,是包括德和义两者的。“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则是孔子自述如何观其德义的描述。孔子与巫史的不同,只在于“巫”不能“幽赞而达于数”,“史能达于数”,却不能达于德。孔子则能幽赞而达于数,又能由数而达于德,而观其德义。《易之义》说,“赞于神明而生占也,参天雨(两)地而义(倚)数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也,发挥于刚柔而生爻也,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穷理尽生(性)而至于命。”可以作为孔子这段话的注脚。巫所作的是“赞于神明而生占”;史所作的是“参天两地而倚数。……立卦……生爻。”孔子则是进一步:“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高亨:“《集解》引荀爽:‘幽,隐也。’《小尔雅广诂》:‘赞,佐也。’神明,神祗也。《说文》:‘神,天神。祗,地祗。’天神曰神,地神曰祗,亦曰明。……‘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言圣人作《易》暗中受神明之赞助,故生蓍草以为占筮之用。”(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济南:齐鲁书社,1979 608,586,583,469-470,591,524-525)这是说巫通过自己与对神虔敬、礼拜,赞佐神明而得以得到蓍草的神灵性以进行筮占。《周官.筮人》:“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以辨吉凶。”九筮之名有巫史、巫咸、巫式等等,都指这种巫人、巫术。史“参天两地而倚数”,则已不必求助于巫术,而是求助于“数”,以演出“易”的卦爻,用卦爻进行占筮。如《系辞》上第九章“大衍之数”所云。《易之义》:“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达数也。”他们都是求问吉凶祸福的。孔子说他与巫史同涂,也恁籍易的卦爻之辞以为用,但不是用于占问吉凶祸福,而是观其德而占以义,故仍是紧扣着占来讲《周易》的“三陈九德”的。
   通行本《系辞》的汇编者对这一背景已完全不了解,或虽了解而认为完全不重要,故把“赞以德而占以义”的话加以割弃了。
   “三陈九德”中,最后的卦,通行本为《巽》,谓:“巽,德之制也”,“巽称而隐”,“巽以行权”。《易之义》则是《涣》。“涣者德制也”,“涣□□□□而救”,“涣以行权也”,这是如何发生的?说明了什么?要弄清它,先要弄清“行权”的问题。
   高亨:“巽是退让,常用之道为经,一时之计为权。退让者隐而称,乃行其一时之计也。故曰‘巽以行权’。”(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济南:齐鲁书社,1979 608,586,583,469-470,591,524-525.)以“行权”之内容为隐退。“巽,德之制也”。高亨:“退让必以德裁制之,故巽为德之制。”(同上)何以“退让必以德制之”,谁去裁制之?裁制退让者还是退让者以德裁制自己?……很含混不清。
   《易之义》“涣以行权”。据《涣卦》卦辞:“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彖传》:“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象辞》:“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爻辞ls:“涣其群,元吉”。九五:“涣王居,无咎。”《涣卦》所述,其象征,乃帝王享有政权,承继王位之事。故“行权”之义,非指个人“一时退隐之计”,而是对王位继承废立行非常之事。古代君位的继承,有恒定的法规,如传位以嫡不以贤,等等。但有时因特殊情况,也有反经行权之事。儒家对权与行权有极多讨论。《论语.子罕》:“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公羊传》载郑国祭仲立君行权之事,董仲舒说:“故凡人之有为也,前枉而后义者,谓之中权。虽不能成,《春秋》善之,鲁隐公、郑祭仲是也。”(《春秋繁露.竹林》)“《公羊传》说:“权之所设,舍死亡而无所设。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董仲舒发挥说:“夫权虽反经,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可以然之域,故虽死亡,终弗为也。”(《春秋繁露.玉英》)《淮南子.泰族训》论行权之事,举伊尹、周公、管仲、孔子之事,谓:“此皆欲平阴除秽,由冥冥至怊怊,动乎权而统于善者也。”“圣人之屈者,以求伸也,枉者以求直也;故虽出邪辟之道,行幽昧之途,将欲以直大道,成大功。犹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溺之人,不得不濡足也。”故“行权”必须有德。行权亦往往与“武”有内在联系。《易之义》说,“涣,德制也。”又说,“涣之缘(彖)辞,武而知安矣。”是包含着相关的历史背景与思想的。通行本改为“巽,德之制”,“巽,称而隐”,强调“巽顺”,就割掉了《易》与上述历史背景的联系。它反映的新的历史背景,可能是帝王的集权已更为强化、强势,汇编者认为行权以废立的论述已不合时宜,而需要强调巽顺之德。
就九卦的组合来说,九卦或两两相耦,如《损》与《益》,《困》与《井》。井卦,上坎下巽,与涣卦,上巽下坎,为上下互易之卦。履卦,上乾下兑,与谦卦,上坤下艮,是互变之卦。复卦,上坤下震,与恒卦,上震下巽,一为上震,一为下震,两者也有联系。巽卦,上巽下巽,与其它几卦的组合关系完全不同。涣卦,坎下巽上,与巽卦,巽上巽下,仅第三爻一爻之差,大概这是后人加以混淆的原因。
   《涣卦》过去不得其解。《序卦》:“涣,散也”。《杂卦》:“涣,离也。”高亨:“涣,水流也,水冲洗也。‘ls涣其群,元吉。’谓以水冲洗群众之污垢,以喻清除群众德行之邪恶,此自是大吉。九五:‘涣其汗大号,涣王居无咎。’号,哭也,谓流其汗又大哭,即是抱病痛或遇祸事。以大水冲洗王宫污垢,以喻清洗王宫之小人,革除王宫之弊端。”(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济南:齐鲁书社,1979 608,586,583,469-470,591,524-525.)读来甚觉牵强。实际上,本卦与帝王权位之继承等有关,故《吕氏春秋.召类》谓:“涣者,贤也。”苏洵:“涣之ls曰:‘涣其群,元吉。’夫群者,圣人之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矣。”以涣为集聚、吸附、团聚。宋凤翔辑刘向《五经通议》:“问:天子有天下大号,诸侯宁有国大号乎?’答曰:‘天子居无上之位,下无所屈,故立大号以劝勉子孙……帝尧帝舜,先号后谥也。’帝者德盛,与天同号。”故“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意谓王更新其“大号与宫室”。《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正是此意。
  (二)第九章。通行本:“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易之义》原文则分为三段:
   “易曰: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近也者,谦之谓也。”
   “易曰: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若中也。”
   第三段同今本,但无“以其柔危,其刚胜邪!”
   三段虽有联系,但各段是相互独*立的。第一段对“惧,近也”作了解释。四之“惧”,因其近于五、“君”位。惧的内涵是“谦之谓也”,即不是恐惧,而是敬惧;“如履深渊,如履薄冰”,不敢稍有疏慢、疏失之意。今本删掉这句很关键的话,又把第二段删节而并入第一段,以致高亨认为,“近上疑当有远字,转写误脱。‘二四之不同’,因其爻位有远近也。”(同上)这是对原文文意的误解。《易之义》第二段的意思是说:柔这种性质,这种东西,不利于行远。用柔如同射箭一样,远了就难于中的,“近”则有利于射中。通行本删掉“易曰”,把两段加以合并,又说“其用柔中也”,就令人难于了解了。
  (三)第九章。通行本:“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要篇》为“天地 ,万物润;男女构精而万物成。”男女构精,使人类生生不息,而人参天地之化育,故说“万物成”。通行本“万物化醇”与“万物化生”意思重复。“化醇”、“化生”也有单词变复合词所反映的时代先后问题。
   《要》篇“君子定其位而后求。”通行本《系辞》改为“定其交而后求”。交,指朋友之交。但下面却谓:“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意为在上位的君子与下位的民之间的交,也不如《要》通篇以上下关系立论清楚。
   4.关于“大衍之数”
    第九章。通行本:“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开始,中间是“天一地二……天地之数,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接着是“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朱熹《周易本义》置“天一地二”于开始,接着是大衍之数五十,直至末尾。 
   通行本第十章,从“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开始,朱熹《本义》则将“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置于第九章,为结语。帛本《系辞》出土,证明朱熹的分章是对的。
   朱熹指出:“大衍之数五十,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认为“大衍之数”乃从前面天数地数五而来。这是没有根据的。
   帛本《系辞》只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九地十”,应该是抄漏了。但它所见的底本究竟是否有“大衍之数”、或是否有“天九地十”后的那些文字,都不可推知。金景芳说:“‘当作大衍之数五十有五’,转写脱去‘有五”二字。”(金景芳易通 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高亨先生说:“《正义》引姚信、董遇云:‘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者六以象六爻之数(者当作省),故减之而用四十九,’足证姚、董本作‘大衍之数五十有五。’(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济南:齐鲁书社,1979 608,586,583,469-470,591,524-525.)认为这证明天地之数与大衍数是一,为五十五。但实际上汉人已明言,大衍之数为“五十”,不是五十有五的天地之数。如《汉书.律历志》:“《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阳六爻,得周流六虚之象也。”又说:“《易》曰参天两地而倚数。天之数始于一,终于二十有五。……地之数始二,终三十。……”这是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天数奇,地数偶,属汉人象数学系统。凡阳性的东西,其数之性皆为奇。凡阴性的东西,其数的性质是偶。“成变化而成鬼神”,是说由阴阳变化所构成的东西,都含有此种数的性质。如人十月而生,牛马狗等或三月而生,或七月而生,其数的特性十、七、五、三等,皆由阴阳之变化所决定。“行鬼神”,指万物之生死亦是如此。在《律历志》中,前者“其法在算术”,属小学,“职在太史,羲和掌之。”就《易》来说是用占卜的,太史掌占卜。后者为“阴阳之施化,万物之终始,既类律吕,又经历日辰,而变化之情可见矣。”为声律律历之本,属音律之学,“职在大乐,太常掌之。”京君明——京房易以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解“大衍之数五十”。《周易正义》引京房:“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气,将效以虚未实,故用四十九焉。”证明汉代天地与大衍数是两个象数系统。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子夏易传》:“大衍数亦为五十”。
   从汉人的传本看,此两数为并无内在之联系。
   廖名春先生认为大衍之数为五十五,与天地之数是一个数字系统,帛本乃通行本之删节、漏抄是没有根据的。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帛本《系辞》理应比通行本为早。《系辞》因是陆续汇编形成的,最早的文字何时出现,已难断定。通行本则在汉初帛书抄写时尚未完成,其最后定型也许很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00: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1-11 00:47 编辑

易传 原 文
据宋·朱熹《周易本义》本,标点略有改动
系 辞 上 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人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大小,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或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之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义。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不出门户,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子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作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成,经神明之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是故天生万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广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广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易传原 文
据宋·朱熹《周易本义》本,标点略有改动
系 辞 下 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以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无取近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而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而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知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有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贞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渐,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0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擾亂視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3 06: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这里,看到两位吵架,有点意思,只不过就是一个玩文字游戏和一个玩数字游戏的互相不服气!接着吵,哈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