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浅龙勿用

[易学研究] 重讀馬王堆帛書《繫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0: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
2011-10-24 23:54:50
摘要:论文探讨了王家台秦简《归藏》和传世本《归藏》的一些问题,认为秦简《归藏》应当是《归藏》易的《郑母经》,“郑母”即“奠母”,即“尊母”、“帝母”,以母为尊,以母为主;豫,秦简《归藏》作介,说明《周易》豫卦的本义当为大;秦简《归藏》的规卦相当于《周易》的随卦;传本《归藏》以“  ”或“”为坤卦的卦名,是错把卦辞当作了卦名;秦简《归藏》的“天目”当为“天曰”之讹;秦简《归藏》的卦名与今本《周易》同者更多于帛书《易经》;秦简《归藏》以∧表示阴爻,表明∧是阴爻的一种别写,而不是性质不同的数字。
关键词: 秦简;归藏; 周易
 
A probe into Guicang copied on the bamboo slips of the Qin Dynasty unearthed atWang-jia-tai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some knotty questions concerning Guicang (a bookgenerally admitted as divination materials used in the Shang Dynasty) copied onthe bamboo slips of the Qin Dynasty unearthed at Wang-jia-tai and Guicang ofthe current versio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former one should be thechapter of Zheng-mu-jing in the latter one. Zhengmu  refers to “respectingmother", “putting mother in the first plac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the hexagram of  Yu (《豫》) in Zhouyi (the Book of Changes) should be “greatness",for it is pronounced as Jie in Guicang copied on the Wang-jia-tai bamboo slips.The hexagram of Gui (《规》) corresponds to the hexagram of Sui (《随》) in Zhouyi.Guicang in current version regards Shi (《 》 or 《》)as the hexagram of Kun (《坤》),for it mistakes the character affiliated to a hexagram as the name of thehexagram. “Tian mu(天目)in Guicang on the slips should be mistaken characters ofTian-yue(天曰). Guicang on the slips includes more homonyms with Zhouyi in thecurrent version than that copied on silk. Guicang  on the  slips takes as the symbol of Yin  which indicates that Λ is the the symbol of Yin but not a number withdifferent properties.
Key words: bamboo slips of the Qin Dynasty; Guicang; Zhouyi
1993年3月,湖北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大批秦代竹简, 〔1〕其中有《易》占简394支,约4000余字,整理者认为“文字形体最古,接近楚简文字,应为战国末年的抄本。” 〔2〕在荆州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一文披露概况后,连劭名、〔3〕李家浩、 〔4〕李零、 〔5〕王宁、 〔6〕邢文、 〔7〕王明钦 〔8〕诸君发表了一系列论作。2000年8月在北京达园宾馆召开的“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荆州博物馆王明钦又作了《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的报告, 〔2〕详细介绍了王家台15号秦墓《易》占简的情况。王葆 〔9〕柯鹤立 〔10〕也有论作讨论。本文拟在以上诸君工作的基础上,就其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
  首先是《易》占简的定名。
    荆州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一文认为:“就已知部分来看,它是一部过去从未见过的‘易占’。” 〔1〕同馆的王明钦在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的《一剑集》中刊有《试论〈归藏〉的几个问题》一文,尽管笔者现在仍未见到此文,但从题目看,王明钦已经认定这些《易》占简属于《归藏》李零说:“此文以古书引用《归藏》(有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等收辑本)与王家台秦简《易占》比较,指出简文应即《归藏》。”〔 5〕,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几乎就在同时,连劭名也得出相同的结论,他在经过详细论证后指出:“我们推测,象《归藏.郑母经》、《归藏.启筮》等文献都是后人利用《归藏》筮法而重新编制的筮书,江陵王家台秦简所出易占竹简也当属于这一类的古籍。”〔3〕(李零说:“此文与上文发表时间相近(从见书时间看要早于前者)。” 〔5〕。李家浩更直接说:“我们认为秦简‘易占’就是‘三易’之一的《归藏》。” 〔4〕 王宁也说:“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所出土的《易占》即是《归藏》之《郑母经》等篇所引据的易占类古书。”〔6〕这一意见,现在已被基本接受了,应该说是正确的。
    《归藏》一书,《周礼》(《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山海经》(《山海经》曰:“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玉海》)引,今本无)、桓谭《新论》(《新论.正经》:“《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王充《论衡》(《论衡.谢短》:“《易》有三家,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伏羲所作,文王所造,《连山》乎?《归藏》,《周易》也?”)曾论及,杜子春、郑玄也曾见过(《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郑玄注:“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又《周礼.春官.大卜》注曰:“《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又注引“杜子春云:‘《归藏》’黄帝易。”),而《汉书.艺文志》未载。《隋书.经籍志》说:“《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贯于《周易》之首,以备殷易之缺。”〔11〕朱彝尊曰:“《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若《三坟书》以《归藏》易为气坟,其爻卦大象曰:‘天气归,地气藏,木气生,风气动,火气长,水气育,山气止,金气杀。’各为之传,则较传注所引大不伦矣。”〔12〕 案:朱说是。秦简《易占》与《三坟书》之《归藏易》全不相涉,可知《三坟书》之《归藏易》不可信。与马国翰所辑看,《归藏初经》六十四卦卦名多见于秦简《易占》,《齐母经》内容不见,《本蓍》篇也不见,《启筮》篇有两条与简文同,《逸文》则有六条同,而《郑母经》则每条都见于简文。马氏所谓“逸文”,凡传记所引无篇名可考者,皆附于下。〔13〕 因此,出于《郑母经》的可能性很大。在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五中,引《归藏》不见篇名者有“二十五事”,多数与简文同。《启筮》篇至少有一条与简文同。而《郑母经》四条,皆见于简文。《初经》、《齐母经》、《本蓍》篇内容则不见。秦简《易占》见于《归藏》篇名者,全在《郑母经》和《启筮》篇。从其体例看,《郑母经》与简文最为接近。《启筮》篇与简文同者,体例与《郑母经》亦同;与简文异者,体例与《郑母经》亦异。〔14〕疑《启筮》篇与《郑母经》体例相同的几条,本为《郑母经》的文字,后人误引。因此,秦简《易占》不仅是《归藏》,更准确一点,应当是《归藏易》的《郑母经》。
    对于《归藏易》《齐母经》、《郑母经》的得名,马国翰曾有讨论:“齐母不知何义。按《归藏》以*;为首,*;者物之母也。郭璞《山海经》注又引有郑母。疑十二辟卦以十二分野配之,未审是否。”〔13〕这是说,“齐”,“郑”当为地名。但地名后为何称“母”?与《归藏》又有什么联系?马国翰不能回答。笔者认为:“郑”当读为“奠”。吴大澄《说文古籀补》:“奠,古文以为郑字。”郭店简《性自命出》第27简“郑卫之乐”,“郑”字就写作“奠”。金文也是如此。《金文编》卷五载《郑伯*4父鬲》、《郑虢仲鼎》等“郑”皆写作“奠”。而“奠”与“尊”通用。《仪礼.士丧礼》:“脯醢醴酒,幂奠用功布。”郑玄注:“古文奠为尊。”朱*5《说文假借义证》引此云:“惠(栋)云:‘古尊字作奠,与尊相似,故讹。’则非借字。”但“奠”又通“帝”。《周礼.春官.瞽*7》:“世奠系。”郑玄注:“故书奠或为帝。”《周礼.春官.小史》:“奠系世。”郑玄注:“故书奠为帝。杜子春云:‘帝当为奠。’书帝亦或为奠。”由此可知,“郑母”即“奠母”,“奠母”即“尊母”、“帝母”,即以母为尊,以母为主。孔颖达曰:“孔子曰:‘吾得《坤乾》焉。’殷易以坤为首,故先坤后乾。”贾公彦曰:“此《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又曰:“殷以十二月为正,地统,故以坤为首。”〔13〕《归藏》又号为《坤乾》,在卦序上先坤后乾,以坤为首,而“奠母”这一名称正体现了《归藏》卦序“尊母”、“帝母”,即以母为尊、以母为主思想。其称“经”而不称“篇”,就是势所必然的了。
    王家台秦简《归藏》有两种竹简,一种竹简宽而薄,一种竹简窄而厚。王明钦《概述》据此认定有两种抄本。这是可信的。据介绍,这两种秦简《归藏》出现卦名76个,其中重复者23个,不同者53个。这53个卦名,与《周易》同者居多,不同者也有一些。研究这些异文,对于认识《周易》卦名的本义,了解传本《归藏》的卦名,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本《周易》卦名豫,阜阳汉简本、 〔15〕汉石经残字、王弼本等皆作“豫”。帛书《易经》本作“馀”,帛书易传《系辞》、《衷》作“余”,〔16〕上海博物馆所购楚简《周易》作“”。 〔17〕宋李过《西溪易说》所载《归藏》卦名“兼”下有“分”。 〔18〕明董斯张曰:“不知当《周易》何卦也?” 〔12〕清黄宗炎曰:“分当属睽。” 〔19〕朱彝尊曰:“《归藏》六十四卦其名或异,然亦皆依反对为序,以谦作兼,而分次之,则分为豫也。”〔12〕秦简《归藏》“豫”则作“介”。王明钦认为:“秦简《归藏》的‘介’和传本《归藏》的‘分’……是由于形近讹误所致。‘介’字形作 ,‘分’字形作  ,在书写随意的竹简文字中,很容易混淆。实际上简本和传本应是一致的。” 〔2〕这是正确的。但“介”与“分” 何者为是呢?还值得继续探讨。笔者认为:传本“分”当系“介”字之误。《尔雅.释诂上》:“介,大也。”《易.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王弼注:“受兹大福。”《文选.张衡〈思玄赋〉》:“遇九皋之介鸟兮,怨素意之不逞。”旧注:“介,大也。”上海简本“”,帛书《易传》作“余”,帛书《易经》本作“馀”。“”字亦见于《栾书缶》。郭店楚简“余”字6见,有4例即作“”,如《成之闻之》第33、36简,《尊德义》第23简。 〔20〕“”为“余”之繁文。《说文.食部》:“馀,饶也。从食,余声。”“余”从“馀”得声,故可与“馀”通用。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第14简“又余于下”、“又余于上”两“余”字,皆为“馀”字之借。“馀”、“豫”音义皆近,故可通用。“余”从“馀”声,“豫”从“予”声。《礼记.曲礼》下:“予一人。”郑玄注:“予,余古今字。”《史记.龟策列传》“豫且”,《庄子.外物》作“余且”。“馀”有饶、多义,而“豫”《说文》以为“象之大者”,当有大义。两字义当相近。〔17〕“介”有大训,与“馀”、“豫”同义。如作“分”,“馀”、“豫”的异文就不好解释。由是可知,秦简《归藏》作“介”是正确的,传本《归藏》作“分”确是形近而误。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探讨《周易》豫卦卦名的本义。孔颖达《正义》:“谓之豫者,取逸豫之义,以和顺而动,动不违众,众皆悦豫,故谓之豫也。”程颐《易传》:“豫者,安和悦乐之义。”朱熹《本义》:“豫,和乐也。”是皆训豫为乐。案,卦名豫当训为大而不当训为乐。第一,从秦简《归藏》来看,“豫”义为大,与“介”是义同通用,如训为乐,则秦简《归藏》卦名“介”(实际也包括传本《归藏》卦名“分”)无从解释。第二,豫训为大符合《说文》“象之大者”之说。第三,豫与谦为反对卦,其义当与泰否、损益等同,一正一反。豫训为大即骄傲自大,与谦卦谦虚之义正相对,如训为乐,相反之义则不明显。第四,《杂卦》是以两卦对举见义的形式揭示《周易》六十四卦卦德的专论,其主要的解释方法是“以异相明”,即通过揭示两卦的对立关系来凸显其各自的意义。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乾卦》和《坤卦》阴阳相错,卦画相对,其德性“刚”与“柔”也相反;《比》和《师》两卦卦画相综,互相反对,其德性“乐”和“忧”也相反;《临卦》和《观卦》卦画为覆,其义也相反,一是与人,一是营求。其解说《谦》、《豫》之义也是如此:“《谦》轻而《豫》怠也。”“轻”就是自贱,就是小。《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史记.平准书》:“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裴《集解》:“瓒曰:‘轻亦贱也。’”《说文.心部》:“怠,慢也。”“慢,不畏也。”《广韵.谏韵》:“慢,倨也。”《周易.系辞传》:“上慢下暴。”孔颖达疏:“小人居上位必骄慢,而在下必暴虐。”由此可知《杂卦》《谦》轻而《豫》怠”是说《谦卦》之义为自贱、谦虚,而《豫卦》之义为傲慢、自大。以豫为大与《杂卦》之说正合。
    今本《周易》卦名蛊,帛书《易经》作“”,秦简《归藏》一作“亦”,一作“夜”。古音“亦”、“夜”均为铎部喻母,“蛊”为鱼部见母,韵部相近,“亦”、“夜”当为“蛊”之借字。“”从固得声,“固”为鱼部见母。《一切经音义》引《字林》云:“蛊音固。”所以,“”也是“蛊”字之借。宋李过《西溪易说》所载《归藏》卦名有“夜”(《西溪易说.原序》) 〔 18〕。明董斯张曰:“不知当《周易》何卦也?” 〔12〕清黄宗炎以为:“夜当属明夷。”〔19〕朱彝尊以为:“规、夜二名,不审当何卦,非、,则噬嗑、贲当之也。” 〔12〕马国翰以为:“夜有遇取女义,疑……夜当属也。” 〔13〕于省吾认为:“《归藏》已有明夷,黄说非也。《西溪易说》引《归藏》无豫卦,夜卦即豫卦。”〔21〕 由上可知,秦简的介卦即豫卦,从秦简的卦画看,夜卦为《周易》的蛊卦无疑。黄、马、于说皆误,没有秦简《归藏》的出土,这一疑案是难以解决的。
    今本《周易》卦名,秦简《归藏》作* 。疑* 即* 之省文。《尔雅.释言》:“,*也。”《说文.网部》:“* ,鱼网也。从网,*:声。*:,籀文锐。”“* ”古音为月部见母,与“”同。《释名.释言语》:“,决也。有所破坏决裂之于终始也。”决通缺。《说文.缶部》:“缺,器破也。”《小尔雅.广诂》:“缺,隙也。”卦象钠上六象器物有缺口,故名为“”。因此,“*”当是“”之借字。宋李过《西溪易说》所载《归藏》卦名有“规”。〔18〕 明董斯张曰:“不知当《周易》何卦也?” 〔12〕清黄宗炎以为:“规”当属“节”。 〔19〕朱彝尊疑为。〔12〕马国翰认为:“古者书契取诸,于规义近……规当属” 〔13 〕 于省吾认为:“规并见母字,音近字通。《埤雅.释鸟》‘子规’,《离骚》作‘鹈*;’,扬子云《反离骚》作‘*<*=’,《广雅》作‘*>*;’,一名杜鹃。*;鹃亦见母字。”〔21〕王明钦也以为规即。 〔2〕笔者颇疑规相当于《周易》的随卦。一是传本《归藏》卦名不见随。二是在李过《西溪易说》所引中,“规”居“夜”前,从秦简已知“夜”相当于蛊,在《周易》中,蛊与随对,秦简《归藏》居“夜”前的“规”就应该相当于随,而不当是。三是规、随义近可通。《说文.钏部》:“随,从也。”而规有摹仿、效法义。《文选.张衡〈东京赋〉》:“规遵王度,动中得趣。”李善注引薛综曰:“规,摹也。”韩愈《进学解》:“上规姚姒,浑浑无涯。”摹仿、效法也是从。故传本《归藏》以规代随。由此看,朱彝尊、于省吾以马徒为随也是靠不住的。〔21〕
    今本《周易》卦名颐,帛书《易经》、传本《归藏》同,秦简《归藏》作“亦”。古音“颐”为之部喻母,“亦”为铎部喻母。《诗经.风.钒》、《小雅.巷伯》之鱼合韵,〔22〕 可知两部音近。《隶释》十二《督邮斑碑》:“啧意五业。”洪适释:“啧当读为颐。”《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释文》:“赜,京作啧。”《集解》、《左传.定公四年》《正义》引颐作啧。而从“责”之字与从“亦”之字多通。如《说文》:“迹,或作。”《尔雅.释兽》:“其钎躔。”《释文》:“钎又作。”《左传.哀公元年》:“复禹之绩。”《释文》:“绩,一本作迹。”《国语.齐语》:“远绩以成名。”《管子.小匡》绩作迹。《后汉书.邓晨传》:“晨发积射士千人。”李善注:“积与迹同,古字通用。”而颐卦的卦形为,颐义为口腮,颐卦的卦形象口腮形状。故《噬嗑.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因此,今本《周易》的“颐”当为本字,而秦简《归藏》“亦”当为音近相借。
     利用秦简《归藏》的材料,我们还可以探讨另外一些问题。
     比如对所谓“*;”和“ ”字的认识。干宝《周礼》注有“初”,朱震以“”为坤。 〔12〕《字补.八部》:“*;,《归藏易》坤字。”毛奇龄《易小帖》:“《归藏易》卦名有异字,以坤为*;” 〔23〕 马国翰据《初经》补“*;”为《归藏》首卦坤。 〔13〕王明钦《〈归藏〉与〈周易〉卦名、卦画比较表》因袭之。〔13〕 而秦简《归藏》501号简有云:“〓〓曰不仁昔者夏后启是以登天啻弗良而投之渊〓共工队□江……” 〔13〕从文例上看,王明钦以〓为坤字是正确的。〓上从大,中从目,下从分,但不知是何字。疑摹写有误。〓字当为寅字。因此我颇怀疑“*;”为〓字,也就是寅字之讹体。而“与“*;”形近,也当是寅字之讹。如此说能成立的话,“*;”或“”就不应是卦名坤,而应是卦辞中的一个词。因为从王明钦《概述》一文所披露的秦简《归藏》54个卦名看,除乾卦外,其它53个卦名都是在卦画之后,“曰”字之前。这一条自然不能例外。所以,卦名应该是〓,而不应该是〓。以“*;”或“”为坤卦的卦名,应该是错把卦辞当作了卦名。这种错误并非个别。如《路史.后纪五》说:“《归藏.初经》卦皆六位,‘初坤’、‘初乾’、‘初离’、‘初坎’、‘初兑’、‘初艮’、‘初震’、‘初巽’也。其卦又有‘明夷’、‘营惑’、‘耆老’、‘大明’之类。”李家浩指出:“据《归藏》卦辞文例,‘大明’、‘营(荧)惑’、‘耆老’与(6)的‘巫咸’、(9)的‘皋陶’相当,当是筮占的人名,而不是卦名。”〔4 〕这与把卦辞中的〓字当成坤卦的卦名有类似之处。
     王明钦《概述》一文将秦简《归藏》的乾卦称为“天目”,其根据是181号简:“天目朝=不利为草=下口……” 〔2〕从已披露的秦简《归藏》54个卦名看,有53个卦名都是在卦画之后,“曰”字之前。只有乾卦卦名后无“曰”字,而代之以“目”。因此,笔者颇疑简文书写有误,“曰”、“目”形近,书手错将“曰”字写成了“目”字。如果这一推测能成立的话,那么,《周易》的乾卦秦简《归藏》就是作“天”了。《周易.说卦传》:“乾为天。”将乾称为“天”是理所当然。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出土之后,学人们都注意到了帛书《易经》卦名与《归藏》的联系。〔24〕有人更强调“帛书《周易》的直接来源,一定不是今本《周易》”,而是《归藏》一类的先秦占《易》。 〔7〕其实,秦简《归藏》的卦名与今本《周易》同者更多于帛书《易经》。秦简《归藏》卦名与今本《周易》全同者有21个,它们是旅、丰、临、升、复、节、涣、损、咸、讼、师、比、履、同人、大过、困、井、大壮、兑、归妹、渐。此外小过误书为大过,否写作,实质也是同于今本《周易》。这样,就达到了23个。而秦简《归藏》卦名与帛书《易经》全同者却只有15个,它们是旅、丰、小过、复、节、涣、损、讼、师、比、同人、困、井、归妹、渐。特别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临卦,帛书《易经》作林,传本《归藏》作林祸,而秦简《归藏》作临;咸,帛书《易经》作钦,传本《归藏》作钦,而秦简《归藏》作咸,全同今本。此外,升,帛书《易经》作登,传本《传藏》作称,而秦简《归藏》作升;否,帛书《易经》作妇,传本《归藏》作否,而秦简《归藏》作;大壮,帛书《易经》作泰壮,帛书《易传》作大壮,而秦简《归藏》作大壮;兑,帛书《易经》作夺,传本《归藏》作兑,而秦简《归藏》作兑;离,帛书《易经》作罗,传本《归藏》离,而秦简《归藏》作丽。〔2〕 事实证明,不是帛书《周易》,而是今本《周易》的卦名,距离秦简《归藏》更近。帛书《周易》卦名的异文,大多是假借而非本字。王引之曰:“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钞为病矣。”〔25〕如临卦,帛书《易经》作林,显然是借字,因为传本《归藏》作林祸,“祸”如果不误的话,“林祸”应该读作“临祸”,而秦简《归藏》作临,正印证了今本《周易》的正确。
    值得注意的是,秦简《归藏》以―表示阳爻,∧表示阴爻。坤卦由6个∧组成,临卦由4个Λ和两个―组成,观卦由两个―和4个Λ组成……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收购的楚简《周易》的卦画阴爻不作∧而作,但阳爻、卦名、卦爻辞却基本相同。 〔17〕阜阳汉简《周易》也是如此。〔15〕说明∧或如同马王堆帛书《易经》的┛ 一样,只是阴爻的一种别写,而不是性质不同的数字。这与阜阳汉简《周易》、帛书《周易》经传、楚简《周易》、秦简《归藏》卦名的异文一样,它们一般都是假借。我们知道应该将卦名的假借读以本字,也就应该将∧、、┛视为阴爻。此外,《周易》阳爻称九而阴爻称六,按照传统的说法,《归藏》阴爻当称八。如《左传.襄公九年》:“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杜预注:“《周礼》‘太卜…… 掌三《易》’。然则杂用《连山》、《归藏》、《周易》。二《易》皆以七、八为占,故言遇艮之八。〔26〕李石说:“夏、商因之,皆以七、八为占,《连山》、《归藏》是也。后世浇薄,始用九、六为占。”罗泌曰:“《归藏》用八。” 〔13〕如果秦简《归藏》的∧是六,上海简《周易》阜阳汉简《周易》的、马王堆帛书《易经》的┛是八的话,则与传世文献的记载截然相反,就当是《归藏》用六而《周易》用八了(这一点笔者受到了李学勤先生的启发。李先生认为“八”古文字作“)(”而非“”。这就从字形上否定了“”为数字的可能。)。反之,如果视秦简《归藏》的∧和上海简《周易》阜阳汉简《周易》的、马王堆帛书《易经》的┛皆为阴爻的变通写法,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记载就可说通。两说的利弊优劣,应该是清楚的。
 
参考文献:
〔1〕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J〕.文物,1995,(1):37-43.
〔2〕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北京大学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3〕连劭名.江陵王家台秦简与归藏〔J〕.江汉考古,1996,(4):66-68.
〔4〕李家浩.王家台秦简易占为归藏考〔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1):46-52.
〔5〕李零.跳出周易看周易〔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6):22-28.
〔6〕王宁.秦墓易占与归藏之关系〔J〕.考古与文物,2000,(1):49-55,55.
〔7〕邢文.秦简归藏与周易用商〔J〕.文物,2000,(2):58-63.
〔8〕(王明钦.归藏与夏启的传说――兼论台与祭坛的关系及钧台的地望〔A〕.华学:第3辑〔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212―226.)
〔9〕王葆.从王家台秦简看归藏与孔子的关系.北京大学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10〕柯鹤立.兆与传说――关于新出归藏简书的几点思考.北京大学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11〕魏征,等.隋书: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3.913.
〔12〕朱彝尊.经义考: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8.28-30.
〔13〕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13-21.
〔14〕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92-196.
〔15〕胡平生.阜阳汉简周易概述〔A〕.简帛研究:第3辑〔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56.
〔16〕廖名春.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释文〔A〕.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56.
〔17〕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J〕.周易研究,2000,(3):22.
〔18〕李过.西溪易说〔M〕.四库全书:经部易类〔Z〕.文渊阁本.
〔19〕黄宗炎.周易寻门余论:卷下〔M〕.四库全书:经部易类〔Z〕.文渊阁本.
〔20〕张光裕.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
〔21〕于省吾.双剑易经新证:卷二〔M〕.双剑群经新证双剑诸子新证〔Z〕.上海:上海书店,1999.22.
〔22〕王力.诗经韵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2.
〔23〕毛奇龄.易小帖:卷四〔M〕.四库全书:经部易类〔Z〕.文渊阁本.
〔24〕于豪亮.帛书周易〔J〕.文物,1984,(3):15.
〔25〕王引之.经义述闻: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2.
〔26〕孔颖达.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22: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2-6 16:20 编辑

網絡付費下載文章

从考古资料看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海进海退【转载】
——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研究馆员  葛国庆

宁绍平原,由浙江中东部的萧山、绍兴、上虞、余姚、鄞县、镇海七市、县、区的海岸平原组成,其状成东西向走廊。它南倚天台、四明、会稽三大山脉,北枕杭州湾,东濒东海,西临富春江,总体地貌呈南高北低走势,依次为山地—平原—海岸格局。这里海岸线特长,以明清拒潮海塘为基线,自萧山至镇海,岸线长达210公里,面积达8000多平方公里,是浙江省内仅次于杭嘉湖平原的最大平原。历史时期的宁绍平原,随着海进海退,潮起潮落,水陆交替频繁。因此,生活在这一走廊地带的古人类,往往被迫随着海潮的进退,演绎着海进我退,海退我进的人地奋斗。毫无疑问,这一地区历史时期遗存的人类遗址,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海进海退的印记,假如我们手头有足够多的遗址发掘资料,就不难梳理出几次大的海进海退在宁绍平原的活动规律。可惜的是当今这一区域的遗址考古资料尚不够齐全,有许多还被深深地埋在地下,不为世人所知;更有不少虽已被发现或发掘,但要素信息获取不足,给相关课题研究带来遗憾。尽管目前我省对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还处在薄弱阶段,遗址资料为历史研究所用还相对滞后,但这并不排除,我们在现有资料基础上,先作些探讨性研究,为后人作些奠基。
对宁绍平原海进海退的全面深入研究,得归功于陈桥驿先生。他在1984年的《地理研究》和1989年的《东南文化》上,先后发表了《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和《越族的发展与流散》等研究文章,为我们今天展开对宁绍平原的古地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椐陈桥驿先生的研究成果,本文仍以三次大的海进海退为纲目,并试图借鉴现有遗址考古资料,再作些相关细节的研究尝试。
一、星轮虫海侵与宁绍平原
陈桥驿先生在《越族的发展与流散》中称:“星轮虫海侵发生于距今10万年以前,海退则在距今7万年以前。这次海侵从全球来说保存下来的地貌标志已经极少,不必再说宁绍平原了。”已往考古资料显示,浙江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是建德乌龟洞距今约5万年前的人类犬齿化石“建德人”;其次是临海灵江底河砂中伴出的头骨化石“灵江人”和桐庐印渚镇的头盖骨和下颌骨化石“桐庐人”。但新的考古资料就彻底改写了浙江的人类活动史:安吉上马坎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表明,浙江的古人类活动历史至少在距今5-10多万年前;而今又在原遗址下再次发现更早的遗址,有专家初步把它定为距今80万年前。新的研究动向将“建德人”犬齿化石重新鉴定,认为在10万年以前。如此,宁绍平原上目前虽尚无星轮虫海侵时期古人类活动的考古依据,但说它没有尚为时过早。
二、假轮虫海侵与宁绍平原旧石器时代遗址
“假轮虫海侵发生于距今4万多年以前,海退则始于距今约2.5万年以前。这次海退是全球性的,规模极大,中国东部海岸后退约600公里,东海中的最后一道贝壳堤位于东海大陆架前缘-155米,C14测年为14780±700年前,这是至今发现的假轮虫海侵的最后海岸线。这次海退,对于中国东部各地原始居民的繁衍发展,关系至为重要,宁绍平原即是其中之一。”
假轮虫海侵海退期间宁绍平原上人类活动迹象的有无,从外围的考古资料综合分析,基本可以给“有”的回答。这因为稍外围有“上马坎人”、“建德人”、“灵江人”、“桐庐人”作依据,近围有浦江1.1万年前的上山遗址,嵊州1万年前的小黄山遗址。从理论上讲,宁绍平原上之所以尚没有发现假轮虫海侵时期的遗址,其理由不外于三:其一,旧石器时代人类还少有形成群居定居的习俗,长期的游荡生活,加上生活器具的原始与简陋,往往尚难形成足以反映当时生活面貌的遗址;其二,这一带海进海退活动频繁,海岸线的升降大起大落,加上后一次卷转虫海侵使海平面足足上升了100多米,这就有可能使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带近海而居的古人类遗迹,大多已远在今海岸线外几百公里的深海底下;或虽在宁绍平原下,但早被厚厚的一次次的海侵淤积泥所覆盖;其三,我省浙东沿海史前遗址的全面调查与发掘,近10年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工作有待考古工作者去努力。再则,旧石器时代遗址较之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客观上发现概率更低,发现难度更大,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一大方面。惊喜的是:这一带更早的人类文明曙光似乎已渐渐向我们走近。余姚田螺山遗址《发掘简报》称:“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通常会把纯净的淤泥层看作生土层。在田螺山遗址距地表5米多深的淤泥层下的地下山坡表面发现了一些微粒木炭,另外在DK3(施工坑)一角的地质钻探中,在近10米深处发现了一些木炭和可能是小陶块的颗粒,这为我们在姚江流域寻找距今七八千年以前的古人生活遗存、揭开河姆渡文化起源之谜提供了线索。”中国文物报社研究员曹兵武对此认为:“浙江的好几个遗址都有海侵地层的线索,在田螺山是上下海相沉积层之间夹着文化层,遗址所用水稻田的上下还有明显的沼泽泥炭化堆积层,这是研究在全新世海侵与气候、环境波动变化十分难得的线索,如果通过文化与自然地层的结合与精确研究,能将大家普遍关注的全新世几次大的环境事件的确切时间、幅度等搞清楚,不仅解决了这个遗址聚落选址与兴衰变化等地区性问题,也将为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一些全新世环境变化与文化适应问题提供精确的标尺。”相信,随着浙江旧石器时期遗址考古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宁绍平原新的考古资料的不断获取,不久的将来,这片土地上假轮虫海侵时期的人类活动遗址或遗存物,一定会有全新的发现与收获。
三、卷转虫海侵在宁绍平原遗址中的印痕
“卷转虫海侵从全新世之初就开始掀起。到距今1.2万年前后,海岸就到达现在水深-110米的位置上,到1.1万年前后,上升到-60米的位置上,到了距今8000年前,海面更上升到-5米的位置上。这次海侵在7000-6000年前到达最高峰。东海海域内伸到今杭嘉湖平原西部和宁绍平原南部。……钱塘江以南,今会稽、四明诸山山麓冲积扇以北,也成为一片浅海。”这是陈桥驿教授及其老一辈地质、地理学家们共同研究的成果。
为便于对上述卷转虫海侵几个年段,与宁绍平原及其近周已发现发掘的遗址,有个更直观的了解与对比,这里先撷取一些代表性遗址所公布的断代,与卷转虫海侵所对应的年段进行罗列排序,以寻找海侵在这些遗址中的印记。
表一  卷转虫海侵进程与宁绍平原及其近周代表性遗址概览
  
海侵分段
  
各段距今时间
与现海平
  
面高差
遗址名称
遗址断代
  
(距今/年)
12000年前后
-110米
11000年前后
-60米
浦江上山
11000-9000
8000年前
-5米
嵊州小黄山
10000-8000
(三~四)
8000-7000年
(?)
萧山跨湖桥
8000-7000
7000-6000年
最高峰
  
(?)
慈溪童家岙
7000-6400
余姚田螺山
7000-5500
余姚河姆渡
7000-5000
五※
6000年以后
  
(探讨期)
(?)
宁波八字桥
6000-4700
绍兴寺前山
6000-3000
舟山唐家墩
5700-4700
临海里坑
5500-4500
余杭良渚
5300-4200
绍兴马鞍仙人山
5000-4000
绍兴马鞍凤凰墩
4500-4000
绍兴陶里金白山
4500-4000
绍兴陶里壶瓶山
3600-2000
绍兴安昌后白洋
3000-2500
绍兴袍谷
2300-2000
〖注:表中卷转虫海侵分段中的一、二、三、四,按陈桥驿先生《越族的发展与流散》一文所列;(三~四)、五※,系笔者为便于探讨问题而加〗

   上表可见: 卷转虫海侵第一阶段,宁绍平原及其近周,尚未见相关遗址的发掘资料。第二阶段,在浦阳江上游发现了距今11000~9000年的上山遗址。第三阶段对应遗址是2005年新发掘的小黄山遗址,距今10000-8000年。(三~四)阶段对应遗址,正好有距今8000-7000年的萧山跨湖桥遗址。该遗址最大的亮点是:出土有完整的独木船和木桨,且制作讲究,工艺先进,它是新石器时期人类创造的水文化实物见证。然而,从其文化层之上覆盖着厚达4.6米的青灰色湖相淤积泥来看,它的突然中止,似乎与一场突然降临的既大面积、又长时期的水害有关。第四阶段代表性遗址可选为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 - 5000年。该遗址上层文化层之上,与萧山跨湖桥遗址一样,也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青灰色湖相淤积泥,其中北面最厚处达2.5米。这些在遗址考古中文化层之上的地层,虽非文化层,却与文化层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它极可能记录着整个遗址突然覆灭的真实原因,可惜目前许多遗址发掘报告都没能记录这一点。
四、问题与思考
这里需要专门提出问题并力求引起思考与讨论的是:上表中的“五※”,属笔者自定并特意附加的,我们暂且把它作为探讨期。这是因为按陈桥驿先生的研究成果,在距今7000-6000年,为卷转虫海侵的最高峰期。也就是说,过了这个时期,这次海侵就将转入海退,海岸线又将渐渐退离宁绍平原。但根据这以后宁绍平原及其浙东沿海已发现发掘的遗址布局与对应断代情况来看,似乎当时的人类居址,并没有稳定下来,或随着海退向海岸线延伸。恰恰相反,之后的遗址反而一直在自东向西迁徙,尤其是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系列遗址,自舟山、象山、奉化、宁波,越过余姚的姚江流域,一直向西进入绍兴、萧山。从地理位置看,从东向的杭州湾口一直向西向的杭州湾纵深迁徙,最终渐渐远离东海;从迁徙趋势看,从海口逐渐向内陆高地、山间盆地深入,最终进入山地或登上平原中的丘阜;从相对年段的遗址数量变化看,呈现出少——多——更多——更少的态势。这里想借用冯小妮、高蒙河两位学者在《东南文化》上发表的《宁绍地区早期遗址群的量化分析》一文成果,并经概括整理成表二,以利从遗址迁徙兴衰的脉络中,间接分析和探讨相关问题。
表二  宁绍平原及浙东沿海河姆渡文化时期遗址兴衰概览

  
分期
  
距今时间(年)
相当于环太湖流域对应文化时期
总 数
  
主 要 分 布 地 及 趋 势
7000-5800
马家浜文化
16
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区北麓和慈溪南部山地之间的峡港海积平原,最集中处在姚江流域,晚段比前段数量有较大增幅
5800-5200
崧泽文化
44
分布格局和一期未发生质的变化,仍以姚江流域为主且较集中在北岸;但晚段数量激增,平面布局也有较大突破,有向四周发散趋势。舟山群岛出现遗址,象山、奉化有所增加
5200-4000
良渚文化
72
分布更呈分散趋势,姚江流域开始向支流发展;晚段舟山至姚江数量急剧减少,重心明显西移,绍兴地区密度超过姚江流域
4000-3100
马桥文化
7
数量大幅减少,且多集中在绍兴地区;浙东沿海仅象山一处

根据表一、表二所反映现状,笔者以为有以下三方面问题值得思考与探讨:
(一)、卷转虫海侵最高峰时间极有可能不在距今7000-6000年,而在距今5000-4000年间。
这里主要以遗址发掘中的地层关系和遗址群在宁绍平原的迁散趋势、兴衰规律为分析依据。理由有三:
1、遗址发掘中之地层叠压依据。上面已经说了,河姆渡遗址上层文化层之上,叠压着厚达2.5米的青灰色湖相淤积泥。再扩大些视野,整个姚江流域及其周边,30多处河姆渡文化遗址群,虽然有些资料没有明确标注上层文化层之上的覆盖层,但其下限时间几乎都与河姆渡遗址十分接近。这一共性能说明什么呢?除了在距今5000年前后,淹盖在河姆渡遗址之上的那次大海侵,陆续把周边不同高差中的遗址,一一淹埋于海水之下外,恐怕其他不会再有如此的外力,能促使这么多遗址形成这一共性。
2、姚江流域遗址群突然分散、急剧减少之依据。上述表二分期中明显可以看出,第一期至第二期前段,在宁绍平原及其沿海上的遗址,不仅居址稳定,且发展较正常,未见任何导常趋势。但第二期晚段起,已有轻微骚动的感觉。到第三期前段明显出现异常情况,中心区域姚江流域上的遗址渐渐往支流转移。这一反常趋势,证明在河姆渡遗址周边的姚江核心区域,已渐受水害进犯。到第三期晚段,这一当时宁绍平原上人类活动最繁华之地,已出现土崩瓦解之势,表现出遗址存有量一落千丈,一部分进入南部山麓,一部分向西进入萧绍流域,今绍北平原中几多山麓间或小丘阜上的几处遗址,当是这批西撤队伍的足迹。从众多遗址上下限断代看,完成这一剧烈动荡的时间,正是距今5000-4000年间。
3、大禹治水故事情迹之依据。在江南大地一个大禹治水的故事,不仅口碑流传极盛,且多种史料均广有记载。《尚书·尧典》载:尧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吴越春秋》云:“帝尧之时,遭洪水滔滔,天下沉渍,九州瘀塞,四渎壅闭”。]又曰:“尧遭洪水,人民泛滥,遂高而居。尧聘弃,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研营种之术。”《越绝书》云:大禹“忧民治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这里暂且不争辩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真有其人其事还是神话传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定会是当时特定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的衍生物,否则,多种史料不可能如此长篇累牍地详述那“汤汤洪水”中大禹父子先后治水的故事。窃以为,在距今5000-4000年的尧、舜、禹时代,真是那场卷转虫海侵最后一波也是最高峰的一波海进,肆虐了宁绍平原,才导致这一区域间已处于密集型的遗址群,遭受了近乎灭顶之灾的水害。联系禹父鲧治水不成,而至禹顺利平成的故事情迹,抑或正是鲧治水尚处于剧烈的海进期,而至大禹治水时已得天时地利,海进已从最高峰期转入稳定期,甚至海退期,故治水得成。这决不是凭空臆想。
固如此,卷转虫海侵最后一波洪峰当肇始于距今5200年前后,至5000年河姆渡遗址终止时,海侵已淹及姚江流域较低洼地块。之后海侵继续推进,海平面不断上升,遂导致整个姚江流域主干段上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群全面迁散,一部分顺着姚江支流向上游的四明山地迁徙,一部分向西向的杭州湾纵深进入绍兴、萧山。由于这次迁徙十分分散,又多散落在大范围的山麓冲积扇之中,不久后的海退又使他们陆续辗转,这或许就是今人较难发现这阶段比较成气候的大遗址的原因之一。
(二)、卷转虫海侵最高水位有可能在今海平面上12米左右。
目前所能见到的卷转虫海侵分阶段海平面资料,仅为陈桥驿先生考定的第一阶段距今海平面-110米、第二阶段-60米、第三阶段-5米这三组数字。而最高水位呢?至今还是个空白点。由于绍兴是越国的发祥地,越国建国始自夏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时间约在公元前2000年,即距今4000余年。这时卷转虫海侵已越过最高峰,继而进入渐退期,越国也开始在会稽山南今平水镇所在地的若耶溪旁建城立业。若耶溪侧有地名平水者,谓历史上曾有海水至此而平之说;平水又有地名“潮停弄”者(今改为茶亭弄),在今平水老街中段,土著盛传历史上海潮曾直薄至此而停。联系平水集镇下地层,在“潮停弄”稍下的“大道地”处,地下就全是海相淤积泥,证实海水确曾淹过这片土地。又上世纪60年代,在今平水镇会稽村昌峰自然村的田畈下,曾在海相淤积泥中挖掘出早期的独木船,只是当时未能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也未能把木船保存下来,实为之惜。但这已能说明,这里也确曾是一片海滩与港湾。根据绍兴方志与史料记载,自越王勾践建山阴小城和山阴大城以来,若耶溪一带已不再有海侵,也无任何象星轮虫、假轮虫海侵之记载,则可以说,平水若耶溪一带的海相淤积泥层,当始自卷转虫海侵最后一波洪峰。查得今平水镇“潮停弄”口的黄海高程为15.9米,而绍兴北部今海平面的黄河高程为3.9米,则可以推算出:卷转虫海侵最高水位当在距今海平面之上约12米。
(三)、卷转虫海退完全退出绍北平原的时间,当在春秋末至战国初。
要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和史料信息,较确切地推定卷转虫海退完全退出绍北平原的时间,已经不是件多大的难事。首先,在绍北平原中和整个平原处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袍谷,已存有袍谷战国遗址,时间为战国中晚期。就是说,当历史进程到战国中晚期,绍北平原中的海水已基本退尽,要不,人类居址就不会也无法进入这片土地。其次,春秋末期的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已委相国范蠡,在今绍兴的府山、蕺山、塔山三山之内,营建山阴小城和山阴大城,这也至少说明,这城址上肯定也已退尽了海潮。但由于绍兴城内自古有九座山,城址是建在有小山围护的台地上的,这里的地势会比袍谷遗址那里高出许多。城址上退尽了海潮,并不能肯定地说绍北平原上也已不再是浅滩或沼泽地了。再次,在绍北平原同一水平面下,至今未曾发现过春秋时期的墓葬或相应的地层文化,连平原和南部山区近交的山麓间,所发掘的墓葬也全属战国时期。这从另一角度可以认为:在春秋早中期,绍北平原上越人还无法落脚入住,或者至少还是一片沼泽地,否则,此时越人的居址或墓葬,肯定也会已进入这一区域。仅此三点,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绍北平原上的海水,直到春秋中期前后才基本退尽;春秋末年,地势相对高耸的台地上已可筑城;到战国中期,越人才完全可以进入这片平原,进行耕作和营建家园了。


對得起6百多點,上傳參考閱讀資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1: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2-2 01:31 编辑

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
老子文

夏道是轮回着的道 (夏人原住民的足迹遍布整个东、南亚一带)是远古非洲人沿海岸线追逐太阳起落有规律的考证足迹;天像于水地面上有古文化印证的痕迹 是远古非洲人效法太阳有规律而生活的痕迹 ...
                                  —— 老子释文
结论:夏道印证了周(利之后裔)人刮分土地之不幸!  ——  结束于秦(夏之后裔)人的崛起。

注:
1:结绳记事中的《六十四卦·易》中所提到的  元 亨 利 贞 是远古人族。

2:“元”是直立古人类;“亨”是会在水面上建造茅草窝棚的智人;“利”是拥有青铜金属工具与小麦种子的欧亚草原上的白人族,仅在距今4千至3千5百年以前才出现在东亚西域一代(小河墓地),因最后一次海退自然事件距今5千年左右,罗布泊一带开始干旱缺少生活水源,并少部分人向东沿海地区(当时还没完全成中原地理地貌)迁移时与当地原住民夏人发生地域归属冲突(交河古城),且有与古蒙族人杂交的欧罗巴人种,后形成以居住地特征为周姓人族(陕西周原),他们从没有参与或经历过向尧 舜 鲧 禹等夏人团体千年治水运动这种(德)业绩,侵占现任地盘;“贞”是夏族团队一支智力超强人族,拥有“偒 賢 咡 贞”等自然知识“精英”团队,与夏(古铜色皮肤)人同时代的史前人族。

3:全球古人类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母系社会,但古东亚地域夏人族的(非洲裔)母系氏族却在鲧时代一场罕见的洪水灾害中葬送的。有科考资料证实距今5至4千年前,古东亚地域下了七个月的倾盆大雨至使山洪暴发,夏族人口急剧下降,逃生(之键卦)出来的人一直向西、西北不分昼夜地高地(高原)“君子終日鍵鍵夕泥若厲无咎”从此再发展了人口并建立了父系社会。《六十四卦·易》是从大水为之【键】叙述着洪灾中逃生后并开始治水的清晰状况;【婦】卦讲开始发展人口的教授过程;【】卦讲社会组织之酋长的“选举”的标准;【禮】卦在敘述著统一的祭祀礼节活动需纠正各个部落纷乱不整的现状。《六十四卦·易》等等各卦都有它完整叙述逻辑的前后编排次序!“是故蓍之德員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肴之義易以工卦符是各卦所发生事件之地标所指引当时的地理位置。

4:帛书《系辞》在粗略地阅读后发现其作者选用之字今之语音总带有“尖尖”、“积极”、“减减”、“见见”等发 J 今之陕北口音,相比《易》之用古字不注重发音在于象形的一种特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发现全篇是在弘扬父系社会自然建立的生存大道,于是【键】之逃生要比【川】之阖户死亡作古强百倍,有“易與天地順,故能彌論天下之道”母系循规蹈矩的自然“閒”、“閵”,“闔戶胃之川,辟門胃之鍵”閉“天窗”等死与拓墙壁逃生之道的行為相比对 —— 生存即是希望的硬道理,遍布全篇的變動之势不可挡的劲头,早已指出蓍草算命“古物定命”是坐以待毙等等系辞口吻的相对批判......

5:相比较于《易》(结绳记事之古五子书·六十四卦)书名的《连山》、《归藏》、《黄帝·易》、《齐母经》、《郑母经》、《周易》等等皆是人文化的篡造署名一瞭而明,“子曰:作易者,亓知盜乎?”够奇技淫巧之伪造史书,为其霸占中原身份而作!秦·嬴政室僚确知《易》乃夏道之书免秦火,除后篡《周易》其余烧之!造假史实之人坑之!

时间有限,先写这些吧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6 16: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2-6 16:40 编辑

朱大可:西王母原型是印度湿婆瑶池位于西*藏(图)

2015年01月20日 08:53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万建辉
《华夏上古神系》是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20多年的研究成果,他通过跨文化研究,提出人类的上古神话起源于非洲。有评论称,这是继美国学者发现全球智人源于非洲、新西兰学者发现全球语言源于非洲后,又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断。 
       朱大可在书中还提出,中国女娲、盘古等上古神话,老子、孔子等先秦哲人,其原型或思想源头,均来自印度、西亚和非洲。这个观点,一经提出,即引发争议和关注。日前,朱大可接受记者专访,对华夏上古神话“西来说”做进一步阐发。

老子或是最早到印度取经的东亚人

      《华夏上古神系》中提到老子是印度留学归来的楚国人,孔子的血缘里有通古斯语族的印记,墨子则兼具了犹太先知和拉比的两重特征。
朱大可重点向记者介绍老子思想的印度痕迹。他说,把老子跟释迦牟尼做一次行为比较,会发现这两位伟大的圣者,遵循了同样的创教模式——都离家出走,都隐逸于树林,都选择某树(李树或菩提树)作为修炼场所,都盘腿反足(“双盘”),都做瑜伽式静*坐、调息和内观,都长着一对大耳朵,都从生老病死或老弱病残的生命现状出发进行沉思,最后又都发现了至高无上的真理。
       朱大可认为,这种相似性绝非偶然,因为他们都是印度“沙门运动”的成员,负有宗教改革的重要使命。另外,像有和无、道与名的概念,也都源于吠陀经。
       他因此推断,老子可能是最早到印度取经的东亚居民。老子借用婆罗门教的修行模式和宗教概念,创立出属于中国本土的独*立思想学派。老子的不朽性在于,他不仅善于借用,更善于超越和创造,由此推动一种全新的东亚思想体系的诞生。

西王母原型是印度湿婆

       朱大可认为,女娲、盘古、西王母等中国上古大神,也是“外来身份”。比如,对《山海经》的研究表明,西王母的原型是印度湿婆。
       《山海经》里面有关于西王母的三段描述,说西王母代表死亡和刑罚。这描述了湿婆的一种神格,湿婆是一位双面神,既代表生命,又代表死亡。《山海经》里描写的是关于毁灭和死亡的这一面。西王母的形象是豹齿虎尾,而湿婆的造型是披着虎皮。西王母蓬发善啸,因为湿婆是舞蹈之神,当她跳舞时,就会蓬散头发,发出尖利的啸叫。西王母头上戴了一个新月形的头饰(戴胜),这正是长在湿婆额头上的第三只眼睛。
       除此之外,《山海经》里还描写了西王母的穴居风格,这使很多人感到困惑,但放在湿婆身上就很好解释。湿婆在山上修炼了两万年,而修行的地点,就在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山的石洞里,位于今天的西*藏阿里地区,山下有一个美丽的大湖,叫玛旁雍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瑶池。

秦帝国的制度原型来自古波斯

       秦帝国(前221-前207)的制度原型来自古波斯,在朱大可看来,几乎接近于一个定案。
       秦帝国的车同轨、书同文、量同衡、人工水渠、豪华陵墓、驰道和驿传制度、烽火台报警体系、行省(郡县制)、锁子甲等兵器,其原型都源于300年前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前330)。
       依据常识判断,导致这种“大面积雷同”的概率很低,它只能是传播和模仿的结果。
       《史记索隐》更是宣称,秦始皇按照居住在甘肃临洮一带的长狄(岑仲勉考据为波斯移民)的形象,铸造了十二座铜人巨像。秦始皇之所以能够获知这些资讯,是因为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击败波斯,大量祆教徒向东逃迁,分北线和南线两路涌入中国,分别居住在甘陕和楚国南部(今湖南省衡山一带)。正是这些波斯难民中的贵族,向秦帝国传授了本国的政治经验。

华夏民族善于接纳“异乡神”

       朱大可说,华夏民族是一个善于接纳异乡神的民族,魏晋以来,它曾经以高度开放的姿态,接纳了佛教、景教(基*督教)、祆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
       商朝信奉“帝”周朝信奉“天”,这两个神都源于外部世界。郭沫若早就指出,“帝”字从形义两个方面,都来自苏美尔。朱大可则进一步发现,他们还拥有共同的神名音素标记,也就是说,在形音义三方面,“帝”都缘于西亚。这意味着一个有趣的事实 —— 商朝信奉的大主神,是不折不扣的“异乡神”
       为什么一个强悍的东亚帝国,要信奉几千里以外的神祇?在朱大可看来,华夏文明是原住民东夷族群跟西进的西戎族群冲突、融合的结果。这场漫长的冲突造成大规模死亡,也带来了文明的杂交、融合与生长的动力。

走在解密的路上

       朱大可说,反对《华夏上古神系》基本观点的声音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一些网民的无理性攻击,对此,他一笑了之。另一方面来自知识界,主要是支持“西来说”的学者,如刘苏里和任剑涛。
       有人挑战书中依据语言学所做的历史分期,如书名中“上古”的概念。朱大可说,“先秦能算上古时期吗?当史学界本身在分期上都一片混乱时,你又怎么能指望我的分期会得到各界公认呢?”
       “不过,这种专业的质疑是富有建设性的,它促使我把研究做得更加缜密。学术创新是一种探险运动,必然会露出各种大小瑕疵,需要不断听取意见并加以改进。”朱大可说,自我修正,是他的神话研究开放性的另一种证明。
       朱大可表示,《华夏上古神系》的用意,并非要马上解决问题,而是旨在提出问题,所以它变成一个庞大的问题平台。“大多数问题暂时还没有解,比如巴别语和巴别神系的细化、龙的起源以及三星堆的起源等等。《华夏上古神系》走在解密的路上,但远没有抵达终点,需要更多年轻一代的学人加入。”

[责任编辑:孙晨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6: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12-31 17:25 编辑

帛書《繫辭》與今本《易轉》對照版
———— 去偽存真 ————




格式:上帛書文
           下易轉文

標註:【  】—— 表示漏字;多字
           (  —— 文字結構之和
           (  )—— 本章句之和
           『  』—— 順序顛倒
            黑字 —— 錯別字


鍵川定矣。高已陳,貴賤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馬,在地成,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八卦相盪。鼓之        (
乾坤定矣。高以陈,贵贱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八卦相荡,鼓之【以】

之           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署。
          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注:
1 ,庳。帛書體本文中有“卑”象形文字,因此“庳”象形在此特指族群 —— 周人。
2 ,鍵川,乾坤。鍵川乃帛書體卦題名稱原型。“乾坤”乃八卦符號譯音 —— 方位及地貌特徵用字。
3 ,在天成馬~在天成象。“馬”—— 飛奔而千變萬化之義;“象”—— 定型之像。
4 ,剛柔相靡~剛柔相摩。“剛”—— 剛烈;固執。“靡”—— 散亂;或臣服,順從。“摩”—— 摩擦;磨滅。剛柔相靡 —— 好的賴的、軟的硬的、迎取背離,皆在順應中。
5 ,帛書體象形篆文組字,重在象形,皆為視覺畫像文義,非讀音而定有別漏、假借之分,非現代漢語標準 —— 得意忘象之字詞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7: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3-24 21:30 编辑

道成男,道成女。知大始,作成物。以易,           。能   易則知,    則易從;知則有親,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也;  可久則賢人之德  也,
道成男,道成女。知大始,作成物。以易【知】,(能。易则知),则易从。知则有亲,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

則賢人之業  也;         易閒    而                 理得,                             理得    而成乎亓中。
则贤人之业【】。(【】易,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乎其中【矣】


注:
1 ,閒。“閒”、“間”  —— 非漢字語義,指上古一部分民族之居住房屋特型。帛《易》中稱“利”之人有地穴式居住習俗,因高原处少雨日暴且風沙凜冽又寒暑多變,瞬間可摧毀任何地面凸起結構,不宜地面居所突起。因此利人挖地深2米,個邊寬2米,上鋪胡楊、灌木草為練,再覆蓋土層,上留一戶口為出入。而後裔的周人居所卻在地面以上起居室,但牆壁無門,頂棚照舊習俗製造亦留戶口木梯出入。老子文中所記述為“戶牖”確切,“牖”為銜接頂棚處預留方型孔洞,窗戶之前身,因不會在牆壁中設窗梁、門梁工藝而不知門窗為何物。“閒” —— 夜晚透過戶口射入的月光叫“閒”;同理,白天透過戶口攝入的日光叫“間”。

[面条之路].Noodle.Road.2009.Ep01.BluRay.720p.x264.AC3.2Audio-CMCT[23-55-07].JPG
利人的居住場所為地穴式基地,由於早期四千多年以前進入我西域的白人中多數還是以狩獵為生的獵戶,儘管手中有各種農作物的種子卻還是不懂種地,到深山曠野打獵,遇到不幸死亡時,先就地埋葬,等會基地時,再挖出來包裹回基地放入他前自己的地穴居所后土覆蓋戶口為葬祭。因此這等前居所後全部變成葬地。
看得见的世界史(门)05.jpg
利人的後代周人是亞洲草原游牧民族,不懂定居生活方式,因此含有多元宗教習俗,包括鬼神祭祀習俗。在距今三千五百年左右又來到了我東亞西域地帶游牧、耕作。一手握金屬利器;一手掸小麥種子,還會冶煉鍛造青銅武器,是當時大夏萬邦族的剋星!從南西伯利亞、蒙古間進入東亞西域的,那時的中原還泡在海水裡,氣候變暖,極寒極署變溫濕氣候,他們的活動範圍也僅在東部的陝山邊緣與大夏邦族發生為搶占地盤的衝突,多數為取勝方,霸占大夏各種資源,建設了地上居所。直到商人崛起,學會冶煉金屬製造武器止,開始大規模驅趕以居住地為特徵標記的“周”人,展開了殊死的抗爭,扭轉了大夏萬邦族以前從沒有過的局面,於是開始稱霸西域!當時周人數量還是很少的因素。
BBC.Andrew.Marrs.History.of.the.World.1of8.Survival.720p.HDTV.x264.AAC.MVGroup.m.jpg

這是“間”象形文字的來源:白天周人的出入方式。
副本2.jpg
“用”象形文體的來源,因此得知“浸龍勿用”的“用”是什麼畫面象形文義。

2 ,偒。“偒”—— 追逐太陽畫日之人,是記錄太陽升起至落日地點方向的一類掌握氣候變化,今稱氣象學家的一群“大人”。大夏族中產生,侵入東亞的周人族無知此實踐族群之作用,由於過多宗教習俗,迷信成習因此叫“大人”,亦是後稷下學宮出品多部偽經書中无此類知天文地理之人的各種真*相信息,成為偽書的重要判別因素之一。漢儒亦不知亓理,多把“偒”、“咡”等大業之人者,偷換成“易”或“圣”人之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8: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4-21 22:54 编辑

    咡人設卦   觀馬,    辤焉   而眀吉凶,       剛柔相遂    而生變化。    是故凶 也  者,    得失    之馬也;恖閵 也  者,憂虞之馬也;  同  變化者 也,  進之馬也;剛柔  也
人设卦,观象)(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

    晝夜之馬也。六之動,三亟之道也。是故君子 之  所居而安者,易之也;所樂而,           也。              君子居則觀亓馬而亓辤,動則觀亓變而亓占,是以
者,昼夜之象也。六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也;所乐而者】,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其辞,动则观其变而其占。是以

「自天之,吉无不利」  也。  者,言馬者也;肴者,言變者也。吉凶 也  者,言           亓失得也;恖閵  也  者,言          小疵也;无咎  也  者,補過也。
自天之,吉无不利【】。者,言象者也;爻者,言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其】小疵也;无咎【】者,补过也。

注:

1:咡人 —— 母系社会中体验四季温度、风速、大自然之声的专业人士,逐渐以学唱自然之声(发音)、编唱民谣记录大事件等专业人士。是今之气象学家;史学人士之前身。
2:恖     —— 代用字。应是(上母下心)无代码机打汉字。“恖”通常与亡、閵等古文字链接出现,有死亡之意義。下面看一段視頻,講述了草原民族“恖”的真正意義,非漢後“訓詁”之“謀”字的漢語意境。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TM4OTI3ODgw/v.swf
  1. <embed src="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TM4OTI3ODgw/v.swf" allowFullScreen="true" quality="high" width="480" height="400" align="middl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embed>
复制代码
3:閵     —— 同樣有死亡之意境,今之絞刑。
閵.jpg
準確的絞刑現場應在房屋中。像 —— “鳥籠”中上吊死亡。

4:很   —— 奮進,踴躍意義。非“訓詁”之“退”字。
5:妔   —— 帛書《六十四卦》【婦】。古字義:為發展人口與非族婦人雜交而繁衍後代。與“朋”字今代人受孕意境相同。但“妔”字大背景是在“自天右之”—— 史前洪災之後的父系社會出現的,而“朋”字是在洪災之前母系社會首要職能有著時代的差別的。“自天右之”是史前古人淳樸地理解山崩海嘯這種非常見的大自然之災害景象而產生的文字意境,非漢語 —— 老天保佑之意義。後一句“吉无不利”是說:經過“考證”(吉 —— 士者口證)洪災之前不見利人族 —— 利人不存東亞一代。也就是說利人族很可能沒有經歷過母系氏族社會時代,起碼不了解也沒見過有利人族的身影出現過。
6:肴者 —— 多手臂、多編織(大夏族群共同職能的派別)民謠、歌謠記錄大事件的群體。言如變長而唱的組合節扣與事故。就是說:有節律的語言和編織物 —— 卦符,是群體肴者的產物,專用古字就是“咡人”。很可能是咡人編唱,肴者編卦記述的組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23: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利人的模樣 —— 嘴臉

[面条之路] (2).jpg

Centurion.2010.BluRay.1080p.DTS.x264-CHD[19-02-14].JPG

蒙古精神001_2[(001289)19-12-44].JPG

歐亞草原上的“賽人” —— 白種人
歐亞草原上的“賽、蒙”混血後代 —— 周人

所謂“姬”姓 —— 歐亞草原更早期的從拜占庭到蒙古族結合的沙皇大貴族共同女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10: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5-7 12:13 编辑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  大  小          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辤,憂恖閵者存乎咎           存乎。是故卦有大小,辤有險易;辤           者,各指亓所之  也。 易與天地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小【人】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咎【者】存乎。是故卦有大小,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易与天地

故能彌論天下之。卬觀於天文,於地理,是故知幽眀之故;始反,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斿魂為變,           故知鬼神之精壯
故能弥纶天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始反,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與天地相。故不;知周乎萬物,           道齊   乎天下,故不過;行           不,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地厚乎仁,故能犯回天地之化而不過,曲           萬物而不遺,
与天地相,故不。知周乎万物,【而】道【】天下,故不过。行【而】不,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晝夜之道而知,神无方,       易无體。
【乎】昼夜之道而知,神无方【而】易无体。


注:
1:列貴賤者:前朝之道。既然“存乎立”,秦朝既可以“立”又可以“存乎分”;“補過”而謀之!剷除前朝的糾紛是也。—— 秦人之理由!
2:易與天地順,故能彌綸天下之道。 —— 夏人的易史是順應著天時地利的變遷,洪災過後改變了中原古老的山川地貌,而有所彌綸(指向西域逃生的路標痕跡)
3:犯回天地之化而不過,曲萬物而不遺,達諸晝夜之道而知,—— 來時的標跡早已塌陷,但所熟悉的住地與自然萬物再有所改變,只要在“觀於天文,顢以觀於地理”之經驗           指引方向下,哪怕是晝夜間都可能摸索出回歸之道。
4:古神无方,易无體—— 跨國的神說沒有土地歸屬,編造的易史沒有對應生存經驗的根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12: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5-7 12:44 编辑

一陰一陽之胃道,之者善也,之者也。仁者見之胃之仁,知者見之胃           知,百日用而 知 也, 故君子之道鮮。           仁,壯者用  力,  鼓萬物而不與人同
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者善也,之者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日用而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人同

憂。 盛德大業至矣。富有之胃大業,日新之胃德。
忧。盛德大业至矣!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德。


生           之胃,成馬之胃法之胃,極數知來之胃占,變之胃事,陰陽              之胃神。夫易廣矣, 大矣!   以言乎遠則不過    以言乎則精而正,   以言乎天地之
生【生】之谓,成象之谓法之谓,极数知来之谓占,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夫易广矣    大矣!(以言乎远则不,以言乎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

。            夫鍵,亓靜也,亓動也,是以大生焉;夫,亓靜也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廣大天地,變迵肥四時,陰陽之和肥日月,易之善至德。
【矣】。,其静也,其动也,是以大生焉。夫,其静也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之善至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14: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12-31 15:26 编辑

子曰:易亓至           乎!夫易,聖人之所           德而廣業也。知稾肨卑,效天,卑法地。天地設立,          易行乎亓中           。誠生口口,道義之門。人具以見天           之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之所【以】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效天,卑法地。天地设,【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人有以见天【下】之

而  口  疑者容, 以  亓物,是故胃之人  具  以見天下之動,而觀亓會同,以行挨肨,係辤 焉  以斷亓吉凶,是故胃之教。言天下之至而不可亞也;言天下
【】拟诸容,【】其物,是故谓之【】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以行典礼辞【】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言天下之至而不可也,言天下

不           乳           。之而言,之而動,矣義以成亓變化。
【可】【也】。之而言,之而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 鳴鶴在陰,亓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壐之。」           曰:     君子居亓室,              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伿 乎 亓者乎?                          出           言  而  不善   ,則十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其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

之,伿  乎  亓者乎?言出乎身,加民;發乎,見乎遠;言行,君子之區幾之發,營辰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之,【】其者乎?言出乎身,加民;发乎,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之发,荣辱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 同人,先號而後」。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或或語,二人同心,亓利斷金,同人之言,亓臭如蘭。「初六,籍用白茅,无咎。」子曰:句足者地而可矣,  
同人,先号而后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或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

籍  之  用          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  且  茅之為述也,   溥用也,      而           可重也    。此述也以往,所失
藉【】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             】(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所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16: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12-31 16:13 编辑

,君子有,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亓功下人者也。
“ 劳,君子有,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共  也 ; 也者,至共以存亓也。「 抗龍有」    子曰:貴而无
德言【】。也者,致恭以存其者也。“  龙有   ”。子曰:贵而无

而无民,賢人在    亓下   矣, 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也。「 不出戶牖,无咎    」。子曰:乳
而无民,贤人在【】下【    】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也。“  不出门户,无咎。”   子曰:

之所生,               言語以為階。君          不則失臣,臣不則失身,幾事不則害
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子】不则失臣,臣不则失身,几事不则害成。

是以君子出也。
是以君子慎出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16: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12-31 16:43 编辑

子曰:作易者,亓知盜]乎?易曰:「 負且乘,致寇 」。也者,小人之事也;乘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 易曰:“ 负且乘,致寇 ”。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

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曼下暴,盜思伐之。           曼暴謀盜,
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

   思奪之。                           易曰:「 負且乘,致寇至。」盜之也。
【            】【冶容诲淫】。易曰   “ 负且乘,致寇至    ”盗之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作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 本段帛书《系辞》没有此段,属于汉后所加!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亓辤,以動者亓變,以制器者亓馬,以筮者亓占。是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其辞,以动者其变,以制器者其象,以筮者其占。是

君子將有為           ,將有行者,問焉而以言,亓受命也如,无遠近幽知來物。
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无远近幽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亓能與於此?
非天下之至精,其能与于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17: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6-8-20 16:42 编辑

叁五以變,錯綜亓數,通亓變,成天地之文;極亓數,定天下之馬。非天下之至變,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成天地之文;极其数,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

能與於此?    易   无思也    ,无為也,寂然不動,述達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
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

           能與於此?
【其】能与于此?


夫易,人之所以極深而幾也。唯深,           故           天下之 );唯幾          ,故
夫易,人之所以极深而几也。唯深【也】,故【能】天下之         志          ;唯几【也】,故【能】

成天下之務;唯神           ,故不疾而,不行           至。子曰:易有人之道四焉者,此  言
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不行【而】至。子曰:易有人之道四焉者 ,此【】

之胃也。
之谓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 此段落通本《易传》没有或抄错了地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18: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12-31 19:04 编辑

子曰:夫易為者也?夫易物定命,天下之道,如而已者也。是故人以達天下之志,
子曰:夫易为者也?夫易物成务,天下之道,如而已者也。是故人以通天下之志,

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員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肴之義易以
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

以此心,藏於吉凶           。神以知來,知以往,亓為           
以此心,退藏于,吉凶民【同】。神以知来,知以往,其【于】此


    古之眀睿知   神武而不者  也     ! 是眀於天                 察於民           故,是
(古之明睿知,神武而不者【】)。是明于天【之道,】察于民【之】故,是

神物以前民  民  用,人以此齋神眀德夫,是故闔戶胃之,辟胃之,一闔一
神物以前民【】用。人以此斋神明德夫。是故阖户谓之,辟谓之,一阖一

辟胃之變,往來不窮①  胃之,見胃之馬,刑           胃之器,治而用之胃之法,利用出入,
辟谓之变,往来不穷    谓之,见谓之象,【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

用之胃之神。
用之谓之神。


① : 穷.jpg

窮解.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 12: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6-8-20 16:52 编辑

是故易有大恆,是生兩檥,兩檥生四馬,四馬生八卦,八卦吉凶,吉凶生業。是故法馬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

莫大乎天地,變迵    莫大乎四時,馬著眀   莫大乎日月,榮               莫大乎富貴。備物
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

用,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人。深備錯根构險至遠,           定天下           吉凶,天下
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

勿勿者,莫善乎蓍龜。是故天生物,人則之;天           變化,人效之;天垂馬,見
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万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

吉凶,  而  人馬之;河出圖,雒出書,  而 聖人則之。易有四馬,所以也;毄辤焉,所
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

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易曰:「自天之,吉    无不利。」                      右  之  者,助  之  也。天之所助者,順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

也;人之所助  也  者,信也。信思乎順,           以賢          ,是以「自天之,吉    无
也;人之所助【】者,信也。信思乎顺,【又】以贤【也】。是以‘自天之,吉,无

不利」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然則人之意    亓可見  己  乎   ?
不利’也。”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人  之  位馬以盡意,設卦以盡偽,毄辤焉以盡亓,           而之以盡利,鼓之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

舞之以盡神。    鍵川,亓易之精與鍵川成列,          易乎亓中。          鍵川毀,則无以
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

見易  矣  易不可       見,則鍵川  不可見,鍵川不可見則鍵川   或幾乎息矣。
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                                         】或几乎息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 12: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6-8-20 17:13 编辑

是故刑而上者胃之道,刑而下者胃之器,之胃之變,    而                            舉  諸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广之谓之通】,举【】

                  天下之民    胃之事業   。是故夫以見天下之,而  不     疑者    亓
【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

容,  以  亓物,是故胃之馬。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亓會,以行亓,毄辤焉以
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    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   

斷亓吉凶,是故胃之。極天下之請           存乎卦,鼓天下           動者存乎辤,化而之存
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

乎變,之存乎,神而之存乎亓人。而成,           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乎变,推而广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八卦成列,馬在亓中矣;因而之,在亓中矣;剛柔相,變在亓中矣;辤           而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

之,動在亓中矣。吉凶恖閵  也  者,生乎動者也;剛柔  也 者    立本者也;變迵  也  者,
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

           者也;吉凶者,上朕者也;天地之道,觀者;              日月之    明者;
【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天下之動,上   天           者也。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鍵,人易;                                也者,效此者也;也者,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

此者也。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人之見乎辤。天地之大曰生,
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

之大,     立  何以守立           人   ,    何以聚人    曰   。理正辤,    安行
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

曰義    。
曰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 14: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6-1-1 15:35 编辑

古者           戲是之王天下也,卬觀馬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觀鳥獸之文    與地之    ,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

近取諸身,物,於是始作八卦,以神眀之德,以類萬物之。作結繩而為 古,
近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作结绳而为【】

                  以漁,蓋取羅  也  。        戲是,神戒是木為()③,揉木
【罔罟】,以以渔,盖取离【】。【                    牺氏没,神农氏作,木为                    ,揉木

為耒  槈 ,    槈耒    之利,以教天下,蓋取益  也  。
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益【】。

②:
le.jpg
③:
玍.jpg


日中為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各得亓所  欲  ,蓋取者筮蓋  也 。 戒是
日中为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

,    黃帝   堯    舜作   亓變,使民不,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則變,
,(黄帝、尧、舜作),其变,使民不;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则变,【变则

           迵則久,是以「自天之,吉无不利」 也  。
通】,则久,是以“自天之,吉无不利”【】。


黃帝、堯、舜而天下治,   蓋取者鍵      也     木為, 剡木  而 為楫,
黄帝、尧、舜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木为,剡木【】为楫,【舟楫

                  遠以利天下,蓋取奐  也 。 牛乘馬,   引重  行             遠   以利
之利,以】远以利天下,盖取涣【】。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

天下   ,蓋取者隋  也  。重門毄(字頭 ),以挨旅客,蓋取           余  也  。斷木為杵,地為
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                         ,以待暴客,盖取【诸】【】。断木为杵,地为

臼,臼杵之利,萬民以,蓋取少過  也 。弦木為木為矢,矢之利,以威天下,
臼,臼杵之利,民以,盖取小过【】。弦木为木为矢,矢之利,以威天下,

蓋取)也  。
盖取诸        睽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 15: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6-1-1 15:54 编辑

上古穴居而野处,後世人易之以室,上,以風雨,蓋取大壯  也  。古之葬者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人易之以室,上,以风雨,盖取大壮【】。古之葬者,
之以薪,葬中野,不封不樹,期无數,後世人易之以棺,蓋取大過  也  。上
之以薪,葬中野,不封不树,期无数,后世人易之以棺,盖取大过【】。上

古結繩治,後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者大  有也   。是故易  也  者,
古结绳治,后世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是故易【】者,

           ,也者,也。
【也】;也者,也。


  也  者,也;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口口也。陽卦多陰,
【】者,也。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           吝         著也。阳卦多阴,

陰卦多陽,亓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  也  。亓德行何也?陽一君          二民,君子之道也。
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

【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易曰:「童童往來,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一致而百慮。
易曰:“憧憧往来,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一致而百虑。

天下何思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署來,署往寒來,
天下何思虑?日往则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寒来,

寒暑相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寒暑相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 16: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6-1-1 16:16 编辑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用          ; 利用安身,以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用【也】。利用安身,以

也。過此以往,末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易曰:「困于石,據于疾利,入于亓
也。过此以往,未知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

宫,不見亓妻,凶。」 子曰:非  亓  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  亓 所而據焉,身必危。
宫,不见其妻,凶。”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而据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將至,妻           可得見邪?
既辱且危,死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 子曰:者,禽也;弓矢者,器也;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子曰:者,禽也;弓矢者,器也;

射之者,人也。君子臧器於身,待,何不利之?動而不,是以出而玔url=home.php?mod=space&uid=21053]@[/url]  也   。言
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而动,何不利之?动而不,是以出而获【】,【】

成器而動者也。子曰:小人不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不。小而大
成器而动者也。子曰:小人不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不。小而大

,           小人之福也。易曰:「校滅,无咎」  也者    ,此之胃也。善不,不足以成
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校灭,无咎’【      】,此之谓也。善不    不足以成

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无益 也,而弗為也;以小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
名, (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 而弗为也,以小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

積而不可蓋  也  ,罪大而不可解  也 。易曰:「何校滅耳,凶。」
积而不可【】,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    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不為冬日。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 16: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曰:「介于石,不日,貞吉。」介于石           ,日?斷可識矣!君子知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易曰:“介于石,不日,贞吉,”介如石【焉】,日?断可识矣。君子知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有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 此段帛書《繫辭》無。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下中教不備。初,大要存亡吉凶,則將可知矣。鍵,德行恆易以知險;
【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 17: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6-1-1 17:13 编辑

,   魋然   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以知阻。能說心,能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
,【      】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以知阻。能说心,能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

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為,吉事又事知器,事知來。天地設人成能;人
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为,吉事有事知器,事知来。天地设人成能,人

謀鬼謀,百姓與能。
谋鬼谋,百姓与能。

卦以告  也  ,教順論語;剛柔雜,          吉凶可識          。          動  作  以利言,
八卦以告【】,爻彖情言,刚柔杂,【而】吉凶可【矣】。【变】动【】以利言,

凶以。是故愛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口口)  生,偽相而利害生。
凶以情迁。是故爱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          吝         生,伪相而利害生。

凡易之,近而不相得則凶,   或害之  則        且(口口)  , 將反則亓辤
凡易之,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 】,  且          )      。将叛者其辞

【中心疑者其辞枝】,

吉人之辤寡,人之辤多,善之人亓辤,失亓  所  守   亓辤屈
吉人之辞寡,人之辞多,善之人其辞,失其【】守者其辞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 20: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6-1-1 21:06 编辑

注:
1,恖=
謀\\.JPG
2,從兩個版本的《繫辭》篇對照閱讀來看,兩篇《繫辭》均有得失。但帛書版文字與內容相比通行版閱讀時較為晦澀,需要工具書檢索文字糾正文字義,也就是說重要的一點就是:帛書版文體本《繫辭》要更為接近原始版本,或者嚴格來說在帛書版本之前還應有一本原始版的抄錄本,因帛書體文本從使用文字表面來看有大部分文體是接近甲骨文文體。不管是作者本身也好還是後世抄錄者的意願,其基本上是屬於古文氣息的
內容,是屬於先秦時期的文筆,反映出上古時期古人們因氣象變化的原因導致了當時的古人類對大自然發生變化等的反應能力,更加重要的一點就是反映了關於咡人們觀察天地、氣象變化所帶來的自然災害所發生時的規律等的貢獻。更多地描寫了自然形成的古觀察家“隊伍”的作為與後世傾向於鬼神占卜經驗論的大對比狀態。這將是與通行本《繫辭》不同的是,人們常把《周易》看作是占卜的或者更為離譜地說是古代《哲學》所表述為自然科學等言論,而在帛書體《繫辭》中表述更多的應是為生存而戰的實戰經驗,卻來自古《易》經的作者在其個卦中的披露,是一本介紹這一群《易》書的作者們是根據(7000~5000年左右)當時的實際觀察天文與地理變化和人們當時的行為事蹟,通讀過的學人、學者更可以論斷說是一本介紹夏代時期的史學書籍,因為文本中有披露秦族先祖的名字與事蹟,他們是女修所生的大兒子,叫大業。老大的名字文本中未改“德大業至矣幾,富有之胃大業,日新之胃誠德。”。通常讀者會把“大業”理解成今日漢語之事業句,不當名稱來理解,是很不幸的誤讀。老二叫大費。“天地之大思曰生,咡人之大費曰立,立何以守立曰人,何以聚人曰材。”這很明顯地看出大費是乾什麼的人或主張什麼的人,卻在通行本中把大費改成了“大宝”,所有憋在心頭等的“欲蓋彌彰”之詞都不過分而也就不必再多罵兩句了吧?!更何況帛書體文本也不算是最原始的文本,其中還有更多披露是當代人不能對號入座的原因,就是秦人在寫這篇文章中所用排比句的出處,也是當今學者更為感到頭疼的是還有幾本易書曾經出現過?就連秦人*大學者也未必見到過,更何況“孔子韋編三絕”的遭改事蹟,証文卻是“老萊習讀亦《為》篇《三絕》”而知是秦獻公要見老莱子(老子)的主要目的是要看古公亶父親授召繆公而後委託大弟子萊和靜日後所寫的《為》,卻又在宣王病重之時又一次委託萊(老子)重新整理和編寫《為》的第二部宮廷版著作叫《三絕》篇,後是老子偷書匆忙出境函谷關時遇到關尹留書所抄得的社會版本《道德》經,與其對答的掾者行為準則,是後世秦王崛起以至始皇一再效法屢次出遊微服私訪擁有的江山,誓做一名調查研究後擁有絕對發言權的咡人而奮鬥終身的多代偉人。而毛澤東曾效法過“能說之心,能數諸矦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的“功業見幾”是“亓誰能為此茲”?
3,你還要我再評述通行本的《易傳》嘛?算了吧,沒那時間~。
4,想來古公亶父是一代串種的歐亞人,沒骨血的北方農奴卻還有點思維能力的古先人,第一個提出為君應有的裝B行為準則,是他族求生存可靠保障的唯一前提,卻被後世子孫糟蹋的稀里嘩啦,遺傳著草原死亡前小夜曲信息,野蠻到底視死為“廣生”的“碗大的疤啦”來生事業精壯的唯心心性之毒“其誰能為此茲”?“莫哈莫哈”罷啦罷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0: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秦人史话
http://baike.haosou.com/doc/5345111-5580556.html

当居住在我们辽阔的中国土地上的人类还没有进入文明社会的时候,在一些水草茂盛的区域,散布着一个个原始氏族部落,秦就是其中之一。秦的祖先是黄帝之孙颛顼的一个支系,以燕子为图腾,作为他们部落的标志。颛顼又称高阳氏 ,与黄帝、帝喾、尧、舜并称为我国历史传说中的五帝。秦人的祖先叫女修 ,相传她吞食了燕子蛋而怀孕,生了一个孩子叫大业。这个传说反映了当时秦人还处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秦人部落还过着游牧的生活,他们的活动区域大约在黄河下游的东海之滨 。

到了大费作秦人部落首领时,他帮助著名的贤人舜调驯鸟兽,很有成绩,舜便赐他为"嬴"姓,当时"秦"这个名称尚未出现。大费还同大禹一起治过洪水。治水成功后,大禹受到舜的夸奖,禹说:"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干成的事,多亏有大费协助啊。"大费也受到舜的奖励。公元前21世纪,黄河中游地区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王朝,秦人便在它的控制之下。夏代末年,大费的后代费昌 脱离夏桀,投奔商族,并参加了商首领汤发动的推*翻夏朝的战争。商朝建立后,费昌为汤驾车,其后代世世为商做事,社会地位比较高。这时,有一部分"嬴"姓氏族来到黄河中游,同商族保持着联盟关系。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动灭商战争,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史称西周。西周建立不久,发生了一件大事,几乎断送了秦人部落的命运。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成王年幼,所以国政由大臣周公执掌。这时,以武庚为首的商朝残余势力发动了叛乱,包括"嬴"姓氏族在内的一大批氏族部落均参加了这次叛乱。周公亲自率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了叛军。平叛后,西周统洽者用极残酷的方法惩罚参与叛乱的人们,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将他们赶离故土,迁往他乡,逐到遥远的地方。秦人的祖先就是在这时从黄河中下游被赶向西方荒凉的黄土高原,在周的西部边陲"守边"。秦人被征服后,社会地位一落千丈,整个氏族都沦为奴隶,受西周奴隶主的驱使和奴役。因此,当西周势力逐渐强盛,一步步向东发展时,秦人部落被摒弃于西周统治中心之外,默默无闻地徘徊于茫茫的黄土高原,仿佛已被世人所遗忘。

秦人部落与西周奴隶主贵族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西周奴隶主眼里,秦人就像牲畜、物品一样,可以买卖、赠送和赏赐。秦人的首领也常常被周天子征调去服役。传说周穆王曾经到西方巡游,同西王母相会于瑶池,最远曾到达中亚和欧洲,为他驾车的就是秦的造父 。由于造父技术精湛,赶的车一日千里,很讨穆王的欢喜,被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周孝王时,为了对外战争的需要,对养马业十分重视。他听说秦人首领非子 特别善于养马,就把非子召来,让他在汧水和渭水会合处(今陕西宝鸡一带)的平原上主管养马之类的事宜。由于非子对马调教有方,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对非子十分赏识,便将非子的异母弟成 封于秦(今甘肃天水附近),作为周王的一个附庸,继承嬴氏血缘,号称秦嬴。所谓"附庸"就是还没有资格向周天子直接进贡,只能附属于某一个诸侯。尽管如此,秦在这时的地位毕竟比以前高了一点,周天子还允许秦人在"秦"这个地方筑城,此后,"嬴"姓居民才正式被称为"秦人"。

西周的西部边境之外,有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其中比较大的有"戎"、"狄"等,它们经常骚扰周的边境,甚至入其境内掠夺财物和人口。在周王室强大的时候,根本不把秦人放在眼里;当周王室衰落,在戎、狄进攻面前无力抵抗的时候,秦人才被重视起来。周宣王时,周王室为利用秦人抵御戎、狄,就封秦人的首领秦仲 为"大夫"。秦仲受到周宣王的宠遇,非常卖命,率秦人向戎进攻,无奈力量单薄,屡遭失败,最后在一次伐戎战斗中,连秦仲自己也丧了命。秦仲死后,他的大儿子庄公 率兄弟五人带兵继续同戎作战,取得一些小小的胜利,被封为"西垂大夫"。尽管秦人在戎、狄的进攻面前没有多少抵抗力,但对于周王室来说,秦人已经不再是从前那样无足轻重了,他们的首领在西周末年被升为级别较高的"大夫",这反映了秦人正在发展和壮大,即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折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3: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6-1-2 14:13 编辑

大業.jpg     大費.jpg

大业.jpg     大宝.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5: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6-1-22 19:53 编辑

帛書《繫辭》中提到的咡人

咡人
1.     咡人設卦觀馬,毄辤焉而眀吉凶,剛柔相遂而生變化。
2.     咡人具以見天之業,而口疑者亓刑容,以馬亓物義,是故胃之馬。
3.     咡人具以見天下之動,而觀亓會同,以行亓挨肨,係辤焉以斷亓吉凶,是故胃之教。
4.     咡人之所以極深而達幾也。唯深,故達天下之(言左口右);唯幾,故成天下之務;唯神,故不疾而數,不行至。
5.     咡人之道四焉者,此言之胃也。
6.     咡人以達天下之志,以達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7.     咡人以此佚心,內藏於閉,吉凶能民願。
8.     咡人以此齋戒,以神眀亓德夫,是故闔戶胃之川,辟門胃之鍵,一闔一辟胃之變,往來不窮胃之迵,見之胃之馬,刑胃之器,治             而用之胃之法,利用出入,民一用之胃之神。
9.     咡人。深備錯根,构險至遠,定天下吉凶,定天下之勿勿者,莫善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咡人則之;天變化,咡人效之;天垂             馬,見吉凶,而咡人馬之;河出圖,雒出書,而聖人則之。
10.   咡人之意亓義可見己乎?
11.   咡人之位馬以盡意,設卦以盡請偽,毄辤焉以盡亓變,而迵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12.   咡人具以見天下之請,而不疑者亓刑容,以馬亓物義,是故胃之馬。
13.   咡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亓會同,以行亓挨肨,毄辤焉以斷亓吉凶,是故胃之教。
14.   咡人之請見乎辤。天地之大思曰生,咡人之大費曰立,立何以守立曰人,何以聚人曰材。
15.   咡人易之以公室,上練下楣,以寺風雨,蓋取者大壯也。古之葬者厚裹之以薪,葬諸中野,不封不樹,葬期无數,後世咡人易之             以棺郭,蓋取者大過也。上古結繩以治,後世咡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者大有也。
16.   天地設馬,咡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14: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6-1-22 19:50 编辑

易传 原 文中的圣人

1.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2.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3.      圣人之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4.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5.      圣人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义。
6.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              知来物。
7.      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8.      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9.      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10.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11.   圣人以此斋成,经神明之德夫。
12.   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万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               洛出《书》,圣人则之。
13.   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14.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15.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16.   圣人之情见乎辞。
17.   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18.   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19.   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20.   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21.   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有问矣:其秦人亦知《易》者为占卜之书焉?其究竟谁与教天下人《易》者为占卜蓍筮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8 01: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6-2-18 01:31 编辑

聖人
帛書《繫辭》裡的聖人

1子曰:易亓至乎!夫易,聖人之所稾德而廣業也。知稾肨卑,稾效天,卑法地。天地設立,易行乎亓中。誠生口口,道義之門。

2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上亓辤,以動者上亓變,以制器者上亓馬,以上筮者上亓占。

3深備錯根,构險至遠,定天下吉凶,定天下之勿勿者,莫善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人則之;天變化,人效之;天垂馬,見吉凶,而人馬之;河出圖,雒出書,而聖人則之易有四馬,所以見也;毄辤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8 01: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史卷十六
後紀七
疏仡紀
小昊
小昊,青陽氏,紀姓,名質,是為挈。
......
初帝裔子取高陽氏之女,曰脩,生大業。大業取少典氏女,曰華,生繇。繇生馬,喙忠信、疏通?,而敏事漁于雷澤。虞帝求旃以為士師,繇一振(疑為“褐”字),而不仁者遠。乃立???獄,造科律,聽獄執中,為虞之氏,而天下亡冤。封之於皋,是曰皋陶。虞禪禹,禹巽之皋,辭焉,卒崩於皋,所謂公琴者。皋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有子三人,長伯翳,次仲甄,次封偃,為偃姓。偃匽之後,有州絞、貳、軫、謠、皖、參、會、阮、棐、鬲、酈匽止、舒庸、舒鳩、舒龍、舒蓼、舒鮑、舒龔州,則鹵(上文也出現此字,聯繫上下文,疑為“魯”字)滅之。絞佼,則朱昧之舒、皖、貳、軫、鳩、庸、龍、蓼,則食于楚矣。後各以國命氏。
仲甄事夏,封六,其後分英,俱為楚並,有甄氏、六氏、皋咎、繇皋、英黥之氏。
伯翳大費,能馴鳥獸,知其語言,以服事虞夏,始食於嬴,為嬴氏。盈暨功于洪帝,乃錫之皁斿、玄玉、姚女,而封之費。生大廉、若木、恩成。
大廉事夏後啟,為鳥俗氏、路俗氏,後有孟虧。仲衍、孟虧能帥翳者,作土于蕭,是為蕭孟虧。夏後氏衰,孟虧去之,貳鳳皇隨焉。
仲衍臣商,太戊其裔,戎胥軒內。酈山氏生仲潏,仲潏生處父,處父健步,是為蜚廉,生革,暨季勝。勝三世造父封趙,複七世叔帶乃隸晉,九世而武立。又六世,籍始命複,再世而析晉。三世主父益大,又五世邯鄲沒,秦諸大夫立。嘉於代六年,重剡于秦子公輔,主西戎,西戎懷之,號趙王,世居天水。有張氏、狼氏、屏氏、訾辱氏、樓季氏、主氏、主父氏、康氏、馬服氏、馬氏、馬矢氏、馬適氏、莽氏、武成氏、周陽氏、邯氏、邯鄲氏。及叔帶、中衍、戎胥、冬日之氏,采於眭者,又為眭氏。
革五世曰非,子孝王封之秦穀,使複嬴氏。五世襄公勤于平,王錫之岐、豊,以為侯。二十有九世,而趙政替周,號始皇帝。隳天、亂地、振古,亡與二世,而漢有之。始皇生於邯鄲,故號趙政。有秦氏、非氏、扉氏、處氏、房氏、旁氏、蜚氏、飛廉氏、廉氏、征氏、寧氏、子桑氏、子車氏、車氏、仲行氏、針氏、侯麗氏、繆氏、謬氏、縶氏、整氏、庶長氏、不更氏、稻氏、穀氏、繞氏、將閭氏。
王功秦仲既國,襄而複錄,其少子康使有夏陽,為梁伯,秦溘之。有梁氏、梁余氏、梁於氏、將氏、將良氏。漢莽以梁攘為脩遠伯,奉小昊祀。而又有運期氏,其食於運者,為運氏。自運采掩,為奄氏、掩氏、運奄氏;采鍾離者,吳滅之,為鍾氏、離氏、鍾離氏、終黎氏。尋、衙、汪、良、菟、裘、不羹、灌東、東閭、脩魚、裡、宻如、高陵,附庸氏也。
秦針奔晉,封裴中,曰裴君。六世陵遷解,為解君。有裴氏、解氏、壘氏、履氏。
若木事夏,襲翳之封,後有費昌,為湯禦右。費仲事紂,其立於淮者,為嬴氏。夏世有調,王命以徐伯主淮夷。三十二世,君偃一假仁義而賓國三十六。周王剡之,而錄其子宗十一世,為吳所滅。有徐氏、蟲氏、取慮氏、李氏。
恩成之伷世為理,以命族。至紂時,理征為翼肄中。吳伯弗合,以死取契,和氏逋難伊虛,為李氏。利貞生仲師,昌祖家。於若生肜德,其曾碩宗,因采焉。
五世孫幹元 ,為周上禦史,胎刵且。取洪氏,曰嬰敷。感飛星而震,十有二年,副左而生儋,曰玄祿,是為伯陽。甫生而能語,黃面皓首,故謂老子;耳長七寸,而參屚,故名耳,而字儋。幹籍九尺,方童、長眉、鼻雙、柱齒六八,邑于苦之賴。賴乃萊也,故又曰老萊子。以三十六法治心,理性究忠、盡孝。桓、莊世,柱下史;簡、靈世,守藏吏。孔子嘗學禮焉。
孔沒十九歲,而儋入秦西,曆流沙八十餘土,化暨三千九萬品戒,化胡成佛於闐西南五百里,有比摩寺,記為老子化胡之所。彼人言老子於此升天,與群胡泣訣,而釋子諱之。夫佛特西土一聖胡爾,中國之人不知其由,乃推而歸之,不可知之神。愚陋之徒複肆為詭誕之說,而不可詰。大抵天下之事,唯近於人情者為是。西域諸國事佛,其言可得而攷。有化胡恒星等辨,見發揮。壽四百有四十。
儋生宗邑、段幹,世濟其德。至世民而興唐,傳世二十。則少昊瘖,繇之德在人也。昪養于徐,為徐氏。既複李,有南唐三世,而俘以歸於京。有理氏、裡氏、相裡氏、京氏、恩氏、利氏、儋氏、聃氏、耽氏、征氏、崇氏、段氏、段幹氏、老氏、老陽氏、柱氏、丙氏、及廣武、老萊、賀蘭、堅吾、大野、徒何之氏。
江黃、耿弦、茲蒲時,白、郯複。巴、寘、穀、麋、 、葛、、譚,皆嬴國也。郯則越滅之,寘則徐滅之,茲蒲周滅之,沈耿晉滅之。譚谷入于齊,巴複入於夔。而江黃、弦時,白滅于楚矣。後各以國令氏。
沈逞奔楚,曾孫諸梁為右司馬,采于葉,為葉氏、尹氏、諸梁氏。周興,封帝之後於 ,而置 ,後輿期於始都計。二世茲丕歸,至紀公複紀姓。曆世三十,楚、簡並之。有 氏、萭氏、 子氏、茲氏、丕氏、展輿氏、庶其氏、郊氏、捷氏、裂氏。
若犂、比林、閭渠、丘著、丘安、丘且、于務、婁無、婁菀、羊之氏,與林氏、拏氏以邑也。嬴之後又有盈氏、氏。黃之後又有胡氏。若巴後之巴公,白後之白侯武安,蒲後之蒲候、蒲余與符。江後之析,譚後之覃、談、佼,耿後之簡、諫、東,其衍也。又有昊、皓、星、金、桑、雉、芒、勾、瞫、皥、秋伯,及西方桑丘、空桑、龍丘、五鳩,有偃之氏。
贊曰
邈矣西皇,小昊青陽。秀外龍庭,抱雌守常。五鳳既至,乃法度量。通窮拒???,孤獨得養。惟能任道,人亡疵厲。德廣樂時,遠亡不至。降彼長流,是司反景。李、趙隆興,于斯為盛。
曆者,大中之符,聖人之所以順天命、而經世者也。其原出於天,其法成於人,有其數而無其文,聖人之授受、傳數而已。
昔者堯之為世,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故其耋而授舜,曰:『諮女(私以為通“汝”)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舜之受終也,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故其旄而授禹,曰:『諮女禹,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三聖之所授,執中而已。』執中者,以歷數之本乎中也。是故曆法作,而中道著矣。班固之志曆也,亦以是,為堯之授舜者也。
蓋聖人之為治,不過欽天、厚人而已。先儒之言,歷數類皆歸於?緯之言,非先王之正也。天生河圖,八卦之原也;地應龜書,九疇之寄也。八卦者,歷數之始也,而本於太極;太極者,至中也。九疇者,歷數之成也,而本於皇極;皇極者,大中也。太極元氣,含三為以,三才之所基也。稽疑庶征、五福、六極,此鬼神之所同,故屬之天;五行、五事、八政,此百姓之所用,故屬之地;而三德、五紀之與皇極同,居九位之中。然則聖人中道而立者,亦以保其在躬之歷數而已矣。
應鳳鳥而歷數詳焉,此少昊氏之傳中也,豈唯欽天、厚人哉?抑亦以保其在躬之歷數也。嗟夫!善言古者,必有驗乎今;善言天者,必有信於人。傳歷數,豈徒為天哉?以為人也。豈徒為古哉?抑為今也。
一晝一夜、一寒一暑,此盛衰之常變也。幹用九,坤用六,用者變之謂也。九六者,陰陽之盡也。窮者未有不為災,陽九百六,此其不知變者也。亢之與戰,豈歷數之中哉?彼少昊之法凝矣。其所以與太昊氏兩立乎(疑為“於”字,則當斷於下句首。),九閡之內而稱皇者,唯能任道不事心、不動力,知所變而已矣。少昊既假歷數,複於堯舜,堯舜唯知變也,故唯九黎亂德、苗民逆命,而不抵於窮。垂衣裳而天下治,則其所以取之乾坤者,用九六也。是故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而通之,此歷數之所以長也。六而後窮數止,則起六。六者,一變之數也,以故夷、昭不馭,幽、厲失圖,頹亂惠遷,帶叛襄出,楚子問鼎,晉侯請隧,猶且三十六傳一變之數。
先王定筞之驗,不可易也。有用我者,吾為東周潛心,文王可變之謂也。使其得文王之位,而合其變,則東周之胙何止八百年哉?惜乎執中之道不傳,至於窮不知變,不能盡當運之數也。蒼既朒矣,而況秦漢而下不全其天者邪?受命不知其數,傳國不知其符,系胙不永,豈唯曆之微哉?亦人謀之不臧也。
嗚呼!甌托捃邉,幅沮梪化,侯王戎狄焉,能舉華哉?中國丘墟、生靈塗炭,可勝痛耶?變而通之,此無窮之歷數也。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8 09: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
能否请先生简要归纳一下,孔子周易和归藏的区别吗?
能否说说95至尊的依据?

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