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87|回复: 0

论“启手足“-《论语明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3 14: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注释:

召《说文》:呼也,以言曰召,以手曰招。

战战《尔雅》:动也,恐惧发抖的样子。

兢兢《尔雅》:戒也,小心戒慎,担心之状。

“启”应为“晵(qi)”,晵《说文》:省视也,仔细察看之意。

免,脱离,《说文》释“㝃”为“生子免身”即分娩之意。可见“免”用于本来一体而后分离为二的情况。
解释:

曾子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过来。曾子说:“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足,你们是我的手足啊。《诗》里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就要与你们分离了,想到这儿让我紧张害怕。”

这段话传统解释是曾子为孝甚笃,担心身体发肤有伤,而有违孝道。这么解释意思不通,如果是这样的意思,身体发肤皆在其列,为何单独说手足,说“启予身”不是更好?再者,曾子自己尽孝道,有必要在临死之前向众弟子说明什么吗?如果要表明身体发肤无损,也应该是向父母的在天之灵申明,故不合逻辑。

从文字上如果要表明手足无损的意思,写作“启予手足”即可,为何要说“启予手,启予足”,感慨有加呢?显然不符合临死之人要见众弟子的心情。临死见面一定是说离别之情,所以不合人情。如果说身体发肤无损,那与“战战兢兢”这种紧张害怕的心情有什么联系呢?曾子若无伤身体,向弟子说自己尽到孝道了,临死心情应该满足才对。“求仁而得仁”又何怕哉?上下语句意思冲突,纯粹捏造。

传统句读“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小子”单独后置,难道曾子临死还有庆幸自得的心情?“从今而后我不会再受伤害了,学生们”,这种口气不合人性。后世的文人*大多用“启体”、“启手足”形容善终,甚为荒谬。

汉唐以来的诸多伪学者,“不知而作”,世人盲目信从,致使真义长久湮灭。我辈当为复兴中华文明而“立命”,以“为往圣继绝学”为己任,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力。

曾子这个人按孔子的说法本性有点拙,行事风格“简则固”,今天的话说有点刻板。他曾经因为媳妇一碗菜饭没做太熟把媳妇给休了,且终生未再娶。我想孔子不会欣赏他的,但曾子死守正义亦无可非议。不善权变比善权变要好,孔子说“与其奢宁俭”。但孔子也说他有点鲁。

这段话是说曾子临死与弟子的不舍之情,曾子视弟子如手足,弟子视老师为心腹。曾子要死了,曾子害怕担心手足心腹随时要分离,所以动情的说“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足。”“从今以后我知道要离开小子们了”,言语中有不舍有爱惜,浓浓的师生情表露无遗。

《孟子·章句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为心腹”,君臣之义比于父子,师徒之义亦可比于父子。手足心腹,一体之身也。曾子深爱其弟子,用情甚深,由一“免”字可知矣。

《孔子家语Ÿ王言解第三》“孔子语曾子曰:上之亲下也,如手足之于腹心。下之亲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

我以为“高手、高足”两词都由此引申而来。选自《论语明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