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8|回复: 0

解析“旅于泰山”-《论语明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5 11: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释:
⑴旅,祭祀上帝与山川。
《周礼·春官上》“国有大故,旅上帝即四望。”“旅上帝”祭祀上帝。“四望”东西南北祭山川,望是祭山川之祭祀。
《孔子家语·礼运》“旅山川,所以傧鬼神也。”
《礼记·礼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旅是祭上帝、天神。
《梁书·元帝记》“扬銮旗以旅帝”。
可见“旅”多用于祭祀上帝、天神。
“旅于泰山”通常说法是“祭祀泰山”。我以为“旅于泰山”即“旅上帝于泰山”。分析如下:
其一,祭祀泰山乃天子、诸侯之特权,季康子若公然祭祀泰山则严重冒犯鲁国君。季康子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
季康子是三桓中最有权势的一族,他本人也具领导风范,一生亦有所建树。所以政治场面上的游戏规则不可能完全不顾。“八佾舞于庭”、“以《雍》彻”等皆是私下行为,并未堂而皇之公然犯上。如果大肆祭祀泰山则无异于公开和王室对抗,试想鲁国还有孟孙氏、叔孙氏,季氏如此行为无异于授人以柄,三面树敌。季康子不至于有此低级错误。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在泰山上祭祀上帝”,既显示了自己的地位,又不显著逾礼制。
其二,查《礼记》均未有祭上帝的详细规定,未见对身份等级的设定,亦未见对祭祀时间的限定。《礼记·王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其中未提及祭上帝。
《礼记·王制》“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祃于所征之地。”其中“类,宜,祃”皆祭祀名。天子出征前祭上帝,祭土地,祭祖先牌位,举行“祃”祭于出征之地以求战胜。《礼记·月令》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季秋“大飨帝”。可见祭上帝在天子出巡、出征、国家有变故、春分、秋分,都可举行。以上可见,祭上帝没有严格的规定,或者上帝作为天神,当时并未进入正统礼制序列。
其三,从文字上分析,“季氏旅于泰山”,若旅为祭山川,其措词应为“季氏旅泰山”。
其四,从《论语》这句话分析,如果泰山是被祭祀的对象,那泰山与林放的相关连性何在?一个行礼者,一个受礼者。林放,明礼之人,明义之所在,不为非义。只有泰山协助季氏为非义,那泰山就是林放之反,为非义者,协助为非义者,这样泰山就与冉有同罪了。都辅助季氏,都客观上有协助其为非义的事实。如此也就符合孔子这句话的口气了,以“泰山”比喻“冉有”,委婉的批评了学生,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无奈。
综上“旅于泰山”应解释为“旅上帝于泰山之上”。于季氏而言,既显示了地位又不明显逾礼制,符合情理。
⑵女,即汝。
⑶冉有,孔子学生,季氏家臣。
解释:
季康子欲祭上帝于泰山之上,孔子问冉有:你不能劝阻吧?冉有回答:不能。孔子说:咳,难道说泰山还不如林放吗?
“女弗能救与?”此句不说“女能救乎?”表明孔子知道冉有不能阻止,也是孔子的无奈之问。
“不如林放乎?”这句话是孔子自问。含有批评冉有的意思,后面若加一句应为“冉有不言”。季氏借泰山行“旅上帝”之事,泰山不能止,喻冉有之不作为。孔子潜台词是“难道冉有你还不如林放吗?”,既是责备,又是要求。
摘自《论语明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