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5|回复: 2

易经《咸》卦解析-《周易明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 10: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十一卦咸兑上艮下
亨,利贞,取女吉。
  
“咸”应为“諴(xian)”,諴《说文》:和也。有“和、应和”之意。《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周公感伤管叔、蔡叔与周室不和。周朝初年管叔与蔡叔曾联合殷朝后裔武庚叛乱,所以说二者“不咸”于周室。《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窕则不咸。”,“窕则不咸”,音乐高深则不能引发人的共鸣,即不能和于人。“咸”此处由“和”引申为感化、感应。《咸》卦阐发君子如何能和于人,如何使人和于道。
  若君子能和于人民,则是能得民,人民能和于君子,则可上进,如此上下和合则教化大行,故曰“亨”。
  “利贞”,君子和于民众,不能无原则的和于民众,要以义为原则,否则为苟合。同时君子行感人心之事应遵循规律而往。
  “取女吉”即娶妻,吉利。男子应主动求取女子,而后有两情相悦之和,此为“咸”之大者,故“吉”。寓意君子应主动谋求和于人,通过感化人心,从而能同心同德,同心同德方可致事业光大。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感”《说文》:动人心也,即以情理动人,感动人心。
  “柔上而刚下”,君民和合,则道德上行,不德、不义下行。
  “感也,柔上而刚下”解释“咸”卦。
  “二气”指天气与地气。《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孟冬之月,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  
  《月令》中有“春气、秋气、暖气、寒气、生气、杀气、阳气、阴气”,由以上词语推理,“气”指人与事物的外在表征。天气即阴晴、风雨、冷热等。《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以天气推理,地气应为:阴、阳、燥、湿、高、下。
以人而言精神面貌即其气,如怒气、和气、喜气、怨气、灵气、稚气、俗气、文气等。《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曲阜孔庙有一牌坊,上题“太和元气”,吾不知其所云。
  “二气感应而相与”,天地二气相感而和,则一天之内有阴晴冷暖,一年之内有春夏秋冬。如此则“品物流行”,故“亨”。
  此处不言“阴阳感应而相与”,因为阴阳指宏观概念,而非具体对象。譬如不宜说“男性女性*感应而相与”,只能说具体男女。
  “止而说”,君子感化不德者,止其不义,其人心悦诚服。即君子能与人和。
  “男下女”,男子主动谦恭追求于女子好合,然后能成夫妇之合。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地相感而和,能化生万物,如夫妇好合则子孙不息。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圣人”为通达义理者。 “感人心”感化人之心志。“天下和平”即天下和谐而治成。
  “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情”此处解作志向、愿望。《南史刘湛传》“弱年便有宰物情”。观察使之感动的东西,则天下万物的志向与好恶就可以被发现。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泽”其德为悦。“山”其德为止。止而悦,为“咸”。君子感化人心,使止于善,且其心愉悦。
  “虚”此处解作虚心、不自以为是。《庄子山木》“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受”《说文》:相付也,互相交付,相授受之意。此处解作应和,《吕氏春秋圜道》“音皆调匀,不可以相违,此所以无不受也。”
  “君子以虚受人”,君子以虚心的态度,使民众应和于自己。亦即谋求民众接受自己,与民众和同,必须要虚心而往。

初六:咸其拇。
  “拇”《说文》:将指也,此处指足大指。“拇”为足之末端。足用以站立、行走,比作民众立身、行事之所凭藉,即行为方式、做事方法。“拇”为足之最末,比喻行为方式、做事方法之小节。
  “咸其拇”,同化其小节。
  “拇”之用不能左右足之行。小节不足以改变行为方式、做事方法的本质。但是君子藉此以近人,由易而难,由小渐大,循序渐进,最终可感化之,改变之。如《屯》之“屯如,邅如”,操之过急则有“班如”之凶。
  此爻明感化人当从小节做起,由小渐大,由易而难。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志在外”,志在取得其信任,志在感化其心。所谓“外”即“拇”之外,其人之心。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腓”《说文》:胫腨(jìngshuàn)也,即小腿肚子。“胫腨”运足者,比喻民众立身、行事所依从、遵循的道理、观念。
  “咸其腓”,欲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直接改变左右行为方式的思想观念,为最直接的途径,但如此作为很难被当事人接受,往往会使其人致于对立的境地,所以“凶”。《论语子路》“子曰:欲速则不达。”斯之谓也。
  “居吉”,“居”此处解作积蓄、蓄养,此处有逐渐进取之意。君子面对一时不能感化的情形,谋求信任,徐图渐进,则能有得,即“居吉”。“居”为“征”之反。
  世人的各种迷信、迷行,一旦养成难以一时纠正,各种“乡愿”是例。如古人的相见之礼,彼此互相一拜即可表达互敬之意,再拜则在特殊场合,表示尊敬有加,三拜则为谄媚之举,有失尊严。后世所谓“三拜九叩”,以儒学而论,不合正义,为迷行。君子“咸其拇”,即是在行为上纠正如“三拜九叩”者。“咸其腓”即是告知正义、正礼所在,改变其错误认识。
  此爻明感化人心不可直接从分歧观念处进行,从小处着手,坚持贞正,立行,立德最终能有功。“咸其腓”在此爻位,说明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始终是君子感化民众的主要工作。
《象》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虽凶,居吉”,虽然直接触及根本的观念分歧有凶险,但是君子感化人的目的即是制止其错误行为及其思想认识,所以改变是必须的,只要采取“居”的做法则会避凶趋吉。
  “顺不害也”,顺应民众之情实,取信于民,渐进改变则无害。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股”《说文》:髀也,即大腿。“股”为运小腿者。此处比作主宰民众行为、观念的思想根源。
  “咸其股”,感化其思想。
  “执其随”,“执”此处解作主宰、掌控。《韩非子扬权》“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其随”民众所依靠、遵循之思想或教义。“执其随”掌控民众之思想,使顺从君子。
  “往吝”,如果行教者以感化民众思想为最终目的,以民众顺从自己为最高追求,如此行事为“吝”。
  君子行教之最终目的为“咸其心”,使人志于君子之道,从而践行、传承道义。“咸其股”为小成、小得,进至“咸其心”方为大成、大得。
  君子行教之正义在于授予民众真理,使民众信服、顺从道义,而非止于顺从传道者。如果不能使民众信从道义,而是归顺于某人,如此以往为“吝”。
  此爻明君子要以感化人心为根本目的,以使民众随顺道义为最高追求。此两者为治“咸”之宗旨。
《象》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处”《说文》:止也,停止之意。《孙子军争》“卷甲而去,日夜不处。”
  “亦不处也”,虽能感化民众之思想,君子亦不止也。君子应当谋求使民心志于道义,从而可以自发践行、传承道义。
  “志在随人”即“志在使人随顺于自己”,使信众随顺传道者,而不随顺于正道,如此为吝道。
  “所执下也”,传道者通过掌控思想,使人顺从于自己,其用以掌控民众的思想或教义必定不为大道、大义,因为大道、大义用以明民智,而不会使人止于信奉一人。故相较于大义,其“所执为等而下之”。
  许多宗教投合人的私欲设立了诸多教义,目的在于掌控其思想,取得信众,但往往违悖大义。譬如轮回说,虽客观上有止恶扬善的作用,但其目的为了求得来生福报,其目的是自利,故其教义为下。儒学提倡“仁、义”,以具有公德为个人道德的标志;以同化于道为个人最高追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以“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儒者终生之事业。儒学系于公德、公利、真理,其教义为上。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tong)往来,朋从尔思。
  “贞”正也,循序渐进,以正道感动人心,和同于人则吉,故曰“贞吉”。
  “悔亡”,悔不能生。
  “贞吉,悔亡”,只有贞正行事,才能不致有悔。不然则有“凶、吝”。
  “憧憧往来”,“憧”《说文》:意不定也。“憧憧”,心志不定的样子。“往来”即反复,所感之人未能笃信君子之道,而有反复。“憧憧往来”即君子以正道感化民众,民众不能遽然致道,而有反复。
  “朋从尔思”,“朋”《说文》:辅也,此处指乐从君子之教,亲比于君子者。“思”此处解作思想、观念,《诗经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朋从尔思”,亲比于君子者,能按君子的思想行事。寓意君子感化民众,应先感化亲近者,以此逐步扩大感化范围。“朋从尔思”如“出门同人”、“富以其邻”之意。
  此爻明治“咸”要贞正而行,从亲近者先行,受感化者有所反复亦属正常,坚持行教终能有得。
《象》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
  “未感害也”,“未”作副词,相当于“不、没有”,君子不能按规律行事,则不能得到民众的应和;君子不能以正义感化民众,则民众不能得于道义。此两者为“未感”,为“凶”,为“吝”,皆有害于君子行教。
  “未光大也”,思想未深入人心,正义未能光大。

九五:咸其脢(mei),无悔。
  “脢”《说文》:背肉也,此处代指不亲近、背离道义者,去君子教化者。
  “脢”形容君子不能从正面接触其人而深入感化之,言外之意其人不受君子之感召。
  “咸其脢”,君子主动寻求感化背离道义之人,虽然可能“大往少来”甚至劳而无功,但于君子而言可以“无悔”。寓意君子有和同天下不遗一人的志向,虽违背道义者,君子亦不弃。
  此爻明君子和同天下应抱有不遗一人的决心,或有不得,君子往矣!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君子以“感其心”为根本。“脢”在心之后,远于人心,寓意君子之感化未能深入人心,故“咸其脢”为“志之末”也。

上六:咸其“辅,颊,舌”。
  “颌”《说文》释为“顄”,为下巴。《通训定声》解释为“耳下曲骨,所谓辅车也。”
  “辅”《说文》:人颊车也,《通训定声》“辅,盖著车两旁,以防、助者,可系可解之木。”《尔雅》释为“小木”。“辅”之本义应为车身之小木,以防护或辅助之用。人之下颌骨中,其解剖学名“冠突”者,颇似“车两旁,可系可解之木”。人之下颌骨颇似古代马车形状,故“辅”当指人之下颌而不含牙齿。
  “颊”《说文》:面旁,即脸颊。
  “辅、颊、舌”用以言语之器官,此处不写作“口”,其意专重“言语”之用,而无嚼食之意。
  “咸其辅、颊、舌”,只是在口头上、表面上表示认同,内心并未真正信服,此为感化之失。
  此爻明“咸”不能动人心,停留在口头上,则是费而无功。
《象》曰:“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
  “滕”《尔雅》:虚也。“滕”应为“塍(cheng)”, “塍”《说文》:稻中畦也,即稻田中的畦。塍与坑穴、沟壑、隍池同类,故《尔雅》释为“虚”,取其中空之意。我家乡方言谓把器物清空称为“塍(teng)空”,读音有变,但文字应该无错。“塍”引申为空、徒、仅仅、只是之意。
  “滕口说也”,仅仅是在言语上表示悦服而已,内心并不诚服,《咸》之失,之流弊。《论语·公冶长》“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即是防患其“滕口说也。”
  《易》之所以两千年来无一正解,与秦始皇统一文字关系甚大。原有之意因文字假借,转注而消失,故后人以今文求于古意往往不得。改变文字对于文化精神之传承为害甚大。秦朝统一天下,必统其文化,故其改变文字有其合理情由,但建国之后无秦人之忧而行简化文字之政,人为割断古今文化传承之纽带,实为可悲!孔子以“其无后乎?”咒骂丧失人性者。试问割裂我中华文化之根基者其良心何在?

摘自《周易明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 09: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咸卦:
     咸:亨,利贞,取女,吉。
     直白:商帝時百姓家破人亡,革命胜利后,最大的任务是感化百姓,坚守正道讲誠信,始老百性得实惠,安居乐业取妻成家。
     感化工作很細腻,就象青年男女搞对象一样,双方各有所思,感化发展到心心相印,再形成不可分割的夫妻,决定的因素是坚贞誠信。
     初六:感其拇。
     直白:想动手,动脚。
     六二:感其腓,凶。居吉。
     直白:腿往前动,很冲动,但不要闹出过份的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3 08: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望朔回归 于 2018-1-13 08:48 编辑

    九三:咸其股,直其隨,往吝。
    直白:身体互相摟抱,往后别外说。
    九四:贞吉,悔亡。僮僮往來,朋从尔思。
    直白:两人往來很好,心意不定,但互相顺从,往來不断。
    九五:咸其脢,无悔。
    直白:脊背感应而动,事后不觉后悔。
    上六:咸其辅颊舌。
    直白:互相親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