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21|回复: 5

当仁不让于师-打破汤一介先生的“狂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4 06: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汤一介先生的“狂言”


   主持编纂《儒藏》的汤一介先生曾自信地宣称:“我的标准是,我编了《儒藏》之后100年不会有人来超过我,而且世界上通行的儒学研究的本子就是我这个本子。”我一直对这句话表示怀疑。

   我认为既然称为《儒藏》那么首要工作就是要划定儒与非儒的界限,如果只是简单的把号称儒学经典的书籍整理归类,不加甄别其义理,那么最终的《儒藏》只不过是一锅大杂烩而已。然而划定儒学的标准则需要发明儒学真义、正义,这项工作需要对《易经》、《论语》、《诗经》、《礼记》、《春秋》等诸多先秦典籍进行深入解析,要把每一个字的义理进行考证,每一个教义进行考订,此项工作完成方能准确确立儒学正义、真义,而后以此标准对现存典籍进行考订,去除非儒收纳真儒,如此方能称之为《儒藏》。但是在当今我们甚至不能见到一本文字准确、义理通达的《论语》,更遑论颇为深奥的《易经》。倘若有一部可以使世人信服的经典注释则不会有那么多儒学“大师”各说各话了。

所以我质疑汤先生这句话。
  以《四书》中《论语》为例论证朱熹之伪儒学:一、解析《学而》中“慎终追远”之正义。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慎终,《礼记·内则》“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之身终,终身者也,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爱亦爱之,父母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人乎!”
这段话的意思为,孝父母要使父母精神愉悦,物质充裕,子女必须要竭尽所能,即“终尽孝子之身”以行孝。此处“终”即尽其心力,竭尽其所能之意。“慎终”小心行孝养父母之事,以防懈怠,不能尽“终身”之孝。
“追远”父母辞世长久的追思缅怀。
正解:

曾子说,父母在世子女要竭尽心力孝养父母。父母去世,要长久的祭祀,追思缅怀父母恩泽。父母生则尽“终身”之孝,去世后能长久的追思,这样做百姓的道德就会归于醇厚。

“慎终追远”是孝道中事生与事死的两部分。“慎终”在《四书》中被朱熹解释为“慎重得处理丧事”。首先从字义解释亦颇为牵强,其次古人对于父母之丧注重“死葬之以礼”,合礼为上善,所“慎”何在?再者仅仅注重丧事与祭祀人民道德就可以“归厚”?不合情理,没有这个逻辑。只有事生与事死皆能竭尽身心方能称之为孝。孝为仁之根本,民众能行孝为得仁道之根本,所以“民德归厚”。
二、解析《为政》中“温故知新”之正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温”应作“蕰”,即“蕴”。蕴《说文》:积也,即积蓄、积累,此处有吸纳之意。
正解:

孔子说:一个人吸纳、积累以前的知识,并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就可以为人师了。

考“温”并无“温习”的意思。“温”本义为河水名字,即温河。今天所谓“温暖”应写作“昷(wen)暖”,“昷”本义为“仁”,引申为昷和、昷暖,后皆通假为“温”。“温、昷、蕴、”古代皆通用。“温习”乃朱熹之妄言。

为人师,一定要知识丰富,道德笃厚,知往知来,所以对旧知识一定要蕴积深厚,对新知识一定要随时吸收,如此才具备“传道,授业,解惑”之师德。

《礼记Ÿ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由排比推知“温故”比之于“致广大、极高明、敦厚”,显而易见其为“蕴故”之意。
三、解析《雍也》中“井有仁焉”之本意。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逝《说文》:往也。
欺,欺诈、欺骗。
罔,愚弄、欺骗。
“井有仁焉”这是出自《左传·宣公二年》的一个典故:有一个宋国大夫名叫狂狡。在战场上与一个郑国人争斗,结果郑国士兵不小心掉进井里。狂狡把自己的戟倒过来,用戟柄把郑国士兵从井里拉了上来。结果郑国士兵一上来立马把狂狡制服了,俘获了狂狡。狂狡认为虽然是战争,但对手掉井里还是要讲仁德,把他救上来,并且仁爱到把戟倒过来,“授人以柄”以不伤害对手。可见狂狡是深有仁爱之心的人。狂狡的这种作为必是受已故去三十年的宋襄公影响。仁爱亦有“义”与“不义”,“合礼”、“不合礼”之分别。比如在战场上的义与礼,即是发扬果敢刚毅的作战精神,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杀*死敌人为果敢。士兵能做到果敢杀敌则称之为刚毅,若不能如此则是不中于战争之义,不合于战争之礼,还要丧命于他人之手。

宰我问老师:仁者,虽然知道‘井有仁焉’这个故事,还会这么做吗?宰我的意思,这对仁者是一个两难的事。救人是仁爱之事,可是救敌人会丧自己的命,面对这种情况,仁者怎么做呢?

孔子告诉他仁者可以去干任何事,但不能使自己陷于不义之地,作茧自缚。仁者可能被别人的小伎俩欺骗了,但是在关乎道义的事上君子不可能被欺骗愚弄。言外之意,我明白什么是正义,你宰我说的是歪理。

对于“井有仁焉”这个事,君子明白“义”之所在,不会干亲者恨,仇者快的事。所以孔子告诉宰我,他所说的是关乎大义的事,君子怎么会糊涂呢?

朱熹把“井有仁焉”解释为“井有人焉”,讲救不救人,谬之千里。
正解:

  宰我问孔子:“仁者,虽然知道‘井有仁焉’这个典故,还会做那样的事吗?”孔子说:“为什么那么做呢?君子可以去,但一定不能使自己陷于不义之地。君子可能被一些小伎俩一时欺骗,但不可能在关乎大义的事上被愚弄。”

“可欺也,不可罔”《孟子·万章上》“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君子可以被小伎俩欺骗,但难以被不道义的歪理邪说蒙蔽。言外之意君子识大节,明大义。
四、解析《雍也》“中庸”之正义。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庸《尔雅》:常也,即法则、常规。《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也,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为本,和为用,中则和,法于“中和”为“中庸”。“中庸”即“庸中”,即“法于中”,即言行以中为则,所以孔子盛赞“中庸”之德。

朱熹解释“中”为“无过无不及”,解释“庸”为“平常、不易”。与“法于中”相去甚远。
正解:

孔子说:“中庸之作为人的修养品德是最高了吧,普通人很少能长久持守。”

“民鲜久矣”传统翻译“人民失去中庸之德已经很久了”。中庸作为至德,非一般人所能到达。中庸为君子之德,本不在民,何谈“久”?《礼记·中庸》“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既是君子都很难持守“期月”,所以“民鲜久矣”应该解释为“民众很少能长久持守”。

孔子言外之意,执政者要加强管教,如此方能使更多人行在中道。如果执政者疏于管教,则民众必定违离礼义而失于中道。
五、解析《泰伯》“不至于谷”之正义。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注释:
谷,俸禄,引申为做官。
“至”通“窒”,“窒”《说文》:塞也,阻塞之意。《管子·幼官》“贵贱无司,事变日至。”
正解:

  孔子说:几年学习之后,以所学从于政事,能应对自如,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困难,这是很难得的。

  “不至于谷”,朱熹之流的文人解释为“不去做官”,如果是这个意思应该为“不谷”即可。“不至于谷”直译过来为“不到达官职”词句不通顺。再者学三年而没有做官的应该很多人,怎么会是“不易得也”呢?孔子本人五十多才从政即是例证。还有最重要的是儒家主张积极从政教民,“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是证。孔子怎么会称赞学有所成者不去行使教民的职责呢?

朱熹这种所谓“清流”之论实在荒谬!
六、解析《子罕》“不试故艺”之本意。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注释:
牢,孔子弟子,姓琴字子开。
试《说文》:用,使用之意。
艺,此处解作准则。《国语越语下》“用人无艺,往从其所。”
“试艺”即用标准、准则。唐朝司空署《哭苗员外呈张参军》“试艺临诸友,能文即我师。”译“用文的准则察看诸朋友,能文者即为我师。”
正解:

牢说:“老师说:‘我不用以前过时的准则从事。’”

孔子从事必遵从时义。

朱熹先生解释为“不被任用才学的其它谋生技能”,于字意、句意皆不通。
七、解析《颜渊》中“成人之美”之正义。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注释:
美,美好的德行。
恶,恶劣的品行。
成,有“大”之意,如成县、成德、成人、成童。此处解释为“增益、夸大”。《毂梁·隐公元年传》“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春秋即历史记载。由这句话亦可推敲“成”为“增益、夸大”之意。古语有“见人之善扬之,见人之恶掩之。”,近于夫子此言。

“成人之美”朱熹解释为“诱掖奖劝以成其事”,即帮助促成的意思,单独这样说意思还算通顺。如果把“成人之恶”联系在一起就不通了。“成人之恶”仍按成全解释,则是“君子不成全别人的坏事”,“成全”用在此处极不合语言习惯。故意成全别人的坏事,所为何?陷害?变态?所以“成”不能解释为“成全”。
正解:

孔子说:“君子增益别人美好的德行,不夸大别人恶劣品行,小人正好与此相反。”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其中“小人之好议论”即议论是非,即“成人之恶”之意。
八、解析《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正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注释:
“人”通“仁”。
道,即天地人伦之正义。又解作途径、方法。
非,此处解作没有、无。《史记Ÿ孔子世家》“夫子则非罪。”
弘《尔雅》:大也,有光大、扩大的意思。
正解:

孔子说:“讲仁德可以弘扬道义使之光大,但没有办法弘扬仁德。”

“非道弘人”即“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此句话歧解尤多。荒谬者以朱熹为甚,其解释为“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胡言乱语,莫名奇妙。
九、解析《阳货》“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之正义。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注释:
唯,语气词,表示确定。
为,助词,用于句中帮助宾语前置。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即“难养女子与小人也”。
养,此处为保养的意思。
女子,指妻妾。
小人,指未学之人,普通百姓。
“孙”通“逊”,为恭顺之意。
正解:

  孔子说:“妻妾和小人的关系难以保养,关系太亲近他们就会有失恭顺,太疏远他们就心生怨尤。”
关于这句话争议很大,首先是女子与小人的定义。在古代社会关系中涉及成年女子的无外乎母辈、姐妹、妻妾,而家族之外的女性关系几乎没有,即便有也不存在“可近可远”的关系。家族内母辈、姐妹等女性关系亦不存在“可近可远”的说法,即便有亲疏之别也只是亲情远近之分,也不能用“恭逊怨尤”来形容。所以此处说的女子指与男子有男女之爱的女人,当指妻妾。

“小人”指未学之人,被君子所管教的普通民众。
君子与妻妾太亲密了,以至于妻妾舍弃夫妇之礼节不顾,失于简。

“小人”
浅陋知礼甚少,君子与之太亲近,他们就无所顾及,失于慢。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曾子曰: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孔子闻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谓参也不知礼乎?”

“狎”,亲近。“简”,简慢。以上这段话意思近于孔子说的这句话。孔子只是指出在女子与小人身上表现尤甚。由曾子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孔子这句话是从“女子、小人”持礼、行礼的角度来说的,并不是对女人与小人有贬低的意思。

朱熹解释“女子与小人”为“臣妾”,不得正义。
十、解析《子张》“切问近思”之正义。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切,此处有恳切、诚恳的意思。问,探讨、研究、学习之意。切问,诚恳的研究、学习。
近,此处为追求之意。
“思”应为“悳(de)”之误,二者篆体形近。“悳”即道德之“德”之本字。“德”本意为“升”,“悳”今均写作“德”。近思,追求道德。


正解:

  子夏说:“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而且要志向坚定。诚恳的研究学问而追求道德,这样做仁就在其中了。”
《礼记Ÿ中庸》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博学、笃志、切问、近德”可谓“力行”,故如此作为可得仁德。
朱熹解释“近思”为“以类而推”,即举一反三,为谬论。
十一、解析《子张》“学而优则仕”之正义。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xiào),学而优则仕。
注释:
仕《说文》:学也。学,为教、教导之意。“仕”多指教导国民,引申为为官之意。
“学”与“教”古代同义,后专*制“教”字而“学”专“觉悟、学习”之意。《书Ÿ兑命》“学学半”即“教学半”,教学相长之意,“半”通“伴”。《礼记Ÿ文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其中“学”皆为“教”。
优《说文》:饶也,即宽裕。引申为优良、优胜。
正解:

子夏说:“为官教导百姓而优良者则可以教学。为师而教学优良者则可以为官教化百姓。”

《礼记Ÿ文王世子》“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礼记Ÿ学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古人以政与教为一。

朱熹解释为“做官做的好了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好了就去做官。”不得儒学真义。

首先儒学认为政亦是教,王与师的职责相同,都为化民教民。所以为官即是为百姓之师,为王即是为天下人民之师。

欲为官必须具备为人师之德养,如果说做官优良后再去学习则是因果颠倒了。其次学习优良不见得做官,亦可以为人师。天下官职有限,而待化之民无限,何必非要为官呢?孔子自己曾说过“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即学优不必在朝为官。子夏为孔子高足,不会错会老师的精神而发此种言论。

   以上论述可见朱熹从小到文字,大到义理阐发,存在诸多错误,其问题之多远不止这几处,拙作《论语明义》中有详尽论述。

  关于《易经》《周易明义》已在本论坛发表数篇,读者可与朱熹之《周易本义》比较。

   《易经》与《论语》乃儒学首要典籍,其真义为儒学教义准则,如果此二书尚不能发明其正义,试想《儒藏》能藏什么精华?朱熹如此,其他如朱熹者不可胜数,其他所谓儒学经典者如朱熹所注释《论语》、《易经》一般者亦多矣!所以我认为《儒藏》只不过是大杂烩而已。所以超越《儒藏》毋需一百年,一旦正本教义出现,一定没人参照充满伪儒学的本子。

  儒学正义、真义需要深入研究。不求“精、微”而妄求“大”的中国文人习气应该改正。当今学术界的浅薄、浮夸的风气应该被遏制,求真、求是的精神应当被提倡。《儒藏》不在“精、微”上作文章,如何做到“一百年无人超越”?如何做到“世界上通行的儒学研究的本子就是我这个本子”?我本人也要试试看,以拙作《论语明义》、《周易明义》去打破汤先生的“狂言”。

                                            邸永强 于北京昌平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18 收起 理由
zqc4124 + 10 + 18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5 22: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天地 于 2014-12-5 22:30 编辑

连存在的基础都不知道,还敢说人家狂言,你狂得够可以的!

孔子不讲存在,儒家先天的大缺失!孟子已经有点给他洗地的趋势了。这个现在中国一般普通大学的哲学系就会讲到,朱熹、王阳明等等都是要给儒家的存在落实的。你研究儒家也接点地气行不行,勉强去大学旁听一下ok?空中楼阁架得起来吗?

孔老二的糟粕,随风飘,飘来飘去没个定数的,飘到哪儿算哪儿了。2000年儒家都在给他洗地。“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孔老二呀飘呀飘,一部中国历史,没有道德经的话,就被他飘完蛋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08: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不讲存在,儒家先天的大缺失"谁下的结论?宋人的学问我本人倒认为是胡言乱语。祸乱儒学就是这帮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8 09: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来在意楼主贴,默默看而思,久之,说出心中话:赞赏楼主的理论*功夫和研究方向。
传统文化学两类,考据学与义理学。诠释学将两类归一。楼主依据考据,不失义理而诠释,是研究方向。跨越二千五百年时空,还原孔学原真,付出的理论*功夫,令人钦佩。楼主所诠释“温故而知新”,“温”作“蕴”解,“井有仁焉”解,尤其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引用曾子与荀子语作逻辑佐证,诠释通顺有水平。
跨越悠久的历史时空去释解孔说,历史上不少名人摔跟头,青竹大哥的列述非常有见识。楼主知难而上,锐气可嘉,却要学思勉励,常作推敲反省,有“一字千金”之严谨。欣赏楼主之余,指出楼主不足之处。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解,人通“仁”解,符合孔说;道作道义解,前句依人而解,尚且过去;后句见拙了。道的本义是路,人走的路,民所共由之路。《易传》的天道与地道,皆路也。仁义人道,依人有道义解,仁义融入天道、地道,方有道义的道德融入。天道阴阳的人事结构成德才兼全的人事结构,“易简理得”;地道刚柔,人事的“刚柔相推而吉凶生”,心性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吉与利,人能弘道;凶与害,非道弘人。道依人,道义立。准确言,道依人而顺理,理道的矛盾理一,成道义立。船山言:“理有屈伸以顺乎天”,理伸顺天,人能弘道;理屈逆天,非道弘人。“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势,道器成人势,轻重平衡应乎人,是人能弘道,轻重失衡,“道心微”引出“人心危”,非道弘人。道有两义,原义为路,依人顺理为道义。朱熹解“人外无道,道外无人”说,本无错,错在“人心有觉”的“道体无为”说。依其“人心有觉”作中庸解,中为心体,庸乃守常,“天命之谓理”,理定命定性,有圣贤与愚不肖之清浊之分,此“理在气先”的天理本体,与“存天理,去人欲”的理欲心性说,衍生成“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的道体无为说。“人心有觉”,空谈心性。心性内外,有心物实在,物化心性的外在环境,环境造人、文化造就心性的客观化理论研究消息了。“人心有觉”,道德空论,务实与理性矛盾理一的理欲、体用成中庸致用的客观化理论研究也消息了。“人心有觉”,乃仁义虚空的“人能大其道”。务实而理性的儒家传统生命线消息了。
还原孔说原真,从历史与逻辑统一性原则去较正孔说,还需要三段的理论*功夫。
一、处在诸子争鸣、思想开放的先儒时代,孔子思想向前发展。所以,从孟子到荀子,以及《易传》、《中庸》、《大学》的儒家经典,从整体发展的逻辑脉理去端正孔说的历史逻辑。
二、秦汉后君主专*制的文化环境,决定孔子逻辑义理,不可能象搬运物品式的原样搬运,从逻辑曲解到逻辑还原;从逻辑异化到逻辑升华,两种路向成逻辑循序,成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弄清孔子被曲解与异化的逻辑真实,必须弄清孔子的逻辑还原与逻辑升华的逻辑真实。孔子忠恕到船山仁恕;中庸心性到中庸体用;三代损益说,演变成“经世治用”说与“会通古今通义”说;理性务实成致用逻辑,进一步演变为“顺乎物则”的心性唯物;“人心不古”的人道教化,演变成“疑乎人心”的心性辩证,环境造人的“社会教化”,与人道教化成“以人事天”之理一。等等。以脉理传承的逻辑真切,端正孔说的逻辑原真。
三、从现实逻辑去端正孔说。通过反腐事件重新思考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逻辑原真,从君子与小人两阶层天职与规范成就“天下利”,以义利矛盾理一说端正孔说。
跨越历史时空,还原孔子原真,极难事。只有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楼主锐气可嘉,欣赏楼主、祝福楼主。
汤师编辑儒藏,所化心血、人力与财力,树立自我标准是对的。可否如愿,另一码事,与现时的传统文化研究水平相关。质疑可以,“责难”无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1: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后学当自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9 15: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来详细的解释下面几句--------

礼记·内则》“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