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7|回复: 0

[综合讨论] 从佛门“苦聚”到儒家“乐能移风易俗”之悟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4 18: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细读高老夫子转载星云大师《佛法的根本要义》,人生路面对是“苦聚”,“‘苦聚’是人生实相”,所以有“超越世间‘无常’”;有“因缘和合所生”的“证得‘真我’之自性涅槃”。从佛门苦聚的人生实相,联想到儒家的“乐能移风易俗”,感喟而有悟想,写成如下文贴。
佛门言“苦聚”,儒家有“乐能移风易俗”,谁能符合民所共由之人性?不言自明。
儒家言礼乐,乐在治世。“治世通行乱世遗落”,若处乱世,“乱世人不如太平犬”,何言乐?何言礼乐?何言“乐能移风易俗”?
佛门“苦聚”因乱世,乱世佛门兴,乱世时尘俗人入佛门。治世返俗,享用庶物人伦之礼乐。
何谓治世,道德畅顺,人的心性健康,社会的规范秩序井然。何谓乱世,无论社会衰落,或政权陵替之因果种种,“道心惟微”,社会规范秩序失,实务乱相出;“人心惟危”,鬼诈流行,心性乱相出。实务与心性皆乱,社会乱世也。
治世有儒教之道德内修,乱世有佛门避离因果的内修心性,道家无为人生而道法自然的内修心性,所谓“内则道佛”。接续儒、道、佛互补,内修心性学成理论规模了。
真正的哲学思想文化,是治乱世并用的哲理科学,治世明其本,乱世洞其因,因而也是出入儒、道、佛互补心性学后,探究其逻辑其所以然,吸收、扬弃而超越的哲学文化,是研究实学、研究客观化理论的哲学文化。
对于道家的道法自然,先秦荀子已作扬弃而超越,“知于天而不知人”的逻辑解蔽。自然,非纯粹自然,人化自然也。所以辟无为自然的道法自然说,以道弘人说,主“顺天而制天”的天地人参说、人能弘道说,成为孔儒传承的主轴线,也成为脉理传承的主轴线。天地人参,顺应自然的主体有为,也是自然走向必然的主体有为,“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势有轻重以应乎人”。非主体的妄为与无为也。人能弘道,非心性内修的无为人生,而是性与命之间相资相成,人能弘道成矛盾理一的性命学,也是道心统性与人心统性之间矛盾理一、合道合体的质文心性学。
对于佛门的避离因果说,船山扬弃而超越,从矛盾——因果联结的逻辑事实,以及因果多路向的客观存在,正确应对,产生主体预测之有为选择,从神理到神化的逻辑切实,需要有方向感。一是心性之唯物,“顺乎物则”的心性源根之则;一是心性之辩证,“疑乎人心”的心性源根之疑。唯物与辩证皆出自心性之源根,人文之唯物与辩证也。即是说,以人文之唯物论与辩证法较正方向,正视矛盾因果多路向的客观存在,极深研几、探赜索隐而理性务实于预测——选择的主体有为之理与道,是哲理逻辑的因果理论,非佛门的避离因果论。
对于宋明理学的道德内修,船山扬弃而超越,一是非其空谈心性。心性有内外,心物的矛盾实存。内修心性,偏蔽也,不知尚有物化心性的外在环境,环境造人,文化造就心性也。二是非其道德空论。理性与务实之理一,道德乃理性,务实乃人欲之实,致用之实。舍弃人欲谈天理,“存天理,去人欲”,焉知“无欲理亦废”;舍弃致用谈中庸体用,中为心体,庸为守常,“天命之谓理”,理定命定性矣,此偏蔽也。性命之理当务实于事物成致用,大中涵化成中庸体用,继善成性成文明走向。三是非其仁心本体,仁心为虚,虚生浮明,仁心当务实矣。言行履道之礼义规范也,仁礼为体。“仁义之大用因乎礼为体”,“礼贯通于仁义之中而能生仁义之大用”,非“行于仁义”的道德之虚,乃“仁义行”之道德功能与价值,成就“天理达人欲”的中庸致用。
宋明理学的道德内修心性学,空谈心性与空论道德,其思想弊根不知累及后世多少代人。WG期间,所谓“灵魂深处闹革命”说,空谈心性也;斗私批修说,空论道德也;至于所谓彻底革命论的道德教育,也是仁心为虚生浮明的现代翻版。内修心性成为文史的质文心性,走到极度,改革开放后逐渐成形的质野心性。空谈心性的另一极端是失去理性的心性唯实,人生信仰及价值观,做人准则及道德底线逐渐模糊而消退;空论道德走向另一极端,是道德沦落的人生实惠之下滑,人欲横流、礼崩乐坏、成鬼域流行的社会乱象;空谈误国,令人痛心疾首。从文史心性到质野心性的两个极端的转折,深挖逻辑弊根,乃宋明理学的道德内修心性学,也是儒、道、佛内修心性学之负面效应也。
从佛门“苦聚”,到儒家的“乐能移风易俗”;从诸子争鸣、思想开放时代的孔儒学说,到君主专*制时代独尊儒术的道德内修;从儒、道、佛互补心性学,到孔儒脉理传承的船山学说,所展现是传统的思想文化历史演变的逻辑轮廓,由之感喟而悟想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