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46|回复: 1

回回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6 21: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回炮$ w6 Y; b3 l' A9 M
转自:冷兵器
7 W; E/ v4 R  T) a4 z- K9 {
* G2 Z  H/ n" F: Z4 g8 j( E5 p8 z  “回回炮”,又名西域炮,巨石炮,襄阳炮。是一种抛石机,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这种抛石机不过是在古代抛石机的基础上改良、改进、创新得更加先进、威力更加巨大。
9 i5 h- c2 G" F' E4 Q
3 r% \. i8 m1 `; w) \, a  中文名:回回炮,又名西域炮0 v5 t6 O  D0 _3 l  v$ z4 b
  性质:抛石机* U+ x5 q2 P% J$ Q0 I
  作用: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
8 W) P( G: E* V6 Y1 D6 {) H! B3 J  优点:更加先进、威力更加巨大+ n  ?5 b6 b% q, D+ y* m
  出现:襄樊之战,为配重式投石机,即襄阳炮
1 R) ~: z- X& T, b: e+ E4 ~ hbl310.jpg
! f5 d3 y/ |) b: c# C. d  1.简介" g" a2 \, o2 U$ P' R0 t
  十三世纪,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长达六年(公元1267-1273年)之久的宋(蒙)元襄樊之战。在这次著名的战争中,元军使用“回回炮”先后攻打樊城、襄阳城。# m. A2 j4 F3 ^) f
  至于回回炮,有人认为是“火炮”;有人则认为是“发石机”,发射的是巨石,是当时一种较为先进的“发石机”,发射的是巨石,而不是“火炮”,发射的也不是碎铜、破铁、沙石之类的东西,更不是发射的可以爆炸的炮弹。6 W$ N  }: a8 ]3 }  g6 m
! `) y# K& b: O. v2 N
  2.历史记载. k3 c- |6 B/ R  E5 [. e! W
  “回回炮”的主要制作者是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这两个人都是西域(今玉门关以西)回回人(伊斯兰教),因此炮名叫西域炮、回回炮,又因首先在攻打襄阳、樊城时使用,又名襄阳炮。由于它的发射威力大,所以,又叫巨石炮。至于《马可波罗游记》里记载的“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指挥最优秀的工匠制作回回炮,其中有些是聂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可以投射三百磅重石头的西方机器”的说法,与“回回炮”主要制作者是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的说法并不相矛盾。因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是回回炮手的总管和头领,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可能是回回炮的具体制作的指挥者。  t1 G* ~9 s, v, w3 |0 J
  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在《元史》里都有传。说(蒙)元军攻打樊城、襄阳时使用的“回回炮”是发石机的最原始的记载可能是《元史?亦思马因传》。传云:“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当时指挥攻打襄樊的元军将领之一的阿里海牙传里的记载也大致相同。《元史·阿里海牙传》云:“阿里海牙,畏吾儿人也”。至元“九年[三]月,破樊城外郛,其将复闭内城守”。“会有西域人亦思马因献新炮法,因以其人来军中。十年正月,炮攻樊城,破之”。“既破樊,移其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康宁在《古代战争中的攻防术》一书中,采用了《元史?亦思马因传》中的说法。这里明显可以看出发射的是巨石,重150斤,落地时砸深7尺。而不可能是爆炸的火药炮弹。  d/ h$ q- `' L* s& R
  “回回炮”是发石机的说法,在史书《续资治通鉴》和现代一些史学家的著作中都讲得很明确。《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第501页载:“咸淳八年”,“元刘整筑新门于鹿门山,使千户隋世昌总其役。樊城出兵来争,整授军二百,令世昌立炮帘于樊城拦马墙外。夜大雪,城中矢石如雨,军校多死伤,达旦而炮帘立”。“未几,阿尔哈雅以回回新炮进攻”,破之。遂“移破樊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震雷,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
, ?0 j, f8 g! ?: N/ @) s1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2001年1月第5次印刷)第1042页载:“回回炮——又名西域炮、巨石炮、襄阳炮。是一种以机抛石,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中古时,波斯、阿拉伯等伊斯兰教国家之抛石机炮十分发达,能发射八百磅重巨石。元世祖(忽必烈)时召回回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督造,并教回回军士演习,于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用之于攻克樊城、襄阳。南宋亦曾仿制,并用于战守。明中叶以后,因大型火铳兵器已用于战争,渐废”。5 }- V: K+ r( u& ]' O* b7 S
hbl320.jpg
1 U; q& y( t! e/ E* T/ Q  3.发明及应用
( t/ _4 \; Z% e* y8 h  ~
# K2 Q3 u" ~# Y+ t6 B* \  发明人
$ Q( x2 T: Y  Y. ?9 C) @* h; r  元初,有两位非常有名的穆斯林造炮专家:西域木发里人阿老瓦丁和西域旭烈人亦思马因。他们发明的回回炮成为蒙古人的攻城利器,从来为蒙古入主中原烧杀淫掠的行为立下了汗马功劳。阿老瓦丁、亦思马因这两位高超的造炮专家,因此受到元世祖的格外常识和鼓励,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得到元政府很高的奖赏和荣誉。
0 Y; `) d8 Q1 m: S  阿老瓦丁于至元十五年(1278)被授为宣武将军、管军总管。十七年(1280)入朝觐见,得赐钞5000贯。十八年(1281),奉命率散居各郡的回回炮手俱赴南京(今开封)屯田。二十二年(1285),任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副万户。大德四年(1300)阿老瓦丁告老,子富谋只袭副万户职。皇庆元年(1312)富谋只卒,子马哈马沙袭其职。
2 B4 @  [- [8 C" ^2 t, d: v$ \  亦思马因在攻破襄阳城后,得赏银250两,被任命为回回炮手总管,配带虎符。可惜其年不永,至元十一年以疾卒,其子布伯袭其职。后来,布伯也因炮多次立功,先后被任命为镇国上将军、回回炮手都元帅、军匠万户府万户、刑部尚书、通奉大夫、浙东道宣慰使等职;其弟亦不剌金,子哈散,侄亚古等人也俱曾被委以重任。
% s+ p/ ^) k* y5 Z7 a: ~! C* p hbl300.jpg 1 C8 d7 W7 b8 J  b
  用于战事/ n) `3 N& w' Z+ b" y
  至元初年,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年)大举伐宋,在襄阳、樊城遭到宋军顽强抵抗。襄樊战役始于至元五年(1268),元军围城5年,却始终未能攻克。至元八年(1271),世祖遣使到波斯,向宗王阿不柯征调回回炮匠。阿老瓦丁及其弟子亦思马因应诏,举家驰驿至京师。至元九年(1272)十一月,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制成回回炮,奉旨在大都五门前试射。这是一种巨石炮,所用弹石重达150公斤,以机发射,用力省而射程甚远。试射成功,世祖非常满意,特赐他们衣物、绸缎,并诏令他们带此炮赴襄阳军前用之。至元十年(1273)正月,以回回炮攻樊城,一举告捷。接着,元军移炮以向襄阳。亦思马因根据对地势的细心观察,在襄阳城东南角安置巨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结果,一炮就射中襄阳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足俞}城降者。”宋将吕文焕自知不敌,遂纳城归顺元军。相持6年之久的襄樊战役,就这样在回回炮的一声怒吼中宣告结束。
0 m4 D8 w9 N$ H8 d/ b. ^% d  接着,元军利用这种威力巨大的回回炮不断扩大战果。至元十一年(1274),元军渡江,宋兵陈于江南岸,拥舟师迎战。亦思马因之子布伯于北岸竖回回炮击之,宋舟全部沉没。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以炮先克潭州,继克静江,将战果扩大到湖南、广西。后来南宋王朝也曾令边郡仿造回回炮,但终因败势已定,未能挽回战局。可以说,回回炮在神州陆沉的过程中发挥的巨大的作用。
0 @8 B& g+ q+ e$ Q$ `& o1 h5 W; z8 E& n& _$ T" S/ a
  元代极力发展# F4 F! Q. L1 f
  蒙元对回回炮手和军匠的训练、组织、管理极为重视。在攻破襄阳的第二年,设立了回回炮手总管府。至元十六年(1279)三月,调令两淮造炮回回炮兵新附军匠600人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大都。十八年(1281),设置回回炮手都元帅府。二十二年(1285),改都元帅府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品秩为正三品。至治三年(1323),派遣回回炮手赴河南汝宁、新蔡等地教习炮法。至和元年(1328),亦不剌金奉令率所部回回炮手军匠至京师,与马哈马沙的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合并,共同监造回回炮。这些事实充分说明,蒙元回回炮手军匠数目可观,规模庞大,在大都(北京)、南京(开封)、江南,到处都有回回炮手军匠的记录。炮手的技术是在一场场战争中提高的,回回炮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2 U4 C5 n& V$ ]" K2 l0 C& B: x4 T  o7 k! G
  4.注释5 i" V% y9 r' b, g& F' z
  《明史·兵志》记载:“古所谓炮,皆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炮,攻金蔡州城,始用火。”
5 y# Z0 ?: z) V' X( X* h6 [  《襄阳守城录》记为250步,约391.25米。5 |& o( @5 @3 K4 ~+ J7 `% `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指挥最优秀的工匠制作回回炮,其中有些是聂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可以投射三百磅重石头的西方机器”。
" c" Q# p1 y& y/ i/ b7 Z  《元史·亦思马因传》云:“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1271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咸淳八年”载“元刘整筑新门于鹿门山,使千户隋世昌总其役。樊城出兵来争……整授军二百,令世昌立炮帘于樊城拦马墙外。夜大雪,城中矢石如雨,军校多死伤,达旦而炮帘立”。
! Z6 v* y4 d1 L) ?$ e: A5 P) x. l. f. E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21: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4-12-16 21:35 编辑 7 p* h, t4 o$ a: v% E

; L5 I) G3 X. I! U2 ~' ~7 {抗元将领吕文德
. v6 [/ E* O5 F1 ]  T; G8 Q  X7 h
  吕文德(?—1269年),中国南宋晚期名将,淮南西路安丰军(今安徽寿县)人。出身平民,1230年代被收入淮东制置使赵葵麾下,以抗击蒙古侵略起家。他转战江淮、湖北、四川各地抗蒙前线达30多年,多次击退蒙军,取得骄人战绩。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家族和同乡也得到提携,并勾结权臣贾似道(1213-1275),形成庞大的军事集团。南宋朝廷对吕文德极为倚重,封他为崇国公、卫国公。1269年吕文德病死,谥号“武忠”,1275年追封“和义郡王”。
5 u, Z  f& Z) D& E3 }0 w: T, h- @ lwd09299.jpg * F3 U5 s) w. z( z9 K3 `: r( R) b
  中文名:吕文德
8 w" W; n. D" [4 `  国籍:中国
, z- k  o# C3 f  民族:汉族
! E0 J! Z0 H6 G* a) }  ^  出生地:淮南西路安丰军(今安徽寿县)  B: j( f5 M& m# W: }* t
  逝世日期:1269年3 e* C1 w' Y' i$ K4 W, I0 l/ b
  职业:中国南宋晚期名将
. w, u+ t6 T: y1 ~- q( D) P  主要成就:寿春之战、解泗州之围、援鄂之勋、收复泸州; O! s2 s7 v! A% O
  官爵:京湖制置使、和义郡王9 F1 p& B( H4 P: q% Q  |0 T
lwd49299.jpg
, u& b  n0 A4 L9 {  1.生平  P% e# h( D6 e) x; t
  早年战绩& l' P* ]- c* g
  关于吕文德的出身,一说他是樵夫,比如《宋季三朝政要》记载:“文德,安丰人,魁悟勇悍,尝鬻薪城中。”也有一说他是土豪,如《古今纪要逸编》一书说:“文德起土豪”,总之吕文德最开始是平民。1233年(宋理宗绍定六年)赵葵任淮东制置使,吕文德被罗致其麾下。这段过程史书有详细的记载:“赵葵于道傍见其遗屦,长尺有咫,讶之。或云:安丰鬻薪人也,遣吏访其家。值文德出猎,暮负鹿各一而归,留吏一宿,偕见赵,留之帐前。”此后数十年间,吕文德屡建边功,位至显宦;其家族子弟也驰骋疆场,形成一股庞大的军事集团。据估计,吕文德可能跟随赵葵参与端平入洛的战斗,到1237年(宋理宗嘉熙元年)时已被擢为池州都统制。蒙古灭金后第二年开始入侵南宋,长达四十多年的宋蒙战争爆发,吕文德遂长期活跃于抗蒙前线,逐渐崭露头角。1237年,吕文德以池州统制率军援安丰,与杜杲守城力战,蒙古军乃退。次年,和杜庶(杜杲子)、聂斌等率精锐在要害处设伏击蒙军,连传捷报27次,尤其是他守卫仪真时,更是“仪真之民,恃以为命”,可见当时的他已经颇有名气。1243年(淳祐三年)二月,吕文德被提拔为福州观察使、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总统两淮出战军马,捍御边陲。至此,吕文德开始成为镇守一方的主将,他在发迹过程中,依靠由自己亲族及家乡樵夫、炭农等编成的“黑炭团”作战,而他的亲戚故旧如弟弟吕文焕、吕文信,堂弟吕文福,儿子吕师夔、吕师孟,女婿范文虎,同乡夏贵等均得到提携,先后成为南宋末期的重要将臣。* O& D2 @: ?9 J! Q
  转战各地& W5 H; k$ j" _  d
  1244年(淳祐四年)五月,蒙古围攻寿春府,吕文德率兵成功解围,朝廷赐给他缗钱百万以犒师。六月,下诏吕文德兼濠州知州、节制濠、安丰、寿、亳四州军队。1245年(淳祐五年)二月,吕文德击败蒙古兵,收复五河(今属安徽),朝廷连升他三|级。1248年(淳祐八年)二月,吕文德解泗州之围有功,又一次得到皇帝嘉奖。当时,蒙古对南宋采取大迂回战略,征服吐蕃、大理后包抄南宋西南边疆,西南地区战事逐渐吃紧。此时,吕文德已成为南宋抗蒙的中流砥柱,南宋朝廷便将吕文德调往西南地区。1254年(宝祐二年)七月,理宗下诏“以湖北安抚、知峡州吕文德总统江陵、汉阳、归、峡、襄、郢军马事,暂置司公|安,上下应援”,次年七月,“以吕文德知鄂州,节制鼎、澧、辰、沅、靖五州”。至此吕文德及其家族部将便将战场从两淮转移到西南。! \0 P1 T7 F+ \$ E. R$ ]) x
lwd39299.jpg
; p# ]4 ^& _% O8 w/ [  起初,吕文德在西南并未与蒙古正面交锋,而是透过修筑城池、安抚土著的手段加强防备。1257年(宝祐五年),吕文德奉命入播州(今贵州遵义),随后又建筑了黄平等三城。后来蒙古从广西而非贵州攻入南宋,可能与吕文德在此加强防备有关。1259年(开庆元年)正月,宋理宗赵昀(1205-1264)下诏:“吕文德城黄平,深入蛮地,抚辑有方,与官三转。”以示嘉奖。其后被调往四川前线,于1259年三月被任命为保康军节度使、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四月又总领四川财赋。五月,吕文德在达州与蒙古军激战,到六月,吕文德所部经过奋战,数战皆克,攻断浮桥,打通了蜀道,进入重庆,理宗听说后非常高兴,御笔题曰:“吕文德身先士卒,攻断桥梁。蜀道已通,忱可嘉尚。”六月初,吕文德率战船千余艘,沿嘉陵江而上,增援钓鱼城,连败蒙军。蒙古蒙哥汗(1209-1259)派史天泽迎战,史天泽将蒙军分为两翼,在嘉陵江两岸“跨江注射”,蒙古水军则“顺流纵击”,吕文德失利,退回重庆。宋军主力虽未进至合州,但对于合州保卫战德影响极大。宋理宗在1259年(开庆元年)六月说:“况合州之围已解,亦其(指吕文德)应援之力”,肯定了吕文德的贡献。七月,蒙哥死在合州,四川战事告一段落。
. |4 _0 F1 ^6 l: _' j lwd29399.jpg . u  X, K0 |. A, N% i/ `
  1259年(开庆元年)九月,蒙古忽必烈猛攻鄂州(今湖北武汉),吕文德又从重庆赴援鄂州,击败蒙军拔都儿部,“乘夜入鄂城”,给予鄂州有力的支援,使得鄂州“守愈坚”。闰十一月,忽必烈北撤,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鄂州之围遂解。宋廷下诏说:“吕文德援蜀之赏未足酬功,令援鄂之勋尤为显著,特赐百万,良田万顷。”吕文德可以说达到了他戎马生涯的顶峰。0 [3 z5 r, ]* m% |1 x5 X
  后期活动! ^6 d' R# B$ a, i( B) K6 `
  此时蒙古内部纷争不断,一时无暇南顾,数年间没有边境没有大的战事。而南宋内部的窝里斗也开始了,吕文德在这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时刘整功勋很大,“吕文德忌之,所画策辄摈沮,有功辄掩而不白,以俞兴与整有隙,使之制置四川以图整”,刘整益感不安,最后于1261年(景定二年)六月以泸州十五郡投降蒙古,四川局面大坏。当时俞兴出兵进剿刘整,结果反被刘整所败。败报传来后,宋廷急派吕文德率军进攻泸州,“水陆并进,雨雪载涂,或筑堡以逼其城,或巡江以护吾饷,或出奇以焚其积粟,或进锐以剿其援师”,终于在1262年(景定三年)正月收复泸州。吕文德亦以收复泸州之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尽管吕文德成功收复泸州,但他逼反刘整却是给南宋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s) W. b3 u7 P* D. A
  除此之外,吕文德还阿附权相贾似道,比如载1259年鄂州之役时,作为节制诸路军马的统帅贾似道措置乖戾,无法赢得诸部的尊重,更无法协调诸部的关系,因此高达、曹世雄等将领都与贾似道有矛盾,独独吕文德“谄似道,即使人呵曰:‘宣抚在,何敢尔邪?’”。贾似道拜相以后,吕文德更是与他过从甚密,1264年(景定五年)宋理宗驾崩时,贾似道为得到新皇宋度宗的信任,一方面载理宗下葬后假意辞官,另一方面指使吕文德谎报军情,使度宗急召贾似道,以此巩固自己的权势。正因为权相贾似道的扶持,吕文德及其家族的军事集团得以存续多年,吕文德曾在度宗年间举荐96人入朝,许多都是他的亲朋。这种扶持也可以从后来贾似道对吕文德之弟吕文焕的态度看出。
) O) G/ q! K. b2 {  x6 W3 v3 X* @  从1260年(景定元年)到1269年(咸淳五年),吕文德一直担任京湖制置使,率军驻防京湖边境,并修筑多个城池,加强京湖一线的防务。吕文德也不断加官进爵,先是在1267年(咸淳三年)加授少傅,后又在1269年(咸淳五年)被封为崇国公。然而晚年的吕文德却犯了两个严重的战略错误,1263年(景定四年)七月,刘整向忽必烈献计,在襄阳城外设置榷场,以掩护其军事行动。刘整还指出,宋将吕文德“可以利诱”。蒙古向吕文德行贿玉带一条,吕文德竟同意建榷场。但是蒙古人又借口“南人无信”,要求建筑城墙以保护其货物。吕文德见蒙古人得寸进尺,感到很不爽,没有同意,此时又有人建议说:“榷场成,我之利也,且可因以通和好。”于是吕文德同意了,并奏请朝廷开设榷场。蒙古人借机遂筑土墙于鹿门山(今湖北省襄阳市东南),外通“互市”(两国交界处公认集市),内筑堡壁,以阻宋南、北之援,吕文德之弟吕文焕早就识破这是蒙古的阴谋,两次捎信向吕文德说明,但被吕文德亲吏陈文彬藏匿起来。其后蒙古又在白鹤城增筑第二堡,吕文焕再次向吕文德申诉才被得知,吕文德深悔,叹曰:“误国家者,我也!”第二次失误是在1268年(咸淳四年),此时蒙古卷土重来,大举入侵南宋,已围困襄樊,由吕文焕负责守襄阳。当吕文焕向吕文德报告蒙军修筑鹿门、白河等寨,襄樊被大举围困时,吕文德却不以为然,反而斥责吕文焕道:“汝妄言邀功。设有之,亦假城耳。襄、樊城池坚深,兵储支十年,令吕六(即吕文焕)坚守。果(刘)整妄作,春水下,吾往取之,比至恐遁去耳!”这种轻敌的思想加剧了南宋守护襄阳的困难,因此“识者窃笑之”。 * M4 b, y& T/ @8 D
  1269年(咸淳五年)十一月,吕文德致仕,特授少师,改封卫国公。由于吕文德晚年犯的错误给国家带来严重后果,所以他一直感到愧疚,以至于在同年十二月十日因疽发背而病卒,谥号“武忠”。1275年(德祐元年)十二月,南宋朝廷追封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后来吕文德的家族集体投降蒙古。
7 @2 h0 z& d3 b. l8 Z: |; M5 D9 X; D( I/ m
  2.评价
5 g& q& g1 C9 }' b* J; }3 c+ [* `  吕文德是南宋末期的一代名将,纵观他的一生,“自奋于兵间,周旋三边,大小百战”,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战绩,在宋朝抵御蒙古侵略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可谓是南宋抗蒙的中流砥柱。南宋朝廷对其也极为倚重,“列之于三孤,崇之以两镇”。降蒙后的刘整曾谓:“南人惟恃一黑炭团。”亦可见其在南宋军方的重要地位。5 X% ]% S7 Z3 m: S3 ?5 R7 I% m8 V
  但是,吕文德也有非常腐朽的一面,遭到了人们的批判。根据宋人刘克庄的记录,理宗淳祐初年,吕文德入京朝见,由赵希静代理统帅他的军队,结果发现吕文德的军队“军无宿储,万口藉藉,愤吕掊克”,赵希静就密参吕文德一本,使吕文德一度受到降职处分。 黄震记载吕文德贪污军饷,将朝廷养兵之赋“入为己有”的情况,他对吕文德的评价也很低,称吕文德是“愚鄙小民,不识字,每佯痴,好无礼士大夫。……甚至初为郡,不肯礼祭先圣,骂其不曾教我识字。……性尤忌切而贪宝。” 6 Z  c) i2 [2 m% S
  除了贪污腐|败和素质低下以外,吕文德更为人诟病的还有阿重用私人和攀附贾似道,尤其是他大量起用自己的族人和同乡,形成庞大的军事集团,甚至将家族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黄震说:“沿边数千里皆归其控制,所在将佐列戍,皆俾其亲戚私人”,因此南宋朝廷不得不在依赖他的同时“忧其跋扈,以为王敦、桓玄复生于今日矣”,吕文德还爱排挤他人,刘整就是遭吕文德阴谋排挤而降蒙的,给南宋造成了重大损失乃至威胁。虽然吕氏军事集团在抵抗蒙古侵略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在吕文焕投降以后,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倒向元朝一方,成为导致南宋灭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吕文德培植家族军事集团不利于南宋的长远利益。
0 f5 D( p' C; v9 Q. e% ^ lwd19299.jpg # ^+ }0 ~$ b) g' ]
  3.家庭) v, c, m$ ]9 ^& S& t3 P/ T. h; B4 y
  吕文德之妻为程妙静。有五子:吕师宝(待考)、吕师夔、吕师孟、吕师说、吕师道,均在南宋(后为元朝)朝廷任职,尤以吕师夔和吕师孟最为显赫,都官至尚书,最后也双双降元。吕文德还有一个女儿,其夫为范文虎,也是宋末元初的一员武将,投降元朝后曾率兵征伐日本。# ?0 H0 a! U# b' K2 ?
  据《大冶县志》记载,程妙静埋葬在今湖北黄石的西塞山,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被村民徐鼐等人盗掘。他们挖得黄金万余两,出土诰命金牌、金童一对、此外还有金炉、金烛台、金壶、金盆、金木鱼等。徐鼐等人打碎墓志,将程妙静尸弃于江中。记载中还说吕文德的墓也在西塞山。# C/ E2 ]" P  C: M
lwd29299.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