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73|回复: 0

[古艺综合] 东北民间游戏嘎啦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2 22: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4-12-31 22:21 编辑

东北民间游戏嘎啦哈
转自:民俗文化

  嘎拉哈是一种流传在中国东北的妇女和儿童的传统游戏,因使用“嘎啦哈”(猪、羊、狍子等动物后腿中间接大腿骨的那块骨头)作为道具而得名。这种游戏在清军入关时由满洲人带到北京地区,目前该游戏仍在上述地区流行。
glh450.jpg
  中文名:嘎拉哈
  属性:游戏
  地区:中国东北
  对象:妇女和儿童
glh452.jpg
  1.游戏介绍
  名字的由来
  嘎拉哈是满、锡伯、鄂温克语音译,蒙语称沙嘎、达语称萨克、鄂伦春语称毕劳黑、赫哲语称阿尔初阔其。满文音译是gachuha,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式骨”,原指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称距骨,接近四方形,奇蹄和偶蹄动物都有。一头牲畜有二块距骨,每块距骨的凸面朝前,内方;凹面朝后,外方。取羊的距骨与猪、牛、马的距骨做了一下比较;羊的规整,猪的稍长,牛的粗糙,马的长大。嘎啦哈有四个面,根据其形状分别取名为“肚儿”、“坑儿”、“驴儿”和“砧儿”。嘎拉哈一般是长方体,两个大面,两个长条面,还有两头的面比较小,形状不规则。一般游戏时只玩四个比较大的面。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对各个面的叫法不同,有“珍/针/支”,“轮/背/拐”,“壳/坑”,“肚”。
glh451.jpg
  游戏的发展
  在古代,嘎拉哈成为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军事战术上模拟演习的棋子。嘎拉哈大小不同、类别不同、颜色不同,以不同的种类代表不同军事名类,通常是山、林、河、泡,布兵设阵,士兵头领,包抄堵截,兵器队别等用嘎拉哈来代表,成为战局中沙盘的棋子。
  至今在满、蒙、达等民族中流传“金兀术与嘎拉哈”的故事。人们起初是把嘎拉哈当作财富的标志、吉祥的象征。后神化为“定福祸决嫌疑”的占卜工具,视“解者为凶,合者为吉”,“珍背为吉,驴坑为凶,珍包子为大吉”。有的民族祭祖时用6只羊嘎拉哈,表示六畜兴旺,用羊肚子上边的一根皮筋连结4个羊蹄子等,求吉驱邪。满族、锡伯族将嘎拉哈装入“妈妈口袋”,平日放在祖宗匣内。满族婴儿摇车较为深大,达斡尔族摇车较为平浅,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摇车近似筐篓,但摇车两侧、底上部都系挂嘎拉哈。
  嘎啦哈游戏开始流行,是因为农村有讲究是正月里姑娘不许动针线,而正月里的姑娘也不适合外面活动,因此姑娘们就时兴起了这在屋里炕上玩的嘎啦哈游戏。
  游戏使用猪或者羊的膝盖骨,有时也有狍子、牛或者猫的膝盖骨,现时也有使用合成材料制作,把骨头蒸煮刮净之后,或者涂上颜色 (通常为大红),或是保持原色。狍子骨的嘎拉哈比较小而方正,好看,四面也比较平整,所以是上等的嘎拉哈,但狍子的嘎拉哈比较少,所以与狍子骨相近的羊骨更加流行。相比起来,牛骨太大,很难能一手抓四个,而猫骨太小,很难控制特定的面,所以玩牛骨和猫骨的人很少。现代有用塑料制,就不受这些限制了。传说努尔哈赤小时候师傅曾给过他任务去取熊和鹿的嘎拉哈,人们因此让孩子玩来鼓励他们变得勇敢。
glh453.jpg
  游戏方式
  弹嘎拉哈,也叫弹子儿。先将嘎拉哈(子儿)按人数均分,按规则以食指弹之。弹者将洒出(俗称“泼”)选任意一子为“头”,向另一面纹相同的子儿弹击,命中即可赢和。不中(俗称“溜”)或碰到其它子儿(俗称“砸”)以及弹错、拣错,无对可弹时,则轮到下一人重新洒、弹,弹完最后一对者为胜。
  抓嘎拉哈,也叫欻子儿,参加者多为少女少*妇。有抓单、抓双、单裹、双裹、耗子喀房苞、羊羔拉把把、大姑娘摸嘴唇、小媳妇措花针等名目。抓嘎拉哈时,口念:“捂一花,亮一花,不够十个给人家”,念一句接一次,动作要和拍节,错者为负。
  掷嘎拉哈,也叫掷子儿或掷骰子。嘎拉哈站立耳形叫珍儿或大鬼、站立平状朝上叫驴儿或小鬼,凸状朝上叫背儿、凹状朝上叫坑儿或眼儿。掷骰子用3个嘎拉哈,掷出后3个都一样,叫抱子;1个珍儿,2个背儿或2个驴儿或2个抗儿,叫6候;1个背儿,2个珍儿或2个驴儿或2个坑儿,叫5候,1个驴儿,2个珍儿或2个背儿或2个坑儿,叫4候;1个坑儿,两个珍儿或2个背或或2个驴儿1个背儿1个珍儿叫四五六,叫通吃,庄家赢;庄家掷出眼候,叫包庄,庄家输。如果庄家投出的子儿不是上述情况,下注者可撵庄,俗称撵点儿。有的庄家或下注者在掷骰子时高喊:“包子、四五六”,以造人为的气氛。
  “歘嘎拉哈”一般有两种玩法,一种是在大炕上,两人三人四人都可以,玩者带着自己的“嘎拉哈”口袋,分别坐在炕上,开始时,自己出自己的,出多少不让别人知道,等各家都出了,查数,数多的为大家,先“出啊嘎拉哈”,剩下的按出的多少往下排,分别轮流“出啊嘎拉哈”,有时出多时达一百多个,二百来个,铺一大炕,很具规模,很有吸引力。“出啊嘎拉哈”的规定是两个一样的或三个四个一样的(同样是“背”“坑”“驴”或“只”)都可以出啊;还可以两个两个一样的(两个“背”和两个“坑”)一块出啊;出“只”时可以“只”拐,就是出一个“只”可以允许拐另外任何一个“嘎拉哈”,玩时把口袋仍在空中,手抓住你选定要出啊的两个或三个“嘎拉哈”再接住口袋,出啊两个时自己留一个另一个砸在没出啊的大堆里,出啊三个四个都拿出一个往大堆里砸,砸时主要是把大堆的“嘎拉哈砸开成对,给下把出啊时做准备,出啊时不能碰别的“嘎拉哈”,碰别的了就算坏了,轮给下一个人出啊,就这样一直往下轮,直到出啊完为止,继续玩时,再重出玩下把。
  另一种玩法是,两人或三人。在炕上或在桌子上,共同出啊四个“嘎拉哈”,一般都是小“嘎拉哈”,也就是羊“嘎啦哈”或狍子“嘎啦哈”,胜负主要是以积累的数字多少而定,规定:两个一样的为一分,三个一样的为十分,要是出四个一样的为二十分,就这样累计相加,最后谁的分多谁胜。
  此外,还有捉嘎拉哈、猜嘎拉哈,夺嘎拉哈,往往参加的人数最多,是将百八十个子儿,将“老母”往上抛,高低不限,同时由子儿堆里迅速挠出数个或十几个,接住将要落地的“老母”掷向空中,同时抓挠出的全部嘎拉哈,一堆嘎拉哈被夺尽,多者为胜。

  2.相关民俗
  东北的农村有着一些流传下来的习惯,人们给归纳成了“十大怪”:窗户纸糊在窗外、大姑娘叨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包豆包讲鬼怪、养活孩子吊起来、草坯房子篱笆寨、反穿皮袄毛朝外、狗皮帽子头上戴、嘎啦哈姑娘爱、火盆火炕烤爷太。

  3.发展情况
  以前的生活太窘迫,逢年能杀得起猪的人家也很少,所以哪家拥有嘎啦哈的多少也能折射出这家的经济生活。孩子们之间,常常送给对方几个嘎啦哈以表示友好。儿时如果有亲友送来一组嘎啦哈,姐妹们都高兴得如过年一样。
  随着时代的变迁,滋养了多少朝代的玩具,现在也鲜为人知了。
  嘎啦哈正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