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乾坤客

[西周] 关于平王东迁的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8 21:38: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桓公得势于宣王时期,并于幽王期间担任司徒,郑氏得势有很多资料中有记载,而且还有很多资料记载郑氏于平王期间的失势。番氏相对来说就少一些。这也和郑国以后是春秋大国有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06: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5-1-9 17:42 编辑

这是坊间所见一器:某(四或五)月既死辛卯,王子子某其永宝用休,某(周)伯多父作旅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05734frto0hb5o5ymq700.jpg.thumb.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07: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5-1-9 18:20 编辑

郑桓公名多父,但它是郑伯多父,如果这一器,是郑桓公所做,四月既死辛卯,只能在BC777年或BC771年。史记载,BC771年郑桓公死年,不能做盨。只能是BC777年,此时,它是什么伯呢?铜器上此字不太清,是“周”还是“咸”,或其它字,说不清,但至少说明,此时,它还为某伯,似不是司徒。

是王子子友么?有点像“右”,但不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9 14: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14:},郑桓公名为友。这是很多资料里都记载的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7: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5-1-9 17:36 编辑

《今本》:幽王八年,王锡司徒郑伯多父命

《水经注》引《古本纪年》:“晋文侯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为桓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7: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西周晚期 伯多父盨

通高21.5、口横24.85、口纵16.6、腹深10.4厘米,重7公斤。

椭方形,兽首双耳,腹微鼓,圈足外撇,下有壸门式缺,盖上有四个矩尺形扉,可以却置。盖沿和口下饰窃曲纹,盖上和腹饰瓦纹。

铭文字数,盖、器同铭,各10字

铭文释文为白(伯)多父乍(作)旅须(盨),□(其)永宝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9 17: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桓公名友,是在左传中还是注释中,我忘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8: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桓公名友不错,名多也不错,可能是一名一字,有专家早分析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8: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桓公墓位于陕西华县西关螺钉厂后院中西侧。长20米,宽15米,总面积300平方米。墓地原有3间郑桓公祠及一座功坊,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月23日)农历腊月十二日,发生在以华县为震中的8-8.3级,列度为11度的强烈地震所毁。明万历年(1573年)间,郑桓公祠及功坊修复,将原功坊上所题“缁衣遗爱”四字,改题为“周宗忠贤”。明末时祠与坊又废毁,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县长吴至恭修葺。1957年,郑桓公墓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1972年战备时略有破坏。1988年县文管会与螺钉厂将残留土冢四周用砖砌封,顶部用水泥抹盖,周围栽植树木花草,现墓周长10米,高2.1米,保存完好。 虽历经2700多年风雨,仍巍然屹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9 18: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县应该是郑地,后来迁于新郑。
华县在京畿之域 ,初封桓公于郑,应该是采食之邑并非封国,后迁于成周之东。后来郑周交恶,周天子无力管束,郑氏三公以武力弄了个诸侯国的名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9 18: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桓公应是宣王子,惠王时期郑国的是郑厉公,平叛子颓之乱,惠王复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9 18: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谥号中,宣有中兴褒奖之意。而惠这是软弱、平庸之中性之意。这两个谥号不容易弄混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8: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桓公是宣王子还是厉王子,有争议,多数学人认为是厉王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9 19: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1-9 19:04 编辑

应该是厉王子,宣王子可能性不大。
厉是恶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0 08: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5-1-20 11:08 编辑

小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易历和幽王铜器颂鼎、颂簋决定了幽王三年只能在BC779年。
2、诗《十月之交》决定了此次“朔月辛卯”的日食只能在幽王六年的BC776年。坊间伯多父盨如果不伪,则证BC777年,郑桓公尚未称司徒。
3、“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决定了幽王六年郑桓公尚未称司徒。
4、郑语,幽王八年郑桓公为司徒,是正确的。而且这一年之前,平王已经奔于西申。三年后周幽王死于戏是正确的。
5、幽王九年王室乱。
6、按《后汉书》和《史记》,秦襄公元年不会晚于周幽王三年,即BC779年。秦襄公墓表明,秦襄公曾兵送周平王至洛,秦襄公在位如真为12年,去死年不会晚于BC768年。有学者认为秦襄公七年即周幽王十一年,如此,则秦襄公元年为周幽王五年,BC777年。这与《后汉书》与《史记》所记是矛盾的。
7、按《清华简》,晋文公迎平王于少颚,应该在周幽王死后,且诗经所云”戎成不退“之年。立之于京师三年,始迁洛。不会晚于BC768年。
8、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废太子之年,应该是平王奔西申之年。这应该在郑桓公做司徒年之前。因此,秦襄公元年不得晚于周幽王二年。
9、周平王迁洛之年,应该在BC769年或BC768年。如果这个结论不正确,那么,秦襄公在位时间就不可能只有12年。
10、如果按《易经》”大君有命,开国成家“,则秦襄公封为诸侯之年,似当在BC766年。这一年正是《史记》鲁惠公三年。这个结论将导致秦襄公在位非12年的记载。这个结论的可靠性是较大的。也就是说,只有秦襄公在位年不只12年,上述论述才有可能融恰。
11、如果没有新的出土文物或新材料,目前的材料似无法得出平王迁洛的准确年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 09: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楼主学风,顶一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4: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郭家庙墓地发现春秋早期大型乐舞遗存
2015-01-09 12:3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很难想象,公元前770年,曾国就已经有了编制这么宏大的编钟!”近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荆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枣阳市博物馆、枣阳市考古队、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一处春秋早期大型乐舞遗存,这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乐舞遗存,填补了从西周早期到战国早期近500年间大型乐舞发展史的空白,进一步证明曾国是周代礼乐文明的正统代表。“

不知什么原因,居然能知道早在公元前770年这么具体的年代前,曾国就有了这么宏大的编钟,难道有铭文历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9 14: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昼耕夜读 发表于 2015-1-7 18:08
鄂侯在殷商末年就闻名于世。殷纣王就是以西伯侯、九侯、鄂侯为三公。不过这鄂侯与后来成为晋国国君的鄂侯不 ...

鄂国在湖北随枣走廊(今随州市安居镇),商末周初仍然与曾国为临,这已经被考古证实。西周中晚期,鄂侯驭方与淮夷共同谋反,后被裂伐,残部迁徙至南阳一带,成为后来东申国的附庸,也称西鄂,(见“王南征鼎”和“”禹鼎“)。至于山西乡宁的鄂邑,应该是南国之师之一鄂师的驻军地,西周中晚期南国之师被调入晋地协防姜戎,在宣王时期千亩之战中损失殆尽。只在汾水流域留下一批与汉东古国相同的地名如:随、鄂、黄、许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9 15: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 发表于 2015-1-5 13:58
最好的解释就是:

1、晋文侯元年,即周幽王即位年,晋文侯二年,伐鄫而非伐郐。

晋文侯所伐之曾应该是西曾,金文为”璔“,传世文献多写作”缯“。西曾国与汉东曾国同根同源,为西周早期领军人物南公括之后,西周立国后其一支在王室为卿士,以南宫为氏;一支在汉东为列侯,以祚土为氏。
曾国故地叶家山墓区附近的西花园——庙台子遗址可以追朔至屈家岭文化时代,证明了古曾国的源远流长。古曾国是商周时期中原王朝南下掠铜的前进基地。曾国的青铜铸造工艺、玉石加工工艺,木工髹漆工艺,有许多就是传承于石家河文化!叶家山M111所出的青铜獠牙双面神像,跟石家河出土的玉雕神像从在文化上是同一属性,石家河獠牙神像也是青铜器兽面纹的祖源。

评分

参与人数 1功勛 +5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5 高见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9 23: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命召虎 发表于 2016-2-19 14:34
鄂国在湖北随枣走廊(今随州市安居镇),商末周初仍然与曾国为临,这已经被考古证实。西周中晚期,鄂侯驭 ...

从纣王的三公中的鄂侯,到晋时期的“郄“鄂侯来看,最早的鄂地应该是在山西。
中国历史上不乏两地同名的事例,基本上都是整族迁徙后将新地以旧地命名。而新地之名被延续至今。而老地名渐被取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31 13: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昼耕夜读 发表于 2016-3-29 23:09
从纣王的三公中的鄂侯,到晋时期的“郄“鄂侯来看,最早的鄂地应该是在山西。
中国历史上不乏两地同名的 ...

请拿出实物证据!目前出土最早的鄂国青铜器在湖北随州,商代殷墟卜辞也是说“弗雀、鄂在南”,而没说鄂在西,“雀”是商王朝在南方的领军人物。鄂在西周早期还是曾国的邻国。恰恰又印证了殷墟卜辞"立事于南,右比我(鄂)、中比舆、左比曾“,商代南国之师的左中右阵型。安州六器也记载鄂与曾是邻国!汾水流域的鄂邑完全可能是西周中晚期被调往晋国防御戎狄南国之师——鄂师的屯军地,后来成为晋国的一座城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31 16: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周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国家、朝廷无常军,打仗时才才以民为军,发给武器的民众就为军。
以驻军地取驻军国之名,恐怕史无它例。你能否再举一例他国驻军之例?驻军他国很难想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31 16: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命召虎 发表于 2016-3-31 13:38
请拿出实物证据!目前出土最早的鄂国青铜器在湖北随州,商代殷墟卜辞也是说“弗雀、鄂在南”,而没说鄂在 ...

西周历史可靠证据很少,基本上属于半信史,金文、甲骨文记述基本可靠,但那些就像鸿泥雪爪斑斑点点,很难形成可靠的证据链。我知道我所说的依据,本身就像你所说的“完全可能”,对于我,可能就是可能,没有完全之说,完全可能不比可能更安全跟可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31 20: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对于西周,很多情况,是以估计而发挥的。“可能”比“肯定“用词更贴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31 22: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昼耕夜读 发表于 2016-3-31 16:49
西周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国家、朝廷无常军,打仗时才才以民为军,发给武器的民众就为军。
以驻军地取驻军国之 ...

很多人还把“盂”定位为汾水流域的方国呢,并且把“盂”和“鄂”混为一谈,但这也不是空穴来风。最新的考古证据表明,南公适乃西周的开国将领,曾国公族有一支在周室出仕,称为南仲;另一支在汉东为侯,称为南公。盂是南公的后代,同样是西周王朝的领军人物,即使在周宣王时期仍然是启用南公的后代——南仲为主帅。所有这些有叶家山M111号墓新出的“犺乍剌(烈)考南公宝尊彝”簋为证,也有陕西出土的“大小盂鼎”“南宫乎钟”铭文作旁证!南公家族世代是西周的主要军事统帅,为西周王朝东讨西伐,南征北战。在西周的某个时期,率领江汉的子弟兵——南国之师,驻扎晋地、抵抗戎狄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要以为周代用兵跟游牧民族一样,像旋风一样抓一把就跑。先秦时期的许多战争都是步步为营、旷日持久!即使到了战国早期的“围蔡之战”也还是利用“板筑”夯土为墙,把蔡国人牢牢地钉死在城内,以至于“大饥,人相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0 15:56: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其簋,九月初吉戊申
終始五德曆-753九月戊申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0 16:16: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盂鼎曆日合周昭王元年-1041bc終始五德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2: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終始五德曆是先生个人自创的历谱,似无行用依据,未必定合行用历。一如董作宾《殷历谱》、张氏《经朔谱》或《黄帝调历》,实践已证实均为拟谱,不合天象。以之断代,失误是必然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3: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话实说,既可能得罪好友,但更可能引发网友的新一轮思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6 18:02: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 发表于 2016-4-13 13:10
实话实说,既可能得罪好友,但更可能引发网友的新一轮思考。

固執成見不可与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