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62|回复: 1

[转帖] 阿曼:永远的“苏哈尔”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31 23: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曼:永远的“苏哈尔”号
黄培昭
sheq1x.jpg

sheq0x.jpg

  在阿曼,说到中国和这个海湾国家源远流长的交往和友谊,人们必然会提起“苏哈尔”号航船。这是一艘普普通通的仿古木船,完全靠风力驱动前进。公元8世纪中叶,阿曼著名的航海家欧贝德就是驾着这样的木船,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航行近万公里,一路劈波斩浪,辗转颠簸,最后驶抵中国广州的。欧贝德此举,开辟了阿拉伯帝国和中国大唐之间的海上贸易航道,已作为彪炳千古的壮举载入中阿友谊史册。脍炙人口的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描写海上冒险家辛巴达的故事,就是取材于这段经历的。
  其实,中国与阿曼交往的历史在此之前就开始了。汉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有了最初的联系,随着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条枝(即阿拉伯),中国对包括阿曼在内的一些阿拉伯国家有了更多的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船只每每满载货物,穿梭于本土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公元10世纪,阿拉伯大历史学家麦斯欧迪在他的名著《黄金草原》中记载:“中国船只多直航阿曼。”唐朝以后,中阿来往愈益频繁。宋时曾有阿曼富贾在中国官府当差,官至广州“蕃坊蕃长”。赵汝适的《诸蕃志》中有关于阿曼的记载,说它“土产千年枣甚多,沿海出真珠。以畜牧马”。阿曼居民“食烧面饼,羊肉,并乳,鱼,菜”。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三下西洋,船队曾到达阿曼南部省份佐法尔沿海一带,与当地进行易货贸易。值得一提的是,随郑和出访阿拉伯诸国的费信、马欢、巩珍等文人,将他们沿途的所见所闻诉诸笔端,分别撰写了《星槎胜览》、《瀛涯胜览》和《西洋蕃国志》,均有不少关于阿曼的描述。譬如“国滨海依山,东南皆海,西北重山。”“垒石为城,砌股石为屋。有高三四层,若塔之状。”“男女卷发,穿长衫。女子出则以布兜头面,不令人见。”“如遇礼拜日,上半日市绝交易,男子长幼皆沐浴,以蔷薇露或沉香擦体面,始着新洁衣服。”“土产乳香,其香乃树脂也。”这些弥足珍贵的史料,即使今天看来,仍准确而客观。
  阿曼对中阿历史上的往来十分重视,对其前辈用那样简陋的交通工具远航中国颇引以为豪。1980年底,为缅怀先辈们的辉煌事迹,踏寻前人的旅程,阿曼政府决定建造“苏哈尔”号再赴中国。苏哈尔是阿曼北部的沿海城市,历史上是中阿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素有“通向中国的门户”之称。阿曼政府将船命名为“苏哈尔”号,可谓寓意深刻。这艘完全仿照欧贝德远航中国时用的双桅三帆木船,经过7个半月的海上奋斗,于翌年7月抵达我国广州。中阿政府高度重视这一两国关系史上的大事,广州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以示庆祝。
  逝者如斯。如今,中阿关系早已揭开了新的篇章,两国的交往和友谊在质和量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苏哈尔”号作为两国友谊的象征,一直铭记在人们的心中。你若访问阿曼,下榻在马斯喀特通常用来接待国宾的布斯坦宫饭店,当会在距离饭店不远的公路转盘中央,看到这艘曾经航行到中国的“苏哈尔”号航船。那并不怎么起眼的一板一木,一锚帆,会把你带入对历史的回溯中,使你重温中阿友谊的根深蒂固和枝繁叶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1 23: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辛巴达航海的历史原型
  公元8至15世纪是阿曼航海业的黄金时代。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中辛巴达航海的故事,其原型就取材于公元8世纪(一说9世纪)阿曼著名的航海家艾布·欧贝德·卡赛姆。过去,阿曼有不少造船中心,十分兴盛。而今天,只有在海滨城市苏尔,人们还使用当地的木材和从印度进口的柚木造船,传统的造船工艺在此得以延续。
   在《一千零一夜》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航海探险故事,讲述了阿曼阿拔斯王朝时期的富翁辛巴达自巴士拉出发,驾着木船,游遍七海的奇遇,曾经到过中国的广州。其实辛巴达并无其人,仅仅是个传说故事,这个故事应当是基于阿拉伯水手在印度洋中航行的实际体验,同时也受到了古希腊《荷马史诗》、古印度《五卷书》和古波斯民间传说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传奇。
    辛巴达的原型是阿曼著名的航海家艾布·欧贝德·卡赛姆。他到达中国的时间比马可波罗早五百年,他从马斯喀特航海来到中国广州,并留下了文字记录,被认为是目前可以找到的阿拉伯方面最早的有记载的到中国的旅行。马斯喀特是阿曼与中国古代重要的贸易港口,广州则是当时著名的国际商港,古代名为“刺桐 CANTON”。
    1980年11月23日,阿曼人赛弗林为了验证《一千零一夜》中辛伯达航海历险的真实性,仿造一艘艾布·欧贝德·卡赛姆当年乘坐的没有推进器的仿古木帆船,以他出发地点马斯喀特海军基地“苏哈尔”命名,沿着他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经过7个月的艰辛旅程,于1981年7月1日到达中国广州,中国外交部、广东省和广州市在黄埔港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广州市政府为此次航行还专门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苏哈尔号完成使命后运回了阿曼,保存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   
sheq3x.jpg
    为了纪念这次航行,阿曼1981年11月23日发行“沿着辛巴达航海路线去中国”邮票4枚和小全张1枚。
           4-1           马斯喀特港
        4-2          “苏哈尔”号仿古木帆船
        4-3           辛伯达航海路线图:从马斯喀特港到广州港(古名“刺桐”)  
           4-4           1650年的马斯喀特港
sheq2x.jpg
    阿曼古时叫“马干”。在苏美尔语中,“马干”意为“船的骨架”。马干的船很受欢迎。公元8至15世纪是阿曼航海业的黄金时代。那时阿曼有不少造船中心,十分兴盛。阿曼船只的传统制作方法是:先从印度和非洲进口上好的柚木等制作船身,再用棕榈树干做桅杆,然后用椰子纤维将船的各个部分缝合起来,最后用动物脂肪填塞船板的缝隙。最绝的是,阿曼人造船从来不用图纸,只凭眼睛和记忆。
    后来,其他国家造船者开始使用铁等金属,为什么阿曼人不用?据说《一千零一夜》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艘用铁钉组装并加固的船驶过一座巨大的海下磁山时,铁钉被磁力吸了出来,导致船体四分五裂,成了一堆飘浮的残骸。这也是阿曼人不用铁做船的一个重要原因。
sheq4x.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