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32|回复: 4

[公議] 转:《竹书纪年》与传统史书特别是《史记》的不同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6 08: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tieba.baidu.com/p/2642572891
第1卷追记黄帝、颛顼、帝喾三帝之史事,有在位年数,但无确切的干支纪年,无法转换为公历,说明晋魏史官求真求实的笔法,因为年代不能任意编造。这应是中国的史前时代。
第2卷记帝尧、帝舜二帝之史事;自帝尧元年丙子即公元前2145 年开始了干支纪年的信史时代,把中国有确切年代的历史由前841 年上推了1305年。  
第3、4卷记夏代即前1989—前1559年凡431年之史事,与《史记夏本纪》所记世系基本相同,疑古派和古史辨派怀疑夏史的真实性。  
第5、6卷记商代即前1558—前1051年凡508年之史事,与《史记殷本纪》、殷墟甲骨卜辞所记世系基本相同,疑古派和古史辨派怀疑殷史的真实性、怀疑《竹书》为伪书。  
第7、8、9卷记西周即前1050—前771年凡280年之史事。自汉以来,考证“武王灭殷”的确切年代的有43家之多,唯独《竹书》一家所记最为真实可信,其他推算皆误。  
第10、11、12卷记东周时期晋国、魏国即前770—前229年凡472 年之史事,终于今王即魏襄王20年、周隐王16年。对于这一时期的史事,战国史家皆认为《竹书》所记是真实的,因为《竹书》为他们解答了一些古籍解决不了的难题。  
《竹书纪年》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是魏国史官作的史书。古代史记的再现是令众多晋代大学者兴奋的原因。其中一部叫《穆天子传》,很有意思。《穆天子传》主要记载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阳纡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於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神话故事。其中的宗周,经学者研究,认为是指洛邑(今河南洛阳);穆王的西行路线,当是从洛邑出发,北行越太行山,经由河套,然后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肃、青海、新疆,到达帕米尔地区(西王母之邦)。内容争议  由于竹简散乱,以及战国文字“于时即已不能尽识”,《竹书纪年》的整理仍存在争论和问题。晋惠帝时,秘书丞卫恒又从事“考正”,尚未完成即在一次统治者的内部争斗中被杀。他的朋友佐著作郎束皙续成其事,对这批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卫恒、束皙的“考正”内容,有些从现存《竹书纪年》佚文中还可以看出。
《竹书纪年》有不少地方与传统记载大异,比较接近史实,如“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和干王位”等。此外,有的还与甲骨文、金文符合。《纪年》记“(殷)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与《史记·殷本纪》等以中宗为太戊不同,但与甲骨文“中宗祖乙”的称谓却完全相合。

《史记》所记战国年代往往混乱矛盾,如齐国的桓公陈午,《六国年表》、《田敬仲完世家》两处都说在位六年,《纪年》作十八年,金文陈侯午敦记载有陈午十四年事,足证《纪年》为史料可信。
  
清朱右曾和当代陈梦家、杨宽等重谱战国年表,所根据的基本上是《竹书纪年》。《纪年》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中国史学史上也是一部重要著作。古墓不在魏都大梁而在汲县,不应是魏襄王或魏安厘王的坟墓,出土古书有《易》,史书《国语》、《琐语》、《纪年》等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可能是魏国贵族的坟墓。《纪年》作者当是魏襄王时的史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08: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系年》的出土大大印证了《竹书纪年》的准确性

作者:Tung_Nin

http://tieba.baidu.com/p/3058600377

《系年》是清华大学所收藏《清华简》中发现和整理出的一部记载周朝历史的史书,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由《系年》记载的史事看,学者们推测该书约作于楚肃王时代,成书时间早于《竹书纪年》。《系年》共138支竹简,除个别残损之处外保存较好,全篇共分23章,概述了西周初年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其中第1至第4章综说讲述西周起始到覆亡,自武王伐纣、周公东征,西周的覆亡、周平王东迁的历程,晋、郑、楚、秦、卫等诸侯国兴起。第5章至第19章叙述春秋战国史事,第20至23章为战国早期的内容,下限为战国中期楚肃王时期。

《系年》从周初记述到战国前期,可以说是周代的断代史。《竹书纪年》和《系年》尽管作者的年代、地域互不相同,却有不少可资对比研究之处。这里只举一个例子。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正义》引古本《纪年》云:
  
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适(嫡),故称携王。
  
这是西周末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后来的平王),导致覆亡的史事,是大家熟悉的。《纪年》所记,多有纠正补充《史记·周本纪》之处。《左传正义》还引用了《纪年》整理者束晳的话,指出褒姒应从《纪年》作“伯盘”,《周本纪》作“伯服”乃是错字。

《系年》第二章也记这一史事:
  
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
  
就史事的轮廓来说,与《纪年》所述基本是一样的,甚至有些语句都很相似。这不但证明了古本《纪年》不像有些人讲的出于曹魏遗臣或束晳等人的伪造,而且能够看出《纪年》、《系年》两者应该共有所本。
  
《纪年》、《系年》叙事体例也彼此相似,有些像所谓“纪事本末”,而不是如《春秋》那样逐年胪列。今本《纪年》则把古本这一段割裂,分列于幽王五年、八年、十一年和平王二十一年,显然是不对的。其间还将“伯盘”回改为“伯服”,尤为不妥,足见其不可信。

仔细考查,《纪年》、《系年》这一史事的叙述仍有所不同。《纪年》说平王之立在前,拥立他的在申侯外还有鲁侯和许文公,而立王子余臣的只是虢公翰,可见在“二王并立”之中,余臣没有法理上的优势,他又因不是周王嫡传,所以只能称“携王”,没有谥法。《系年》的说法则并非如此。
  
首先,幽王和幽王所定的太子伯盘死后,“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邦君”是诸侯,“诸正”是朝臣,这表示余臣立为王有相当多的支持,不是只有虢公翰一人。余臣立于虢,虢公翰大约是拥立的带头人,这个虢国应即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境。
  
其次,立平王乃是晋文侯的策划。《系年》说“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可见平王并未先立,或者立于申而没有得到公认。
  
还有,余臣被晋文侯杀后,还是有谥号的,《系年》称他为“携惠王”。

吟味《纪年》、《系年》这方面的差别,我感觉是反映出两书作者立场的差异。《纪年》是三晋之一魏国人所撰,于东迁以下用晋纪年,实即始于晋文侯。他将“晋文侯定天子”,拥立平王,杀*死携王一事讲得更有理据,是可以想象的。《系年》的作者估计是楚国人,没有必要为晋文侯说什么好话,落笔自然有区别了。事实上“二王并立”,各有拥戴支持的势力,晋文侯和平王不过是最后的胜利者。合观两书所记,真*相就比较清楚,由此也可以看到两书在古史研究上的重要价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08: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竹书纪年》和《史记》东方六国纪年校正

作者:[新法家] 来源:http://www.xinfajia.net/544.html

    《史记·六国年表》所载东方六国君主的世次年代,有很多错乱,西晋初年汲县魏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魏国的编年史,叙述夏、商、西周、春秋的晋国和战国的魏国吏事,到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二九九年)为止,整理者定名为《竹书纪年》。此中所记战国史事,不但可以补充《史记》的不足,而且能够用来纠正《史记》所载东方六国纪年的错乱。不幸原书宋代已经散失,今本《竹书纪年》出于后人重编,有许多错误。清代以来学者曾依据宋以前人所引用的《古本竹书纪年》加以编辑考订,尚不免有脱误。历来学者依据《古本竹书纪年》来纠正《史记》所载六国纪年的错误,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考订还不够完善,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细密考订。



用《古本竹书纪年》来纠正《史记》中六国纪年的错乱,魏惠王的年世是个关键问题。《史记》称魏惠王三十六年卒,惠王子襄王十六年卒,襄王子哀王二十三年卒。前人根据《古本竹书纪年》(以下简称《纪年》),认为魏惠王三十六年没有死,只是改元又称一年,又十六年而死。只要把《史记》中魏襄王的年世改作魏惠王改元后的年世,把魏哀王的年世改作魏襄王的年世,问题就解决了。可是实际上,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我们把《纪年》和《史记》所载魏武侯和魏惠王时的大事加以对勘,便发现两书所记大事的年代都相差一年或两年,而年代相同的一件也没有。相差两年都是战争,战争是可以连续两年的,但是像秦封商君和鲁、卫、宋、郑四国之君来魏朝见,是不可能跨年度的。特别要指出,《史记·六国年表》记秦献公十六年(公元前三六九年)日蚀,此年按《史记》是魏惠王二年,而《纪年》(《开元占经》卷一○一所引)称秦惠王元年“昼晦”,“昼晦”就是日蚀。查公元前三六九年西历四月十一日确是日有环食。据此可知《史记》魏惠王纪元误上了一年,该是魏惠王于三十六年改元又称一年,未逾年改元,惠王未改元前实只三十五年,《史记》误以惠王三十六卒,于是惠王改元以前的年世误多一年,因而惠王纪元误上了一年,连带魏文侯、魏武侯纪元都误上了一年。虽然只有一年之差,但是对于改正《史记》中东方六国纪年的错误,牵连很大。


《史记》所载田齐君主世系和年代的错误是较多的,我们可以据《田世家·索隐》、《魏世家·索隐》、《孟尝君列传·索隐》等所引《竹书纪年》加以校正。《庄子·肢箧篇》谓“田成子(即田常)弑齐君,十二世有齐国”,而《史记》所载,田常以后,经襄子盘、庄子白、太公和、桓公午、威王因齐、宣王辟疆(疆)、滑王地、襄王法章,到王建被灭,只有十世。以《纪年》和《史记》比勘,可知庄子白以后脱去悼子一世,太公和(即田和)以后又脱去侯刻一世。《史记》谓桓公“六年卒”,而《田世家·索隐》说:《纪年》“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可知《史记》所说桓公六年卒,“六”为“十八”二字之误。《史记》从田和以后,既脱去侯刻一世九年,又误桓公十八年为六年,短少十二年,以致误把威王的年世移前二十一年,同时把宣王和湣王的年世都依次移前,于是《史记》所载历史事件,都和齐威王、宣王、湣王的年世不相符合。最显著的例子是,《孟子》和《战国策》等书都说齐宣王乘燕王哙传位给相国子之后所引起的内乱,派遣匡章统率大军攻破燕国,而《史记·六国年表》把此事记在周赧王元年,即齐湣王十年,可知《史记》所记宣王和湣王的年世必然有误。据《盂尝君列传·索隐》所引《纪年》,梁惠王后元十五年齐威王薨,可知齐宣王元年在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三一九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三一四年)齐伐破燕,正当齐宣王六年,正和《盂子》、《战国策》等书所记相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08: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1.GIF

2.GIF

3.GIF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09: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古专家称:马王堆汉墓纠正《史记》《汉书》两处错误

12月13日下午,在长沙举行的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参与马王堆汉墓二号、三号墓发掘的湖南省博物馆退休专家傅举有称,这次考古的一大收获,是纠正了《史记》和《汉书》的两处错误。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了墓主的三颗印章:私印“利苍”、官印“长沙丞相”、爵印“轪侯之印”。傅举有介绍,私印“利苍”证明,第一代轪侯的名字叫利苍,这纠正了《汉书》记载第一代轪侯名字为“黎朱苍”、《史记》记载第一代轪侯名字为“利仓”的错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记载墓主有“家丞一人”的遣策、“轪侯家丞”封泥、“利豨”封泥,以及特别重要的纪年木牍:“十二年二月乙己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葬郎中,移葬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葬君。”意为:“汉文帝十二年二月(乙己朔)二十四(戊辰),轪侯家丞奋,为主人入葬,抄呈随葬物登记一编(册),送达之前已核对清楚。” 傅举有说,《史记》、《汉书》都记载第二代轪侯利豨死于汉文帝十五年,而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纪年木牍表明,利豨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只能解释为误写。关于马王堆三号墓的墓主,有专家存在异议,认为是利豨的兄弟。傅举有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死抱着《汉书》不放,《汉书》怎么就不会有错呢?它连利苍的名字都写错了,把利豨的卒年写错又算什么。他说,考古的重要作用之一,正是改正或补充史籍的错漏。(来源: 湖南日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