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34|回复: 18

[品读经典] 《论语义疏》文明九年钞本之善怀德堂本之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5 20: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論語義疏》文明九年鈔本之善懷德堂本之劣

        --日本天皇喆學老師武內義雄是個“造書者”

     皇侃《義疏》:“[目弗]肹召,胇肹使人召於孔子○也イ。子欲往。孔子欲應召使而往也。”

         注1:[目弗]肹召”,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案:從下文《疏》並《經》文“胇肹以中牟畔”,知此從“目、弗”之字當爲“胇”之誤寫;懷德堂本作“龜肹召”;鮑本作“胇肹召”。
         
         注2:“胇肹使人召於孔子○也イ”,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龜肹使人召於孔子”;鮑本作“胇肹使人召於孔子”。

         注3:“孔子欲應召使而往也”,文明九年鈔本、懷德堂本同;鮑本作“孔子欲應召使而往”。

         哈哈:這個“龜”字爲武內氏自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0: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內義雄是日本哲學家,儒家等中國古代思想研究家、文學博士,國立東北大學名譽教授,1886年生於三重縣,出身於真言宗宗門,他從所謂的官學正統的觀點研究儒家和老子的哲學思想,曾任西本願寺教授,大阪國立圖書館管理員、佛教大學講師二戰期間是昭和天皇的喆學老師。

                     源自: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fZCHr7YUHQ-kVqFDS6a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0: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5-1-15 20:03 编辑

《論語義疏校勘記序》
《論語義疏校勘記序》- 13《儒藏精華編一百零四冊 經部四書類》_页面_1.jpg
《論語義疏校勘記序》- 13《儒藏精華編一百零四冊 經部四書類》_页面_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0: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5-1-15 20:05 编辑

《校勘記條例》
《校勘記條例》- 13《儒藏精華編一百零四冊 經部四書類》-2_页面_1.jpg
《校勘記條例》- 13《儒藏精華編一百零四冊 經部四書類》-2_页面_3.jpg
《校勘記條例》- 13《儒藏精華編一百零四冊 經部四書類》-2_页面_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9: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5-1-19 19:13 编辑

  武內氏不聞漢古籍

              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皇《疏》:五也。勇是多力,= =若学則能用勇,敬拜於○庿廊イヂ,捍難於边A壃イ,若○勇イ不学,則必弊塞在於作乱也。

          注:“敬拜於○庿廊イヂ,捍難於边A壃イ”,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鮑本作“敬拜於廟廊,捍難於边壃(疆)”。龖案:《國語·越語下》:“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許也。”《後漢書·申屠剛傳》:“廊廟之計,既不豫定,動軍發眾,又不深料。” 李賢注:“廊,殿下屋也;廟,太廟也。國事必先謀於廊廟之所也。”依文明九年鈔本旁箋異本當作“敬拜於廊庿,捍難於边壃”。

            “若○勇イ不学,則必弊塞在於作乱也”,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鮑本作“若勇不學,則必弊(蔽)塞在於作亂也”。
A “壃”多點.jpg
武內氏不懂漢典籍!.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5: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5-1-21 15:43 编辑

懷德堂本何來之“莊”字?

        皇侃《義疏》:“子曰:‘色厲而內荏。’孔安國曰:‘荏,柔也。爲外自矜厲而內柔侫者也。’

        案:“此爲色厲内荏作譬也”,文明九年鈔本、鮑本同;懷德堂本作“此爲色厲内莊作譬也”。
懷德堂本何來之“莊”字?文明本圖版.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8: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5-1-24 18:10 编辑

   武內義雄懷德堂本何來之“乎”?

         子曰:“夫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夫何言哉?”


         皇侃疏:“寄旨傳辞,將以正邪,而勢至於繁。既求道中,不可勝御,是以修本癈言,則天而行化。以淳而觀,則天地之心見於不言,寒暑代序,則不言之令行乎四時。天豈淳=者哉?’”


        案:“天豈淳=者哉”,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天豈諄諄者乎”;鮑本作“天豈諄諄者哉”。
武內義雄懷德堂本何來之“乎”?.jpg
文明本最古,依據爲底本!.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5-1-24 18:11 编辑

        懷德堂本不從底本刪“疾”字

           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皇侃疏:“故取瑟而歌,使=者闻之,知孔子辞疾非实疾,以还白孺悲,令孺悲知故不來耳,非爲疾不來也。”




           案:“知孔子辞疾非实疾”,文明九年鈔本、鮑本同;懷德堂本作“知孔子辭疾非實”。懷德堂本注言:“‘實’下,延德本、桃花齋本有‘疾’字。”
懷德堂本不從底本刪“疾”字.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8: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5-1-25 18:54 编辑

      武內義雄懷德堂本不從底本刪“国語”二字

         馬融曰:‘《周書·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揄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耴柞楢音昨由之火,冬耴槐檀之火。一秊之中,鑽火各異木,故曰改火也。’


        皇《疏》:“引《国語》、《周書》中《月令》之語有改火之事未來イ爲證也。”


       案:“引《国語》、《周書》中《月令》之語有改火之事未來イ爲證也”,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鮑本作“引《周書》中《月令》之語有改火之事來爲證也”。
武內義雄懷德堂本不從底本刪“国語”字.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7: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5-1-28 17:55 编辑

《微子篇》
                     武內義雄懷德堂本不識“覩”字?或讀書遺漏??



          皇侃《義疏》:“微子去之,微子者,名啓。是殷王帝乙之元子,紂之庶兄也。殷紂暴虐,殘酷百姓,日月滋甚,不從諫爭。微子覩國必亡,社稷顛殞,己身○是イ元長,冝存係嗣,故先去殷投周,早爲宗庿之計,故云‘去也之イ’。”


          案:“微子者,名啓”,文明九年鈔本、鮑本作如此;懷德堂本作“微子名啓”。


          “紂之庶兄也”,文明九年鈔本、懷德堂本、鮑本同。懷德堂本注言:“‘兄’下,延德本、桃花齋本有‘也’字”。案:參從此注,武內氏言外之意所見本“根本本、清熙園本、延德本、篁墩本、有不爲齋本、寶德本”等諸本皆無“也”字。


         “微子覩國必亡”,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微子都國必亡”;鮑本作“微子觀國必亡”。案:《康熙字典》:“覩,《玉篇》‘古文睹字。’《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史記·魏世家》:‘耳目之所覩記。’”


        “己身○是イ元長”,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己身元長”;鮑本作“己身是元長”。


        “故云‘去也之イ’”,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鮑本作“故云‘去之’”。


          《儒藏》尸位者,不比對原書亦從誤也!!!
懷德堂本作“微子都國必亡”老注、新注.jpg
文明九年鈔本作“微子覩國必亡”.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5: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5-1-29 15:55 编辑

                   這個漂靚,連續二個異文

             皇侃《義疏》:“箕子爲之奴,箕子者,紂之諸父也。時爲父師,是三公之軄。屢諫不從,知国必殞,己身非長,不能輒去,軄任寄重,又不可死,故詳詐イ佯イ狂而受囚爲奴,故云‘爲之奴’也。”


           案:“是三公之軄”,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鮑本作“是三公之職”。龖案:“職”,文明九年鈔本多如此作“軄”,《玉篇》“軄,俗職字。” 下同,不再說明。


          “故詳詐イ佯イ狂而受囚爲奴”,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鮑本作“故佯狂而受囚爲奴”。案:《說文》:“詳,審議也。从言羊聲。 ”段先生言:“詳,審,悉也。《經》、《傳》多假爲‘祥’字。又音羊。爲‘詳狂’字。 ”
這個漂靚,連續二個異文.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7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5-2-7 21:11 编辑

    武內義雄之懷德堂本造出個“博,好也”之詞!

            《子張苐十九》子夏曰:“博学而篤志”。


          皇侃《義疏》:“子夏曰:‘博学而篤志,亦勸学也。博,廣也。篤,厚也。志,識也。言人當廣学經典,而深厚識錄之不忘也。孔安國曰:‘廣學而厚識之也。’”


         案:“亦勸学也”,文明九年鈔本、懷德堂本如此;案:鮑本此四字在“‘子夏曰’至‘中矣’○”之後,爲總釋此段經、注之文。


         “博,廣也”,文明九年鈔本、鮑本同;懷德堂本作“博,好也”。
懷德堂本之“博,好也”.jpg
武內義雄之懷德堂造出個“博,好也”之詞!.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12: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5-2-12 12:11 编辑

              武內義雄懷德堂本連續二次造書處!!

         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更喻之,說仲尼不可毀之譬也。言他人賢者,虽有才智,= =之高,止如丘陵,= =雖高,而人猶得踰越其上,既猶可踰,故可毀也。


         案:“說仲尼不可毀之譬也”,文明九年鈔本、鮑本同;懷德堂本作“設仲尼不可毀之譬也”。
   
               “故可毀也”,文明九年鈔本、鮑本同;懷德堂本作“故不可毀也”。
武內義雄懷德堂本連續二次造書處!!.jpg
图像 2武內義雄懷德堂本連續二次造書處!!.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6 15: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5-2-16 15:38 编辑

               武內氏不識“鄣”字亂改爲“陰”,如此改法《義疏》將“陰”!!!

        《堯曰》:“帝臣不蔽,簡在帝心。”《疏》:“此明有罪之人也。帝臣,謂桀也。桀是天子,= =事天,猶臣事君,故謂桀爲帝臣也。不蔽者,言桀罪顯著,天地共知,不可鄣蔽也。”


          案:“不可鄣蔽也”,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不可陰蔽也”;鮑本作“不可隱蔽也”。懷德堂本注言:“‘陰’,文明本作‘鄣’,今從他本。”龖案:武內氏改“鄣”爲“陰”非!《康熙字典》:“鄣,《等韻》之亮切,與障同。《禮·祭法》鯀鄣洪水而殛死。《前漢·張湯傳》居一鄣閒。《註》謂塞上要險處,築城以爲鄣蔽。”
“不可鄣蔽也”文明本.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6 15: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5-2-16 15:40 编辑

                    這個“大大君帝”斷句要不得!

             孔安国曰:‘履,殷湯名也。此伐桀告天文也。殷家尚白,未变夏礼,故用玄牡也。皇,大。后,君也。大,大君。帝,謂天帝也。《墨子》引《湯誓》,其辝若此也。’


            案:“此伐桀告天文也”,文明九年鈔本、懷德堂本、鮑本同。懷德堂本注言:“‘文也’,桃花齋本無‘也’字。久原本作‘也文’,按慈眼刊《集解》本作‘之文’,則久原本‘也’字即‘之’字之訛。”


                “大,大君。帝,謂天帝也”;《儒藏》整理懷德堂本斷句作“大大君帝,謂天帝也”。
“大,大君。帝,謂天帝也。”斷句之誤!!.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8: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論語序》[ “《論語序》”,懷德堂本注言:“《論語序》,諸鈔本標題如此。根本本作‘論語集解敘’。按,《經典釋文》、唐石經、古鈔《集解》本標題與諸本同,蓋何晏等原式如此。皇疏尚仍其舊,根本本則伯脩所妄改。今據訂正。又按,文明本、清熙園本、久原本標題下有‘論語集解’四字,延德本無。”]          何晏集解

                 敘曰:漢中壘東西南北,四人。有將軍耳,北方之夷官也。校尉者,考古以奏事官也[ “敘曰:漢中壘”,懷德堂本注言:“‘敘曰漢中壘’,諸鈔本此下注雙行二十六字,根本本獨無。按,此條與下文不合,疑舊人旁記誤入疏中者。《湖月論語抄》引皇疏,每條冠以‘疏曰’二字,唯此條則否,亦足以容疑。今姑仍其舊,不妄刪削。”]。校尉劉向言《魯論語》卄篇[ “《魯論語》卄篇”,唐石經、伯2681、伯2766、伯3193同;A.D.1347.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作“《魯論語》廿篇”;唐卷子本、正和四年A.D.1315.鈔本、正平十九年A.D.1364.元至正廿四年、元盱郡覆宋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等諸本作“《魯論語》二十篇”。案:《唐會要》卷二十六載:“先天二年二月三十日誥、制、敕、表、狀、書、奏、牋、牒年月等數作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字,”則“廿、卅、卌”三字不用是從唐先天二年(A.D.713年)始!開成石經,唐代的十二經刻石。又稱唐石經。始刻於文宗大和七年(A.D.833),開成二年(A.D.837)完成。則唐石經、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保存了古本之舊!],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刘向者,刘德之孫,刘歆之子[ “刘向者,刘德之孫,刘歆之子”,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劉向者,劉德之孫,劉歆之子”;鮑本作“劉向者,辟彊之孫,德之子”。懷德堂本注言:“諸鈔本並如此。疑‘孫’當作‘子’,‘子’當作‘父’。根本本作‘劉向者,辟彊之孫,劉德之子’,蓋依邢疏所校改,非足利本之舊。又按,‘劉向’已下至‘其人博學經史’三十三字,當在大字‘劉向’下‘言’字上。”]。前漢時爲中壘校尉之官,若今皇城使也。其人博斈經史。孔子没後,而弟子共論而記之也。初爲魯人所斈,故謂魯論也。又曰:“刘者,氏[ “又曰:刘者,氏”,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又曰:劉者,氏”;鮑本無“又曰:劉者,氏”至“次第也”八十三字。懷德堂本注言:“‘又曰’至‘次第也’,何晏《序》下疏中稱‘又曰’云云者凡十餘事,根本本皆從刪略。按,‘又’字上舊鈔本或空一格,或不用空格,其例與皇疏中採竄邢疏者同,伯脩刪削不爲無所見。然考其所疏,義多與皇疏《自序》吻合,且《湖月論語抄》亦稱引以爲皇疏,則未可遽斷爲後人竄入。今姑仍其舊。”]。向者,名也。中壘,官名也。校尉者,官也。校者,數也。尉,安也。校數中壘之軍衆而安之,故曰校尉也。”○漢世斈者又有《魯論》[ “○漢世斈者又有《魯論》”,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漢世學者又有《魯論》”。]、《斉論》、《古文論》三本之異也。魯人所引《論語》謂之《魯論語》,則有二十篇,如今之題目次第也。大子大傅夏侯勝、前將軍蕭望之、丞相韋賢及子玄成等傳之。夏、蕭及韋賢父子凡四人[ “夏、蕭及韋賢父子凡四人”,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鮑本作“夏侯、蕭及韋賢父子凡四人”。],初傳《魯論》於世也。又曰太子者,漢武帝之太子衛也。夏侯者,氏。勝者,名也。太子太傅夏侯勝,常山都尉旧也[ “常山都尉旧也”,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常山都尉龔奮也”。案:鮑本無“又曰”至“龔奮也”卅五字。懷德堂本注言:“‘龔奮也’,舊鈔本‘龔奮’或作‘龔旧’,或作‘龍共旧’三字。按‘龍共’,‘龔’字誤爲二字者。‘旧’,‘舊’字的省體。‘舊’、‘奮’形相近,故‘龔奮’訛爲‘龔舊’,又誤爲‘龔旧’,爲‘龍共旧’也。‘也’字疑‘之’字之訛。‘奮’下‘之’上恐脫‘等傳’二字。”龖案:《藝文志》言:“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後而行於世。”則或“龔奮”在“夏侯勝”前,而長信少府《說》爲“常山都尉”之舊也!存此備考。]。《齊論語》卄二篇,其卄篇中[ “《齊論語》卄二篇,其卄篇中”,唐石經、伯2681、伯2766、伯3193、A.D.1347.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同;唐卷子本、正和四年A.D.1315.鈔本、正平十九年A.D.1364.元至正廿四年、元盱郡覆宋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等諸本作“《齊(斉)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猶是弟子所記,而爲斉人所斈,故謂爲《斉論》也。既傳之異代,又經昏乱,遂長有二篇也。其二十篇雖与《魯》旧篇同,而篇中細章文句,亦多於魯論也。又曰:“《斉論》者,斉人所引《論語》謂之《斉論》。=則其中二十篇前[ “=則其中二十篇前”,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齊論》則其中二十篇前”。案:“又曰”至“說之也”,鮑本無此五十九字。],題目次第与《魯論》不殊,以《斈而》爲《時習》也。章句者,古之解之名也,分經文章句而說之也。”琅邪王卿[ “琅邪王卿”,唐石經、元盱郡覆宋本同;唐卷子本、伯2681、伯2766、伯3193、正和四年A.D.1315.鈔本、A.D.1347.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正平十九年A.D.1364.元至正廿四年、文明九年鈔本《義疏》等諸本作“瑯王卿”。]及膠東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 “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唐石經、伯2681、伯2766、伯3193、元盱郡覆宋本同;唐卷子本、正和四年A.D.1315.鈔本、A.D.1347.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正平十九年A.D.1364.元至正廿四年作“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之”;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之”。]。此三人傳《斉論》,亦用持教授於世也[ “亦用持教授於世也”,文明九年鈔本、懷德堂本同;鮑本作“亦以教授於世也”。]。故有《魯論》、有《齊論》。夏侯等四人傳《魯》、王三人傳《斉》,並行於世,=故有《魯》、《斉》二論双立也[ “=故有《魯》、《斉》二論双立也”,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世故有《魯》、《齊》二論双立也”;鮑本作“故有《魯》、《齊》二論雙立也”。]。又曰:“王者,氏也。卿者,尊之号也,不審名也。中尉者,佐於中壘校尉者也,故曰中尉也。王者亦氏,吉者名。郎耶王卿及膠東庸生、昌邑中尉王吉,以教授也[ “又曰”至“以教授也”,鮑本無此五十八字。]。”魯共王時[ “魯共王時”,唐石經、元盱郡覆宋本同;唐卷子本、伯2681、伯2766、伯3193、正和四年A.D.1315.鈔本、A.D.1347.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正平十九年A.D.1364.元至正廿四年、文明九年鈔本《義疏》等作“魯恭王時”。],甞欲以孔子宅爲宮,壞,得《古文論語》。漢景帝之子,名餘,封魯,故謂魯恭王也。好治宫室,壞孔子旧宅以廣其宫,於壁中得《古文論語》,皆科斗文字也。又曰:“古文者,則魯恭王壞孔子之宅,於屋壁所得也。”案,此《論語》似孔子撰集,便已其異本,亦爲難解,將以遇秦焚,斈士解散,失其本經,口所授,故致此異邪[ “又曰”至“故致此異邪”,鮑本無此六十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8: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齊論》有《問王》、《知道》,多於《魯論》二篇。既有三《論》,文皆不同。《斉論》長有二篇,一曰《问王》,二曰《知道》,是多魯論《二篇》也。又曰:“《斉論》下章有《问王》、《知道》二篇,= =內辞句与《魯論》亦微異也[ “又曰”至“與《魯論》亦微異也”,鮑本亦無此卄五字。]。”《古論》亦無此二篇,《斉》非唯長《魯論》二篇,亦長於《古論》。= =故亦無此《问王》、《知道》二篇也。又曰:“《古文》則篇名与《魯論》略同凖也[ “又曰”至“與《魯論》略同凖也”,鮑本無此十四字。]。”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爲一篇,《古論》雖无《问王》、《知道》二篇,而分《堯曰》后[ “而分《堯曰》后”,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鮑本作“而分《堯曰》後”。]“子張问於孔子曰:‘如何斯可以從政矣?’”又别顯為一篇也[ “又别顯為一篇也”,文明九年鈔本、懷德堂本同;鮑本作“又别題為一篇也”。]。有兩《子張》,一是“子張曰:‘士見危致命’”為一篇,又一是“子張問孔子從政”為一篇,故凡《論》中有兩《子張》篇也。凡卄一篇[ “有兩《子張》,凡卄一篇”,唐石經、A.D.1347.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伯2681、伯2766同;伯3193作“有兩《子張》,凡卄篇”;唐卷子本、正和四年A.D.1315.鈔本、正平十九年A.D.1364.元至正廿四年、元盱郡覆宋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等諸本作“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古論》既分長一子張,故凡成二十一篇也。又曰:“有孔安注[ “有孔安注”,文明九年鈔本、懷德堂本同;鮑本無此段。],无傳斈,篇次第不与《斉》、《魯》同。”《古文》凡二十一篇,而次第大不同,以《鄉黨》爲第二,以《雍也》爲第三。二十篇而內,辞句亦大倒錯。昔其《微子篇》无“功言”章[ “昔其《微子篇》无“功言”章”,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其《微子篇》無“巧言”章”。懷德堂本注言:“‘其’上,文明本、清熙園本有‘昔’字,延德本、足利本無。按,‘昔’、‘其’字形相似,故舊本‘其’或誤作‘昔’,至後人校改旁記其字,而鈔手轉寫並所校改而存之,故致有此誤也。”案:《說卦》首句:“昔者,聖人之作《易》也。”《正義》曰:“據今而稱上世,謂之昔者也。”《商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毛傳》:“先王稱之曰自古,古曰在昔。”龖案:蓋“昔其《微子篇》、《子罕篇》、《憲問篇》等等”,當爲原孔壁《古論語》也!存此備考。又現行本《微子篇》亦無此“巧言”章”。],《子罕篇》无“主忠信[ “主忠信”章,現行本作“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鄭玄注本作“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章,《憲問篇》無“君子恥其言[ “君子恥其言”章,唐石經、清原枝賢跋鈔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作“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唐卷子本、大永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君子耻其言之過其行也”;斯3011、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應永十七年鈔本、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正平本《集解》作“君子恥其言之過其行也”;天文二年刊本作“君子耻其言之過其行”;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君子耻其言而過其行”;唐咸通九年鈔本伯2716作“君恥其言而過其行”;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作“君子恥其言之過也其行也”。]”章,《述而篇》無“於是日哭則不歌不食於喪側[ “於是日哭則不歌不食於喪側”章,現行本作“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鄭玄注本作“子食於囗囗者之側未嘗飽(喪亡哀餓飽食於其側,是無惻隱之心。)子於是日哭則不歌(一日之中,或哭或歌,是褻於礼容也。)”]”章,《鄉黨篇》無“色斯舉矣,山梁雌雉,時哉。子路供子[ “子路供子”,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子路供之”。懷德堂本注言:“‘供之’,文明本作‘拱子’,清熙園本、足利本作‘拱也’,延德本作‘拱之’,久原本作‘供之’。今據久原本改正。”],三臭而立作”文[ “色斯舉矣,山梁雌雉,時哉。子路供之,三臭而立作”,現行本作“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鄭玄注本作“色斯舉矣,翔而後集(見君之異志,見於顔色,則去。迴翔審觀,而後下止也。)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臰而作(孔子山行見雌雉食其粱粟,無有警害之志。故曰:時哉時哉!感而自傷之言也。子路失其意,謂可捕也,乃捕而煞之烹而進之。三臰之者,不以微見人之過。既之而起,不食之。)”],其餘甚多也[ “又曰”至“其餘甚多也”,鮑本無此一百卄六字。]。篇次不與《齊》、《魯論》同。《古論》篇次既不同《斉》,又不同《魯》,故云:不与《斉》、《魯論》同也。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 “號曰‘張侯論’,唐卷子本、伯3193、正和四年A.D.1315.鈔本、正平十九年A.D.1364.元至正廿四年、元盱郡覆宋本同;伯2766、伯2681、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号曰‘張侯論’”;唐石經“虎”旁缺末筆。案:李虎,唐太祖李淵祖父名諱。],禹初斈《魯論》,又雜講《斉論》,於二論之中擇善者抄集,别為一《論》,名之曰《張侯論》也。又曰:“侯者,爵也。張者,氏也。禹者,名也。安昌侯張禹從建受《魯論》,兼說《斉論》,又问庸生、吉等[ “又问庸生、吉等”,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又問庸生、王吉等”;鮑本無此段。],擇其善者而從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擇其善者從之”;鮑本無此段。],号曰《張侯論》也[ “又曰”至“号曰《張侯論》也”,鮑本無此卌七字。]。”爲廿所貴[ “爲廿所貴”,唐石經同;A.D.1347.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唐卷子本、伯2766、伯2681、伯3193、正和四年A.D.1315.鈔本、正平十九年A.D.1364.元至正廿四年、元盱郡覆宋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等諸本作“爲世所貴”。案:“廿”乃“世”字缺末筆,唐太宗李世民諱。下“廿”字同,不再說明。]。此《論》既擇《斉》、《魯》之善,合以為一《論》,故世之斈者皆貴重於《張侯論》也。苞氏字子良也。、周氏漢武帝時人也。○《章句》出焉。[ “苞氏字子良也。、周氏漢武帝時人也。○《章句》出焉。”,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鮑本作“苞氏、周氏《章句》出焉。”案:“苞氏”旁箋“字子良”是也;而“周氏”旁箋“漢武帝時人”非是,因“漢武帝時”《張侯魯論》還未出。由漢石經異文校記“蓋、毛、苞、周”次序並下文知其當爲苞咸以後之人。]苞氏,苞咸也。周氏不悉其名也。章句者,注解因為分斷之名也[ “章句者,注解因為分斷之名也”,文明九年鈔本、鮑本同;懷德堂本斷句爲“章句者注解,因為分斷之名也”不妥!]。苞、周二人注《張侯魯論》,而為之分斷章句也。《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爲之訓說,訓,亦注也。唯孔安國一人注解於《古論》也。又曰:“孔安國者,漢武帝時之人也。訓說者,文字解之耳[ “又曰”至“文字解之耳”,鮑本無此卄一字。]。”而廿不傳,世人不傳孔注古文之《論》也。至順帝時,南郡大守馬融亦爲之訓說。後有馬氏[ “後有馬氏”,文明九年鈔本、懷德堂本同;鮑本作“漢有馬氏”。],亦注張禹《魯論》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8: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漢末,大司農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爲之註[ “爲之註”,唐石經、元盱郡覆宋本同;伯2766“爲之注”;伯2681、伯3193、伯4875作“而爲之注”;唐卷子本、正和四年A.D.1315.鈔本、正平十九年A.D.1364.元至正廿四年作“以爲之註”;A.D.1347.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文明九年鈔本作“以爲之注”。]。鄭康成又就《魯論》篇章,及考校《斉》、《古》二論亦注於《張論》也。又曰:“注者,自前漢以前解皆言‘傳’,去聖師猶近,傳先師之義也。後漢以还解皆言‘注’,=已之意於經文之下,謙不必是之辞也[ “又曰”至“謙不必是之辞也”,鮑本亦無此五十字。]。”近故司空陳羣字長文也。、太常王肅字子雍也。、博士周氏也。生烈皆爲《義說》[ “近故司空陳羣字長文也。、太常王肅字子雍也。、博士周氏也。生烈皆爲《義說》”,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近故司空陳群、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爲《義說》”;鮑本作“近故司空陳羣、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爲《義說》”。案:伯2766作“近故司空陳郡”。]。此三人共魏人也,亦皆為《張論》作注説也[ “亦皆爲《張論》作注説也”,文明九年鈔本、鮑本同;懷德堂本作“亦爲《張論》作注説也”。]。又曰:“近者,近今之世辞也。故者,古爲司空而今不爲,故曰故司空也。太常者,掌天下之書官名也。義說者,解其義[ “又曰”至“解其義”,鮑本亦無此卌三字。懷德堂本注言:“‘義’也,久原本、足利本有‘之也’二字。”]。”前廿傳授師說[ “前廿傳授師說”,唐石經、伯4875如此,“世”字缺末筆;伯2681、伯2766、伯3193、正和四年A.D.1315.鈔本、A.D.1347.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唐卷子本、正平十九年A.D.1364.元至正廿四年、元盱郡覆宋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前世傳授師說”。],雖有異同,不爲訓解[ “不爲訓解”,唐石經、伯2681、伯2766、伯3193、唐卷子本、正和四年A.D.1315.鈔本、A.D.1347.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正平十九年A.D.1364.元至正廿四年、元盱郡覆宋本同;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應永十七年鈔本A.D.1410.鈔本《集解》、鮑本《義疏》作“不爲之訓解”。]。自張侯之前乃相傳師受不同,而不爲注説也。中間爲之訓解,至于今多矣。‘中間’謂苞氏、○孔、周、馬之徒[ “‘中間’謂苞氏、○孔、周、馬之徒”,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中間’謂苞氏、孔、周、馬之徒”;鮑本作“‘中間’謂苞、孔、周、馬之徒”。]。至于今,謂至魏末何平叔時也。‘多矣’,言注者非一家也。所見不同,互有得失。既注者多门[ “既注者多门”,文明九年鈔本、懷德堂本同;鮑本作“既注者多聞”。],故得失互不同也。今集諸家之善[ “今集諸家之善”,唐石經、伯2681、伯2766、伯3193、伯4875、斯5781、元盱郡覆宋本同;唐卷子本、正和四年A.D.1315.鈔本、A.D.1347.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正平十九年A.D.1364.元至正廿四年、文明九年鈔本《義疏》、鮑本《義疏》作“今集諸家之善說”。],記其姓名,此平叔同意也[ “此平叔同用意也”,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鮑本作“此平叔用意也”。懷德堂本注言:“‘用’文明本誤作‘同’,今據延德本、足利本改。”]。叔言多注解家,互有得失而已,今集取録善者之姓名者於集注中也[ “互有得失而已,今集取録善者之姓名者於集注中也”,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互有得失,而已今集取,録善者之姓名,著於集注中也”;鮑本作“互有得失,而已今集取,録善者之姓名著於集注中也”。]。有不安者頗爲改易,若先儒注非何意所安者,則何偏為改易,下已意也。頗,猶偏也。名曰《論語集解》。既集注以解此書[ “既集注以解此書”,文明九年鈔本、懷德堂本同;鮑本作“既集用諸注以解此書”。],故名為《論語集解》也。又曰:“《集解》者,魏末吏部尚何晏又因《魯論》本文,集此七家,兼取《古文》孔安國,及下已意,名曰《集解》[ “又曰”至“名曰《集解》”,鮑本亦無此卅八字。]。”光祿大夫關內侯臣孫邕、光祿大夫臣鄭沖、散騎常侍中領軍安鄉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書駙馬都尉關內侯臣  何晏等上[ “何晏等上”,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A.D.1315.鈔本、元盱郡覆宋本、懷德堂本《義疏》、鮑本本《義疏》同;伯2681、伯2766、伯3193、伯4875、斯5781、正平十九年A.D.1364.元至正廿四年、應永十七年鈔本A.D.1410.鈔本、A.D.1524.嘉靖三年大永本鈔本、天文二年A.D.1533.嘉靖十二年泉南阿佐井野氏刊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何晏上”;A.D.1347.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何晏之上”。]。此記孫邕五人[ “此記孫邕五人”,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此記孫邕等五人”;鮑本作“此記孫邕等四人”。],同於何晏,共上此集解之《論》也。又曰:“光祿者,掌袟祿之官之名,故曰光祿大夫也。散騎者,古以四馬爲乘也,漢以來而散之爲騎也。常侍中者,掌內仕之官長也。領軍,世上之官長也。駙馬,掌官馬官名也[ “駙馬,掌官馬官名也”,文明九年鈔本如此;懷德堂本作“駙馬,掌官馬名也”;鮑本無此段文字。]。都尉,兼総諸壘中之軍衆而安之,故曰都尉。=,安也。  何晏、孔安國、馬融、苞氏、周氏、郑玄、陳群、王肅、周生烈,義已意思[ “何晏、孔安國、馬融、苞氏、周氏、郑玄、陳群、王肅、周生烈,義已意思”,文明九年鈔本如此,“何晏”二字前空一字位置;懷德堂本作“何晏、孔安國、馬融、苞氏、周氏、鄭玄、陳群、王肅、周生烈義,下已意思”;鮑本無此段文字。懷德堂本注言:“‘下’,文明本作‘木’,延德本作‘示’。按,‘示’(原作‘下’,據上下文義改)字、‘木’字並‘下’字之訛。”龖案:文明九年鈔本作“”,用古之“等”字,非作“木”!原書並武內氏何意待考?!],故謂之集解也[ “又曰”至“故謂之集解也”,鮑本無此一百一十七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8: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5-3-3 18:49 编辑

       “何晏、孔安國、馬融、苞氏、周氏、郑玄、陳群、王肅、周生烈,義已意思”,文明九年鈔本如此,“何晏”二字前空一字位置;懷德堂本作“何晏、孔安國、馬融、苞氏、周氏、鄭玄、陳群、王肅、周生烈義,下已意思”;鮑本無此段文字。懷德堂本注言:“‘下’,文明本作‘木’,延德本作‘示’。按,‘示’(原作‘下’,據上下文義改)字、‘木’字並‘下’字之訛。”龖案:文明九年鈔本作“”,用古之“等”字,非作“木”!原書並武內氏何意待考?!

         這個《論語序》結尾問題多多!?叩請達者或友人惠賜其它版本用於探討

                             在下所見本圖版如下:
文明九年鈔本《序》結尾.jpg
懷德堂本《序》結尾.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