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9|回复: 6

荀子解蔽•张载参两•船山理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7 06: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荀子解蔽说、张载参两论、船山理一论,都是传统哲学的矛盾理论。文化累积、智慧累积,成古今通义(船山语)的矛盾理论。
古今通义的矛盾理论,存于脑际久已。当遇到相关问题,都要弄出来,思忖一番。
以往曾讨论过中国文化有无哲学味,鄙言:不在乎有无哲学味,而是悟觉出哲学味。古今通义矛盾理论的论理,不是悟觉出哲学味?
今有“儒家代言中国文化,道家代言中国哲学”论,哲学与文化可以“思想分家”?人参“顺天而制天”的人化自然观,人能弘道的儒家文化不具有哲学味?只能“代言中国文化”?道以弘人、道法自然的道家“代言中国哲学”,不具人参意蕴的哲学,是人的哲学吗?
一、存在,是矛盾范畴客观存在的逻辑体系。
1)存在乃心性,心性内外成矛盾体,社会双限定下的心性文化。
制度的环境造人,限定着心性动力;人事言天成天命实在,成形各正性命而性命分殊的社会存在。性命就是心性内外的矛盾体。性内命外,命因性而立,性因命而成,性命一也。
文化造就心性,质文心性,质内文外的矛盾体,显然理性水平与道德形态。社会人生的质文心性,以此形成道心与人心的矛盾体。道心限定人心,人心显然道心,道心条件下的人心。道心与人心一也。
制度的环境造人,文化造就心性的双限定,形成心性矛盾体:道心统性与人心统性一也。
2)人参“顺天而制天”,循民本规导心性。人参有为的人能弘道,当成“尧存之天”,社会基础是“理气一也、性命一也”的矛盾理一,理在气中的性命一也。“循理而应乎事物”,有人事名实与心性性命,内涵共同,仁礼共体的级能规范结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礼义规范成心性健顺秩序的尽心尽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刚柔立本成体用,成继善成性的文明走向,都是从各正性命而矛盾集结成本体论的逻辑义理。人参的各正性命,必要研究性命学的客观化理论,神化性命,“审微而定命之谓神”。
人参的文化造就心性,当要研究完善的道心文化环境,合道与合体,以造就人心的文质彬彬之君子心性。“明有性情(礼乐),幽有鬼神”,质实鬼神心性,研究质文心性的本质规律,研究化学反应的心性走势之规律,培育健康的社会人生观之道心环境,即仁义健康的心性文化。穷神致化,应对心性方面,实质意涵,乃日新盛德的仁义心性,富有大业的礼义心性。文化造就的质文心性,仁礼矛盾的心性一也。
人参以正视道心统性与人心统性的矛盾存在,弘扬理性务实的文化精神。
3)制度的环境造人,当要活化心性为动力。理性务实,思想限定与活力之间矛盾平衡的制度设计。儒家礼法合治政制思想的具体施行,必要研究的客观化理论。 
各正性命,命限定性,也当活化心性而尽心尽性,不是定命定性。“养人以欲,给人以求”,人有欲求方萌生人生志向与目标,有尽心尽性的人能弘道。所以,研究命的条件限定与活化心性之间的矛盾平衡,从本体论的级能规范结构原理去研究性命体新故相资的客观化理论,从物质生产力的社会与经济的双限定去研究性命学,建立活化心性与社会效益合一的实践检验机制。理性务实,必精明于实践检验机制,精深思究活化心性的性命学理论。
文化造就心性的理性务实,必要研究活化心性的道心环境,提供道德底线的道心环境。 “养人之欲,给人以求”方给人以明志向前的道心环境,方有化学反应的“天曰神”,神道显而人才辈出的良性循环,阻止走向“人曰鬼”的恶性循环,这就是质实鬼神的理性务实,文化造就心性。
研究社会双限定下活化心性的理性务实,必要研究道心统性与人心统性的矛盾理一。是研究本体级能规范结构客观化理论下的活化心性之矛盾理一,;研究物质生产力条件下社会与经济双限定的活化心性之矛盾理一;是研究文化造就质文心性,质实鬼神成仁礼心性的矛盾理一;是研究实践检验机制下活化心性与社会效益合一的矛盾理一。“始以建中,万目从纲,……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心性唯物的“顺乎物则”,从理欲到体用,继善成性的一以贯通,人的哲学核心问题是理欲,给人欲求的理欲。“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也是合理公平社会原则的实践验证,“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儒家的理欲之辨,理性务实的理欲之辨。
4)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传统的理欲之辨,进入到平等与自由的理性务实之辨,文化传承的古今通义。
平等是相对的,活化心性乃绝对的。相对平等,逻辑出处于礼义明分,各正性命。“天之所齐,不待齐也;天之所弗齐,不可齐也”。道德齐人心,何以能齐同?礼义明分,性命分殊,富贵贫贱,命之所授,成客观化的社会阶层,焉能齐同?相对平等,受公平合理的理欲道德底线限定,不可冲破;相对平等,提倡绝对意义的机会平等。荀子论君子阶层的成份,“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之卿相士大夫”。机会平等;唐太宗提拔草民马周,机会平等;蔡元培任用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如梁漱溟,无高等学历及资历的小人物成大家,机会平等。机会平等带来的活化心性,带来社会效应,带来神道显而人才辈出的良性循环。机会平等与活化心性的矛盾理一,是传统理欲之辨的逻辑继续,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显然的机会平等。
自由也是相对的,活化心性必以遵循理性务实的心性准则,机会平等理性务实的底线不能冲破;礼义明分成理欲之辨的道德底线不能冲破;性命分殊成富贵贫贱不能齐同的阶层客观性的理性务实底线不能冲破。体现在合理合道的原则基础上,活化心性以促成人、天、物的自然之化为实践效应,即继善成性文明基础上的自由,理性务实的自由,方是相对的理性自由。自由与理性之辨也是传统理欲之辨的逻辑继续。对孔儒及脉理传承的理性务实,与宋明理学定命定性道德内修作逻辑甄别,明晰确悟的自由与理性的矛盾理一。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7: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矛盾的相关理论。
矛盾理一,乃事物深层本质的矛盾理一,与事物表层的现象范畴区分开来。
(1)属于形态性,如大小、长短、高低类,属现象性的形态范畴。
(2)心性定位,如君臣、父子、夫妻、尊卑等。有心性外之名,必与心性外之实连接,身份定位与对应关系联成,方有人事名实的矛盾范畴。尊卑定位成心性内外之连接,方有阴阳、乾坤、刚柔的矛盾范畴,成矛盾理一的理气一也,性命一也。易简、健顺、刚柔的矛盾运行成仁礼同体的理势、理道一也。心性定位属现象性范畴,只有心性内外成逻辑联结,方成为事物本质的矛盾范畴。
(3)现象的因果性范畴,不能与矛盾性范畴混淆。船山对佛教人为因果论的精深研究,明晰矛盾与因果的逻辑关系作严格的逻辑界分。
荀子提出性恶与人伪的人为与自然的矛盾体,并没有明确示明因果性范畴。
《易传》言:“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情伪相感,如同性恶与人为,都是人为与自然的矛盾体。利害,因果性范畴。《易传》逻辑已作明示,深究其逻辑的论理功夫,船山予以完成。
“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义利之分,其为别亦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论理义利的道德分界,似乎容易,“其为别亦大”,然而,人道不立的道德问题,最终引发出人用不生的利害因果性问题,“其相因也微”,这就不是单纯人道不立的道德问题,相因于人用不生的利害因果性问题。其所以相因也微,心性之化学反应,掀涉整体。“以人事天者,理一而已”的“理气一也,性命一也”的逻辑连接;
“人也、天也、物也、皆自然之化”的人参顺应自然的问题;人参成矛盾理一而致广大、尽精微的世界观理论问题;心物理论逻辑下心性唯物,“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力学*运势问题;疑乎人心成心性辩证,质实鬼神心性之化学反应问题。矛盾理论基于心性唯物与心性辩证的心物逻辑而形成。
矛盾关系何以成矛盾理一的自然而必然,有着内在的矛盾属性。
(1)矛盾之间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中庸》言明诚,“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明诚同一。船山言:“非诚之离明,明之离诚矣”,明诚之间有差异。诚者,实也。诚者天道,出自客观自然。明诚间有两个层次的矛盾差异:一是来自社会基本层次,形下器之道:诚者天道与诚之者人之道之间的矛盾差异,即天道(元亨利贞)与人道(仁义礼智)之间的天人差异,方有矛盾(天人)与因果(利害)的心性动力多路向;二是形上道与形下器之间的明诚矛盾。明,神理于诚者天道与诚之者人之道的天人矛盾所发生的形上导,方产生“非诚之离明,明之离诚矣”的哲理逻辑。明诚之间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产生矛盾的相因性。诚因明而成,明因诚而立。明诚同一,相因相成;明诚差异,调理失衡,矛盾对立走向激化,相因相反。故此,船山言:“特其相因之际,有继、有存、有通、有復”。继与存皆相因性,通是相因相成,復是相因相反的循环往复。
(2)矛盾运行的相资以相成、相抑以相生、消息之用存乎其间。
以性命理一论理相资以相成,形态多样化,归类有三:
命对性的条件限定,性在命的条件下道以弘人,随顺自然生成的性命体矛盾形态之一。
主观能动的顺命成性。性的本质可以改变命的条件性,所以,主观能动致命与性之间的相资以相成,性命体的新故相资,人生发展的性命路。主观能动性命体的形态之二。
明确人生目标与志向,“命也,性焉,君子不谓命也”。通过不断的身心锤炼,发展心性本质,俟待天命,完成性命体新旧交替的新故相资。人能弘道性命体的形态之三。
随其自然生成的性命体,主观能动而顺命成性的性命体,发展心性本质而人能弘道的性命体,都是相资相成的性命体。但是,活化心性的程度有着悬殊差别,与理想社会的程度配称而来。三种性命体的心性活化程度,受到制度与文化双限定的社会环境条件所限定。
以性命理一论理相抑以相生。“民以其材质就其位”,材质,性也;定位,命也。以其材质定其位,性对命的“相抑”,方形成性与命之间相生而共生,命因性而立。性命体的变化,“命日降而性日生”,命为实在的客观条件,性随着命的条件变化之“日降”,导致性的本质变化的“气日生”,“气随习易,习以性成”。命对性的“相抑”,方形成命与性之间的相生而共生,性因命而成。
以性命理一论理“消息之用存乎其间”。消息,乃阴阳气化而成形,各正性命,循理而应乎事物成体用,百姓日用伦常之致用。性命体,不管消息的心性活化之动力程度如何,随顺自然生成的性命体、主观能动顺命成性的性命体、发展心性本质而人能弘道的性命体,共通处都是“消息之用存乎其间”的致用之道。然而,活化心性的程度差异,致矛盾因果多路向的实践验证之社会效应,也有着迥然不同经济效益的殊异。
(3)对矛盾因果多路向之心性动力源的逻辑探究,矛盾的层次性理论清晰了:形上道与形下器。致矛盾范畴也有着人参(人为)的层次性。
形上明与形下诚的明诚矛盾体,明所应对是诚者天道与诚之者人之道的矛盾体。明诚矛盾体的层次性理论。
形上的天命流行,造就形下的各正性命、性命分殊的性命体。命以贯通成形上与形下层次性的矛盾体。
气之精粹为神,神理规导理气,成气化之形上与形下的矛盾层次,进而演绎成理势与理道的矛盾运势。
圣人有为的文与礼。“文以益质”,圣人之文应对的是社会层次的质文心性;“文以载道”,礼法合治而礼治天下。圣人之礼,应对是社会层次的仁礼本体。圣人有为的文与礼,应对社会层次的质文心性与仁礼本体,矛盾的层次性理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08: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荀子解蔽说,列述归纳有五: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此一。
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此二。
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此三。
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于道而以赞稽物,壹于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此四。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偏。……至圣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此五。
(1)当法、术、势思潮流行时,“曲知之人”成偏蔽,“故以为足以饰之”,体常而尽变,钟摆惯性,“一隅不足以举之”。
“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须知,“隆礼尊贤为王”,尊贤者,制定法典,执法而法行,法治根本是礼治。“由法谓之道,尽数矣”。法治为道弃礼治,法律条文尽政治人事推行,人情礼至已失却。法治不通礼情,何谓法?
“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知势之知,方知势非孤立独有,尚有理结矛盾体。势成人事有权谋,礼理尽知仁智合。辨理察势,何有轻重可否之分?理势之矛盾理论也,方有势可顺理应人,也可逆理损人。“由势谓之道,尽便矣”。以势为道缺失理,专崇权势为至上,焉知还有君舟民水说,官逼民反说。
“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惠子尽于心术入辞章,蔽于心曲成公患。浮明而失实,文过而饰非。“由辞谓之道,尽嗛也”。辞章论述以为道,心知所道非原道。强词夺理尽诡辩,浮华文虚失实道。
解蔽法、术、势思潮,都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大理即公理,后世言天理。
(2)当私己人性流行时,荀子予于解蔽,性恶人伪作界分。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用,百姓日常致用。致用本务实,失人伦理性,道德意义的人文教化。心性的文化基础是质文,蔽于用而不知文,也是蔽于质而不知文。“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墨子兼爱交相利,兼爱,失去“亲亲、仁也”为基础的仁者爱人,与交相利结伴的汎汎之爱,失去是推已及人的忠恕之爱,最具实际意义的人际之仁爱。以用为道,只知天道(元亨利贞),不知人道(仁义礼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
“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只知人欲之得,不知天理之得;只知人欲之乐,不知规范之礼。理与欲,礼与乐相分“由欲谓之道,尽嗛矣”。人欲成性恶,与动物何异?不知人伪矫正成性善。
(3)当道家无为自然思潮流行时,荀子解蔽,“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蔽于天”,只知道法自然;不知人,人有知觉与理性,人参“顺天而制天”,人能弘道成主体有为的人化自然。“由天谓之道,尽因矣”。只知自然气化之成因,不究人参自然之果因。
荀子解蔽说,与心可知道,虚壹而静谓大清明说的逻辑相连,鄙贴《荀子学的六点启示》已有论理。
荀子解蔽说,矛盾理论初成系统性,传统文化第一人。历史逻辑局限,解蔽诸子学所用辞语与概念,会有不尽人意处,鄙试作修改如下:
墨子蔽于质而不知文(质文心性);宋子蔽于欲而不知理(理欲之辨);慎子蔽于法而不知礼(隆礼尊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理(理势言天);惠子蔽于辞虚而不知文实(文以载道);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1 06: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张载参两论是荀子解蔽说矛盾理论的逻辑继续。荀子解蔽,是人参的解蔽。“天有其时、地有其财、民有其治,夫谓之参。”“顺天而制天”的人参。张载承续荀子,人参意涵致广大而尽精微。“有识有知,物交之客形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也”。人参尽性一,客感客形之有识有知而明察,尽性知天而神明。此参两成气化一也。
(1)“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气化聚为万物,万物散为太虚,虚空即气,“皆不得而已然”,气化自然。故此,“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此虚空即气的气一说。
(2)“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探究幽之因与明之故,神理明察,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有无,现象的因果范畴;幽明,本质的矛盾范畴。明乃幽之明;幽乃明之幽。是否进入人的认知与实践范畴,明幽定分的气一说。
(3)人参神化,必以天道气化与人事性命配称,“其在人也,知义用利,则神化之事备矣。……天之化也运诸气,人之化也顺夫时”。太虚即气的天化运行,太虚,空间也;人化顺夫时,时间;人参的时空概念出。“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心统性情,合性与知觉,提升成神圣,方成人参形上道。“圣者,至诚得天之谓”诚者天道;“神者,太虚妙应之目”,当神化性命,诚之者人之道。明诚合一,圣与神之形上道也。此人参圣神的气一说。
(4)“气有阴阳,进行有渐为化”。渐化,大中一也。“极其大而中可求,中可得而后大有”。中为体用后大有,性命伴随与天化。“惟屈伸、动静、终始之能一也,故后以妙万物而谓之神,通万物而谓之道,体万物谓之性”。此气化渐行的气一说。
(5)心性知觉,理在气中。理气相函,性命一也。“气以函理”,“气以理生化乎质”。命因性而立,性因命而成。理气、性命一体。“能知性命,则能知圣人,知鬼神”。心性知觉的气一说。
何以知鬼神?“凡物能相感者,鬼神施受之性也;不能感者,鬼神亦体之而化矣”。“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与物相感有道德底线。质实鬼神心性,必以触及道德底线。道心微,人心危;危微之几,天化人化;事物征兆,人世鬼神;二气良能,体而化之。质实鬼神心性,从孔子的人心不古,到船山疑乎人心,质实鬼神而研究心性形态与走势,形上人参之圣与神。此质实鬼神心性的气一说。
(6)神理人参,围绕心物原理而展开,客感客形尽性一。参两,两是矛盾双方。“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二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一物两体即阴阳,气化有乾坤,气质有刚柔,相接相推而气化氤氲。从天道气化到人事性命,天道人事贯通为一,人参神与化。阴阳、乾坤、刚柔皆是两,参两气化而一也,理气、性命之气化一也。一是人参正而道,“天所以参,一太极(道)、两仪(阴阳)而象之,性也”。确切言,理一或非一,知一或不知而非一,都是人参之因果。张载参两而成理气、性命一也的气一说。
神理一而妙万物,理道一而通万物,心统性情而情理、理欲一也而体万物。三者皆一为本原,人道立而天道亨通,天人合道之气化一也。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4 07: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船山的矛盾理一论,是张载参两论的逻辑继续,从张载气化一说推论到心性内外的矛盾范畴,形成矛盾理一论。在传统哲学的矛盾理论研究方面,船山理一论是最高的理论贡献,最终的理论成果。请看船山一段论语:
以人事天者,终乎大始,理一而已。理气一也,性命一也。其继也,合乎一善而无与为偶。故君子奉一以为本原,始以建中,万目从纲,有条不紊,分之秩之,两端审而功满天下。一念之诚,一心之健,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若其所终,则无事逆挽以求合。
心性内外诸多的矛盾范畴群,为何船山只提“理气一也”、“性命一也”?
(1)理气。气,格物致知。人在实践中的意识活动,认知活动,知行双向并在。实践运行,“由气化,有道之名”,民所共由之道。道有规律性,顺乎物则成天下之变的规律性,也因疑乎人心而有着顺乎物则的心性规则,各正性命的礼义规范、规范结构,方有本体规范秩序形成的心性规则,通过道心与人心的矛盾理论所透彻理解而来。物则规律性与心性规则性,都是客观化理论,成为理的内涵。“凡言理者有二: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二者皆全乎天之事”。理气关系,也是知行关系。气函理而生化乎质,气质之性,天命条件下的气质心性,性命一也。理气的气化运行,理道的矛盾理一。理载于道而成形,道函于理而运作。理气运行成理道,理气势态成理势。形上的君相(政治)造命、人事言天,逻辑表述为“理势言天”的道理。“理有顺逆、势成可否”的客观存在,探讨是“理有屈以顺乎天,势有轻重以应乎人”的客观化理论,人为与自然的矛盾层次性理论,进而探讨的是自然与必然的矛盾理论,这就是神理形上道的矛盾范畴。神理之理,理是理在气中的理气矛盾体,方产生形上导之效应。理气一也,通过知行双向的实践活动,涉及系列的矛盾群,由理气、理道、理势到神理的矛盾群,再由矛盾群掀涉相连的矛盾群,如理道所涉仁礼本体,“刚柔、文质,道原并建”,所涉人事心性本体;理气也与性命成理一,与性命范畴的矛盾群,联结成网状形的矛盾范畴体系。
(2)性命,心性范畴,如同人事的名实范畴一样,人的角色定位,即是名,也是命,涵义共同,分列人事与心性。具有与之相称的学识才能、职业操守,即名之实,命之性。命因性而立,性因命而成,性命成形,相资以相成,相抑而相生。性命成形,源生天命,各正性命而性命分殊。性命学原理必与事物范畴联接,“性命之理因于事,理外无事;天下之务因乎物,物有其理。循理而应乎事物,内圣外王之道尽矣”。正因为性命之理与物有其理的理道理一,方有循理应乎事物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循理应乎事物的逻辑论理性命学,首要问题是分工定位问题,即定名定命,如张载说:“为生民立命”,存有《易传》论及的“易简理得”,级能结构问题。乾易知与坤简能的结构排序,礼义规范与规范结构的规范秩序。《易传》所提出的易简、健顺、刚柔的理论系统,正是研究级能的规范化理论。船山言:“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更引出心性的质文范畴,表述为:当级能规范的本体成形后,如何调理质文心性,在易简理得条件下形成健顺的心性秩序,刚柔立本的中庸体用,“仁义之大用因乎礼为体”,即是说,本体(实体)客观存在,心性也是客观存在,是本体基础条件下的心性存在,具动力性质的心性存在。研究顺乎物则的规律性问题上,物则之则涵盖社会之则,及心性之则,也因社会制度与文化对心性的双限定,必要研究疑乎人心的心性化学反应问题,研究心性形态及走势。由心物的理论逻辑,直涉心性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心性唯物的力学*运势,理势言天;一是心性辩证的化学反应,质实鬼神。这样,性命与天命、易简、健顺、刚柔及质文、鬼神等组合成本体形态的矛盾群。循理应乎事物,也涉中庸的体用范畴,体用的渐行渐化,有大中范畴,继善成性的逻辑问题,自然与必然的矛盾理一问题,联结成体用的矛盾群。心统性情的心性理论,所涉性、情、欲、气等概念。性情,性乃内质;情感应于外。以性正情,防范情负效应的罪与淫;性为情节,推崇余情与情才,倡扬情正效应的功与贞。功贞的情质走势,便是情理合一。欲者,情之应也。防范人欲横流的性恶源根。民所共由之人类通性,“无欲理亦废”。以物欲为动力的功贞走向,树立矛盾理一的理欲观。“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气者,情之效也。“气效乎习,习以性成。”心统性情,回应理气一也。性命范畴,因性与命涉本体形态及体用范畴,心统性情所涉心性本质及动力逻辑,与普遍联系着的哲学范畴联结,组合成网状形的矛盾范畴体系。
理气一也、性命一也,之所以成为人事言天的理一而已,分别由理气、性命的矛盾群之联结,组合成社会基本层次的矛盾体系,哲学范畴的矛盾体系,客观化理论的矛盾体系。形上导所致力于研究的形下器之道,正是客观化理论的矛盾体系,方形成以人事天的矛盾理一,合乎一善而终乎大始的矛盾理一,万目从纲,推而准之于无穷的矛盾理一。即自然与人为的矛盾理一,自然与必然的矛盾理一。
研究理一的矛盾理论,还要弄清几个逻辑问题。
(1)“终乎大始”,始初策划运筹,设立的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始终如一?防范偏离或逆向之误道,无端的曲折,当有惕惕于心的危机感,乾道刚健而自强不息的精神,“无事逆挽以求合”。“终乎大始”,面对事物矛盾的错综与复杂,致广大而尽精微,理性务实于一心之诚、一心之健。
(2)其继也的坚恒意志,理一的矛盾运行成“合乎一善”,切勿蔽于一而不知一,理一分离为偶。如《中庸》的明诚同一,船山言明诚分离为偶,因有差异,导致相反走向。所以,弄清矛盾同一与差异之逻辑所以然,探究其理一的逻辑必然,方致力于理性务实的导向。“故君子奉一为本原”,“两端审而功满天下”。
(3)始以建中,中是体,庸为用。以体成用,用以立体,中庸体用。“始以建中”,“终乎大始”为大中,“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的继善成性,现实基础是“始以建中”。
(4)“万目从纲”,纲指什么?“皆是物也”的纲。物质生产力成社会效应,改变社会限定条件之纲,也是改善和发展心性本质,活化心性而释放心性动力,再续发展物质生产力成良性循环之纲,成“人也、天也、物也,皆自然之化”良性循环之纲。回归人的心性文化角度,“性者性此焉耳,命者命此焉耳”。
(5)始以建中,万目从纲的“有条不紊”、“分之秩之”,船山的“实函斯活”的哲理逻辑明晰表述:
实,充也;函,量也,充其量斯活矣。故曰:“实函斯活”。……函之中,仁也,仁则活之理赅而存焉,仁则活之体赅而存焉,仁则活之用赅而存焉;与函相得,无不浃焉。函之所透,不容已而透矣,然后活矣。先此之理,待此而叙;先此之体,待此而固;先此之用,待此而兴。蕴之乃以氤氲之,流之乃以条理之,浑之乃以发挥之。
(6)船山“终乎大始”的矛盾理一说,其继也的“君子奉一为本原”说,“始以建中”,大中涵化的中庸体用说,“万目从纲”,“推而准之于无穷”的“皆是物也”说,以及“实函斯活”的“有条不紊,分之秩之”说,综述归纳,就是矛盾理一的古今通义说,经世治用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9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先生用识字就能看懂的话,简明说一下刚要。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8: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张先生批评,欣然接受。厚德包物也善意提出,我亦深知问题严重以自省。
一、对于《荀子学与船山学》主题,我是一木难支,独力难撑。写此类论理文章,从醖酿思考期到完稿,不能少于十天半月。该时,三天一文贴,快速成文,质量显然出问题。我的期望值,此主题不为我独有,是众人主题,参与撰稿讨论,有朝一日,希望我的愿望成真。
二、快速成文,我的思路,罗列荀子与船山论语,推介其学。解释力弱,深度思想力更弱。须知,往来讨论是思想深刻的源流活水。往来讨论基本无,很难想象有质量好的文章。快速成文的主观做法,是失败的。
三、回头读前期文贴,不要说张先生,我的感概良深。我化二天时间,修改了前期文贴《从历史逻辑论音容》发贴于《新诸子论坛》,有收效率。无疑敦促我,在适宜时候,对前期以至所有文贴重新构想与整理,希望写出符合愿望,吸引众人眼球,参予讨论的文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