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69|回复: 3

[生产劳作民俗] 江苏宿迁的朱山大王庙和朱山相公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6 12: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山大王庙和朱山相公祠
                                                                                          
                                                                                          王晓风

题要:宿迁有两处名曰朱山的祭祀建筑
      这两个朱山所祭祀之神是否是一人
      朱山之神和皂河镇的关系

      宿迁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与朱山有关的祭祀建筑,分别是朱山相公祠和朱山大王庙。两个庙均建造于元朝,都是历史悠久的庙宇。
      明万历县志对于朱山相公庙条目说明文字是:朱山相公庙,在下相社朱山,元至间,里人为汉朱买臣建,旱涝祷之辄应。
      这段话交代了朱山相公庙具体位置,在现在的市区的废黄河一号桥以西至双庄一代(笔者估计大约在原宿迁县城西变电所西南田野左右),始建于元朝至正(1341-1370)年间,建庙年代在宿迁应该是很久远的了。据说是宿迁县的老百姓自发为纪念汉朝名臣朱买臣而建,将他作为神灵祭祀,旱了求下雨,涝了求停雨,据说非常灵验。
      朱买臣(?——公元前115年),西汉吴县人,字翁子,汉武帝时任会稽太守,曾官至主爵都尉,后为丞相长史,被杀。
      有关这位朱买臣先生,在历史的舞台上亮相之时,绝对是一个喜感十足的喜剧人物,据说他少有大志,但一直不得志,(和各位怀才不遇的吊丝们何其相似),于是他就下功夫读书学习,真正达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他是白天读书夜里读书,吃饭读书拉屎也读书,最可气的是家里张不开锅,老婆叫他上山砍柴,他还是一路摇头晃脑手拿圣人书籍高声朗诵,直到将柴火砍好,挑到集市上卖柴之时,别人都吆喝卖柴了卖柴了,他却长声大调高声朗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惹得众人围观耻笑。
      由于他这一系列癫狂的搞笑行为,严重地伤害到朱夫人的自尊心:跟着你就没过上好日子,你也不知道进取,好好地想两个钱儿来养活俺这足不出户的妇道人家,但你不但不会挣钱养家,还净整这些西洋景,让人家看笑话,是可忍而妻不可忍,这日子没法过啦!!!!!于是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另奔他人,找到一个老老实实在家挣钱的主儿,心安理得地过起相夫教子的美好生活。
      话说在中国一直都有人相信否极泰来这句话,翻译为现在汉语中的经典语言就是:我们的同志在困难中要看到前途和光芒,朱买臣同志这一系列励志故事不久就传到了汉武帝的耳朵里去,就叫人把他找来考察,果然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干部苗子,于是就立即任命他为会稽太守,朱买臣这下荣归故里,夸官亮职,
      消息传到了前任朱夫人处,你说朱夫人那个悔啊!俺怎么就没看出来俺这个死鬼丈夫是天上文曲星下凡的呢?俺怎么就将到手的荣华富贵白白放弃了呢?俺怎么就•••••••这不行这肯定不行,俺得找他!俺不能白白将大好青春交给了他,谁规定俺跟着他就只有受穷?他现在富而多金,贵为万民之长,他不能不管我的死活,他不负一点责任不行,无论如何都不行。
      于是前任朱夫人精心描画了一番,跑出门去,到我们敬爱的朱太守上任必经的街道上,奋不顾身地冲破高举肃静回避大牌的仪从队伍,一把拽住朱太守乘坐的超豪华马车的缰绳,连声哭叫起来。
      朱太守缓缓张开二目,细细打量眼前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女人,一种报复得逞的快感迅速地弥漫了全身,你个死老婆子,想我朱老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岂是久居人下之人?偏谝你个肉眼凡胎,有眼不识金镶玉,将我一个人扔下不管不顾,自己找个杀猪的屠夫,吃香喝辣,肥的流油,这会来哭了,早干什么去了?
      于是,中华历史上千古以来一直为一些腐儒们书蠹们津津乐道的一幕狗血大戏演出到了高*潮,朱太守命令手下找来一盆水,在马车前面泼洒了一地,训斥他的前妻道:你我之间,就像这一盆水,已经泼在了地上,怎么还能收回来?如果你想我们还能回到昔日,就请你将这地上的水收回到盆里。
      前任朱夫人望着一地的泥水,不由悲从心来,此时此刻,谁能给她一盆忘情水?谁能让她不流泪?她只有放声大哭,正是:情悠悠,爱悠悠,爱到尽头,覆水难收。
      这就是京剧《马前泼水》的情节,这也是覆水难收这个成语的来历。
   但,我始终搞不通,这位会稽太守朱买臣和我们宿迁有什么关系?他是怎么跑到宿迁当一个专管旱涝祈祷,行云播雨的水神的?
      不仅我想不通,古人也想不通,甚至编制《宿迁县志》的人也想不通。清代嘉庆年间《宿迁县志》就已经将其从明代《祠庙》章降格到《寺观》一章里去了。而且在《杂记》篇章中,对于这位会稽太守的身份予以质疑。编著嘉庆县志几位仁兄大概观点和老夫相似,就是:“以地舆考之,会稽太守必不至此。”
      到了清末,光绪年间的《宿迁县志》又重新将其收入《祠庙》篇章里,但标明是该庙已经不在祀典。
      对于县志中《祠庙》和《寺观》的区别,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进行一次文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原因是我发现,现阶段的大部分中国人已经搞不清这两者的区别了(包括我市和国内其他地方的大部分文史研究专家都搞不清),比如说皂河龙王庙,你们以为它是什么宗教的庙宇?你可能会脱口而出:这太简单了,庙当然是佛教的了?何况皂河龙王庙里还有和尚。
      一部分知道一些文史知识的大概会回答是道教的庙宇,因为庙里供奉的都是道教的神祇。
      那么,我告诉你,你们都错了,这个庙是中华儒教的庙。准确的说法是儒教原理主义祭祀建筑。
      别忙着骂我胡说八道,我还有更加胡说的言论:大凡庙宇正式名称叫庙的大部分都是儒教的庙宇。
      这一点大大地超出你平时积累的文史知识范围了吧?
      其实这一点,在我们的先人看来,是一个很普通的常识,不信,请任意打开任何一本《宿迁县志》,所有版本的县志都把皂河安澜龙王庙全部放到县志前面的《祠庙》或《坛庙》篇章里。而宿迁南大寺寿圣禅寺北大寺极乐庵马陵山上的玉虚观等等全部都放到县志的最后《寺观》或《仙释》篇章里。不独宿迁如此,全中国所有的地方志都是这样。
      为什么要将坛庙、祠庙摆在前面,将寺观摆在后头呢?
      就是因为坛庙和祠庙是儒教的祭祀场所。所以一定要在前面,要在上首。
      因为在封建王朝统治下,只有儒教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全中国所有的干部人选都是在儒教的门生里选拔,不进入儒教的大门,你就没有任何功名,没有功名想要当干部就好像不是党员想当干部一样,痴心妄想!
      所以三教之中,儒教是本,中国数千年来,曾出现过多次统治者崇佛灭道(如南北朝时期)有时是崇道抑佛(如唐朝因为姓李,所以崇尚以老子李聃为始祖的道教),但基本上没有任何人敢于抑制儒教(我朝除外)。
      儒教的根本核心就是礼教,礼教的核心就是礼制,礼制的核心就是祭祀。祭祀场所就是坛庙、祠庙。上至君王下至黎民,都要祭天祭地祭祀社稷山川,祭孔祭祖祭祀功臣名士乡贤,就是庶民百姓家里也要祭祀“天地君亲师”,注意:这也是儒教礼制的一种,与佛道无关。
      这些祭祀场所主要是官方设立,大多属于国家祭祀的内容。中国最早的国家典籍中直接讲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就是说,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和战争。
      那么他们祭祀的内容包括那些呢?《礼记。祭法》中规定: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从这五个祭祀法则就可以看出,这些祭祀活动与佛道仙释都无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6 12: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地说:封建统治者遵循这些法则进行的所有祭祀行为,都可以说是儒教的祭祀内容,按其门类划分,大体就是民间简化的“天地君亲师”五个类型,比如1:祭天和天上的星宿天神,具体祭祀场所如北京的天坛,在宿迁古代有风雨雷电坛:。2:祭地以及地上的神祇,如北京的地坛,社稷坛,各地专祠祭祀五岳四渎五镇四海之神的祠庙。:3:君王圣贤,比如北京历代帝王庙、宿迁历史上元帝庙。大禹庙、尧帝庙、三皇庙等。4:孝道类,主要祭祀场所是宗祠和郊祀的先人墓地,另有旌表孝道的孝子坊等建筑。5:先师崇拜,主要是祭祀至圣先师孔夫子以及其门人和各时期大儒。民间祭祀行业先师比如鲁班、嫘祖等似乎也可划入此类祭祀中。
      这一阵儿,央视几位仁兄又在搞什么有关中国人家教的街拍,得到的回复形形色色,有表忠心的,有吐槽的,有不知所云的,有激动万分的。其实在中国古代每一个家庭从小进行的家庭教育,就是“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大字。简单地论述这五个字,祭祀天地就是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君王和天下民众和谐相处,“君”就是要天下万民忠君爱国;突出一个忠字。“亲”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突出一个孝字;“师”就是要后生晚辈积极上进,重视教育,尊重知识。
      从总体来说,儒教的祭祀门类另有朝野之分,朝即所谓官方祭祀,就是划入国家祭祀内容的祭祀场所,和民间祭祀遥相呼应,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比如国家祭祀内容的山川门:有五岳五镇,四海四渎。朝廷在其中也有所偏重,比如五岳五镇中以五岳为主位,以五镇为从位,五岳中以东岳泰山为主。祭祀泰山为的是保国安民,老百姓也高度认同这一祭祀法则,但又给泰山之神娶了媳妇,生了女儿,在这些神祇中,又偏偏重视泰山奶奶,将其认作可以保佑生育蕃息的保护神。
      例如,明代开国之后,便由朱元璋亲自颁发敕令,对于山川河渎的祭祀礼制做出规定,

      大明太祖高皇帝洪武三年敕封岳镇海渎御制碑文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自有元失驭,群雄鼎沸,土宇分*裂,声教不同。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以惟为治之道。必本于礼,考诸祀典,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号,历代有加。在朕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会萃为神。必皆出微于上帝,幽微莫测,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至如忠臣烈士,虽可加以封号,亦惟当时为宜。夫礼之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今命依古定制,凡岳、镇、海、渎,并去其前代所封名号,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历史忠臣烈士,依当时初封以为实号。后世溢美之称,皆与革去。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先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原有封爵,仍其旧庶。神人之际,名正言顺,于理为当用称。
    朕以礼祀神之意,所有定到各名神号开列于后:
    一、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恒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
    一、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无闾山之神。
    一、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
    一、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
    一、历代忠臣烈士并依当时初期封爵称之。
    一、天下神祠,无功于民,不应祀典者即淫祠,有司毋得致祭。於戏!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其礼既同,其分当正,故兹昭示,咸使闻知。
                                  洪武三年六月初三日

历代的四海四渎祭祀中,朝廷都以四渎为主位,四海为从位。所谓四渎,就是四条发源于中国境内,独*立流入海口的河流,各个朝代有所不同,主要有“江淮河汉”和“江淮河济”两种说法。在国家祭祀中,这四渎特别重要,甚至超过对于五岳的祭祀。以致有些时候将四渎看做中华江山的代名词。最熟悉的是我朝陈毅元帅的诗句“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二月满天飞”
      然而,在四渎中最重要的是黄河,所谓“四渎称宗”,以至于在明清两代,祭祀黄河之神的庙宇遍及天下,皇帝本人往往亲自前往祭祀。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以下我的讲述中,将紧紧围绕着黄河之神和四渎神展开,因为四渎神和宿迁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前一阶段,各大电视台放映了一部反映海神妈祖的电视剧,是一位我比较喜欢的演员刘涛演出的,但从宗教理论上来说,这部作品简直就是一部狗血淋淋胡编乱造,编剧将海神妈祖写成观世音的徒弟,这就说明编剧完全不懂得中国古代的祭祀法则,在海神阵容里,四海龙王的说法是道教和佛教相结合的产物,但中国儒教文化背景下的海神妈祖可以说和佛道两教没有关系。妈祖被封为天后,祂的封号是中国所有神祇中最为惊人的一个, 作为一个民间女子上升到神祇的位置,以致被国家祭祀所承认(如果你在哪里看到海神庙,千万不要以为里面供的是一个龙头人身的海龙王,进去看大多数都是海神妈祖娘娘,其他四海之神大多数都只设牌位),现在反倒成为观世音的徒弟,岂非笑话?
好了,说的太远了,还是回到本章节中的朱山相公和朱山大王的话题中来。
      光绪年间的县志上将朱山相公庙重新编入《祠庙》一章,但却编入了不在祀典三十三座庙宇之中,所谓在祀典:就是被官方承认的国家正祀之神,同时又是官方定点祭祀的庙宇。每年春秋两祭或年祭一次。朱山相公祠此时已经不在祀典有两种情况:一是庙宇坍塌圮废,二是国家不承认这一祭祀的合法性。之所以光绪县志编纂者在《杂记》中发出质疑,有可能这两种情况都有。
      他们发出质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在宿迁还有另一个朱买臣的庙宇。这就是朱山大王庙。
      明万历《宿迁县志。祠庙》中记载:“朱山大王庙,在顺德乡,元顺帝时,皂河水怪杀人,里人闻虹县朱山有神能除之,遂车载而来,至其地,车头辄脱,因以脱车名里,遂立庙其地祀焉。
这段话很重要,我翻译一下:
      朱山大王庙,位于我县西北方向的顺德乡。元朝元顺帝时候,顺德乡境内一条名叫皂河的河里,经常有水怪出来伤人性命(我估计是经常有人溺水身亡),河流两岸的居民听人说,在不远的虹县(今安徽泗县)有一座朱山,朱山上有一位神灵可以驱除水怪。于是大家就合力做了一个神车,到虹县朱山上去请这位神灵(具体情节应该是请山上的的神像),老乡们将神像拉到顺德乡境内的时候,拉车的车头突然发生脱落,于是所有人都认为这是神仙显灵,神仙就应该在这里安家,于是就在这里将他的圣象安放,并盖了一座庙。而且,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就叫做脱车头镇。
      那么,这个脱车头镇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在皂河境内。
      更进一步说,就是在皂河镇区。
      还是这本明万历《宿迁县志》的卷二《乡隅》一节里,有脱车头镇的具体方位的明确记载:脱车头镇,在顺德乡,,去治西北四十里。
      各位合计一下,离县城西北方向四十里的地方是什么镇?对!肯定是皂河镇。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脱车头镇就是皂河镇的前身。
      可能有部分熟悉宿迁历史地理状况的网友会质疑这一点,因为在清代末期的宿迁县行政区划图中,明确标有 车它 头( 车它:音驼,古字,俺打不出此字。下文将用驼字代用此字),
      此驼头会不会是脱车头镇?
      答曰:又是又不是。
      说是,是因为此驼头镇即是脱车头镇的简称,是属于沿用旧镇地名。
      说不是,是因为此驼头镇的位置已经不在原来的镇区范围,比如县志上的记载是距县治(县城)四十里,而驼头镇却距县城五十里。相反皂河镇却十分符合这个标准,恰恰是距县城四十里。这是怎么回事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6 12: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秘密就在以上章节中提到的,那条被中运河航道取代了的古皂河。
      康熙年间的河道总督,开通中运河的靳辅在《治纪 中。皂河》一文中记叙道:“宿邑西北四十里皂河集,其地沟渠断续,有旧淤河形一道.”这里所说的旧淤河形就是原皂河河道,皂河集南临黄河。
      请注意,靳辅所说的“旧淤河形”是位于当时的皂河集的集镇中,而靳辅主持开凿的中运河恰恰是利用古皂河的旧槽,这就说明清代康熙以前的皂河市集在皂河两岸,所以,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大型国家重点水利工程面前,脱车头镇和皂河集(脱车头镇的集市可能有几处,在古代,集市和镇不是一个概念)毫无疑问就要搬迁,搬到哪里呢?由于当时镇区到处是工棚、行营和兵营,只有让其搬至皂河河道和骆马湖的上游,也就是现在的皂河船闸北面。
      但当中运河开通以后,这一水利工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受到了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的一致好评,它使得运河航道从此以后完全脱离了黄河,在此以前威胁航行安全的自邳州到清口的180里黄河波涛之险再也不会影响漕运安全和民间交通安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相当于从徐州到宿迁到淮安开通了一条高铁,甚至比这还要重要。
因此皂河口附近人气迅速聚集,较之以前脱车头镇更为繁荣,随之慢慢地取代了原来的脱车头镇,加之靳辅奏告朝廷,将刘马庄巡检司迁至皂河,运河主簿及黄河北岸千总驻此。(黄河北岸千总驻皂河镇安澜龙王庙东北方向一里许里人称为千衙门)”,这样一来,更加速了皂河的发展。
      清代嘉庆年间《宿迁县志》卷三《乡镇》记载:皂河镇,在治西北四十里,北为脱车头镇,今废”。说明最迟在清代嘉庆年间,脱车头镇作为一个镇就已经被废除了。
      为什么要将脱车头镇废除了呢?这是因为明清之时,作为镇的设置,有关防和镇守的含意,既然朝廷将所有的行政机构都放在了皂河,那么皂河镇取代脱车头镇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所以在此以后的驼头作为地名基本上都称为集。
      老夫查阅了民*国时候的有关资料,发现在三十年代时候,还有一位民*主进步人士丁寿山老先生在这里重新兴办了驼头集(宿迁文史资料)第九期《青救团的老团员——丁寿山先生》“老先生自任集主,开斗行,秤行,开布店,药店….周围二十里左右的人,常到这里做生意,驼头集的兴办,活跃了农村经济。”
      我一直试图向大家说明脱车头镇和皂河镇的关系,最为主要的原因是:脱车头镇是因为用神车请回朱山之神,车头脱落才有这个镇,也就是说,先有朱山大王庙,后有脱车头镇,然后才有皂河镇,那么这个至关重要的朱山大王庙到哪里去了?
      我们在皂河全境内曾经进行过多次考察,发现无论是在驼头集附近还是在皂河镇区内,从没有人听说过朱山大王庙。在皂河镇船闸处,皂河镇金庄村、闸坝村、袁甸村找到不少年龄大的居民访问,发现这一带,包括原来骆马湖里住宅聚居地,没有人记得曾经有过一处上规模的庙宇。
      将古皂河旧槽的位置理清,可以说是通过和广州暨南大学的专家们联合考察才让真像露出水面,然而,寻找朱山大王庙就完全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通过前后近五年的努力,老夫才搞明白:朱山大王庙就是安澜龙王庙的前身。
舆地文化不是算命,不能瞎胡碰,不是考古,不能连蒙加估,一定要有过硬的文本资料的支持,以及对于现阶段的地理环境研究,二者相结合才可能得到自己的结论。
      我们转而对于朱山大王庙的渊源关系进行研究和考察,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是:这位朱山大王究竟是谁?



      县志上说朱山大王来自虹县朱山,虹县就是现在的安徽泗县。我们通过网络首先和泗县有关文史研究者取得了联系。然后直接就驱车到了朱山所在地泗县黑塔镇。
      讲起来,黑塔镇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属于宿迁范围内,从名字上来说,黑塔和皂河在字义上也有所联系,皂者,黑也。
      通过实地考察和大量的文本资料的查阅,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个朱山之神也叫朱买臣。
      但是,此朱买臣非彼朱买臣。
      就是说,这个朱山大王并非就是本文开始时,上演一幕《马前泼水》的朱买臣。
      怎么?还有两个朱买臣?
      你说的不对!!
      在中国历史上,不是两个朱买臣,而是四个朱买臣。他们一是汉武帝时马前泼水的会稽太尉朱买臣;二是汉元帝时武昌太守朱买臣;三是南北朝梁元帝时宣猛将军朱买臣;第四个同是梁元帝时的朱买臣,是一位宦官,虽是宦官,但身残志坚,竟然也干到了武昌太守的位置。
      宿迁县志中对于县治内的朱山相公庙的朱山相公是哪一个朱买臣,也一再产生疑问。但是对于位于脱车头镇的朱山大王,却没有任何表态。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知道,泗县的朱山之神是梁元帝时的宣猛将军朱买臣,首先他就是泗州人,而且他还做过做泗州城的行政长官,最重要的是,他曾经率当地军民,抗洪排涝,成功地抵御了泗水洪灾,使当地的万千居民免于流离失所之苦,同时,他还是一位忠臣,与南朝当时名臣胡僧佑联手抗击北魏。以致青史留名,死后归葬故乡青山,此山便以朱为姓,名曰朱山。当然就被地方百姓认同为朱山之神了,最奇怪的是,他虽然是山神,但却擅长御灾捍患,颇为符合祭祀法则“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所以《泗州志》记载,每至旱涝,地方民众祈祷祭祀,有求必应。
      这也难怪皂河水怪杀人的时候,当地人就不由自主地想到朱山之神能除之。因此就恭恭敬敬地将他请到皂河岸边,立庙祀焉。
      朱山还有一点值得一说的是,在当地的老百姓传说中,它还和明太祖朱元璋有关。
      传说,朱元璋起兵后,一路势如破竹,势不可挡,就想起做个皇上玩玩,但究竟在哪里定都呢?他心里还没有谱,小神仙刘伯温告诉他,只要攻下一个城池,这附近一连有九座山头的,就可以定都在那里,这是九五之尊的象征啊。
      这一天,朱元璋率兵到了泗县,心里很想在这里定都啊,因为泗州是他的老家,还是他埋祖坟的地方。凤阳就离此不远,说话口音都一样,吃的喝的习惯都一样啊,再说了,宿迁有位名人不是说吗:富贵不回乡,就是穿着皮尔卡丹在夜里行走,谁也看不到俺的名牌啊。
      所以定都在这里最好!!
      朱元璋登上朱山,放眼望去,只见一连串的青山绵绵,他心头一动,仔细数起山头来,哈哈!哈哈哈哈!!,竟然真是九个山头,岂非正应着九五之尊的预言了?看来俺老朱还真是真龙天子啊,竟然在俺的家乡还有如此之风水宝地,随即就和身边诸位大臣发出敕令:看来俺大明的首都非此莫属。
      话音刚落,刘伯温就启奏道:我主你数错了,你脚下还有一座山头呢!
      朱元璋低头一看,果然不错,刚才只顾着数其他山头了,恰恰忘了自己脚下还踩着一座山。这座山就是朱山。因此定都于此的想法烟消云散。
      所以以朱山为中心的四周居民,都对朱山又爱又恨,觉得是朱山坏了自己子孙万代的好事,要不是朱山,俺不就享受到皇城根的首都居民身份?首都居民!那是什么概念?不说别的,考大学容易吧?找工作容易吧?福利待遇比你们要高上多少个层次?
      于是,自明代以来,包括宿迁龙河、泗县等地的丧俗都是将死者脚头对准朱山,这就叫脚蹬朱山。意思是生前没享受皇民待遇,死后也要登一下朱山解解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6 12: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到丧俗和风水,老夫我也略知一二,前两年还因此得罪一位知名的风水大师。
      我有一位混出名堂的大人物朋友,回乡来祭祖,祭祖后还不甘心,还要将自己的祖坟改一下风水——迁坟。我想吧,既然你今天已经混出这么大的动静来,还要怎么地?先人都躺在地下多少年了,动他干嘛?就极力劝阻,但他不听啊,原来他佩服我,虽说不是五体投地,起码也是言听计从,这几年漂洋过海,发达了,人也海了,他老兄从香港请来一位大师,左看右看,都说这祖坟得改向,既然不听俺的,俺就不说什么了。
      这位大师动静可是太大了,又是斋戒沐浴,又是茹素焚香,这都无所谓,但因为吃饭他得罪俺了。
      吃饭是在市内一家大酒店,酒菜摆上以后,他拦着不给吃,叫服务员将荤菜端下去,说是此时就得斋戒茹素,不能吃荤,俺是肉食动物,不吃荤是不行的,于是就问他:你这一套规矩从何而来啊?风水之说本是中国儒教的学术内容,从易经八卦到洛书河图,从卜相舆地到阴阳风水,那个不是儒教的东东?你将佛教的规矩拿来套,不配套啊!
      再说了,从帝王之家到黎民百姓,过去祭祖都是太牢少牢,三牲六礼,猪头羊头加上牛头,还有整猪整羊的不是照样上吗?你听谁说祭祀祖先都上供豆腐豆芽白菜萝卜的?
      那位香港大师红脸泛紫,说道:这是本大师的独门秘籍,不能和外人说。
      我顿时来气了,索性就一股脑地质问起来:你说你懂得风水,你可知道调风水必须懂得当地的丧俗?宿迁人用的墓穴,头向哪里?脚向哪里?
      比方说,皂河的丧俗有的是头枕巨山,脚蹬黄河水,有的是头枕马陵山,脚蹬运河水,你知道你刚才调的风水,头枕的是什么山?我告诉你:是巨山,你知道巨山离此地多远?巨山的龙头在哪里?哪座山是它的祖山?巨山到此地,龙脉起伏的路线又在哪里?你一个香港人,根本不知道这些,又怎么调风水?
      大师可气坏了,说我是来搅局的,俺不说了。你这样的大师在香港也只能调调三室一厅室内的风水吧?
      哈哈!!这又扯远了,不过,我讲这些,也顺便向各位普及一下舆地学的基本知识,其实舆地学在某种意义上和研究风水的地理学有很多关联。但这不在俺今天讲述的范围。还是拉回来继续讲述宿迁历史上的那些事儿吧。
      话说各位老乡将朱山之神拉到皂河两岸,神车的车头一下子掉了下来,围观群众可吓坏了,这是什么预兆?是福是祸?就在各位老乡不知所措的时候,主事的大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大叫着:朱山大王显灵啦!他老人家愿意在这里住下了!
      众人如梦方醒,一下子跪倒了黑压压的一大片,扑通扑通磕头捣地之声不绝于耳。
      就这样,我们的先祖从百里以外的朱山上请来了这位大王老爷,从此以后他保佑着皂河两岸的人民安居乐业,在这里我还有另一方面的推测:本文前面所说的宿迁城西的朱山相公庙,应该就是在脱车头镇的朱山大王庙灵贶昭著以后,由宿迁城区百姓在那里为之建造的又一处庙宇,这一点,在嘉庆县志的《杂记》篇中已经有这方面的思考:“以地舆考之,会稽太守必不至宿,或梁之朱买臣与拒北魏时,曾治兵于此与然。附会无稽,亦属不必,曹贇因朱山相公祠列朱买臣传于志,误。”这就说明在嘉庆时,大多数学者就已经倾向于此朱买臣是梁时泗州的朱买臣了。老夫比他们更多一重的质疑是:如果是汉代朱买臣,他应该担当不起“旱涝祷之辄应”这个责任的,朱山大王作为泗州太守曾经镇守泗水淮河,抗洪排涝,将之当做水神祭祀情有可原,而汉代的这位书生一辈子没和泗水、淮河、黄河打过交道,怎么可能就“旱涝祷之辄应”呢?
      除此之外,在邳州的旧城也有祭祀朱买臣的专祠,这里就不多说了。

      话说朱山大王庙建成很多年后,朱元璋同志就起兵造*反,一路势如破竹,忽一日,率兵来到宿迁北部,准备在黄河吕梁洪处和驻守徐州的元兵决一死战。驻军几十万,一望无边到处都是兵营啊!
      部下将主帅的行营安在了朱山大王庙里,朱元璋同志漫步走到大殿一看,不由得哈哈大笑:额滴个神啊!你应该是俺朱重八的老相识了,想当年,不是你占着朱山的山头,俺说不定就将皇城定在了泗州,好好,这也不错,俺就封你个大神当当,谁叫俺都姓朱呢?
      当然,这几句话纯属戏说,你可别当真。但朱元璋敕封黄河之神,的的确确和皂河朱山大王庙有关,对于这一点的考证我在十年前发表的《黄河之神祖庙惊现江苏宿迁》一文中首次提出,就受到了国内著名专家的注意,并且在网上多次交流,有的院校研究机构专门到我处研究探讨这个项目的学术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