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0|回复: 0

浙江泰顺廊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4 14: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12-26 16:24 编辑
7 E6 e0 Y: T" a  |& q5 Y
# s# F! u) G* x, N; q浙江泰顺廊桥
* a6 O/ ]6 Q+ _# r% y: ]! y  j; a转自:文化中国
; }5 A/ v1 U0 Y% }# Z+ p  `
8 z% ]' s' g& M  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属温州市),东北接文成(属温州市),西北界景宁(属丽水市),南与福建省为邻,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山高路远,群峰叠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余米。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泰顺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袭,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桥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廊桥”这一称谓泰顺还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采用的。1996年11月12日,《中国摄影报》用三分之一的板面头条刊登了萧云集“浙南廊桥有遗篇”的图文报道,首次采用“廊桥”名称。从此,中心、省市级新闻单位和国内外学者纷纷到泰顺来采访、考察、研究。泰顺廊桥这一国之瑰宝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重视。. C- o+ b% o1 ?1 A! g  K  F
tslq5604.jpg
% \# X$ c$ _2 F/ H0 K
. L; o" x7 G6 d! d) x tslq5614.jpg - b& g: T4 O/ Q8 Y/ u& y, Q
tslq5615.jpg 9 E+ A) h2 i5 }6 {9 t3 \
- n, u5 u- {! b! ]4 S" ?
  北涧桥
  E/ _! Z1 C. S9 g5 _  北涧桥,为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下桥村,泰顺廊桥之一,为“姐妹桥(另一桥为溪东桥)”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廊桥”。
1 ]- A6 s4 ^- g) i  北涧桥,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因桥跨北而上,故名曰“北涧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庆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桥长51.87米,宽5.39米,净跨29米,桥屋20间,桥柱84根,桥面地板全由一寸厚木板两层加固。桥的东首当地人称“桥头”,地势较高,有石阶16级;西首称“桥尾”,地势较低,石阶26步。横跨北溪之上的北涧桥整体结构合理,气势如虹,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桥旁古树掩映,桥下二水交汇。青山、碧水、虹桥、古树,相互辉映,构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国家文物管理局的桥梁专家杨道明教授亲临考察指导,他感叹道:“四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运用力学原理建造这种叠梁式木拱桥,这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是中国桥梁史中的‘双碧’”。所以他亲手题了“古建文物,民族精粹”八个大字,制成双匾,高悬桥之两首。
# ^: J, }; M! A# Z% @$ i5 c# x& ]3 o  穿过长长的卵石路,来到了北涧桥边。矗立在桥头的两棵参天古树掩映着廊桥和民宅,廊桥屋檐上的脊兽和民宅山花上的悬鱼在枝叶的摇曳中,若隐若现。一条小径从卵石路旁分道而下,借小石板桥延伸到溪的对岸去。在宽阔的溪滩上观赏青瓦红身的北涧桥,仿佛身处古意盎然的宋画之中,便能体会到人在画中游的美妙了!
) \7 M/ E3 W. ?) R' m2 B, C tslq5624.jpg
2 J9 _' }. v; K! w. |; c) J jb090.jpg 8 Z- d1 O+ a2 M! B
tslq5634.jpg
9 f- n+ r1 R/ h1 y5 {  溪东桥0 }* Q* u4 O7 w4 y  N
  溪东桥位于浙江温州泰顺的泗溪镇下桥村,为叠梁式木拱廊桥,和北涧桥一起,并称“姐妹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道光七年(1827)重修。桥长41.7米,宽4.86米,净跨25.7米,离水面9.5米。处在“将军逗狮”风水模式中的溪东桥,“虹气临虚,影摇波月”。桥拱上建有廊屋15间,当中几间高起为楼阁。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此桥无桥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颇为罕见。东溪早时以碇步渡水,津道多阻,林正绪倡首建造蜈蚣桥(即溪东桥)。林正绪生平端方正直,好行义举,乾隆癸亥年(1743)邑侯张考首书“达尊有二”匾相赠。此桥修建者是修北涧桥的人的徒弟,故而有人也将这两桥称为“师徒桥”。因此桥外型美观,号称“最美的廊桥”。
* O% @: r1 [  b8 F7 Z; } tslq5644.jpg
& F5 R( {% K% \9 ?- l2 q( t% p6 f执着的廊桥守护者
4 D) U! ?+ n( }1 T9 s8 U6 ^  周万巩,男,1929年9月出生,1949年5月参加工作,1949年9月入党,泰顺县泗溪镇离休干部,先后当过兵、从过警、行过医、教过书。漫长的人生,几次沉浮起落,几回异乡漂泊,培育了他浓厚的乡土情怀,他深为家乡自豪、为饮誉中外的廊桥骄傲。, `8 W9 U/ b5 _2 j
  为了让泰顺廊桥走出去、把天下游客引进来,几十年来他离而不休,把全部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泰顺廊桥的宣传与保护,他筹办了廊桥文化展览厅,大力宣传廊桥文化。为还原历史,他大量翻阅历史资料、寻找林氏家谱,跋山涉水,到处寻访林氏后人;为找齐十八学士绣像图,他拖着老迈的身躯背井离乡,先后四五次远行;为收集有关革命史料,他不断奔波有关部门,收集资料,梳理汇总;为找个合适的展厅,他搬离自家的房子,住进廊桥边租来的民房……周老的举动得到了众人的积极响应,有的献出了珍藏的家谱,有的寄来了精美的图片,有的送来了乡土文化资料。2003年“五一”前,周老精心筹备的廊桥文化展览厅开门迎客,展出了廊桥模型20多座,实物资料100多份,囊括了全国39座国家级保护的古廊桥资料及泰顺泗溪镇的文化、革命史料。周老的举动扩大了泰顺廊桥的影响,推动了泰顺旅游事业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虽然周老为此付出了几万元的退休金,每个月还得负担数百元的房租、水电费用,但他从未后悔,他说:“文化是一个城市和一个地方的灵魂,自己投入万把块钱算不了什么,让外人更深入地了解廊桥的珍贵,让子孙后代不要遗忘传统文化的瑰宝,这才是我最大的愿望。”
4 g) @" G% v8 Y0 V6 a0 T  M, b  几十年来,周老一直致力于泰顺廊桥的宣传、保护和开发,展览厅成立后,他更是365天不放假,每天坚持做游客的义务讲解员,向每个游客详细讲解廊桥的历史、结构、工艺等,每天多则十五六次,少则四五次,累计讲解约一万八千多次。多年来,展览厅接待过五十多个国家的游客约100余万人次,《人民日报》等30多家报刊发表过评论和报道文章。如今,周老的展览厅已经是泰顺廊桥文化的浓缩,成为了泰顺向外传播廊桥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其本人也成了泰顺宣传廊桥文化的活广告。3 w- C. Q- Z. w& x9 `
  因其对社会事业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温州市“全市老干部先进个人”,泰顺县“呕心沥血护国宝,为人师表称楷模”等荣誉称号。7 p. O" r- J: m$ _3 X
zwg449.jpg 1 D8 l8 w9 T1 l# I
zsg12449.jpg
7 _9 n& o& y( t
& G! E$ n: `5 N: b廊桥修复师曾家快' ~$ _, V& g$ P3 |+ y
  浙江造桥匠人曾家快,1973年10月出生,泰顺县泗溪镇南溪村人。皮肤黝黑、身材结实,嘴唇厚厚的,性格内向话不多。
4 V# z9 a& q8 B  18岁那年,曾家快开始学做木匠,用他的话说,这是祖传的行当。“爷爷是木匠,父亲也是。”曾家快说。
8 R; ~5 i6 q, H) N  但是,想要从一名普通的木匠师傅,成为修造廊桥的大师傅,并不容易。“一般做家具、床等木工,我们称为‘小木匠’,这些人是学不来修造廊桥技术的;只有造了多年的房子、庙宇的‘大木匠’,才有机会学造廊桥的本事。”曾家快说,早些年在泰顺,修廊桥的师傅十分受人尊重,“除了教书的先生,就数我们了。”
4 A/ N! b7 [# N1 Z. ]" O6 p  曾家快在做了12年“大木匠”后,开始钻研泰顺随处可见的廊桥。
, a* Y1 p- G4 w. q# Y; q# i  事实上,曾家快学习廊桥的另一方面原因,正是看到当地会造廊桥的工匠越来越少。毕竟,这门技术难学,活又不多,几乎挣不到钱。“经常有人造房子,不可能经常有人要造廊桥。”慢慢的,这门手艺几近失传。
7 D) L- j7 s- W. W2 D  曾家快说,对于这样的状况,他打心眼里感到惋惜,从而想着要传承这门技艺。
8 B8 T6 s- B7 @  在泰顺,现存宋至明清时期的廊桥一共32座,这些廊桥实用美观,表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造桥技艺。7 W1 V. A2 N) p/ K* t
  曾家快开始钻研廊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测量每座古廊桥的各项数据。包括桥长、桥高、主梁,甚至每一块主要木构件的厚度。泰顺地处山区,10多年前,交通还不是很便利。曾家快几乎靠着两条腿,访遍了所有的古廊桥,一毫米一毫米测出了古廊桥的各项数据。0 O5 f. i% p" a* l6 q2 `6 \
  这些数据,现在成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M3 k8 ~/ x- L
  这位廊桥传承人能用斧头剥鸡蛋。曾家快不断提升着自己的木匠手艺。他自创了一项“独门绝技”——用一把5斤多重的斧头,把煮熟鸡蛋的蛋壳剥掉,且不弄伤里面的蛋白。在曾家快看来,廊桥看似庞大,实则需要每一根细小木块的作用力,“能用斧头剥鸡蛋,才能手工造廊桥。”曾家快说。4 M, i5 u2 d; _
zjko01.jpg ) {* H2 j9 l* n; R. E
zjko11.jpg
. A& G  w5 _4 x7 H% U3 x+ L5 j1 R: x  2004年,曾家快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董直机为师傅。他说,跟他一起拜师的,还有几人,但如今依然坚持廊桥修造工作的,只有他一个人。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已为人师的曾家快身上。多年前,他收了3个徒弟,但如今,真正跟他一起修造廊桥的,只有一人。$ H0 o8 e' z. p  P* W
djono0.jpg
9 i0 Q/ S% P, Z9 H- @  一位中国非遗中心的负责人曾直言,“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濒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艺传承人数量的锐减,这可能会导致技艺失传。”
( h0 I) N$ Z* `4 o* l  曾家快说,修造廊桥除了能吃得了苦,更要耐得住寂寞,还要一些天分。也正因如此,真正能学会修造廊桥的,只是凤毛麟角。. G0 y8 H* D9 W2 u5 x8 B
  事实上,在当前闽浙两省,掌握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核心技术的主绳木匠仅4人,其中福建2人,浙江2人,且大都已年逾古稀,真正能“操刀”的,或仅曾家快一人。
8 W7 n" W' t$ T3 ?- x  此前已有专家说过,重建一座廊桥,比新造难度更大。参照文物部门之前测绘每座廊桥的数据和影像,以旧还旧。毕竟不是所有的构件都能找到了,缺损的部分,主要是小构件和瓦片,需要找到替代品,光是对找到的每个构件进行原图比对,就是一项十分繁复的工作。
( l: L; T% N" C9 D  曾家快说,新造一座廊桥大约需要8个月时间,如果是重建被冲毁的古廊桥,可能需要的时间要多得多。; f6 \9 x' f6 T* D  c4 t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