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79|回复: 2

关于历元、上元积年、太极上元等历数诸说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3 09: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5-11-11 08:50 编辑

关于历元、上元积年、太极上元等历数诸说解
      七秩龄童按语:国学复兴网两位网友提名道姓,向七秩垂询关于古历历元、上元积年、太极上元等历法基本知识概念等,应命寻了一些典籍资料,也参杂了若干个人学历心得,上网与诸友交流之。请讨论指正。
     《辞海》(1989年缩印本)四条历纪概念等摘文
       1、四分历和古四分历:四分历是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实施的历法。由编沂、李梵创制。规定一回归年等于365.25天,一朔望月等于29.499/940天,19个太阴年中插入7个闰月的历法,因岁余为四分之一天,故名。古六历也采用四分法,为区别起见,史称“古六历”为“古四分历”,“四分历”则称为“后汉四分历”。
       2、古六历:(中国)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古历的合称,分别制订于战国和秦代。均以365.1/4天为一回归年,故又称四分历。以29.499/940天为一朔望月,19年置7闰月。但各历的上元和岁首不同。原本己失传。
     古六历(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古历的合称)都是“分别制订于战国和秦代”,并非真的是周殷以前的授时之历,早有古人指明:晋杜预(222-284)撰《春秋长历》等。他的观点是,古六历“非时王之术”。也就是说,“夏历”非夏时已有成文历法,《殷历》也非殷时历书。南北朝时,祖冲之(429-500)进一步申述说:古时的六种历书,用的同是古四分历。因为“四分历”取用的主要参数中的两个,即朔数(朔望月长)和中数(两个中气的气距),均稍大于实际天象值,年代长了,历书朔日和历书中气就会滞后于天象。祖冲之说:若用《古四分历》来编制晋代(公元3世纪)的历谱,并用日食必产生于朔日这天的方法检验,历法日期就会滞后于天象实际两天。他又说:用春秋时的授时记载来“稽核”古六种历法中的任一历法,则反过来,历法朔日都会先于天象,“稽核”的时间越早,“先天”差值越大。由此可推知古时六种历书,也就是古四分历完成的时代,当在“周末汉初”之际。所以《辞海》古六历条代表的是比较权威的真知酌见。
       3、历元:(中国)古历法中习惯上的一个理想时刻。通常是甲子日夜半,又是朔日和冬至气节那天,以此时刻作为历法推算起点。
       4、上元积年:我国古代历法中的一种计算方法。从“历元”往上推算,求出一个出现日月经纬度相同,五大行星又相聚于同一方位的时刻,即“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时刻,称为“上元”。从上元到编制历法的年数,称为“积年”,通称“上元积年”。我国西汉《三统历》最早计算上元积年。由于它运算繁杂,南宋《统天历》中己废除。正式废除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郭守敬《授时历》颁行时。
       5、刘歆太极上元:还有一个所谓“太极历元”:刘歆对中华历法规律的相对真理作了绝对化定格,并由此,从太初元年上推的“太极上元”,为距太初元年5120元即4617年×5120 + 104 = 23639040 +104 =(公元前) 23639144年,为刘歆太极上元之年,此时,他认为所有的运行周期,在这时都统一了。为了尊重刘歆父子对历法的贡献,“太极上元”己被中国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为天文学专有名词supreme epoch的中文译名。(刘向父子设想:5星在138240年之内各循还往复若干周与4617年周期配合起来,在23639040年,相当于15360统,这个周期的起点就是所谓的"太机上元"。所有的周期在这时都统一了,即:138240年×171=23639040年。4617年×5120=23639040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09: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5-3-23 09:36 编辑

《太初历》、四分历、《后汉历》的历元和上元积年
     《太初历》(三统历)历元、上元积年:刘歆以“甲子元首”为“汉太初元年”。据《汉书 •律历志•世经》“汉历太初元年(前104年),距上元143127岁,前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因《太初历》历元取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故得《太初历》。又《太初历》取三统岁1567×3 = 4617岁,为一元岁。取第31元前为上元积年,为 4617×31 = 143127岁。故143127岁+104 =143231年,合公元前合前一十四万三千二百三十一年,为岁次庚戌之岁。《三统历》略去前31元,得《太初历》4617 + 104 = 4721岁,故本元岁首于公元前4721年,即刘歆《太初历》所求历算近元,为公元前4721年,岁次庚辰。
      四分历历元和上元积年:据《汉书 •律历志•世经》“《四分》,上元至(公元前1647年)伐桀132113岁,其(为第)八十八纪甲子府首,故为公元前1520×88 = 133760年。或按刘歆定商汤伐桀于公元前1647年+132113 = 133760年,结果相同。
     《后汉历》历元、上元积年:依“四分法”4560年为一元。《后汉历》以以汉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岁前十一月朔日甲子0分作历元起历,以4560年为一元,605元为一纪,4560×605 =2758800 – 161 = (公元前)2758639年,为其上元之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09: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5-3-23 14:15 编辑

    关于造历成仙、一元复始说
      黄帝造历合于天神,得道成仙:汉武帝《诏书》:“盖闻昔者,黄帝合而不死”。按孟康诠释:“黄帝作历,历终而复始,无穷已也,故曰不死。”一般均据此今译文为“曾经听说黄帝作历,由于符合天象运行,故尔能够持续地用为授时使用。”但据《汉书•律历志》应邵注:“言黄帝造历得仙”。臣瓒注:“黄帝圣德,与神灵合契,升龙登仙,故曰合而不死。”两种理解,见仁见智。司马迁引用此句,当然也可作两解。而体味太史公真意,在于揭示汉武改历用心,专一务于求道成仙。
       一元复始----纪岁和元岁:古四分历蔀岁以上的时间单位还有“纪岁”和“元岁”。一纪岁为二十蔀岁,计76×20 = 1520年(岁);一元岁为三纪岁,计1520×3 = 4560年(岁),或56400朔望月,或 1665540日。以上三个得数用六十甲子除之,一元岁年干支历76轮,月干支历235轮,日干支历27759轮,若从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的(甲)子时作为“历元”入历,则经过了一元岁之后,又将再逢四甲子同时,所以古语有“一元复始”的成语。刘歆《三统历》未用“纪岁”单位,而以81章岁为一统岁;一统岁为19×81 = 1539年(岁)。一“统岁”比一“纪岁”多19岁。然后以三统岁为一元岁;一元岁为1539×3 = 4617岁。因此,《三统历》的“元岁”也比古四分历的“元岁”多57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