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788|回复: 15

[品读经典]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新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3 11: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15-3-23 11:02 编辑

声明:复制转载此文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朴实讲诚信略胜一筹而文辞甘拜下风的人,那么他只能在民间做个普通老百姓;文辞略胜一筹而不能做到朴实讲诚信的人,那么他只能做个官员的助手或属员听命于人。只有将自己打造成文辞与朴实诚信萃集的人,然后才能成为地位高尚的人。

【注释】“质”朴实,质朴。《老子·四十一章》:“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引申义:真实,诚信。《管子·版法》:“取人以己,成事以质。”
”超过,胜过。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文采。与“质”相对。《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采:词藻雅丽;文章华美。《韩非子·难言》:“捷敏辩给,繁於文采,则见以为史。”)
”连词。那么,就。表示因果或条件关系。《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
”民间。与朝廷相对。《汉书·艺文志》:“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
” 古代官府的佐吏。《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立之监,或佐之史。”
彬彬”美盛貌;萃集貌。《汉书·司马迁传》:“ 汉 兴, 萧何 次律令, 韩信 申军法, 张苍 为章程, 叔孙通 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
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荀子·劝学》:“君子博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3 18: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v

本帖最后由 deqingli 于 2015-3-23 20:03 编辑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野,言鄙略也。史,掌文書,多聞習事。彬彬,並並(之貌)。“文”與“質”要“並並”(並駕齊驅或齊頭並進-質不勝文、文亦不勝質)、只有當“既不粗野又不斯文”,這個人才有資格成為君子。當今的解釋已經遠離原始意思了。<太一生水>中有"天地名實並並","彬彬"的本意是"並並",即損有餘補不足,或不偏不倚的意思。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浑沌道长 + 20 实至名归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9: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15-3-23 19:18 编辑

欢迎参与讨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3 20:30: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质胜,也需知道这个质是什么!

质是把握时代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7 15: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希望不要认为是灌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9 06: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合一乃人性,直言是心性。得一失一非人性,非心性。即然是人性与心性,必有度。质过度或文过度,非人性,非心性。质多文少的质胜文,文以益质的文化功能缺失,理论滞后,引出性恶质野的心性走势,人性降值的物为本。礼崩乐坏的人欲横流,鬼域成灾,与文化人的斯文无关吧!文化人的“斯文”不会有性恶质野的非人性吗?文多质少的文胜质,文过度,文过饰非而失质,人性异化失实理、失实事。正如“掌书人”,熟读书若死读书,执固书中当然理,脱离世间成所以然之实理,须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与世事人情相隔,书呆子的读书法,不是流入文胜质则史的心性逻辑吗?质野与文史,乃文质彬彬君子心性的两个偏极,从个体心性延伸到社会心性方面,人心与道心的危微之几,社会的人性心态与心性的文化思潮方面。请思究船山论语:“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的哲理逻辑。现实社会的道德沦落、礼崩乐坏的危微之几,不是质胜文则野的社会(人性与心性)思潮吗?反思WG时期的社会思潮,斗私批修,宁要草不要鲜花论,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要你干啥就干啥,不是活生生的文胜质则史的事实逻辑吗?学问有二门:一是考据学;一是义理学,二门学问不要分离而合一。考据是为了通义理,正如读书人是为了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学以致用。义理学也需要考据学,务实于明义理,勿偏蔽,明事实逻辑所以然之实理。道德沦落的危微之几,从微而著,泛滥成灾,终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历史与文化的因果连环成逻辑事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极易流向逆理道,违客观的狂狷心性,或混沌自然的内修心性,不足取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0 10: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性的正常与健康,环境造人的文质彬彬之君子心性。不管“粗野人”,还是“斯文人”,都有正常健康的人性,文化与性格的差异。正常健康的社会,方造就正常健康的人性。切勿提倡出于污泥而不染的君子心性。
心性是健康与健顺的,健康的仁义心性与健顺的礼义心性,仁礼心性,进而是仁礼本体。刚柔质文之道体,社会质文心性的合道合体。从理欲的矛盾理一,大中涵化的中庸体用,“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成继善成性文明进化条件下的质文合道与体。非礼崩乐坏的“质胜文则野”,人性异化的“文胜质则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4 19: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考据学;一是义理学,二门学问不要分离而合一。考据是为了通义理,正如读书人是为了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学以致用。义理学也需要考据学,务实于明义理,勿偏蔽,明事实逻辑所以然之实理。道德沦落的危微之几,从微而著,泛滥成灾,终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历史与文化的因果连环成逻辑事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极易流向逆理道,违客观的狂狷心性,或混沌自然的内修心性,不足取也。”
  言之有理。文字有千般解释但义理须贯通合一。如此解释“文质彬彬”近于荒诞,《论语》中子贡有羊皮虎皮为喻之文质之辩,楼上可以仔细体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5 14: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将不荒诞的道理言述,让我仔细体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5 15: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错会了,说一楼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8: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明义 发表于 2015-5-5 15:55
先生错会了,说一楼呢。

周易明义先生指责别人荒诞,又不将自己不荒诞道理言明,岂不是更荒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5 20: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朴实讲诚信略胜一筹而文辞甘拜下风的人,那么他只能在民间做个普通老百姓;文辞略胜一筹而不能做到朴实讲诚信的人,那么他只能做个官员的助手或属员听命于人。只有将自己打造成文辞与朴实诚信萃集的人,然后才能成为地位高尚的人。”
  
文质彬彬这么解释太雷人了。先生好好看看论语再出来发表高论。先生既然写出来就要听得别人的批评。在下只是说“荒诞“,您马上批评拙作《周易明义》荒诞,这不是君子做派。”勿必,勿我“为好,能与人切磋为善,不能听的了赞,见不得异见。
先生说来也算故人了,应仔细看看七楼质文刚柔这段话:一是考据学;一是义理学,二门学问不要分离而合一。考据是为了通义理,正如读书人是为了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学以致用。义理学也需要考据学,务实于明义理,勿偏蔽,明事实逻辑所以然之实理。道德沦落的危微之几,从微而著,泛滥成灾,终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历史与文化的因果连环成逻辑事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极易流向逆理道,违客观的狂狷心性,或混沌自然的内修心性,不足取也。”
  在下直言,恐怕先生还要着意于义理,切实用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00: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15-5-6 00:25 编辑
周易明义 发表于 2015-5-5 20:38
“朴实讲诚信略胜一筹而文辞甘拜下风的人,那么他只能在民间做个普通老百姓;文辞略胜一筹而不能做到朴实讲 ...

请放弃“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思想,“荒诞”一词是阁下先说的,难道别人回敬一下都不可以了吗?这是什么逻辑?

在下对“质”与“文”的解释出自《老子》和《左传》你说在下荒诞可以,可你不能说《老子》和《左传》也荒诞吧?


“质”朴实,质朴。《老子·四十一章》:“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引申义:真实,诚信。《管子·版法》:“取人以己,成事以质。”

“文”文采。与“质”相对。《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采:词藻雅丽;文章华美。《韩非子·难言》:“捷敏辩给,繁於文采,则见以为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6 08: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讲君子之争如射,“揖而上,下而饮,不胜人反求诸己”。即君子之争要有礼,讲理、明义。今一楼之争多失之,而为意气之争,殊不可取,故批其固陋。
一、一楼讲我批其“荒诞”在先,一楼批我《周易明义之坤》在后,故说“只许州官放火“,而一楼不过是要点灯的百姓。拙文《周易明义之坤》登发于此论坛已经数十日,未见一楼有”荒诞“之论,为何在批驳其”文质彬彬“荒诞之后突发此论?是州官与百姓之辨吗?我看是”器小哉“吧。此无理一也。
二、关于”龙之为物“。古人以象取义,反之有象方有所则,则而象之乃是其用。龙或为确实之物,亦或为虚构之物,无论其有无但其形象、习性必然为时人广泛认知,《易经》以广泛为人认知之龙取象以达其”在田、在渊、在天、战于野“之义,甚为恰当。
今引用《诗经—麟之趾》证明象义之论: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解析】&#8232;
  这首诗讲仁义之风的形成有赖于执政者不断的传承,依靠家庭、族群的共同努力。旨在表达家道即国道的儒学义理。
  “麟之趾”,麒麟的踪迹,寓意能行仁政则麒麟能来。“振振公子,于嗟麟兮”,指国家继承者能勤勉奋进于仁政。“于嗟麟兮”,是对麟的赞叹,即对仁道的赞叹。寓意“公子”以仁政为追求。这句诗表达若要实现仁政需要一代代努力,一致以仁政为追求。
  “麟之定”,麒麟安止于仁义之邦国,寓意国家仁义盛行。“振振公姓,于嗟麟兮”,整个执政者家庭都积极践行仁义,热爱仁义之道。这句诗表达若要使国家仁义盛行,首先要齐家,以为天下民范。公侯家庭能践行、追求仁道,仁道方能盛行。
  “麟之角”,角是用来抵御侵害的器官,麒麟为仁兽,故其角用来抵御不仁。此处以麒麟之角比喻社会抵御邪恶的能力。“振振公族,于嗟麟兮”,整个执政者族群致力于仁政。这句诗表达若要仁政在社会中具备抵抗邪恶的力量,有赖于更大的执政族群共同推行。
  “麟之趾”,仁政之得来要执政者代代努力。“麟之定”,仁政之流行要以齐家为基本。“麟之角”,仁政深植社会,需要全体执政者族群的参与。虽然这首诗表面上讲的是执政者如何谋求仁政,但其核心在于表达家道即国道之义理。
诗经讲麒麟,易经讲龙,其理相同。 一楼不明象义之辨,此为不明义一也。
三、一楼以《文言》解易经,请问《文言》何来?以传解经是以末求本,如若不能准确领会经之本意错误之传恐怕多矣,若以邪僻之传反求经义,谬之远矣。此一楼不明理二。
四、《老子》、《左传》恐怕是一楼还不解其正义吧。徒自寻章摘句以攻击人,不能反求诸己。不明“切之磋之”之义,未得自行“琢之磨之”之义,此一楼不明义二。
  
《蒙》卦之“击蒙”讲,要攻击愚昧、不义之认识、行为,不可攻击于人身、人格,吾今取法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0: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明义 发表于 2015-5-6 08:39
孔子讲君子之争如射,“揖而上,下而饮,不胜人反求诸己”。即君子之争要有礼,讲理、明义。今一楼之争多失 ...

文言乃孔子所作,何必明知故问,看来你不但目中无网友,就连孔子写的文言都不放在眼里,可见你的水平高深莫测。同你继续讨论已无意义。再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7 07: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性质的思想体系,基本的本质差异是共有范畴的理解差异。儒家知幽明,道家知有无,决定儒道之间不同性质的自然观:人参天地“顺天而制天”的儒家自然观,与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在共有的范畴内涵中打上各自不同的思想烙印。道,双方认可是气化流行,儒家是民所共由之道,有共由之道体,共由之性与理,因而是研究客观化理论的理之道;道家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道法自然。质,道家认定为朴实之质朴,儒家生之为性,理在气中,气函理,“气以理生化乎质”,截然不同吧!在范畴涵义的理解问题上,我极不赞成以孔子解释老说,以老说解释孔说。
在儒家内部,以宋明理学的范畴义理解释孔儒,错舛百出。性即理的天命之谓理逻辑,何以解释孔儒的天命之谓性逻辑?中为心体、庸居常的逻辑,能视为孔儒的中庸本义?思想异化,基础就是范畴义理的逻辑异化。
对前人的理论诠释,按历史逻辑演变规律,决不可能原样搬运,不是异化,便是深化。从孔子忠恕到船山仁恕;从天命之谓性的性命学,到神化性命的人心统性与道心统性矛盾理一的性命学;从中庸的心性修养,到中为体,庸为用的中庸体用论;从仁礼的理性务实,到实函斯活的活化心性;从荀子解蔽说,到张载的参两说、船山的矛盾理一说;从《易传》的三道三才,到船山的“仁心之用,因于礼之体”,等等,见其逻辑还原与逻辑升华的理论*功夫。
不同特点的中西文化,取决于不同特点的范畴体系,方有不同特点的义理体系。以西方文化图解中国文化,能以西方的范畴体系取代中国传统的范畴体系?能以西方心理学取代中国传统的心性学?须知道,不同的文化特点,与不同特点的范畴体系,不同特点的范畴涵义,总体的逻辑相通,基本的理论*功夫就是对哲学范畴的逻辑理解。在方面,文化研究走了不少弯路,吞下不少的苦果,付出昂贵的学费,该省悟了。希望楼主三思,切勿意气用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