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41|回复: 0

[散文杂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31 17:34: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知道,钱,就是货币,英文叫money,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海生的贝壳(“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后来,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了原始商业,贝币使用的多了,贝壳身价大增,不易得到,人人珍藏密敛、宝(寳)之重之。有人用蚌壳、兽骨冒充,替代——由此引发的一个弊端是“洛阳纸贵”,为记录并保留文字、文献带来极大的不便,只好极度节约“纸张”;人们传承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只好大多采用口耳相传,经验、知识仅掌握在极少数人之间,错字、别字(即后来所谓通假字)产生并迅速多了起来。——可见,假币的制造、使用,由来久矣。
“钱”字的本义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如同现代的铲,用来铲地除草(联想“刀耕火种”、“农耕文明”等)。《说文解字》:“钱者,古之田器。” 古代(使用晚于贝?原始社会末期?)的钱币本叫“泉”,取其可以像泉水一样流通的意思。后来,有一种钱币是模仿铲头的形状(“钱”)铸成的,流通甚广。因此,钱币的“钱”逐渐跟农具的“钱”混而为一。鲁彦公:“泉与钱古今异名。”如此混乱,秦始皇看不过眼了,想让钱独*立。他有这个能力。《说文解字》:“至秦,废贝行钱。”但,正如他曾焚书坑儒,而后世仍有好多书好多儒,贝币并未被彻底废除。据说,在我国云南一带贝币直使用到清末。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种货币:环钱、刀币、布币、爰金、皮币、宝货、交子、制钱、钞票、纹银……
外国货币有:塔卡、先令、利昂、马克、塞地、兰特、镑、盾、各种“圓”、铢、比索、卢比、列弗、列克、列伊、里拉、伦皮拉……不说外国了。
人们常将“钱”与“财”合称为“钱财”。以“贝”作偏旁部首的字,意思多与“钱财”有关。
拿东西来换得钱叫卖(賣);拿钱来换得东西叫买(買)。这东西如很值钱叫贵;反之叫贱。记录买卖(贸易)的本子叫账本。将商品买进再卖出——当然是低价(價)买进高价卖出叫贩。行商坐贾经营生意,资本增多叫赚得利润;反之叫赔了本钱。买东西先付钱叫〖贝佥〗;延期付款或收款叫赊。 送人东西叫赠。“赠人钱财不如赠人以言”,怀疑准是没钱人说的。如有钱,直接多送人钱,多实(實)惠?厚贶总是容易赢得笑脸儿。 拥有钱财少的人被称之为贫贱之辈,会遭人轻贱、瞧不起;去当铺将值钱物事质押了换来钱,津贴用度,叫以物质钱;日后,手头宽裕了再去将质押物用钱换回,叫赎;实在不行就去借高利贷。 想碰运气得侥幸不妨去赌。赌钱,历来被人视为败家之举,“赌鬼”更是个贬义词——做了赌鬼就离做贼不远了。如阿Q输光钱就去偷静修庵的萝卜。 有求于人,先送礼物,叫行贿。为达目的,不免出手阔绰,所费不赀:但绝不能送赝品。收受贿赂不秉公办事(执法是谈不上了)的官员叫贪官污吏(赃官、脏官);东窗事发后,他收受贮存的礼物被没收,法律上给起两个名字区分开来:钱叫赃款、物叫赃物。 出资助人成就某事叫赞助。人家受你恩惠,自会对你赞不绝口。可见,要想帮人或被人赞,最好有钱做基础,易于成事。 供养(长辈)亲属叫赡养;初次拜见长辈或地位高的人时所送礼物叫贽;临别时赠送别人的礼物叫赆;送给丧家用于丧事的财物叫赗——也叫赙金;祝贺时赠送的礼物叫贺礼……
倘不懂这些,行事失礼、悖理,难免贻人口实、落人褒贬。 阮玲玉临死只留下四个字“人言可畏”。《黑侠》中教官有句话,原文记不清楚了,大意貌似是说“看不起同类的注定要灭亡”。
土生又土长的儒教、道教讲求修养;舶来并扎根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也都讲求修养。修养来修养去,不就是为了个不贻人口实、落人褒贬吗?难道真想成佛成圣、圆满飞升?人在树立奋斗目标时,参照物其实只有人,只有人世间的既成事实。终极目标往往是虚拟捏合出来的,是“美其名曰”;往往清楚的知道今生今世永远不能如愿。就算你啥都不信,你愿意受人贬斥?人的生存常态是群居。都挤在一起,难免如刺猬般不小心就刺伤对方。排挤、践踏、算计、中伤……距离拉开——如地位悬殊、贫富差距——之后呢?“脱离群众!”“我怎么没有?”怀疑、羡慕、嫉妒、讽刺……真是应了霍布斯的那句话——“人类是人类的豺狼。”所以,需要修养。尽量做既不被同伴(类)刺伤又不刺伤同伴(类)的“好刺猬”。
"有钱能使鬼推磨”,“钱十万可通神矣”:商鞅“立木赏金”的法子,被后人用了无数次,屡试不爽;鲁智深在五台山文殊院吃酒、醉闹,智真长老听之任之,原因其实是,鲁智深介绍人赵檀越“祖上曾舍钱在寺里”,且送给智真“些小薄礼”——“如何撇得他的面皮”?说神马三界外、五行中,在钱财(名利)面前,很难找到界限。 没钱,办事就难。唐僧历尽苦难到得西天,阿傩伽叶传经前索要“人事”,唐僧这老实头和尚哪里有钱?只好将饭碗紫金钵盂送上,且替唐王许下“厚谢”的愿。真难想象,倘无这钵盂,唐僧是否会将袈裟脱了给人家。而佛祖针对此举的说辞是“经不可以轻传”云云——那么,何不直接多抄写或印刷了去卖?莫名其妙。贾政被李十儿等人整得“便觉样样不如意”,究其原因,便是李十儿们的财路被贾政给断了,而贾政又没有多少钱给他们。“季子多金”能令人“前倨后恭”。苏秦的感慨中怕不有几丝苦涩?
人常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鸟是否为食亡,要公冶长等懂鸟语的人才下得这结论,否则,谁说也是猜测;但说人为财死,恐怕反对的人不会太多吧? 人生在世,奔波来去,不是为名,便是为利。自然,最好是名利双收。倘有清高者说:“我不求名利。我与世无争。”你要明白,他这就是在“邀名”,以求扬名。真正断绝名利的人用得着表白吗?
风清扬隐居后山,灰心名利,见了令狐冲练剑,还忍不住技痒,又出来收了个关门弟子。所以不让令狐冲张扬者,实是惧怕岳不群知晓后不利于己——毕竟小人难防。真要去一争短长,未必便无胜算,但,究非所愿——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爱财”的不一定必是君子,“黄金抛地,老少折腰。”这“道”也就有多种。
帝王们加重赋税,掠夺邻国,充实帑藏。他们手中没有钱,但,举国之钱都是他们的——只是从不像赌鬼那样将钱在手中数而已。他们未必就因此而少了“铜臭”。 贪官——不分文武——千里为官只为财 :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只恨金银珠宝不能带进棺材。 “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样的官,一个不算少;“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巷话短长”,这样的官,万个不算多。 行商坐贾讲究和气生财。笑里藏刀,“十日滩头坐,一日行九滩”。 骗子们极会运用头脑。他们能用三寸舌说得别人将钱财送去他们口袋。骗子有许多种,没一种自承为骗子。人们上当后,有的都不能确认。 强盗用手中刀,要钱不要命:拒不给钱,先要你命。 娼妓出卖才艺或色相,或同时出卖才艺和色相,换得嫖客的近似、有时根本就是馈赠或施舍的并不等价的钱财。得来的“黄白之物”,多半要缴给领导——老鸨(除非这娼妓是自立门户不在组织又或是私自藏匿)。 乞丐靠博人怜悯而施舍给钱财。这时,你要“赠之(真乞丐)以言”,只会惹他们伤心。他们通常没什么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毕竟是很多人的“金科玉律”——故此常愁眉苦脸,那无奈那期待,如同天上突然掉下的馅饼,难以掩盖。职业乞丐更是——不说也罢。 打把势卖艺者,靠内外兼修,忍风吹日晒,皮肉受苦,仰人鼻息,心存侥幸,得人钱财——须防人“踢场子”。 镖师,靠人们对他们的信任——当然自身要有过硬的艺业——替人担风险,挣辛苦钱。刀口上讨生活,提心吊胆,朝不保夕——有劫镖的。
同是担风险得人钱财,赌鬼与偷儿要被人不齿。阿Q偷萝卜,静修庵的狗都咬他。《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中,两小儿(连“赌鬼”都不算)赌钱,为一文钱争闹。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十三人因此丧命。 僧、道、尼帮人“超渡亡魂”,诵经祈祷,设坛做法,讲签解惑,得人布施,以供养自己久欲抛弃却仍旧存留的“臭皮囊”。在“十丈红尘”内,他们欢迎“烧香的”,讨厌“拆庙的”。无形中,证明他们虽坐在蒲团之上,操心的仍是“尘俗中事”。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其实,既是栈恋红尘,又何必以蒲团自苦?真要修行,何处不是道场?桓玄《与远法师劝罢道书》:“沙门去弃六亲之情,毁其形骸,口绝滋味,被褐带索,山栖枕石,永乖世务,百代之中,庶或有一仿佛之间……”貌似不含什么褒义。
说下“空”。“三是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龙树著名偈子。空,梵语Sunyata。一般解释为“没有”、“虚无”或与“没有”、“虚无”相近的意思。其实错了。佛教理论(未必是佛陀亲口所言)认为:世界一切现象都由因缘所生(即“缘起”),刹那生灭(即“成败住空”),无质的规定性(即“自性”)和独*立的实体,假而不实,故谓之“空”(即“空性”)。就是说许多必备的因素、条件都具备了才产生世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这条件、因素只是“因缘”(“色”、“五蕴”等都是)之一而已(为叙述方便起见,一一起个名字,即“假名”),单独任何一部分(缺一不可)都构不成完整的那个“事物”或“现象”(“实相”)。跟《道德经》有异曲同工之妙:能说明白的“道”不是“道”(“实相”)。真理只有一个。要想讲解明白“真理”是什么,语言文字显得可笑、苍白了(“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比喻真好)。苏辙说:“夫道不可言,可言者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为了说明白它,佛要打比方千万个——弟子们根器悟性等等不一,打比方实在是权宜之计。这千万个比方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真理本身,相对于真理来说,都是假的(空)。而人们多数将千万个中的一个或几个当成了真理(“指月”之执着)。故,佛在“譬喻”的同时一再强调“破我执”“破法执”,不要先入为主:别拘泥于我说的,我说一样,一样不是。法法而无定法是为实法;相相而无定相是为实相。须要自己去融会贯通(《易经》有类似用语)。佛说的比方,适用于出世,也适用于入世(可惜,后来者执其出世一偏发而挥之,误解经*文,踵事增华,弄出许多寺院、道观、教堂,产生无数“鼻祖”,分出无数派系,你说我错了,他说你不对:——不止佛教独然——未免多事)。他也知道一般人理解不了,临死(“涅槃”一直被误解作“和尚死亡”:涅槃者,证悟成道、大彻大悟、通达无碍。即领悟或发现真理,胸无疑惑,世事通达。为佛教最高理想境界。一般修行方法是参禅,如禅宗。又分顿悟、渐悟。——含有这些意思但肯定不止这些意思——倘解作“和尚死亡”,则和尚修行的最高理想境界是死亡?真搞笑,那还修行神马,直接自*杀就是了)时说自己是:“说法四十九年,并未道着一字”,告诫后来者说法应该“不立文字,不离文字”。其实,宗教,就是要撕开后人故弄玄虚踵事增华一厢情愿硬性施加的神秘面纱,才能看清楚其本来面目。真是“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
说起修行,想起另一种人来:隐士。 隐士们是不谈钱财的(为他们所不屑的远不止这些),怕污了他们的嘴;连听都不愿听,怕污了他们的耳。怀疑他们有因噎废食的怪癖才做隐士。但我也疑心,他们一定另有富朋友之类赒济他们;至少,衣食供给的前提可疑或堪忧(参鲁迅《采薇》)。当然,此种人不包括真正厌倦喧嚣、隐身泉林,逃避应尽的责任、抛弃应享的待遇,蓬门谢客、自得其乐、无怨无悔、特立独行的人:他们无意于修行,却无意间达到了好多刻意修行者终其一生也达不到的境界。这种人,只是个自得其乐,率性而为——“这样的日子,哪怕过一天也是好的。”——未必公然以“隐士”自居。真要有人进蓬门来做客,也就盛情款待;没人来访,也不去相邀。当然,生存环境未必定是人迹罕至之处。“人迹罕至”云云是相对而言。但是已经很难。
令狐冲与任盈盈算是得到了;萧峰与阿朱就未得到。令狐冲与任盈盈是生性如此,做来自然而然,无所容心;萧峰是心力交瘁,无以排遣,真正的“厌倦”——阿朱,当然因为这是心上人的意愿,她也就甘之如饴。另有一种隐士:隐居的同时故意散播其“清高”;权贵知道后,延之以职位,委之以重任。他便作风、口风同时改变,“为天下苍生计”,“公门之中好修行”——走马上任,心安理得地攀附钻营、大享其乐。其实,是以隐居为敲门砖,“青蚨问路”;骨子里热衷富贵、权势。还有一种:奉行“大隐”“中隐”之道,直接或做官、或经商,兢兢业业、津津有味。只不过经营得法、家大业大之后,时不时流露出几丝隐居的情绪,表示出想隐居而不可得的苦恼。根本就不是隐士。“隐士隐居”云云,只是他名利双收、生活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又一种享乐或附庸风雅的花样而已。 很多人自我标榜的“不求名利”的前提正是因为“名利”已经是囊中之物。有点倒果为因的这一说法不无虚伪的同时正好证明了“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对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取舍态度的不同侧重正是隐居与否的根本所在。或说,隐居与名利不能兼得。
钱是人发明创造出来的,一直被人利用着;钱也服务得很尽心、很称职。人和钱财一直合作得很愉快。所以,古往今来,鲜有嫌钱多是累赘者。 钱,本身不会行善,也不会作恶。用钱作恶、行善的是人。将善事归功于钱,它无福消受,受之有愧;将恶事归咎于钱,它无可奈何,何其冤也! 常见有守财奴将万贯家财锁在自家保险柜中,晃一晃,〖唢去口〗〖唢去口〗有声。人家遭了灾,遇了难,他视若无睹。钱自己没腿,不能“良臣择主”般跑到急需用钱人面前“毛遂自荐”。倒是在募捐箱旁,常见有小学生们、并不富有的人们将一元、两元放进去。钱不多,但,那是一份万金不换的爱心。
某官因贪污受贿犯了法、入了狱,伏了法、送了命。常听有人(包括他自己的供词)说 :“都是钱害得……”关钱甚事?宋江说:“人情人情,在人情愿。”他说的是行贿,其实受贿又何尝不是?况且,行贿受贿两种情况,有时出现在同一人身上。
某人雇佣杀手,以泄私愤,伤人致死。错的不是佣金和凶器,是出资者和被雇佣者。
钱财最能衡量一个人,是个很好的尺子。从一个人所拥有钱财的多少程度,可以见得他物质上的富有或贫乏;从一个人对其所拥有钱财多少的态度,可以见得他精神上的富有或贫乏。他自己嘴上所言,多半作不得准。
有一种观念:钱财与生命同样重要。根据是,去银行提款与囚徒上刑场都要“验明正身”。死后是否需要钱财,这问题死人没回答。钱财没了可以再去赚取;生命却只有一次。古往今来、今来古往,“死而复生”仅见之于神话传说。现实意义上的“死而复生”未之一见。二者咋会“同样重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