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42|回复: 2

[转帖] 关于律历合一说与相生相克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7 15: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5-5-17 15:07 编辑

     关于律历合一说与相生相克说
                   (转文兼复网友问lyy630059)
    “律历合一”学说产生于中国的远古时代。其成为系统学说,以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的研究为集其大成者。按照班固《汉书·律历志》开张白的说法——《舜典》即有确定春夏秋冬四季月份,确定一年的天数,统一音律和丈量、斗斛、斤两关系的记载(原文:“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其目的就是齐远近,取民信。是故,孔子也肯定严格历法度量衡制度为古帝王为政的一件大事。汉元始年间,王莽主政,召集天下研究钟律的人一百多位举办“律历论坛”,由刘歆带头主讲,言之最详。所以班氏作志取刘歆说词成篇。
    这儿当提到一大有趣的节令仪程:既然“律历合一”,即音律的十二律与一年十二个月相对应,而且相互感应,则当各月所属“中气”到来时,与之相应的律管必有响应。如果用一些体积特细又质量特轻之物放在某律管中(实践作法是放进用芦苇衣烧成的灰),到了相应的节令到了时,律管中的芦苇衣灰,自然就会被其“中气”作用之力冲出散于管外。这样作,既可以用己知节令校正律管,也可以用己知律管等侯其节以降临的准确时间了。对于近两千年皇权统治的中国而言,于皇帝,太史和历法学者来说,“候气”仪式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事。直到近代的1989年,还在成都举行的“高校物理学史讨论会”中,发表了某先生《一九八*九年夏至候气实验报告》。据称这种“气应灰飞”效应,可能与日地引力的周期性变化有关,与“物理共振”现象挂上了钩呢。
    认为律历本为二事, 其理相通而其用各别者,如清季学者梅文鼎。这一派人认为:唐、虞命羲和治历,夔典乐,各有专司是其证。太史公司马迁本是重黎之后, 深知其理,故说“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更相治,间不容翲忽。”意思说:律是律,历是历;律属阳,历属阳。两者如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律、历有分别,也相互有相通之处。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司马迁于《史纪》中将律、历分作两书,以《律书》列第三,《历书》列第四,而且对律、历的名义又各作了生动的界定。
    由于刘歆“律历合一”说,“以律起历”,即历法源于律吕、数象的观点得到了班固的赞许,并以《律历志》为书加以固定,故后世治历者都以班固的办法为“祖法”,治史的人更亦步亦趋,不越雷池半步。后来虽有人发现“律历合一”说有值得检讨的地方,也仍然积习难改。明代有位学者名刑云路者,则直指“律历合一”以汉人为始作甬者。他说:盖黄钟之数与历无关。汉人求历不得,欲神其事,故援黄钟以附之。殊不知刘歆不但不认为“求历不得”,而是认为他由律推出的历法既与老“四分历”精度相当,是他认为的“绝对真理”了呢。
    由于“律历合一”学说以不起推敲,也同“八十一分历”不方便历法推步一样,虽然决定过一个时期的学术研究走向,但仍然随着岁月的流逝, 对后人来说,还是越来越生疏了的一段历史故事。
1 评分次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8 06: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候气发展历程如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08: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候气:占验节气的变化。古人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据此,可预测节气的变化。《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涂衅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律管候气》:“ 北齐 神武 霸府田曹参军 信都芳 ,世号知音,能以管候气。” 清 吴伟业 《读端清郑世子传》诗:“候气推黄鐘,攷风定六律。”
    参考文著:
候气疑案之发端.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