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虾仁

红楼乱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05:24: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讨论。不像诗词的声韵格律。直接便能判定是否出律或出韵。倒像诗词的意境蕴含。这几乎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在哪种解读合理合逻辑。
但这逻辑本身又是模糊的。如年纪地域人物制度职官风俗礼仪道德。

出发点不同。
胡适当时关注的是"整理国故"。红楼梦只是其中一部小说。
鲁迅当时关注的是人性。国民劣根性。小说源流史技巧影响等等。
他们都就当时所掌握的有限资料稍微做了点考证评论。即使他们活在现在。估计也不会去做太多考证吧?因为这不是他们提及红楼梦的根本初衷。

作者似乎在意江浙。尤其是江苏。
如第二回正邪两路人之论。提到最晚近的人。倪云林唐伯虎(这两人后文也出现过)祝枝山。都江苏人。
至于所谓正钗正出之地的金陵不用说了。
另。常侧笔提到南边江南等等也不用说了。

创作年代。
如要依靠文本或脂批落款。年代要用干支纪年法。
则。一错便是一甲子。那些甲午甲戌庚辰丁亥壬午等。一动便是六十年。
如明清(或刚入清)之际与乾隆年间。
批书人活动年代当然也跟着动。
但又有不同处。如。有的批语未必是与作者创作同时代。很可能是辗转得到文本后而后加的。
大多数批语没有落款。
最可信的。当属双行夹批。

<程高续书其实对《红楼梦》的传播贡献挺大的,起码它使《红楼梦》这本书看起来更完整,方便人们阅读,现在各出版社都出120回本《红楼梦》,人们了解《红楼梦》,大多数是从120回本开始的,足见程高续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
一一一一
在程高本之前已有80流传了。不用他来传播。
他要找到80后"原稿"。就该原样刊印。而不增删一字。如甲戌影印本的第十三回的缺文。

理学当时(如宋)没人"把人的色欲看成是肮脏的"。
从一而终。与忠臣不二君同一逻辑。宋理学家本身不反对夫死再嫁。反而支持。去查各理学家履历可知
所以提起灭人欲。是针对当时荒淫无度现状的矫枉过正。
上纲上线。鸡毛当令箭。事出后来。
道教与道(家)学不同。道家思想与道教仪轨修炼不同。
道教的双修是为诲淫张目。所以才有了淫乱清规。

回到红楼梦。
如前所述。三家合一。将三家各自一分为二。该骂的骂。该赞的赞。
如"道士下山"揭露的"火烧红莲寺"的出家人诲淫诲盗。如敬老的服食。等等。这是必要口诛笔伐的邪术。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1:25: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蒙侧批: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蒙侧批:因为传他,并可传我。)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诗曰:

诗曰: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2:25: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5-8-10 09:58 编辑


<第一回正文中点出“曹雪芹”的人,一定也不是曹雪芹。>

我个人春法。
正文中的"曹雪芹"。百分百不是真人曹雪芹。文本中没有一个当时与故事有关的真人。
第一回。正文的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脂批的雪芹。棠村。正文曹雪芹。
玉峰。梅溪。雪芹。棠村。
想到金庸《倚天屠龙记》武当七侠。
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梨亨(亭)。莫声谷。

作者还没傻到将自己名字署上的地步。这与其托言石头的路数也不相符合。

甲戌本眉批:"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一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也。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山海经》:共工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不满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个"当日"。紧承前文"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
"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也紧承前文僧道说到的"红尘中荣华富贵"。和"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仍旧是无材补天。


<君子不仕无道,道废则隐,此甄费之寓意,包含对当时政权的否定;
古人云侥幸之道塞则小人之路绝,当明义利之辨的真君子与严老爷相见,接受道德考验时,穷斯滥的小人贾雨村与娇杏目成,飘飘然返胡虏庵。胡虏固大开侥幸之门者(捐纳、“起复”皆败政)哉!
内君子而外小人为《泰》,内小人而外君子则《否》矣。
若研究《石头记》议政微言,是二人亦当为绝对纲领。(通灵唯心)>

<真正了解《红楼梦》,就能从部分解说全体。稍具根器,看懂了对严老爷寓意的解释,其它甄士隐、贾雨村寓意乃至全书思想也应十知三四。
老子“明道若费”,能如不竭之泉般“费”下来,既照应全书,而又能提供多重的学理依据,方为解事者。凡执着于小说中A就是史实中B者的本事索隐者,变昂扬千里马为局促笼中鼠者,无论用什么方法,最终都是枉然。
历史纪年所记之事,纪传所写之人,也是类型的代表。何况小说!(通灵唯心)>

<[严老爷来拜]谐音【言老烨来拜】,因【烨】字有【火】,故甲戌本侧批:“炎也。炎既来,火将至矣。”玄(炫)烨二字,均与火有关,【火】谐【祸】,【火将至也】
这些同意。红楼梦写三个季节,各表三代皇帝。
1炎炎夏兒 -康熙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
2这一冬是不相干的 -雍正
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 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 , 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
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
3春 -乾隆
先生笑道:"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 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
三春过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
(冥冥之中)>

课本里出现。最好当作辅助性阅读。而不予解释或发挥。

定位于明或清。都算第一步。关键在其引申出的普遍意义。即。酒足饭饱后不独破愁解闷。更能有所借鉴规诫。
这才算作者的初衷真味吧?


<先看李纨的判词:【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前面两句判词和“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显然是对李纨母子的赞赏。如果把:“如冰水好空相妒”略去不管,就得出结论说世人拿李纨母子的事作为笑谈。肯定是不合逻辑。
合乎逻辑的解释是,一个如冰水的女子嫉妒李纨母子,最后成为笑谈的是如冰水的女子。
中国古代文化里缺乏逻辑学这一块。因此,一直到现在许多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就因为中国古代文化里缺乏逻辑学这一块,没有近代科学,天天讲气功是没有用的,自称是“铁布衫”的人也挡不住洋枪样跑。
传统的儒学教育里没有自然科学这一块。而几何学是训练人的逻辑思维的重要起步。 (李华瑞)>

既是"李纨的判词"。怎又" 一个如冰水的女子嫉妒李纨母子,最后成为笑谈的是如冰水的女子"?
联系"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是说李纨的"如冰水好"空给人"相妒"。成为别人的"笑谈"。
这里可不缺逻辑。
晕了。中国"古代文化里"怎会有"近代科学"?

<中国古代文化里缺乏逻辑学这一块。因此,一直到现在许多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就因为中国古代文化里缺乏逻辑学这一块,没有近代科学,天天讲气功是没有用的,自称是“铁布衫”的人也挡不住洋枪样跑。
传统的儒学教育里没有自然科学这一块。而几何学是训练人的逻辑思维的重要起步。 >
<中国古代文化里缺乏逻辑学这一块,而逻辑学是近代科学体系发展的基石,因此从中国古代文化里没有发展出近代的科学体系。
近代科学体系是一座没有峰顶的高山。近代科学体系就是这座山的一级级的阶梯。一代一代的科学家越爬越高。中国古代也有许多科学成就。但像是桂林山水,只是一个一个的峰顶,形不成完整的体系。我们今天学的数理化是从西方学习来的。>

中国"古代文化里"怎会有"近代科学"?
"古代文化里"怎会有"近代科学"?
哪个"古代文化里"有"近代科学"?

你开帖开始说的是" 因为中国古代文化里缺乏逻辑学这一块,没有近代科学"。后来回复我( 中国"古代文化里"怎会有"近代科学"?) 时说的是" 从中国古代文化里没有发展出近代的科学体系"。
请问。"没有"和"没有发展出"是一回事么?
"中国古代文化里缺乏逻辑学这一块"么?
玩名实之辨?"古代文化里""没有""笑话"这个名词。能表示"古代文化里"没有笑话么?
"逻辑学"这名词才出现几年?哪个国家"古代文化里"有"逻辑学"?
没有"逻辑学"这名便没有逻辑学之实了么?
"中国"近代"文化里"也"缺乏逻辑学这一块"么?
只"数理化"用逻辑么?只"西方"有逻辑么?
"数理化"在"西方"的"古代文化里"是"完整的体系"么?
"近代科学体糸"究竟是"高山"还是"阶梯"?
老兄这两段话倒是不合逻辑得很。

有人说李纨判词曲子说了"将相"。他就说李纨是女性怎会是将相?
他连以女写男和一笔双关隐写也不明白。
人家说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没有女人。女人越不过男权。
他就说历史上不少女戏子。十二官就是女孩子。
我告诉他。"历史的舞台"不是"舞台的历史"。

< 在小说里李纨是女人,我就不会说李纨是男人。>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以女写男。以家写国。
在表层故事中李纨是女人。在隐写故事(即所谓二牍三牍)中。李纨不止是男人。且是大有来头的男人。
一笔双关。

<逻辑学起源于古希腊,由亚里士多德提出。逻辑学是人类能够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的基石。>

晕。那么多问句。只回答这一个?
这一个还回答错了。你确定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学"而不是"逻格斯"?"逻辑学"做为一门学科。不是晚近的?
中国古代人没有逻辑?
即便是吧。结合你前面的论述来回答我前面的问题吧。

中国"古代文化里"怎会有"近代科学"?
"古代文化里"怎会有"近代科学"?
哪个"古代文化里"有"近代科学"?

你开帖开始说的是" 因为中国古代文化里缺乏逻辑学这一块,没有近代科学"。后来回复我( 中国"古代文化里"怎会有"近代科学"?) 时说的是" 从中国古代文化里没有发展出近代的科学体系"。
请问。"没有"和"没有发展出"是一回事么?
"中国古代文化里缺乏逻辑学这一块"么?
玩名实之辨?"古代文化里""没有""笑话"这个名词。能表示"古代文化里"没有笑话么?
"逻辑学"这名词才出现几年?哪个国家"古代文化里"有"逻辑学"?


逻格斯(逻辑)和逻辑学。不是一回事。名实之辨不是这样辩的。
起源。发展。发展起来确立学科。不是一回事。
中国。各国都有逻辑应用。但未必有逻辑学。逻辑学的确立命名。很晚。
从希腊神学到耶教神学。到各学科分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体到逻辑学的源流。有所体现。
这个。早在我《神学不是中国学术》帖中和别人辩论过了。已有合乎公论的共识了。

你老兄这里的问题是概念含混。
比如。用西方近现代数理化或自然科学成就来和中国古代文化(如红楼梦诗词)做对比。切入点是"逻辑学"。
要清楚的是:
逻辑。都有。都用。
逻辑学。晚出。未必都有。都用。这是专门学科。
古人会应用逻辑(方法)。但他们不知这叫做"逻辑"。即使亚里士多德也不知"逻辑学"这名词。
他那时还没这名词。


判词:
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只说文本表层(一牍)逻辑:

李完。谐李纨。兰。指贾兰。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说李纨儿子兰哥后来发达了。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说李纨看上去很风光。惹人妒忌。其实后来不过枉自成为别人笑谈。
只这样。不是很清晰。参看曲子便清晰了。互文见义:
镜里恩情。指丈夫已逝。恩情已是镜花水月。
更那堪梦里功名。更加上儿子尚未考取功名。没有出人头地。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年华却去得太快。
再休提绣帐鸳衾。夫妻之事不用再提了。
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儿子发达了。母以子贵。凤冠霞帔。但这些换不来青春年华。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虽然说。人都会为自己打算。积谷防饥。但也要替儿孙积阴德。行善事。
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发达了。趾高气昂。但已年华老去。黄泉路近。隐写以前未积阴德。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开始发挥。其实何止他。古来将相也大多如此。只不过留下个空名。

这只是切李纨而已。没涉及隐写内容。


文本表层故事是。要宝玉走仕途经济的。
至于书体。钟王自然是有的。八分书也符合宝玉性格。
即便不提科举帖式。由那次诸钗替宝玉当枪手送小楷应付政老可知。宝玉拿给政老看的作业。必是恭楷。连行书他也不敢拿上去。诸钗也不会替他摹行或草书。别说八分书。依宝玉慕古疏狂乖僻体性。估计连小篆飞白也会。他是兼收杂蓄的。呵呵。但。拿得出手的。百无禁忌的。只能是楷。

就像诗词文章的用典。
轻轻拈过来就用。偏不说典出何处。读者一头雾水问作者。作者只摇头谦虚道:
青山碧水本无典。信手拈来是此篇。
若道机缘真是巧。巧原只在我心间。
哈哈。。。

≤问:红楼梦是本什么书?
  答:红楼梦是封建社会旧文人写的一本虚情假意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的意淫书!意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作者骂夏靓是意淫第一人,其实他比夏靓的意淫更进了一千倍!作者和批者用破套路口诀来贿赂读者,不动声色地引诱读者据此编造莫须有的扒灰养小叔子宫庭秘史,全面抹黑整个爱新觉罗家族,以达到泄私愤的目的!诚小人也!
  作者和批者步步为营,一步步引诱读者们把孝庄康熙雍正乾隆拉下水,杜撰各种符合大众口味的野史,最后他们在暗处默默享受报复后的快感。诚小人也!
  全书到处都是谎言陷阱圈套,圈住的是爱新觉罗氏,套住的是广大读者,读者成了作者手中的棋子,被遥控被操纵去诋毁污蔑别人。诚小人也!(一棵)>

意。即"着意于闺中"之"意"。
淫:浸淫。《淮南子-览冥》:"积芦灰以止淫*水"。过度。过甚。《书-大禹谟》:"罔淫于乐"。
意淫。即宝玉(一类人)过度着意于闺中。这是文本表层意思的根基。
脂批给出的解释是"体贴"。"按宝玉一生心性只不过体贴二字故曰意淫"。
所以宝玉被警幻称为"闺中"之"良友"。能"为闺阁增光"。但。这必然"见弃于世道"。即与孔孟经济有碍。
何以说"增光"?闺中本自有这种"体贴"。
黛玉刚入府。袭人要拿玉给他看。"黛玉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脂批道。"总是体贴不肯不事"。
可知这"意淫"之"淫"。与宝玉所理解的"淫"不是一回事。
例子不少。如后文几次提到姊妹们体谅黛玉或妙玉体性而不见怪(当然也有见怪的。如李纨便明言不喜妙玉)。如。栊翠庵论雨水。黛玉被妙玉"冷笑"为"大俗人"。"黛玉知他天性怪僻"。
这一类人。不分男女。说过女再说男。如蒋玉菡柳湘莲秦钟等人都是这一类。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09:18: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止"多红樓"三字是后人补写。"鑑是"两字也是后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07:07: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秦氏托梦。
首先。这梦不是真实的。只是梦。

作者在凤姐梦中借秦氏口所说家庙家塾两事。应是凤姐做为当家人该考虑到的。

凤姐与秦氏。交往甚厚。自然有时提及家务。不全是说"衷肠话儿"。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之所以梦。是因平时秦氏与凤姐提到过此两事。

又。这两项。本是宁荣二公所创制。
至于为什么秦氏托梦给凤姐。文本已有了。一是他正当家。二是"别人未必中用"。

作者写这一梦。其意一笔数用。
一是写足秦氏所以得老太太欢心的原因。"第一得意人"。
二是写出凤姐也不同凡响。听了这话"心中大快"。
三是写出祖宗基业无人继承。这两项根基之事都形同废弃了。
这正照应"裙钗一二可齐家"。
如考虑进秦氏太虚幻境身份。则此语与警幻对宝玉所言用意相通。即。警醒之意。
从这梦可知。或说怀疑。秦氏曾当家。或为当家候选人。
秦氏病后与凤姐说过。他也是争强好胜的。家人医生也提到过。

总之。这里突出的是"裙钗一二可齐家"。俩任事之能人。
但从整个故事谋篇布局来说。突出凤姐理丧。为后文家庙家塾(闹学堂二尤等)事张目。

这两项。可说是全没真正拿到日程上来。
闹学堂。弟子已不认真读书了。贾代儒也不称职。连贾政都能挑毛病。
凤姐上下其手牟私利。地点正在铁榄寺近邻水月庵。
二尤事。二马同槽等。事出铁槛寺守丧之时。国孝家孝两层孝。
再关联到秦氏丧事的越制之举。珍哥是不遗余力。
蓉哥本是监生。还买个五品。要不太监一个劲地要钱?敬老死。才赐个五品!

他家不是一般的越制。早该死。
整个的败家之相。无一例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07:34: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事多魔"。
来自佛语。指好事遭魔鬼侵扰。如宝玉烫了脸。马道婆的一番话。
"魔"字不宜迳改。

邓遂夫说甲戌本抄手一字不改地抄。错字也照抄。这没说错。
但他说这是因为抄手文化水平不高。这个不敢苟同。

偶因一着错,【甲戌侧批:妙极!盖女儿原不应私顾外人之谓。】便为人上人。【甲戌侧批:更妙!可知守礼俟命,终为饿莩。其调侃寓意不小。】【甲戌(靖藏眉批:从来只见集古集唐等句,未见集俗语者。)此又更奇之至!】

"着错"。甲戌本点改为"回顾"。
脂汇本未改。

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外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甲戌侧批:此亦奸雄必有之事。】等语。

甲戌本。"纂"点改为"改"。"且"点改为"外"。"而"点去。"属"点改为"势"。

脂汇本校作:
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改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甲戌侧批:此亦奸雄必有之事。】等语。

不校不乱。

120回本发现也不一样。
百度通行本:
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

吉林大学出版社:
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参了一本,说他貌似有才,性实狡猾,又题了一两件徇庇蠹役交结乡绅之事。

庚辰本第十三回有一条侧批:八字乃为上人之当铭于五里。
脂汇本为:"八字乃为上人者当铭于五衷"。

裡。裏。都是衣里。里衣。衣服的內层。《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裏 "。又。里面。与"外"相对。曹操诗:"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衷。内衣。引申为穿在里面。《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又。内心。内情。《左传》:"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

可知" 裏 "和"衷"都由"衣"而来。意思都与里面内里相关。
这个句子中。"铭于五衷"义长。牢记在心的意思。"裏"疑系错抄。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甲戌眉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靖藏署名:棠村。)】【庚辰眉批:可从此批。】【靖藏眉批:可从此批。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余大发慈悲也。叹叹!壬午季春。 笏叟。】

是甲戌本删去了庚辰本和靖藏本后面的批语?还是庚辰本和靖藏本后面的批语是在甲戌本九字批语之后加上的?

荣府世袭在老大赦老那里。老二政老哪来的世袭?
即便是"给"。据中秋诗一段。赦老会"给"环哥。不会"给"兰哥。环比兰长一辈。轮不到兰哥来世袭。
不论"给"谁。政老没资格发言。有赦老在呢。
兰哥文武双全。能诗能文能射圃。哈哈。这是两府中的新生力量。但辈分太低。世袭没他的事。只好致力科举。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6 12:20: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杜司勋牧》: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看钱钟书为杨绛《洗澡》代拟的七首诗。一查注解。倒看到许多红楼梦注脚。

钱钟书是治宋诗的。精于考训。
怀疑有点句句有典的西昆体作风。《围城》里嘲讽的董斜川。好像是他自况。
据杨绛说。这七首情诗。就是一段完整的爱情悲剧。

钱钟书"代拟无题七首":

1
纵说疏疏落落/仍看脉脉憧憧
那得心如荷叶/水珠转念无踪
2
风里孤蓬不自由/住应无益况难留
匆匆得晤先忧别/汲汲为欢转赚愁
雪被冰床仍永夜/云阶月地忽新秋
此情徐甲凭传语/成骨成灰恐未休
3
辜负垂杨绾转蓬/又看飞絮扑帘栊
春还不再逢油碧/天远应难寄泪红
炼石镇魂终欲起/煎胶续梦亦成空
依然院落溶溶月/怅绝星辰昨夜风
4
吴根越角别经时/道远徒吟我所思
咒笋不灵将变竹/折花虽晚未辞枝
佳期鹊报谩无准/芳信莺通圣得知
人事易迁心事在/依然一寸结千思
5
远来犯暑破功夫/风调依然意态殊
好梦零星难得整/深情掩敛忽如无
休凭后会孤今夕/纵卜他生失故吾
不分杏梁栖燕稳/偏惊塞雁起城乌
6
愁喉欲斮仍无着/春脚忘疲又却回
流水东西思不已/逝波昼夜老相催
梦魂长逐漫漫絮/身骨终拚寸寸灰
底事司勋甘刻意/此心忍死最堪哀
7
少年绮习欲都刊/聊作空花撩眼看
魂即真销能几剩/血难久热故应寒
独醒徒负甘同梦/长恨还缘觅短欢
此日茶烟禅榻畔/将心不必乞人安

不解处在第4首。用了两个"思"字在韵脚处。后"思"疑系"丝"误。
有人解说。"碧"字为"壁"典。"油壁"。此处借对"红”。"泪红"。可以不用改作"碧"。
不妥。这里应是油"碧"。碧油油春色。"香车油壁"固然是典故。不及迳写春色直接与"泪红"成对。

葬花吟。桃花行。柳絮词。等等。正是李商隐杜牧的"刻意伤春复伤别"。

宝钗掣的签。句子出自宋人秦观"南乡子"。
妙手写徽真。
水翦双眸点绛唇。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
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
谁记当年翠黛颦。
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
任是无情也动人。
这个秦观。正是秦可卿房中对联的作者"秦太虚"。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笼人是酒香。

探春签。出自唐人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李纨的签。出自宋人王琪"梅"。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湘云的签。出自宋人苏轼《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麝月签。出自宋人王琪"暮春游小园"。
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醾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香菱签。出自宋人朱淑真"借春"。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黛玉签。出自宋人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袭人签。出自宋人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朱淑真有《断肠集》。宋人魏仲恭有《断肠集序》。
87版《红楼梦》中香菱就看《断肠集》。

从"武陵别景"。到"怕有渔郎来问津"。作者对袭人有不满之意?说他也是如秦人避祸?
袭人没被抄。但不能就此说他避祸吧?引诗有避祸的意思。

"瑶池仙品"。得贵婿。

李纨。老梅"霜晓寒姿"。他是一惯地置身事外。明哲保身。

史湘云。"香梦沉酣"。"海棠春睡"。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春光易逝。高烧红烛也留不住。
怡红院里"蕉棠两植"。有个清客题为"崇光泛彩"。和这引诗正搭。宝玉说。漏了一个。不好。
所以有人探佚为。宝玉湘云后来白头到毛。"白首双星"。此说不足取。根本与作者设定的框架不合。
脂批可参考。但脂批本身也是"背面敷粉"。"里外皆有喻"。

麝月。"韶华胜极"。泰极即否。他是看到了最后"花事了"败落萧条的。
所以宝玉不讲解这个。

黛玉的旨在"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风露清愁"。该是秋景吧?莫怨东风不便。这该是木芙蓉?
唐人陆龟蒙"芙蓉"。
闲吟鲍照赋。更起屈平愁。
莫引西风动。红衣不耐秋。
关于王安石和欧阳修的咏王昭君。在五美吟回宝钗也提到过。
黛玉祭完父母后。自怜身世。写了五美吟。
"天气尚长"。秋天。
宝钗的定论是"善翻古意"。"别开生面"。
旨在"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黛玉五美吟。和欧阳修王安石的咏昭君诗勾着。只用"莫怨东风当自嗟"。隐去了"红颜胜人多薄命"这主调。
互文见义。
引用法。如香菱的。只说"连理枝头花正开"。其实说的是"妒花风雨便相催"。
藏头露尾。深入浅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09:41: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5-8-18 09:43 编辑

红楼诗句闲探。

举个唐多令牌子。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林黛玉: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毬。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化用借用之处。一目了然。连韵脚都同部。
六十字。上下片对称。各四平韵。
吴文英这个属变体。不雨也飕飕。混成。没法或不舍得减去一字。只好带了衬字。创了个变体。黛玉就不了。按正格。
有了好句子。宁愿破格。
只要衬字的平仄不影响节奏。即衬字不在节奏点上。完全可以。
不以词害意。但不宜多见。

另如芦雪广联诗。
黛玉。无风仍脉脉。
宝琴。不雨亦潇潇。
(吴文英。不雨也飕飕。)

另。黛玉好用叠字?前面他刚出了"斜风仍故故"。宝玉对的"清梦转聊聊"。

<第三十一回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意思是因麒麟而引起了下回中林黛玉对宝湘二人之“聚”的疑心(即如今所谓性嫉妒),故有宝玉“你放心”(即如今“我爱你”)三个字出口。用典卓文君《白头吟》“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 >

< 卫若兰:【伪清】之喻意。若蓝者,青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红楼作者眼里,满清自然是【伪朝】。
陈也俊:【陈】指过去,【陈也俊】喻意“曾经也是俊杰”!影射的是明朝降清人士。>

< 【绛珠草】:
一寓仙界神话中的绛树珠树,【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之《红楼梦》作者石头(朱明子民,明遗民);
二寓凡间的琅玕碧珠(绿珠),石崇的爱妾!喻意朱明崇祯皇帝的生死追随者!
作者石头是朱明崇祯遗民,始终站在崇祯及其三位皇子立场上!>

一段是文内逻辑。
包括文本脂批的深入。和典故考证。
二段三段是索隐逻辑。
这个包括史实索隐。和谐音。
当然。都有考证。史。典。小学训诂。都属考证。

一句话:
80文本内逻辑自洽。要啥有啥。
细读80。包括脂批。
远离三大死结和各种探佚。

续书。早就有了多种了。
现在能见到哪怕是民*国刊本抄本。也是宝。
但有一件:任何一种之中。80是恒定不变的。
另一件:
早期本子。无署名。
这就用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嘲讽无视了三大死结和各种探佚续书。

说这书当时是禁*书。此说纯属扯淡。朝野多有寓目者。且都明言放胆评论。
至少此书未遭文字之狱。

俞达。字吟香,号慕真山人。
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公元?年至一八八四年)一名宗骏。生年不详,卒于清德宗光绪十年。与邹弢为患难交。中年颇作冶游。后欲潜隐,而世事牵缠,遽难摆脱。光绪十年初夏,以风疾暴亡。达著有《青楼梦》六十四回,写吴中娼女,以慧眼识英雄于未遇之时,以嘲公卿大夫之盲目。所著尚有《醉红轩笔话》、《吴门百艳图》、《醉红轩诗稿》、《花间棒》、《吴中考古录》及《闲鸥集》等。

对照这两"梦"。如:
当窗压竹枝。
宝琴吟完,陆丽春吟云:
花飞缘冷结,
爱卿听了,道:“丽春姊姊这句,与《石头记》上意思相同,不胜佳妙。”丽春道:“我正想着《石头记》上这句‘花缘经冷结’,所以有此一句。”
张飞鸿听了道:“我也来抄他一句。”便云:
色洁与霜宜。
爱卿道:“好好好,抄得一些看不出。如今那位姐姐来了?”
郑素卿道:“我来,我来。"

"花飞缘冷结"。
红楼梦50回。湘云出句"花缘经冷结"。探春联作"色岂畏霜凋"。
周汝昌周汇本校为"绪"。"花缘经冷绪"。
岳簏书社脂汇本校为"聚"。"花缘经冷聚"。
不校不乱。
绪。算是形近而误。聚。可就相去远了。
张飞鸿"色洁与霜宜"。正是照抄探春"色岂畏霜凋"。

可以看见后人或今人的肤浅无知了。
典故。永远是个绕不过改不了的铁门槛。

程高补也好续也好。在传播上是有功的。
但。反对张庆善说的40没有改80的思想性的论断。
几年都考不上。这书一出。二出(甲乙本)。他高中了。。。

红学会。自取其辱。怨不得别人。
可以撰文就具体细节大目反对刘心武。但不能说刘心武"误导"了少男少女。
我也夸大下。红学会出的东西。被各种红楼梦爱好(研究)者批得体无完肤。算不算"误导"少男少女?

我只不同意他废太子秦氏以及探佚。
但对他别的大部分分析考证都赞同。

开头甄士隐事。
一个完整的小红楼梦。
部分和整体路数一致。
全息论。如每一卦和整部易的关系。部分即整体。

我们是否应该提出这样的问题:
刘心武先生说秦可卿是废太子的女儿有根据吗?
(这个。我也不赞成。无史为证。或说史料不支持。)
研究《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秦可卿能成为一门“学”吗?
(这个可以成为"红学"的一个分支。完全可以侧重研究书中某一部分。成"学"。)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还是曹雪芹的自传或是一部隐去的“秘史”?
(这个。是个问题。请问张先生或红学会等学术团体怎么定位?)
我们应该怎样解读《红楼梦》?
(这个。太泛了。况且。这应是红学会等学术团体做出表率的。某个人来回应这问题。不免会得到对刘心武"秦学"的致疑"。)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中华民族引之为骄傲的伟大文学名著?
(这更泛泛之论了。)
我以为这样的讨论才有学术上的意义。
(我以为。立足于实用的一切讨论才有学术上的意义。)
一一节选张庆善给郑铁生 《刘心武"红学"之疑》 作的序。()内是我个人看法。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能靠想当然。
这想当然。不是做学术的态度。
写小说行。做学术却不行。

皇族谱系一清二楚。
死了。赶走。出嗣。处死。幽禁。。。
一切都有实录。
人家几个男女孩子。始末都一清二楚。即使无卒年也有生年。
他想不说。藏。都不能。
各种实录。皇家的。异族的。在野的。。藏无可藏。
不是超生游击队。

省亲时。"曲柄七凤黄金伞"。这个是乾隆时才有的。
证据呢?
我对刘心武只这一个问题。这是完全可以用史料证实的。否则便成了臆度。

说是乾隆时才有的。
史料呢?
什么史料证明乾隆时有这个?
没史料证明。便不能断言这种伞(仪仗)"只乾隆时才有"。
这和"伞是什么年代都有的"无关。
注意这是皇家制度。是仪仗。
起居注。实录。等。都有记载。司礼监必有记载。
我没否定也没肯定。
只问史料呢?
没史料。便是猜测。年头不对。也考不准红。
这还没考虑上后人窜改这伞的形制描写。
我问文字记载。皇家史料记载很清楚的。
哪一年改制?谁的奏议? 谁批准的?
由一个图。肯定不了只能乾隆时才有。且。乾隆五十八年执政。元妃哪一年省亲?
你一个含混不清的"乾隆年间"。。。

请出具相关史料。
否则请不要信口玩想当然了。

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隐隐鼓乐之声。一对对凤龙旌,稚雉羽宫扇,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 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执事太监捧着香巾、绣帕、漱盂、拂尘等物。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鹅黄绣凤銮舆,缓缓行来。贾母等连忙跪下。

<叙述元妃“然后是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
曲盖,即古时仪仗用的曲柄伞,历代多沿袭此制。
《清史稿·一○五·舆服制四》则多次载述“九龙曲柄黄盖”。在贵妃仪仗中,亦提及“七凤金黄曲柄盖”等。 有历史专家考证,皇室权威的象征“黄金伞”,从乾隆朝十三年改制时贵妃才创设有“曲柄 七凤金黄伞”。
据 《雍正会典》 记载 , 清初到雍正朝 皇贵妃 、 贵妃所用者为“红缎七凤曲柄伞” , 皇贵妃 、贵 妃使用的伞盖为金黄*色, 典故 是乾隆十 三 年以后 。其中,庚辰本和程本系列是“ 曲柄 七凤 金黄伞 ”,只有己卯本“ 金黄”两字颠倒了, 为“ 曲柄七凤 黄金伞 ”。应为讹误。>

贾敬是哪一科进士?
脂本为"乙卯"科进士。程本为"丙辰"科。
正科会试中进士。只能是丑辰未戌四个科。何来卯科?
公元1784年梦觉主人甲辰本把"乙卯"科改为了"丙辰"科。程本沿用。
但。贾敬死后白衣无功于国赐五品便不通了。

≤ 清朝与明朝一样,选取官员实行科举取士。
科举分三个等次,初级为“童试”,取中者为“秀才”;中级为“乡试”,取中者为“举人”;高级为“会试”(中试者叫做“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也叫“廷试”,皇帝亲自出廷取士),取中者为“进士”。“殿试”取中者又分三甲,泛称“进士”。 清朝从顺治三年( 1646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共举行会试、殿试112科,产生状元114名。
正科进士会试中式的年份应为 “丑、辰、未、戌”年。由此可见,“进士” 不存在 “卯科”年中式的会试考的。 我们查所有清代科举会试的历史,从顺治三年到程本刊布的乾隆五十七年之前,不论恩科或正科,实际确实都不存在所谓的 “乙卯科进士”,只有“丙辰科进士”。 又如, 纳兰性德 (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纳兰氏, 后为避太子讳始改性德,于康熙十五年丙辰( 1676年)二十二岁时参加了殿试,得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从乾隆六十年以后才真正有乙卯科进士,如高鹗就是乾隆六十年( 1795)乙卯科进士。
对照万年历,契合小说背景“丙辰科”的只有两个年份: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或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其上为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和往下1791年程本出现前,都不合乎红楼背景。>
这是局限于清代。
明代呢?
成书于乾隆年间说。是这样的。

查邓洪波彭明哲龚抗云《中国历代状元殿试卷》。乾隆六十年(1795年)乙卯恩科状元是浙江归安人王以衔。本科为乾隆禅位嘉庆之恩科。进士共110人。

红楼梦。三教合一。
三教中的利弊。作者是一分为二地批判与支持的。各种因缘都分析得很清楚。该骂的骂。该赞的赞。
而不是自居某一教派去"对抗"别的教派。作者不搞这种脸谱化的简单区分。而厚此薄彼。
诸子学术。包括后来的佛学。以及各种宗教。都是应机对境经世济人的。至于流变中产生的各种偏弊现象。正是作者所批判的。
三教中。各有利弊。要区分开来讨论的。而不是简单地一棍子打死某一"教"。
宗教。教化。治理。学术。以及所谓的世俗等等。其间千丝万缕。不宜快刀斩乱麻搞一刀切。

如贾敬服食玄门(道教)金丹而死。但无论如何不能就此否定道教或道家学术。
其余宗教同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07:3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月庵净虚是女。
秦氏死时。做消灾洗孽平安水陆道场的僧录司万虚道录司叶生。应是男。
铁槛寺色空是男是女?
葬二姐三姐时的时觉是男是女?

看空不必死。如柳湘莲。如预言的宝玉。如惜春。如芳官等几个戏子。如甄士隐。
瑞珠自尽。正是执于无明。尚在梦中。

元春。不好说。猜判词和曲子呗。
网上不少解的。比如从凤姐夺锦梦解。
我更偏向于太监们来"借"钱。
如说夏太监来借是因龙禁尉的事。那周太监就应不是这事了。肯定宫里元妃有事曾仰仗过太监。太监便来要好处。这也只是猜测。即使真有事。也不会明写的。
且不说虎兕典故。
虎兕有争斗的可能性。虎兔没什么争斗可能。
虎兔。后40给整成干支时间概念。则元妃之死只是病死了。
但画面的"弓"。好象不只谐"宫"音。好像也有兵战斗争之意。
这与曲子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就有点关切了。
"须要退步抽身早"。更有预警之意。
四十几岁。正当年。。。

李纨。字宫裁。公正的裁判。
每次诸钗雅会。都是他从公裁决的诗词优劣。大家也服他。
另。貌似诸钗们只他有字。黛玉的"颦颦"是宝玉起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05:51: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5-8-22 22:44 编辑

抽象不出来。概括不出来。始终只是梦中人。警幻说。“痴儿竟尚未悟”。
对不起作者具有“龙象之力”的“苦海慈航”之心。

政老说宝玉。“将来色鬼无移了”。
琏哥说宝玉。“定是此人无移了”。
“无移”。口气比“无疑”要硬。不宜改“无移”为“无疑”。

第68回。十几处”少不得”三字。

宝玉幻境惊梦。大叫"可卿救我”。秦氏纳闷。"我的小名这里从没人知道的他如何知道在梦里叫出来”。
秦氏“小名唤可卿”。他大名叫什么?

尤二姐尤三姐是亲姊妹俩。随娘改嫁。和尤氏不同母。
三姊妹中尤氏老大。
如果"二姐"三姐"是其本名(无论大名小名)。则尤氏便是"大姐"了?
但这个于文本无征。
先生为大。
记得有人喊过黛玉为“大姑娘"或"林大姑娘"?同理。宝钗也大可喊为"薛大姑娘"。和宝琴为大小薛。巧姐喊为“大姐儿”。如“薛大傻子"。“薛大哥”。“邢大舅”。“大老爷“。贾政提到的“二阮(大小阮)”。
如果尤氏三姊妹有血缘关系。尤氏不会不理而任由二姐进门。蓉哥也不敢给琏哥出主意。
“二姐”“三姐”。应该是“尤老安人”改嫁到尤氏家之后。而从尤氏这大女儿开始论起的。至于大名。略去了。还是只从贾府中人论起。总不能说”尤氏二”“尤氏三”。

诗若长城。四境独守。
学如大海。百流兼归。
文本一开始。脂批有云。“自占地步“!
四境独守。如同身处四战之地。别给任何一方有可乘之机。学术理论才有可能站得住。仅仅是有可能!

一服从
二命令
三休了(完蛋)
凤姐一生。 命令。凤姐一管两府(可卿丧事)便提到了。 "威重令行"。
深点说。 一从(从某某开始)凤姐掌权。整个局势的衰败(休)便开始了。 当然了。具体事件体现。还在二尤事件。可合参可卿丧事中铁槛寺弄权。二尤事件也是起始于贾敬丧事中。也与铁槛寺有关。 另。可卿判词同时提到敬字宁字。 另。三姐认识柳湘莲。也起始于东府?

补充下。
“一从”。第68回。凤姐去小花枝巷见二姐。”凤姐上座。尤二姐命丫鬟拿褥子来。便行礼说。奴家年轻。一从到了这里之时。皆系家母和家姐商议主张”。
“二令”。第68回。风姐连下两次命令。“凤姐都一一尽知原委便封了张二十两银子与旺儿悄悄命他将张华勾来养活”。“凤姐又差了庆儿暗中打听告了起来便忙将王信唤来告诉他此事命他托察院只虚张声势警唬而已又拿了三百银子与他去打点”。
三“休”。第68回。凤姐“揉搓”尤氏。“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给我休书我就走路”。”只给我一纸休书我即刻就走”。

如果从大点框架说。三休。出在三回书中。
第67回。兴儿对凤姐复述贾珍的话。“珍大爷笑道这算什么大事交给我便说那张姓小子本是个穷苦破落户那能见得多给他几两银子叫他写张退亲的休书就完了”。(这一回异文太多)
第68回。“给我休书我就走路”。”只给我一纸休书我即刻就走”。(这算一“休”)
第69回。”没人要的你拣了来还不休了再寻好的”。

三姐认识柳湘莲。在“五年前”。“妈和我们到那里与老娘拜寿他家请了一起串客里头有个作小生的叫作柳湘莲他看上了如今要是他才嫁”。


红。丝工。
纺织工人。
樓。木串一女。
夢。傍晚偷萝卜。
红楼梦。即。一女纺织工傍晚偷了一木头串萝卜。
刘姥姥说。一个萝卜一头蒜。
“这是全书大关键”。
脂也没看见!
(我也会扯。笑笑算了。)

典故永远是绕不过的铁门槛。。
各种素隐考证的结果。汇拢来。都和文本表面意思或其典故逻辑一致。故此能双关谐隐。
因为文本表面故事自成逻辑。脂批所谓表里皆有寓也。
影视剧就是演的表面故事。
如佛经中的譬喻部分。
索隐考证出来的内容。也是譬喻部分。
如。考索出秘史。
看了这秘史。然后的体悟。才是真义。

这个逻辑。来自第一回。
“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
空空道人终于听懂了石头的话。才抄了去。问世传奇。
因为作者“自占地步自首荒唐”。所以。不被查禁。
如有干犯律令之处。空空道人也不敢抄去问世传奇。
逻辑很严谨。
但凡有涉及官家处。必为官家开脱。称功颂德。
如葫芦庙起火。“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
第二回。雨村被革。”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
至于“皇上因恤先臣”云云。多了去了。
冷子兴笑雨村进士出身也不通一段。从几个方面论证了贾府必败。
紧接着雨村大仁大恶论一段。突出了宝玉一类。
根。还在第一回。好了歌及其解。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五回。太虚梦。判词册子。大致上。即所谓“情榜”。
这个梦。行文结构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疑是“后文”之总结前移。穿插在这里。总写诸钗终生。
刘姥姥事。故事开始。

前五回。这么古怪。就这。只为了介绍作书原因。手段方法。“木石前盟”。以及所有人物事件的大框架。
比如玉黛钗三人的纠缠。在第五回开头。便给出了总框架。
这笔法。后文也用过几次。如遣散十二官。丫头。下人闹*事。抄检。等等。也是提前总说。又具体分说的。

总之。部分即总体。
看了第一回的甄贾之事。全部都有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三生石。出自“甘泽谣”。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这个性。即空性。
三生石畔。绛珠草得雨露之惠。又幻形入世。还泪报恩。怎么变。怎么异。空性不变长存。不在于风和月。与风月无关。
木石前盟。前世今生。
灵河。即恒河。佛法常以这河的沙子数打比方。恒沙数。

三教合一。
放春山。放开春情之山。遣香洞。派遣芳香之洞。离恨天。如字。灌愁海。如字。太虚幻境。如字。虚幻不实。他又要警醒迷幻之人。故此叫警幻。他这其实还有个殿。叫空灵殿。僧道说的。唯空而能灵。是为空灵。
这些字。三教义理合一。如那些仙姑名。有僧有道。
布散相思。即派遣怀春的芳香(女)下凡历幻。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06:22: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诗人蔡京《咏子规》:
千年冤魄化为禽,永逐悲风叫远林。
愁血滴花春艳死,月明飘浪冷光沉。
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
肠断楚词归不得,剑门迢递蜀江深。

明末诗人陈子龙《春日早起》: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柳如是陈子龙。气节都行。钱谦益就垃圾了。如吕布。两世为人(两截人)。三姓家奴。这种人。向来为正直忠贞者所不耻。但他文采好。一时文(诗)坛领袖。那又怎么?
红楼梦里文采比他强的多了去了。像那种软骨头。林晴湘探凤们直接就啐死他。
还记得写诗要咏太极图么?钗们立即就嘲笑。
写个屁。不过是拿易经的话填凑。这是笑话雍正们。有个咏太极图的诗文之集。

书里明清双写。不是写明也不是写清。
有明遗老。有清新贵。
所以那些只说清只说明的。统绕是垃圾。无一例外。
说乾隆年间事。更笑掉大牙。明明有很很很多明事。怎会是说乾隆?
同理。说明的。也是。明明有很很很多清事。怎会是说崇祯?
他们犯了什么病。才这样?
答曰。文本不通。逻辑混乱。
明知是有双关法。谐音法。有明有清等等。却非要只解其中一面。还号为正解。
明明看见了警幻那梦。还要去分真假。偏不去提炼总结。
张庆善。红学会长。一面说刘心武秦学不行。一面去搞自传或秘史的分析。这不五十步笑百步。一丘之狐狸?还有脸给人作序讨伐刘心武?
这都犯的同一病。
都不看文本。都去研究书外书。编故事。
捧清论的。抹去明的痕迹。反之。抹去清。
周汝昌校本。不提明。刘心武走得更远。编个废太子女。
这都无根之论。于史无征。属编故事。

从行文文气来看。”慧纹”这一段明显不合。隔断了文气。
(“唐宋元明”四字连用出自这段。周汝昌校本没“明”字。120回本无此段。)


铁岭会议。
这个曾一度想批驳。 现在想来。没那必要。
为一个史无其人的曹雪芹徒增毫无意义的笔墨官司。殊为无聊。还是看80文本的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07:29: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5-8-23 10:44 编辑

秦人旧舍稻香村。这些都隐居一类。即“归农之意”。属道家。
儒家(名教)的极致便是回归道家。
道家与道教不是一回事。历代以来。这都讲解得泛滥了。不赘。

芙蓉女儿诔。便是总写所有女儿的。
以男写女以女写男。这都不是什么天大的秘密。双关谐隐是作者常用手法。
林(秦)之孝两口子。“一个天聋一个地哑”。正是“避世”之象。

<人们一直都认为,《红楼梦》第5回的诗和判词说的是“金陵十二钗”的不同命运。而事实上,“金陵十二钗”是指一个人,所有的诗和判词都是“咏叹一人”,这在《红楼梦》第5回其实也说了。>
这个不奇怪。可参女儿诔。

<乾隆的时候,“秦”和“林”已是谐音字,姓“秦”也可以是姓“林”,反之亦然。在有的版本上,曹雪芹有时把“林之孝”写成“秦之孝”,其实,“林之孝”和“秦之孝”是同一个人。红学家们对此好像没有什么争议。>
“林”和“秦”。《平水韵》中本就近音。一个下平十二侵一个上平十一真。是“谐音字”。却不是始自乾隆时。直到嘉庆间戈载《词林正韵》。“林”字韵也是独用。而不与”秦”字韵相混为“谐音字”。不同的姓氏。

关于“秦氏引梦秦氏出梦”。
梦中金陵十二(正)钗。是暗寓自秦至清十二朝。秦。两汉。两晋。隋。唐。两宋。元。明。清。余者(又次之)诸朝只有算在副册又副册了。
秦可卿。秦克清。
真不愿弄这些。宁愿去看*中*国文化和人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20:02: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5-8-24 05:11 编辑

满文。
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字母数目和形体与蒙古文字母大致相同。历时三十余年。俗称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
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令达海(1594—1632)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达海利用在字母旁加圈加点。改变某些字母的形体。增加新字母等方法。表达原来不能区分的语音。规范了词形。并改进了拼写方法。创制了专门拼写外来音的字母。改进后的满文有了比较完善的字母体系和拼写法。具有区别于蒙古文字母的明显特征。俗称有圈点满文。
另。还有一种满文篆体。是参照汉文篆书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创制的。共32种字体。依笔画特征命名。如璎珞篆。龙书。
满文自左而右直写。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专门拼写外来音的字母。基本笔画有。字头。字牙。字圈。字点。字尾。两种不同方向的撇和连接字母的竖线。。。

康熙二年始。顺序九十年左右。即所谓“三劫”。大致这段时间。
终结地在“北邙山”。即墓地。

其实就是变着法往里隐史实。借以说现实“当下”。
所以。知道了“典故(故典)”。只是第一步。再印证到那个“当下”。算第二步。这一步可有可无。因为典故已说明问题了。第二步也只是和第一步“合并同类项”。得出第三步。人情世事文化风俗人性品德等等的不易之理。

李贽。嘉靖举人。
万斯同。连举人也不是。布衣终生。

贾代化。贾代僐。贾代修。贾代儒。
化僐修儒。
这个“僐”。才合范字。
字义是。故意摆出讨人喜欢的姿态。
甲戌本错抄成“善”。且不说意义不合。单从起名范字从字看。也与代化代儒代修弟兄们不类。

范字。明代已具备很严谨的体系。不再像王羲之王献之那样了。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4 20:30: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绍祖。色空。空空道人。
这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易名情僧。
作者为孙悟空。
<还有石头呢!孙悟空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吧?这个石头就是石头记的由来!孙悟空当了唐僧的徒弟,这就是“情僧”。孙悟空的金箍棒可大可小,可以塞在耳朵里,贾宝玉的玉也可大可小,出生时含在嘴里。傻大姐看到妖精打架,妖精肯定跟孙悟空有关。蒋玉菡可能就是铁扇公主。哎呀呀,太多了!太多了!(余少平)>
94。
猴儿尿。猴戏。白马驮唐僧。太多了。
大圣。灵性已通。上知五千年。下知五千年。当然。也许更多。
过去史。知道。未来史。也知道。
筋斗云。匪夷所思。非同小可。去的地方也多。如宝琴。什么真真国。女儿国。自鸣钟。自行船。因此。世界各地方言。都知道。什么福朗西斯。依弗那。珍珠。玛瑙。琥珀。鲛绡。。。
又已成佛作祖。自然佛法淹通。好事多魔。万境归空。
第19回。《孙悟空大闹天宫》。本色出演。自传纪事。
一笑。

杨妃对飞燕。
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有不少人对这一回目不满。如周汝昌汇校本云:“杨妃飞燕字样甚俗。不可无疑。藤花榭本飞燕二字空白。必非无故。此等文笔。恐非出芹手”。

先说下这回脂批所谓“葬花吟”中的一个字。“闺中女儿惜春暮”的“暮”。甲戌本作“暮”。周汇本作“莫”。注云:“莫。原笔。同暮”。
查甲骨金文等。“暮”为“莫”。至少至王羲之羊欣。已写作“暮”。怀素褚遂良苏轼黄庭坚也写作“暮”。
“莫”是“暮”的本字。如《诗经周颂臣工》:“维莫之春”。
周汝昌所推崇的甲戌本既已如此写了。周氏又何来 “莫。原笔。同暮”呢?

杨妃。不用说了。文本中有过明言。比作杨玉环。飞燕。自然指赵飞燕。因此。周汝昌批为“甚俗”。
且不说将宝钗比作杨贵妃俗不俗。很有些人将黛玉比作了赵飞燕。如探佚为黛玉后来有嫁与北静王等人。
但这是不可能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探春让李纨打黛玉。“李纨笑道人家不得贵婿反挨打我也不忍的”。
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取两人肥瘦之比。也不究竟。
不止是黛玉泣残红。也是“飞燕”泣残红。不止是宝钗戏彩蝶。也是”杨妃(飞)”戏彩蝶。杨。指柳絮。
双关。
这是暮春四月。“桃羞杏让燕妒莺惭”的诸钗丫环们刚进园子。可与后文“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一回同看。
“时值暮春之际”。“莺愁蝶倦晚芳时”。
“柳花飘舞”。“鹃啼燕妒”。“蜂围蝶阵乱纷纷”。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桃花行”不用说。也是说的落花。“落红成阵”。虽是初春。黛玉却有伤春之感。

宝钗扑蝶。“穿花渡柳”。这个“柳”。即“杨柳依依”之“杨柳”。也就是“百步穿杨”之”杨”。“杨妃”谐“杨(柳絮。杨花。柳花)飞”。
燕子。双关了。“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又照顾到赵飞燕林黛玉之瘦。

湘云说”莫使春光归去”。黛玉说”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探春说”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总之。如宝琴所说。“三春事业付东风”。“偏是离人恨重”。宝钗说“任他随聚随分”。”韶华”“本无根”。

花魂与鸟魂齐断。谶词和诗词双关。

写黛玉。几次提到燕子。燕子。古称玄鸟。算是很早的图腾了。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礼记·月令》:“仲春三月。玄鸟至”。郑玄注:“玄鸟燕也”。
凤凰就有燕子的影子。

凤凰。典出《尚书·虞书·益稷第五》。大禹治水成功。举行庆典。夔龙主持音乐。“萧韶九成。凤皇来仪”。
《庄子》说凤凰以练实(竹实)为食。潇湘馆(有凤来仪)就有许多竹子。后来此地归潇湘妃子黛玉居住。既因黛玉为“人中之凤”。又因黛玉常哭。故此脂砚斋批为:“果然。妙在双关暗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04:53: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达是基本的要求。平仄是必要局限的。否则不合律。这也是基本的要求。诸钗们诗词。都是合律的。关键在意境。
前面好像说过了。宝黛对香菱的诗词教诲。是两种文化现象。说是两种。其实相通。

不论作者有没有入清代(甚至康熙朝乾隆朝)。都不应用“善”字。而应用”僐”字。这才与取名的范字从字标准相合。
由检由校。允祯允禟。弘……
文本中已提到贾敏贾政贾敬等人了。更有薛蟠薛蝌(无论这是蚪或虯)。说明作者是知道这些规范的。
这些。其实与昭穆制度相关。
如果作者已入清代(甚至康熙朝乾隆朝)。似乎更不宜迳直用“善”。即使没有文网。三避讳也是要注意的。这算儒林常识吧。

早就有这些现象。但不如明清时规范。
如王安石王定国。隐义是。安定国家之柱石。
如苏轼(子瞻)苏辙(子由)。凭轼方能望远(观瞻)。依辙方能借鉴(因由)。

所以。取其意而不取其实。得其意足矣。如《易》。说一事一事不是。说一物一物不是。只在于其意而已矣。乾。天乎?龙乎?马乎?健乎?刚乎?全是全不是。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同理。“如来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必要能断灭心中如金似刚的成见(无明)。才能得见真如实相(空)。同时。说明这经*文的不可移易之重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23:25: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5-8-25 23:28 编辑

第70回。宝琴西江月词有云:“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扬州梅花岭下史公(史可法)祠有张尔荩撰陈光含书一联: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探春宝琴。台*湾郑成功一派。黛玉宝玉。南明一派。湘云。清人。
所以。汉人之间交好。只要涉及满汉。湘云就不在场。在场必有争锋。
这仅是其中一层。
湘黛联诗。就是例子之一。还有两人不合。却又睡在一起。。。
汉人。秉乘汉族传统文化。满人当然另一样。降将降臣们。又一样。
有120回本。“梅花”作“梨花“。
蒋士铨。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有“梅花岭吊史阁部”:
号令难安四镇强,甘同马革自沉湘。
生无君相生南国,死有衣冠葬北邙。
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
九原若遇左忠毅,相向留都哭战场。

晴雯和宝玉只在一起五年零八个月。为什么?
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日(1661年2月7日)小康熙登基。到康熙八年(1696年)五月。废除辅臣。归政。共八年零五个月。

巧姐为什么七月初七生日?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康熙在太和殿举行亲政大典。鳌拜排除其余顾命大臣。
所以凤姐说生日不好。

僧道对士隐说三劫后北邙山见。脂批只说了个三劫是九十年。
北邙山。就是墓地。
康熙60年+雍正13年+乾隆27年=90年。

“双悬日月照乾坤”。
典出李白诗。“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其实。这里用的是实典。写雍正办年羹尧。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上贺表时一时疏忽。将“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不是办事粗心之人。这次是故意的。并认为他“自恃有功显露不敬之意”。一连串的贬革调任。以俯从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其职。九月。捕拿押送至京会审。十二月。议政大臣审判结果是。开列年羹尧92款大罪。请旨立正典刑。最终赐其狱中自裁。

康熙二十六年。明珠对即将回乡探母的李光地说。“事势有变。江浙人可畏(郭琇山东人。徐乾学江南昆山人。高士奇浙江钱塘人)。不久我亦危险。无所逃避”。
冬。康熙谒陵。于成龙说。当今官已被明珠和余国柱卖完了。不信派亲信去查各省布政司库银。若有不亏空者。便是臣妄言。
康熙又从高士奇那得到证明。说。他们比四辅臣如何?
高士奇徐乾学密谋起草参劾疏稿。先呈御览。于康熙二十七年二月交由佥都御史郭琇参明珠八大罪状。于是。革去明珠大学士职务。授为内大臣。同党同时革职的有。余国柱。科尔坤。佛伦等人。

明珠为何“连结党羽(八大罪状之一)”?
和宝玉的“反理学”有直接关系。
康熙崇尚理学。用以改变满族贵族缺少文化素养的武夫形象。并作为统治汉人的思想武器。身边不少理学名臣。熊赐履。李光地。汤斌。
明珠自然也要注意与理学名臣搞好关系。“好书画。凡其居处。无不锦卷牙签。充满庭宇。时人有比邺架者。亦一时之盛也”。其子。即纳兰容若。在徐乾学帮助下。编印《通志堂经释》。俨然以宿儒自居。
其时。各理学名臣之间。门户之见甚深。时相攻讦。
明珠。“则务谦和。轻财好施。以招徕新进。异己者以阴谋陷之”。
徐乾学曾请李光地引见明珠。重新起用熊赐履。明珠说。你报师恩很好。但他未必对你好。他对皇上说你学问好。其他都不好。徐乾学怀恨而别。后来。与索额图联合。索额图熊赐履重归于好。明珠余国柱很惧怕。阴谋陷害熊赐履。
康熙二十四年。江宁巡抚余国柱告诉继任巡抚汤斌。朝庭蠲免江南赋税。乃明珠尽力促成。意欲勒索。遭到汤斌拒绝。考核官员时。外任官员向明珠馈送金银者络绎不绝。
康熙二十五年。按察使于成龙与靳辅争论治河方案。朝臣均仰明珠鼻息而支持靳辅。汤斌则陈诉勘查结果而支持于成龙。明珠余国柱曾奏:汤斌有诽谤皇帝之语。建议罢免。未果。
时人认为。“明珠国柱辈嫉斌甚。微上厚斌。前途难料”。
汤死后。徐又激其门生郭琇弹劾明珠国柱。在徐高策划下。明珠降职。
明珠本为亲近理学名臣。因学派纠纷。反而使他受了牵累。失去了左右朝政的地位。

乾隆笑说红楼梦是明珠家事。可能就是指这个缘起。
宝玉(纳兰容若)不喜与言缙绅冠带。所谓”反理学”。有由然也。

在林如海托政老帮雨村跑官一段。孙桐生有段批语:
“予闻之故老云。贾政指明珠而言。雨村指高江村。盖江村未遇时。因明珠之仆以进身。旋膺奇福。擢显秩。及纳兰执(热?)败。反推井而下石焉。玩此光景。则宝石之为容若无疑。请以质之知人论世者。同治丙寅季冬月左绵痴道人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6 11:15: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5-8-26 19:37 编辑

第70回。宝琴西江月词有云:“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扬州梅花岭下史公(史可法)祠有张尔荩撰陈光含书一联: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探春宝琴。台*湾郑成功一派。黛玉宝玉。南明一派。湘云。清人。
所以。汉人之间交好。只要涉及满汉。湘云就不在场。在场必有争锋。
这仅是其中一层。
湘黛联诗。就是例子之一。还有两人不合。却又睡在一起。。。
汉人。秉承汉族传统文化。满人当然另一样。降将降臣们。又一样。
有120回本。“梅花”作“梨花“。
蒋士铨。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有“梅花岭吊史阁部”:
号令难安四镇强,甘同马革自沉湘。
生无君相生南国,死有衣冠葬北邙。
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
九原若遇左忠毅,相向留都哭战场。

晴雯和宝玉只在一起五年零八个月。为什么?
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日(1661年2月7日)小康熙登基。到康熙八年(1696年)五月。废除辅臣。归政。共八年零五个月。

巧姐为什么七月初七生日?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康熙在太和殿举行亲政大典。鳌拜排除其余顾命大臣。
所以凤姐说生日不好。

僧道对士隐说三劫后北邙山见。脂批只说了个三劫是九十年。
北邙山。就是墓地。
康熙60年+雍正13年+乾隆27年=90年。

“双悬日月照乾坤”。
典出李白诗。“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其实。这里用的是实典。写雍正办年羹尧。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上贺表时一时疏忽。将“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不是办事粗心之人。这次是故意的。并认为他“自恃有功显露不敬之意”。一连串的贬革调任。以俯从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其职。九月。捕拿押送至京会审。十二月。议政大臣审判结果是。开列年羹尧92款大罪。请旨立正典刑。最终赐其狱中自裁。

康熙二十六年。明珠对即将回乡探母的李光地说。“事势有变。江浙人可畏(郭琇山东人。徐乾学江南昆山人。高士奇浙江钱塘人)。不久我亦危险。无所逃避”。
冬。康熙谒陵。于成龙说。当今官已被明珠和余国柱卖完了。不信派亲信去查各省布政司库银。若有不亏空者。便是臣妄言。
康熙又从高士奇那得到证明。说。他们比四辅臣如何?
高士奇徐乾学密谋起草参劾疏稿。先呈御览。于康熙二十七年二月交由佥都御史郭琇参明珠八大罪状。于是。革去明珠大学士职务。授为内大臣。同党同时革职的有。余国柱。科尔坤。佛伦等人。

明珠为何“连结党羽(八大罪状之一)”?
和宝玉的“反理学”有直接关系。
康熙崇尚理学。用以改变满族贵族缺少文化素养的武夫形象。并作为统治汉人的思想武器。身边不少理学名臣。熊赐履。李光地。汤斌。
明珠自然也要注意与理学名臣搞好关系。“好书画。凡其居处。无不锦卷牙签。充满庭宇。时人有比邺架者。亦一时之盛也”。其子。即纳兰容若。在徐乾学帮助下。编印《通志堂经释》。俨然以宿儒自居。
其时。各理学名臣之间。门户之见甚深。时相攻讦。
明珠。“则务谦和。轻财好施。以招徕新进。异己者以阴谋陷之”。
徐乾学曾请李光地引见明珠。重新起用熊赐履。明珠说。你报师恩很好。但他未必对你好。他对皇上说你学问好。其他都不好。徐乾学怀恨而别。后来。与索额图联合。索额图熊赐履重归于好。明珠余国柱很惧怕。阴谋陷害熊赐履。
康熙二十四年。江宁巡抚余国柱告诉继任巡抚汤斌。朝庭蠲免江南赋税。乃明珠尽力促成。意欲勒索。遭到汤斌拒绝。考核官员时。外任官员向明珠馈送金银者络绎不绝。
康熙二十五年。按察使于成龙与靳辅争论治河方案。朝臣均仰明珠鼻息而支持靳辅。汤斌则陈诉勘查结果而支持于成龙。明珠余国柱曾奏:汤斌有诽谤皇帝之语。建议罢免。未果。
时人认为。“明珠国柱辈嫉斌甚。微上厚斌。前途难料”。
汤死后。徐又激其门生郭琇弹劾明珠国柱。在徐高策划下。明珠降职。
明珠本为亲近理学名臣。因学派纠纷。反而使他受了牵累。失去了左右朝政的地位。

乾隆笑说红楼梦是明珠家事。可能就是指这个缘起。
宝玉(纳兰容若)不喜与言缙绅冠带。所谓”反理学”。有由然也。

在林如海托政老帮雨村跑官一段。孙桐生有段批语:
“予闻之故老云。贾政指明珠而言。雨村指高江村。盖江村未遇时。因明珠之仆以进身。旋膺奇福。擢显秩。及纳兰执(热?)败。反推井而下石焉。玩此光景。则宝石之为容若无疑。请以质之知人论世者。同治丙寅季冬月左绵痴道人记”

我说作者是孙悟空。大半是玩笑。针对曹家雪芹或作者论之乱的。虽荒诞。但意境不在他们之下。
金刚经名。要去原译者那找了。后秦鸠摩罗什译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典故是贯穿文化史到作者“当下”的。下限当然是作者“当下”“如今”。上限却远了。
康熙以前的历史。是夹写的。或说隐写的。一笔双关。
后人能写前人的史事。

“乱考”。就是不入所谓“三大死结”。直接从文化和人性角度入手。忽略表象。索隐考证出来的东西。在这角度下也算表象之一。

”末世”。初步认为是明遗老遗少心中眼中的末世。如果说是在诅咒清的末世。于义不长。况且。作者不言时空坐实的。即使文本明言某朝某地。我个人也必将时空抽象出来。将其事体情理代入任何一时空。而对照玩味。


文本中明言。曹雪芹披阅增删。分章回篡目录。。。
曹寅曹操曹霸等等。都有DNA。都有可能找到。因为史有其人。
曹雪芹。一个史无其人谱无其人的人。何来DNA?
与曹寅何关?怎不与操刀鬼曹正”连宗”?
吴玉峰孔梅溪空空道人渺渺茫茫。警幻。。。。这些人何来DNA?
不足与论。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先引一段明人周孔教《稗史汇编序》:
“夫史者记言记事之书也。国不乏史。史不乏官。故古有左史右史内史外史之员。其文出于四史。藏诸金匮石室。则尊而名之曰正。出于山曜巷叟之说。迂躁放诞。真虚靡测。则绌而名之曰稗。稗之犹言小也。然有正而为稗之流。亦有稗而为正之助者”。

前面提到过。金陵的空间是要以宝玉的认知来敲定的。而不能坐实到文本中的任何一处。
介绍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脂批有云。“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提到”本姑苏人士”时。脂批有云。“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
则。一般是用“假”。如宝玉所言。“金陵极大”。
前面也提到过。关于“秦氏引梦秦氏出梦”。梦中金陵十二(正)钗。是暗寓自秦至清十二朝。秦。两汉。两晋。隋。唐。两宋。元。明。清。余者(又次之)诸朝只有算在副册又副册了。
这就模糊了时空二间了。

提到中国人。古代向以秦人汉人唐人等相称。提到中国。则秦汉并举。汉唐并举。唐宋并举。这已成了中国的代名词了。秦汉唐宋的地位是很牢固的。典籍中多有体现。毋庸赘言。即使现在也有汉学家唐人街等名称。

而降至明清。汉族文人士子又以明人相标榜。奉明传统为正脉。以区别于元清的“胡”“虏”“蛮”“鞑”。
这种华夷之辨。于满清甫入关之际尤甚。

阿房宫。为“祖龙”秦始皇帝之陵墓。以其“三百里”之广。居然“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阿房宫。这里代指秦(陵墓)。中国传统正脉。金陵。代指明(陵墓)。也是中国传统正脉。这都切合所谓的“末世”。
史。却不是单指金陵史氏。这里隐指历史事实。即中国传统正脉之史实。如“兰台寺大夫”等。

住。则谐“著”。著作。著写。脂批所谓“史笔”。

怎么著史?用稗官野史(即稗史。小说)的形式。
“三百里”。即“散稗里”。将秦汉唐宋元明以来的史实散写在这稗史小说之中。自然。少不了“当下”的清。因为。任何史都是当代史。
但。涉及前朝事。必为当下所忌讳。况且。文网严酷。有办法。“阿房宫”。

阿。读如婀。房。读如旁。宫。读音如字。
阿。阿谀奉承。曲从迎合。
旁。边。侧。偏。邪。不正。
宫。宫殿。皇宫。又谐公。文本中常常”宫中”“公中”“官中”不分。公。又指王公权贵。
“阿旁宫”。即“著史(书)”之法。曲从迎合 (相对于秦汉唐宋明的汉家正脉而言)偏邪不正的王公权贵。所谓“称功颂德”。

明。已亡。或“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苟延残喘于满清。在明遗老遗少看来。时下确乎是行将就木的末世。回天乏力。 如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所言。“费长房缩不尽相思地。女娲氏补不完离恨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03:09: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夷之辨。起自先秦诸子。如《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此处不说血缘关系。只说发冠礼仪。

第3回。宝玉出场。大致来说。先是明冠带。后是清冠带。文本有言。“再看已换了冠带”。

早在满洲建国时期。满洲统治者就强令投降的汉人效法满洲人的发式。作为归顺的标志。
如。天聪五年(1631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下令。“归降将士等剃发”。
崇德三年(1638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击败李自成入山海关。第一天就下令剃头。
五月初一日。多尔衮进通州。“谕令剃发”。初二日。进北京。次日。给兵部及原明朝官民分发命令。各地招抚。“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二十日谕中说。“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之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破南京。多尔衮传谕多铎。“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谕礼部。“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云云。

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的汉族。这和髡黥之刑辱没什么两样。所以。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长期的反抗。死人无数。

张春(1565-1641) 。明监军兵备道。大凌河之役被俘。皇太极亲自劝降了他。但不肯剃发。只好“恩养”他在沈阳三官庙。十年后不屈死去。
一般官民便没这待遇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与张春相反的是。山东淄川人孙之獬(1591-1647) 。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先投魏忠贤。后降清。为礼部右侍郎。支持“剃发令”。为士林所不耻。后又被革。顺治三年秋。山东谢迁起义。将他全身遍刺针孔。插上毛发。斩首暴尸。他老乡蒲松龄《聊斋志异》“骂鸭”篇即因他而写。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型?
后金时期。将头发大部剃掉。只留脑后小指细的一绺结辫下垂。称“金钱鼠尾式”。胡须则只留上唇左右十余根。
清初。将头颅四周头发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结辫下垂。大于一钱者斩。
秦世祯《抚浙疏草》所谓“小顶辫发”。七峰道人《七峰遗稿》所谓“金钱小顶”。
清中叶。经过二十余次大屠*杀。约嘉庆初年。顶部着发面积渐大。下巴也有了胡须。
清后期。嘉庆后。渐变为将顶发四周边缘只剃去寸许。而中间保留长发。分三绺编成辫子一条。垂于脑后。名为“辫子”或“发辫”。

1644年日本商人竹内藤《鞑靼漂流记》。1648年七峰道人《七峰遗编》。1799年。日本宽政十一年。中川忠英《清俗纪闻》。陈确《陈确集》。都有记载。

第3回。宝玉“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对照第78回秋纹对麝月说的宝玉“越显出这靛青的头雪白的脸”。应是大屠*杀之后的发型。要么就是故意混淆明清印记。
前面剃光。脑后结辫的“阴阳头”出现很晚。

第63回。宝玉给芳官剃短发。改名雄奴。正是“为君父生色”。葵官本就短发。湘云就将他打扮成小子。
这也都有本而来。

陈名夏(1601-1654)<明末清初官员。字百史,江南溧阳(今属江苏常州溧阳)人。崇祯十六年廷试第三名,官翰林修撰,兼户兵二科都给事中。福王时,投靠入京的李自成。清顺治二年降清,以王文奎荐,复原官,旋擢吏部左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累官秘书院大学士。以徇私植党,滥用匪人,后因多尔衮追论谋逆,为宁完我所劾;与刘正宗共证名夏揽权市恩欺罔罪,受株连被劾论死。>他曾说过。”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不死都难。
顺治十年。刑部逮捕了两个因为扮演旦角而没有剃发的戏子。清廷下诏。“剃头之令。不遵者斩。颁行已久。并无戏子准与留发之例。今二犯敢于违禁。好生可恶。着刑部作速刊刻告示。内外通行传饬。如有借前项戏子名色留发者。限文到十日内即行剃发。若过限仍敢违禁。许诸人即为拿获。在内送刑部审明处斩。在外送该管地方官奏请正法。如见者不行举首。勿论官民从重治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05:41: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5-8-27 05:42 编辑

明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受明廷招抚。
1645年。唐王朱聿键封郑为建安伯。赐郑成功“朱”姓。
1646年。朱聿键被清军擒获。郑芝龙叛明降清。郑成功据厦门奉明朝正朔抗清。
收复台*湾后。郑泰郑鸣骏兄弟貌合神离。郑经与乳母陈氏私通。
1662年五月初八日。郑成功大呼“吾有何面见先帝于地下也”。“以两手抓其面而逝”。

参考资料。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进士李光地(1642-1718) 《榕村语录续集》。夏琳《闽海纪要》。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林时对(1623-?)《荷牐(闸)丛谈》。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万寿恩科解元江日升 《台*湾外志》。

弘光元年(1645年)八月二十一日。江阴军民抗清八十一日。终于城破。是夜。典史阎应元于城门楼题句: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腐胬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
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江阴死义女子题

参“护官符“贾环下火金钏被逐宝玉受罚宝玉私探晴雯“芙蓉女儿诔“等回。

索隐真烦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06:06: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索隐真烦人。翻下明清正史稗史。太多注脚。
“曹家雪芹”云云。直如儿戏一般。
程高本。连续带改。搞得面目全非。
如今的各种续本。言不及义。不知所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3:30: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5-8-28 23:59 编辑

清廷都很佩服这些抗清的明朝文武。
多铎在其腰刀柄上刻”此刀曾杀第一忠臣”八字。第一忠臣指史可法。
康熙为黄淳耀黄渊耀亲题一联。
国士无双双国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衣冠之争引起的战乱。直到清亡。
连吴三桂都上请废除剃发令。也一度被“恩准”。但。孙之獬李若琳李成栋刘良佐们比吴三桂更没骨气没立场。
明降清的臣将官员。为邀功表白。变本加厉。比清廷更严酷。
如。改令到处十日剃发为五日三日一日。更易激起民愤。
罗列下自满清入关到平定三藩37年间被屠城的大小城市:
扬州。嘉定。苏州。南昌。赣州。江阴。昆山。嘉兴。海宁。济南。金华。厦门。潮州。沅江。舟山。湘潭。南雄。广州。泾县。大同。四川。汾州。太谷。泌州。泽州。
地方名后面都加“之屠”两字。
后来平定了。有“湖广填四川”。


董鄂妃董小宛林黛玉

董鄂氏 (1639年-1660年)。世称董鄂妃。满洲正白旗人。其父内大臣鄂硕。其母江南才女。费扬古大将军之姐。世祖顺治帝贞妃族姐。同父异母弟博穆博果尔之妻。
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与顺治由此相识而坠入情网。昭圣察觉。宣布停止这一旧制。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但”杜绝”不了。
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封博穆博果尔为和硕襄亲王。以示优宠。博穆博果尔得悉内情。怒斥董鄂氏。却挨顺治一耳光。羞愤自尽。未等孝满。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便接董鄂氏入宫。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为贤妃。月余。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由。晋封为皇贵妃。因祖宗有“满汉不通婚”旧制。此举引起多人不满。
更两次提出废后。欲立董鄂氏。皇后是科尔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亲王之女。废去势必影响满蒙关系。昭圣坚执不肯。母子间遂产生隔阂。而皇后对昭圣这个同族婆婆也不满。
这种微妙关系维持了五六年。
董鄂妃所生皇四子荣亲王病死。董鄂氏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顺治好佛。宫中奉有木陈玉琳两禅师。董鄂妃受顺治影响而向佛。每每以“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与顺治打禅机。顺治每每不答。但以其病体不宜过于劳心为劝。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9月23日)。董鄂妃病逝承乾宫。年22岁。顺治为之辍朝五日。追封为皇后。不顾谥法。下旨礼部。加谥董鄂妃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亲为撰写行状。倍加褒誉。又命王熙胡兆龙两学士编《董鄂皇后语录》。又命大学士金之俊撰《董鄂皇后传》。

董白。号青莲。祖籍江苏淮安。1624年(天启四年)生于苏州。
十岁丧父。十五岁。家里开的绣庄生意倒闭。一度混迹于秦淮河畔勾栏。改名小宛。但不堪富贾追逐。又回苏州。因母病急需用钱。又自卖与半塘妓院。钱谦益曾收为女徒。并与柳如是一起带去黄山住了三年。钱氏誉其为“珍珠无价玉无瑕”。待得再回半塘。诗画俱佳。艳名远播。
1639年。冒辟疆秋闱落第。陈贞慧带他去苏州访董小宛。冒董相互一见钟情。
在田畴“东南选美以娱圣心”之前。吴伟业将陈圆圆介绍给冒辟疆。未出蜜月。陈圆圆被田畴带去北京。
1642年。冒再到苏州。董抱病以处女之身接待这已不是处男的情人。又陪冒二次赴考。冒因系东林党而再度落榜。董表示愿托终身。钱谦益柳如是出面帮董脱籍从良。

1643年。冒辟疆34岁。带19岁的小妾董白回故乡苏北如皋。与冒母马氏冒妻苏元芳一家和睦。
一年后。多铎挥军南下陷南京。董助冒照料阖家人离家逃难。
冒数度病倒。董悉为照料。冒痊愈。董却积劳成疾。
1651年(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日。董白劳累过度。因肺病而死。年28岁。
自归冒辟疆。辗转离乱之间。长达九年。
生前整理刊印过《奁艳》一书留世。更有诗词唱和传世。又。冒辟疆有《影梅庵忆语》。详记董白生平妇德懿行。
又巧于厨艺。如。史可法曾赞其做的过油肉好吃。称为“董肉”。

有人考证。《红楼梦》影射顺治帝与董鄂妃。大意如下:
贾宝玉即顺治帝。林黛玉即董鄂妃。世祖临宇(?)十八年。宝玉十九岁出家。世祖自肇祖以来第七代。宝玉便言一子成佛七祖升天。又恰中第七名举人。世祖谥章。宝玉便谥文妙。文章两字可暗射。小宛名白。黛玉名黛。小宛苏州人。黛玉也苏州人。小宛在如皋。黛玉在扬州。 小宛来自盐官。黛玉来自巡盐御史之署。小宛入宫二十七。黛玉入京十三余。恰得小宛之半。。。

董鄂妃和董小宛成一个人了。这真是从何说起。
顺治出生时。董小宛已15岁。
顺治7岁登基。董小宛21岁。
董小宛28岁死时。顺治14岁。
董鄂氏在董小宛去世五年之后的1656年入宫。死于1660年。
顺治以天花死于1661年。年24岁。不论民间传说死亡与否。这一年他不在位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康熙在这一年2月7日(正月初九日)即位。
据《清史稿后妃传》。顺治有两后十五妃。
董小宛自丧父而入勾栏而脱籍从良而逃难他乡而回如皋而1651年病死。并未入过清宫。否则。董小宛名下的诸多名吃便应(至少有部分) 出自清宫。怎会全出自民间?史可法究竟吃到过“董肉”或“董糖”么?

有人据清人《同人集》中“行路难八首存三”诗。及吴伟业集中“古意六首”诗“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宛像八首”诗(见《梅村家藏稿)。及道光间《清代野史》等等。考证董小宛并未于1651年病死。而是于顺治七年先归豪门后没入宫廷。或云洪承畴(或多铎)献董小宛给顺治。号“淑妃”。

清军南下陷南京事在1645年。董小宛20或21岁。董鄂妃5或6岁。顺治帝6岁或7岁。
进献给顺治当奶妈?未生育。就算平定江南之后进献。当妈?昭圣咋办?

据《影梅庵忆语》。冒和董都在顺治八年三月底的一天夜里梦见董被人抢走。
就算在爱情面前。生理机能年龄差距身份制度风俗习惯(满汉不通婚)等都不算问题。但《影梅庵忆语》这一梦何来?
正史。野史。“忆语”。究竟是谁在撒谎?

董鄂妃董小宛。只有一人能和顺治帝有交集。
时人魏特《汤若望传》中提到的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这“满籍军人之夫人”指董鄂氏。而不是董小宛。
董小宛是冒辟疆的“如夫人”。冒辟疆是江南才子却不是“满籍军人”。
又多了一个撒谎的?

《天童寺志》载有顺治赐木陈御书唐人岑参“春梦”诗一幅。后署庚子(顺治十七年)冬日书。诗云: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这无疑是思恋江南佳丽。董鄂氏之母为江南才女。故此董鄂氏有一半江南汉人血统。但。持董小宛曾入清宫论者必会说这是在思恋董小宛。

由这个二董合一。想起乾隆朝的香妃。即金庸《书剑恩仇录》中的香香公主。

如果单独说林黛玉影射了董鄂妃。或许还说得过去。两人都有江南血统。多病。早逝。懂佛理。等等。
董小宛由乐户脱籍从良。这却不好安在黛玉头上。黛玉更没嫁过人。至于年龄的“恰得小宛之半”。不知所谓。如此拉扯。则无女不可“暗射”。

从顺治的遗诏。能看出他对董鄂妃的用情之深。“丧祭典礼概从优厚然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岂滥不经”。
如果说林黛玉是影射的董鄂妃。从这几句遗诏倒是还能看出一点别的来:这不正是说的贾珍对秦可卿丧礼的“罪己诏”么?
当然珍哥不会这样“罪己”的。他要“尽我所有”。

提到丧礼。想到有人怀疑第76回赏中秋月桂时老太太的一句话。
“我倒也忘了孝未满。可怜你公公死了已是二年多了”。
《礼记》之“服丧小记”有载:
“再期之丧。三年也。期之丧。二年也。九月七月之丧。三时也。五月之丧。二时也。三月之丧。一时也”。
服丧两周年。就算三年(一般是25或27个月)。服丧一周年。就算两年。
贾敬死在宝玉生日夜宴第二天平儿还席时。“正顽笑不绝。忽见东府中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尤氏“掐指算来”。“至早也得半月的工夫。贾珍方能来到。目今天气炎热。实不得相待。遂自行主持。命天文生择了日期入殓”。
第69回。百日后。“腊月十二日贾珍起身”送贾敬灵柩回籍。又写尤二姐死。第70回。有“年近岁逼诸务蝟集外”。外放小厮丫头。又转过年来。“三月初二”欲起“桃花社”。“暮春之际”写柳絮词。放风筝。第71回。省去贾敬一周年祭。直接写“八月初三日”老太太生日。又司棋事。来旺妇事。绣春囊事。抄检大观园。贾珍聚赌。十四日小家宴。一路写到十五日中秋诗。老太太赏月。补述贾敬一周年祭已过。
大致算来。距敬老之死已一年零四个月。据《礼记》服丧之礼。已算“二年多了”。庚辰本此处脂批道:“不是算贾敬却是算赦之死期也”。
的确不是算贾敬的死亡时间。而是算除服时间。如已过两周年。便算三年孝满而除服。此时。孝未满。
所以。第75回。十四日。佩凤说。“爷问奶奶。今儿出门不出。说咱们是孝家。明儿过不得节。今儿晚上倒好。可以大家应个景儿。吃些瓜饼酒”。
真这么懂礼么?
非也。
是晚。“煮了一口猪。烧了一腔羊”。作乐丛绿堂。又是吹箫。又是唱曲。又是猜拳行令。直到三更。仍“添衣饮茶。换盏更酌”。哪里像个居丧的样子?
因此。“紧靠着”的祠堂出了“异兆”。“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

其实。这好像是前面提到的借酒大骂的焦大的长叹。
会芳园丛翠堂中月下高乐。惊动了老“愤青”焦大。他曾说过。“我要到祠堂里哭太爷去。哪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今晚真的去了祠堂。一声长叹。反又惊动了贾珍。贾珍几次“厉声叱咤”。他便悄悄离去。
别看他曾经那么骂。真要见了贾珍。也不敢太过火。毕竟贾珍在家人们眼中还是有一定威慑力的。
这一段写得“风气森森”。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0 06:52: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二十一。李自成攻陷洛阳。活捉福王朱常洵。剔去骨头。剁成肉泥。加入鹿肉。混成肉酱。在庆贺宴会上与众头目边吃肉酱加喝酒。称“福禄(鹿)酒”。

笏满床。《满床笏》。
和好了歌的功名将相荒冢衰草是同意。
郭子仪。七子八婿贺寿。
指当年二公功勋卓著。荫泽后代。
指当下儿孙不做为。忝为“武荫之属”。愧对祖先之灵。
指繁华已去。荣光不再。
指荣辱盛衰本是回环。万境归空。宜跳出这迷人圈子。
笏满床。《满床笏》。这都文本中的。
这只是一意象。不可坐实。如林如海的兰台寺大夫。
笏板。很早。清代已不用这东东。只出现戏曲典故之中了。

关于明清之争。
明清交兵。朝代更替。在一方是末世回天乏力。另一方却是盛世如日中天。

清宫。清文武。明文武。郑氏。南明小朝廷。民间。加上作者本身。再加上脂砚斋这捣蛋鬼。
多层意思混杂。双关。重叠。鬼知道作者写的是哪方面。

莲花由佛悟入。如前辈大某山人等略同。
观书能有悟。作者当欣慰。这才是肯定作品的魅力与价值。作者十年辛劳没白忙活。
余者。如百年论争。几大谜案。云云。皆不足论。
考证作者故意隐去的内容。岂非自讨苦吃?!
刘东升 发表于 2013-10-22 17:3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08:46: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红楼梦只看见男欢女爱。如同看西游记只看见妖魔鬼怪。都是幼稚的体现。
就像小孩看见大米或小糖块。他不会去想到物力艰难。如那个皇帝所说。老百姓怎会饿死?他不会吃肉糜么?

是人都知的双关或隐写。给弄没了。只留下了姐姐妹妹的小儿女情思。这还是名著么?

所以这不是野史小说。因为书中的人物如宝黛钗。是少爷小姐。不是刘备曹操那样的历史人物。这是表面。他不是杜撰几个才子佳人。老太太早已挑明。可不要学瑞大爷乱照镜子。
去休。去休。知在红楼第几楼?

“茄鲞是难得的一次工笔写实”。这话不错。但由此推不出“曹雪芹”便“并不擅长美食”。因为文本中不少美食记载。
“《红楼梦》主要写的是江宁织造,这个字更可能是江浙方言”。这个也属无根据之臆测。文本中可说各地方言都有。甚至前些年还说是用北京方言写的。另。我们山东也有这种做法。当然不会用“十来只鸡去配他”。
“胙”。也是个错字。祭祀用品。无论太牢少牢。都是“三牲”类。而非干货。应是“鲊”。我们山东念作“炸”。“鲞”“鲊”意思很相近。当然有干湿两种做工。如糟。腌。焖。晾(阴干风干)等等。平儿问刘姥姥要的那些“灰条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各样干菜”便属这类。做工粗简而已。
校为“胙”是胡闹。即使校为“鲊”也不能考为“江浙方言”。更不宜落户“江宁织造”。

〈“茄鲞”是湿的,“茄胙”必定晒脆了。“茄胙”也是许多地区常用的食品,一般人家都可以做。〉
“茄胙”也未必“定晒脆了”。许多罐头制品其实便是这“鲞”和“鲊”。并不好分干湿。
“许多地区常用的食品”。这个认同。但。“江宁织造”“江浙方言”便失去鹄的了。。。

筛酒。筛的本义是漉(滤)。漉去酒渣。陆游“野饭”:时能唤邻里,小瓮酒新漉”。

宝玉也有“风月宝鉴”。
“菱花镜里形容瘦”。
小人照镜子。

薛(学)宝钗借词含讽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01:45: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5-9-6 18:19 编辑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门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
“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

鹿顶。
查资料。指东西房和南北房连接转角的地方。又。借指厢房。
第71回:“这丫头应了便出去。到二门外鹿顶内。乃是管事的女人议事取齐之所”。
耳门。
正院或正房以及大门两旁的侧门。清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房舍》:“凡有故作迂途以取别致者。必另开耳门一扇。以便家人之奔走”。

探春当家时有段:
“故二人议定。每日早晨皆到园门口南边的三间小花厅上去会齐办事。吃过早饭于午错方回房。这三间厅原系预备省亲之时众执事太监起坐之处。故省亲之后也用不着了。每日只有婆子们上夜。如今天已和暖。不用十分修饰。只不过略略的铺陈了。便可他二人起坐。这厅上也有一匾。题着辅仁谕德四字。家下俗呼皆只叫议事厅儿”。
这就是省亲时执事太监起坐之处。如今成了办公场所。
省亲时。“又有贾妃原带进宫去的丫鬟抱琴等上来叩见。贾母等连忙扶起。命人别室款待。执事太监及彩嫔昭容各侍从人等。宁国府及贾赦那宅两处自有人款待”。
从这里。可推知。正月初八日先行到园安排关防的太监也另有款待甚至居住之处。
元春更衣处:
“那版舆抬进大门。入仪门往东去。到一所院落门前。有执拂太监跪请下舆更衣。于是抬舆入门。太监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嫔等引领元春下舆。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熌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字。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舆进园”。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殿更衣”。

综上。不论元春抱琴太监昭容。都有下榻之处。即退步起坐之处。

重断下。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
鹿顶。当是连结连成排的横纵向房屋或游廊的退步处所。形制上要比所连接的建筑物(不包括正房)宽敞高大些。好像还有厅堂样式或亭榭样式。有耳门(侧门)通向厢房或游廊。这些建筑物。连在一起。高低参差。与正房又相连接。四通八达。
钻山。如是连接耳房。则指耳门开在耳房山墙上。如是连接游廊。则指串连。如宝钗闻秘滴翠亭。那亭子该是四面(至少两面)有门连接游廊曲桥的。宝钗当是自此门横穿亭子而由彼门出亭子。边说黛玉“一定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
耳房。正房或厢房两侧连着的小房间。言其在门内左右如两耳然。元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一折:“既然如此。这所在不是说话处。喒去那耳房里说话去来”。《水浒传》第三三回:“ 花荣见刘高 不出来。立了一回。喝叫左右去两边耳房里搜人”。

说到四通八达。这是“正经(紧)正内室”。各耳门当是通向卧室(内室)即“东边的三间耳房”或下人厢房的。这里好像是政老书房或正堂。参合“正内室”各种陈设。似是影射南书房养心殿一类。即办公处所。因为“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
此“正内室”之“室”实为“堂”。由“大门”顺“大甬路”进“正门”入此“正内室(五间大正房)”。再由“耳门”进入“耳房”。“进东房门来”。又一退步。吃茶。此时。该有丫鬟禀知王夫人。然后让进“东廊三间小正房内”。这才是政老卧室。
前堂后室。登堂入室。

另。“鹿顶”与“钻山”对举。“鹿顶”指“轩昂壮丽”。“钻山”指“四通八达”。“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又可指“五间大正房”。

厅。堂。房。室。殿。各有所指。这里好像故意模糊了区别。如“侧殿”。“正内室”。“大正房“。“小正房”。“耳房”。这”小正房”好像不是“耳房”。要经过“东廊”。
“东廊三间小正房”是不是“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

“钻山”又称“穿山”。前面有几句。与此大同小异。
“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这五间正(上)房。正室。未必与厢房穿山连接。应是用游廊连接。穿山连接的应是各厢房之间。正房与耳房之间。

总之这大院落规格正统。官味十足。有皇家气派。看去像说前廷后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5:33: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贾琏道:“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在儿女思想父母,是分所应当。想父母在家,若只管思念儿女,竟不能见,倘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皆由朕躬禁锢,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亦大伤天和之事。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此旨一下,谁不踊跃感戴?现今周贵人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这岂非有八*九分了?”

“二六日”。“二六日期”。指初二十六两日。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初一十五是不能干琐碎闲杂事的。要干“正事”。如祈祷天地神佛祭祀祖宗先灵入朝祝贺等。
别事尽量避开初一十五这两日。这两日禁忌很多。

五月初一日清虚观打醮。
元春正月十五日便“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戌初才起身”省亲。
三月初一日早上。商议起桃花社。便定在初二日。又逢探春生日。桃花行遂成此社孤篇。初三日放风筝。
九月初二日。尤氏安排凤姐生日宴。李纨曾说“今日是正经社日”。宝玉出去祭金钏。
赖大家请客谢恩。薛蟠避羞经商。都是十四日。
柳湘莲提到的秦钟”十月一”坟。宝玉便直接推说去不了。
林如海便“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
甄士隐为贾雨村择定八月“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可西上赴考。但雨村说“不在黄道黑道”。十六日五鼓便起身了。
贾琏偷娶尤二姐。便“至初二日先将尤老和三姐送入新房”。“至次日五更天。一乘素轿将二姐抬来”。
凤姐赚尤二姐入园子。也是以“十五日一早要到姑子庙进香去”为托辞。
中秋。贾珍“带领众子侄开祠堂行朔望之礼”。

初二十六两日可“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省亲。是指这两日中任一日省亲一次。而不是指这两日省亲两次。
或说古来并无此例。这又何妨?不正凸显“而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

至于说“二六日”为“十二日”。不妥。
元春便是正月十五日“酉(17-19点)初刻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戌(19-21点)初才起身”归省。至正月十六日“时已丑(1-3点)正三刻”方“请驾回鸾”。
即。这次省亲是从十五日晚上七八点到十六日凌晨三点许。

第53回。次年。正月初一日“五鼓”。“贾母等又按品大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饮宴毕回来。又至宁府祭过列祖方回家”。
”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
“元宵已过。只因当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妆。不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故荣府今岁亦无灯谜之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9:31: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虾仁 发表于 2015-8-25 23:25
第70回。宝琴西江月词有云:“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扬州梅花岭下史公(史可法)祠有张尔荩撰陈光 ...

更正。

  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日(1661年2月7日)小康熙登基。到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废除辅臣。归政。共八年零五个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9 00:46: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俩修史书的布衣。万斯同。戴震。
戴死于1777年。即乾隆赐四库全书馆一百五十四臣哈密瓜那一年。群臣都有联句。得一百五十四韵。纪昀有序。
凹晶馆联句。黛玉:争饼嘲黄发。湘云:分瓜笑绿媛。
但这戴太也有点晚。万斯同倒差不多。
但这些人。都是纪昀所谓“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的。一个编修明史十九年。一个编修四库全书四年。比什么曹家雪芹文史杂家知识渊博多了。
曹家雪芹也没这种家国之思。学术高度。
但。戴震应该没闲暇写红楼梦吧。

纪昀《自题校勘四库书砚》:
检校牙签十余万,濡毫滴渴玉蟾蜍。
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
检。校。
看见这俩字。可不要往朱由检朱由校身上扯哦。

布衣。没有功名。
宁荣两府。无一人考出功名。
应该知道续书中宝玉中举的可笑了吧。


凹晶馆。挖精馆。挖净馆。
呵。玩笑。


钩沉索隐。鉴往知来。
多少事。多少人。已成昨日黄花。
依违去留之间。该何去何从?
执古之道。御今之有。佛言弱水三千。庄道死生无恙。
忘不了的是是非非。看不透的花花绿绿。写不尽的今生前世。诉不完的离怀惆怅。知我罪我。且与流云共醉觞。任人定谳不徬徨。


昔人。无误。
正如科学红学所说。袭。为动词。能对宝玉下针砭者。唯花袭人一人也。
老太太说。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也没说错。但袭人不是宝玉的妻妾。
袭人。只是袭人。
花(芳)气袭(笼)人知昼(骤)暖。
宝玉未尝不知袭人之劝。只是他不喜欢。
这是他宝玉自身的缘故。不能正明他不懂袭人(宝钗一路)之劝。
至于说宝玉女人化。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属妄拟。可参雨村之正邪应运应劫之论。
花(芳)气袭(笼)人知昼(骤)暖。正是警幻初衷。
花(芳)气袭(笼)人知昼(骤)暖。正是警幻初衷。
警幻便是用声色犬马来规戏宝玉的。正是花气袭人。如坐春风。

文本看不懂。说啥也没用。
遑论隐义。。。。
钩沉索隐。鉴往知来。
钩沉索隐。是手段而非目的。


留一块不用。才有无限用处。有余不尽之意。如扐一而不用。
酒。水酉。水形酉声。
另。酉。盛酒器之形。
另。“酉者万物之老也。故曰酉”。
医酒同源。深合易理。

醫酒同源。醫巫同源。
警幻欲医宝玉。归于正途。自然用酒。酉时。昏时也。所谓鸡栖于埘。日薄西山。自然入梦。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宝玉掉进美*女窝了。

花袭人。
用花(美*女才女即小才微善之女来)袭(警醒)(世)人。也就是元春亲题“苦海慈航”之意。暗合“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
这书本是正大堂庑。原无干犯例禁之处。所以。空空道人抄录之前。听了石头自我推荐。还又“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细阅一遍”。脂批就笑话道。“这空空道人也太小心了。想亦世之一腐儒耳”。


羊。易经中。兑为羊。涉及到夬和归妹和大壮三卦。


四书五经。第一经易经。万经之首。读书自然懂阴阳。
否则不算“读书”。也无法领会所谓中庸大学进退礼让。
咏太极图。说不过是拿易经句子敷衍。
诸钗。凡读过书的。都懂阴阳。因为这四书五经本是基础。从各人诗词中看得出。除非如袭人们不读书。

冤愤是有的。平反是没有的。
故此称功颂德。暗含机锋。腹诽不断。既表忠心。又作妇怨。

福临。有病无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9 01:04: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皇家选美。很繁琐。很多关。好几天。具体步骤从略。

明后妃遴选很严。“多采之民间”。

据明于慎行《笔尘》。后妃出身微贱。多能节俭自爱。又可防止“女祸”。

这要归功于明太祖马皇后。

据《大清会典》。清入关后。建立选秀女制度。守祖制。即满汉不通婚的民族隔离政策。宫中不蓄汉女。更不能以汉女充妃嫔。

凡贫困旗人女。8至14岁参选。25岁后放回本家。

选秀是旗人特权。汉人。几乎没有。

入选后。“或备内廷位。或为皇子皇孙指婚。或为亲郡王及亲郡王之子指婚”。

例外:清世祖恪妃石氏。为礼部侍郎石申之女。

元春。如是汉人。很难当上妃。宝钗是汉人。入宫也是侍女。上不了位。

汉女入宫。礼部侍郎御史言官内务府等等。这几关就不好过。

实录一类中必会注上几笔各种相关奏议。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减梳妆。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9 14:52: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5-9-9 17:06 编辑

后40作者绝对看懂了前80。所以续补。消减或抹灭史实痕迹。
40的东西。80中都有了。不过是双关隐写。
如三藩始末。引清入关。孝庄之死。等等。

从中心思想说。40和80是颠倒的。无论意识形态。学术观点。道德情操。写作技巧。事件铺排。人物性格。诗词寓意。典章制度。。。。
第1回或前5回。是史前史又是大结局。

宝玉讲书中举评女传。政老任上被捉弄。抄家又发还。雨村与士隐交谈。僧道安放自去自来可大可小的玉。。。
40用的史实和80是一样的。但给出的结论与80是相违背的。一些人物性格事件结局的评论定谳。与80相违背。
思想性不一致。

如雨村。80中一路写来。预示他要坏事。于两府有害处。
但40中。他只是降了。且和士隐归结红楼梦。并指示空空道人找曹雪芹传红楼梦。
第1回已抄了。第120回又抄。
已说了石头历幻后复归本质。120本先说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又说送回。。。
这只是行文情节。至于思想性哲理性。没法说。。。
续补40也就算了。不该乱动80。

俞平伯也不敢反对老*毛。老*毛喜欢第4回护官符。他看到了阶级斗争。俞平伯也不喜曹学。程高刻板传扬红楼梦。当然对保存文本有功。但程高乱改乱续也难辞其咎。40和80不可同日而语。


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孟子》说的。不是孟子说的。说这话的人是曾子。
虽千万人吾往矣。上句是自返而缩。即前提是自省。是充分考察。而不是靠天靠地靠明君靠上帝靠佛祖。。。

石呆子事件。拿伯事件。多的是。
如《连城诀》狄云入狱。《水浒传》武松入狱。
石呆子有好扇子。拿伯有好葡萄园。狄云有好师妹。武松却是得罪了人。正如《聊斋志异》席方平《醉拳2》黄麒英有块好地。。。怀璧其罪。这都成了取死之道。
石呆子。拿伯。无权无势。只好任人宰割。皇帝上帝都帮不了他。
拿伯。还有上帝事后为他伸冤报复。石呆子。只好冤沉狱底了。
奇怪的是。上帝全知全能。怎就保不住拿伯和拿伯的葡萄园?其实这只是《圣经》作者借此说事理。
狄云。性格软弱。如无丁典。下场如石呆子拿伯一样。
武松。公门中人。懂法度。开始也如狄云似的。还想辩个清白。当知道是人家设陷阱要弄他一死后。立即反击。保住条命。
狄云。性格决定命运。一身功夫却杀不了仇人。

古今中外。人性大致相同。
石呆子拿伯狄云武松黄飞鸿席方平。都“吾往矣”了。结果却不尽相同。

只有席方平一灵不昧去地府持续申冤得到了昭雪并还阳。原来。希伯莱人的上帝和中国人的阎王玉帝差不多角色。席方平遇到的九王二郎。毕竟不多。
但。贾雨村们却很多。

(附带说下。120回本中。贾雨村居然没处死。可见上帝玉帝阎王九王们都还没看见或没看懂《石头记》。这要归功于程高了。)

问题不在石呆子为啥不卖扇子宁愿死。
问题其实在赦老贪婪和雨村狠诈。他们共同草菅人命。

石呆子事发。雨村是不会牵进去的。况且。他反而会有揭发检举或落井下石之举。
雨村的败落。前5回已给出原因了。关键是败落的程度。
如贾府的抄家又发还且无重罪。一个都没处斩。直如儿戏一般。无论明清。都不可能。


明正德皇帝也是“王熙(嬉戏)凤”。
作者确有以史为鉴(“史可法”)之意。但取材在明清之际。

以明清否定周宋。取材没那么久远。这是取材与用典的不同。
再进一步。作者已入清。则事在清。清承明而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还有明遗老遗少。故此。取材中少不了有明。
所有史都是当代史。
处在有清一代。写东西自然少不了清的视角。而上溯明为最近。足以车鉴。

如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立国灭国均为逐年相连。三年建了三个国。三年灭了三个国。
说蜀。同时少不了说另外两国。说魏说吴。同理。因为三国并立。

比如。1683年前六月。施琅进军澎湖。击败刘国轩。闰六月。郑克塽乞降。七月十九日。施琅代表抵台。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迎接。二十七日。郑氏正式递降表。
这是明事?清事?

如上溯到1644年。更乱。政权更多。

所以。作者明言不分地域不分时代。只取其事体情理。连男女都分不清了。邢岫烟说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呵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12:10: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世纪下半叶,国内学界的《红楼梦》研究,基本上是采用反映论视角。此视角关注的重心是《红楼梦》反映了怎样的历史风貌和时代内容,其争论的分歧点也只是《红楼梦》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特点还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阶段特点。“反映论”视角的长处是关注历史尤其是关注明清之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导引读者通过《红楼梦》审视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因此也留下一些有价值的文章。然而这个时期的反映论阅读,却有两个巨大缺陷:一是反映论视角被带上“阶级论”前提,从而把文学方法*论蜕变为阶级本体论以致完全政治意识形态化,因此研究主体的阐释便未能充分展示《红楼梦》所呈现的历史真实,顶多只能展示片面化的历史现实。二是把《红楼梦》视为历史文献的同时,忘记了《红楼梦》最高的境界并不是历史境界,而是宇宙境界。也就是忘记《红楼梦》整体(包括人物,情节,语言等)并不是立足于“时代”(有限时空)的维度上,而是立足于“时间”(无限时空)的维度上。钗黛之别,贾政与贾宝玉的父子之争,真假宝玉(甄宝玉与贾宝玉)的冲突等等,都不是一个时代的问题,而是超越时代的人类永恒困境问题。贾政、薛宝钗形象所折射的重群体、重秩序、重伦理的“重文化”与贾宝玉、林黛玉形象所折射的重个体、重自由、重自然的“轻文化”,两者都有理由。这种文化悖论没有时空界线,甚至连西方文化内部的基本冲突,也绕不过钗黛的基本矛盾内容。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天才地把中国文学划分为《桃花扇》境界和《红楼梦》境界,并以“政治的,国民的,历史的”三个概念界定前者,以“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三个概念界定后者。此一界定,十分宏观又极为准确。王国维破天荒地把历史境界和宇宙境界加以区分。《桃花扇》似的历史境界只涵盖一个时代甚至只涵盖一个朝代,而《红楼梦》似的宇宙境界则涵盖整个时空,这是超越一朝一代的天地无限境界。“反映论”即使运用得很好,也只能呈现历史境界,不能呈现宇宙境界。蔡元培及索隐派的根本缺陷,正是他们把《红楼梦》这一本是宇宙的无限自由时空缩小为“反清复明”的某一朝代的狭小政治时空。

反映论总是强调文学是时代的镜子。但这只是道破部分真理。文学固然可以见证时代,但是文学也常常反时代、超时代。它所见证的人性困境,常常不是一个时代的困境,而是永远难以磨灭的人类生存困境和人性困境。从人性的角度上说,文学并非时代的镜子,而是超时代的人性的镜子。马克思在解释荷马史诗所以具有永恒性价值时,提出的理由正是史诗呈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特点。这就是说,它见证的不是古希腊时代的政治经济,而是超越希腊也超越希腊时代的人类早期的普遍性情与普遍困境。总之,从荷马史诗到《红楼梦》这些文学的经典极品,固然有历史价值,但都不可读作历史文献,而应当读作生命全书。其文本,都应当视为心灵文本或宇宙文本(包括外宇宙与内宇宙)。

(?)

一一一一

和我看法基本一致。

这才是看见了文化。看见了人性。看见了哲理性。看见了永恒的东西。

虽然说历史说文学等都片面而不得要领。但。离开这些更是无从谈起。

记得前面说过。这些的或明或显的体现。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必要抽象成一定的哲理性的东西。才算知味。也才算重视文本。对得起作者一片苦心。

文本中元春亲题“苦海慈航”。脂批所谓“龙象之力”等等才算有了注脚。

故此。没有朝代地域的时空二间的局限。

至于作者自身时空的体现与影响。也只是案例之一。如故事中的甄士隐贾雨村们。

不独甄士隐贾雨村们在梦中。作者也在梦中。批者也在梦中。梦中说梦。

哲理。是永恒不变的课题。人性。是永恒不变的课题。只要世界存在。人存在。

天地万物。历史地理。悲欢离合。意识形态。文艺形式。。。一切文化人性等与人相共存的。都在考虑之中。

因为。人只能以人的角度去交接这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