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虾仁

红楼乱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09:19: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昨儿老太太只叫作灯谜,回家和绮儿纹儿睡不着,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他两个每人也编了两个。"众人听了,都笑道:"这倒该作的。先说了,我们猜猜。"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湘云接着就说"在止于至善。"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李纨笑道:"再想。"黛玉笑道:"哦,是了。是'虽善无征'。"众人都笑道:"这句是了。"李纨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湘云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不成?"李纨笑道:"这难为你猜。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问道:"可是山涛?"李纹笑道:"是。"李纨又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

“原来这芦雪广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
作者已给出读音了。“掩”。
芦雪广。鹿血宴。蒲芦广。扑虏宴。
另。蒲芦广。谐“福禄(鹿)宴”。这是李自成庆宴。将福王朱常洵与鹿肉一起吃。
不用转那多弯。都无用功。直解本字就可谐音。
这次诗会吃的鹿肉。。
(按:广,音眼。就山筑成之房屋。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诗:“剖竹走泉源,开廊架崖广。”各本或作“庵”“庭”“庐”,皆非。今从庚辰本改。)
因为双关多事。且有谐音。文本一字不可易。

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一朝天子一朝臣。如王安石变法。如雍正起复贬臣。
人治(德治)便是这样。所以。明君思想应运而生。君王无道无德。谁也管不了他。只好劝谏。或祈祷君王为圣明之天子。。。。
否则。只好揭竿而起取而代之。

敏者。速也。
人。加速促成政事。地加速促成万物。
花草树木。鱼虫畜兽。均赖地以生存。
这些。都是门子对雨村说的所谓“大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些。出自中庸吧。习而不察的老生常谭。离不开易老之道。

红楼好多层。七八层是有。
知在红楼第几楼?
据说。早在晚清。已有人为书中人物事件见解不同而老拳相向。
便是因为有好多层。双关谐隐。
你看到一层。很对。
我看到一层。很对。
他看到一层。很对。
凑到一起。成了全错了。如门户之见。相互攻讦。又像摸到大象的鼻子尾巴腿。。。
最无聊的便是三大死结的研究。放着文本不看。去搜寻书外书。把个红学整成一锅粥。
其实。首先他是一部文艺作品。小说。有一定的内在逻辑。理顺这逻辑。套上各种人物事件。都“千篇一律”。其“事体情理”自然显现。并不局限于朝代地域甚至性格性别的不同。
如要细究。未尝不可。他有全息功能与构架。大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甚至。所涉及到的器皿衣食制度礼仪等。方方面面都很精到。足供学习研究或评判。
比如。秦氏丧礼。贾氏宗祠。进退迎送。劝善惩恶等。刘姥姥话叫礼出大家。这些是实用的。。。。
至于三大死结。却属无用之考证。
解开这些死结。有什么用?或说可更好地把握文本。
奇怪。这是在贬低文本的魅力?不知作者批者。文本便不值钱了?还是读者(破解者)只关心作者批者是谁。而不关心文本呈现的“事体情理”?作者批者。以及隐事中的人物事件。不也只是“事体情理”体现之一么?
比如。在“事体情理”之下。顺治与崇祯有什么不同?1644年和1744年有什么不同?
研究者(破解者)看上去兢兢业业孜孜兀兀。其实只愿在小处着手。却不愿在高屋建瓴。这现象挺怪。
论坛有人提出。持不同论点的大家合同研究。但反响不大。
比如。有清史明史之争。
试问。1644年前后几十年的史实。该算清或明或大顺或大周或弘光哪家名下?算哪个正朔?
幸亏天地会只是个帮会。没立国号。
举过一个三国魏蜀吴的例子。历史已有了正确公正的选择。
在这里。属明清嬗代。哪有什明或清?降至入清。但还有明遗老遗少的因素。能不承认这遗老遗少的存在?他存在。清就不存在了?

这都不合历史逻辑。
所以作者双关。偏让你分不清明清。吵架去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21:13: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5-9-11 21:41 编辑

观点可以不同。或说必然不同。但。既然依据的是同一本(80或120)红楼梦。就该有相同之处吧。
何妨“并案审理”合同考证?
用典和取材。不可偏废。


元宵节。以凤姐古怪的两个“笑话”和放炮仗烟花与唱“莲花落”为结束。
凤姐小月。探春当家。所谓的“真事”开始显现。各种乱。各种下坡。各种腐*败。各种窝里斗。各种无奈。。。
“聋子放炮仗。散了”。

据说。唐代已有僧侣唱莲花落化缘。宋代已有乞丐唱莲花落行乞。又说。这本就起源于行乞之歌(昆曲《绣襦记》中郑元和首创)。
此处以莲花落收场。可与芦雪广黛玉“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一语对看。


(探春自是心中有数:第一是本分老诚,第二能知园圃之事——虽不必大耕大治,也须按时加些培植,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一时圈定了几个人选,惟独蘅芜苑怡红院两处的香料无人能够打理。当平儿提议由懂行的宝钗的丫头莺儿的妈来料理时,“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宝姑娘当即回绝:“断断使不得!”。理由是“你们这里多少得用的人还闲着,我又使出个人来,叫那些人连我也看小了”。不过宝姑娘倒又推荐了一个更合适的人选,就是宝玉小厮茗烟的娘。她与莺儿的妈极好,“有什么不知道的自然去问,哪怕竟全部交给那一个,那是她们的私交,也埋怨不着咱们了”。好一个八面玲珑的宝丫头!在真正贵族的眼里,名誉永远比利益重要。 )
宝钗怕人家说他从中牟利。再说了。他毕竟在客中。又不是主事者。所以推荐一个贾府的人。且不耽误管理园圃。又不屈了自己名下的人才。又不算违背探春的人员委派初衷。
的确算八面玲珑。能审时度势。这与他一些别的措施。大致一致。
也不用引用时政。理家就是治国。
13回结尾已说明白了。双关谐隐。
金紫万千谁治国
平仄仄平平仄仄
裙钗一二可齐家
平平仄仄仄平平


(探春宝钗做到了。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执政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
这便是庚辰本脂批所谓“八字乃为上人者(之)当铭于五衷”。即“怜贫惜贱慈老爱幼”。
“家人都欢声鼎沸说。姑娘说的很是。从此姑娘奶奶只管放心。姑娘奶奶这样疼顾我们。我们再不下*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
这里。“下*体上情”的前提是“上体下情(疼顾)”而不“揉搓”。才能上下一心。


<按照张爱玲的研究,红楼梦最初设计的一个丫头是晴雯和金钏儿的“混合体”,只是后来因为情节的需要这个丫头才被1分为2变成晴雯和金钏儿两人了的,张爱玲为嘛这么说?!是因为现在的“通行本”红楼梦里晴雯的故事有不少前后矛盾的地方的了!比如后文“晴雯小传”明明写的是晴雯父母双亡且被赖嬷嬷所买作为礼物献给贾母的,但是呢前文有好几处又写了逢年过节晴雯不在怡红院回家去了(某些版本自作聪明往往把“晴雯”改成了“檀云”),特别是“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捧着他”(小丫头佳蕙语),这些都证明作者设计晴雯这个角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如此。则第5回也不稳了。宝玉入梦。“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鬟为伴”。名字都成双成对的。
晴雯父母双亡。却还有姑舅哥嫂。
佳蕙说“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捧着他”。“他们几个”有“老子娘”是泛指。


<其实晴雯的小脚,也是张爱玲所坐实了的,尽管“芙蓉诔”里一些描写证明晴雯是小脚,但是似乎是张爱玲把晴雯、尤二姐等等是小脚给坐实了的>
“捉迷屏后。莲瓣无声”。小脚。
本来便是因晴雯举动轻便(小脚)才派给宝玉的。
尤二姐小脚。老太太验过。


探春当家(姑且这么说吧。因为。其实是王夫人让李纨当家。又先后令探春宝钗辅佐。其间七八个月。政令多出自探春)。当然有王夫人的器重之意。
探春政令。因为自已识见不凡。大展身手小试牛刀。搜剔小遗。补凤姐之不足。
另。也有向下人们市恩之意。间接缓和母女与下人们的关系。
至于索隐。隐写昭圣太后缩减后宫开支以充盈国库军饷赈济灾民。此举直影响至康雍两朝。


<并不是所有长篇小说家都像曹雪芹,先写它个《红楼梦》第五回,把所有人物的命运匡定下来。>
十年增删。谁敢确定是“先写它个《红楼梦》第五回把所有人物的命运匡定下来”?


“炎夏永昼”。甄士隐梦到僧道。这就是宝玉降生之日。


省亲事。至少有两个字是真的。
“接驾”。


多处“聪明”写作“聪敏”。又有黛玉讳“敏”字加以提醒。即“敏”隐“明”。则前文黛玉“我为芦雪广一大哭”有了注脚。黛湘钗三人的话也有了注脚。庚辰脂批“大约此话不独黛玉观书者亦如此”也就不奇怪了。
另。“正经人(话或事)”多处作“正紧人(话或事)”。即“紧”隐“经”。“郑经”。
另。“秦显家的”。“秦”隐“明”。“秦显”即“明显”。如“明镜高悬”源自“秦镜高悬”。故此。当清客题额“秦人旧舍”。宝玉便批为“这越发过露了”。政老又批宝玉为胡说。因为不是指“秦”而是指“明”。一如“茗烟(明言)”。
《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硋。……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只除非天见怜,奈天天又远,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
钱谦益《致龚芝麓》:“况有法眼天眼,明镜高悬,则弟之片言,或亦可备下*体之采耳。”
又。“鉴”与“镜”通。“风月宝鉴”。“天仙宝镜”。既是镜子又是借鉴。
总之。这不是书法上的避同。。。

这林黛玉常听得【甲戌侧批:三字细。】【蒙府侧批:以“常听得”等字,省却多少笔墨!】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蒙府侧批:颦颦固自不凡。】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写黛玉自幼之心机。】【甲辰夹批:黛玉自忖之语。 】
这里五儿被人软禁起来,一步不敢多走。又兼众媳妇也有劝他说,不该做这没行止之事;也有报怨说,正经更还坐不上来,又弄个贼来给我们看,倘或眼不见寻了死,逃走了,都是我们不是。于是又有素日一干与柳家不睦的人,见了这般,十分趁愿,都来奚落嘲戏他。这五儿心内又气又委屈,竟无处可诉;且本来怯弱有病,这一夜思茶无茶,思水无水,思睡无衾枕,呜呜咽咽直哭了一夜。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甲戌侧批:写美人是如此笔仗,看官怎得不叫绝称赏!】。】【甲戌眉批:从众人目中写黛玉。】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为黛玉写照。众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甲戌眉批:草胎卉质,岂能胜物耶?想其衣裙皆不得不勉强支持者也。】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一语未了,【蒙府侧批:每善用此等转换法。】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甲戌侧批:紧处愈紧,密不容针之文。】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甲戌侧批:二字画出身份。】

己卯本有脂批说五儿。“五月之柳春色可知”。
原来黛玉的“怯弱不胜”从”五月之柳”而来。
五儿给芳官送茯苓霜。“趁黄昏人稀之时自己花遮柳隐的来找芳官”。

综上。黛玉(原型)被“软禁”在贾府大观园潇湘馆(原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21:39: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下前面的说法。
顺治18年+康熙61年+雍正13年+乾隆?年(80回本开始流传)大致等于道人对甄士隐所说的“三劫”。即脂批所谓“九十春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1:30: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皇族子弟状元编修等等。都比曹家雪芹靠谱。曹家雪芹根本没“谱”。属无根之论。
考虑到文本中对文史曲艺知识的掌握。宫廷痕迹的频繁显露。以及南北地域文化的庞杂。复杂人性的多角度呈现。等等各方面。这都不是一个小人物所能接触理解的。遑论驾驭而别出机杼了。

<那两个仙人对顽石所说的话“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 相连属, 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果真是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 >
“万境归空“。就是“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也就是阴阳互根的变数规律。

宫花。庚黄春宫。绣春囊。。。


<智通寺和尚王以安撰

《紅樓夢》第二回載賈雨村偶至郭外,信步至一山環水旋、茂林深竹之處,隱隱的有座廟宇,門巷傾頹,牆垣朽敗,門前有額題著智通寺三字。《脂批》云“誰爲智者?又誰能通?”

唐釋智昇撰《開元釋教録卷八下》載“沙門釋智通,律行精苦,兼明經論。於總持門特所留意,通以隋大業年中出家,住京大總持寺,有游方之志。遂於洛京翻經館學梵書語,早通精奥。唐貞觀中有北天竺僧齎《千臂千眼經》梵本奉進,文帝敕通共梵僧相對緝出勒成二卷。後於天皇永徽四年癸丑於總持寺又出千囀等經三部。”

智通寺門旁對聯曰“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手眼對聯關合《千臂千眼經》名稱。《西遊紀》第七回載孫悟空跳不出佛祖手心,一筋斗去十萬八千里,只管前進,像似“身後有餘忘縮手”。及見五根肉紅柱子以為乃是路盡頭,便要回去,則是“眼前無路想回頭”了。無怪雨村以為是翻過筋斗來的,《脂批》曰“隨筆帶出禪機,又爲後文多少語錄不落空”,語錄云何?
如來佛之五指山是象山也。宋陸九淵自號象山翁,學者稱象 山 先生。其《象山語錄》曰:“後世言道理者終是粘牙嚼舌,吾之言道坦然明白,全無粘牙嚼舌處,此所以易知易行。”“汝耳自聰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無少缺,不必他求,在乎自立而已。”“學苟知道,六經皆我註脚。”
《脂批》既云“是翻過來的。”則是那老僧“既聾且昏”為“汝耳自聰目自明”之反;“齒落舌鈍”為“粘牙嚼舌”之反。至於“所答非所問”則係“或勸九淵著書,曰:六經註我,我註六經。”誠所謂“後文多少語錄不落空”也。

明羅欽順撰《困知記續録卷上》載:包顯道所録象山語有云:“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按《傳燈録》智通禪師臨終有偈云:“舉手攀南斗,廽身倚北辰;出頭天外見,誰是我般人。”不知象山之言其偶同邪?抑真有取於智通之說也!《脂批》數言“翻”字,是指“翻身迴身”之異文也。
十七回載《醉翁亭記》有云“有亭翼然”,其首句則“環滁皆山也”,而智通寺在“山環水旋、茂林深竹之處”。雨村見了老僧便不在意,可謂“醉翁之意不在酒”。應天知府遇冷子興於酒肆,是為“太守與客來飲于此”矣。

洪武三年追封郭子興為滁陽王。史載郭子興至滁,欲據以自王,朱元璋曰:“滁四面皆山,舟楫商旅不通,非可旦夕安者也。”可謂“智者”矣。朱元璋投皇覺寺纔五十日,主僧以食不給,散遣其徒。乏食所以“在那裏煮粥”也。或曰寺為亂兵所焚,僧皆逃散。《脂批》曰“是雨村火氣”也。明孝陵在鐘山之陽,皇覺寺改名“龍興寺”,是為“龍鍾老僧”也。
冷子興為周瑞女婿,郭子興女為太祖惠妃,義女則為朱元璋馬皇后。周瑞者周朝之瑞也,隱五代周太祖“郭威”之郭姓。夫“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裏過來香”固冷香也。“水向石邊流出冷”自是山濤,而“水向石邊流”則象“城池”也。故知“冷”出“城池”之為“郭”,賈雨村偶至“郭外”巧遇冷子興,冷子興自是郭子興矣。
以五代郭威對替元明郭子興確是“在古董行中貿易”,故曰“門巷傾頹,牆垣朽敗,舊破對聯”也。郭子興也是個“有作爲大本領的人”。又說冷子興“來歷不明”,郭子興元末早卒,身非明朝人,受封滁陽王,自是“來歷不明”。
所以借郭子興演說榮國府者,賈政字存周,擬意郭威“假政”柴“榮”以“存周”祚。賈政又娶妾趙姨娘、周姨娘,無疑是“趙”匡胤保存柴“周”一脈。黃袍加身後封周恭帝為鄭王以存周緒,“鄭王”正符“政王”,就是賈政當配王夫人。因此榮府著眼在一個“柴”字。。>

郭子兴一冷子兴一郭威一柴荣一荣国府一贾政字存周。
刘姥姥讲故事。雪下抽柴。
《满床笏》。郭子兴七子八婿贺寿。
刘姥姥给巧姐起名。以毒攻毒。以火攻火。假周勃以安刘。
郭鹞子。放风筝注脚也有了。
赵匡胤。隐写范字“胤”。宋太祖(赵匡胤)灭南唐。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话出现两次。
同理。《长生殿》隐了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 “玄”字 和“明”字。讳康熙玄烨的“玄”字。
后文平儿口中。雨村也是“来历不明的饿不死的野杂种”。
这就像天地会切口。“说话不离本字”。
破陈腐旧套回。凤姐说。“这一回就叫做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那观灯看戏的人。老祖宗且让这二位亲戚吃一杯酒看两出戏之后。再从昨朝话言掰起如何”。
下面的戏。“寻梦”。“惠明下书”。。。 一破完。马上用戏名来解释说明。
“讳”明下书。又是求救。和凡例相照应。双关。
所以。这两出戏一开唱。“众人都鸦雀无闻”。
有人要说了。成语不是“鸦雀无声”'么?好。马上凤姐来解释。
<当下贾蓉夫妻二人捧酒一巡,凤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
“喜”的上部加“眉”的上部。是个“声”字。“春喜上眉梢”。即“春声”。
东风破早梅。既谐“春”意。又双关盼春声(求救)之意。
鸦雀无声。没人帮他。
梅。敏。密。明。都谐音。深藏不露。
早梅:
东风破早梅 。向暖一枝开 。
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
见于明朝兰茂《韵略易通》。给出了明朝官话的全部声母。
要“传梅”。又双关。传播前明声韵(春声)。传播消息。盼人来搭救。
这个“闻”和“声”。有问题。正李商隐诗所云。“巧啭岂能无本意”?


<第43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宝玉听说,一径往花厅来,耳内早已隐隐闻得歌管之声。刚至穿堂那边,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一见他来,便收泪说道:“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宝玉陪笑道:“你猜我往那里去了?”玉钏儿不答,只管擦泪。----九月初二,是凤姐的生日,也是金钏儿的冥诞。这天一大早,宝玉偷偷地带着茗烟出城祭拜金钏儿去了,不了情啊!>

照前文“白玉钏亲尝莲叶羹”。已“解过意来”。
现在又说“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是劝是关切。应是知道宝玉去祭金钏吧。
要不怎会“玉钏儿不答,只管擦泪”?
九月初二日这天也应是金钏生日。所以玉钏暗哭。宝玉偷祭。
因此。虽未过一年。也算周年祭了。
同一个“不答”在紧接着的下文。黛玉向宝钗以笑王十朋来笑宝玉“不通”。“宝钗不答。宝玉回头要热酒敬凤姐”。
则宝钗黛玉都知宝玉去祭金钏了。
大家心照不宣。

九月初二日这一祭。该和黛玉那一祭相类似。是祭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因剃发令等引起的屠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的大明死难者。如史可法福王等人。另。与清宫事件有关。
日期是确定的了。九月初二日。贾琏多姑娘通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1:36: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通百通。谢谢王以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14:24: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以前解过。老太太喜欢满床笏。不喜欢南柯梦。
  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三戏。是贾府兴起强盛衰败的总路线。
  方。才。起首。起头。即始祖创业。即兴汉兴刘。
  满床笏。满门显要。这是好事。但第二本才上。。。。
  也罢了。也只得罢了。许多不如意。南柯一梦。更是不吉利。。。
  能写上的。都是大事。双关谐隐。好几方面一齐写。婆婆妈妈瓶瓶罐罐。只是表面。

  第13回秦氏之死。文本并未给出任何描写。只留下了大家的“纳罕”和“疑心”。与第5回判词曲子没有冲突。无须改变判词曲子。
  倒是由此可知。判词曲子系后成。否则脂砚斋抄录到“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是无法照抄下去的。
  另。凤姐是“胡乱睡了”。宝玉是“索然睡了”。云牌(板)四叩(三鼓)之时(前)。不独凤姐在梦中。宝玉亦在梦中。则秦氏相类似的话。如“别人未必中用”。也和宝玉说过。因为宝玉“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
  然后才是“袭人等慌慌忙忙上来搀扶”。并非袭人等先告诉的他。
  此处脂批。“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是烟云模糊处。
  既是说宝玉看出凤姐可继家务事。又是说梦中秦氏说过凤姐可继家务事。“别人未必中用”。
  所以下文有宝玉荐凤姐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22:24: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引一段脂本文。
<【庚辰眉批: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己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因改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数句,为少陵解嘲:“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折克非己祠,旁人有口呼不得,梦归来兮闻叹息,白日无光天地黑。安得旷宅千万间,太守取之不尽生欢颜,公祠免毁安如山。”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宝玉往上房去后,谁知黛玉走来,见宝玉不在房中,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翻出昨儿的《庄子》来。看至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笔续书一绝云: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庚辰(戚序、蒙府)夹批:骂得痛快,非颦儿不可。真好颦儿,真好颦儿!好诗!若云知音者颦儿也。至此方完“箴玉”半回。】【庚辰侧批:不用宝玉见此诗,若长若短亦是大手法。】【庚辰眉批:又借阿颦诗自相鄙驳,可见余前批不谬。己卯冬夜。 】【庚辰眉批:宝玉不见诗,是后文余步也。石头记得力所在。丁亥夏,畸笏叟。 】>

引一段网文。原文很长。取一段来分析。管窥见豹。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叙述,黛玉在宝玉房中见宝玉续《庄子·胠箧》文“不觉又气又笑”,遂提笔作诗一首云:“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戚序本(蒙府本)、舒序本、杨藏本原抄、列藏本等均同庚辰本,而甲辰本、程刻本等《红》系本却作:“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短短二十八字,有异文四处:“剿袭”、“庄子文”、“自家”、“诋”。关键的异文在于“庄子因”与“庄子文”之间,究竟何者为是?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周汝昌校首句为“无端弄笔是何心”。理由是古写法“心”字和“人”字形近误抄。如此。避免了两个“人”字押韵的问题。从其说。

未曾“剿袭”。应是“作践”。
“自己”出了。应是“自家”。
“怪”和“诋”没多大争究。
至于诗律。留后再议。先来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庄子因”和“庄子文”。


土默热曾考证“赵香梗”疑为康熙间兖州知府“赵蕙芽”。“秋树根”出自杜甫诗。“负米夕葵外。读书秋树根”。
据说。梅节蔡义江张俊沈治钧等人曾对“庄子因”三字有所争执。
我觉得没必要争执。是“庄子因”。

这里。大家都将“庄子因”三字认作《庄子因》一书。
《庄子因》。顺治十六年进士林云铭(1628-1697)著。初刻于康熙二年(1663年)。
但。文本中宝玉续的是《庄子》。又称《南华经》。而不是续的《庄子因》。脂批说的是“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可没加《》。


重排下黛玉诗。
无端弄笔是何心。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黛玉问宝玉。“无端弄笔(续庄子)是何心”?自答曰。“作践南华庄子(是原)因”。即“因作践南华庄子”之倒装。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细叶谁裁出?答曰。春风似剪刀。
还有先答后问的。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为什么赴朔边?答曰。书*记翩翩。


重排下脂批。
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宝玉)续庄子。因(宝玉续的那)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很简单的断句句读问题。“因”断为属上。则成了黛玉说宝玉作践《庄子因》。一下把二玉全冤枉了。
文本中并未提到《庄子因》。脂批也未提到《庄子因》。是现代人提的《庄子因》。

《庄子因》作者林云铭是福建闽县人。“作践南华《庄子因》”的“南华”无着落。
(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甲辰本程高本作“剿袭南华庄子文”。也未提《庄子因》。
张俊沈治钧所谓“为何改易书中名个中原由尚待寻绎”。和蔡义江所谓“续的应该是庄子脂评弄错了”。全“弄错了”。


这就关系到音韵诗律问题了。

心。下平十二侵。因人。上平十一真。七言诗律完全允许的。
第二句。如押“文“。上平十二文。则第一四句无论“人”或“心”。都是诗律(平水韵)所不允许的。

嘉庆间戈载《词林正韵》第六部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

他们的其余疑点。貌似都是《平水韵》不允许但《词林正韵》允许的。

空逢冬。穷逢同。烟缘添年迁。成经明。巍微辉。峰同中。

竹夫人。
有眼无珠腹内空。
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
恩爱夫妻不到冬。

通 ◆空【上平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一送】

平 ◆逢【上平一东】【上平二冬】【上平三江】

平 ◆冬【上平二冬】

算盘。
天运人功理不穷。
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
只为阴阳数不同。

平 ◆穷【上平一东】

平 ◆逢【上平一东】【上平二冬】【上平三江】

平 ◆同【上平一东】

更香。
朝罢谁携两袖烟。
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
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
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
风雨阴晴任变迁。

平 ◆烟【下平一先】

通 ◆缘【下平一先】【去声十七霰】

平 ◆添【下平十四盐】

平 ◆年【下平一先】

平 ◆迁【下平一先】

海灯。
前身色相总无成。
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
性中自有大光明。

平 ◆成【下平八庚】

通 ◆经【下平九青】【去声二十五径】

平 ◆明【下平八庚】

万象争辉。
名园筑出势巍巍。
奉命何惭学浅微。
精妙一时言不出。
果然万物有光辉。

平 ◆巍【上平五微】

平 ◆微【上平五微】

平 ◆辉【上平五微】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平 ◆峰【上平二冬】

平 ◆同【上平一东】

通 ◆中【上平一东】【去声一送】

《词林正韵》
第一部平声:一东二冬通用
第十一部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
第七部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
第十四部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


真可惜。唯独找到的十四盐和一先不能通用的更香诗是未定稿。甲辰本脂批云。“此黛玉一生愁绪之意”。庚辰本回末批云。“暂记宝钗制谜云”。
第22回。回末脂批。“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押韵六格中没“更香诗谜”这一格。难道用上了十三辙?
言前辙。韵母是an、ian、uan、üan。

看来。未定稿就是不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06:55: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边贾母花厅之上共摆了十来席。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又有八寸来长四五寸宽二三寸高的点着山石布满青苔的小盆景,俱是新鲜花卉。又有小洋漆茶盘,内放着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吊,里面泡着上等名茶。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他不仗此技获利,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当今便称为“慧绣”。竟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针迹,愚人获利。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如今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尽其妙,这样笔迹说一“绣”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议了,将“绣”字便隐去,换了一个“纹”字,所以如今都称为“慧纹”。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价则无限。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又有各色旧窑小瓶中都点缀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草。
上面两席是李婶薛姨妈二位。贾母于东边设一透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榻之上一头又设一个极轻巧洋漆描金小几,几上放着茶吊、茶碗、漱盂、洋巾之类,又有一个眼镜匣子。贾母歪在榻上,与众人说笑一回,又自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又向薛姨妈李婶笑说:“恕我老了,骨头疼,放肆,容我歪着相陪罢。”因又命琥珀坐在榻上,拿着美人拳捶腿。

()内程高本没有。周汝昌校去明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14:09: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0回。宝琴西江月词有云:“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扬州梅花岭下史公(史可法)祠有张尔荩撰陈光含书一联: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探春宝琴。台*湾郑成功一派。黛玉宝玉。南明一派。湘云。清人。
  所以。汉人之间交好。只要涉及满汉。湘云就不在场。在场必有争锋。
  这仅是其中一层。
  湘黛联诗。就是例子之一。还有两人不合。却又睡在一起。。。
  汉人。秉乘汉族传统文化。满人当然另一样。降将降臣们。又一样。
  有120回本。“梅花”作“梨花“。
  蒋士铨。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有“梅花岭吊史阁部”:
  号令难安四镇强,甘同马革自沉湘。
  生无君相生南国,死有衣冠葬北邙。
  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
  九原若遇左忠毅,相向留都哭战场。
  。。。。。。。
  当时这都“明”摆着的事。120回本为什么要乱改呢??
  还有周汝昌更无谓。省亲撒赏钱。撒的是“清钱”。周汇本吓得改作“青钱”。人家程高本都没改的。
  过年“慧纹”一大段。周本删去“明”字。程本干脆整段没有。为什么?他们怕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16:30: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5-9-20 16:35 编辑

宝玉两次说做和尚。顺治回答董鄂妃“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


< 跟弘字辈的兄弟相比,弘历的名字中少了“日”旁,为什么不给弘历起带日旁的名字呢?书中巧姐的名字不是贾府起的,是凤姐叫刘姥姥起的, >
曆。
一。曆书。日曆。《古诗为焦仲妻作》“视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
一。一个朝代预计的享国年数。《汉书》“周过其曆。秦不及期。国势然也”。
一。约数。《管子》“此其大曆也”。
一。曆法。《新唐书》“玄宗召见另造新曆”。
一。日记本。《东坡志林》“子宜置一卷曆。尽日之所为。莫夜必记之”。

刘姥姥起的是小名。巧姐应是草头辈。蓉蔷芸一辈。不可削足适履。
曆歴不同。弘曆。应是“一个朝代预计的享国年数”这一义。

老太太说。谁同你背药书呢。

行之以权。动之以利。
使民以自愿。民曰我自然。
(探春宝钗当家)
回归自然。好难。最大的障碍就是礼法。
辩证法在这里不得不用。否则为读死书而非读四书。
回归自然。却是至高追求。礼法却是不得不有之物。孔孟老庄佛。都为了回归自然。
至于说历史是国学么。
无经不史。
故此。历史是国学。并且是唯一的曾经的国学。即国学之祖。

因鸾入骨从容事
不酒出尘迎面风
下第仍然御史谏
挥毫难道状元冲

红学所出的校本是百分百垃圾本。
稍微有点文史常识也不会犯那些错病。
批驳红学会成员的所有文字。几乎无一处是对的。真奇怪。
肚撰。红楼中和腹诽同义。

N年前。程高改过。80回中改了三四万字。乱七八槽。面目全非。如今。红学所又改。连程高也不如。毕竟隔了几百年!
全整成曹子建的鬼话。姽婳。
如对脂批的态度。
只用了凡例的结尾部分。算第一回的开头。
这本身就是拉郎配。
凡例。另有意思。与正文是并行的。不存在顺序关系。
程高和红学所都成了瞎眼月老兼太守。乱牵红线。
讨论程高已无意义。现在批驳红学所。

其实。黛玉湘云联句时提到过。棔。明开夜合。才是应笔。
黛玉。阶露团朝菌。
湘云。庭烟敛夕棔。
明李东阳《夜合欢》
夜合枝头别有春,坐含风露入清晨。
任他明月能相照,敛尽芳心不向人。

凹晶溪馆即矮(频)舫(坊)。
连畸笏叟也在了。连脂砚斋也在了。
古砚微凹聚墨多。
舫坊斋砚笏矮。形状。都有了。
文本自证。逻辑自洽。所有问题都在80中。回旋互证。

76回了。快结束了。大揭秘。两个批书人。都揭示了出处。


<黛玉见他这般劝慰,不肯负他的豪兴,因笑道:“你看这里这等人声嘈杂,有何诗兴。”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只是这两个字俗念作‘洼’‘拱’二音,便说俗了,不大见用,只陆放翁用了一个‘凹’字,说‘古砚微凹聚墨多’,还有人批他俗,岂不可笑。”林黛玉道:“也不只放翁才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江淹《青苔赋》,东方朔《神异经》,以至《画记》上云张僧繇画一乘寺的故事,不可胜举。只是今人不知,误作俗字用了。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如今就往凹晶馆去看看。”
说着,二人便同下了山坡。只一转弯,就是池沿,沿上一带竹栏相接,直通着那边藕香榭的路径。【庚辰夹批:点明妙!不然此园竟有多大地亩了。】因这几间就在此山怀抱之中, 送 碧山庄之退居,因洼而近水,故颜其额曰“凹晶溪馆”。因此处房宇不多,且又矮小,故只有两个老婆子上夜。今日打听得 碧山庄的人应差,与他们无干,这两个老婆子关了月饼果品并犒赏的酒食来,二人吃得既醉且饱,早已息灯睡了。【庚辰夹批:妙极!此处又进一步写法。如王夫人云“他姊妹可怜,那里像当日林姑妈那样”,又如贾母云“如今人少,当日人多”等数语,此为进一步法也。也有退一步法,如宝钗之对邢岫烟云“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如今比不得先的话了,只好随事适分”,又如凤姐之对平儿云“如今我也明白了,我如今也要作好好先生罢”等类,此为退一步法也。今有方收拾,故贾母高乐却又写出二婆子高乐,此进一步之实事也。如前文海棠诗四首已足,忽又用湘云独成二律反压卷,此又进一步之实事也。所谓“法法皆全,丝丝不爽”也。】
黛玉湘云见息了灯,湘云笑道:“倒是他们睡了好。咱们就在这卷棚底下近水赏月如何?”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湘云笑道:“怎得这会子坐上船吃酒倒好。这要是我家里这样,我就立刻坐船了。”黛玉笑道:“正是古人常说的好,‘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偏要坐船起来。”湘云笑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可知那些老人家说的不错。说贫穷之家自为富贵之家事事趁心,告诉他说竟不能遂心,他们不肯信的;必得亲历其境,他方知觉了。就如咱们两个,虽父母不在,然却也忝在富贵之乡,只你我竟有许多不遂心的事。”黛玉笑道:“不但你我不能趁心,就连老太太,太太以至宝玉探丫头等人,无论事大事小,有理无理,其不能各遂其心者,同一理也,何况你我旅居客寄之人哉!”【庚辰夹批:以立未不怡然得享自然之乐者矣。书中若干女子从生及婢未必有,各有所觉、各有所恃、各有所长者皆未如宝宝无可关切筹划,可叹。】湘云听说,恐怕黛玉又伤感起来,忙道:“休说这些闲话,咱们且联诗。”>

贾氏宗祠落款。脂本程甲本作“衍圣公孔继宗书”。程乙本作“特晋爵太傅前翰林掌院王希献书”。
程甲本还是孔继宗。一两年后。程乙本成了王希献。篡改昭然若揭。
这个。和改乙卯进士为丙辰进士一样。弄个太傅来搪塞。欲盖弥彰。
王熙。太傅。但他不够格。是御笔!
王希献。
二王。羲之献之父子。考试首重书法。
正常没卯科。但高氏是卯科。三年一比。卯科。只能是恩科一类。这和贾雨村不让门子知道他来历是一样的。
但。人家原意是敬老不是正经进士。
一改全乱了。。

高保存文本。有功!这是个悖论。正因他乱改。才有功。如今红学家红学所。还说他有功或是正版。就不对了。。
曹不敢这那的。程高就大张旗鼓一版再版。还高中。小人物办不了的。
三四朝历史。 一起写。还要写的当事人也不认识自己。。
曹家。他不够格。那都帝王太后娘娘太子级别的。王爷都不上台面。。。
乾隆看了。说纳兰家。周汝昌看了。说是曹家。不够格。。。
他们谁家能有国丧?
敬老死了都五品。秦氏也是五品。不要说买的。给钱了么?
小厮。皇宫老内相何来贴身小厮?千把银子买五品?一万也买不到五品。北静王也要让路。

兰哥有时也是雍正或乾隆。和巧姐似的。长不大。书中乾隆还不是皇帝。他们只能是长不大的孩子。。。
长大的。宝玉自己随场景不同扮演了。


<《扬州十日记》。“谕各寺院僧人焚化积尸”。
《嘉定乙酉纪事》。“城中无主积尸成丘惟三四僧人于被焚处拆取屋木聚尸焚之”。
《觚膡》。扬州屠*杀。也是僧人收尸。称“共冢”。
广州也十天。
当年意大利人耶教卫匡国《鞑靼战纪》。“大屠*杀从11月24日一直进行到12月5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 亲眼目睹了这次屠*杀的王鸣雷,描绘人头堆积的像山丘和宝塔一样高!清军文书的陈殿桂也承认: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死者无头生被掳,(生者都被俘虏,妇女为主)有头还与无头伍。(妇女最后还是要被凌*辱逼死)血泚焦土掩红颜,(红颜,妇女)孤孩尚探娘怀乳。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宗教志》记载:“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广州,死难70万人。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尸骸,‘聚而殓之,埋其余烬’,合葬立碑。”西方人魏斐德写道:“尸体在东门外焚烧了好几天。。。直至19世纪,仍可看见一座积结成块的骨灰堆。”>

陈殿桂《雄州店家歌》。
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死者无头生被掳,有头还与无头伍。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
黛玉哭燕子。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31回的论阴阳。麒麟。欺凌。
红楼梦。27至32回。扬州十日。到收尸祭奠。结束。

涉及到南明。少不了钱谦益。在宝琴怀古诗中。但具体事例程高改了。
老太太破的陈腐旧套。就有钱谦益。骂他是不守正道的才子佳人。是贼。
雨村。第一次贬。就说钱谦益。看那罪名。擅改礼仪。


女娲补天。补天和末世是关联着的。
一。昭圣太后一手撑起大清国运。
一。前明遗老遗少回天乏力。
一。皇族失势者呼告无门。盼巨擘出现。
一。从结构说。介绍缘起。引发故事。
一。整个人类史。起于母系。
一。所谓神话是一切知识的幼年雏型。各说部话本均以神话开端。作者也不例外。
。。。。
中国古文化中。神佛不分。红楼梦里人物也多数神佛不分。如袭人开口神天菩萨。那些药名。也神佛不分。

盛衰本是循环。
一切学说之根都在这里。即万境归空。阴阳互根。


黛玉。明明金陵人。偏安排在扬州。然后。根基全尽。长住贾府。香菱等人。各种原因。长住贾府。
三春后。星流云散。这是预示。
作者取这个盛极而衰的坐标点。揭示其必然消亡。以及各种消亡的原因。


《庄子因》。哪一年刊印出版?不论康熙二年还是康熙二十七年出版。都是清代。
脂批如断句为“为续《庄子因》数句”。是“改易书中名”而”脂评弄错了”么?
还是在黛玉(或作者)眼中《庄子》《南华(真)经》《庄子因》可视为同一本书?
宝玉续庄子。黛玉批宝玉自清。此事与赵香梗所言杜子美祠有没关联?
记上这一笔干什么?
谁“索书甚迫”?


< 宝玉见说,方才与湘云私谈,他也听见了。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庚辰双(戚序、蒙府)行夹批:按原注:“山木,漆树也。精脉自出,岂人所使之?故云‘自寇’,言自相戕贼也。”】源泉自盗”等语。【庚辰(戚序、蒙府)夹批:源泉味甘,然后人争取之,自寻干涸也,亦如山木意,皆寓人智能聪明多知之害也。前文无心云看《南华经》,不过袭人等恼时,无聊之甚,偶以释闷耳。殊不知用于今日,大解悟大觉迷之功甚矣。市徒见此必云:前日看的是外篇《胠箧》,如何今日又知若许篇?然则彼时只曾看外篇数语乎?想其理,自然默默看过几篇,适至外篇,故偶触其机,方续之也。若云只看了那几句便续,则宝玉彼时之心是有意续《庄子》,并非释闷时偶续之也。且更有见前所续,则曰续的不通,更可笑矣。试思宝玉虽愚,岂有安心立意与庄叟争衡哉?且宝玉有生以来,此身此心为诸女儿应酬不暇,眼前多少现成有益之事尚无暇去做,岂忽然要分心于腐言糟粕之中哉?可知除闺阁之外,并无一事是宝玉立意作出来的。大则天地阴阳,小则功名荣枯,以及吟篇琢句,皆是随分触情。偶得之,不喜;失之,不悲。若当作有心,谬矣。只看大观园题咏之文,已算平生得意之句得意之事矣,然亦总不见再吟一句,再题一事,据此可见矣。然后可知前夜是无心顺手拈了一本《庄子》在手,且酒兴醮醮,芳愁默默,顺手不计工拙,草草一续也。若使顺手拈一本近时鼓词,或如“钟无艳赴会,齐太子走国”等草野风邪之传,必亦续之矣。观者试看此批,然后谓余不谬。所以可恨者,彼夜却不曾拈了《山门》一出传奇。若使《山门》在案,彼时拈着,又不知于《寄生草》后续出何等超凡入圣大觉大悟诸语录来。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宝玉是多事所误。多事者,情之事也,非世事也。多情曰多事,亦宗《庄》笔而来,盖余亦偏矣,可笑。阿凤是机心所误,宝钗是博识所误,湘云是自爱所误,袭人是好胜所误,皆不能跳出庄叟言外,悲亦甚矣。再笔。】因此越想越无趣。再细想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庚辰(戚序、蒙府)夹批:看他只这一笔,写得宝玉又如何用心于世道。言闺中红粉尚不能周全,何碌碌偕欲治世待人接物哉?视闺中自然如儿戏,视世道如虎狼矣,谁云不然?】想到其间也无庸分辩回答自己转身回房来。【庚辰(戚序、蒙府)夹批:颦儿云“与你何干”,宝玉如此一回则曰“与我何干”可也。口虽未出,心已悟矣,但恐不常耳。若常存此念,无此一部书矣。看他下文如何转折。】林黛玉见他去了,便知回思无趣,赌气去了,一言也不曾发,不禁自己越发添了气,【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只此一句又勾起波浪。去则去,来则来,又何气哉?总是断不了这根孽肠,忘不了这个祸害,既无而又有也。】便说道:“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说话。”>
<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庚辰眉批:前以《庄子》为引,故偶继之。又借颦儿诗一鄙驳,兼不写着落,以为瞒过看官矣。此回用若许曲折,仍用老庄引出一偈来,再续一《寄生草》,可为大觉大悟矣。以之上承果位,以后无书可作矣。却又作黛玉一问机锋,又续偈言二句,并用宝钗讲五祖六祖问答二实偈子,使宝玉无言可答,仍将一大善知识,始终跌不出警幻幻榜中,作下回若干书。真有机心游龙不测之势,安得不叫绝?且历来小说中万写不到者。己卯冬夜。】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说着,四人仍复如旧。【庚辰(戚序、蒙府)夹批:轻轻抹去也。“心静难”三字不谬。】>
此顺治“出家”之前。
肚撰腹诽《大义觉迷录》。

《庄子》。内圣外王。统摄大学八目。

“出家”是宝玉终局。

肚撰腹诽《大义觉迷录》。大悟后。无书可作。。
石头是“复还本质”。
石头。侍者。都是下世玩的。玩完回去。这是主线。
另一线是黛玉(绛珠报恩)。
附加一干情鬼下世历幻了结公案。
除了这两位。全是顺带的。石头也是顺带的。
具体到人世。就是贾府。四大家族。金陵。这才是幻境。来这里历幻。太虚幻境是真境。早晚都回去。
所以。诸钗死。叫“回去”。
太虚幻境是真境。是家。故乡。僧道在太虚幻境是漂亮风流俊逸的。脂批说是“真像”。到人世就不堪了。是“幻像”。

脂批有时批的是背后的事。不是故事中的。?
幻中生幻。幻中出幻。
表面大写特写的贾府四大家族等等。都是假的。
真的是不起眼的甄家。包括甄士隐贾雨村家。
甄(士隐)贾(雨村)是一家(个人)。
江南甄家即都中贾家。
真假。又分。真(甄)是小范围。假(贾)是大范围。
大事。都假写。小事都实写。
如。曾吃过啥用过啥。全写实。
国家大事。家族大事。抄家原因。全用另一种笔墨假写。男人写成女人。女人写成男人。老少东西南北。全变。
诗词中坑最深。特殊形式。便于含糊其辞。如文言。
政老对元妃。凤姐对尤二姐。宝玉芙蓉诔。太深。。。藏好多层意思。脂砚斋们明言批不了。

“真的是不起眼的甄家”。这个套路。与赦老政老关系相同。政老是假的。背后的赦老是真的。
以为贾赦啥也不是。这就上了作者的当。瑞大爷似的照错了镜子。
另如黛玉(明)入贾府。先去赦老那里。赦老不见他(明已亡)。又去政老那里(清正盛)。
明人降清。先祭拜明人祖先。后划入清旗下。宝琴(台)入贾府(清)相同。探春不亲近赵姨娘亲母。亲近庶母。同理。
明已失势(亡)。探春也末世人。



用典。汉唐有别。唐宋有别。

记得有前辈说过。凡假的与真的相冲突。用真不用假。
如。秦氏何来下一辈?
如。宝琴怎可入贾氏宗祠?
如。贾府摆设怎会半新不旧?
如。兰哥巧姐怎会长不大?宝玉也忽大忽小?
如。他家怎配用国丧?
爱信不信。我写的都实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17:04: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脂批何尝不知宝玉续的是《庄子》?
这些红学家们。。。真是无聊得无以复加。
前道悟。后禅悟。均被佳人批驳了。这就是“阻超凡佳人双护玉”。80外后文多余一续。
看不懂脂批。偏拿脂批说事。不懂文史诗词。偏说文史诗词。连个句子都读不囫囵。。。

不索隐了。真事一点也不好玩。找事体情理去。顺便考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0:3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雨村和宝钗。不那么简单。
文本一牍中很简单。石呆子事。雨村办成了。琏哥挨打。平儿向宝钗要伤药。
脂批是批的背后事。
至于有续本说宝钗嫁雨村。不知所谓。
脂批对雨村大加赞赏。也不是赞故事中的雨村。故事中那只是一个末世穷儒。寄食野寺而已。

雨村。脂批为“莽操遗容”。第一次被贬。罪名“生性狡猾。(且)擅改(篡)礼仪。外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势)。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
这些。王莽曹操之流干的事。都天子级别。小知府。不够格。
另。礼部官吏。
这都大罪名。却只是革职。且以后又起复。故此脂批“罪重而法轻何其幸也”。
王莽。托古改制。
蒲松龄有“'千古快”一曲。写华容道杀了曹操。
这其实是肚撰腹诽莽操之该杀。但又说这类人为应劫而生之奸雄。
骂归骂。当时无人能奈何得莽操。
“外沽清正之名”。自来个个这样。“暗结虎狼之属(势)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这就不是小人物所能为了。

托古。是古人一惯作风。便于裹挟私意含糊其辞。
如《JP梅》。承《水浒传》武十回而来。但要套用老太太破陈腐旧套的套路。那就不是劝惩淫乱。而是他盼着那样了。
红楼梦。打破一切旧套路。别开生面。
类似逻辑。郭德纲用过。
“我要反三俗”。怎么反?
我先去仔细研究观摩毛片。才能教育别人不能看毛片。
其实是他想看且已看过且还要继续看。因为亟待他教育的人代代无穷尽。
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的“风月宝鉴”是“天仙宝镜”。“正反皆有喻也”。

“肚撰”。即打腹稿。肚子里撰写。
引申为腹诽。即肚子里暗骂。
写出来就是皮里阳秋。机带双敲。
“杜撰”。不知所谓。
至于说书法上的避同。即为了视觉新颖。同一个字连续出现。可斟酌变换部分笔画。此论在这里用不上。因为连着三个“肚撰”。并未出现“杜撰”。
文本中提到“杜蘅(若)”“杜宇(鹃)”。则并非不知“杜”字。
如避同。只能在“月”旁“土”字的有无一点上形成变化。“杜”“肚”不通。
还不如用“度撰”。有典故。其实脂批已批了。“不从臆度”。全是写实。
后文的黛玉教香菱诗。“不以辞害意”。探春断章取义。为宝钗指出。宝玉说后人妄解圣意。有违孔孟正脉。曹子建肚撰洛妃。后人建水神庵。等等。正与这里宝玉探春之意相一致。

不止宝玉肚撰了黛玉的字。作者肚撰了整部书。
看书不能偷懒耍滑。字里行间陷坑太深。
文本一字不可易。不用后人“校改”“迳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7:04: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本中。排场。编排。编派。排宣。互出而意思相似。都是肚撰。腹诽。即影射。隐射。含沙射影。皮里阳秋(或春)。
我们山东土话叫做混着骂人。
宝钗说黛玉。“看把你伶俐的”。
凤姐说笑话。众人说。“听数贫嘴。又不知编派哪一个呢”。尤氏就说。“你要招我。我可撕你的嘴”。
群芳开夜宴。林之孝家的查夜。唠叨一气。晴雯说。“这位奶奶哪里吃了一杯来了。唠三叨四的。又排场了我们一顿去了”。
据说曹雪芹有句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是说某诗很好。白傅喜欢。一定让他那蛮素来表演出来。
不能联系上下文。大致如此。
排场。即安排戏目场次顺序。又引申为出演。
相声(象生)。也有这种功能效果。说学逗唱。即编派。
古人有旗亭画壁。即。让歌伎配乐演唱表演诗词。
柳永诗词就传唱大江南北。
古诗都是要入乐唱的。不入乐也要曼声长吟。
这直接演变为词为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2:40: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5-9-22 14:31 编辑

节选自汪千里《海宁袁花查氏》

一、海宁查氏溯源
要了解海宁袁花查氏,就需追溯源远流长的华夏查氏轨迹。相传,在遥远的年代里,黄河流域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个是姬姓,首领是黄帝,一个是姜姓,首领是炎帝,他们结成了部落联盟,成为我们华夏大地上的先祖。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姬姓。他的儿子后稷是周人的始祖。公元前1115年,周成王即位,封其叔周公旦(姬姓)之子伯禽于鲁,都曲阜。又历四百年,春秋周惠王时(公元前676—公元前652),伯禽的后裔姬延(号东安公),因“功肇”以“子”爵封于“柤”(柤是查的古字,地在今山东泰安、曲阜一带),因以封邑为氏,改姓为“查”。姬延改为查延,由此成为华夏查氏的始祖。查氏的第五至第八世祖查胥臣、查胥甲、查胥克、查胥童,均为晋国的大夫,见诸史册;查氏的十二世祖查何,随汉武帝出征塞外,封济阳伯;二十一世查忠,汉明帝时授中书,也封济阳伯。查氏亦为济阳(今山东兖州)的巨族,查氏最早的族谱,称为《济阳家乘》。查氏二十九世祖查柏任海陵太守,晋怀帝时避石勒乱,由济阳迁丹阳,复迁九江之匡山;三十世祖查义由九江迁济宁州;三十七世祖查义祖为隋安阳令,由高邮迁安徽歙州(当时称新安)之篁墩。查义祖即查氏新安统宗祠的始祖。《新安统宗世谱》称:查氏“下迄唐、宋而族大于新安,后之分迁各派咸以新安为宗……”。至四十九世查昌,字宗儒,号兴嗣,官至唐代吉王府长史。以兵乱,避居休宁城北,为休宁查氏之始祖。至查氏五十世时,出了二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即查文徽、查文征两兄弟。兄查文徽,字希回,南唐元宗时,以闽功拜建州留后,进工部尚书,谥“宣国公”,仍居休宁。其子查元方为宋殿中侍御史;其孙查道,为北宋文学家,官至龙图阁待制,徒家海陵(今江苏泰州),海陵查氏也为查氏旺族。查道有子四:查循之、查拱之、查永之、查沖之。弟查文征,字希音,经科举“仕南唐,为寿州六安令。累迁(南唐)宣歙观察使,年五十致仕”。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自休宁隐居于婺源城西关高泰门外廖坞(后称查公山)。他便是婺源查氏的始祖,也为浙江海宁袁花查氏的直系世祖。查文徽、查文征两兄弟成为统率查氏最重要的两大支派(休宁支、婺源支)的始祖。文征公亲手创办了查氏的教育基地:“山房道院”,立下了“教诲尔子,以毂似之”的重教祖训。查文征子查元修,初仕南唐,后归宋,袭父宦荫,授宋太常寺太祝。相传元修在卜居婺源时梦神人语:“见凤而止,遇凰而住”。宋乾德甲子(964年)来到婺北凤山,问里人土名,曰:“此凤山也”。遂由婺源县城西关迁居于凤山铸炉坦,定居是地(今婺源浙源乡查村,浙源中学址)。元修的二个儿子查甄、查陶均走上科甲之途。查甄为查文征孙,宋大理寺评事,因无嗣,将休宁文徽公之孙查道的第三个儿子查永之(字允言),承继为嗣。查永之曾任福建龙溪知县,婺源凤山查氏亦祠奉永之公为始祖。休宁、婺源原为一家。到南宋末,仅婺源(凤山)查氏已“子姓日藩,迁徙不一”,已分迁湖北江陵、江苏泰州、淮安、江阴、河南固始、江西鄱阳等地,发展成“迁派虽多,婺源独盛”之势。婺源查氏为当地望族。凤山历来富庶,全村建筑均为气派辉煌的明清徽派古建筑,砖(木)雕细腻,古朴典雅,至今还保存着查氏的宗祠,让人瞻仰。

附录:华夏查氏的传承(阿拉伯数字即世次)
1 延——2夫——3口——4信——5胥臣——6胥甲——7胥克——8胥童——9世——10瑞—— 1 1 吉——12何——13忠——14齐同——15福祖——16嗣丞——17儋——18仕宏——19道昭——20存志— 21 忠——22潜——23逢吉——24德佑——25子武——26欲——27昌宁——28福灵——29柏——30义— 31福振—32尚彬—33存忠—34劼—35伯勋——36彦昭——37义祖——38社——39仪——40珪—— 41美——42福——43全——44存义——45异之——46德兴——47瑛——48师诣——49昌—— 50 (婺源)文征——51元修——52甄——53永之——53仁秀—55琳—56于馨—57矩—58允升—59棐恭—60(婺源)用章——61至大——62经——63安宅——64俊德——65伯圭——66福——67均宝——
至婺源(凤山)第十六世(华夏查氏第六十五世)查伯圭(字叔璋),仕元为校书郎,生子士琦、士璿。士璿即查福,为伯圭次子,号子玉,仕元为提领。生独子查均宝,为查氏得姓以来六十七世孙。查均宝,又名查瑜,号仁斋,小字詹记,为避元末战乱,翻过浙岭,经率水、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水路,直至檇李(即今日之嘉兴),最后定居于海宁園花里(袁花)龙山东南之古朴桥(后人称查家桥)。因休宁曾名海宁,与杭嘉湖平原的海宁同名。查氏在婺源居于浙源之“凤山”,查氏在海宁居于袁花之“龙山”,龙凤呈祥, “极富吉兆”。就在这里,展开了海宁查氏家族辉煌的历史长卷。

二、海宁查氏崛起于明际
袁花当时称園花里,又称花园、元化,别名花溪。因占地理、水道之要津,人烟繁密,商贾云集,极为繁华。据明万历年间里人许敦俅《敬所笔记》载,不仅“镇上色色俱全,与杭嘉无异”,即“当铺”,亦有“十四五处”之多,可见当时之盛。袁花也为海宁东部重镇,是海宁最有名望的祝氏、许氏、董氏等大家族的发祥地,又与盐官陈氏、王氏,黄湾马氏,路仲管氏、钱氏,硖石许氏、蒋氏、徐氏等遥相呼应,营造了海宁浓郁的乡邦文化。作为外来户的查均宝,是一名饱学之士。据谱载:“公尝遇异人受岐黄术,所至以利济为己任”(查克敏所撰《墓记》)。因既有才学,又有精炒之医术利济他人,就比较容易地在袁花站稳了脚跟。查均宝的长子早故,次子查恕(字仲容),因受家学传承,很快出了名。洪武十一年戊午(1378年)被明太祖朱元璋征召入宫廷,为太祖治当时属险症的“疽”疾,由于“效捷”,即手到病除,太祖大为赞赏,欲授他郡守之职。查恕苦苦推辞,最后被授予太医院正使,赐一品服,加蟒玉。海宁查氏起点极高,一下子成了“得主隆恩”的朝廷命官,官阶正三品,进入了海宁豪门的序列。但事与愿违,功高遭人忌,事隔不久,却“被陷暴卒”,虽“事闻于帝,追治数人,并赐祭葬”。但人死不能复活,荣华富贵如昙花一现。查恕的弟弟查慧(字叔智),极为坚韧,且有主见。谱传说他“性谨慎,有先见。当兄刚显荣时,公深自韬晦。及扶兄柩归,闭户高隐,颇拓先业。”查恕数传后,已无后人,海宁袁花查氏均是查慧一脉繁衍而来。海宁查氏隐居于袁花乡间,耕读不息,潜心力学。“然未百年,即甲第踵兴,勋庸并树,子姓繁衍”。明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年),五世查焕(字文显,号东谷,1464年—1510年),首开龙山查氏的科第史,一举中举;越十年,弘治三年庚戌(1490年)又中进士。又几年,六世查约(字原博,号毖斋,1472年—1530年),弘治八年乙卯(1495年)中举;弘治十五年(1502年)成进士。学而优则仕,查焕、查约先后入朝为官,使湮没无闻的袁花查氏,开始有了名望,也成为激励查氏子弟更为奋发读书的原动力。经过不间断的努力,海宁查氏因科考而入仕者剧增,特别是在明嘉靖、万历间,七世查秉彝(字性甫,号近川,1504年—1561年),八世查志立(字鸣朝,号敬峰,1534年—1589年),九世查允元(字仁卿,号虞皐,1560年—1610年),祖、父、孙三代均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此外,查志隆(字鸣治,号绍庭,1534年—1580年),亦中举并成进士,连同七世查秉直、查秉钺,八世查志宏、查志文、查志洽,九世查允成、查允持、查允恺,十世查大觐、查树绶、查大韶、查大纬,十一世查继甲、查继佐,十二世查嗣馨等人先后中举或入副榜,均取得了入仕的资格,组成了一支不容小觑的步入官宦之途的海宁查氏军团。海宁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海宁查氏通过自身的奋斗与进取,取得了成功,海宁查氏也成了名动东南的名门望族。明朝一代,在县城盐官,有为海宁的名人树碑立传的习俗,其中为袁花查氏也树立了不少高大巍峨的牌楼式石坊,以表彰他们为故乡争光:在县城嘉泰桥西为查约立了都宪坊;在县城西大街为查秉彝立了天卿坊;在县城东为查秉彝立了谏议坊;在县城大街为查秉彝、查志立立了父子进士坊;在大街上为查秉直、查志隆、查允成立了科甲传芳坊。为袁花查氏立下如许的巍巍石坊,也可见作为名门望族的查氏在海宁受推崇的程度。至明嘉靖年间,海宁查氏已成地方的望族,亦有能力“敦本敬祖”,建起了海宁查氏的统宗祠及南祠。因人口增多,将同属三世的查浩(字宗瀚,号耕隐)、查澄(字宗汉,号贫乐)、查渊(字宗海)三兄弟奉为海宁查氏南支、北支、小支三大支系的始祖,并修成了为海宁查氏树碑立传的《龙山查氏族谱》(嘉靖三年甲申(1524年)六世查约首修;万历四十七年巳未(1619年)九世查允中二修,称《太和谱》;明末清初十一世查继佐三修,称《敬修谱》)。明成化末年,自迁宁的第七世起,查绘定下了海宁查氏字辈排行的前十六字: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清道光八年戌子(1828年)查元偁又拟定海宁查氏字辈排行后十六字: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因枝系繁衍,仅以南、北、小三支区分已难于绺分,至清乾隆年间续谱时,以第九世“允”字辈为基准,将有传人者依序分列为海宁查氏六十六个小支派。一个大家族就这样自然地形成了自己的族系。为保障海宁查氏家族的利益,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年)查允元去世之际,遵照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的意愿,把将近五百亩土地的资产首次设置为查氏义田,“设义田以周贫乏,立育才以厚英俊”,并建立了一套慎密的救助措施,大大提高了整个查氏家族的经济救助与保障能力,使更多的查氏族人走上求取功名之路。有明一朝,海宁查氏最孚人望者为查秉彝、查继佐二人。查秉彝,字性甫,号近川,又号觉庵,查绘(雪坡)幼子。自幼即慷慨有大志。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年)北上应试,中进士。由黄州推官,征授礼科给事中,历户科给科中。在朝以敢于进言著称,曾条陈“吏事七弊”:各任事权,政体不一;苛于用法,刑罚不中;稽查烦数,吏弊日滋;罚赎违禁,官箴日渝;征科无艺,民命日残;徭役不均,生齿日耗;供亿过侈,重困民财。言人之不敢言。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与厉汝进等人敢于抗疏直谏,弹劾权相严嵩、严世藩父子专权,虽遭廷杖,并谪放为定边典史,但确立了他直臣的正直形象。严嵩败亡后,迅即迁建宁推官,升刑部主事,进郎中,迁太常少卿、大理少卿,历大仆卿,官到建宁司理。当时各省缺少人材,查秉彝选拔之五十三人,皆一时俊才。嗣被任命为顺天府尹,即京城最高的行政长官,也是正三品,莅任五天即因重病去世。著有《掖垣奏议》、《觉庵存稿》、《近川芜稿》等书。查秉彝生于明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卒于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鉴于其忠诚,朝廷特赐予祭葬,葬地在钱塘县五云山南桐树坞,地处钱塘江北侧,即今旅游胜地杭州宋城附近,临山梵村为进山处。五云山,传说常有五色云彩在山顶飘荡,因而得名。M主*席在杭居住时曾游历过此地,并留下七绝诗篇:“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查秉彝崇祀名宦乡贤祠。《明史列传》及《浙江通志》、《杭州府志》、康熙《海宁县志》等均有传。 查继佐,字伊璜,号与斋,人称东山先生、敬修先生或朴园先生,一生字号极多。他自幼多病,但颖悟过人,十五岁已擅诗文,十八岁应县试,原名继佑,因试册误书为继佐,遂改用此名。二十岁被聘为塾师。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下第。三十五岁读书杭州西湖之南屏。因平素喜交友,从者众,在江南文坛渐为知名人物。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清兵陷江南浙西地区,查继佐时年四十五岁,参加浙东抗清斗争,鲁王朱以海授以兵部职方主事之职,参加保卫钱塘江的斗争,曾在北岸赭山督师,出奇兵击败清军。后斗争失败,回到故乡。既归,故业尽失,“不复出,寄情诗酒,一时推风流人豪。晚辟敬修堂于杭州之铁冶岭,讲学其中,弟子著录甚众,学者称为敬修先生。平生有知人鉴,尝识海阳吴六奇于微时,及罹史祸,卒得其力。” 查继佐博学多才,长于文史,是一个集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诗人、书画家、戏剧家于一身的传奇性人物。主要著作有《罪惟录》八十九卷,《国寿录》四卷、《鲁春秋》、《敬业堂诗钞》十七卷、《豫游记》,编有族谱《敬修谱》等。且多才多艺,除通音律外,其书画也为当世所珍。时人评他为“一世龙门东,修远数千里。为儒、为侠、为理学、为游艺,当世莫得窥其藩篱。著书满家,蚕从独辟。”是查氏家族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查继佐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年),卒于清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享年七十七岁。


三、海宁查氏鼎盛于康熙朝
明末“万历启祯之际,国事荒颓,如破舟乘流浮沉,不可置楫”,甲申、乙酉鼎革之间(1644年—1645年),“四方骚动,兵火之变未息,所在纵横劫杀”,民不聊生。查大统(查允元嗣子)的谱记载:“乙酉(1645年)以后,满地萑符,舟人敌国,公急移家避地,而室庐资斧,尽付劫灰,流离兵燹之际,遂抱痛而终。”查东山年谱说,“顺治乙酉(1645),先生偕夫人蒋氏避乱庙湾,丁亥(1647年)既归,尽失故业,仅存数十亩,分割以遗同气,日亲圃事,以给朝夕。”士绅颠沛流离也仅能苟全性命,一般百姓遭战乱则难以保命了。海宁查氏家族在此期间也遭重大损失,建立数十年之久的查氏义田制,也被战火摧垮。战事稍息,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十一世查培继(字王望,号勉斋,1615年—1692年)乡试中举,次年联捷成进士,成为有清一代海宁查氏第一位入仕者,由广东东莞知县,历兵、户、刑三科给事中,他疏章数上,诸如清关弊,行官兑、禁鹰户等,皆有关国计。出为江西按察副使,分巡饶九南道。时寇难初靖,培继建义学、修白鹿洞书院,以教育感化为先,尽力安抚工作,政著卓见。传载《浙江通志》与《江西通志》。进入康熙朝,正是海宁查氏第十二世“嗣”字辈与第十三世“克”字辈的成长期。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年),海宁查氏渐入盛期,十二世查嗣韩与十三世查昇,双双中进士,海宁查氏名望重振。查嗣韩,字荆州,号皋亭(1645年—1700年),他刻苦力学,“十三年不问家耗,覃精攻苦”,以违式的五经*文奉旨召试,殿试一甲二名榜眼及第,任翰林院编修;辛未(1691年)礼闱分校;己卯(1699年)顺天武闱主考。查昇(1650年—1707年),字仲韦,号声山,他以二甲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己卯(1699年),江西乡试正主考,入直南书房充日讲官。他为官慎密,书法精妙,成为康熙皇帝的近侍,寻擢谕德,历少詹事,成为皇太子的老师。他九次随同康熙帝出巡,先后赐第于西华门及厚载门。康熙亲笔为他题写“澹远堂” 之堂名。丁亥冬(1707年)病卒,康熙帝派苏州织造资助其灵榇归海宁,可为看重。同期,海宁查氏还出了一个领军的代表人物——查慎行。 查慎行(1650年—1727年),初名嗣琏,字夏重,号他山,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初白、查田。曾就学于黄宗羲,精研经学,对《周易》尤有心得。他仕途坎坷,五作幕僚,二十岁补诸生,四十四岁顺天乡试才中举人(此年他的长子查克建也已中举,过四年,先他而中进士),到五十三岁,才由相国张玉书、巡抚李光地的举荐,召试入都,得以入直南书房。次年殿廷对策,成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后充武英殿总裁纂述。他曾三次随驾巡游塞外,岁时风土,悉记以诗,得帝器重。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六十四岁称疾归故里,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人称“初白先生”。雍正四年(1726年),其弟查嗣庭因文字案下狱,株连家族,慎行全家遭诣狱之灾。至次年,因雍正帝览其诗文集称善,才将慎行父子释放归故里,不到两个月辞世。他的成就在于诗,年轻时出门远游,遍历云贵、华中、华北、东南各地,从大自然风光中、社会的变故中汲取其素材,写出大量作品,名噪一时。被称为“江左三大家”、“岭南三大家”之后“国朝(清代)六家之一”。在查慎行前后中进士的查姓子弟中,查嗣韩是他的从兄,查昇是他同年从侄,查嗣瑮、查嗣庭是他的二个同胞弟弟,查克建是他长子,查嗣珣、查云标均是从弟,查祥是从侄,还有比他年幼的从叔查洪(查氏唯一的一位武进士)。其中,查嗣韩、查昇、查嗣瑮、查慎行、查嗣庭、查祥先后为翰林院编修。康熙一朝,海宁查氏一脉出了“一门十进士,叔侄六翰林”,出了查慎行亲兄弟三人及子同朝为官的盛事。叔侄间还出了查春荣、查、查恩继、查嗣泰、查建新、查克忠、查克绍、查瑾、查览、查昌朝、查克念、查克上、查复等十几位举人。在这么短的时间段,海宁查氏有这多的人材脱颖而出,为朝野所瞩目。而旧时,得皇帝之嘉奖,恩莫隆矣。查昇有堂名“澹远”,他在内廷时奏请御书以悬之。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年)南巡,康熙帝为查昇之父查嗣土其 祠题额“嘉瑞堂”,置于海宁查氏统宗祠中;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年)南巡,康熙帝为查慎行亲书了“敬业堂”的匾额,并书写了“砚寒金井泉,簷动玉壶冰”之对联;又为查昇曾祖母许氏苦节,题“节孝流徽”匾额以旌之。皇太子又书对联以赐:“唐宋由来旧族,东南有数人家。”查家作为宗祠的门联而用。 这时之海宁查氏被尊为“东南有数人家”之褒奖,极为贴切。海宁查氏家族已至鼎盛期。


四、惨烈的文字狱与重重劫难
海宁地处江南,钱塘江北岸,古称盐官,历史上长期隶属于吴郡或余杭府,清代属杭州郡。自唐以来,这里就经济富足、文化发达。海宁土地肥沃,民风淳朴,湿润的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蚕桑养殖业也极发达,又是食盐的产地,商贾云集,可谓得天独厚。海宁查氏的聚居地袁花,位于海宁的东部,毗邻海盐与钱塘江畔,钱江涌潮亦为大自然赐予的奇观。在明、清之际,江堤未成,海潮不时侵蚀内陆,十三至十八世纪的五百年间,因海失故道,海宁段钱塘江岸大塌大涨达十一次之多,潮溢发生有七十四次,海潮侵蚀内陆沃土,至使江岸坍塌,河道土雍塞、土壤碱化,袁花地区的自然环境并非一片乐土。袁花亦是明际倭寇入侵内陆的通道口,袁花是倭害为祸最烈的重灾区。《觉庵存稿》称:“倭夷发难六、七年间,死者何艰,丁壮歼锋刃死者,老弱妇女累系罹逼辱死者,挈家喻垣堕坑谷死者,羸军溃卒裹疮冻馁死者,厉气郁蒸婴疾疫死者,徧禅失律身关三木死者,主帅拥兵不战槛车就戳世于市者。岂无须眉丈夫、纨绮贵介,今皆尘沙断梗,同为臭腐。”据谱传记载,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年),倭寇汪五峰率部七百余人入侵尖山四十多日,焚烧袁花市,民死不可胜计。海宁查氏六十六支之第三支世祖九世查尚贤,字祖诚,号少峰,“以倭入寇,劫公去(时年虚龄十五)。有主仆同被掳者……倭偏掠三吴,公潜扶其幼主去,而令其仆为应名,竟得护还。”如果不是查尚贤有胆有识,凭才智干炼,逃离险境,那么后来出著名诗人穆旦(查良铮)、著名教育家查良钊、著名法学家查良鑑等知名人士的海宁迁天津支不可能存在了。同为九世祖的查肇翼,字祖信,号继泉,为后来第五支的始祖,“公两岁孤,少警慧,嗣汪五峰以倭来郡县,奉母率舟避城南,舟为诸卒攫去,公时年八、九龄,自缒城下,步履如飞,觅得之,以缆系腹,引而归。虽旌旗盛设,金鼓震动,军容特严,无少怖惧,长老咸叹服。发愤屈首诸书,能数行下,于古今无所窥,臂力两手能提五石,好周给人,生平赖以活者数十人,葬死者数十人。族倡义田,条划半出心裁。年八十有六终。”其人亦为文武皆备、有胆有识的奇才,查肇翼就是查继佐的祖父。万历壬子(1612年)饥馑、崇祯庚辛间(1630年—1631年)大饥,顺治乙酉(1645年)兵火之变,使袁花的生存环境极为严峻。海宁查氏义庄被摧毁,但海宁查氏还是能发挥家族潜能,尽力救济乡邻,“里中之饥者,赖以存活甚多”。外部环境的不尽如人意,同期还引来了清初两大文字狱的杀伐,海宁查氏可谓磨难多矣!追溯到明初二世查恕之遭暗害,延缓了海宁查氏仕途的进程,颇有相似之处。明史案 康熙元年壬寅(1662年),南浔庄廷鑨《明史案》事发,海宁查氏的知名人物查继佐被无端牵扯进了这桩清初最大的文字狱案中,入狱“禁刑部火房二十余日,虮生百万,先生苦之。”明末清初,浙江乌程人(今湖州)朱国桢所著《明史》一书,为湖州首富庄廷鑨购得并出版。该书对明末清初史实直录不讳,并使用明朝年号,且有持斥清朝的词句。被人告发,引发了《明史》大案,株连上千人,断案时斩决七十人,数百人被流放。由于《明史》参阅者首列为查继佐,因之被捕入狱。到次年(1663年),查氏移狱回浙江,因查氏本来不曾参与修订,且曾向学台检举,有案可查,又经查氏故人吴六奇(当时在平南王尚可喜手下任广东提督)等人营救,才得以幸免出狱。查继佐改名左尹,号非人氏,隐居乡里。查嗣庭案 查嗣庭(1664年—1727年),为查慎行二弟,字润木,号横浦,又号查城。府学廪生,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年)亚魁,次年联捷成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甲午(1714年)湖广副主考,戊戌(1718年)提督河南学政,升侍讲学士,雍正癸卯(1723年)任山西正主考。经吏部尚书隆科多荐举,特令在内廷行走,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复经左都御史蔡珽荐举,任礼部左侍郎,加经筵讲官。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出任江西正主考。查嗣庭主持乡试,行事相当谨慎,对关节的查防非常严格,考试也顺利结束。可是雍正却无中生有地加以挑剔,乘机下手。九月三十日试毕,查嗣庭离开南昌北上返京,回到寓所,连行李都来不及打开,雍正便突然袭击,下令查抄查嗣庭在北京的寓所。据《清稗类钞》记载:当晚,查嗣庭方醉卧家中,全家十三口,统被抓去。三天后,更以“皇上谕旨”的方式,公布查嗣庭的罪状,将查“革职拿问,交三法司严审。”十二天后,雍正余怒未息,亲自布置,秘密下诏给浙江的地方官,迅速查抄查嗣庭在海宁的老家。“谕:浙江将军鄂密达、巡抚李卫知悉:尔等接到谕旨,鄂密达立委都统傅森、李卫选差可信属官,一同迅速驰至查嗣庭家,将所有一应字迹,并其抄录书本,尽行搜出,封固送部。搜查之时,即墙壁窟穴中亦必详检无遗。倘使透露风声,伊家得以预行藏匿,惟于尔等是问。特谕。”雍正查看了这批抄得的文字资料,找不到“悖逆”词句,就借口其中有科场怀挟细字,又牵扯到不久前惩处的汪景祺也是浙江人,下令停止浙江籍士子参加乡试、会试各一科以示惩戒。当时民间一度盛传海宁县将遭到“奉旨屠城”的惨祸,弄得人心惶惶。案件初发时,袁花查氏受株连被押送北京刑部监牢的就有上百人之多。次年三月二十日,查嗣庭之子查克上(已官至内阁中书),死于狱中;二日后查嗣庭亦死于狱中(有病死与服毒自尽两说)。雍正批示“得旨:查嗣庭著戳尸枭示。伊子查沄,改为应斩监候。查慎行年已老迈,且家居已久,南北相隔路远,查嗣庭所为恶乱之事,伊实无由得知,著将查慎行父子俱从宽免,释放回籍。查嗣庭之胞兄查嗣瑮(后客死异乡)、胞侄查基,俱免死,流三千里。其应行拿解之犯,该抚查明,一并发遣。查嗣庭名下应追家产,著变价,留于浙江,以充海塘工程之用。”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就这样家破人亡了。查嗣庭案,实际问题出在查嗣庭的二个举荐人隆科多和蔡珽身上,是雍正为进一步削弱和打击隆科多一派势力,除掉隆科多的“连环案”。再则查嗣庭早年曾是康熙帝之皇八子允禩的“入幕之宾”,著有《维止录》书稿(现已佚),书中多记载康熙诸子间之事,查嗣庭案也是康熙诸子争立的政治馀波之一。查嗣庭不幸成了清皇室政治斗争的一个牺牲品。海宁查氏遭受惨重打击。查慎行和他的幼子查克念等人,及他的小弟查谨(信庵)父子以出继获免,算是一门中之幸运者。可惜查慎行回到故里仅二个月,即病逝家乡。文字狱兴起之后,相传:海宁查氏族中有一支逃亡广东,改姓埋名,将“查”字下面一横顶在头上,改为“香”姓。广东至今确有香姓之存在,在此聊备一说。第二次文字狱之于海宁查氏,可谓元气大伤。闻名于世的查慎行的“得树楼”、查嗣瑮的“查浦书屋”、查嗣庭的“双遂堂”三个藏书楼不复存在。在清世宗一朝,海宁查氏无人中举、无人出仕。这对靠科举起家、靠科举旺家的海宁查氏来说,其打击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海宁查氏一族日渐败落。查慎行1727年故世,其营葬颇费周折。其幼子查克念在十年后去世,生前无力营葬其父。其孙查岐昌“力谋窀穸(即营葬),庚辛(1760年—1761年)间,遍乞旧交,燕、齐、楚、越,水陆七、八千里,竞致积劳成疾,賷志以殁。”直到曾孙辈,才在亲友支助下,于1775年完成营葬。前后近五十年!


五、历劫而不倒的海宁查氏
海宁查氏,与一般的大族还是有区别的。在文字狱的打击下,查氏表现出了家族的坚韧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家族式微期后,查氏家族又重新站立起来。只是为人处事更加小心谨慎。海宁查氏家族的复兴,得力于查氏十五世查懋的苦心经营。查懋(1701年—1775年),字端木,号寄庵,查昇之孙,查昌洵三子。幼时即资质聪颖,六岁时跟随祖父查昇在京城寓邸中,“口授日记故事辄成诵,每客至,呼使诵以为乐。”十四岁丧父,与两兄先后游庠,刻苦攻读,卓有成就。因祖、父二辈均为官清廉,家产无多。稍长,将自己名下的二十亩田地,质于逼债者后,只身游京师,一度被延入抚署为幕府。当时华夏查氏最著名者有二支,一为海宁查氏,一为从江西临川迁天津、以业盐发家的水西庄查氏。宛平的查氏同族查日乾(天行)与子查为仁(莲坡)业盐大富后,又具徽商贾而好儒的遗风,在天津营造名苑水西庄,招揽四方名士。康熙朝时,因同姓之谊,喜好趋同,与海宁查慎行、查嗣瑮等诗酒唱和,时相往来,十分亲密。查懋的长兄查奕楠(贡木),在水西庄设帐授徒。查懋因与长兄相唔,遇到天行、莲坡父子,聚谈之下一见如故,竭力挽留他一起业盐,因此而入商途。查懋长于筹算,凡所策划,均能抓住要领,人所棘手者,悉迎刃而解,革除了长芦盐运的积弊;遇他人有急难,无不悉力相助;有疑难相问,均为剖析是非利害,因而深得各方人士器重。不数年,家业有成,遂定居于沧州,继迁山东海丰。当地频年灾荒,他竭尽一己之力周济贫乏。查懋自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年)起捐赀二万余两,即行赡族之事。族中有繁衍、婚嫁、丧葬者,凡有短缺,皆给予支助,岁给米,月给费,其它如修祠、葺墓等事皆尽力支助。“三党中待公举火者不下千人,始终无倦色。”自身则生活俭朴,室无金玉玩好,衣辄数年不易,入其屋如寒素之家。性刚直、善交好。莲坡殁,家事纷纭,查懋感其知己,不避嫌怨,力为经纪,使其产业完好如初。海宁查氏自文字狱后,家境日窘,查懋及其子孙的善举与义行,为查氏全族的重新崛起,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文字狱耽误了海宁查氏一代人。过了二十年,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十四世的查虞昌、查其昌相继中举;又十年,查虞昌在文字狱后第一个荣登金榜,重振海宁查氏家声。查虞昌(1717年—1788年),字凤喈,号梧冈,官至安徽池州知府。他重视实践,根治水患,卓有成效;对经学、史学、诗文,皆作出很大贡献。查懋的长子查莹(1743年—1803年),字韫辉,号映山,于乾隆三十年丙戌(1766年)中二甲第二十六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文渊阁校理。历任广西、湖北学政,山西道监察御史,掌四川道监察御史,两任巡视南漕官,至吏科给事中;查懋三子查世倓(1750年—1821年),字恬叔,号讱堂,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年)亚魁,任内阁中书、刑部福建司郎中;查懋的孙子、查世倓之子查元偁(1772年—1855年),字德敭,号臶斋,又号又山,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年)进士,历任户部山东司,刑部云南司、江南司员外,吏部验封司、文选司掌印郎中,历署户、礼、兵、刑四科给事中。查懋祖孙三代,重振家声,自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年)到嘉庆七年壬戌(1802年)间,陆续捐资重新创设了规模近三千亩的海宁查氏义庄,建立了查氏家族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海宁查氏家族的中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查氏义庄正式成立于嘉庆七年壬戌(1802年),历经饥馑与兵火的洗劫,一直延存在到抗战初期,历时将近一百四十年。最后一位被金榜题名的海宁查氏后裔是华夏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家金庸(查良镛)先生的祖父查文清。查文清(1849年—1923年),字沛思,号沧珊,光绪十三年丙戌(1886年)进士,在丹阳县知县任上勤政爱民,是受人钦戴的一位清官。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年)查文清病逝,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派人来浙吊唁,并为他亲笔题写《像赞》曰:“潇潇白发丹阳尹,曾并簪花竟少年。大好河山供写照,春风回首一潸然。”为旧时代从政的海宁查氏家族,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到清末,海宁查氏从袁花的赫山房、柴场上、大坟头、袁花、盐官、硖石诸镇走向杭州、嘉兴两府所属各地;走向直隶、天津、山西、河南、陕西、福建、广西、台*湾等地;并开始走向海内外,开创了海宁查氏继续发展的新天地。


六、海宁查氏与时俱进
俗称“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时代的变异,极易引起家庭的衰败与消亡。自元末查均宝始迁海宁,在袁花落脚生根,从一个小家庭发展为以“文宦世家”著称的世家大族,其间经历的风风雨雨不胜枚举,却能历劫而不倒,实属大不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02:31: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是乌纱帽。清。是顶戴花翎。
  现在戏台上不论唐宋明清。一色乌纱帽。属混同而取明代衣冠。
  红楼梦中却是乌纱顶戴同时兼有。
  如。雨村就是乌帽猩袍。明衣冠。凤姐口中的珍哥就是顶子。清衣冠。
  宝玉第一次出场。衣冠更是先明后清。明清不分。另如北静王。
  多铎与史可法有过一次见面。多铎劝降史可法。史不屈而死。
  当时即两朝衣冠同时并在。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由此看来,“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
  事体情理。这叫意淫。
  意。意度。思索。
  淫。深度。过度。
  意淫。即深度过度体贴琢磨天地万物之理。
  即易经所谓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体现出来即儒家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这是一切学问见识的源头。所以警幻推崇。用这个导宝玉入正途。
  淫丧。即过度的。逾制的。有悖纲常伦理的丧礼。淫雨。即大雨。形成灾情的雨。
  顺治对董鄂妃。雍正对年贵妃。都是逾制的淫丧。
  逾制的祭祀。叫淫祀。这种。祭祀祈祷了也不灵。所以。宝玉祭金钏要去野外。黛玉也是默然偷祭。
  这都礼法正脉。违背不得。《礼记》都有记载的。
  淫祀。<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之祭。《礼记·曲礼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 孙希旦集解:“淫,过也。或其神不在祀典,如宋襄公祭次睢之社;或越分而祭,如鲁季氏之旅 泰山 ,皆淫祀也。” 唐赵璘 《因话录》卷五:“虽岳海镇凟,名山大川,帝王先贤,不当所立之处,不在典籍,则淫祀也。” 明 宋濂 《吴德基传》:“其俗好淫祀,有蛇出户限,民怪之以为神至,奔走祠之。” 严复 《有如三保》:“往者 江 浙 之间有五通神,淫祀也。”>
  孔子不喜不够资格的举八佾之礼。同理。
  如。国庆节。你在自己家里升国旗。奏国歌。放在古代。直接够起兵讨伐的罪名了。

  从表面故事来说。贾府中逾制之事物太多。早晚必被拿问法办。
  文史哲。一以贯之。滴水不漏。。

  知道红中为什么老写唐诗?康熙朝编印的全唐诗。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
  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编,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全书架构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拾遗补缺,巨细靡遗。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首,〈乐章〉、〈乐府〉次之,又以年代为限﹐列出唐代诗人,附以作者小传。接着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最后为〈补遗〉、〈词缀〉。>

  金庸(查良镛)。海宁查氏。
  参汪千里长文。略摘几小段。
  查氏在康乾三朝是一时之显贵。就算到民*国新中国。也是翘楚不断。
  穆旦(查良铮)。查士钊。蒋百里徐志摩与金庸近亲。近代名人。三分之一出自查氏。
  全国别无第二家。号称唐宋以来有数人家。
  查氏宗祠。康熙亲题“唐宋由来巨族。东南有数人家”。
  五代南唐工部尚书查文徽(红中女先儿说的残唐五代王熙凤。有了注脚了)。 宋代殿中侍御史查元方。明末史学家查伊璜。
  清代。诗书画三栖名家查士标(红中包括脂批老用画法布局谋篇)。康熙文字侍从书法家查升(红中书法家探春丫头待书或侍书)。翰林院编修诗人查慎行(嗣琏)。雍正朝礼部侍部查嗣庭。
  光绪丙戌科进士查文清。有《海宁查氏诗钞》。
  <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十一世查培继(字王望,号勉斋,1615年—1692年)乡试中举,次年联捷成进士,成为有清一代海宁查氏第一位入仕者,由广东东莞知县,历兵、户、刑三科给事中,他疏章数上,诸如清关弊,行官兑、禁鹰户等,皆有关国计。出为江西按察副使,分巡饶九南道。时寇难初靖,培继建义学、修白鹿洞书院,以教育感化为先,尽力安抚工作,政著卓见。传载《浙江通志》与《江西通志》。
  进入康熙朝,正是海宁查氏第十二世“嗣”字辈与第十三世“克”字辈的成长期。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年),海宁查氏渐入盛期,十二世查嗣韩与十三世查昇,双双中进士,海宁查氏名望重振。
  查嗣韩,字荆州,号皋亭(1645年—1700年),他刻苦力学,“十三年不问家耗,覃精攻苦”,以违式的五经*文奉旨召试,殿试一甲二名榜眼及第,任翰林院编修;辛未(1691年)礼闱分校;己卯(1699年)顺天武闱主考。
  查昇(1650年—1707年),字仲韦,号声山,他以二甲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己卯(1699年),江西乡试正主考,入直南书房充日讲官。他为官慎密,书法精妙,成为康熙皇帝的近侍,寻擢谕德,历少詹事,成为皇太子的老师。他九次随同康熙帝出巡,先后赐第于西华门及厚载门。康熙亲笔为他题写“澹远堂” 之堂名。丁亥冬(1707年)病卒,康熙帝派苏州织造资助其灵榇归海宁,可为看重。>
  代代出进士。
  红楼梦中正反过来。一个进士也没有。
  雍正一朝。查氏无一人参加考试。

  <明?成化末年,自迁宁的第七世起,查绘定下了海宁查氏字辈排行的前十六字: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清道光八年戌子(1828年)查元偁又拟定海宁查氏字辈排行后十六字: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因枝系繁衍,仅以南、北、小三支区分已难于绺分,至清乾隆年间续谱时,以第九世“允”字辈为基准,将有传人者依序分列为海宁查氏六十六个小支派。一个大家族就这样自然地形成了自己的族系。
  为保障海宁查氏家族的利益,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年)查允元去世之际,遵照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的意愿,把将近五百亩土地的资产首次设置为查氏义田,“设义田以周贫乏,立育才以厚英俊”,并建立了一套慎密的救助措施,大大提高了整个查氏家族的经济救助与保障能力,使更多的查氏族人走上求取功名之路。>
  秦氏托梦。
  人家明朝起就16辈。红中人物都16岁。
  晴雯死。十六。 他补裘。是国家大事层的结束。 尼布楚条约。
  雍正的在另一层。
  数字都是坑。。
  好多套路。九连环似的。串成串。来回串着才解得开。 单解是解不开的。

  看史记旁通红楼梦。
  《史记》将伯夷列为列传第一。为什么?
  “众庶冯生”。老百姓只论生存。
  《红楼梦》(作者)附了谁的骥尾?当然是为“闺阁昭传”。使名不堙灭。但未必“不念旧恶用是怨希”。更非“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明明是腹诽。
  末世说。于此也见一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1 23:44: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证索隐。都为事体情理服务。除此无他。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多作者论。那些人。进了园子。再出园子。连进的是哥儿(不是少爷)的书房还是姐儿的闺房也不知的。因为他们连头都不敢抬的。正眼都不敢看。如那些太医。

红楼梦尊唐诗。但这些酒令签却大部分出自宋人。

从小按部就班学成的人。一定不能看进去红楼梦。
咻咻 发表于 2015-10-5 08:59
看得进红楼梦的人,又有几个解得其中味的呢?
天书啊!
学琴 发表于 2015-10-5 09:08

所以就出个校本。统一口径。
现在社科院红学所做的工作。当年程高已做过了。欲盖弥彰。“至今已觉不新鲜”。不能塞悠悠众口。

他有个总路线。都是由盛至衰。任何人或事都这样。
所谓盛衰本是循环。但他取的点是由盛至衰。
宝玉的不读书。不是不读书。而是不读应制的“书”。即不考试。他四出五经必然读。因为当时没别的书读。私塾到贡院国子监。都是四书五经。
但他宝玉读出来的却是僧道两门。如他喜欢醉打山门或庄子。
他只能读那些书。但他不算个读书人。因为他读书不为了考试应制作八股。芙蓉诔就是例子。

花神。这是个问题。几个花神?
花神。书里至少两个意思。一是花一样好。一是一样凋落。双关。同时。
并且。他本身。无论写一写二。都同时又双关。本有又写了至少三代人。或说三类人。

湘云。他这朵花本来就开到头了。一地落花。芍药。
刘姥姥来。秋天。冬天。吃蟹子。老太太提到枕霞阁。有个对子。提到荷。生不逢时不逢地。
老太太和史大姑娘的关系不用说了吧。这是象征代入手法。这回吃蟹子是湘云的东道主。
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写竹桥
谁腰细?湘云。鹤势螂腰。竹桥。蜂腰桥。你以为这里写谁。。。

传诗。 只为了这几句诗。如香菱。荷花。逢秋。生不逢时不逢地。碰上桂。
迎春也是。他一出嫁。有个诗。也提到荷。枯荷。

不知大家看过哈代的《苔丝》没。每一个场景都是象征意义的。角色好。景就好。反之就不好。景象征角色。无一例外。
我要写角色高兴的话。我写的景一定是鲜亮向上的。反之反面。不用写角色了。写角色也必与景相一致。

象征主义手法。府中老人参失去药效。此之谓也。
由盛至衰。以乐景写哀。无一处不如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21 22: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识流?
这一类。在中国是没有传统的。大致上来说。可以这么说。这些是舶来文化。要中国人来理解还是有一定隔阂的。当然了。新人类或许容易理解点。
凡事不可过——
记得围城里董斜川?说过——诗有意义是诗的不幸。
但是。他这个是舶来文化熏陶的产物。中国诗都几乎是有意义的。所谓诗言志。
还是个不可过——
有意义的诗就全是好的?所谓的没有意义是指没有浅显的意义。也就是朦胧——
原因很多。。。
所以。诗里有所谓用典。有所谓隐晦。等等吧。。。
目的就是——他没有一个意义。或者说。有很多意义。
是一种复杂的表达。而不是浅显的表达。
要想照顾到这许多方面。字面上自然就所谓朦胧了。也就是。不明了起来了。
这个算是中国诗的一个传统吧。

赋体里有所谓劝百而风(讽)一。
就是说。一篇赋。看起来。一百句里有九十九句是好听的。只有一句是不好听的。
但是。他的价值恰恰是那一句不好听的。
这是中国诗的一个传统。用来做最后的退步。也就是红楼梦脂评里所谓的自占地步。
脂评所谓传诗。可不是单纯的传播诗句。至少我们不能这么简单地来理解。
书里多次涉及到一些作文作诗作画的规则。道理是相通的。
具体到书。当然可以理解为那是作者自己在说明写作的规则。如果他双关了诗文画以外的方面呢?

孙柔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美*女的轮廓。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应该怎么来描述?
呵呵。课本里那些所谓的抓住扼要什么的。只是针对于小学生的。
传统上怎么来描述这个?
一个人。再怎么扼要。也不能只剩下那几笔吧?
我们叫做突出(某一部分)。但是在一些表现手法中。那个突出是唯一。
我们又有说法了。叫做以点带面。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不要忘了。那个点在人家那里是全部而不是其中一面。
好吧。我们自诩为博大精深。不要忘了——博大和精深是有对立的。
回到舶来文化——人家就只要精深不要博大。以防贪多嚼不烂。所谓术业有专攻。
这个算是科学分科的来源。
聊斋里说过。只有独痴于一门才可以更好地深入。
佛理也有所谓的一门深入说。
田蚡的独尊儒术好像也和这个相通。
中国的学术。其实是不大作兴这个的。我们的大多是总结一类的。而不是抽绎。总结总是很好。一抽绎往往出错。
习惯上叫做妄解圣意。搞不好还给说做是标新立异离经叛道。

从痴于美色转到痴于书。这也是红楼梦的路数。
警幻仙子干的就是这个
可惜不成功。

后来有个叫 俞达  的?写了个青楼梦。主角  金挹香。
他就和红楼梦反着来。
贾宝玉是只和美*女一起。不理世事。
金挹香却是也能和美*女玩。也能科举中的。是个  完人。。。
一看就知道是胡扯。。。
好吧。
金挹香最后走了。退隐。
林语堂。京华烟云。老头子也是这个路数。
是个完人。
但是。这几乎是不存在的。。。
所以。他们价值上总比不过红楼梦。
好像野叟曝言里也有个完人?
那都是红楼梦所嘲笑的。。。
也就是  掰谎  的内容。
JP梅当然也在这一类。
之前之后。红楼梦还是中流砥柱。
之前的是他所批判的。
之后的是堕入他彀中。
正在他批判之中。
记得论坛有人提出。说JP梅应该取代红楼梦。
我笑了。。。
红楼梦是   洁本。凡事点到为止。
记住。诲淫诲盗。
红楼梦很有分寸。
JP梅那种。怎么可能成为公开的传播资料?
不要说咱这个  封建   的传统国度了。就算在鼓吹性自由的国度。这个也不受欢迎。
JP梅和红楼梦正好相反。一个大肆铺张。一个似有还无。
这就是区别。也是境界的高低之分。
怎取代呢?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
JP梅和红楼梦。都算是世相小说。
也就是都有描述世相的方面。
并且。都有劝世的意义。
如果从世相来说。JP梅并不比红楼梦差多少。
区别是。在性描写上。JP梅太露骨。红楼梦很含蓄。
JP梅的性描写。恰恰就是红楼梦的警幻所致力的方面。
几乎可以肯定。红楼梦是在JP梅这个基础上。精简了的。

再就是对科举的态度。这个都被说烂了。。

聊斋。涉及三个大问题。科举婚姻妇女。这个在红楼梦里同样是大问题。
蒲松龄是科举不如意的。所以。他作品里有不少对于科举的讽刺和向往。
红楼梦呢?
比如。司文郎。说中的的文章诗词。令人作呕。比如。贾宝玉根本不屑于科举。作者怎么一个现状才出现这样的写法?索隐派们的各种索隐貌似有做出回答的义务。

对于贾雨村所谓的时尚之学。贾宝玉是取否定态度的。比如在他写芙蓉诔时提到过。
贾宝玉取的是古法。不是时尚之学。
当然了。这个所谓的时尚。并不只是他当代。而是包括了之前很久远的一段时间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2 15: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6-5-22 15:45 编辑

什么废太子。死党。日月两派。全是编故事。和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周汝昌和刘心武的区别——一个不承认自己是红学家。这句话承认是曹学家。
一个就说是我这是猜想。我也有猜想的权利哦。
晕。。。。
相同的问题。他俩结论却不一样。老是差着一辈。笼统说。一甲子。
类似现象在周汝昌和胡适之间同样。
不过。他三个又有不同。
胡适。是真的没有太多研究。只是一个粗略地设想。。所以他能接受或者说摇摆于各家之说。比如一度听从和不听从周汝昌的说法。
周汝昌就不了。他几乎谁的也不听。听了也不承认是来自于别人的资料。并且。死不悔改。这应是忙着著述。真的没有看见相关指责吧。再说了。他老来眼睛不好。
刘心武。呵呵呵。在周汝昌基础上编故事。
如果说周胡是曲解一些资料得到的结论。刘就是直接在他们的基础上来编故事。毕竟他不如周胡的掌握那么多资料。
这个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只有去看他们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论这成果好不好。。。


顺带提了刘心武。其实也不奇怪。
刘算是周的私淑弟子。一脉相承。
总之。有乖于史实。
清史必须重写了。


第一个得意之人。
这个要是能通向金枝玉叶。那么王熙凤尤氏等等才干之人。也必是皇族。至少全部是高干。。。
还有那个探春平儿。都太精明强干了。。。
所谓第一。就是还有很多。只不过他是第一而已。
再说了。书里明言。所写的都是所谓微才小善的女子!每一个都是。
那么。这就是说。写的全部是皇族的。或者皇宫里的。那还和曹寅有个毛关系。
所以。周汝昌和刘心武。都几乎不敢承认自己是在研究红楼梦了。。。
一个是曹学一个是秦学。都不是红学。
不敢当这个 红学家 的名头。就很正常了。
所以。笼统地极端地说。他们的研究和红楼梦无关。


以前看见周说自己不是红学家。我还认为他在谦虚。现在看来。原来那是在真实的总结他自己。
厉害。拿实话哄人。。

对这个废太子。周刘也不同。古怪。。。。
对老四胤禛。也不同。。。
甚至在周汝昌自己那里。也前后不同。。。

这就是考证的疏忽了。不能自圆其说。
因为他得时刻记住——削足适履!
笑。。
至于差一辈人。那应该是受脂砚斋的影响。因为那些批语。落款都是干支纪年。一差就是一甲子。绝对够一代人。。。


比如吧。曹雪芹是曹寅的什么人?
一说是儿子。一说是孙子。这叫什么考证?
另一个就是。曹家和皇帝的关系了。
不论是儿子孙子。都没有资格参与皇族的事情。这个关系。给夸大了。
总之。还是个有乖于史实。没有参与的可能性。


狸猫换太子。赵氏孤儿。这一类看多了吧。或者也看了点金庸。韦小宝不就和小康熙一起玩大的吗。还封了公爵的。曹家当然可以也封公侯。。


考证是研究他真确与否
索隐是找他的所谓微言大义
这是两个问题。
但是相互勾连是必然的
当然也联系到写法!
至于找后文。是所谓探佚
包括续写也是探佚
当然了。离不开考证和索隐

所以需要索隐
周刘癸酉
都是借助考证索隐来搞探佚
当然了。癸酉的不同是说那是真本
对于周刘。要做的是去看是否合乎历史
对于癸酉。要找到底稿
很简单

这个杨启樵。就在拿历史记载来反驳周刘的
一碰上历史。他们就蔫了
完全不与历史相符合
我说就是——编故事
只不过借着红楼梦这个本子往下续

索隐
也得去考证索隐80 这个固定的本子。而不是去考证索隐80 之外的
最多加上 120 的40
之外的。就是探佚了
或者续写了
所以周刘都不敢于承认是  红学家
他研究的不是红学
是另立门户
曹学  秦学
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很准确的

此财非彼才
那露奈何路

“从小觉得最厉害的人就是妈妈,不怕黑,什么都知道,做好吃的饭,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哭着不知道怎么办时只好找她。可我好像忘了这个被我依靠的人也曾是个小姑娘,怕黑也掉眼泪,笨手笨脚会被针扎到手。最美的姑娘,是什么让你变得这么强大呢,是岁月,还是爱。”——德卡先生

哪一个母亲不是曾经的小姑娘
狗屁不懂
但是不知道怎么就长大了
成熟了
伟大了
人类第一个老师就是自己的娘
这个。在哪里都一样!
再牛逼的人。也这样
古语有云
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
不是骂人哦
又想起  寂静岭  里的名言
母亲是孩子的上帝。

席慕蓉《爱的絮语》

在从前,玫瑰对我象征甜美的爱;
而在今天,它代表危险。
因为,它的刺会伤害我的孩子。

在以前,奔跑对我是一种享受;
而在今天,我必须慢慢地走。
因为我的孩子的脚太小太弱了。

当我是少女时,
我怕黑,
怕陌生人,
怕一切可怕的事物。

但当我今天成为母亲时,
为了我的孩子,
我变成一只准备对抗一切危险的母狼。


人家要索隐或者探佚。谁也管不着
我就当小说来看。也不犯法
问题还是出在事体情理上——就是一切都得合乎事体情理

索隐。你总得先去对照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吧
探佚。你总得去从前文找到自圆其说的依据吧
小说。也总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吧
事体情理也是真
事体情理是绝对的真
否则。不合。
真理只有一个!达芬奇说的?


宝玉(石头人)
都不能自己做主到处乱跑
这个昨天提到过
文本里有很多明确说明
宝玉的通灵
有三种
书了有
但是仅仅是通灵
好比贾宝玉的指导
知道
他仅仅知道。他不能够改变任何。。。。
宝玉(石头)也是
他通灵。不表示他万能!
在说细点就是
他宝玉(人和石头)。是来历幻的
不是来扭转乾坤的!
石头没有去补天的能力资格
他贾宝玉也没有
历幻。在这里是个什么意思?
就是见证。。。
刘心武好像提到过——就是个记者
这个比喻。他说的挺好。。。
切合(书里的)实际。
所谓  石头记
他只是见证了。记下来了
他没有别的能力。也没有别的宿命
记下来。就是他的能力和宿命
当然了。这是作者赋予他的。
这个他。双关石头和人。
笼统地叫做 宝玉
宝玉。具体到人
又分两个
还有个甄宝玉呢
所谓  幻中出幻。。。
总之。他故意重叠模糊。其实呢。。。很清楚


晴雯死那是有人下了话。
婆子。
但是也不算冤枉他。
芙蓉诔说过的。
前面他就真的 挑唆  宝玉的‘。
比如读书。就叫他装病。
大家其实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还有一点。说他像黛玉。。这个前面也有照应--
就像喝酒。黛玉就故意 挑唆  宝玉闹。
老婆子是当着众人面说的。说你林姑娘劝劝宝玉只怕他还听你的。
总之。晴雯和黛玉确实是   很像。。
芙蓉诔里的悍妇 云云。当然是指那些婆子。不是指王夫人。
宝玉再怎么。也不会去骂自己的娘的。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谋算贾府财产的。不能算上王夫人
另外。这个谋算财产本身也不大成立。。。
薛姨妈。要说他想攀亲是真的。。。
谋算财产就有问题 了。
不用展开。。。。
谋算财产的嫌疑不是没有。在凤姐那里。
却不是王夫人。甚至不是薛姨妈。
王氏姊妹之间。并不完全一个心眼。。。。
(贾家没有薛家经济状况好吧)
和侄女凤姐更加不一个心眼。。。
也是  末世。。。
从公侯到了商人。
至少他一来贾府时是不成问题的。
书里有一句。王夫人眼中。
知他家不难于此。。
晴雯。。。
还真就是黛玉第二。

————

重评柳絮词
2016-05-08 秉蕳 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 微信号:hlmxkzzs

黛玉素有潇湘妃子之称,又有咏絮才之称。然能力敌众姝乎?开卷第一篇,笔者为你慢慢道来:
1.钗黛优劣?
“咏絮才"为阁秀之最高殊荣。钗黛之判词中有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之语。然则 “咏絮才"属钗,抑或属黛?一般读者皆以为属黛,尤其是一众黛迷们。然《红楼梦》第七十回,写诸姝共作咏絮词,有“咏絮才”之称的黛玉偏偏“输”给了宝钗。黛玉作的是一首《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而宝钗则作的是《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文本在宝钗词后写到: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自然是这首为尊。”黛玉词则仅获得了一个 “缠绵悲戚”之评语。一众黛迷失望之至。然则此诠次正确乎?作者有否故弄玄虚?
待我们详探一下。
黛玉所作的《唐多令》,即清《钦定词谱》所录之正体,为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按:唐多令又有变体61字、62字两种)。而无独有偶,宝钗的临江仙,所择的亦是六十字体(按:据《钦定词谱》,临江仙有54,56,58,60字四体),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曹氏刻意安排两人抽中同样字数的词调,绝非偶然,欲一比高下乎?
词之工拙,一比声调格律,二比字面章法,三比境界情韵。两者之词调相若,其一可勿论。
下面比章句情韵等。  词之章句,往往最重起句、换头(即下阙第一句)及结句。唐多令之警句,即在起句。且看黛玉,以对句起: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这两句写得颇佳。 “粉堕",仄仄,对 “香残”,平平,甚工整,状柳絮纷飞之态,摹黯然神伤之情。“堕"字,去声字,尤用得妙,振起全句,乃当行作法。去声字在词句中之作用,前人甚重之,晚唐自温庭筠开始注意,后至柳永、周邦彦,字斟句酌,下笔甚重去声,至清代万树词律尤一一阐发之。 “百花洲”与 “燕子楼”,亦用对仗,但以百花对燕子,似并不甚工整(“百”数目字也, “花”, 名词也; 下句当亦以数目加名词方为工对),但要注意的是,这两句在词调中本来不强求对仗,因 “洲"字与 “楼"都属押韵之字,对得太工整,若与下文情调不符,反而死板。黛玉此两句,起得甚得词家三昧。
再看用典,“燕子楼"用盼盼事也,见白居易诗序:
   “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即徐州)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
白居易曾为之作三绝句:
其一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着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盼盼之故事,定下了全词凄恻之调。下则一泻直下, “一团团逐队成球"呼应 “粉堕百花洲",述柳絮之飘零,点出 “飘泊”两字。然后由花及人,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呼应燕子楼情事,又借以寓咏词之人。    换头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统摄上阙之意,亦一句写柳絮,一句写人, 以柳絮之白,状红颜老去,终于逼出一句 “叹今生谁舍谁收!"花即人也,人即花也。末句以拟人笔法作结: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缠绵之至, 然词笔哀而不怨,颇得温柔敦厚之诗旨。全词无论摹状、抒情,皆恰如其分,与黛玉之身份,亦甚相类。起句、换头、结句, 皆互相呼应, 脉络分明。以闺阁小调论,不失为佳作。
再看宝钗《临江仙》,众人激赏的,也恰是起句: “湘云先笑道: ‘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且看起句:“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此句起得有气势,一反常意,确实新人耳目,此乃诗人笔法也。前人诗句中用白玉堂者,如刘方平《乌栖曲》:
蛾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
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
又如李商隐《春日》:
欲入卢家白玉堂,新春催破舞衣裳。
蝶衔红蕊蜂衔粉,共助青楼一日忙。
则白玉堂乃贵家华丽之所,起句谓柳絮翩翩起舞,有豪华气象也。以下词意皆承此句而来,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皆反用常意也。上阙乍看,似乎有气势,有新意,然细思之,柳絮果真如此乎?咏物词者,当形神俱似,方为佳作。若咏物而不似其物,立意再新鲜, 也属枉然。 “春解舞”者, 确有情韵,作者乃刻意炼句也。然读者试想之,柳絮漫天而飞,轻而软,如何能卷得均匀? 余以为: 作者为求押韵 (按: 此处“匀”字为韵位),乃以此凑韵也。再看换头,“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此句即承“东风卷得均匀”而来。然柳絮者,既 “随聚"又 “随分",又如何“万缕千丝终不改"?此句用作咏柳枝尚可,阳春三月,西子湖畔,蕙风吹拂,柳条虽有聚有分,然万缕千丝,终能不改。但用作咏柳絮,却总觉牵强。柳絮纷飞,濛濛乱扑行人面,蘯悠而无主,万缕千丝,又焉能不改?张炎《词源》论咏物词曰: 
   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
咏物词之所以难作,盖描摹要逼真,一丝差错犯不得,又不能拘泥于物,寓意无穷,方为上乘,此所以东坡杨花词独步千古也。作咏史诗,以自抒机杼,一反前说为好尚,然作咏物词并非如此。如欲颠覆传统之意象,须力大无穷,一气贯注到底才行。然换头此句, 气力已不继,笔力大逊起句。接下来,作者不得不说: “韶华休笑本无根”,则分明承认柳絮本无根也。末句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目的在于抒发宝钗自矜之状,然“本无根"之柳絮,如何 “上青云”? (青松千尺, 高可摩云, 吾辈曾见。柳絮至柔之物,以“上青云”来形容,无论如何,不可谓贴切。)即有一二柳絮,送上青云后,又何如?亦飘零无主而已。由此可见,下阙句句反讽, “上青云"之宝钗,似乎暂时得意,然其结局,仍无根无着也。   
由此可见,纯从诗艺看,黛玉词胜宝钗词。然则黛玉胜宝钗乎?非也。读者再细看: 此两词,不但字数相同,连字面、章法、个中寓意,都惊人的相似,只是林黛玉是正说,而宝钗是反说而已。待鄙人一一勘之。起句,黛玉之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即 宝钗之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也。”皆状柳絮飘舞之状。尤其是 “逐队成球” ,恰恰就是 “卷得均匀”! 再看下一句,黛玉写柳絮 “飘泊亦如人命薄”; 宝钗答 “随逝水"、 “委芳尘"。飘泊之柳絮,最终亦随流水、委芳尘而已。再看换头,黛玉道 “叹今生谁拾谁收”, 宝钗则曰: “任它随聚随分”, “谁拾谁收”与 “随聚随分” ,连句法都一致,写的是柳絮聚分无时,收拾无凭。再看结句,黛玉写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宝钗道“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皆从 “风”字着笔,谓柳絮随风飘荡也。最后,每首词皆有一个关键句,揭示该词之寓意,黛玉词是“韶华竟白头",宝钗词则是 “韶华本无根",两词类同如此! 一位作者代拟闺阁词, 为免有才拙之嫌,欲避字面之不暇, 更何况袭句法、文意? 仿似曹氏先有黛玉词,然后据此一一反说,而成宝钗词。事实上是,此乃曹氏刻意为之。钗即黛,黛即钗也,钗黛合一也。呜呼,吾辈为作者蒙骗也! 否则,判词中的“堪怜咏絮才” ,明明说的是黛玉,为何又让宝钗夺魁呢?

2.湘云、探春、宝玉词

        上言钗黛合一,读者又有疑惑也,诸人共作一题,同咏一物,有类同之处,何奇之有?然让我们来看其他人之柳絮词,则可见吾说之不妄。诸君有没有发觉:这一回柳絮笔战中,湘云、探春、宝玉皆只作了寥寥数语?此亦作者刻意为之也。盖以一人之力,作多首柳絮词,意象、笔法恐有相重之处,而此情节之重点本在钗黛,故作者为其他人作柳絮词时,处处避之,以免相犯。首先看湘云词:
《如梦令》
岂是绣绒才吐,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
莫使春光别去。

       湘云所作《如梦令》,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事实上,《如梦令》亦有双调六十六字者,但作者刻意只让她只作单调词(即只一阙),字极少,以免与黛钗相犯。单调小令极不易作,如诗中绝句,当以轻、纤、巧为上乘,不得以字少而轻之。观湘云此作,以轻灵之字句,写一霎之风情,可谓当行之作。词中唯“岂是绣绒才吐,卷起半帘香雾”点明柳絮,形神俱似,不作过多之铺叙,以免与钗黛诗相重。此词情韵俱佳,惜湘云仅是引子,作者刻意不让她尽其才,故因字少意寡而为人忽忽掠过。
再来看探春和宝玉合作的那首:
   《南柯子》: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
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
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探春词只写了一半,宝玉交了白卷,落第自不待言,然则作者因何这样安排?除了情节上有新意外,亦有深意在。探春纵才拙,岂一炷香连一首词也写不出来?事实上,作者写探春词,目的在于点明其命运,半首已足够,请看: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读者有否发觉,此半阙词与探春之曲子很相似: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词中之 “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即曲词中之“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也。偏偏宝玉出来,为探春续了下阙: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
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读者请细看,宝玉之词,连柳絮的影也没抓着,即题目为任何一种飞花,宝玉的下阙都用得着。事实上,宝玉和探春词加起来, 就是写了个兄妹分离之意。宝玉为探春续词,在词中“骨肉相合”了,然而,“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终挡不住骨肉分离之命运,宁不叹乎?!
这里再说说宝玉为何会 “落第”? 宝玉是非落第不可的。红楼梦中,既然男子是泥做的浊物,作为唯一的男性,宝玉自然不能超出于众姐妹之上。且宝玉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影子,无论是出于自谦或自嘲,作者亦必然要安排宝玉落第, 只是每次落第的方法都不同,可谓煞费苦心矣。
3.明月梨花一梦?
     分析至此,诸君会问: 湘云、探春、宝玉皆只作了寥寥无语,不可与钗黛相抗衡,但尚有一人作了全阙, 即薛宝琴也,因何不评? 今即为君评之:  
《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梨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
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宝琴此词,纯属虚摹,文中句句不点柳絮,偏又句句是柳絮,此神品也。而其气格之高超,声调之雄壮,非但前面诸子不及,亦已非闺阁词也。鄙人不是说闺阁不可有飒爽之作,而是指出,《红楼梦》中,作者代拟大多数作品时,着意模仿闺阁口吻,故风格以柔以软为主,偏宝琴诗词不同。读者试细想:宝琴小小年纪,遨游四海,其貌兼黛钗之美,而文才之高,识见之广,又俨然在众姝之上,“完美”得有不合 “情理”。而她的作品,尤其是怀古诗十绝,哪像闺阁中作品?再看此词,全以诗法作词,有杜牧之风姿,李后主之声调,一气而贯注。黛玉词,当入断肠集;湘云词,可入花间集;而宝琴之西江月,直可入南宋雅坛也。
也就是,这场咏絮词之大赛,实当以宝琴为魁首。然而为何“小薛”亦“今日落第”了?  
其原因与宝玉相同,小薛乃宝玉之分身,作者之寄身也。读者发觉否?作者在前面,亦曾以《西江月》两首评贾宝玉:
西江月二词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宝琴抽中的恰恰就是西江月。当然,读者会说,可能纯属偶然,毫无关连。然请诸君再思之,宝琴在文中倏然而来,往往与宝玉对举,甚至以宝玉之最佳配偶出现,偏又瞻之忽前,睹之忽后,奇怪之至。而再读之,宝琴此词之文风,与宝玉西江月二首,如出一辙,此非闺阁词也,此乃作者词也,作者乃以此概括红楼诸姝之命运,也慨叹自身之命运也: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梨花一梦。
     一梦者,红楼梦也。

————

李纨:“守中”的俗世注解
原创 2016-05-11  王汇涓 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 微信号:hlmxkzzs


“守中”一词,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守中”即无为。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从老子的哲学来看,人生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
被誉为“中华文化百科全书”的《红楼梦》,浸润着《道德经》的智慧,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李纨,为“守中”做了一个极佳的俗世注解。
李纨的父亲叫做“守中”,曹雪芹借这位父亲的名字,为李纨的一生悄然定下基调。李纨深深懂得“守中”的道理,有着自己的处世的方针,她的少言、退让、守拙,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不是听其自然,而是顺其自然。
下面,我们从《红楼梦》的具体文本,来解读李纨。
一、   虚静的人生态度
“虚静” 就是心无旁念,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
李纨的身份虽是寡妇,但她从不怨怼,平平淡淡地过自己的生活,青年丧偶,而且失去的是贾珠那样优秀的丈夫,她平时却从未表现得凄婉相思。不是不想,宝玉挨打的时候,王夫人一声珠儿就叫下了李纨的眼泪,可除了在这众人眼泪横飞的时候偷偷流下自己的私房眼泪,平日的李纨,绝不凄风苦雨。这大概和她自小受的教育有关。
李纨出身金陵名宦之家,其父李守中曾任国子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承继以来,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便不十分令李纨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烈女传》、《贤媛集》三四种书让她读读,使她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李纨“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红楼梦》第四回(以下原著引文均庚辰本《红楼梦》)。“槁木死灰”的表现,是李纨在这种教育下,处身在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必然形象,是她在大的场面中表现出的标准作为。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红楼众女儿占花名签:
李氏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劳什子竟有些意思。”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
    在这一回的花名签中,每一个红楼女儿抽取的花儿都含有寓意,如宝钗的“牡丹”艳冠群芳,动人但是无情,黛玉的“芙蓉”虽然飘逸潇洒,但饱蘸清愁,探春的“杏花”是瑶池仙品,日后却要倚云而栽……这些都隐隐影射了她们的性格和命运。而作者给李纨安排的是“一枝老梅”,怒放的梅花是美丽的,怒放之后的老梅呢?虽“竹篱茅舍”但“自”“甘心”,这样的“虚静”状态,正是李纨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
二、顺其自然的人生原则
李纨在贾府的身份主要是三项:1.老太太、太太们的媳妇2.贾兰的母亲3.众小姐的嫂子。她按自己的身份完成自己的生活:侍奉长辈、奉养亲子、陪伴弟妹。
作为长辈的王夫人、贾母看到的只是“不说话”或者说很懂得“不说话”的李纨。第五十四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迷》姑娘们正兴致勃勃地联诗作乐,没想到老祖宗大驾光临。这时可忙坏了李纨,“李纨等忙往上迎”,“李纨早命拿了一个大狼皮褥子来铺在当中”,“李纨早又捧过手炉来”,“李纨忙答应了要水洗手,亲自来撕肉”,当贾母命她歇歇时,“这李纨便挪到尽下边”。这中间,李纨没有一句话,完全只是一系列合乎身份的动作。几处“忙”字显示着她的尽职尽责,身先士卒。几处“早”显示着她的周全体贴,不需要别人吩咐而自然就把一切都成功到位。李纨的表现应该是平日表现的缩影:在老太太、太太等长辈面前,李纨是个合格优秀的晚辈媳妇。

李纨和儿子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可以说儿子是她一切希望所在。她认真地培养儿子,可并没刻意的培养儿子出头或者借着儿子出头。贾兰虽是荣府的嫡系重孙,他平日却从没有在贾母、贾政面前主动招摇,正月家宴,贾政不叫,他居然还“牛心古怪”的不肯主动前来(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作为荣府的正经主子,贾兰在自己家书塾中的活泼程度尚不如同桌的贾府远系子孙贾菌。第九回《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中,“其母亦少寡”的贾菌作为荣府近派的重孙,“年纪虽小,志气最大,极是淘气不怕人的”,见人误砸自己书桌,就要飞砚还击,可“贾兰是个省事的,忙按住砚,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小小孩子的这些退让行径,应该和母亲李纨平日的言传身教关系很大,李纨的退让,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贾兰。
陪伴未婚的小妹妹们(宝玉属于自然加入)是李纨在荣府的主要“官方任务”,在弟妹面前,她亲切、随和、偶然也有风趣,但,李纨从未过分投入这一工作。四十九回,在寒冷的“琉璃世界”,宝玉、湘云这些“脂粉香娃”们“割腥啖膻”,她说出:“你们两个要吃生的,我送你们到老太太那里吃去。那怕吃一只生鹿,撑病了不与我相干。这么大雪,怪冷的,替我作祸呢。”虽有心疼弟妹的成分,更多的恐怕是她内心准则的一次不经意的外泄:她会尽责的完成着自己作为“嫂子”所接受的长辈交给的必然要完成的的监护任务,但,也仅仅只是任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李纨的口齿十分便给,凤姐的口才是出了名的,李纨和她斗嘴,竟不遑多让,在为诗社讨要经费时(第四十五回),凤姐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算起了李纨的金钱帐“……你(指李纨)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凤姐暗示着李纨在金钱上的吝啬,李纨虽然退让,但并不任人欺负,在凤姐的挑衅下,李纨并不听其自然。她围魏救赵,以平儿为幌子,立即大举反攻,她使用的词语非常有趣,没有引经据典,没有调诗弄词,而是用王熙凤最习惯的语言直奔王熙凤的要害:单说性格“无赖”尚嫌不足,还要加上“泥腿”“市侩”这种把凤姐拨入下一阶层:农村、市民的词语。一时“诗书”“大官”“名门”叠加,“下作”“贫嘴”“恶舌”连用,又准又狠,这些颇有点恶毒的攻击,被聪明的李纨加上了“黄汤灌狗肚”、“狗长尾巴尖”之类滑稽的调侃,让凤姐怒不得恼不得,凤姐居然败下阵来。
但是,李纨的口齿表现仅仅是偶然的放纵,和凤姐的交锋,是她唯一的长篇大论。在日常生活中,李纨一切顺自然而为,不会刻意地去做什么,更不会刻意地去躲什么,不会刻意去说什么,更不会刻意的不说什么。
她会参加姐妹们都参加的活动,并不如惜春一样躲避脱滑。探春发起成立诗社,李纨自荐担任“社长”。她知道,这个职位也只能由她担当。在其后的一系列诗社活动中,她展示了自己的管理才华,不是全然的摆设。带着一群小姑子从管家熙凤那里闹来经费,为以后诗社的正常运作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因为只有她,考虑的是“诗社”的“社”——管理。她制定了诗社的日常制度,让诗社能够正常运作,她因人善任,把不善做诗的迎春、惜春“解放”到了管理阶层,避免她们因为诗才短缺而产生逃避情绪。后来一系列的诗社活动中,李纨虽然诗作不多不佳,但善于品评,长于治理。她对宝钗、黛玉诗作的分析,除了明显偏袒黛玉的宝玉之外,无人提出异议。她罚宝玉去栊翠庵向妙玉讨红梅,更是神来之笔。这一看似微小、偶然的举动,如果不是对宝玉、对妙玉的性格有着长期深入的了解、全然清醒的认识,又怎么做得出来?连和宝玉十分亲善的湘云都小小的怀疑宝玉能否顺利拿回梅花,开宝玉的玩笑:“你要取不来,加倍罚你”,李纨却“命丫鬟将一个美*女耸肩瓶拿来,贮了水准备插梅”,十分笃定。
三、     不妄为、不乱为的人生准则
一斑窥豹,从诗社的管理,能看出李纨明显有着理家的才能,但李纨仅仅只把才能表现在诗社上这项娱乐活动上,对于全家的管理权,她不存一些觊觎之心。
凤姐生病,管家权第一次落到了李纨手里,换了别人,也许会趁机大用特用这一难得机会,司棋的嫂子秦显家的不就拙劣的表演过么?从柳家的手里接过厨房,“在厨房内正乱着接收家伙米粮煤炭等物”,“又查出许多亏空来”,“一面又打点送林之孝家的礼,”;“又打点送帐房的礼”“又预备几样菜蔬请几位同事的人”真是兴头忙乱得很,可这兴头只维持了半天,“正乱着,忽有人来说与他:‘看过这早饭就出去罢。柳嫂儿原无事,如今还交与他管了。’秦显家的听了。轰去魂魄,垂头丧气,登时掩旗息鼓,卷包而出。送人之物白丢了许多,自己倒要折变了赔补亏空。”李纨比秦显家的高明多了,她聪明地看到,这次权力的突然来临,只是临时的,派她,是没办法的办法,不是必然的任用,如果真要用她,何必再派一位未出嫁的姑娘探春?何必更派一位亲戚家的姑娘宝钗?三人共同接受任命,表面上是重视,实质上正是这工作临时性的表现。她没有象秦显家的那样,呼雷闪电的去接受任务。她采取的措施还是“顺其自然”,她是三人小组里面最大的,也是最该当家的,可是,在这次管理中,我们看到的是她的“退让”。我们看到了“兴利除宿弊”的“敏探春”,看到了“小惠全大体”的“时宝钗”,可李纨呢,没有出面提出一项意见,没有提出一项改革。这并不是她没有管家之才,探春的提议的好处,她不仅仅懂,还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有管家之才而自行退让,可以掌权而不专权,心甘情愿的继续维持着她“厚道多恩无罚”的形象。她的退让,是她的恬淡,也是她的“不妄为、“不乱为”。李纨凭着自己正确的人生态度,在贾家这个纷繁的大家庭里始终屹立不倒,为自己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为儿子铸造了一片净土。她的“不为”,是最好的“为”。
四、结语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名著,它的思想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浸润着中国人的生命。曹雪芹是中华文化集大成者,在他的布满了佛学思想的伟大作品《红楼梦》里面,也深深地体现着《道德经》的精神,作为“守中”俗世注解的李纨,只不过是里面的一例。

————

他这比那些索隐强多了。
人情世事大道理大学问。。。多了去了。
书就在那里。研究的人很多。
从什么方面入手才是重要的。
找的方向不好。那么。一辈子也就那样了。研究永远没有结局。也没有定论。
也就是。什么也研究不出来。
连一句确定的话也不敢说。
这就是索隐们。。。

你看那些索隐。一个也没有定论的。。。。
说句话一点底气没有。
只能 谦虚  地说自己在猜。。。
他不谦虚不行。。
不谦虚。人家真要较真。他就等于自己打自己嘴巴子了。。
谦虚呢?那就无所谓了。反正是猜。开阔思路。挺好。反正不当回事。
我很有底气地说他们是在猜。他们敢于自辩说不是在猜么?

什么叫做 大胆地假设?
太古久的就不说他了。至少从胡适。起始点就是猜。

所谓探佚。同样是在猜。因为没有底稿。所凭借的最多是脂砚斋的批语。
有的连批语也不相合。


曹寅的族谱没有问题。上追到曹操也没有问题。
问题是没有曹雪芹这个人。曹寅族谱里没有他。

那么。花那么多精力去考证的那个曹雪芹以及什么黄叶村等等。还有什么意义?
和曹寅没有关系的。

不精准的猜测。不宜进入《红楼梦大辞典》这类工具书。这一部分。应该全部删去。

我意思是。曹雪芹。出现在小说的正文的行文之中。那就是小说中人。不是真名。
他有出现在署名位置的么?如果出现在署名位置。那就可以断定是作者或编者了。至少这个作者或编者。一定是曹雪芹。
但是还是不能和曹寅联系起来。还需要考证。。。

最有力的条件。红学家们都找到了。曹寅的族谱。但是很不幸。里面没有曹雪芹。
小说正文的曹雪芹或脂砚斋笔下的雪芹芹溪等。和曹霑能不能联系起来?曹寅后代有没有这个曹霑或曹雪芹?还有敦敏们笔下的曹雪芹是不是这个人?
这一切。都还在未定之天。怎么就这么斩钉截铁的坐定了?
答曰。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也就是从猜到猜。一边言之凿凿。一边畏手畏脚。

据说乾隆和绅们一看就说是写的明珠。这又怎么说?
和曹寅不沾边的。

甲戌本有个同治年间人的评语。提到的也不是曹寅。而是纳兰明珠。这里说。贾政帮了贾雨村。就是影射的纳兰明珠帮了高江村后来反被高江村害了。
他是听故老云的。也就是前人的说法。至少在这之前。还没有曹寅一说。
这个曹寅说。是来自于胡适周汝昌?
就算是吧。他俩是看过甚至拥有过甲戌本的。他们看见这个评语。怎么想?

87版。
他也加了研究成果的。
尤氏问簪子。这是文本里不存在的。
有个名字起的好。
明明训的是宝玉。骂的却是李贵。这就对了。
这个。可对照后面的老太太骂了两个夫人。后来错了。叫宝玉赔罪。
总之。找个顶缸的。。。
比如。小主子要是应该受罚。那么就让他的奴才来顶缸。总不能打主子的。。。
忽然想——
那个李嬷嬷和茜雪。好像也是这个原因。
李嬷嬷毕竟身份要比茜雪高。奶妈子。
只好撵茜雪了。总不能 把奶妈子撵了的。
其实。问题出在李嬷嬷身上。不关茜雪的事。
比如焦大。怎么也不能撵了。
宝玉所谓的现在吃不着他奶了。不用白养着。这个只能说说罢了。老太太也不能让撵。

(因为我们伪君子文化,只能接受正面人物必须正面,反面人物必须反面。唐僧不可以像原著一样是个怂。)
人是立体的。
不可能全是好或者全是坏。

好像老太太的丫头派给别人是要改名的。
珍珠(蕊珠)跟了宝玉。宝玉改为袭人。鹦哥跟了黛玉。这个改名的是谁?
当然首先考证出紫鹃就是鹦哥。书里没有说是谁改的。
87版。说老太太一派给黛玉同时就给改名了的。这个。也是研究成果。不是书里的话。。。

另外。大辞典里提到。玲珠就是袭人。这个没有看到出处。也没有提到英菊这个名字。
应该是珍珠的形误。但是。大辞典的目录和正文都是玲珠。
老太太的丫头起名都是连绵词。鸳鸯。珍珠。鹦鹉。。。。
程本这个蕊珠。也够离谱的。不用说什么谐音索隐。只说字面就不是一回事。。。

曹雪芹的年代更是胡诌的。一切从曹寅开始论。假设在曹寅身上了。
从根本上来推*翻也简单。只是我们一般老百姓拿不到那些证据。那些一手材料。
比如。找出乾隆和绅是在哪一年评论的红楼梦。就很清楚了。
大致上。也有个年限的。比如。和绅能到乾隆身边。受宠。能一起玩笑。这也有年限的。
然后去参考作者的十年增删等等。再加上程高的从接触到增订出版的时间。就基本明了了 。
这些。其实都很简单!!!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庚辰眉批: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甲戌墨眉批:不见守业字,何故。】这六家与荣宁二家,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余者更有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忠靖侯史鼎,平原侯之孙世袭二等男蒋子宁,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谢鲸,襄阳侯之孙世袭二等男戚建辉,景田侯之孙五城兵马司裘良。余者锦乡侯公子韩奇,神威将军公子冯紫英,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堂客算来亦有十来顶大轿,三四十小轿,连家下大小轿车辆,不下百十余乘。连前面各色执事、陈设、百耍,浩浩荡荡,一带摆出三四里远来。
  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王府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性情谦和。近闻宁国公冢孙媳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祭,命麾下的各官在此伺候。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至棚前落轿。手下各官两旁拥侍,军民人众不得往还。
一时只见 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庚辰(靖藏眉批:数字道尽声势。壬午春。畸笏)老人。】早有宁府开路传事人看见,连忙回去报与贾珍。贾珍急命前面驻扎,同贾赦贾政三人连忙迎来,以国礼相见。水溶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贾珍道:“犬妇之丧,累蒙郡驾下临,荫生辈何以克当。”水溶笑道:“世交之谊,何出此言。”遂回头命长府官主祭代奠。贾赦等一旁还礼毕,复身又来谢恩。
水溶十分谦逊,因问贾政道:“那一位是衔玉而诞者?【庚辰(靖藏眉批:忙中闲笔,点缀玉兄),方不是正文中之正人。(作者良苦。壬午春。畸笏。)】几次要见一见,都为杂冗所阻,想今日是来的,何不请来一会?”贾政听说,忙回去,急命宝玉脱去孝服,领他前来。那宝玉素日就曾听得父兄亲友人等说闲话时,赞水溶是个贤王,【蒙府侧批:宝玉见北静王,是为后文伏线。】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只是父亲拘束严密,无由得会,今日反来叫他,自是喜欢。一面走,一面早瞥见那水溶坐在轿内,好个仪表人才。不知近看时又是怎样,且听下回分解。

  【庚辰:此回将大家丧事详细剔尽,如见其气概,如闻其声音,丝毫不错,作者不负大家后裔。】
  【庚辰:写秦死之盛,贾珍之奢,实是却写得一个凤姐。】
  【戚序(蒙府)总评:大抵事之不理,法之不行,多因偏于爱恶,幽柔不断。请看凤姐无私,犹能整齐丧事。况丈夫辈受职于庙堂之上,倘能奉公守法,一毫不苟,承上率下,何安不行?】
    【靖藏: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

第十五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甲戌:宝玉谒北静王辞对神色,方露出本来面目,迥非在闺阁中之形景。】
  【甲戌:北静王问玉上字果验否,政老对以未曾试过,是隐却多少捕风捉影闲文。】
  【甲戌:北静王论聪明伶俐,又年幼时为溺爱所累,亦大得病源之语。】
  【甲戌:凤姐中火,写纺线村姑,是宝玉闲花野景一得情趣。】
  【甲戌:凤姐另住,明明系秦、玉、智能幽事,却是为净虚钻营凤姐大大一件事作引。】
  【甲戌:秦、智幽情,忽写宝、秦事云:“不知算何账目,未见真切,不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是不落套中,且省却多少累赘笔墨。昔安南国使有题一丈红句云:“五尺墙头遮不得,留将一半与人看。”】
  【戚序(蒙府):欲显铮铮不避嫌,英雄每入小人缘。鲸卿些子风流事,胆落魂销已可怜。】

话说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宝玉忙抢上来参见,水溶连忙从轿内伸出手来挽住。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甲戌侧批(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又换此一句,如见其形。】水溶笑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靖藏眉批:伤心笔。】因问:“衔的那宝贝在那里?”宝玉见问,连忙从衣内取了递与过去。水溶细细的看了,又念了那上头的字,因问:“果灵验否?”贾政忙道:“虽如此说,只是未曾试过。”水溶一面极口称奇道异,一面理好彩绦,亲自与宝玉带上,【甲戌侧批(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钟爱之至。】又携手问宝玉几岁,读何书。宝玉一一的答应。
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庚辰眉批:八字道尽玉兄,如此等方是玉兄正文写照。壬午季春。】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甲戌侧批(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妙极!开口便是西昆体,宝玉闻之,宁不刮目哉?】未可量也。”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藩郡余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庚辰侧批:谦的得体。】水溶又道:“只是一件,令郎如是资质,想老太夫人、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贾政忙躬身答应。
  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伧促竟无敬贺之物,此系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宝玉连忙接了,回身奉与贾政。【庚辰侧批:转出没调教。】贾政与宝玉一齐谢过。于是贾赦、贾珍等一齐上来请回舆,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尘寰中之人也。小王虽上叩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輀而进也?”贾赦等见执意不从,只得告 切欢 回来,命手下掩乐停音,滔滔然将殡过完,【庚辰侧批:有层次,好看煞。】方让水溶回舆去了。不在话下。

且说宁府送殡,一路热闹非常。刚至城门前,又有贾赦、贾政、贾珍等诸同僚属下各家祭棚接祭,一一的谢过,然后出城,竟奔铁槛寺大路行来。彼时贾珍带贾蓉来到诸长辈前让坐轿上马,因而贾赦一辈的各自上了车轿,贾珍一辈的也将要上马。


这是北静王第一次出场。
我们得知道一点。并不是以前贾家人就不知道有个北静王。
(那宝玉素日就曾听得父兄亲友人等说闲话时,赞水溶是个贤王,【蒙侧批:宝玉见北静王,是为后文伏线。】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只是父亲拘束严密,无由得会,今日反来叫他,自是喜欢。一面走,一面早瞥见那水溶坐在轿内,好个仪表人才。)
以前就知道。贾宝玉只是听闻。北静王对于宝玉也只是听闻。

(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庚辰眉批:八字道尽玉兄,如此等方是玉兄正文写照。壬午春。】)
这里表示了一点。宝玉只是不喜欢那些高冠大带的缙绅显赫。但是并不表示他就不懂得那些礼制风俗。
他是中规中矩的。他不喜欢自有他不喜欢的理由。

再来看贾府和北静王的关系。
(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性情谦和。近闻宁国公冢孙媳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祭,命麾下的各官在此伺候。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至棚前落轿。)
(贾珍道:“犬妇之丧,累蒙郡驾下临,荫生辈何以克当。”水溶笑道:“世交之谊,何出此言。”遂回头命长府官主祭代奠。贾赦等一旁还礼毕,复身又来谢恩。)
(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伧促竟无敬贺之物,此系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

世交之谊。是一定的。祖上一起共事。同难同荣。宝玉只是听闻父兄友人谈论到北静王是个贤王。秦氏丧事之前。这个贤王好像从未去过贾府。至少没有见过宝玉。宝玉好像也没有去过北静王府上。
世交到这个份上了。。
所以才有今日初会要拿礼物云云。

再来看他的交际网。
(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贾政忙躬身答应。)
先说这个海上。
太多的比如索隐一类。就先不说了。那要加上郑成功的。比如这个北静王的打扮就有明代衣冠的痕迹。。。
海上。出现过好几次。宝钗的冷香丸来自于海上方。王一贴的膏药来自于海上方。
那个张友士。好像也有这一方面的意思。
友于士人。这也是延揽群才的意思。
这就表示。这个北静王也是个不安分守己的。时刻在注意培养豢养藩篱爪牙。
(性情谦和。不以王位自居。十分谦逊。)
(命手下掩乐停音,滔滔然将殡过完,【庚辰侧批:有层次,好看煞。】方让水溶回舆去了。)
这正是刻意地礼贤下士。

来看这个大出殡。
北静王地位高于贾府。贾府的人一听说他来了。那是要换下丧服孝衣的。要以国礼相见。
离去。也得北静王先走。但是他执意不肯。
(彼时贾珍带贾蓉来到诸长辈前让坐轿上马,因而贾赦一辈的各自上了车轿,贾珍一辈的也将要上马。)
这就是正理了。
通融的方法是。命手下掩乐停音。不事宣扬。
脂砚斋所谓有层次。


贾珍所谓犬妇之丧。有人说了。这是说秦氏是贾珍的老婆。理由是。犬子。是说自己的儿子。犬妇。当然是说自己的老婆。
这就有意思了。搞笑了。
犬子。犬是自谦。子是儿子。也就是。我的不成器的儿子。
犬妇。是表示自己的不成器的儿子的老婆。
这个妇。是妇人。并不是表示是贾珍的老婆。
比如。媳妇。丈夫提到自己老婆叫媳妇。公婆提到自己的儿媳妇也叫做媳妇。孙媳妇也叫做媳妇。
比如。老太太提到秦氏。总不能说是老太太的老婆吧?尤氏也提到秦氏这个媳妇。难道也是尤氏的老婆?

自己怎么称呼自己的老婆?
拙荆。贱内。糟糠。等等。总不会说是犬妇的。
妇。媳妇。和老婆。是不一样的。
这个不用去套语法。什么定状补主谓宾。用不着。。。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
在望有山庄。【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分题作一气呵成,格调熟练,自是阿颦口气。】
菱荇鹅儿水,
桑榆燕子梁。【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阿颦之心臆才情原与人别,亦不是从读书中得来。】
一畦春韭熟,
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
何须耕织忙。【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以幻入幻,顺水推舟,且不失应制,所以称阿颦。】

他们看见的是黛玉帮宝玉讨好元春。我看到的是黛玉的师承关系。贾雨村就会这些时尚之学。也就是试帖诗殿试卷一类的。
当然了他这里同样是机关重重的。。。
我还是从最浅显的说。太深的咱不懂。不确定。。。。

这里。有老杜的意境。杜甫的那份深沉厚重。他是不能照搬的。
还有一点。后面芙蓉诔时提到的圣朝无阙事的意境。
杜甫的。他算是反用的。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这是瞒过了元春的。
杜甫的一贯作风。那是忧国忧民。这里反用作没有那些忧虑的理由。所以。脂批说以幻入幻顺水推舟。
看上去全是颂圣。

(感觉颦儿的诗也有点李白的语言韵味,平常字出意境)
他其实是直接学的魏晋。也就是李白的老师的。黛玉给香菱的指导已经说过了。

杜荀鹤?有个句子。诗旨未能忘救物。这个可以总结老杜的宗旨。
就算你套上索隐。林黛玉也是皇族一类的。至少他代表了汉族文化血统。


近试上张籍水部 / 近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我考的怎么样?
然后阅卷的说。很好。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一个是齐的纺织品。一个是菱歌。
高中。。

他俩都算是犯了同一个病。当然不严重。因为毕竟只有4句。就是平头。开头两句第一个字都是仄声了。。。

清 陈维崧 《桃源忆故人·秋日晒扇见故人王湛斯画柳赋此志感》词:“别来往事消沉,只有齐纨在手。”《红楼梦》第二三回:“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这里巧妙地嵌入了好几个丫鬟。和芙蓉诔一样。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这是宝钗黛玉了。或者是黛玉。总之都是园子里的。
黛玉有过午睡慵懒的。他那里就有鹦鹉学舌。
宝钗扑蝶。就是拿着扇子的。卸妆的就更加宽泛了。

不过度深解了。否则。这个也可以算是伏笔。直接笼罩全书的。。。

齐纨未足时人贵这个齐纨。不是扇子。而是衣服。
沈祖棻就说是。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
朱庆馀就是越州人。镜湖也在越州。
杜甫说。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87版。林之孝家的。来讨示下。这个也是处理错了的。

当下又选了几样果菜与凤姐送去,凤姐儿也送了几样来。宝钗等吃过点心,大家也有坐的,也有立的,也有在外观花的,也有扶栏观鱼的,各自取便说笑不一。探春便和宝琴下棋,宝钗岫烟观局。林黛玉和宝玉在一簇花下唧唧哝哝不知说些什么。只见林之孝家的和一群女人带了一个媳妇进来。那媳妇愁眉苦脸,也不敢进厅,只到了阶下,便朝上跪下了,碰头有声。探春因一块棋受了敌,算来算去总得了两个眼,便折了官着,两眼只瞅着棋枰,一只手却伸在盒内,只管抓弄棋子作想,林之孝家的站了半天,因回头要茶时才看见,问:“什么事?”林之孝家的便指那媳妇说:“这是四姑娘屋里的小丫头彩儿的娘,现是园内伺候的人。嘴很不好,才是我听见了问着他,他说的话也不敢回姑娘,竟要撵出去才是。”探春道:“怎么不回大奶奶?”林之孝家的道:“方才大奶奶都往厅上姨太太处去了,顶头看见,我已回明白了,叫回姑娘来。”探春道:“怎么不回二奶奶?”平儿道:“不回去也罢,我回去说一声就是了。”探春点点头,道:“既这么着,就撵出他去,等太太来了,再回定夺。”说毕仍又下棋。这林之孝家的带了那人去不提。

林之孝家的不会这么不懂礼数。探春正和宝琴在下棋。他没有就说。是探春回头看见。问。他才说的。而不是林之孝家的主动叫三姑娘。。。
同样的例子。也有。在前面。

时值宝钗也从上房中来,探春等忙起身让坐。未及开言,又有一个媳妇进来回事。因探春才哭了,便有三四个小 鬟捧了沐盆、巾帕、靶镜等物来。此时探春因盘膝坐在矮板榻上,那捧盆的丫鬟走至跟前,便双膝跪下,高捧沐盆;那两个小丫鬟,也都在旁屈膝捧着巾帕并靶镜脂粉之饰。平儿见侍书不在这里,便忙上来与探春挽袖卸镯,又接过一条大手巾来,将探春面前衣襟掩了。探春方伸手向面盆中盥沐。那媳妇便回道:“回奶奶姑娘,家学里支环爷和兰哥儿的一年公费。”平儿先道:“你忙什么!你睁着眼看见姑娘洗脸,你不出去伺候着,先说话来。二奶奶跟前你也这么没眼色来着?姑娘虽然恩宽,我去回了二奶奶,只说你们眼里都没姑娘,你们都吃了亏,可别怨我。”唬的那个媳妇忙陪笑道:“我粗心了。”一面说,一面忙退出去。探春一面匀脸,一面向平儿冷笑道:“你迟了一步,还有可笑的:连吴姐姐这么个办老了事的,也不查清楚了,就来混我们。幸亏我们问他,他竟有脸说忘了。我说他回你主子事也忘了再找去?我料着你那主子未必有耐性儿等他去找。”平儿忙笑道:“他有这一次,管包腿上的筋早折了两根。姑娘别信他们。那是他们瞅着大奶奶是个菩萨,姑娘又是个腼腆小姐,固然是托懒来混。”

他敢。。。
并且。林之孝家的当时是一堆人进来的。不是只领着这媳妇来的。另外。那个媳妇也没有进厅。下棋是在厅内。那个犯错的媳妇磕头也是在外面。看棋的也不是平儿。。。
这可真是粗心了。有这一回。就该打折了腿。


史湘云醉卧。林黛玉说了句唐诗。醉眼芳树下。半被落花埋。这个是文本没有的。但是很切合。
问题是。这个句子弄错了。
出自卢纶《春词》。
北苑罗裙带,尘衢锦绣鞋。
醉眠芳树下,半被落花埋。
是眠。不是眼。我说咋平仄别扭呢。。。
醉眼芳树下。呵呵。搁在律诗里这就是标准的蜂腰。是大忌。
18个顾问!不知道吃啥的。



你连第一回都看不懂
还敢继续看么?
来整理逻辑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看懂了么。
还用问么?
还问什么谁先谁后?
他是一体的。
只不过借石头来说事。
那么。石头在先?还是宝玉在先?
这不抬杠么?
我只能说。一体的。
虚虚实实。前面都说过了。他有几个地方的同时来源。因为要假借石头来说。
这样以来。开头就得先介绍石头。
问题又来了。
石头不过是夹带其中。
就得又来介绍夹带的。
夹带的。又得有个备案的。
又得介绍备案的。
这一切都弄好了。还得有真正执笔的。也就是作者。
作者是最终决策者。
但是。他这里又来玩虚幻了
作者不是主要的。
只是个记载的。
也就是  抄录。。
因为石头自己就是个记载的。
他都写在那里了。
作者成了个抄录的。
仅仅是抄录的。
作者和这故事没有任何关系了。。。
那可能么?
他就这么写了。你咬他?
再回到那个 先后。。。
这里有先后么?怎么分先后?
所以说。先有作者。。。
因为这一切是作者写的哦。
你要是扎进去。较真。
那么。
灵河岸边的草和侍者的因缘是开端。
中间夹杂了大荒山的石头的参与。
这些都通过太虚幻境来实现。
最后经过跛足道人引荐给作者——也就是曹雪芹来抄录。
问题就在这里。作者退居二线了。。。

其实呢。当然是作者——未必是曹雪芹——来弄的。连这个开端都是。。
这就虚虚实实了。。。
你总不能真的相信有个大石头上记载着这些吧?
并且。那个大石头还是可以变小的。。。。
你能理解么?
这不成了西游记了?
仅仅这第一回。逻辑性很强的。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甲戌侧批:自占地步。】【甲戌侧批:自首荒唐,妙!】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说起根由虽近荒唐。岂止是近。根本就是很荒唐。。
问题是。这个荒唐本身是假借的。他要你去细案。细案什么?细案先后顺序?

事体情理。
不就是为了说事么???
不就那点事。他编了个故事。不直说。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来源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都明白了。
再来看具体说的是什么。
这才是顺序。
甄士隐们。都是石头上记载的。但是他总是不忘参合进太虚幻境的因素。
那个和尚道士总是游离于全局。和故事里的人事时刻在一起。
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体的。虚实一体。

又见奶母正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甲戌侧批(甲辰夹批):所谓“万境都如梦境看”也。】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此门是幻像。】【甲辰夹批:此则是幻缘。】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甲戌侧批(甲辰夹批):奇怪!所谓情僧也。】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甲戌眉批(甲辰夹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 】【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

这个脂砚斋批语就是所谓事体情理了。
他从这里八个字看到的不是具体的甄英莲或甄士隐的这个那个。他看到的是古往今来的事体情理。
所谓疯话。也是同样的处理法。
就是前面说的。真实的是虚幻的。虚幻的反而是真实的。
表面的故事是假借来的。抽象出来的那个才是真实的。
这一段脂批的用法。可以去后面贾雨村和冷子兴一段对看。
就在第二回。

雨村笑道:“果然奇异。只怕这人来历不小。”
子兴冷笑道:“万人皆如此说,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甲戌侧批(甲辰夹批):真(千古奇文)奇情。】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移了!”【甲戌侧批:没有这一句,雨村如何罕然厉色,并后奇奇怪怪之论?】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这个还是个抽象。还是个事体情理。
否则。你对宝玉的评价就会全然不一样了。
这个又和第五回对照。

歌毕,还要歌副曲。【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是极!香菱、晴雯辈岂可无,亦不必再。】警幻见宝玉甚无趣味,【戚序(蒙府)夹批:自占地步。】因叹:“痴儿竟尚未悟!”那宝玉忙止歌姬不必再唱,自觉朦胧恍惚,告醉求卧。警幻便命撤去残席,送宝玉至一香闺绣阁之中,其间铺陈之盛,乃素所未见之物。更可骇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难得双兼,妙极!】正不知何意。忽警幻道:“尘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绔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真极!】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戚序(蒙府)夹批:色而不淫四字一连属于各小说中,今却特贩其说批驳出矫饰之非,可谓至切至当,以环形重任,勿谓前人之矫词所感也。】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好色而不淫”,今翻案,奇甚!】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不见下文,使人一惊),多大胆量敢作如此之文!】【甲戌(靖藏)眉批:绛芸轩中诸事情景由此而生。】宝玉听了,唬的忙答道:“仙姑差了。我因懒于读书,家父母尚每垂训饬,岂敢再冒‘淫’字?况且年纪尚小。不知‘淫’字为何物。”警幻道:“非也。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甲戌侧批:说得恳切恰当之至!】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二字新雅。】‘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甲戌侧批(靖藏夹批):按宝玉一生心性,只不过是体贴二字,故曰“意淫”。】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妙!盖指薛林而言也。】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戚序(蒙府)夹批:说出此二句,警幻亦腐矣。然亦不得不然而。】”说毕便秘授以云雨之事【戚序(蒙府)夹批:这是情之未了一着,不得不说破。】,推宝玉入房,将门掩上自去。

也就是关于意淫的解释。
对于意淫。以前说过了。现在只说各种认识的区别。
贾政。是直接认为色鬼。贾雨村。认为是错怪。警幻仙姑是推崇。宝玉自己。也是误解。吓一跳。
这里还是一体的。
意淫。体贴。致知格物。参玄悟道。还有宝玉的历练历练。经历经历。是一回事。体现在不同方面而已。
如果你把这个意淫理解错了。那么就是贾政贾宝玉的认识了。这个是警幻仙姑不同意的。是不合逻辑的。
他就是来历幻的。当然看见了就喜欢。他通过这些来致知格物参玄悟道的。然后。所谓复归本质。
警幻仙姑的逻辑是。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前提是。宁荣二公的托付。
而这个。正好作成了石头的和神瑛侍者的下凡历幻。
结果呢?
历幻完结。石头复归本质。神瑛侍者还回去。绛珠仙草也还回去。
所谓销号。结案。
至于有没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个就是留给读者自己的课题了。也就是致知格物参玄悟道。
也就是作者在第一回说的。目的。
敷演出一段故事来, 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这个当然是自谦。自惭形秽。
为什么假借这个荒唐的故事?还在第一回。

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甲戌侧批:先批其大端。】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蒙府侧批:放笔以情趣世人,并评倒多少传奇。文气淋漓,字句切实。】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甲戌(靖藏)眉批: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 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甲戌(靖藏)眉批: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巢臼 。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甲戌眉批:斯亦太过。】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甲戌侧批:转得更好。】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甲戌侧批:余代空空道人答曰:“不独破愁醒盹,且有大益。”】

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
说大道理。之乎者也。你喜欢么?你看得懂么?只好说点你喜欢的。
反正举例子呗。什么例子不重要。
关键是你能看进去。看进去就好。就算成功了。
脂砚斋所谓余代空空道人答曰不独破愁醒盹且有大益。正是要读者自己去致知格物参玄悟道。而不仅仅将这个当做荒唐的故事来对待。
所谓苦海慈航。书里提到的。脂砚斋也多次提到这个意思。
这就是所谓事体情理。

林黛玉代表了中国文化正统血脉。贾宝玉就显得乖张轻佻了。

辞典里的考证部分我们完全可以拿来借鉴学习。
索隐部分全部滚一边去。


观众?
我自己一个门派的。
观众。也看不明白。也少有甚至绝对没有共鸣的。
我挑战的是整个红学专家群体。自己立于四战之地的。我没有依傍。。。

记得好像有句话。叫做。诗若长城四境独守。学如大海百流兼归。
我们自己总得有自己的阵地。这是任何一个别人都无法进入的阵地。四境独守。到处是敌人。你才能自己砥精砺德。自强不息。同时。不能固步自封。拒人千里。
这个。也符合儒家的教导的。
这个。孟子好像也说过。什么什么环境之下什么什么反应。你处在优越的环境。和处在艰难的环境。反应是不一样的。
我们做学问。自己去外面多所探求。但是自己的学问。不可太多张扬。所谓厚积薄发。
并不是舍不得。自私。留一手。而是。学而知不足。打心眼里觉得自己的这点东西。实在不值得一提。稍微说点。点到为止。这就够了。
当然了。写作方面的厚积薄发。那是很复杂的了。至少包括了行文布局的必要安排。也就是脂砚斋所谓的一些手法。
另一个。就是考验知识面的积累了。他就稍微一提。他觉得你应该明了的。不需要太多的笔墨。
所谓举一反三。如果不能。那么孔圣人也表示遗憾。孺子不可教也。

记得好像友人问过。你站在什么角度来对待红楼梦?
我直接说。作者。
你必须是作者。设身处地。替他着想。才能和他写的挂上钩。否则就鸡同鸭讲。风马牛虎豹狼不相干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 17: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红楼梦的袭人。
据说最后跟了蒋玉菡。他有错么?
非要他去碰死上吊。你才高兴?这不正是饿死事小的泛滥??

他没有没有名分。他连守寡都不算。。。
因此。他都不算是移情别恋。更不算改嫁。
怎么就嫁给蒋玉菡不对了?
非得叫他嫁不出去?或者鸳鸯说的。当姑子也不嫁人?
那你要看好了。。。
这个在宝玉那里是不提倡的。
你要叫他不嫁。先得来否定宝玉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作者的观点。


上面苏东坡的。下面蔡襄的。
这个冒。上面不是个曰。而是个秃宝盖。冖。
我只是证明一点。冒。下面写作月不写作目。并不能证明是讳笔。而只是一种帖式写法。古人是临帖的。古代名人的书法笔迹。是有所借鉴的。

不能确定的。只好老老实实说不知道。
有疑从无。

我的基本路线就是有疑从无。
其实对于那几个名字。我自己潜意识里偏向于三合一。就是。隐藏了吴梅村三个字。三个人凑了一个人名。也就是。三个人都是假的。
(虽然能凑成吴梅村,但是是从正文加批语凑出来的。不全是正文)
对!!!!这就是症结。所以。不确定。。。。
因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文本和评语的关系。谁敢保证脂砚斋和作者是一起的?
再说了 。评语并不全部出自脂砚斋一个。现在笼统说是一回事了。。。
再一个就是脂砚斋本身了。
他是和作者同一时代的么?焉知不是隔了很久的?
脂批落款是干支纪年的。他要是出现一个比如乾隆雍正嘉庆等等年号。就简单了。
对于落款。
比如兰亭集序的。开头就有。叫做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当然这个不是落款。
落款也有。很多。一般都是。某某年号。某某年。某某月。还有累赘的。连某某日也带上。
他脂砚斋的评语。何以只有干支纪年而没有年号?
甲戌本。有个评语。落款就是同治丙寅季冬月某某人。
所以。干支纪年的年头。是不好随便的。一差就最少是60年。。。。
曹雪芹就有可能是曹寅的儿子或孙子了。
要是都和这个孙桐生似的。丙寅之前加上同治俩字。还能有什么疑问么?还能相差多少?

不要抬杠哦。现在落款不用加年号的。
但是古代是加的。

这个翁方纲可不简单。正宗帝师。

对于曹学。或秦学。我很期待他们有个很明确乃至很清晰的阐释。就是关于内廷的内幕一类的。
在这个问题上。曹学和秦学是一脉相承的。
也就是植根于织造。
就是曹寅。
曹寅的官职。那是一定的。有史可查。
皇帝的眷顾也是一定的。有史可查。
内廷内幕。据说是来自于曹寅家的什么人的亲眼所见。姑姑?进宫的人?乳母?
反正是真事。亲眼所见。
然后呢?


《寄曹荔轩寅使君真州》
闻道高楼临水起,使君坐卧此楼间。
帆樯兢作鱼龙戏,宾客空和燕雁还。
唐代精灵应有属,(曹实司诗馆)清秋烟月肯教闲。
遥怜解带衔杯里,收取江南几许山。

猜测这么多。。。。
曹实司诗馆。这五个字就让他坐在诗馆了。
实。就是表示一种没有根据的肯定。比如我们说的。其实是怎么怎那么一回事。当然也可以坐定是表示他本来就那样。
司。当然是执掌。

(我没有看到原版《饴山诗集》,不知其原来的诗文中是否有夹缝中的记载。)
对了。这个有可能是后人加的一厢情愿的注释。语气有这个意思。
另外。这个夹缝的话,是有本而来的。曹寅曾经参与全唐诗的修版。
联系下一句清秋烟月肯教闲。意思好像是说。能教你闲么?
这个也很好证明。
把曹寅去真州。和他关于全唐诗的时期。一联系就行了。
他要是这时还在修订出版全唐诗的时期之内。是一个说法。之前之后是另一个说法。
如果在之间。那么这个诗馆就是指的全唐诗的修订出版的诗馆了。
这是所谓诗本事的考证。
孟棨《本事诗》的方面。不得不考虑。



(是书至此暂告一段落,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
俟再增删之。只这几个字就不是作者了。
誊抄者没有增删的权力。他也不会去增删。
既是誊清。就无所谓好不好。
好不好。指的当然是这个誊抄者的增删而言。
这里逻辑是混乱的。
这里。和程高的编完120的光明禅是同一种心情。如释重负。终于弄完了。浑身都轻松起来。
这个增删。和程高是同一种增删。
吾所受之托亦完。
这个语法就是现在的语法。不是文言文语法。。。
至于再增删。这就不是定本了。
至于梅村云云。托古罢了。
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
故人。或说脂砚斋那种。三段论不是这样表述的。
全书。
脂砚斋那种。也不这样说这个全书。

至少和脂砚斋的用语方式不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 17: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人恩文章观后。

关于庄子因一段。他们都弄错了。
脂批里没有提到庄子因这三个字。芙蓉诔的脂批提到的庄子因中的句子。不能用来反驳这个。
反而脂批21回以及22回几次提到宝玉看的续的都是庄子或南华经。
不论庄子因出版在康熙2年还是27年。康熙27年之后的人完全可以引用。文本中没有提到。不用反驳。只需证明诗里的庄子因三字不是书名就可以了。

脂批里的女仙外史。同样证明不了什么。因为这要先去证明脂砚斋。
长生殿的上演。是在康熙27年。还有戏名。同样。这个也证明不了什么。
钟表的考证。同样。只能证明上限。上限可以追到明代传教士。
太祖南巡和曹家的关系。同样。排除了吴梅村。还要坐实这个曹雪芹。
时宪历时宪书的问题。早就很多研究的了。这是一对可以互通的名称。由来久远。
清朝的试帖诗固然起始于乾隆。但是历史上早就有考试诗词文赋的记载了。这个同样不能坐定乾隆朝。
再一个。既然康熙10年曹寅14岁。那么乾隆元年曹寅多少岁?他儿子孙子大约多少岁?

另外。这个书是经过抄录的。所谓过录。这里面水分很大。也就是这个脂砚斋如果不能确定的话。问题很大。
敦诚们那些所谓的作者同时期的人们。有没有提到这个脂砚斋?

一句话。成书或出版时间。只能找下限。最晚的那年。这个很好找。有乾隆或程高这个坎。写作的上限却不好找。
仅仅这个出版(流传)。其实也不好具体确定。只能是大约数上的确定。
写作上限呢?怎能确定就不超过康熙10年?
关于董鄂妃和董小宛。这个很好分辨。但是仍然不能排除有人故意混淆了写来。

庚辰本孤零零出现一次明确的纪年。乾隆某某年。而不是干支纪年。这个怎么理解?

他说的试帖诗指的是黛玉教香菱的那个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早就有了。不过。清代正式纳入考试要求。是在乾隆年间。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他老师贾雨村的时尚之学。

雨村因干过,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甲戌侧批(甲辰夹批):四字新而含蓄最广,若必指明,则又落套矣。】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
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蒙府侧批:也是不得不留心。不独因好色,多半感知音。】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甲戌(甲辰)夹批: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些。同样不能坐定是出在清代试帖诗纳入考试之后的。

(明及清初不试诗赋。乾隆二十二年(1757),于乡会试加试五言八韵诗。格式限制比前代更严,出题用经、史、子、集语,或用前人诗句或成语;韵脚在平声各韵中出一字,故应试者须能背诵平声各韵之字;诗内不许重字;语气必须庄重;题目之字,须在首次两联点出,又多用歌颂皇帝功德之语。试贴诗: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庚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庚辰:缺中秋诗,俟雪芹。】
这个怎么解释?

乾隆21年。已经有过一次——不知道是第几次对清了。文本中提到的试帖诗。应该和乾隆22年的规定没有关系。
除非这个评语有问题。或试帖诗规矩的订立还要靠前。或。。。。

另外。试帖诗一般是排律。
红楼梦里排律还真不多。只有几次联句用的排律。别的都是八句四韵和歌行体。绝句不论。
两次排律。芦雪广和凹晶馆。
居然一次六韵或八韵的也没有。怎么就坐定和试帖诗有关系了?

突然想。要是红学家们突然发现了他们的研究是错误的。怎么办?
会不会突然去拿头碰墙?
比如这个试帖诗。在薛宝钗林黛玉诗后。脂砚斋提到了这是应制诗。但是都是八句四韵。对比清代乾隆年间的规矩。六韵或八韵。怎么解释为薛林的是乾隆年间的试帖诗?
正像兰台寺大夫一类。作者这里明显用的是应制诗试帖诗云云。但是偏偏不是乾隆年间规定的那种。


作者给出的答案就是对的么?
答曰未必。
脂砚斋所谓的一些手法评论的内容从略。只说文本自身的。
爬楼找文本。看我小人物怎么来颠覆整个红学界。
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只好先找个刘姥姥入荣国府那样的小的。。。。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甲戌侧批:略有些瓜葛,是数十回后之正脉也。真千里伏线。】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甚瓜葛?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甲戌夹批:妙谦,是石头口角。】逐细言来。【蒙府侧批:夹杂世态,巧伏下文 。】

先来个好像是索隐似的方面。然后就不再提这方面的了。
一个所谓荣府的宅子。三四百人。还说人口不算多。这是什么逻辑?
因为突然想到。清代的内宫相比明或更早的一些朝代的算是人数较少的。所以说不算多。

脂批所谓妙谦。意思就是。这是很好的谦虚法。
怎么个谦虚?前面明明一再强调过。说是悔过并且给人以借鉴。现在却说是。你要嫌弃琐碎粗鄙就不用看了。看了也只是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进入文本故事之前。给出的这些原因理由。恰恰是反话。给出的答案是故意弄错的。

凤姐赚取尤二姐。一番说辞。真正冠冕堂皇。作者也破例让凤姐和尤二姐操起了半文言。
谁知凤姐心下早已算定,只待贾琏前脚走了,回来便传各色匠役,收拾东厢房三间,照依自己正室一样装饰陈设。至十四日便回明贾母王夫人,说十五日一早要到姑子庙进香去。只带了平儿,丰儿,周瑞媳妇,旺儿媳妇四人,未曾上车,便将原故告诉了众人。又吩咐众男人,素衣素盖,一径前来。兴儿引路,一直到了二姐门前扣门。鲍二家的开了。兴儿笑说:“快回二奶奶去,大奶奶来了。”鲍二家的听了这句,顶梁骨走了真魂,忙飞进报与尤二姐。尤二姐虽也一惊,但已来了,只得以礼相见,于是忙整衣迎了出来。至门前,凤姐方下车进来。尤二姐一看,只见头上皆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俏丽若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周瑞旺儿二女人搀入院来。尤二姐陪笑忙迎上来万福,张口便叫:“姐姐下降,不曾远接,望恕仓促之罪。”说着便福了下来。凤姐忙陪笑还礼不迭。二人携手同入室中。
凤姐上座,尤二姐命丫鬟拿褥子来便行礼,说:“奴家年轻,一从到了这里之事,皆系家母和家姐商议主张。今日有幸相会,若姐姐不弃奴家寒微,凡事求姐姐的指示教训。奴亦倾心吐胆,只伏侍姐姐。”说着,便行下礼去。凤姐儿忙下座以礼相还,口内忙说:“皆因奴家妇人之见,一味劝夫慎重,不可在外眠花卧柳,恐惹父母担忧。此皆是你我之痴心,怎奈二爷错会奴意。眠花宿柳之事瞒奴或可,今娶姐姐二房之大事亦人家大礼,亦不曾对奴说。奴亦曾劝二爷早行此礼,以备生育。不想二爷反以奴为那等嫉妒之妇,私自行此大事,并不说知。使奴有冤难诉,惟天地可表。前于十日之先奴已风闻,恐二爷不乐,遂不敢先说。今可巧远行在外,故奴家亲自拜见过,还求姐姐下*体奴心,起动大驾,挪至家中。你我姊妹同居同处,彼此合心谏劝二爷,慎重世务,保养身体,方是大礼。若姐姐在外,奴在内,虽愚贱不堪相伴,奴心又何安。再者,使外人闻知,亦甚不雅观。二爷之名也要紧,倒是谈论奴家,奴亦不怨。所以今生今世奴之名节全在姐姐身上。那起下人小人之言,未免见我素日持家太严,背后加减些言语,自是常情。姐姐乃何等样人物,岂可信真。若我实有不好之处,上头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姊 妯娌,况贾府 代名家,岂容我到今日。今日二爷私娶姐姐在外,若别人则怒,我则以为幸。正是天地神佛不忍我被小人们诽谤,故生此事。我今来求姐姐进去和我一样同居同处,同分同例,同侍公婆,同谏丈夫。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亲妹,和比骨肉。不但那起小人见了,自悔从前错认了我,就是二爷来家一见,他作丈夫之人,心中也未免暗悔。所以姐姐竟是我的大恩人,使我从前之名一洗无余了。若姐姐不随奴去,奴亦情愿在此相陪。奴愿作妹子,每日伏侍姐姐梳头洗面。只求姐姐在二爷跟前替我好言方便方便,容我一席之地安身,奴死也愿意。”说着,便呜呜咽咽哭将起来。尤二姐见了这般,也不免滴下泪来。

凤姐究竟认识字不?读书不?

话说薛宝钗道:“到底分个次序,让我写出来。”说着,便令众人拈阄为序。 起首恰是李氏。【庚辰夹批(靖藏眉批):一定要按次序,恰又不按次序,似脱落处而不脱落,文章歧路如此。然后按次各各开出。】凤姐儿说道:“既是这样说,我也说一句在上头。”众人都笑说道:“更妙了!”宝钗便将稻香老农之上补了一个“凤”字,李纨又将题目讲与他听。凤姐儿想了半日,笑道:“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下剩的我就不知道了。”众人都笑道:“越是粗话越好,你说了只管干正事去罢。”凤姐儿笑道:“我想下雪必刮北风。昨夜听见了一夜的北风,我有了一句,就是‘一夜北风紧’,可使得?”众人听了,都相视笑道:“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就是这句为首,稻香老农快写上续下去。”凤姐和李婶平儿又吃了两杯酒,自去了。这里李纨便写了:一夜北风紧,自己联道: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

迎春已经睡着了,丫鬟们也才要睡,众人叩门半日才开。凤姐吩咐:“不必惊动小姐。”遂往丫鬟们房里来。因司棋是王善保的外孙女儿,【庚辰夹批:玄妙、奇诡,出人意外。】凤姐倒要看看王家的可藏私不藏,遂留神看他搜检。先从别人箱子搜起,皆无别物。及到了司棋箱子中搜了一回,王善保家的说:“也没有什么东西。”才要盖箱时,周瑞家的道:“且住,这是什么?”说着,便伸手掣出一双男子的锦带袜并一双缎鞋来。【庚辰夹批:险极!】又有一个小包袱,打开看时,里面有一个同心如意并一个字帖儿。一总递与凤姐。凤姐因当家理事,每每看开帖并帐目,也颇识得几个字了。便看那帖子是大红双喜笺帖,【庚辰夹批:纸就好。余为司棋心动。】上面写道:“上月你来家后,父母已觉察你我之意。但姑娘未出阁,尚不能完你我之心愿。若园内可以相见,你可托张妈给一信息。若得在园内一见,倒比来家得说话。千万,千万。再所赐香袋二个,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千万收好。表弟潘又安拜具。”【庚辰(列藏)夹批:名字便妙。】凤姐看罢,不怒而反乐。【庚辰夹批:恶毒之至。】别人并不识字。王家的素日并不知道他姑表姊弟有这一节风流故事,见了这鞋袜,心内已是有些毛病,又见有一红帖,凤姐又看着笑,他便说道:“必是他们胡写的帐目,不成个字,所以奶奶见笑。”凤姐笑道:“正是这个帐竟算不过来。你是司棋的老娘,他的表弟也该姓王,怎么又姓潘呢?”
前面说他不认识字。自己说不会什么干哦湿哦的。却又有学名。又会作诗。这里又说也颇识得几个字了。

晴雯的姑舅哥嫂同样如此。

这晴雯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时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因常跟赖嬷嬷进来,贾母见他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故此 垫宙志托 敬了贾母使唤,后来所以到了宝玉房里。这晴雯进来时,也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专能庖宰,也沦落在外,故又求了赖家的收买进来吃工食。赖家的见晴雯虽到贾母跟前,千伶百俐,嘴尖性大,却倒还不忘旧,【庚辰夹批:只此一句便是晴雯正传。可知晴雯为聪明风流所害也。一篇为晴雯写传,是哭晴雯也。非哭晴雯,乃哭风流也。】故又将他姑舅哥哥收买进来,把家里一个女孩子配了他。成了房后,谁知他姑舅哥哥一朝身安泰,就忘却当年流落时,任意吃死酒,家小也不顾。偏又娶了个多情美色之妻,见他不顾身命,不知风月,一味死吃酒,便不免有蒹葭倚玉之叹,红颜寂寞之悲。又见他器量宽宏,【庚辰夹批:趣极!“器量宽宏”如此用,真扫地矣。】并无 掉蓝 枕之意,这媳妇遂恣情纵欲,满宅内便延揽英雄,收纳材俊,上上下下竟有一半是他考试过的。若问他夫妻姓甚名谁,便是上回贾琏所接见的多浑虫灯姑娘儿的便是了。【庚辰夹批:奇奇怪怪,左盘右旋,千丝万缕,皆自一体也。】目今晴雯只有这一门亲戚,所以出来就在他家。

这是晴雯家世。
再来看他这个嫂子的话。

一语未了,只见他嫂子笑嘻嘻掀帘进来,道:“好呀,你两个的话,我已都听见了。”又向宝玉道:“你一个作主子的,跑到下人房里作什么?看我年轻又俊,敢是来调戏我么?”宝玉听说,吓的忙陪笑央道:“好姐姐,快别大声。他伏侍我一场,我私自来瞧瞧他。”灯姑娘便一手拉了宝玉进里间来,笑道:“你不叫嚷也容易,只是依我一件事。”说着,便坐在炕沿上,却紧紧的将宝玉搂入怀中。宝玉如何见过这个,心内早突突的跳起来了,急的满面红涨,又羞又怕,只说:“好姐姐,别闹。”【庚辰夹批:如闻如见,“别闹”二字活跳。】灯姑娘乜斜醉眼,笑道:“呸!成日家听见你风月场中惯作工夫的,怎么今日就反讪起来。”宝玉红了脸,笑道:“姐姐放手,有话咱们好说。外头有老妈妈,听见什么意思。”灯姑娘笑道:“我早进来了,却叫婆子去园门等着呢。我等什么似的,今儿等着了你。虽然闻名,不如见面,空长了一个好模样儿,竟是没药信的炮仗,只好装幌子罢了,倒比我还发讪怕羞。可知人的嘴一概听不得的。就比如方才我们姑娘下来,我也料定你们素日偷鸡盗狗的。我进来一会在窗下细听,屋内只你二人,若有偷鸡盗狗的事,岂有不谈及于此,谁知你两个竟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如今我反后悔错怪了你们。既然如此,你但放心。以后你只管来,我也不罗唣你。”宝玉听说,才放下心来,方起身整衣央道:“好姐姐,你千万照看他两天。我如今去了。”说毕出来,又告诉晴雯。二人自是依依不舍,也少不得一别。晴雯知宝玉难行,遂用被蒙头,总不理他,宝玉方出来。

可知人的嘴一概听不得的。这话厉害。

补上晴雯的家世。正如补上说明凤姐的识字。是一样的。
这叫做描补描补。

且说贾琏自回家参见过众人,回至房中。正值凤姐近日多事之时,无片刻闲暇之工,【甲戌(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补阿凤二句,最不可少。】见贾琏远路归来,少不得拨冗接待,【庚辰侧批:写得尖利刻薄。】房内无外人,便笑道:“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甲戌侧批(庚辰夹批:娇音如闻,俏态如见,少年夫妻常事),的确有之。】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庚辰侧批:却是为下文作引。】不知赐光谬领否?”贾琏笑道:“岂敢岂敢,多承多承!”【庚辰侧批:一言答不上,蠢才蠢才!】一面平儿与众丫鬟参拜毕,献茶。贾琏遂问别后家中的诸事,又谢凤姐的操持劳碌。凤姐道:“我那里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脸又软,搁不住人给两句好话,心里就慈悲了。况且又没经历过大事,胆子又小,太太略有些不自在,就吓的我连觉也睡不着了。我苦辞了几回,太太又不容辞,倒反说我图受用,不肯习学了。殊不知我是捻着一把汗儿呢。一句也不敢多说,一步也不敢多走。【甲戌(庚辰)眉批:此等文字,作者尽力写来,是欲诸公认识阿凤,好看后文,勿为泛泛看过。】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那一位是好缠的?【甲戌侧批(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独这一句不假。[庚辰署名:脂砚。]】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报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儿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况且我年纪轻,头等不压众,怨不得不放我在眼里。更可笑【庚辰侧批:三字是得意口气。】那府里忽然蓉儿媳妇死了,珍大哥又再三再四的在太太跟前跪着讨情,只要请我帮他几日;我是再四推辞,太太断不依,只得从命。依旧被我闹了个马仰人翻,【庚辰侧批:得意之至口气。】更不成个体统,至今珍大哥哥还报怨后悔呢。你这一来了,明儿你见了他,好歹描补描补,就说我年纪小,原没见过世面,谁叫大爷错委他的。”【甲戌眉批:阿凤之带琏兄如弄小儿,可思之至。】【庚辰侧批:阿凤之弄琏兄如弄小儿,可怕可畏!若生于小户,落在贫家,琏兄死矣!】

韦小宝就善于这种投机取巧的描补。做到完满周详。

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但其真体最小,方能从胎中小儿口内衔下。今若按其体画,恐字迹过于微细,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事。故今只按其形式,无非略展些规矩,使观者便于灯下醉中可阅。今注明此故,方无“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 犺蠢大之物等语之谤。【甲戌眉批:又忽作此数语,以幻弄成真,以真弄成幻。真真假假,恣意游戏于笔墨之中,可谓狡猾之至。作人要老诚,作文要狡猾。】
这就是他所谓自占地步所在之一。

脂砚斋的话也得一分为二地理解。
比如他说作者是随手一写。就草灰蛇线。前后勾连。所谓伏脉千里。这是完全错误的。完全是他的一种一厢情愿的赞叹之语。其实这是作者前后修改增删的结果。这个谋篇布局字斟句酌。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
随手伏脉千里。和他自己提到的多次修改增删包括他的誊录是不相符合的。
从这一点来看。何止作者的话不能全信。脂砚斋的话也有水分。

说话间,贾环叔侄亦到。贾政命他们看了题目。他两个虽能诗,较腹中之虚实虽也去宝玉不远,但第一件他两个终是别路,若论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若论杂学,则远不能及;第二件他二人才思滞钝,不及宝玉空灵娟逸,每作诗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涩。那宝玉虽不算是个读书人,然亏他天性聪敏,且素喜好些杂书,他自为古人中也有杜撰的,也有误失之处,拘较不得许多;若只管怕前怕后起来,纵堆砌成一篇,也觉得甚无趣味。因心里怀着这个念头,每见一题,不拘难易,他便毫无费力之处,就如世上的流嘴滑舌之人,无风作有,信着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虽无稽考,却都说得四座春风。虽有正言厉语之人,亦不得压倒这一种风流去。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所以近日是这等待他。又要环兰二人举业之余,怎得亦同宝玉才好,所以每欲作诗,必将三人一齐唤来对作。【庚辰夹批:妙!世事皆不可无足餍,只有“读书”二字是万不可足餍的。父母之心可不甚哉!近之父母只怕儿子不能名利,岂不可叹乎?】

长子贾赦袭着官。【甲辰夹批:伏下贾琏、凤姐当家之文。】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甲戌侧批:嫡真实事,非妄拟也。】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甲戌侧批:总是称功颂德。】

次日,面谋之如海。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蒙府侧批:要说正文,故以此作引;且黛玉路中,实无可托之人,文笔逼切得宜。】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雨村一面打恭,谢不释口,一面又问:“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甲戌侧批:奸险小人欺人语。】只怕晚生草率,不敢骤然入都干渎。”【甲戌侧批:全是假,全是诈。】【蒙府侧批:借雨村细密心思之语,容容易易转入正文,亦是宦途人之口头心头,最妙。】如海笑道:“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同谱,乃荣公之孙。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二名二字皆颂德而来,与子兴口中作证。】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甲辰夹批:复醒一笔。】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甲戌侧批:写如海,实写政老。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蒙府侧批:作弊者,每每偏能如此说。】雨村听了,心下方信了昨日子兴之言,于是又谢了林如海。如海乃说:“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雨村唯唯听命,心中十分得意。如海遂打点礼物并饯行之事,雨村一一领了。

政老的诗酒放诞算不算祖父遗风?
祖父疼爱他。是因为他自幼酷喜读书还是诗酒放诞?
他是才知道“亦不得压倒这一种风流去”么?他是近日年迈才名利大灰么?记得园子一建成游园他就表示喜欢清淡不喜欢浓艳吧?早就提到过退隐一类了。。
这个预为之计。才算是祖父遗风一类。比如太虚一梦。就是宁荣二公对未来的担忧以及谋划。
另。这姽婳词芙蓉诔的开头一段。表现的是政老和宝玉的一些共同之处。冷子兴林如海所谓的。是政老和宁荣二公的一些共同之处。
再一个。祖父遗风。还包括了体罚训斥等等。
也就是多方面。多角度。并不违背。

张道士道:“前日我在好几处看见哥儿写的字,作的诗,都好的了不得,怎么老爷还抱怨说哥儿不大喜欢念书呢?依小道看来,也就罢了。”又叹道:“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流下泪来。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那张道士又向贾珍道:“当日国公爷的模样儿,爷们一辈的不用说,自然没赶上,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说毕呵呵又一大笑。。。

老太太张道士口里的宝玉像他爷爷。这个所指又是另一回事了。好像指的是模样身段。至于诗和字好像给忽略了。老太太也不在意这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 18: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
“全亏一个胡老名公号山子野,一一筹画起造。”
“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甲戌侧批(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妙号,随事生名。】者,一一筹画起造。”
周汝昌本子里是。“又有山子野制度。”
这的确是个问题。

明公。是个词汇。相公。先生。学究。博士。主公。等等。不是病句。
我意思不是纠结这个词的真假。。而是纠结周汝昌程高的不同。
周汝昌算是直接回避了这个问题了。只说山子野。明公也好。名公也好。胡也好。都直接回避了。

几个本子共同之处是。号山子野。
胡老名公号山子野。这个胡。是表示姓氏吧。

明公。查百度可知如下。
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
1、西晋 陈寿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明公亲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赖于卓?观卓所言,不假明公,轻上无礼,一罪也。”
2、唐元稹《酬李十六》诗:“明公将有问,林下是灵龟。”
3、汤显祖《寄石楚阳苏州》中称:“初某公(李涞)以吴宪拜中丞治吴,而明公亦以吴漕使守吴。南都人皆疑之,弟稍为不然。或二相亦欲得高品抚牧其乡耳,公之品乃今无疑者矣。”
4、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今明公一举而宋背会,再举而鲁劫盟。”
5、《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得明公提携,万千之幸!”
6、 《三国演义》第一回:“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
7、《东观汉记·邓禹传》:“明公虽建蕃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1]
8、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孔明入见,正色曰:“明公无复有远志,但事此而已耶?”
9、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天子认刘备为叔,恐无益于明公。”

那么。名公呢?

综上。程高和周汝昌。都是对这个明字有所避讳。避讳的例子还有。比如前面提到的慧纹一段。也做了修改。
当然了。要是刻意怀疑否定脂本。可以说是后人加上的明字。
问题就在这。明公。是个固定词汇。名公。却不知所本。

估计周汝昌除了对于明字的讳言。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不知所本。才直接删除的。因为他是刻意怀疑否定程高120回本的。他要坐实在乾隆时期。当然就处处排除带有明的痕迹了。比如慧纹一段提到的唐宋元明。他就删去了明。程高呢?直接这一段全部删去。。。

脂本。
这边贾母花厅之上共摆了十来席。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又有八寸来长四五寸宽二三寸高的点着山石布满青苔的小盆景,俱是新鲜花卉。又有小洋漆茶盘,内放着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吊,里面泡着上等名茶。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他不仗此技获利,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当今便称为“慧绣”。竟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针迹,愚人获利。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如今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尽其妙,这样笔迹说一“绣”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议了,将“绣”字便隐去,换了一个“纹”字,所以如今都称为“慧纹”。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价则无限。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又有各色旧窑小瓶中都点缀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草。上面两席是李婶薛姨妈二位。贾母于东边设一透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榻之上一头又设一个极轻巧洋漆描金小几,几上放着茶吊、茶碗、漱盂、洋巾之类,又有一个眼镜匣子。。。

程高本。
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又有八寸来长、四五寸宽、二三寸高、点缀着山石的小盆景,俱是新鲜花卉;又有小洋漆茶盘放着旧窑十锦小茶杯;又有紫檀雕嵌的大纱透绣花草诗字的缨络。各色旧窑小瓶中,都点缀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上面两席是李婶娘薛姨妈坐;东边单设一席,乃是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榻上设一个轻巧洋漆描金小几,几上放着茶碗、漱盂、洋巾之类,又有一个眼镜匣子。。。

周汝昌的汇校本。只没有这个明字。

可以清晰地看出。慧纹一段在行文上是累赘的。至少处理地不是很好。隔断了文气。
程高本就很连贯。简洁。
问题还是在于周汝昌。他只删去一个明字。殊非明智之举。
文本行文用语。讲究对仗对称等等。一般都是两两并出。或二或四。不会去弄个奇数的。
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
读来别扭。他怎么不连后面的一并改了?
或诗词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
呵呵呵。。。

看见个明字清字。就吓得不得了。看见寅字更加了不得了。只因胸中有了个曹寅有了个雍正(胤祯)等。才这样害怕的吧。
其实不相干的。

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甲戌侧批(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妙号,随事生名。】者,一一筹画起造。
山子野。随事生名。
就是说。这个山子野本来连名字也不知道的。身份不是什么名公巨卿。只是贾府一个清客相公一类。门客一类。但是他有筹画起造亭林阁院的本事。这也是清客相公们所应有之义。没有一技傍身。也混不下去吃不开。
因为正好用到这一类人才。而他正好有这本事。就量才器使了。另外。说不定还是他自己毛遂自荐呢。
名号也就这样起出来了。脂批所谓妙号随事生名。就是这个意思。
明公。这里是元稹《酬李十六》诗所谓“明公将有问林下是灵龟”的明公。而不是名公巨卿的名公。
这个山子野不是名公巨卿。而是一个好像有隐逸倾向的闲人。很有学问。但是不求闻达。
正因为有这个微妙的不同。出现了明字。周汝昌才直接删去。
至于说脂本是不可靠的。周汝昌恰恰是脂本的支持者。他没有理由不听从脂本。尤其是甲戌本。而去迎合程高本。
程高本是名公。肯定不妥。周汝昌不会采用的。
名公巨卿不会去给贾府筹画起造(制度)园子。制度这个的。是下等人。。。
所以。除了因为明字。他不会有别的原因了。

这就是擅自改动了。
一字之差。相去太远。
比如前面的好事多魔改成好事多磨。这个词。来自于佛教说法。指好事总是有魔鬼来捣乱阻挠。由此。对策是多经磨难。矢志不移。变成了好事多磨。
但是。说话的立场也就是语境不同了。
僧道的立场。不是教你去排除万难。历经磨难。他只是提醒。磨难太多。还是不要去的好。躲开为好。
语境是完全不同的。
。。。。

至于来历不明。程高本才真的来历不明。
他只是说参照了很多残本。但是一个字也没有给出。后40回。没有任何凭证。现在也没有看见。倒是前80回他也承认。现在也看得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14: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吉林大学出版社的120 回本。在“庄子因”这个问题上。采取了折中含混的处理法。
他采用的是“剿袭《南华》庄子文”。注释是。“林黛玉用这首诗嘲讽贾宝玉自己没有见识,却无端弄笔续《庄子》,不仅作践了庄子《南华经》,也作践了阐释《南华经》的《庄子因》。而明明自己不知人,反倒用丑语责怪别人。唐代由于崇奉道教,封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庄子》为《南华真经》或《南华经》。”
既然是“剿袭《南华》庄子文”。当然“作践”的是“庄子《南华经》”。何来“也作践了阐释《南华经》的《庄子因》”?
这个注释。明显是糅合程高本的“庄子文”和脂砚斋的批语(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的。是一个百衲体注释。问题是。脂砚斋批的是“庄子因”而不是“庄子文”。也就是脂本里的是“庄子因”。
程高本是不同于脂本的。可以说和脂本脂批没有多少关联。他的用语也和脂本不同。押韵问题已经说过了。也不同。
问题在于这个注释。何来“也作践了阐释《南华经》的《庄子因》”?
就算断句没有问题。是《庄子因》。问题是程高本里的是“庄子文”。怎么可以用脂批里的《庄子因》来注释“庄子文”?
采用的底本是程高的。采用的注释却牵连上了脂砚斋。这算什么事?

搜来一段。
从“作践南华《庄子因》”说起兼谈《庄子因》的版本
余闯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讲到贾宝玉“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因命四儿剪灯烹茶,自己看一回《南华经》。正看至《外篇 ?胠箧》一则”,然后录下“绝圣弃智”那一段,并续写道:“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而当“宝玉往上房去后,谁知黛玉走来,见宝玉不在房中,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翻出昨儿的《庄子》来。看至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笔续书一绝云: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林黛玉这首诗中提到了“庄子因”,翻检《红楼梦》诸版本,其中庚辰本、舒序本、蒙古王府本、戚蓼生序本及有正本均作“庄子因”,而甲辰本作“庄子文”,梦稿本本作“庄子因”,却被人用墨笔将“因”字划掉,而改作“文”字,以余愚见,当作“因”字。《庄子因》是康熙间林云铭“注《庄》二十有七年”而编撰的一部注解《庄子》的名著,甲辰本之所以写成“庄子文”,盖不知有此书也;梦稿本将“因”改作“文”,亦可见校改者见识之孤陋。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作“庄子因”,但未将“庄子因”打上书名号,为直观起见,故不揣鄙陋,将林黛玉诗末句写作“作践南华《庄子因》”,以强调“庄子因”是一部书,而不是庄子的“文”。再者,从押韵的角度看,“因”和“人”都在《平水韵》真部,而“文”在文部。虽然真文二部临韵可以通押,但林黛玉作诗向来严格合韵,即使是这样的戏谑之词,也会用同韵之字。
有关庄子的书,在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尚有多种版本,而明版书亦不在少数,但曹雪芹为何借用林黛玉之笔只用《庄子因》而不用他本呢?我觉得原因有二,一是林云铭的《庄子因》刊刻于康熙二十七年,相对来说,流传比较广泛,收藏的人也不会太多,而宋明旧刻在当时多为文人学者的架上之物,收藏宋版、嘉靖版已成为风气,更有甚者得一佳刻还故弄玄虚“秘不示人”,试想,当时的曹雪芹贫困潦倒,想要看看明版书也是不易的,于是就退而求其次,用起了廉价且易得的康熙刻本《庄子因》;二是曹雪芹可能有明版旧刻,如文中写到“因命四儿剪灯烹茶,自己看一回《南华经》”,而此处的《南华经》极有可能就是明版,但为了配合林黛玉的诗,便用起《庄子因》,或是为了这首诗读起来更有韵味。当然,《庄子因》对了解《红楼梦》的创作年代也是大有裨益的。
《红楼梦》一书的艺术水平很高,自通行以来,旧时有为其痴迷者,有为其落泪者,有为其牵肠挂肚者,有为其自*杀殉情者,此书之魅力,可谓无穷无尽。然而,当今之人对《红楼梦》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喜欢的钟情的将《红楼梦》视为千古难得之书,而厌恶的反感的却将《红楼梦》批得一无是处,尽是无聊文字云云,怪不得某作家说现在的人读不下去《红楼梦》是文人的耻辱。其实,我国的传统典籍,浩如烟海,四部横出,即使倾尽毕生精力也无法卒读,若仅拿小说《红楼梦》大谈其谈,未免难窥全豹。比如说《庄子因》吧,序言便说“古今能文之士,有不读庄者乎?既读有不赞其神奇工妙者乎”,林云铭以注《庄子》见长,故极力推崇《庄子》,这便与某作家推崇《红楼梦》是一个道理。当然,某作家推崇《红楼梦》的同时,也忧心着古代传统文化的式微,这点难能可贵。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大概人们总是会以自己的好恶而作评断,总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说其好便锦上添花,道其非便节外生枝,真正能做到“不偏不倚”者能有几人?孟子说“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若仅仅以读不读《红楼梦》为引以为耻的标杆,那么,不就应了孔子的那句“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庄子因》初刻本在康熙二十七年,凡六卷,卷前有林云铭自序,次凡例。林云铭在序中写道:“寅卯闽变,余家尽为逆氛毁夺,所注经书藏稿十余种,同作劫灰,而是书赖有锓板独存。”清初三藩之乱,使林氏书稿毁灭殆尽,而此书却因“锓板独存”而使之流传下来,洵不易之事。林云铭著述颇多,此外尚有《楚辞灯》、《古文析义》等。此康熙刻本《庄子因》当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所用的,而在此之前从未有此书名。此书字体与明万历间闵氏的套印本《庄子南华真经》相类,都是瘦长方字,或有继承关系。而其康熙刻本《楚辞灯》却和明毛氏汲古阁所刻的《十七史》、《十三经注疏》、《津逮秘书》时所用的扁方体字极似,可见毛氏创造出的这种扁方体字影响之深远。唐代以来的庄著,书名多冠以“南华”,《旧唐书?礼仪志》:“庄子号南华真人,文子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虚真人。改《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庚桑子》为《洞虚真经》。”如宋刻本《南华真经》、明万历孙大授刻本《南华真经副墨》、明四色套印本《南华经》、明天启刻本《南华发覆》等,故曹雪芹在《庄子因》之前所提到的《南华经》有可能是明刻本,或只是康熙刻本《庄子因》,只不过是曹雪芹将《南华经》和《庄子因》等而视之。魏晋玄学兴盛之时,时人多以老庄并举,还提出了一个“三玄”的说法,宋以后反映在刻书方面便是将《老子》和《庄子》或是将《老子》、《庄子》和《列子》等书合刻在一起,如明万历王元贞所刻的《庄子翼》和《老子翼》、明嘉靖顾春世德堂刻本《六子全书》等。然而,汉时多将“黄老”并称,罕有“庄老”或“老庄”并称之说。试举几例:《史记?孝武本纪》:“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史记?萧相国世家》:“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又《索隐》刘氏云“黄老之法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汉书?艺文志》:“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汉书?张冯汲黯传》:“黯学黄老言,治官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细苛。”吕思勉《经子解题》亦称:“夷考汉人之言,多以黄、老连称,罕以老、庄并举。”而在魏晋以后人的著述里,将“老庄”并称则随处可见。《庄子因》此书便未将老庄“看做一样”,这便是其书可称道之处。林云铭在《庄子杂说》里论道:“庄子另是一种学问,与老子同而异,与孔子异而同。今人把庄子和老子看做一样,与孔子看做二样,此大过也。”又道:“今人诵其文,只在字法句法上着意,全部问其旨之所在,此大过也。”黄永年先生也称:“其书虽与《老子》同列入道家,但和老子的宗旨并不一致。”关于《庄子》的宗旨及怎样去读,林氏说:“庄子旨近老氏,人皆知之,然其中或有类于儒者,或有类于禅教,合三氏之长者,方许读此书。”又:“《庄子》为解不一,或以老解,或以儒解,或以禅解,究竟牵强无当,不如还以《庄子》解之。”吕思勉《经子解题》在“老子”篇中指出:“《汉志》所谓道家者流,其学实当分二派:一切委心任运,乘化以待尽,此一派也,现存之书,《庄》《列》为其代表。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一派也,现存之书,以《老子》为最古。”著书立说,若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将宗旨厘清,当为不世之功。
《庄子因》康熙二十七年刻本之后,有康熙五十五年刻本、嘉庆二年敦化堂刻本、光绪六年常州语本堂善书局刻本、民*国二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如今,这些老本子已不易购求,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本《庄子因》,装帧素雅,当为治《庄》者所重。

似是而非。
对这个林云铭说的。倒是很有些赞同。
“《庄子因》”不是“南华”的。很简单。
他这里是没有考虑上脂批的。但是和红学家的相同一点是。也将“庄子因”三字打上了《》。
即使打上《》也不能就此推断“甲辰本之所以写成庄子文盖不知有此书也”。相反。极有可能是知道有此书才做的改动。

再来换一个思路。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要是《庄子因》。那么。这个诗就可能是讽刺的林云铭了。

另。和珅和乾隆看的所指的《红楼梦》是程高本还是脂本?是80回的还是120回的?还是甲戌本那样的16回的?
如果是程高本120回的。那么索隐要去考虑明珠了。

<明珠家事说。最早记载这件事的大概是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  
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按指乾隆)末年,和(和珅)以呈上,然不知其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此书对太平军、湘军及晚清朝野动态,有着真实的记叙。《能静居日记》为研究太平天国重要史料这部日记,共六十四册,作者赵烈文(1832~1893),江苏阳湖人,乳名来求,字惠甫,号能静居士。赵氏出身于江南世家,其先祖赵申侨为康熙朝名臣,官至户部尚书,家学渊源深厚。早年博览群书,足智多谋。因其二姐夫周滕虎(字瞍甫,1816~1862)系曾国藩早年的谋士,而得曾氏赏识,成为曾国藩最为信任和重用的幕僚之一。赵氏前后侍从曾国藩八年之久,参与了曾国藩的许多重大决策,亲历湘、淮军的诸多重要事件,熟知当时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幕。>

关键是找到赵烈文所引的那段文字的出处。

<明珠,字端范,姓叶赫那拉氏(又音译作纳兰氏、纳腊氏、纳喇氏等),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权相,满清词人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有《饮水词》《通志堂集》等。)之父。红学界有《红楼梦》系明珠家事一说。舒坤评袁枚《随园诗话》时说:“乾隆五十五六年间,有钞本《红楼梦》一书,或云指明珠家,或云指傅恒家。书中内有皇后,外有王妃,则指忠勇公(傅恒)家为近事。”傅恒,姓富察氏,高宗孝贤皇后胞弟,其妻纳兰氏,系明珠第三子揆芳与康亲王杰书第八女和硕淑慎郡主所出的永寿之女。由此看来,无论舒坤所言的“明珠家事”还是“傅恒家事”,都与明珠有关。
据苏雪林考证,“明珠家事说”在乾隆朝已然出现。其在《清代两大男女词人恋史之谜》中还写道:“此外则有谓纪明珠家事的,始于陈康祺的《燕下乡脞录》,余樾《小浮梅闲话》继之,钱静方作《红楼梦考》。”
据记载,清末徐时栋曾言:“小说《红楼梦》书,即故相明珠家事,金钗十二皆纳兰御侍(纳兰容若)所奉为上客也。”
另有赵烈文在《能静居笔记》中引宋翔凤在咸丰九年之言:“曹雪芹《红楼梦》,高庙(乾隆)末年,和(和珅)以呈上,然不知其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由此可见,自清乾隆伊始,“明珠家事说”便是《红楼梦》原型颇为重要的说法之一。
当然,这一说法也受批判,胡适先生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认为“明珠家事说”“没有可靠的根据,也只是一种很牵强的附会”。然历史上的明珠家族的确与《红楼梦》有许多相似之处,与曹雪芹家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发布日期:2015年10月22日   文章来源:青岛理工大学   作者:张璠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3 19: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往上房去后,谁知黛玉走来,见宝玉不在房中,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翻出昨儿的庄子来。看至所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笔续书一绝云: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从上面这段摘录不难看出,书中明确写的是“庄子”而非“庄子因”,说明是指《庄子》而非《庄子因》。

再来看看脂批这段话(先生括弧中的内容本人加了句读):

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按:此处之“因”属于非规范用字,本应使用“故”却用了“因”,但也能讲得通:因为续《庄子》的缘故】,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回头再来看看黛玉这首诗:
无端弄笔是何人?
作践南华庄子
不悔自己无见识,
却将丑语怪他人。

是谁在莫名其妙地舞文弄墨呀?
哈哈!原来无端弄笔是为想要作践庄子呀。(这里的“庄子”既可以是庄周,也可以是《庄子》)
可遗憾的是,自己见识浅薄,还不自惭形秽,却反过来以不堪之语(续《庄子》之语)怪罪他人。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7: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却从未会过这孙绍祖一面的,次日只得过去聊以塞责。只听见说娶亲的日子甚急,不过今年就要过门的,又见邢夫人等回了贾母将迎春接出大观园去等事,越发扫去了兴头,每日痴痴呆呆的,不知作何消遣。又听得说陪四个丫头过去,更又跌足自叹道:“从今后这世上又少了五个清洁人了。”因此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不过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妪。【庚辰夹批(靖藏眉批):先为对竟悼颦儿作引。】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既领略得如此寥落凄惨之景,是以情不自禁,乃信口吟成一歌曰:【庚辰夹批:此回题上半截是“悔娶河东狮”,今却偏连“中山狼”。倒装上下情孽,细腻写来。可见迎春是书中正传,阿呆夫妻是副,宾主次序严肃之至。其婚娶俗礼一概不及,只用宝玉一人过去,正是书中之大旨。】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庚辰本这个批语是乱套的。
这是一个歌行体诗。不是律体。所以。原批是对的。尽管有错别字:“一个月”是“一歌曰”。旁改“个”字为“律”字是当然的胡闹。
并且。这些错别字完全是音近造成的。怀疑是听写的问题。就是一个念一个写。
另。“河东(東)”“向秉(乘?)”。明显又是形近造成的。
还有。比如“大吉”和“大旨”。“灰聚”和“悔娶”。“婚聚”和“婚娶”。
形近音近的错别字都有。
“倒装业下情工细下腻写来”。这句不成句子。貌似是“倒装上下情孽细腻写来”。或“倒装上下情孽工细写来”。或“倒装上下细腻写来”。
另。“蓼”旁改为“寥”。不“是”禁旁改为不“自”禁。这是正确的修改。
但是。“唫”不必点改为“吟”。其实这一段中。这种异体字写法的例子也有。比如。“一概”的“槩”。“领略”的“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8: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庚辰本。。。
QQ图片2016060408033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8: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臆学 发表于 2016-6-3 19:09
“宝玉往上房去后,谁知黛玉走来,见宝玉不在房中,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翻出昨儿的庄子来。看至所续之处 ...

把“因”字断为上句。当然就乱套了。
断为下句就不乱套了。
“因”字是下句的领起字。结果就是所谓的“无可评处”。
前面说过了。

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8: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前面67楼。
再给你搬过来看看。。。。
呵呵呵

引一段脂本文。
<【庚辰眉批: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己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因改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数句,为少陵解嘲:“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折克非己祠,旁人有口呼不得,梦归来兮闻叹息,白日无光天地黑。安得旷宅千万间,太守取之不尽生欢颜,公祠免毁安如山。”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宝玉往上房去后,谁知黛玉走来,见宝玉不在房中,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翻出昨儿的《庄子》来。看至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笔续书一绝云: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庚辰(戚序、蒙府)夹批:骂得痛快,非颦儿不可。真好颦儿,真好颦儿!好诗!若云知音者颦儿也。至此方完“箴玉”半回。】【庚辰侧批:不用宝玉见此诗,若长若短亦是大手法。】【庚辰眉批:又借阿颦诗自相鄙驳,可见余前批不谬。己卯冬夜。 】【庚辰眉批:宝玉不见诗,是后文余步也。石头记得力所在。丁亥夏,畸笏叟。 】>

引一段网文。原文很长。取一段来分析。管窥见豹。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叙述,黛玉在宝玉房中见宝玉续《庄子·胠箧》文“不觉又气又笑”,遂提笔作诗一首云:“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戚序本(蒙府本)、舒序本、杨藏本原抄、列藏本等均同庚辰本,而甲辰本、程刻本等《红》系本却作:“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短短二十八字,有异文四处:“剿袭”、“庄子文”、“自家”、“诋”。关键的异文在于“庄子因”与“庄子文”之间,究竟何者为是?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周汝昌校首句为“无端弄笔是何心”。理由是古写法“心”字和“人”字形近误抄。如此。避免了两个“人”字押韵的问题。从其说。

未曾“剿袭”。应是“作践”。
“自己”出了。应是“自家”。
“怪”和“诋”没多大争究。
至于诗律。留后再议。先来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庄子因”和“庄子文”。


土默热曾考证“赵香梗”疑为康熙间兖州知府“赵蕙芽”。“秋树根”出自杜甫诗。“负米夕葵外。读书秋树根”。
据说。梅节蔡义江张俊沈治钧等人曾对“庄子因”三字有所争执。
我觉得没必要争执。是“庄子因”。

这里。大家都将“庄子因”三字认作《庄子因》一书。
《庄子因》。顺治十六年进士林云铭(1628-1697)著。初刻于康熙二年(1663年)。
但。文本中宝玉续的是《庄子》。又称《南华经》。而不是续的《庄子因》。脂批说的是“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可没加《》。


重排下黛玉诗。
无端弄笔是何心。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黛玉问宝玉。“无端弄笔(续庄子)是何心”?自答曰。“作践南华庄子(是原)因”。即“因作践南华庄子”之倒装。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细叶谁裁出?答曰。春风似剪刀。
还有先答后问的。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为什么赴朔边?答曰。书*记翩翩。


重排下脂批。
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宝玉)续庄子。因(宝玉续的那)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很简单的断句句读问题。“因”断为属上。则成了黛玉说宝玉作践《庄子因》。一下把二玉全冤枉了。
文本中并未提到《庄子因》。脂批也未提到《庄子因》。是现代人提的《庄子因》。

《庄子因》作者林云铭是福建闽县人。“作践南华《庄子因》”的“南华”无着落。
(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甲辰本程高本作“剿袭南华庄子文”。也未提《庄子因》。
张俊沈治钧所谓“为何改易书中名个中原由尚待寻绎”。和蔡义江所谓“续的应该是庄子脂评弄错了”。全“弄错了”。


这就关系到音韵诗律问题了。

心。下平十二侵。因人。上平十一真。七言诗律完全允许的。
第二句。如押“文“。上平十二文。则第一四句无论“人”或“心”。都是诗律(平水韵)所不允许的。

嘉庆间戈载《词林正韵》第六部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

他们的其余疑点。貌似都是《平水韵》不允许但《词林正韵》允许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8: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另。“殡主次序”的“殡”和“中山狠”的“狠”。明显是错别字。这个倒没有改。呵呵。
这个庚辰本不用看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3 17: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庚辰眉批: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甲戌墨眉批:不见守业字,何故。】

别人的都有名字。就这个石守业没提名字。

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缮国公。镇理齐治修缮。加上宁国公荣国公。宁荣。修齐治平。安富尊荣。再加上东平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平安宁静。也是十二个。

提到戚蓼生。就更没了后40回的事了。前几天看科学红学帖子。偶然看见了。庚辰本有这个蓼字的修改。


87版。香菱看的是断肠集。宋词。这个很对路子。
香菱在书里就是有个怨妇。当然了。他可没有怨。他只是盼。
正像黛玉的唐多令是套的前人的。连韵脚都没有变。香菱的那个诗。是套的谁的?

王维杜甫李白。这是三种不同风格的。山水田园(包括了陶渊明)忧伤(格律)浪漫(自由)。
从格律上来说。就是入律又出律。也就是他说的所谓不以辞害意。这里的逻辑辩证是。并不是不懂格律。而是不让格律束缚住。

至于说意境。这个是对路的。
比如他说的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这种。的确属白描一类的。几乎没什么诗意。黛玉好像不喜欢这一类。他好像讲究比兴。
香菱前两首。就有点白描。
诗人哦野客哦。都太泛。没有突出香菱自己。也就是没有达到妙玉所谓的女儿本色所谓“咱们的闺阁面目”的要求。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岂止是泛。简直是俗。
俗在哪里?玉镜。冰盘。
也累赘。已经说了清光皎皎了。后面又来晴彩辉煌。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同样的。累赘。重复。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第一首。第二联已经提到人。第三联又回头去描写月了。
第二首。前三联都是在描写月。甚至第四联也是在写看月。
正像“环滁皆山也”简练。前面的累赘描写月的。到了第三首。就只有一联了。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然后就是所谓的起承转合了。直接到人。第三联承一联。第四联到自己。连转带收。问月盼望。

敲衣砧。正是怨妇思妇的惯常用语。五更残。也正是断肠的好陪衬。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这个。和苏东坡中秋词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好相互表里。一反一正。一个是问。一个是盼。
到此。完整的意思就出来了。香菱也算学会写诗了。就像学生交了作业——论文。。。


余容犹可隔帘看。
想起这个看。通字用法。这是现在玩联的不大敢用的。
通字。就随便用。用在中间。当然可以。就算用在韵脚。也是理所当然。

现在说是要去看具体词性读音(多音字)等等。全是胡扯的。至少这不是古代用法。
并不是在句子中他读作平或仄。而是你当他是平就是平。当他是仄就是仄。只要他是通字。就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3 17: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江仙
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梦稿正文划去:人事无常,原不必戚戚也。】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第 六 部
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
【十一真】真因茵辛新薪晨辰臣人仁神亲申身宾滨槟缤邻鳞麟珍(目真)尘陈春津秦频(艹频)颦濒银垠筠巾(囗禾)民岷泯[轸韵同] 珉贫莼淳醇纯唇伦轮沦抡匀旬巡驯钧均榛遵循甄宸纶椿鹑嶙辚磷呻伸绅寅姻荀询峋氤恂嫔彬皴娠闽纫湮肫逡菌臻豳
【十二文】文闻纹蚊云分[分离]氛纷芬焚坟群裙君军勤斤筋勋薰曛醺芸耘芹欣氲荤汶汾殷雯贲纭昕熏
【十三元(半)】魂浑温孙门尊[樽]存敦墩炖暾蹲豚村屯囤[囤积]盆奔论[动词]昏痕根恩吞荪扪(衤军)昆鲲坤仑婚阍髡馄喷狲饨臀跟瘟飧
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
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通用
【十一轸】轸敏允引尹尽忍准隼笋盾[阮韵同]闵悯菌[真韵同]蚓牝殒紧蠢陨哂诊疹赈肾蜃膑黾泯窘吮缜
【十二吻】吻粉蕴愤隐谨近忿(扌文)刎(温左换扌)槿瑾恽韫
【十三阮(半)】混棍阃悃捆衮滚鲧稳本畚笨损忖囤遁很沌恳垦龈
【十二震】震信印进润阵镇刃顺慎鬓晋骏闰峻衅振俊舜赆吝烬讯仞迅汛趁衬仅觐蔺浚赈[轸韵同]龀认殡摈缙躏廑谆瞬韧浚殉馑
【十三问】问闻[名誉]运晕韵训粪忿[吻韵同]酝郡分[名分]紊愠 近[动词](扌文)拼奋郓捃靳
【十四愿(半)】论[名词]恨寸困顿遁[阮韵同]钝闷逊嫩溷诨巽褪喷[元韵同]艮(温左换扌)


这是标准的词林正韵的规矩。
因为是在宋词以及以后的词中总结的。所以也是宋词的规矩。
真文元。通押。
至于律诗里的。比如那个添。十四盐。这个就要去埋怨平水韵书的划分不正确了。
但是。红楼梦里是严格按照平水来的。不论他正确与否的。。。
所以。这个更香的诗。是有毛病的。。。

正说着,只见湘云又打发了翠缕来说:“请二爷快出去瞧好诗。”宝玉听了,忙问:“那里的好诗?”翠缕笑道:“姑娘们都在沁芳亭上,你去了便知。”宝玉听了,忙梳洗了出来,果见黛玉,宝钗,湘云,宝琴,探春都在那里,手里拿着一篇诗看。见他来时,都笑说:“这会子还不起来,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湘云笑道:“一起诗社时是秋天,就不应发达。如今却好万物逢春,皆主生盛。况这首桃花诗又好,就把海棠社改作桃花社。”【己卯(庚辰)夹批:起时是后有名,此是先有名。】宝玉听着,点头说:“很好。”且忙着要诗看。众人都又说:“咱们此时就访稻香老农去,大家议定好起的。”说着,一齐起来,都往稻香村来。宝玉一壁走,一壁看那纸上写着《桃花行》一篇,曰: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因问:“你们怎么得来?”宝琴笑道:“你猜是谁做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众人听说,都笑了。
歌行体的用韵。。。
不论平仄不论是否邻韵的。但是一定要有韵。。。。

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
这一句怀疑是评语窜入正文——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

宝琴笑道:“你猜是谁做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这就是双关人物了。并不是只展示文采。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蓺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

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甲戌(庚辰)侧批:怕人笑说。】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庚辰侧批:新鲜。】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甲戌侧批:奇文异文,俱出《石头记》上,且愈出愈奇文。】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甲戌侧批:岔开线络,活泼之至!】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甲戌侧批:诗词歌赋,如此章法写于书上者乎?】【庚辰侧批:诗词文章,试问有如此行笔者乎?】【甲戌眉批:“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处更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庚辰眉批:“开生面”、“立新场”是书不止“红楼梦”一回,惟是回更生更新,且读去非阿颦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章法行文,愧杀古今小说家也。畸笏。】【靖藏八十回附:开生面立新场是不止红楼梦一回,惟此回更生新,读去非阿颦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赏,难为了作者,且愧杀也古今小说,故留数语以慰之。余不见落花玉何由至浬香家,如何写葬花吟不至石头记埋香,无闲字闲文口正如此。丁亥夏,畸笏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甲戌(庚辰)侧批: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噫 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掷笔以待。】【庚辰侧批:余读《葬花吟》凡三阅,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有客曰:“先生想身非宝玉,何 得而下笔?即字字双圈,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噫嘻!客亦《石头记》化来之人?故掷笔以待。】

  【甲戌:饯花辰不论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致生趣耳。】
  【甲戌:池边戏蝶,偶尔适兴;亭外急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
  【甲戌:凤姐用小红,可知晴雯等埋没其人久矣,无怪有私心私情。且红玉后有宝玉大得力处,此于千里外伏线也。】
  【甲戌:《石头记》用截法、岔法、突然法、伏线法、由近渐远法、将繁改简法、重作轻抹法、虚敲实应法种种诸法,总在人意料之外,且不曾见一丝牵强,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是也。】
  【甲戌:不因见落花,宝玉如何突至埋香冢;不至埋香冢又如何写《葬花吟》。】
  【甲戌: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
  【戚序(蒙府)总评:幸逢知己无回避,审语歌窗怕有人。总是关心浑不了,叮咛嘱咐为轻春。】
  【戚序(蒙府):心事将谁告,花飞动我悲。埋香吟哭后,日日敛双眉。】

黛玉的三篇歌行体。


<极端之格——另有一种极端之格如:
永王东巡歌
李白
祖龙浮海不成桥,(萧韵)汉武湾阳空射蛟;(肴韵)
我王楼艦轻秦汉, 却似文皇欲渡辽。(萧韵)
本诗押“二萧”韵,却于次句押“三肴”韵中之字。
闻莺
杨万里
晓寒顾影惜金衣,(微韵)著意听时不肯啼;(齐韵)
飞入柳阴深处去, 数声只有落花知。(支韵)
首句押“五微”韵,次句押“八齐”韵,而末句押“四支”韵。如以上三例,乃是通韵之极端例子。>

这也都在上平或都在下平。要是上下平混了。还算是邻韵么?
<次韵答宝觉
苏轼
芒鞋竹杖布行缠,(先韵)遮莫千山又万山;(删韵)
从来无脚不解滑, 谁信石头行路难。(寒韵)
首句押“一先”韵,次句押“十五删”韵,而末句押“十四寒”韵。>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这个。邻韵。也都是在下平。
香菱就说十五删和十四寒是不同。也就是他是不用邻韵的。

绝句的。虽然不是正格。并且也是未定稿。毕竟还有先例。

律体呢?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寒删先和盐。是不通押的。这个添。也就是下平十四盐。不和下平一先通押。

词林正韵里。第十四部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
词林正韵。也不和下平一先通押。
这个更香诗。毛病实在古怪。不知何本。。。
可能用上了十三辙。
言前辙韵母是an、ian、uan、üan。
寒先删盐就都可以通押了。
"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南西北坐"。在这。他是这个南。。。
除此之外。我还真就讲不通了。尽管他是未定稿。但是总有一定规矩吧。。。

要是读“朝(chao)罢”呢?
其余的全部一仍其旧。
就不是说女*女了。成了说当官的了。

庚辰本就到海灯谜。。
然后。最后。补充的这个更香谜。。。
程乙本。连这个海灯谜也没有。但是却有这个更香谜。

“此后破失俟再补”是写在海灯谜前面的。如此。这个海灯谜也不稳了。
我说怎么会有那么破格的句子。。。

影做韵脚。不论后面“遗失”与否。都注定不是律了。
后面的枰声情字。怎么也和影字不相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