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故我在

[综合讨论] “本体论”真的能作为哲学思想之彻底性的评判标准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2 1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8-12 22:23 编辑

呵呵,已然成了口水阵,就此打住。

其实经典文本的解读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与作者本人意图相一致的解读是否可能?
这是现代解释学的一个基础性观念:解释无非是某种重构,对作者的完全理解是不可能的。
解释的理想目标并非、也不可能达到与作者的理解相一致,而是比作者理解他自己理解得更好!

那么以什么来衡量是否理解的更好呢?
或者说,一种恰当的理解的标准是什么呢?
我以为这才是研究经典的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2 17:3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起码的东西没有,光是那么高没有用。
空中楼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2 21: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诚心儒意 于 2015-8-13 10:19 编辑

张先生的真正问题在于, 你是想讨论问题? 还是在说服大家应该听从你的教诲?
众人来此当然是来参与讨论, 就算你自认为是“领军人物”, 也该有“军”可领才算数, 不知张先生至今已领军几众了呢?
如果张先生真有“领军”之志, 在尚未说服众人愿意被“领”之前, 先放下身段, 而能够与大家一起讨论。 以取得众人的信任, 最好能通过某种“推举”程序之后, 再充当领军之任, 不迟!
否则, 只是如张先生现在这样, 就自授“领军”之衔, 此处诸君皆可效仿, 不知张先生愿意被“领”么?
其实, 你用来否认别人并无“领军”能力的判断, 众人当然可以同样用于张先生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青竹大哥 + 10 赞同此说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3 09: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15-8-13 09:32 编辑

口水仗没意思,各位如果没有传统哲学上的问题讨论,那我就继续做我的推广工作去了。(或者不是海德格尔和《道德经》的交流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3 10: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诚心儒意 于 2015-8-13 10:35 编辑

老子有重要观点“天下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
按照老子的思维推论, 就是如天下只有张先生入老子宝库之后, 因造化而满载而归, 其余入库者皆无造化而空手而归, 就等于天下皆“无造化”矣, 当天下只有张先生一人独有造化时, 张先生会窃喜成为老子第二了么?
即便除张先生外,众人皆无造化, 也并不能作为张先生即有造化的证据。 对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3 14: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君的主题讨论,我每天都看,直到今天才发表见解。
若以西哲理论论理,我不在行,以学习态度,听高见,学与思,探与究。若以西哲逻辑解释中哲逻辑,行得通吗?中西会通,只能在中西义理清晰的文化条件下,方可会通吧!现在,中哲的文化义理极不清晰的形态下,能会通吗?以尊卑概念为例,尊卑定位,即使在高度民*主的国家里,也是客观实在吧!尊卑定理,则是君主专*制社会的客观实在。尊卑逻辑早该正本清源了,却还是纠缠不清。再说本体论,百度搜索,最佳答案:如若说中国第一本本体论应是《道德经》。符合中哲的逻辑事实吗?张无屮先生的“道是本体”说,也许受现时主流思想的影响,继而有“老子代言中国哲学”的无稽之论。中哲的逻辑事实又是什么?西方的竞争文化,人为的祸害性、破坏性、负面性太多太重,希望有自然主义平衡,合理合情。找到中哲的老子道法自然观,便可实现中西文化的义理会通?中哲的自然观有三种逻辑体系,一是有为自然;二是妄为自然;三是无为自然,主流位置谁属?中西文化会通的自然观属谁?连中国的文化人也弄不清,能怪中西的文化互补成错位?深究理论*功夫,还得解决中哲的文化义理,必须有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有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以哲学史逻辑解释自身的哲学问题,方是文化出路,在故我在君的主题讨论期间,我已反复思究,写成主题贴《道•本体•道体》,明天在我的《荀子学与船山学》主题内发出,算是正式发表见解。欢迎光临,发表宏论高见。
63楼诚心儒意所言,言出我的心声。儒家理论有“明以致诚”说、“明以致钦”说。做国学的领军人物,当有国学的学问素质与理论根柢,其理论也能清晰透彻于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令人钦敬愿追随其后吧!现在是探究与质疑并行的解放思想之时代,更显然出“明以致诚”,“明以致钦”之领头人学问素质的重要性。希望张无屮先生三省其身,有自知之明。所理解的老子学,是历史逻辑原真的老子学?是思想演变成逻辑循序的老子学?还是阁下以现代逻辑想当然所套解的老子学?须知道,跨越二千数百年时空,你何以知所理解的是老子学之逻辑原真?明确说,我是从孔儒发展系统的理论体系去研究孔子学,也以脉理传承的船山学去研究孔子学,以现实逻辑去理解船山学,从而理解孔子学。须知道,船山学距离现在才三百多年历史,思想演变的时空循序。这就是《荀子学与船山学》主题出现的逻辑思绪。我能完全得孔子的逻辑之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5: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8-13 16:32 编辑

若以西哲逻辑解释中哲逻辑,行得通吗?中西会通,只能在中西义理清晰的文化条件下,方可会通吧!现在,中哲的文化义理极不清晰的形态下,能会通吗?
以尊卑概念为例,尊卑定位,即使在高度民*主的国家里,也是客观实在吧!尊卑定理,则是君主专*制社会的客观实在。尊卑逻辑早该正本清源了,却还是纠缠不清。

再说本体论,百度搜索,最佳答案:如若说中国第一本本体论应是《道德经》。符合中哲的逻辑事实吗?张无屮先生的“道是本体”说,也许受现时主流思想的影响,继而有“老子代言中国哲学”的无稽之论。

中哲的逻辑事实又是什么?西方的竞争文化,人为的祸害性、破坏性、负面性太多太重,希望有自然主义平衡,合理合情。
找到中哲的老子道法自然观,便可实现中西文化的义理会通?中哲的自然观有三种逻辑体系,一是有为自然;二是妄为自然;三是无为自然,主流位置谁属?中西文化会通的自然观属谁?连中国的文化人也弄不清,能怪中西的文化互补成错位?
深究理论*功夫,还得解决中哲的文化义理,必须有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有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以哲学史逻辑解释自身的哲学问题,方是文化出路。

················································································································
想弄清楚质文先生究竟在说什么、究竟想说什么,可不是件容易事;
我把你的第一段分为三个部分,这或许可以有助于理解,不知是否有违质文先生本意。
第一部分较为独立;
第二部分是第三部分的引语,但毕竟有其独立意义,所以我把它单独列出来。
当然,这三部分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之下,虽然这个主题不必定是某种观点。

另外,我建议质文先生尽量少用“逻辑”二字;
你的行文中这两个字随处可见,不知是否有特定的概念内涵;
至少对我来说,这两个字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省略,有些情况属于误用;
这都实在是很不利于理解和交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6: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8-13 22:00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5-8-13 14:44
若以西哲逻辑解释中哲逻辑,行得通吗?中西会通,只能在中西义理清晰的文化条件下,方可会通吧!现在,中哲的文化义理极不清晰的形态下,能会通吗?...

质文先生这句话似乎要说:要想会通东西方哲学就必须在其各自义理清晰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但不幸的是目前中国哲学的文化义理极不清晰(这里似乎还有个埋伏),因而不可能做到会通;
依据这个判断,质文先生认为在此情形下,用西方哲学的概念、观念来讨论中国古典思想,那就无论如何都是不适当的。

这个判断表面上看似乎很能说得通,甚至还有些不证自明的意味——这个暂且不提;
但既然是针对本帖所言,那就自然要结合这个特定情境来理解;
如此一来,我就不免要问:质文先生究竟在说什么呢?

至少可以有如下二种合理的理解:
1. 对张无屮用“本体论”来概括道德经提出质疑;
因为质文先生认为,在“中哲的文化义理极不清晰的形态下”是无法进行东西方哲学会通的。
2. 本帖显然主要是有关西方哲学相应观念的讨论;
这对质文先生来说也似乎触犯了他的上述判断;
于是质文先生对我提出质疑。

有鉴于此,我在答复之前就不得不问清楚:质文先生究竟是何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3 17:07: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是道德经形象大使,一个是船山形象大使,对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3 17:58: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自在 于 2015-8-13 18:04 编辑

民科就是整天到晚重复一两个观点,个别的几句话是对的,妄想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21: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8-14 09:16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5-8-13 14:44
若以西哲逻辑解释中哲逻辑,行得通吗?中西会通,只能在中西义理清晰的文化条件下,方可会通吧!现在,中哲的文化义理极不清晰的形态下,能会通吗?
······你何以知所理解的是老子学之逻辑原真?······我能完全得孔子的逻辑之真? ...

等待质文先生答复之际,我们不妨先谈一个不需先行核实的问题;
因为也许他会出于各种十分“善意”的考虑数日不予答复,然后告诉你他是多么地“为你好”,呵呵。

我完全不同意质文先生对于中西文化会通的条件之说;
而如果质文先生把“中哲义理清晰”理解为“所理解的是老子学之逻辑原真”和“完全得孔子的逻辑之真”;
那么我就不得不说,质文先生对文化交流以及释义学的理解太过令人遗憾,虽然你似乎讨论过诠释学。

因为很简单,现代释义学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反对文本解释的客观主义;
基于解释者与作者的视域差异,不可能存在与作者本人意图完全相符的解释——虽然可以有更好的解释;
老子、孔子之“原真”没有任何人可能达到——包括他们本人;
因为一方面,他们的言论并不见得就必定是他们本人的陈述;
道德经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的著作;
而孔子之言显然是后人转述,这个过程本身就会造成一种不完全的解释——编辑本身就是一种解释活动。
其次,即便就是他们本人的著述,也会由于时间间隔,他们自己视域的变迁而形成某种程度的理解偏差。

就此而言,得其原真,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么如果以质文先生的观点,东西方文化交流岂不是永远不可能!
但令人欣慰的是,即便没有任何有意识的交流行动,交流早就不动声色地进行着了——张先生不妨由此理解“非对象性”这个概念;
只要东西方出现人员的接触(比如蒙古铁骑、郑和下西洋)、经济贸易,甚至是战争,等等;
就无法避免文化的冲突和融汇;
好在那时候没有质文先生这样的禁令;
也幸好质文先生的禁令现在才发布,否则人类文化交流又要因此滞后数个世纪;
而人类文化史上又不免多了一个酸腐误国(世)的笑话,呵呵。

当然,质文先生可能会说:我们并不要求绝对的原真,但至少应该是一种较为全面的、深入的把握;
或者干脆说:就像我(质文先生)这样的水平方才能有会通的资格;
呵呵,我不想评论质文先生的国学水准;
但很显然,你最不可能有这样的资格,因为你完全不懂所谓“西哲”,虽然你和张无屮同样喜欢滥用几个西哲词汇:一个是“本体论”,一个是“逻辑”。

我不知道质文先生所接触的诠释学是否提到过释义学的循环;
作为一种对话关系,文本解释者完全有可能与文本及其作者发起一种问答式的心灵对话;
这种对话可以从任何一种层面上发起,但它们都有可能在这样一种问与答、部分与整体的循环过程中达到某种程度的理解;
这类理解永远没有终点,不断进行着再对话、再理解的循环几乎就是释义学的全部要求。

也就是说,不论是东方文化经典本身的理解、解读,还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会通,抑或是人类的世界理解、自我理解,都可以在任何层次上展开;
这样的过程一旦开始就应该持续下去,而意义就必定会在这种持续的过程中形成;
我们对这种过程的预期只能是:误解是普遍的;
但这并不能影响循环的持续,否则你就永远无法接近正确的理解,虽然“原真”仍然只能是一个认知理想。

质疑交流的可能性,或者为交流设置起点;
要么是出于对释义学以及人类认识活动本身缺乏必要的理解;
要么是出于对交流本身的抵触。
好在与质文先生不同的是,张先生十分热衷于这种交流;
这当然可以理解为,张先生远不如质文先生懂得藏拙,呵呵。

有些话可能不大好理解,有些话可能不大好听;
但也是用心良苦啊——这是学习质文先生处世学问的实践运用;
至少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这可都是为你好,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07: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稍安毋躁,我的贴已发出,还是那句话:欢迎光临,发表宏论高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07: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也有点属于民科的范畴,沾点边,但不全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09: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8-14 10:08 编辑
大自在 发表于 2015-8-14 07:40
其实我也有点属于民科的范畴,沾点边,但不全是。

民科倒也并非一个贬义词;
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业余从事某种学科研究的人士,但决非必定是水平低下、非专业的;
又因为精神科学经济门槛较低,且原本就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所以这类业余人士最为集中。

世界思想史上以业余身份做出重大贡献的,大有人在;
很有些天才的思想洞察和卓越建树是由这些人提供的。
只是随着精神科学史的延伸,其门槛逐渐在系统理解和把握方面大大提高了;
如果不付出大量阅读时间,任何人都不可能为这个系统所容。
这就要求业余人士付出更多的辛苦,更具有专业精神;
仅靠某种程度的聪明机智是远远不够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0: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8-14 10:17 编辑

71楼评注:  张无屮  义理不懂就从概念、逻辑上挑毛病,看起来还是转守为攻的手段,先生藏拙藏得好。 我没那么多心眼,是“拙”就直接承认,懒得藏。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我得承认,我对国学经典所下的功夫远远不及张先生和质文先生;
但如果仅就义理理解方面,说比你高太多似乎不谦虚,但不幸却是事实,呵呵。
因为很简单,如你所言,你根本就没有哲学思考的基本条件:概念、逻辑不过关;
你所下的那些功夫说事倍功半那都是十分客气的,毋宁说是南辕北辙。

我在这里不妨再给你纠正一个概念混乱。
你一方面声称要做“中国哲学的领军人物”;
同时又在概念、逻辑方面缺乏必要的能力;
只好拿懂得义理作依据;
呵呵,岂不知,即便你懂义理,那也只不过是“文本解释学”这个单一领域的优势;
你把这种想象中的优势理解为哲学能力,恰恰说明你对哲学没有像样的理解。

由此看来,张先生的学术地位不仅要从“现代中国哲学统军人物”降低到“中国传统哲学领军人物”;
还不免要再一次降级为“中国古典文本解释学领军人物”;
但考虑到你虽然勉强从事解释实践,却对解释学没有任何研究;
那只好再次降级为“中国古典文本解释的领军人物”;
而且这后面还要加注一个事实:此人不懂解释学,呵呵。

至于这个称号的归属权,你不妨与质文先生去争论吧。

至于“藏拙”,你对此没那么多“心眼”或许仅仅是因为你不知道那是你的“拙”;
你完全没有意识到哲学概念内涵是多么丰富、历史演变是多么巨大;
你以自己所惯常运用的纯粹语文学的方式去搬弄哲学概念——质文先生还知道去查百度呢;
那的确是一种“心眼”不多的表现,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10:33: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问问故先生,本体论,现象论,相当于破鞋,逻辑者的逻辑不通顺,那您推崇什么理论?您信仰什么理论,您没说呀!我的聪明程度很小,相当于萤火虫,这我承认。那您推崇什么理论,您要说您什么都懂,万能人,我可不相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10: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8-14 10:08
71楼评注:  张无屮  义理不懂就从概念、逻辑上挑毛病,看起来还是转守为攻的手段,先生藏拙藏得好。 我没那 ...

你看似有许多杀鸡的牛刀,却杀不了一只鸡,你想靠眼花缭乱的花活忽悠死它吧。
或者你本来就是只说不练的假把式,这可不是藏拙,是真拙。
不是的话,请回答质文先生的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11:3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个都不对,那我们都歇了,您说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1: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8-14 12:06 编辑
张无屮 发表于 2015-8-14 10:42
你看似有许多杀鸡的牛刀,却杀不了一只鸡,你想靠眼花缭乱的花活忽悠死它吧。
或者你本来就是只说不练的假把式,这可不是藏拙,是真拙。
不是的话,请回答质文先生的问题。 ...

那你得先告诉我质文先生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至于是否能杀得了鸡,那得看这只鸡的心理素质;
言语毕竟不是利刃,它只能在思想上起作用;
而这个世界上像王郎那样脸皮薄的实在是罕见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1: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8-14 12:12 编辑
大自在 发表于 2015-8-14 10:33
我要问问故先生,本体论,现象论,相当于破鞋,逻辑者的逻辑不通顺,那您推崇什么理论?您信仰什么理论,您没说呀!我的聪明程度很小,相当于萤火虫,这我承认。那您推崇什么理论,您要说您什么都懂,万能人,我可不相信。...

大自在的这个问题不能不回答,而且要直接答复。

万能人,这可不是人,我们只能以人的方式思考和交流;
我对本体论的批判,就是要戳穿那些“万能人”的梦幻,脚踏实地地做个人,虽然你可以试图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就本体论问题来说,我所推崇的理论很简单:人类的根本有限性观念;
这与你不相信“万能人”是一致的。

这个世界既没有万能药,也没有万能人;
人在根本意义上仅仅是一种有限的存在者;
其认识能力有限,实践能力有限,生命有限,意义有限,如此等等。

大自在谦称自己相当于萤火虫;
我则可以不谦虚地把自己比作另一只萤火虫;
但与真正的萤火虫不同的是,我们都试图在自己的有限存在中寻求某种确定性的意义和价值;
我直到目前还没有找到;
但我认为必须去找,而这种愿望本身就已经很有些意义和价值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2: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自在 发表于 2015-8-14 11:30
三个都不对,那我们都歇了,您说吧。

三个都不对,那是必定的,但这也用不着“歇了”啊;
一方面,我们这三个都不过是思想领域很平常的从学者而已;
这个世界上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多的是;
哪一个都不是我们所能企及的;
所谓“领军人物”的说法多半是张先生开的玩笑,或者是想谋杀别人的大牙,呵呵。

另一方面,思想领域的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亦即有限的;
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也不可能达到无限的、绝对的真理;
就此而言,我们总是处在“误解”之中;
但之所以不能“歇了”,就在于我们试图不断地向正确接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13:44: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连个题目都没有,总在哪吹嘘,大呀大呀的,对这种母老虎试的咆哮,我甚为不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14:01: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自在 于 2015-8-14 14:05 编辑

其实吧,张无中,故先生,质文先生,蒙山城,四位在论坛里应该算是大家了吧,讨论的内容乏善可陈,我算是小强,萤火虫,我张不开那么大的口,就事论事,具体分析,我也不知道你们在哪争吵什么呢?张先生的作为,完全是自己的理想,质文先生对事露两手,你还真没见过,故先生为人耿直,但又好像没说什么,蒙老大老是路过,其实争论的连个中心内容也没有,光是说这个不对,又说不出什么对,还不如两小儿辩日,最起码那还有个太阳可以辩辩,作为一个现代人,我觉得相信庄子就足够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14:11: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自在 于 2015-8-14 14:46 编辑

其实吧,张先生是最有理想的,敢说本体论,这个谁敢说,说不好了被锤死了。船山学发扬光大,也算是半个理想,无可厚非。推崇大家深不可测,这算是没有理想,这叫什么理想?蒙山城推崇佛学,可是隋唐佛学还不如宋明理学,理学还兴起衰落,历经700年,佛学实际稍弱于理学,但是理学也站不住脚呀!一句理学杀人,这都怪朱熹这个败家的玩意。所以,这个分辨不出来的道理,还是放置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15:32: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跟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子谈理想,也有点不好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21: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8-23 21:31 编辑
诚心儒意 发表于 2015-8-9 10:56
我会认为原本《道德经》使用了两个“无”字, 即“无”和“無”字。 老子表达“世界本原”时是用的“无”字, 而不是“無”字
而“无”字本不是“無”的简化, 古已有之。 因为它们的字义实在太接近, 所以后来人们将它们归为“無”字, 再一同简化为“无”子。 其中真有说不出的滋味。 ...
有些时间,不妨与诚心儒意讨论这个颇为关注的“有/无”。

我得先请教个问题:诚心儒意能否先给出“《道德经》使用了两个‘’字, 即‘’和‘’字”这个说法的依据?
另外,在道德经中有一百多个无,其中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4 10: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诚心儒意 于 2015-8-24 11:02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8-23 21:29
有些时间,不妨与诚心儒意讨论这个颇为关注的“有/无”。

我得先请教个问题:诚心儒意能否先给出“《道德 ...

老实说, 这是我的推测, 我实在找不到确切证据。
但是, 又绝不是凭空的猜测。
1.     先看“无”字, 如果不是早已有这个字, 当年那些奉命设计简化字的专家们绝无可能想到用“无”来简化“無”。 简化字中, 多数是由草字而来, 其次是循“音”“形”简化, 其中还有如“無”字由古字“合并”而简化。 我知道的还有“萬”字, 即古字中已有“万”字。而“无”只能由此而来。

2.     “无”字经查《说文解字》得:
卷六】【林部豐也。从林;或說規模字。从大、數之積也;林者,木之多也。與庶同意。《商書》曰:“庶草繁無。”文甫切〖注〗徐鍇曰:“或說大file:///C:/Users/JIAHU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爲規模之模,諸部者,不審信也。”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奇字無也。謂古文奇字如此作也。今六經惟易用此字。通於元者。元俗刻作无。今依宋本正。禮運曰。是謂合莫。注引孝經說曰。上通元莫。正義云。上通元莫者,孝經緯文。言人之精靈所感。上通元氣寂寞。引之者證莫爲虛無也。正本元字作无。謂虛無寂寞。義或然也。按此注疏今本譌誤不可讀。而北宋本可據正。疏正本字當是定本之誤。謂鄭引上通元莫,顏師古定本作无莫也。依許云通於元者,虛无道也。則孝經緯必作元莫矣。葢其義謂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毌於一。虛无道也。謂虛无之道上通元氣寂寞也。玉篇曰。无,虛无也。奇字之无與篆文之file:///C:/Users/JIAHU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義乃微別。許說其義。非僅說其形也。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此稱王育說又无之別一義也。亦說其義。非說其形。屈猶傾也。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見列子及素問。天傾西北者,謂天體不能正圜也。

由《说文解字》得知“无”字最早出现于《易经》。 可据此推测, 《易经》是同时使用“无”和“無”字的。
而我的推测就是由此而来。
如果《易经》是使用的“无”和“無”字, 对《道德经》也是使用“无”和“無”的推测就是成立的。

3.     思考“无”是起于思考“不存在”
哲学中(西哲)并没有关于“不存在”的系统论述。 仅止于“不存在”一词而已。
认识论的诸多论述皆围绕“存在”进行。

基本的问题是“何为‘不存在’?”。
但其实这是一个不成立的发问。 因为“不存在”并不能由“是”来指谓。或者只能说“‘不存在’什么都不是”。
所以, 曾经试着对“不存在”准定义为:
“不存在”是:无法感知的; 无法定义的; 无法证明的。

而这正是哲学(西哲)中没有论述“不存在”的唯一原因。
尽管西哲中已经出现了“存在即被感知”的观点。 已经可以立刻推论“不存在即未被感知”, 但是, 却无人实际承认这个推论。 也因此, 所有讨论仍然围绕“存在”, 无人论及“不存在”, 因此, 哲学(西哲)中不用专门词汇表达“不存在”。只能认为西哲诸贤认为“不存在”并无哲学意义,所以干脆舍弃(或者避开)。

4.     当读到《道德经》的“有生于无”时, 几乎震惊。 从来不敢做此设想, 这如何可能?
而《道德经》还有诸多关于“無”的论述,比如“有無相生”。
所以, 立即产生问题: 既然“有”是生于“無”的, 如何还能“相生”, 逻辑上说不通。
这样思考前前后后经历三年多。终于理出思路。 这其中最重要的收获就是“无”“無”二字的区别。而且看到了“天外为无”的含义,觉得茅塞顿开。

5.     有了“无”概念后, “不存在”几乎迎刃而解。
即“不存在”的表达真是不够“哲学”。至少按照汉字的用法, “不存在”就是对“存在”的否定。 但是, 从逻辑意义出发, “不存在”即是对“存在”的否定, 因而不能再成为“存在”的“生于”者。
所以, 如果接受老子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就不能再使用“无是对有的否定”的说法。就是说, 老子断言“有生于无”, 就实际确定了“有不能否定无”的思路。
如果以“物质”论, 老子的观点是:“无”中当然存在物质,只不过是我们不能感知而已。 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逐渐提高, 当人们认知了某种“新物质”时, 就是真的“有生于无”的过程了。

6.     这里对于多数人最大的困惑是: 为何要说“未被感知的物质”为“无”?
我的解释是: 为了使问题简单化。
至少, 称“未被感知的有”比称“无”复杂得多。
如果已经弄清了“无”的基本含义后,人们自然会由使用“未被感知的有”转为使用“无”。 从字面上看, 使用“无”当然比使用“不存在”更容易使人接受。
而“不存在”本来就带着先天的缺陷。

7.     讨论到此, 其实已经基本清楚了。
“无”才是认识论的最高境界。
应用“无”观点, 所谓“本体”(或者“本体论”)概念其实迎刃而解。
而说到此, 就无论如何必须重申一次: “无”不是“没有”。 即“无”不是对“有”的否定。
而这种叙述, 在“不存在”那里, 是永远说不清的。 你不可能使用“‘不存在’不是对‘存在’的否定”这样的叙述, 如果坚持这样叙述, 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更无法说清。

说白了, 就是世界是由“有”和“无”两部分组成,而“无”部分绝非“什么都没有”, 而是“什么都有”。 只是我们不能感知它们而已。
所以, 称“不能被感知的东西”为“无”, 比称它们为“不存在”其实更合理, 更容易为人接受。
这才是中国人聪明的地方, 这才是中国的“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智慧所在。 而所谓“西哲”的哲人们,除了将如此简单的问题叙述成超级复杂的冗长论述外,却还是没能解决根本问题。

顺便说一点康德的纯粹理性。 其实我也没能将《纯粹理性批判》读完,只能选读部分。 但是我却找了一本英译本,(因为自认英文程度尚可)。
康德认为“纯粹理性”是先天的。 他的基本思路是:数学公式(比如1+1=2)都是“先天的”, 人类不能“创造”这些公式, 而只能“认知”这些公式, 康德当然也认为所有“科学定律”都是“先天的”, 不是人类“创造的”。 因此他断言在哲学上也必然存在同样“先天”的定理, 他称其为“纯粹理性”。 而如果懂英文的人其实可以看出这里的翻译障碍, 即“纯粹理性”的英译为“pure reason”, 而“reason”的通常字义是“理由”。 所以, 我倒是认为“纯理由”可能比“纯粹理性”还稍好一些。就是康德认为在哲学上有“纯粹理性”已经由“先天”制定好了, 哲学家能做的就是努力去认知它们
所以, 当然可以看到, 康德无论使用“先天”还是称作“纯粹理性”(纯理由)都自然与“无”连接, 可以轻松地将它们归于“无”, (仍然可以将它们再分类为“纯粹理性”)。 另一方面, 我们决不能轻松地将它们归于“不存在”, 或者可以说, 我们几乎无法将其归于“不存在”。
当然, 这里的问题比前面叙述的“尚未感知的物质”要复杂一些。 因为“哲学的纯理由”是永远无法感知的, 因此这种“认知过程”是另外一个需要仔细讨论的难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4 12: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8-24 15:58 编辑

诚心儒意这个帖子是一个思维的范例。

不过我想提出另一对概念供你参考:已知与未知;
与之相关的一对概念是:可知与不可知。
另外,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你对“无”与“無”的界定:前者类似于“未知”,而后者则归于一般理解的“无”。

一个直接的问题是:传统理解的“无”与“不存在”在概念上同一吗?

理性的德语词是Rationalität,英语reason有一个词意是:Rationality;
“理性”指心灵能力,理由指事物关系;
当然这两个词本意相通:理性的最基本原则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其理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4 16: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诚心儒意 发表于 2015-8-24 10:58
老实说, 这是我的推测, 我实在找不到确切证据。但是, 又绝不是凭空的猜测。1.     先看“无”字, 如果 ...

  1、帛書本甲、乙《老子》及古本《周易》均用“无”而不用“無”,這個無需猜測也不能猜測,查閱一下相關文獻即可知之。另,非簡化字版的《莊子》也大量使用“无”字,這基本上是抄手的用字習慣所造成,沒什麼玄妙在其中。又比如,帛書甲本《老子》,“後”均寫作“后”,乙本《老子》則寫作“句”,且從圖版來看,乙本《老子》中,“垢”的偏旁“後”也被替換成“句”,這些都是抄手所致,與文義基本無涉。
  
  2、從文義來看,《老子》中並非所有的“无”字都是表示“無法感知”之物,而且絕大多數的“无”字表示的都是“沒有”之義,如“无名”、“无道”、“无德”、“无形”、“无隅”、“无爲”、“无以爲”等等都是。只有“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有,無之相生”中的“无”纔是表示物無法被人直接感知的存在狀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4 17: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青竹大哥见解。有无相生,无为本源,天地万物化生的本源就是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中生有的存在形态,存在形态有丰歉年,自然而然,无法被人直接感知的存在形态。故此,方有道法自然观,保持质朴心性的执古之道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