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7|回复: 18

道•本体•道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4 06: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百度搜,最佳答案:如若说中国第一本本体论应是《道德经》。《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之道,就是本体论?符合中国哲学史的逻辑真实吗?
从存在意涵分析,道连接着体,道与体不可分解。终然如此,道与体分属不同的哲学范畴,有各自的哲学意涵,有各自要解决的问题,有各自不同的逻辑本源。
道的意涵,极简单,道者,路也。社会运行之路,民所共由之路,也是人类认知与践行的一定之道。道的本质意涵致广大而尽精微,需要极深而研几,探赜以索隐。正因为一定之道,有一定之理,成一定之理道矛盾体。一定之理,有一定之性即理,非宋明理学理在气先的“性即理”,成道德先验拘囿人的心性认知之“性即理”,“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性即理”。而是心性成所以然的理在气中,进而是智神心性成所以然的理在神中,存在的意识与思维矛盾逻辑成一定之“性即理”。一定之道,接一定之本体。道与本体有各自的哲学意涵及相关性的哲学问题,两个范畴连结成范畴体,即一定之道体,成形一定之理道,理势天也。势,道体运行之势也,惯性力与定向力的自然与人为成矛盾理一。
一、道,一定之路,存三个基本元素:物、事、人。民所共由,道必要解决人类切身问题:生存与发展。那么,道的逻辑本原是什么?物物,人为主体的社会活动方式,促成天地万物化生。荀子说:“精于物者兼物物,兼于道者兼物物”。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类,其共同性的座标就是道的逻辑本源,物物。此点,在孔儒发展系统的理论体系中,十分明确。船山也认为,始以建中,万目从纲;终乎大始,大中涵化,“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从中庸本体论角度再次论证道的逻辑本源就是物物。
物物的主体性,就是心性唯物。心性唯心,与心性唯物的歧见在于,停留生存角度,而不是发展天理人欲角度,“存天理,去人欲”,理欲对立不相容,所以成道德先验,“以心控身”的道德内修。心性唯物与心性唯心都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唯物之德,道德之得与物质之得并行不悖,兼者则全,如《易传》的富有大业与日新盛德就是兼者则全,人道理欲与天道体用也是兼者则全的天人合道,也是船山提出“乘乎气而不逐于万物之变”的哲理所在。唯心之德,以道德心抑压物质心,心物失衡的道德内修。此思路滑坡下去,与不食人间烟火的庄子道教接壤了。以质文心性论德者得也,人性自然与心性人文之间的矛盾平衡,君子心性的文质彬彬,社会质文的合道合体,就是唯物的质文心性;文胜质则史,是唯心的质文心性;质胜文则野,是人性退化,返回动物源的质文心性。道之德,引出三种不同性质的质文心性,引出三种不同道与道心的因果路。
二、本体。如果说,道是哲学抽象,那么,本体论属哲学具体。在道之三元素基础上,组合成本体论三元素:事物、人事与心性。事物,道的物物本源,限定条件于事,事物范畴有客观之自然属性;又是人为成人化的事物属性,“事物,人也”。随着理之屈伸与顺逆,势之轻重成可否,事物运势也有正向与负向的因果路,理势自然;顺天应人的理势自然而必然,受道之物物的逻辑本源而限定,事物的客观必然性。事物,成为人类认知与践行的对象,人的本体论当撇除事物范畴,成心性人事两范畴连结的本体论。儒家本体论,就是心性人事的本体论。按本体论的逻辑构成要素,《道德经》全文,有那个范畴属本体论逻辑?那一段文字是论述本体论理论?老子的道法自然观不存有本体论逻辑。道法自然观的本体论不在《道德经》,是宋明理学的中庸本体,中为心体,庸非用,乃守常,“渾然与天地万物同体”,不是道法自然的本体意涵?儒道合流的道法自然。《道德经》只有道而没有体,宋明理学即有道,也有体。道体论是“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则执其常而不达于变”,“则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道德经》非本体论,严格来说,《论语》、《孟子》、《荀子》,都不具属本体论逻辑,极正常事。早期儒学,更多论理是道与道心的心性理论,如仁礼、中庸、质文,以及性命学。然而,正是此类心性范畴,为后儒推向成本体论范畴。仁礼心性同属仁礼本体;中庸心性则演绎成中庸本体论;质文心性,与刚柔合道,成为本体论的心性部分;性命学,更以归属成本体论完全的性命学,“循理而应乎事物”的性命学,易简理得的性命学,道心统性与人心统性成矛盾理一的神化性命学,蕴涵本体论性质的性命学。传统哲学史第一本本体论不在《道德经》,在《易传》。本体论不会出现在天地人同、道法自然逻辑中。《易经》天地人同,卜筮问天意,天意代人事,具有本体论之哲学萌芽。天地人同逻辑,文明走向成文化传承的更新路,就是天地人参。主体参与,成名符其实的本体论。《易传》三道三才,礼本体即刚柔地道与阴阳天道的主客合一;仁义人道融入,成仁礼本体论了。《易传》,尤其是《系辞上传》,透彻论理的就是本体论之理论逻辑。《易传》书出何时代?考据学去考证,诠释学去论证,思想演变的逻辑循序。研究本体论的《易传》,出自荀子后,汉武独尊儒术前,是秦汉之间的儒学经典,符合儒学逻辑的演变循序。从《易经》的天地人同走向《易传》的天地人参,文明走向的文化传承,非老子执古守常的道法自然。《易经》的天意代人事,存有本体论的哲学萌芽;《易传》的天地人参,成确确切切的哲学本体论了。
进入君主专*制时代,《易传》本体论因专*制儒学异化,产生儒道合流成道法自然的本体论,中为心体庸守常的中庸本体论。续而有更高复归《易传》本体论为中为体,庸为用的中庸本体论,与宋明理学性质不一样的中庸本体论。
本体论要解决什么问题?道义问题。在《易经》时代的群体生活,得到的物质,即使量少,忍住饥饿,也要维持公众生存。群体生活有动物性渊源,食物分享也有动物性渊源。转折到孔儒,包括《易传》,道义逻辑就是仁礼心性,船山的理欲不二。
本体论的逻辑本源是什么?《易经》时代逻辑所清晰的是合群明分,荀子有同此论理:“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清晰不过了。合群明分的本体论逻辑本源之深化,是仁礼本体。仁心统同,礼义明分;各正性命,性命分殊。即是明分的礼本体,道德观融入的仁礼本体,也是神智融入而导向的仁礼本体,方是真真切切、付与实践验证成理性务实的礼明分。
礼明分有二方面,一是社会分工方面,易简理得的性命学,即尊卑定位的性命学,非尊卑定理的性命学。尊卑定位,即使在最理想的国土,高度民*主国家也是客观实在,“天之所齐,不待齐也”。道德齐人心,无法齐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尊卑定位,易简理得的职能性与道德性,各正性命、性命分殊的“不待齐”。尊卑定理,以理杀人,践踏了易简理得的性命学原理,践踏了“循理而应乎事物”的性命学原理,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文化衍生物,社会的客观实在。“天之所弗齐,不可齐也”。否定尊卑定位而强求平等,可以吗?只能有人格与人*权尊严的生存选择权之平等,机会平等与条件平等。尊卑定位的性质是强调平等,文化传承,如荀子说:“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可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之卿相士大夫”。尊卑定理是践踏人*权及生存权的平等,必须批判。尊卑的逻辑义理当正本清源。
二是社会分配方面,同属“天之所弗齐,不可齐也”,贵贱贫富之间的差距,也是社会的客观实在,“不可齐也”,但是,无限制而扩大差距,还是尽成限度而缩小差距,所涉及到“以人欲见天理”,公平、合理的社会原则性问题,即是形上道,君子义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形上学,思想体系的文化正义论。以“人欲见天理”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也涉及到“以天理达人欲”的“胜物”原则,道的逻辑本源之物物,是发展经济为硬道理的逻辑前提。
合群明分之本体论逻辑本源的深化,演绎成仁礼本体的礼义明分,各正性命;以及人道理欲的公平、合理;人*权尊严的平等观,等等,还原于道的逻辑本源之物物。也是实践理论具体化的本体论,回应哲学抽象之道(理道),成抽象与具体合一的道体逻辑,非“道是本体”的论理逻辑可以表述的。
三、道体,道之抽象与本体之具体联结成更高意境的哲学范畴,也具备三个基本元素:人、天、物。我的主题贴:《历史与逻辑统一性原理的哲学圆圈》,论述船山有关人、天、物总体关系的四个模式,除“专于己而不通于人”的模式外,其它三个模式分别是:“通于人而未合于天”;“合于天而不因于物”;“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焉”。三个模式依儒家思想演变的逻辑循序而出现,表现为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圆圈过程。道体的逻辑本源,即有道之物物的本源逻辑,也有本体论之合群明分,仁礼本体的本源逻辑,精纯成道体的逻辑本源是:顺乎物则的“终奏以物”。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顺乎物则的活化心性,成动力源的“始奏以人”;限定条件与活化心性成矛盾理一,制度环境造人与文化造就心性的“中奏以天”。总体理念是:有为自然的人、天、物总体成均一的自然之化,自然成必然的理势天也,文化传承之文明自觉,大中涵化成继善成性的一定之理道。理性务实,人能弘道的儒学传统。
“中为体,庸为用”的中庸本体论是船山提出来的,道体逻辑的人、天、物总体理论,是船山探究出来。船山学对孔儒学文化传承之理论*功夫深广度,显然其在儒学思想地位的重要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09: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佩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11: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体论”似乎成了一顶高帽子,大家都声称自己的脑袋最合适,却完全不在乎现在已然是夏日炎炎了,呵呵。

但毕竟这不是一顶帽子,是否合适并不是从外部形状就能予以判定的;
你要把它戴到“中庸”的头上,那也得先弄清楚它们在理论上是否一致。
另外,“本体论”并不是什么金银财宝,谁抢到谁发财;
那只不过是一个早在18世纪末就被戳穿了的理性主义独断论的理性幻相而已。

除非你对本体论有自己的定义;
但既然从百度而来,那就是一个传统形而上学概念;
把这样一个概念戴到儒学的头上特别地不合适;
比起张无屮的问题更有过之;
就主帖最后一句来看,质文先生显然是将本体论与中国哲学的“体用”关系混作一谈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11: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8-14 20:14 编辑

我不知道张先生“佩服”什么;
我实在是无法佩服;
这倒不是说质文先生的帖子写得不好,而是因为我根本就看不懂;
我不可能像对待质文先生昨天的跟帖那样花时间研究,这成本太高了。

我估计船山的原著作应该不会如此难懂吧;
因为他至少不会把诸如“逻辑”、“范畴”、“存在”等等名词概念与儒学来个东北乱炖;
以在下不高的文言文水平,再加上注释,实在不行还可以请教青竹先生等大贤,多半可以在语文学的层面上大致理解原著。

如果质文先生真的打算与我交流,就请以我看得懂的方式重构主帖;
不过既然我如此之“拙”,或许质文先生也就全无兴致了,呵呵;
好在既然张先生如此佩服,他必定是懂得很了,你们不妨好好谈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15: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的东西,想看懂怎么办?先争取的好态度,佩服佩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06: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石激起千层浪,鄙借重故我在君主贴力,招群贤毕至,“蓬荜生辉”,也好让我的主题热闹一番。效果不尽人意,自知之明吧!
领土主题,除《新诸子论坛》外,惟我“独立寒秋”了。“高处不胜寒”,《荀子学与船山学》的主题,鄙寄予期望。如我自信,对文化天命之自信,不至于盲目自信。坚执,明天会更好!
张无屮先生的佩服,实不敢当!与张先生交流,希望相互间能明其所是,明其所非,为中国文化复兴而真理为崇,弃门户之见。我曾说,对先生的儒学理解水平、马哲及与中哲会通的理解水平不敢恭维,完全出自实感真情。先生即有投身中哲做领军之理想,虚怀若谷,“自胜者强”,在学问素质方面理性务实于自我提升,名副其实方对。鄙人直言,先生勿怪。
至于故我在君说,“实在无法佩服”,情理之中,“根本看不懂”,看不懂何来佩服?若故我在君能反躬自问,我写的中哲文章质文能看懂吗?个人见识与做人态度趋于完美了。中西会通也是如此!基础是互相看懂,看不懂,义理不清晰,连二千数百年前的儒道文化性质尚是纠缠未定,何以会通?其次方是明其所是,明其所非,是非辨明是义理会通。终然未有如人意的讨论结果,悬念定论在明天!中哲的义理探究,中西义理会通的有限性,非彻底性!“无有一极、无有不极”的无极而太极!乃中哲史、中西会通史实在性的文化问题。此点,我有自知之明。未经西哲逻辑史的正式训练,使用的辞语、概念及义理的逻辑欠缺规范,天生我命,以勤补拙吧!对于以西哲论理的问题,持学习态度求长进;遇到疑义问题,请教行家或搜索百度。故我在君“认为我将本体论与中国哲学的‘体用’混作一谈”,百度搜索:“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与作用”,同属本体论的并联范畴吧!熊十力谈体用不二,又何言心物不二?物,固然为用;体,何谓心?宋明理学的中为心体,庸守常非为用,中庸本体论。若是船山的中为本体,庸成体用,“极其大而中可求,中可得而后大有”,“终乎大始”,恐怕就不会有体用不二即心物不二的逻辑,而是大中涵化成现实性与理想性之间循序渐进的本体论。故我在君的主题讨论有关本体论问题,与张先生讨论关涉老子《道德经》的本体论问题,是中哲史问题,非西哲史。借西哲史逻辑,也是为了清晰中哲史逻辑吧!结果成口水战,究其所以然是什么?是否又是互相看不懂的问题?加上言语相激的问题?刚好我完成《道•本体•道体》贴,也想借此贴拉近距离。故我在君认为读船山原著比读我的文章更易读懂,好事一桩。以通西哲的学问基础再去研究中哲的船山学,更好了。能在我的主题内发出,更求之不得。能相互读懂,跃上更高台阶:明其所是与明其所非,不是更好?!现代新儒学四代传人林安梧,中西贯通的学者吧!在《新诸子论坛》论坛27期有文章《内圣外王之辨:后新儒学反思》,我有贴回应。故我在君若要研究船山学,参考无妨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5 09: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1:体用和本体论不同,体用指的是物体和物体的功能,可以泛指万物而本体论,特指世界的本源和本源的产品。西哲本体论指的是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是形而上的抽象存在。

我也查了一下百度,摘录如下:【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本是基本,用是运用。《荀子·富国》篇:“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所谓体指一物的形体,所谓用指一物的功用。】
【西方哲学传入以后,翻译名词中也有所谓本体。西方哲学中所谓本体的意义也是很复杂的,其主要意义之一是指所谓与现象对立的唯一实在。西方的许多哲学家都认为,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本体乃是现象背后的唯一实在。这所谓本体是与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本体截然不同的。假如用西方哲学所谓本体的意义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本体,那就大错了。 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实体”的观念。明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廷相说:“天内外皆气,地中亦气,物虚实皆气,通极上下造化实体也。他认为气是实体,所谓实体就是 独立存在或自己存在的东西。王廷相认为,理只能存在于气之中而不能独立存在,精神是形体所具有的作用,也不能独立存在;惟有气是不依靠任何别的东西而自己存在的,所以叫作实体。所谓实体是对规律或作用而言的。戴震说:“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这所谓实体是实在内容之义。】

总结一下:用《道德经》来理解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而德畜之①,物形之②,而器成之③,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体用属于【物形之②,而器成之】的层次。

2:中庸本体论?体用本体论?
体用就是万物的层次,中庸是一个方法,怎么会组合成【中庸本体论】呢?实在佩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5 09: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哲学传入以后,翻译名词中也有所谓本体。西方哲学中所谓本体的意义也是很复杂的,其主要意义之一是指所谓与现象对立的唯一实在。西方的许多哲学家都认为,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本体乃是现象背后的唯一实在。这个本体的内涵和老子《道德经》对“道”的特性是相通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①兮廖②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③,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④。视之不见名曰“夷”⑤;听之不闻名曰“希”⑥;搏之不得名曰“微”⑦,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⑧,其下不昧⑨,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⑩,逝曰远,远曰反 ⑾ 。】

道是宇宙万物之源,本体的“三者不可致诘”说明道本体是形而上的层次。有物混成,有这样一种东西浑然一体,这里不是指物质或者精神,不是唯物与唯心的范畴,是纯抽象的形而上的存在。怎样描述这种存在呢?老子叫“道”,佛学叫“自性”,西哲叫本体,黑格尔叫纯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5 12: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个张无屮真是顽固;
我这几天的功夫又是白费了;
不过这仅仅是你个人的损失。
好在你总算明白了本体论与体用关系的区分。

当然啦,如果质文先生能够将“中”扩展到存在论的层面上;
则将中庸之道说成是本体论倒也不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5 12: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8-15 21:53 编辑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不能仅仅宣称某某是某某、某某又是某某;
这些说法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人观点;
哲学所要做的是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说明、甚至是基础性的说明;
要阐明“某某是某某”这一类观点如何才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知识;
否则那就只不过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圆圈”,而与思想无关。

所以我建议当你说到某某是某某时不要连着说;
而要把陈述的重点放在回答“这是如何可能的”上;
思想这件事不是语法问题,而是一种诘难式的对话——自觉地自我诘难;
分析、质疑、批判、反驳是思想的最可靠的推动力;
当我们一旦说出“某某是某某”时就会感到有自证其身的责任感,此时我们就是在思想了。

这个说法不针对任何人,仅仅我个人的自省,借用质文先生的宝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6 06: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欢迎和感谢张先生与故我在君继续在我的主题内发表见解,希望以此贴延伸到其他贴。能发表独立贴更好,衷心感谢!文化讨论,毕竟活跃热闹人气旺为好!“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至于中庸本体论的理解问题,本体论,乃心性与人事合一的本体论。从中庸的心性逻辑演绎而成的中庸本体论。存在本体,难道不是心性人事合一的本体?理论研究存在的本体论,应该是符合存在的本体逻辑成走向的本体论。中庸心性论范围之广,包括为人修养、处世态度、待人接物的方法*论,等等。性命体的心性部分,气以理生化乎质的气质之性;自然人性与人文心性之间平衡的质文心性,君子文质彬彬,以及孔子的忠恕之道等,都归纳到中庸的心性范围。中庸本体论,包含了中庸心性论部分,延伸扩展到心性人事合一的本体论范围。易简理得的性命学,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就是中庸本体论的性命学;“循理而应乎事物”,就是中庸体用论的性命学;神化性命学,形上神理规导形下理气,就是船山所说:“理一而已。理气一也,性命一也”的本体论;“刚柔质文,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心性与人事合一成人能弘道、大中涵化的中庸本体论。大中,终乎大始的循序渐进,难道不是中庸本体论之方法*论。从孔子忠恕之道,演绎成船山仁恕之道,是中庸心性论到中庸本体论的历史逻辑转换吧。心性之内内外外,人事之方方面面都归属到中庸本体论的研究范围,从而清晰的是存在本体的事实逻辑,成为客观化理论性质的中庸本体论。
展现儒家思想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也就映照着老子思想的贫乏性与肤浅性。道法自然,何须探究心性内内外外之规则,没有性命学,更没有天命学;没有理气学,更没有神理学;无情,不知“心统性情,性为情节”;无欲,不知“无欲理亦废”;柔弱不争,不知社会管理当有自强不息精神的君子心性,仁智同用的礼义心性。何须研究人事之方方面面的原理与条理,规则与规律,没有中庸心性论,也没有中庸本体论;没有中庸之中为本体的实在论,也没有中庸成大有的价值观,也就没有功能性体现在方法*论的循序渐进。存在,非民所共由,不存有理道矛盾体。不知道心微,人心危;危微之几,明有性情,幽有鬼神。不知有天道体用与人道理欲的天人合道之深层矛盾。只知道法自然,保持民性质朴的非常道。无为本源,无中生有,执古之道的无为自然;“我自正而民自化”的无为政治;与世浮沉,内修成自然心态的无为人生。有比较方有鉴证,传统哲学的主流位置谁属?切勿视帝制儒学为孔儒传统。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故我在 + 20 就儒学而言是个好帖子。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6 08: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先生,你既然邀请讨论,那就应该知道讨论的最基本特征是思想交流、是观点互动,而不是一味地宣读自己的成见;
交流、互动,就意味着你至少要看到对方的观点,特别是针对你的观点提出的反驳、质疑;
即便是出于礼貌,你也应该对这些质疑的观点予以回应:你当然可以不接受对方的观点,但也应该提出相应的反论。

我在3楼、张先生在7楼明确指出你把本体论套用在中庸理论上是不合适的;
而你似乎视而不见,对质疑的具体问题根本不予回应。
你本帖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却与质疑本身无关;
有关本体论的讨论原本就是对张先生盲目推崇道家思想的反驳;
将孔子原始儒学与君主专*制文化区分开来,是我去年一个帖子的主题;
但这些问题与本体论这个传统哲学概念能否与体用关系混为一谈完全是两回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6 08: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5-8-16 06:54
······非有比较方有鉴证,传统哲学的主流位置谁属? ...

质文先生似乎有一个莫名其妙的观点:你要进行中西会通,就必须选择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派别进行会通;
而如果与非主流思想派别进行会通,就是对“中哲的文化义理极不清晰”。
我得说,这种想法十分荒唐,与学术完全无关,可以理解为儒道之争的极端化。

思想交流并不是外国使节觐见的礼仪活动,也不是外交权、宣战权的归属问题;
谁说这其中还有什么正统可言?
任何思想流派都有可能提出某种精神洞见;
甚至神话、宗教也是人类思想不竭的精神源泉之一;
为什么要以主流排斥非主流?——即便主流是已经公认了的。

另外,道德经的哲学内涵虽然用不着盲目推崇,但也并不像你说的那样贫乏、肤浅;
“道法自然”的理论价值还远远没有得到领会——即便是那些道德经的推崇者也是如此;
而就算是一种贫乏、肤浅的思想,也不见得就不能提供精神的偶然闪耀;
人类精神认知原本就是立足于日常生活的实际经验;
古典文本至少提供了作者就其时代视域的思想表达;
其本身是否贫乏、肤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释者能否在其中发现深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6 15:20: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西哲的脑袋,谈论道?不适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6 15:32: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自在 于 2015-8-16 15:39 编辑

拿船山当幌子,当挡箭牌,也算是论坛一大奇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6 16: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哲早已死,你拿活着的国学和死人和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6 16: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无中疯了,他的本体论破产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06: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张无屮先生的转载文章:《西方哲学对“道德经”的研究状态》,又引起一番文化的感慨与沉思。
从先秦孔儒到明清之际船山学,实学与启蒙思潮,哲学圆圈的完成,意味着传统哲学思想史的盖棺论定。其间发生帝制儒学的文化内乱,波及至儒道佛思潮,在明清之际的实学理论时代已得以修复而平顺。满清的文化逆转,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思潮消逝,船山学被荒芜,文化内乱的帝制儒学被满清逆转到登峰造极,尊卑定理的以理杀人,帝制儒学的文化内乱持续下去。
五四运动的拔错根,致文化研究进入混乱时代。孔子代受冤屈罪过,满清逆转的帝制儒学并未触动弊根,继续祸害后世。中西文化会流造成:文化内乱扩延到儒道之争。其中有帝制儒学的弊根成因,也有西方文化对《道德经》逻辑套解的因素在内。
根据中西不同的文化历史与文化现状,中西文化会通,中国引入西方的竞争文化,以改变尊卑定理专*制文化的理性偏蔽,实现中西文化会通的理性务实。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自然观思想文化,扭转竞争文化的人为祸弊。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是西方人为祸弊最严重的时代,也是中国的自然观思想文化顺利登陆的时代。西方文化为什么会接纳老子的思想文化?中国文化流行的儒道佛,帝制儒学的尊卑定理,与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文化水火不容;佛教文化的幻化人生,与西方竞争意识的务实精神格格不入,惟有老子的“自然主义”,经西方的文化逻辑套解,堂而皇之流传西方,中国的文化义理极不清晰所造成的中西文化错配现象。也以老子论语:“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例,依鄙愚见,不仅被西方逻辑套解,也被中国的文化人曲解。老子论语的逻辑本义是什么?有,物化为财方成利,人法地,地法天而物有。转折回人,有利则生欲,欲求则思动,“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害则因逐利心性,乱人道理欲;利则由欲求成动力圆天下利。以心性之唯物辩证思究利害关系的人性根源:“音容者,人物之元,鬼神之绍也”。老子并无思究心性的人性根源,坚执民性质朴是有无相生的非常道,无为本源的“无之以为用”,有利勿生欲,无求而不争,勿动而主静,柔弱为本胜刚强,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如果按老子的逻辑原真,未予套解,可以为西方文化接纳?中国的自然观模式有三种:有为自然、妄为自然、无为自然。若中国文化的义理清晰,毫无疑问,西方文化接纳的是有为自然的自然观模式,荀子的“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能参的“顺天而制天”的儒家自然观;《易传》的仁义人道融入成三道三才的天地人参自然观;船山的“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焉”的总体自然观。都是儒学人能弘道,有为自然的自然观,理性务实的中国文化,中西文化会通的儒家传统文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07: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昨天忙了一天私人事,没有及时回贴给故我在君,谅解。
来自故我在君的批评意见,我会认真对待,经思想,觉得有必要与故我在君商榷。
一、关于“哲学的主流位置谁属”问题?不只我提出,张无屮先生也提出。依我见解,不是争位置,乃是文化传承及复兴大业至关紧要的问题。存在道验证理论道,也需要满足社会需求程度的理论。正如会通中西文化的中国文化,决不会是帝制儒学,而是孔儒文化,孔儒发展系统更高复归的孔儒脉理传脉的船山学。也不可能是老子无为自然观,而是孔儒的有为自然。观点是无法含糊,不应该含糊,透彻为“哲学的主流位置谁属”?
二、对张先生的质疑,中庸本体论?体用本体论,我并没有直接回应质疑,故我在君认为我没有礼貌,故我在君有言之成理的一面,我之所以没有按规范做,有文化现实性的原因。诠释学未流行生效,古人的文化理论,有如被打扮的小姑娘,逻辑失真成不定性。因于此,成了我惯性的论理方式,引用古人原话,兼全范畴间普遍联系所引出范畴多义性与并联性的逻辑原真,避免被人疑议成人为随意打扮的做法与企图,我这样做是否适宜?清晰中庸心性论到中庸体用论的历史逻辑转换。清晰宋明理学的心为体,庸守常的中庸本体论,到船山中为本体,庸为体用的中庸本体论,证实着孔儒异化与孔儒复归的哲学圆圈过程与规律。清晰“易简理得”为中庸本体论的性命学;“循理而应乎事物”为中庸体用论的性命学;清晰于中庸之中为实在论;中庸之庸,大有意蕴成价值观;中庸之功能性体现着方法*论的循序渐进,等等,都是按照船山原话与理路去解说,是否比直接回应质疑更为适宜,还请故我在君较正。
三、关于评说老子学说的贫乏与肤浅,直言说,老子学没有哲学味。哲学味取决其义理体系与逻辑体系。义理体系来源自范畴体系的逻辑透彻;范畴体系的完善性与整体性,也透彻着义理体系,两者相资相成。研究人的哲学,必须研究心性哲学,研究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成心性内外的性命学;研究理在气中与理在神中成心性内外的理气论。没有性命与理气的范畴对义理的逻辑透彻,是研究人的哲学吗?是“知于天而不知人”吗?研究社会的存在本体,缺失中庸之心性及人事的本体论,没有论理存在的实在性、功能性、价值观,以及方法*论等等,是研究社会哲学吗?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不知幽明而知有无,缺失人与社会的哲学味,是否思想性的贫乏与肤浅?会出现哲学深刻的亮点?思想体系的本质,取决于义理与范畴的体系构建,这是我的观点,请故我在君慎到考虑。
上述三点,也许故我在君尚未认同,没有关系。我期待着昭明船山学的文化思潮到来,现时的争执、歧见,将迎刃而解,这是我的固执之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