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0|回复: 0

[岁时节日民俗] 满族鹰猎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30 21: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8-30 21:13 编辑

满族鹰猎文化
来源:走关东

  满族鹰猎,是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渔楼村的特色文化。
  鹰猎就是把已经训好的鹰放飞围猎的过程。放鹰围猎时,鹰把式要先请一些人用木棍边敲打树干边大声吆喝,把猎物轰赶出来。这些人事先在山上选好伏击圈,并留一个出口。鹰把式先架鹰在出口边占据制高点,这样容易发现飞窜的山鸡、野兔等猎物,也有利于鹰自上而下俯冲攻击。鹰发现目标后,直奔猎物。
  满族鹰猎文化的历史距今已有400多年了,鹰猎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在渔楼村祖祖辈辈流传了下来,举办一次鹰猎文化节一直是渔楼村民迫切的愿望,目的在于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满族文化,让百姓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人了解渔楼,了解鹰屯了解满族民俗风情。
  长白山下松花江边这个叫“打渔楼”(努尔哈赤命名)的村子,曾是金代文明的发祥地。顺治十四年(1658)清廷在乌拉地区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这里便成为清朝"狩猎八旗"兵丁世居的基地。自此,为清廷驯养猎鹰并进贡就成为打渔楼村满族男子光耀门楣的使命。
ly311n.jpg
  渔楼村历史悠久,据史料所载:渔楼村始建于明代后期,后金和清初时是朝廷的渔猎之地,并建有冬季存放渔网的渔楼,因此将该地称为打渔楼村。清初时,清廷贡品基地-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设立后,因该地东依松花江,西傍大黑山,适宜渔猎,故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署下的狩猎八旗中的镶红旗和镶蓝旗移居此地,从此渔楼村便成为满族的世居地,现在在此居住的满族关、赵、杨、奚、付、曾、刘等家族,即是他们的直系后裔。他们也将清代的渔猎习俗薪火相传延续至今,尤其是捕鹰、驯鹰、放鹰习俗更为突出,形成了厚重的鹰猎文化。
  鹰,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鸟,驯化猎鹰,是满族人古老的传统技艺,其渊源可追溯至满族的先民女真人。女真人狩猎,以鹰犬为伴,他们把猎鹰叫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鹰”,驯鹰的传统在这里流传了近千年。
  渔楼村也被称为“鹰屯”,目前全村有50多名鹰把式,其中,鹰把式赵明哲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杰出传承人。据史料记载:渔楼村始建于明代后期,后金和清初时是朝廷的渔猎之地,并建有冬季存放渔网的渔楼,因此将该地称为打渔楼村。数百年间,渔楼村培养了许多驯鹰和养鹰能手,至今,这里300多户满族人家仍然保持着捕鹰、训鹰、养鹰的传统。
  数百年间,打渔楼村传承了古老的鹰猎文化。培养了诸多驯鹰和养鹰能手。至今这里300多户满族人家仍然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的传统。打渔楼村已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态基地,并且有了另外一个真实而又具体的名字--鹰屯。
  这里是中国真正的鹰猎文化发生地。
  走进鹰屯,一股古老浓郁的鹰猎气息扑面而来,你会觉得有如走进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古地,有如走进塔克拉马干丝绸之路罗布泊中。此时,你已经来到了人类与自然完整结合的文化尽头。
ly011n.jpg
ly111n.jpg
ly211n.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