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84|回复: 33

[疑难辨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9 16: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百度: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Rf8HY-8bYWDOpcuOREa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论语·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意存在争论。这一争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句意不同,对孔子的为政思想评价不同。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为什么有这么多角度的理解?是因为牵涉到孔子思想是不是愚民的问题,我们看两个典型解释:
1:在《心解》一文中,俞志慧通过对《论语》一书中有关“由”、“民”、“使”三字的全部义项和句例的研究,结合儒家仁民爱物、“政者正也”的思想进行分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可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指出其中绝没有什么民愚或者愚民思想,相反,恰恰是儒家德化政治、顺民应天、开启民智思想的体现。

2: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一书中对此的解释也极有参考价值。原文如下:
易传》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亦为民之不可使知,而谋求其可由,乃有此变通神化之用。近人疑《论语》此章谓孔子主愚民便专*制,此亦孔子所以有不可使知之嘅欤!
因此钱穆先生的白话译释即是:“先生说:‘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所指导之用意所在。’”

3:关于道家愚民政策的误解:


《老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这是认为《老子》属于愚民政策的主要根据,这个问题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如何制定治国策略的问题,二是怎样推行治国策略的问题。

(1):治国策略的制定,不靠贤人、伟大领袖,不靠聪明才智,靠什么呢?靠法制,靠规则,不靠人治,这是《老子》的潜台词。《老子》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什么是“以正治国”呢?“正”就是“德、法”的结合。“德”,《老子》讲“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

而“法”的问题,看水的七善《正 善 治 》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治大国,若烹小鲜。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讲治理国家要有高低两条线,就是“德、法”的结合。“德”是总原则,而“法”针对具体国情不同而又有所区别。简单说的话,就是大国要首先重视规则的制定,并要保证一段的时期不变;而国小人少的话,要先重经济实惠。这里的“小国寡民”也是历来被误解的一个地方,学界多认为是老子开出的理想社会的药方,甚至据此认为道学是主张复古的。实际上,《老子》是属于哲学性质的方法*论,探讨的是穿越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的管理方法,是不受社会的意识形态约束的。比如,《事 善 能》就是如今也是很好的指导。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以奇用兵”,对象是敌人,目的是战胜敌人,可以兵不厌诈、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这个原则不能用来治理国家,对付百姓。因为对象和目的都是完全不同的,通俗些说就是百姓之间以及百姓与管理者之间靠斗心眼不能长久和谐相处,只有靠能放在桌面上的公认的标准来互相约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一视同仁,谁也不能取巧,这个法子看起来有些死板,有些笨,但是长久的做法。“以正治国”,既不要阴谋也不用阳谋,要的是民风的淳朴厚重。政策稳定,民众本分朴实,就不会受到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挑唆而保持稳定。“以智治国”的危害,就在于失掉的是民风的淳朴厚重,失掉的是相互的坦诚和信任,最终会导致谁再怎么说都没有人会相信的地步,这时候的治理也就必然会走向失败。
因此,老子讲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取的就是和“以智治国”相对的另一个极端的效果。而M主*席建国以后的治理就是“以智治国”的例子,经过“反右”“WG”的洗礼,人心都更成熟了,不再单纯了。毛主*席的功大于过的“过”,就在于此。
其实,儒道之争的本质也是“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前面已经探讨了《道德经》的“以正治国”的“正”就是“德、法”的结合,这个“正”主要是针对治理政策的制定方针来讲的。如果从推行“以正治国”的角度来讲的话,则要有组织原则上的保障,也就是政权的运作模式上的保证,人事制度上的保证。
老子《道德经》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在组织形式上,高层不搞个人崇拜,不依赖个人的英明决策,基层不唯贤人的马首是瞻,而强调发挥管理阶层集体的智慧和职能。因此,老子讲“ 治大国,若烹小鲜。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人之迷也,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以身作则自觉维护规章制度的尊严,才会方而不割,坚持自己的操守,但不会与政令相抵触;廉而不刿,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但不会采取有损德行的方法;客观公正的同时又能顾及适用的范围;让人尊敬但又不会超越政令的尊严。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仁,爱人,“仁”的程度取决于个人的修养素质;“义”,公义,体现为公众舆论的约束力量。两者作为个人修养的内涵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治理民众的标准就会出现可行性方面的问题,比如墨家的侠义精神,私刑制度,操作过度就都是对法治的一种危害。因此,老子只讲“德”的感化作用和“法”的教化功能。“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孝心如果能分成三六九等,尽孝的时候算计着自己的行为属于什么层次,会不会落入不孝的范围的话,那还是真孝心吗?所以,取消了“仁义”的教化,如同取消孝心的分类一样,有利于民心的淳朴厚重。也就是“德”要向高标准提倡,“法”要维护低标准的威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在组织形式上,高层不搞个人崇拜,不依赖个人的英明决策,基层不为贤人的马首是瞻,而强调发挥管理阶层集体的智慧和职能;在管理方法上,用“德、法”作为治理的标准。归根结底引申开来是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这个也是“折腾不折腾”的本质。
老子《道德经》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儒家的重点在“仁义礼”,君权神化,不是“人治”和“法治”的问题么?而从法家学说的特色以及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老子》的渊源,也可以作为一个旁证。

《老子》的“正善治”,不仅提出了“德法”结合的正道治国的大政方针,而且指出了法规制定的原则,要宽松持久,注重潜移默化的培育效果。这个原则看起来不利于防止打擦边球现象的发生,其实我们的法律制定应该更注重性质的界定而不是行为的界定,比如侵权的行为,不应该以虚拟网络没有涵盖在法规中,就认为是无法可依,而是由侵权的性质、造成的损害自动归入相应法规的范畴。否则,法规的被动性不会得到根除。有人可能会提出为什么不用“道法”结合岂不更好吗? 因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道德”之间的关系是“表里”的关系,也就是说“道”是内在的本质,而“德”是“道”的表现。我们说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是按“道”的规律办事,而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要经过实践检验来逐步完善。也就是说要看按“道”的规律办事的效果来检验,这个“效果”实际上就是“德”。比如,自然界的天道表现在天时的转换,人道在民心的向背。塑料大棚就是我们利用天道的规律为我们办事的例子,这个方法就是“道”的方法,而这个方法的“效果”如何,其实指的就是“德”的如何。比如,我们说的把握民心就是以“道”的方法办事,这个具体方法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而效果如何要看实践的检验来定。
可以看出,以德为本的意义,在于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是经过检验之后的“道”,因此用于治国的把握性更大一些。这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获得长治久安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对《道德经》的精确性有个认识。德,通俗说就是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人,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靠事实本身说话,接受不接受决定权在自己。而“仁”是主动的爱心行为,是靠宣扬事实的意义来说话,是变相劝说你接受的方式。所以,有认为你分不出好坏,才会来指教你的嫌疑,是对人性的不尊重。仁,是人治施加影响的起点,而“德”则是自我管理的基石,自我管理的“德”和“法”的强制管理共同构成,治国理念的高低两条线,是一个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

不过,还有个程度问题要讲清楚,老子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不是讲“仁义”作为个人的修养也不对,而是由于“仁义”不够彻底,作为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容易滋生弊端,容易被表象掩盖实质,所以会被取巧作伪者利用。而“德”最注重的是朴实、能干,重实际则不易被表象迷惑,也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取巧作伪行为的滋生。也就是说老子反对的不是“仁义”本身而是反对用“仁义”治国,这个立场要分清楚,否则《道德经》就不会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样的话了。强调“德”的朴实能干,在“仁义礼”的问题上模糊一些,也是“不以智治国”的具体体现。同样老子对待圣人的态度,也不是如庄子那样,要从肉体上铲除圣人,而是讲要做隐蔽的圣人,这个也是和不敢为天下先的思路是一致的。
(2):关于政策的推广问题,不仅《老子》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而且《管子·形势》有“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起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鬼谷子》“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以及《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的理解侧重于如果把决策过程的各种观点都如实相告的话,会给人原来领导层意见也不一样,而且也都有道理的印象,会增加执行的难度,而且有分散人心的隐患。有句话,叫警卫眼里无伟人,可以做辅助理解。

这里面的主要问题,《道德经》、《管子》、《鬼谷子》以及《论语》讲的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管理者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可以增加威信,客观上有利于管理方案的施行,管理者是明白的,这一点和《庄子》是截然不同的,一定要注意。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实质,是为了统一思想,凝聚民心,强大精神力量。陈胜吴广鱼腹藏书,刘邦斩白蛇起义,临大事要占卜,其实都是在于培育精神力量,兵书有云“上策伐心”。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都是这一思想的运用。因此,愚不愚民要看怎样理解,“愚民”是不是就是愚蠢、无知更要仔细甄别才对。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要不要给学者们自认的“愚民”换个说法,就要看哪个智慧更高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9 18: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冰一禅
一、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加标点: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二、点注:
     可使:指民众响应政令。
     由之:任由、放任。
     知之:知其缘由。之:来由。
三、译文:
     夫子说:“若民众响应政令,就由着民众去做。若民众不响应政令,就要知其缘由。”(伏线接后文第15.33条语录)
四、简释:
      夫子谈御民之术:若民众响应政令,就放手让民众去做。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民众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若民众不响应政令。则要调查了解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若是政令不当(不符合正道、不合乎时宜),则应,立即改过。若是民众的觉悟不够高,则需要宣传教导,使其普遍明白该政令的道理;若民众的眼光不够远,则需要因势利导,开阔其眼界。

参见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论语》释解
--------------------------------------------------------------------------
《道德经》【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如果是“穷究事物的道理”和“纠正自己的行为,加强自己的修养”,则是要详尽明晰,可以充分发挥智慧才能,进行各种尝试,务求获得真*相;而如果是人员管理的话,则要重在包容含蓄,留有余地为好。水至清则无鱼,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底线之上,求大同存小异,难得糊涂,不聋不哑不做家翁。“格物、致知、修身”要“智”,要“明辨是非”;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愚”,要“难得糊涂”,重在风气淳朴,返璞归真,“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法制简明持久为基础,以玄德长治久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9 18: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夫子所教的御民之术,不二益民政治之术也。

政者以广大民众的长远利益为目标,倡导社会文明,颁布益民群行之政令,执政者自身能知错立改,杜绝乱指挥,并尽可能以不治之治治理国家,使民众自觉自愿共同为美好事业 ...
冰一禅 发表于 2015-9-29 17:48
---------------------------------------------------
执政者会把自己的错误、乱指挥昭明天下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9 19: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15-9-30 07:49 编辑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管理社会重点是讲清怎么干而不是全部讲清为什么这么干。这是帝王师的体己话,是管理学的秘诀。
民众听起来刺耳,但实质如此。
我们没必要对实质问题进行粉饰,那不是先贤的缺陷而正是深刻的玄德。而粉饰实质愚弄的可就远远不是民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30 20: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全不在道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8 22: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29:}

新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2015100808561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07: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圣o俏丫儿 于 2015-10-9 08:06 编辑

点评

张无屮  就全不在道上!  发表于 半小时前

点评 果然高——啊!       {:soso_e120:}


以为“民”就是老百姓啊!{:soso_e146:}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10:02: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文法而言,难道张先生不认为第1种断句是最自然的吗?
从易于管理的角度来看,历代统治者都有愚民的政治理念,这是既合情又合理的,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必为先哲们开脱,而且越是开脱就越是显得小气。

正视历史,正视现实,正视经典,正视自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10: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少见的我们观点一致的时候,握握手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14: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种明显和孔子的教导相违背。怎么可能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14: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孔老夫子一生为发展仁义礼智信而奔波,不是为愚民,不是为使民,是为要民普得乐,进而知大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14:34: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无屮 发表于 2015-10-9 10:22
这是少见的我们观点一致的时候,握握手吧。

呵呵,你确认你我的观点一致吗?
我倒是觉得你正是: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看看你一楼的观点吧,你分明就是个弯弯绕!既想XX,又想YY。一篇议论文让你折磨成了散文,你也真够卖力的。

另外,再回味下你给我那个跟帖(寻章摘句先亡本,立圣为尊后化妆。)的点评(黑是玄德,漂白了就成浅薄了。)吧,我觉得你我观点一致实在有些勉强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14:50: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0-9 14:32
孔老夫子一生为发展仁义礼智信而奔波,不是为愚民,不是为使民,是为要民普得乐,进而知大道。

孔老夫子一生致力于仁礼说教倒是真的,而且他最脚踏实地的东西是“礼”而非“仁”。
孔老夫子最讲“忠恕”,但一句“是可忍孰不可忍”便可知他老人家对僭越礼数是何等的愤怒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14: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了 发表于 2015-10-9 14:50
孔老夫子一生致力于仁礼说教倒是真的,而且他最脚踏实地的东西是“礼”而非“仁”。
孔老夫子最讲“忠恕 ...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不是以“礼”贯之,而是以“道义”贯之,礼不过是道义的外在化,是约束民乱为的规则,通过礼使民自约,进而通过学,以期达到“道”的高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15:04: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0-9 14:56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不是以“礼”贯之,而是以“道义”贯之,礼不过是道义的外在化,是约束民乱为的规 ...

孔子的“道”或“道义”是什么?
民何以乱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15: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了 发表于 2015-10-9 15:04
孔子的“道”或“道义”是什么?
民何以乱为?

孔子的道在于修心,从他对颜回的死的感慨中可以看到。至于礼是不得以而为之,制礼以使民自约,不妄为。民之妄为,在于被欲所使,被无明所迷,所以容易妄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15:52: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0-9 15:29
孔子的道在于修心,从他对颜回的死的感慨中可以看到。至于礼是不得以而为之,制礼以使民自约,不妄为。民 ...

呵呵,把人都修成“贤哉回也”就好了么?那是孔子的理想么?真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15: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了 发表于 2015-10-9 15:52
呵呵,把人都修成“贤哉回也”就好了么?那是孔子的理想么?真逗!

那您说怎么样就好了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16: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0-9 16:09 编辑

愚民,如果是使民愚笨,不敢苟同。如果是使民纯朴,可以认同。善为道者,应该通过道义使民心淳厚,如此民自得乐,也不妄作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16: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0-9 16:07
愚民,如果是使民愚笨,不敢苟同。如果是使民纯朴,可以认同。善为道者,应该通过道义使民心淳厚,如此民自 ...

管理者没必要将全部情况告诉给被管理者,这和愚不愚民关系不大,只是实事求是的方法而已。
天子才是愚民的杰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16: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0-9 16:52 编辑
张无屮 发表于 2015-10-9 16:17
管理者没必要将全部情况告诉给被管理者,这和愚不愚民关系不大,只是实事求是的方法而已。
天子才是愚民 ...

天子不是管理者?管理离老子的道已远矣,仅仅将老子的道看成是管理的方法,那是对老子的道的矮化。管理者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使之愚?还是要出经济效率?一个聪明的人效率高,还是愚笨的人效率高,一个认真的人效率高,还是一个虚浮的人效率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07: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1:天子不是管理者?
-----------------------------------------
“天子”是愚民的杰作。【民可以使知之】是实事求是。
2:管理离老子的道已远矣,仅仅将老子的道看成是管理的方法,那是对老子的道的矮化。
-------------------------------------------------
对。

3:管理者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使之愚?还是要出经济效率?一个聪明的人效率高,还是愚笨的人效率高,一个认真的人效率高,还是一个虚浮的人效率高?
-------------------------------------------------------
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国富民强。物质丰富、精神淳朴,两手都要抓。
精神淳朴一是本质淳朴一是返璞归真,道学培育的是朴实的能人,如子玉;儒学培养的是规矩的好人,如子刚。
聪明人投机取巧的效率高,虚浮的人吹牛的效率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1 09: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圣o俏丫儿 于 2015-10-11 09:09 编辑



点评

张无屮  就全不在道上!  发表于 前天 07:16

咱这可是——“义言一出见英明”的喔,竟然被你说成是“全不在道上”,可见得:你就是那个——“成为阻碍历史车轮前进的守旧派”中的一份子啊!{:soso_e12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1 1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先生不通儒家的天命学与性命学的义理真蕴,所以无法领会孔子论语本义。船山云:“理一而已,理气一也,性命一也”性命一也,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矛盾理一。“民可使由之”,顺天命而有性命一也。所以民间有通俗语,“听天由命”,就是“民可使由之”的逻辑解读,至于“不可使知之”,从理气与神理的形上形下层次,神理规导理气,一是文以益质的人道教化,孔子教化无类的意蕴清晰,二是理气的实践理性是顺天应人的理势天,物质化生的社会效益带来“天道教化”,人道与天道合一是完美的社会教化与心性教化,即仁义健康与礼义健顺,自觉与健康的心性文化。民心不可欺与侮,心性有顺逆,“音容者,人物之元,鬼神之绍”,“不可使知之”的逻辑解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1 18: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极不赞成以《论语》论孔子,跨越二千数百年时空去解读,这也是孔子学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成变性的孔子。上年我在《哲学论文》中有贴,表达了较详尽的见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2 09: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圣o俏丫儿 于 2015-10-12 12:48 编辑



补充六楼http://www.gxfxwh.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7939&pid=238515&fromuid=24068):


“知” ——
《爾雅·釋詁》匹也。

——“另支为头”成为双头、并头,不就是“匹”配的“匹”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8 22: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店楚簡《遵德義》“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令一樓所摘錄的2、3、4、5种解釋不攻自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9 07: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5-10-28 22:18
郭店楚簡《遵德義》“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令一樓所摘錄的2、3、4、5种解釋不 ...

我只是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很早就有争论了。不能作为定论的依据,可能争论还会继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30 22: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无屮 发表于 2015-10-29 07:39
我只是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很早就有争论了。不能作为定论的依据,可能争论还会继续。

張先生以爲,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這樣的鐵證,繼續爭論還有多大意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31 04: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qingli 于 2015-10-31 06:01 编辑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5-10-28 22:18
郭店楚簡《遵德義》“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令一樓所摘錄的2、3、4、5种解釋不 ...

如果是這樣,即:“民可使之,而不可使之。民可也,而不可也。那麽必然地:

=;而=不強

您怎麽理解這個“道”不強)呢?老子的“”是“民日用而不知”的,所以不強=不強加于(故民不知),而=強加于(故民知)。

古之人,用當時不准榷的、靠不住字都能準確地傳遞信息,而今之學者,通過準確的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達到五花八門的完善曲解。

P.S.
假設(如果)墓主生前有兩套竹簡,一個是有誤字的,一個是準確的,你認爲會用哪套隨葬?

結論:
從古至今,用字越來越准,而理解卻越來越離譜,因爲這個社會已發展至荒唐階段,荒唐社會造就荒唐學者,荒唐學者造就荒唐民衆,荒唐民衆造就荒唐社會,周而復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