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元因哲学

[综合讨论] 求真之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 13: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我原本可以要求你去查词典,但我们不妨再来做个思维分析。

请问:当我们进行“真”、“假”评判时,合理的评判对象是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3: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2-1 13:57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 13:48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我原本可以要求你去查词典,但我们不妨再来做个思维分析。

真、假判断基于符合现实,或者符合未来的事实。事实又分好受的事实,如乐受,不好受的事实,如苦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4: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1 14:12 编辑
学法 发表于 2015-12-1 13:56
真、假判断基于符合现实,或者符合未来的事实。事实又分好受的事实,如乐受,不好受的事实,如苦受。

学法先生的这个答复有意避开了最常见的方面,而专指基于苦乐感受的判断;
你这么做如果是出于一种“聪明”,那可就失算了。

先问:你是通过什么渠道判断某事实是“好受”的事实、还是“不好受”的事实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4: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 14:09
学法先生的这个答复有意避开了最常见的方面,而专指基于苦乐感受的判断;
你这么做如果是出于一种“聪明 ...

这是个普遍的事实,难道对于先生不是如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4: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2-1 14:19
这是个普遍的事实,难道对于先生不是如此?

你的意思是:你是通过自己的感受而确定那个事实究竟是“乐受”、还是“苦受”的;
是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4: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 14:26
你的意思是:你是通过自己的感受而确定那个事实究竟是“乐受”、还是“苦受”的;
是吗?

通过对一般规律的归纳,是通过对感受的觉察而得出的结论,而不是通过感受,因为感受是失于偏颇的,不能正观乐和苦,以及苦、乐的根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4: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1 14:44 编辑
学法 发表于 2015-12-1 14:31
通过对一般规律的归纳,是通过对感受的觉察而得出的结论,而不是通过感受,因为感受是失于偏颇的,不能正观乐和苦,以及苦、乐的根源。 ...

呵呵·············

你判断你正在吃的一个辣椒是否辣,你是“通过对一般规律的归纳”吗?
我打你一个耳光,你觉得痛,这也需要“通过对一般规律的归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4: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 14:40
呵呵·············

你判断你正在吃的一个辣椒是否辣,你是“通过对一般规律的归纳[/back ...

你总是喜欢绕过前一个问题而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样不断的提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自我蒙蔽的手段。对于辣椒是否辣,以及辣是何感觉,要取得你的认同,不需要归纳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5: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1 15:15 编辑
学法 发表于 2015-12-1 14:49
你总是喜欢绕过前一个问题而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样不断的提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自我蒙蔽的手段。对于辣椒是否辣,以及辣是何感觉,要取得你的认同,不需要归纳吗? ...

你着意跟我绕圈子,我只好先解决你眼下的问题啊;
我就是要找出你无法躲避的那一个点,这与昨天的分析功夫一样;
不同之处在于,还要设法消除你的狡辩和误解。

我157楼问你:你判断你正在吃的一个辣椒是否辣,你是“通过对一般规律的归纳”吗?我打你一个耳光,你觉得痛,这也需要“通过对一般规律的归纳”?
你不直接回答问题,却把我的问题曲解为“对于辣椒是否辣,以及辣是何感觉,要取得你的认同”;
我问你“辣是何感觉”了吗?我要求你取得我的认同了吗?
“你判断你正在吃的一个辣椒是否辣”与“辣的感觉如何”、“你如何才能取得我对它是否辣的认同”,这三者是同一个问题吗?

请你直接回答:你判断你正在吃的一个辣椒是否辣,你是“通过对一般规律的归纳”吗?我打你一个耳光,你觉得痛,这也需要“通过对一般规律的归纳”?
玩狡辩,只能展示你自己的虚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5: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2-1 15:38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 15:01
你着意跟我绕圈子,我只好先解决你眼下的问题啊;
我就是要找出你无法躲避的那一个点,这与昨天的分析功 ...

潜意识的归纳你是不明了,当你认为某物是辣的时候,已经在潜意识里建立了归纳的体系,过去是这个味,所以现在这个归为辣,他人也认同的时候,取一个名相”辣“,这样在共同归纳了之后,才能交流,离不了归纳。当你体会到辣的时候,不是辣的感觉认识到辣,而是不生不灭的智慧觉照到辣的感觉,因为辣本身是无法区别于辣的,只有通过智慧的归纳对比,才能在世间法中建立辣和不辣。归纳叫比量,比量离不开现量,当交流的时候是离不开归纳的,归纳是对现量的归类,对比,现量是智慧对世及出世法的无倒觉察。
  ”是否“就是意识的对比过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5: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2-1 15:21
潜意识的归纳你是不明了,当你认为某物是辣的时候,已经在潜意识里建立了归纳的体系,过去是这个味,所以 ...

把某一种味道取一个名相为“辣”,与你判断你正在吃的这个辣椒究竟辣不辣,这是同一个问题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5: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 15:38
把某一种味道取一个名相为“辣”,与你判断你正在吃的这个辣椒究竟辣不辣,这是同一个问题吗?

请问你辣的感觉不通过对比能称为辣?如果你舌头本来就是辣的,你对辣是什么感觉?或者如果你没有体会过别的味道,别人问你辣不辣,你怎么回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5: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2-1 15:40
请问你辣的感觉不通过对比能称为辣?如果你舌头本来就是辣的,你对辣是什么感觉?或者如果你没有体会过别 ...

你这个“辣的感觉”是否必须在“对比”之前获得?
否则你用什么来进行对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6: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1 16:14 编辑

你所说的“比量”应该就是哲学术语“理型”、“理念”的佛家表述;
比如“圆”、“红色”等概念;
它们并非于外在世界中独立存在,它们的存在方式只能与其他质料联合在一起被我们感知到;
此时我们可以建立一种观念性的对象;
它们与具体的事物具有同样的客观性。

你把这样的理念作为归纳的结果,这是因为你不懂现象学的本质直观;
归纳、抽象作为构成这种观念性对象的理性方式早就被驳倒了,它们根本就不符合你所谓绝对真理所要求的条件。

而即便对某一味道的“比量”源自对某一种感觉的归纳;
这也必须先有对这种味道的感觉才能进行归纳;
人的味觉不仅是你判断你正在吃的辣椒是否辣的直接根据;
也是你把某一种味道命名为辣的最终根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6: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1 16:27 编辑

另外,把某种味道约定成俗地命名为“辣”,又如何能被称为“对一般规律的归纳”?
你可以这样说:辣椒多数是辣的,这是“对一般规律的归纳”;
但你不能说大家把某一对象命名为A,这是“对一般规律的归纳”;
这充其量可以说是对某一类对象的归纳,而“归纳”在这里也仅仅是“统称”的意思,属于知性范畴中量的范畴。

把“现量”与“比量”作对比进而达到对“现量”的判断,这不过就是知性判断的概念归摄活动;
但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基于人类的感官知觉;
如果把你的味蕾消除掉,你有再高的“智慧”也是枉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6: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 16:08
你所说的“比量”应该就是哲学术语“理型”、“理念”的佛家表述;
比如“圆”、“红色”等概念;
它们并 ...

请问辣的感觉不通过对比能体现出来吗?好比是从水中找出某一滴水,找不出来。你的味觉如果是咸的,就无法体会辣的感觉,而只有味觉如镜鉴明的时候,才能正觉辣味,而不是辣味自己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6: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饶了这么一大圈,只不过就是要回到157楼的问题:你判断你正在吃的一个辣椒是否辣,这必须基于你自己的主观感受。
这个结论你同意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6: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 16:25
另外,把某种味道约定成俗地命名为“辣”,又如何能被称为“对一般规律的归纳”?
你可以这样说:辣椒多数 ...

味蕾是独立存在的事物?和一个人的心没关系?为什么要拿掉,拿掉一个事实就符合你的预设的前提了?如果探讨真理都这么探讨,不求同存异,却去同求异,这样讨论不会有结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6: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2-1 16:42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 16:31
饶了这么一大圈,只不过就是要回到157楼的问题:你判断你正在吃的一个辣椒是否辣,这必须基于你自己的主观感 ...

你说到主观感受,请问以什么为我的感受?以淡味?以辣味?以甜味?如果以辣味为我的感受,则不能知淡味,如果以淡味为我的感受,则不能知甜,以甜味为我的感受,则不能知淡和辣,所以这个感受相互之见不能知见,而只有非甜非淡非辣等的不生不灭的尝性才能感受到这些差别。是内外所缘境有别,而非尝性有生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6: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2-1 16:29
请问辣的感觉不通过对比能体现出来吗?好比是从水中找出某一滴水,找不出来。你的味觉如果是咸的,就无法 ...

你通过对比,判断对一个味道的感觉是否为辣;
你必须先有对这个味道的感觉吧?
没有这个感觉本身,你又拿什么去作对比呢?
你先感觉到某种味觉刺激,然后通过对比进行判断,并作出结论:这个辣椒是辣、或者不辣;
是这样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6: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 16:43
你通过对比,判断对一个味道的感觉是否为辣;
你必须先有对这个味道的感觉吧?
没有这个感觉本身,你又 ...

请问是什么来感觉到辣,是辣觉本身感觉到辣,还是非辣非不辣的尝性*感觉到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6: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2-1 16:41
你说到主观感受,请问以什么为我的感受?以淡味?以辣味?以甜味?如果以辣味为我的感受,则不能知淡味, ...

呵呵,没有人说到“尝性”的生灭啊!
我昨天不是很直接的承认“见性”在个体之中无生灭吗。

你把还没说到的问题搅合进来,把并非我的观点强加给我;
呵呵,你这幅狡辩嘴脸实在是昭然若揭。

你问“什么为我的感受”;
我倒要问你:你的见性、尝性是用来干什么的?
我给你一个耳光,你没有感受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6: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2-1 17:04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 16:51
呵呵,没有人说到“尝性”的生灭啊!
我昨天不是很直接的承认“见性”在个体之中无生灭吗。

变化的是外缘,不动的善分别的是觉性。觉性含:嗅性,见性,尝性,触性,闻性,意性。此六本是一真,因为因果而分成六性,实是一心。
感受当然存在,感受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是觉性对因缘的觉照。而意识揽此因缘以为自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7: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1 20:17 编辑
学法 发表于 2015-12-1 16:56
变化的是外缘,不动的善分别的是觉性。觉性含:嗅性,见性,尝性,触性,闻性,意性。此六本是一真,因为 ...

我基本同意你这个观点啊,昨天不就说过了吗;
我昨天在122就说过:你试图以“见性”作为各种“感性”的范例,要论证它们是没有生灭的
我同意觉性在人类个体范围内的确是没有生灭的;
但你要把这个结论扩展到个体之外,那就必须借助于至少一个无法证明的预设;
你不再继续推理,就应该是同意这个判断的啊;
这些东西不过是最一般的哲学常识,你却把它们当作高深的学问,实在是一种煞有介事的幼稚啊。

你的“觉性”难道说不是为人类个体认知提供感官材料吗?
你既然同意人有觉性,却又为什么躲躲闪闪地不愿意承认人的对象判断要基于觉性所提供的感觉材料呢?

人的判断是否还要有其他要素参与,以及其他要素本身的特性,那是另外的问题;
我的问题仅仅是:对于人的对象判断来说,觉性所提供的感觉材料是一个必要条件——这个观点你同意吗?
你非要把不同层次的问题搅合在一起;
这要么说明你思维上缺乏必要的秩序性,要么说明你缺乏区分相关但又不同层次问题的理论敏锐;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狡辩,回避真正的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20: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有益的讨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 08: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2-2 08:10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 17:13
我基本同意你这个观点啊,昨天不就说过了吗;
我昨天在122就说过:你试图以“见性”作为各种“感性”的范 ...

觉性和感性不是一个概念,比如你说的舌味,若是舌知,何必意识思维,又何必口来宣说,如此可知,非是舌知,是因缘和合而生假味,意识揽此因缘和合之相以为味性,通过对比口来宣说,世间法称之为感知,潜意识里是认为有个我在感知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 09: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2-2 08:00
觉性和感性不是一个概念,比如你说的舌味,若是舌知,何必意识思维,又何必口来宣说,如此可知,非是舌知 ...

觉性和感性不是一个概念”,这个说法在严格的意义上我基本同意;
但就我们讨论的语境而言,它们所强调的内涵却是一致的:都是强调作为感官直接接受刺激的知觉经验;
也就是说,在此语境下当我使用“感性”术语时,我意在强调这类知识的经验性质;
在这个层面上,觉性和感性具有类似的所指。

相近的佛法术语与哲学术语不完全等同,这是十分合理的现象,它们毕竟处在不同的思想体系中;
即便是同一个哲学术语也有可能在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具有不同的内涵;
比如张中屮最近爱不释手的“现象学”,这个“现象”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涵义就与康德理性批判中的涵义颇为不同;
但好在它们毕竟还有相近的成分,至少可以达到相互理解:你可以根据对话情境去判断说话者意图;
此时指出它们“不是一个概念”,其实是不合时宜的;
这一点对于强调不执于名相的学法先生应该不会陌生,只是在对待他人时就把自己朗朗上口的原则遗忘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 09: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2 09:49 编辑
学法 发表于 2015-12-2 08:00
觉性和感性不是一个概念,比如你说的舌味,若是舌知,何必意识思维,又何必口来宣说,如此可知,非是舌知 ...

觉性与感性在概念内涵上有所不同,这并不是你所说的这些粗浅问题;
哲学认识论(比如康德的理性批判)对于经验性知识内在机制的研究要精微得多;
感官在感性形式的规导之下接受现象刺激形成杂多感性材料、经过想象力的统摄作用和图式引导、知性以判断力将它们归摄到先天知性范畴之下形成经验性知识;
不同来源的知觉只是在感官层面上具有不同的接受性,而一旦进入意识,它们就被统摄到认知结构关联*总体之中。

佛法把知觉简单地一分为六,却没有给出认知过程内在机制的解释;
见性、尝性等觉性因为没有提供其内在环节,而缺乏与“感性”相对于的细分概念,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理论粗糙;
你把这些陈旧思想奉为至理,其实不过是敝帚自珍而已;
再反过来臆测对方没有你所说的简陋认识论常识,那正可谓坐井观天自得自大了。
其实,即便是康德的理性分析也遭到了严厉的批评;
新康德主义、狄尔泰的心理结构关联*总体学说、特别是胡塞尔的现象学都建构了更为科学的认识论体系;
近现代哲学的这种自我批判性精神是佛法这一类形而上学最缺乏的成熟理性高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 10: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2-2 10:08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2 09:46
觉性与感性在概念内涵上有所不同,这并不是你所说的这些粗浅问题;
哲学认识论(比如康德的理性批判)对 ...

从根尘和合,然后到意识分别,最后口来宣说,这就是感性认识的形成过程,缺少了哪一环都不成。既然先生认为现象学比佛法更深奥,不妨说说,什么地方更深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 10: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2 11:12 编辑
学法 发表于 2015-12-2 08:00
觉性和感性不是一个概念,比如你说的舌味,若是舌知,何必意识思维,又何必口来宣说,如此可知,非是舌知 ...

你和论坛上很多“哲学大仙”一样,对哲学的印象甚至还停留在中世纪的精神黑暗之中,对近现代哲学全然无知;
其实即便如此,如果你真的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以至于洛克、休谟的哲学思想,你也不会敝帚自珍于佛法这些粗浅认识论。

主体主义的“我”在近现代哲学中已经遭到严厉批判;
特别是现代、后现代哲学,没有谁会去拿这个观念性的“我”去说事;
也就是说,佛法的我执问题在现代哲学中根本不存在;
你的这个“潜意识的我”又是你的一个“稻草人”:自己给自己生造了一个批评对象;
这其实是展示你自己理论层次的肤浅。

你的佛法知识或许对贩夫走卒、文盲大仙还有些说服力;
这原本也就是佛法的目标群体;
当然那些具有较高学历的非哲学领域人士——我估计你就是其中之一——也不具有哲学上的分辨力,他们或许更容易受到理性幻相的诱导;
所以我认为,哲学的最重要价值就在于识破人类理性所无法避免的理性歧途;
确保人类不要再次陷入到这样的陷阱之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