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0|回复: 1

[古艺综合] 走进大奇石文化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5 16: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奇石收藏发展到今天,是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素养及社会环境分不开的。与中国其他艺术品收藏相比,奇石收藏虽说时日尚短,但其普及面广、参与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越加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奇石收藏和奇石文化日益显现出的畸形发展和不足。为了使中国藏石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下去,为了让中国藏石走进大奇石文化时代,藏石界的仁人志士无疑是此重任的主力军。这不仅是藏石者的心愿,更是中国奇石收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要。

一、    从无序走向规范

    从收藏奇石的那天起,奇石的名称就一直在困惑着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风俗和语言差异较大。于是,在奇石的称谓上出现了不同的叫法。有的叫“奇石”,有的叫“观赏石”,还有的叫“雅石”等等。另外,对于石面呈现人、物、景等图案的奇石,有的称其为“图案石”,有的称其为“画面石”,有的称其为“色纹石”,还有的称其为“纹理石”。在“奇石的分类”等问题上,分歧还要更大一些。在奇石收藏的起步阶段,这些不规范的叫法是难免的。可是,时至今日,我们的收藏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奇石收藏的队伍中也呈现出了许多的专家和优秀人才,全国上下成立了诸多“石研会”、网站和国家级的民间组织,可谓是“百花盛开、群芳斗艳”。在此时,这些浅层次问题仍然存在,人们就不能不静下心来认真地反思:我们石友的旗帜——“石文化”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或者说“石文化”在奇石收藏中的指导作用在哪里?一种东西,多种叫法,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些无序的状态直接干扰了石友的思维、交流和鉴赏,也影响了把它向更高、更广层面的宣传,从远处讲,“无序”将有损于我国在国际间的奇石交流。规范、有序的奇石名称及其分类,不仅使人对奇石的概况一目了然,它还是高文化层次的体现,更是我们走进“大奇石文化”殿堂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二、    从盲目收藏走向理性收藏

收藏奇石伊始,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盲目性。这时候的盲目性是一种热情,也是一种积极的表现,掌握好了,它会为今后的理性收藏铺下成功之路。但是,盲目性时间不可过长,长时间的盲目性必然导致随心所欲,而它带来的将是难以下咽的苦果,其先例举不胜举。收藏奇石不象购物那样轻松,它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成果,它是将“艺术欣赏”或“增值”作为底线的一种投资。有人冀望它带来“富有”,也有人冀望它带来“愉悦”,但是,达到这些目的,是需要理性的心态。理性的收藏,说到底就是“眼力”和“目的”相融和的产物。理性收藏表现出来的是有条不紊,“临阵不乱”,因为在理性收藏者心里早已有了“一把尺子”。理性收藏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从不半途而废。理性收藏的成果,是完全按照理性思维完成的,它最后带给收藏者的不仅仅是喜悦,更是一种辉煌的成就感。所以,理性收藏是收藏中最高、也是最理想的境界。
走出了“盲目性”,说明你已经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收藏;而走进“理性”,才是真正步入了成熟。当全国大多数的石友,都能理性地对待收藏奇石之日,就是我国的奇石收藏迈向“大奇石文化”时代之时。

三、    从个体走向联合

    用“雨后春笋”来形容我国的石友数量在近年的发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无论是打开电脑、电视或翻开报纸,人们都能在不经意间看到奇石的信息,奇石走向社会,走向家庭已成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稍微要留心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潮流是时断时续的,而且势头颇弱。这就不能不引起石友的焦虑和不安,问题的症结到底出在哪里?其实,别的行业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浙商”,它一开始的个体经营,颇有“一叶小舟”脱缰之势,甚是得意。但当他们各自驶进“宽广而汹涌”的商海时,顿感自身的弱小和无助。此时,他们方才醒悟,“一叶小舟”虽说自由,但难以抵挡大风大浪的侵袭,最后是要以“沉船”作为代价的。于是,各行各业的“协会”应运而生,“一艘艘”机构规范、监督有力、上下负责、力量雄厚的“航空母舰”驶向海面。“浙商”从此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成为我国继“晋商”、“徽商”之后的又一霸主。“浙商”的经验给了石友们很好的启示,市场的法则就是“大吞小,强凌弱”,奇石市场也不能游离于市场法则之外。市场是无情的,但也是有情的,它亲赖大而强和顺应自己的人,除此之外一概排斥。毋庸置疑,我国也有一些规范的省、市石文化组织,这是可以从大型赛事中一眼就看出的:协调的布局、突出的主题、高层次的品味,给人以亲和力与美感,让人回味久远。这样的布展,得奖的概率是非常高的。与此相反的是,松散、无主题、层次低,缺乏竞争力,其身后的“组织”工作可想而知,而得奖更是可望不可及的事。透过种种现象,人们似乎可以领悟到:奇石收藏发展到今天,无“联合”或“组织”不健全,只靠“单枪匹马”是无法在中国这个市场上打赢了,更不用说走向世界。其实,“联合”或“组织”并不意味着侵吞,它只是把诸条细绳拧成一根大缰,有利于“远航”。联合,有利于双方或多方,能达到双赢的效果。“各自为战”是奇石收藏初期的方法,消耗资源是其弊病之一,而资源的浪费无疑于自损。奇石收藏只有做大做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走出“个体”,走向“联合”,是发展的必然,也是“大奇石文化”时代赋予每位石友的重任。

四、    从收藏走向研究

如果把“石文化研究”比作“圣殿”,而单单收藏奇石,只能算是走在“通往圣殿的大道”上。收藏,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而研究则不然。看一个收藏者的水平,不仅要看其藏石的质量,更要看其鉴赏的能力,也就是说,审视奇石的观点是否新颖,语言和文字上的表达是否准确、到位。看一个地区的收藏水平也是如此,只不过再加上“研究”和“收藏”的人数之比而已。这里,我们并不是排斥“收藏”,相反的还要大力普及。因为,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才能提高收藏和研究水平。“研究”和“收藏”除了是个人行为之外,还有文化程度和文学、艺术修养及悟性上的差异等原因所至。当然,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氛围,也会对当地的居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尽管如此,这些状况都是可以改变的。作为个人,可以多读鉴赏文章、多交流;而作为一座城市,则需要通过“石研会”把“有识之士”组织起来,对当地奇石进行考查、研究,汇文成册,或不定期地出一些鉴赏资料,以便于交流。有能力的“石研会”,还可以把本地多家网站有条件的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拳头,集中力量做好本地奇石的宣传和研究工作。目前,有些“石研会”只是简单地做做当地或赴外地的参展工作,自己把自己“降级”使用,其行为直接或间接地阻碍了石友和该地的“石文化”发展。另外,全国各地的奇石鉴赏家,完全可以在网上,对各种奇石的方方面面进行沟通、交流、讨论,这种不谋面的“研讨”,可能会更有利于自身及“石文化”的发展。
研究奇石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但也是提升一个人或一座城市赏石层次的必由之路。虽说研究奇石是个人的工作,但它对一座城市的文化而言,就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说,“石研会”任重而道远,切不可等闲视之。

五、    结束语

    “大奇石文化”倡导的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石文化思想,它的包容性特别强,与石文化相关联的艺术均能被吸收、发扬;“大奇石文化”特别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传播自己、发展自己;“大奇石文化”是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在全国石友中形成的一种大精神、大思维、大观念、大文化,它是中国藏石走向世界的必然之路,也是唯一之路。我们可以相信,经过全国石友的共同努力,“大奇石文化”时代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福石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16: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之魂,思想之形。人类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形式。相对之间,认识以认知于事物,作者是主观认识,读者为客观认识,通过认知事物达到认识。艺术的思想表达通过文学语言整理出来就是艺术和文化之间,相对达成一致,更多于明白,艺术的作用功能都是表达真,善,美为最,这个就和我们的传统认识一致,以人为本,构造和谐。
奇石等于是一面镜子,道法自然,即为天成(主观),我们(客观)通过对奇石的判断就是本身的写照,镜明而影像千差,都是相对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