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60|回复: 16

你好,再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7 11: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lh 于 2015-11-27 11:18 编辑

一、思维的大转弯
       残黄。
       满地的残黄。
       毫无伤感的满地残黄。
       思维有时会出现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备注:
        我们思考生命、思考死亡,最终思维停留在一枚硬币的两面。何为生?何为死?
         “人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涉水两次”。第二次,水已非原来之水,人亦非原来之人。昨日我已非今日我,今日我亦非明日我,虽昨日我在今日我身上留下烙印,但昨日我毕竟已经逝去。或许,生命是死亡的一部分。
        佛陀与弟子探讨生命之长短。一弟子说: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佛陀说,你不了解生命的真谛。一弟子说:人类的生命如花草,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枯萎凋零,化为尘土。佛陀说,你的了解仅限于表面。一弟子说:生命就像浮游虫一样,早上才出生,晚上就死亡,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昼夜的时间。佛陀说,你了解的不够透彻。一弟子说:生命如朝露,看起来不乏美丽,只要阳光一照射,眨眼功夫就在这个时空中变得无影无踪了。佛陀含笑不语。这时,一弟子站起身来说:佛陀,依弟子看来,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佛陀说:说的好!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能体味到生命的精髓。
       如此看来,生命每时每刻都需要勤奋不已,自强不息。
       回头再想“生命是死亡的一部分”这句话,不禁感慨:哪里有昨日我、今日我?哪里有我?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 銀子 +10 收起 理由
大自在 + 5 + 10 令人发醒的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1: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h 于 2015-11-27 11:54 编辑

二、人手一份的彩票
       你买过彩票吗?
       你中过大奖吗?
       人的出生就像买彩票。
        这张彩票可能是温暖的、殷实的、富贵的、幸运的;
        这张彩票可能是冷酷的、拮据的、贫穷的、不幸的。
       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
       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彩票。
       不自由、不平等的源头或许来自无法选择各自的出生。
       值得赞美的是:我们是几亿只中那个跑的最快的 “健将”。
       值得纠结的是:这个“健将”在很大程度上披着“冲动”、“欲”等外衣(1)。
       值得疑问的是:到底是谁“第一次”“启动”或“安排”了这场别开生面的竞赛?
      ……
      一个思考的尽头,会导致另一个思考的出现。“健将”们如何成就自己的独一无二?为什么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2)

备注:
      (1)冲动、性欲惹起太多是非。若冲动、性欲等是人的本性(或许性欲源自人类自我繁衍需求),则为何要消灭之?如何能消灭之?或许根本无法根除。若冲动、性欲等不是人的本性,则为何难以遏制?
      若酒后冲动是肉体有限通向灵魂无限的桥梁,是性过渡到爱的使者,是突破逻辑理性到直觉感性的渠道,这时又该如何看待“冲动”?生存欲望或许是人的原始冲动;冲动或与环境有关,任何有涵养的人都会有爆粗口的时候;性冲动或许是为了人类繁衍而保留的本能,任何一种冷静的性*爱都不能带来真实的快感。
      (2)在无法参透生命起源后,将思考转向“健将们如何成就自己”这一“存在”问题。“存在”的思考源自于人对“起源”的疑惑。对于受伤之人,更关心箭上是否有毒,伤口能否痊愈,而不是首先纠结于箭从何处射来。此伤来自于人不自知。
      若个人的存在总是以他身外之物(人)为参照物,没有外物(人)则无法确定个人存在,那么人类存在的参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人类存在?我们是否处于无序存在中?真理存在于自身而非身外?这些问题无需急于回答,开口即错。
      “你当爱邻如己,因为你的邻人就是你,你是在幻觉中才将他当成别人。”
       如果你承认你没有见过的事物并不一定不存在(如你根本就不知道在遥远太平洋岛屿上存在着某个神秘的原始部落),那么是否可以扩展,你没“储存”到的意识或许还有很多。我们的认识、意识具有有限性,受本体影响,我们或许永远不可能真正认识这个世界。这个结论或许正确,但他的另一面却逐渐清晰,我们或许真的可以认识这个世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1: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h 于 2015-11-27 11:16 编辑

三、袋鼠妈妈的袋袋
        袋鼠妈妈,有个袋袋;袋袋为了,保护乖乖。
       袋鼠妈妈对小袋鼠说:你好,我的小心肝,我爱你。
       小袋鼠探出脑袋,第一次望着同类以及这个陌生的世界。
        这一望,奇妙事件随之发生,意识急速增长,第一印象快速建立。(3)
       即使它没刻意去看脚下的那颗细小嫩草,但那颗细小嫩草已悄无声息地进入它的意识。这颗嫩草不会被忘记,并被刻上无法磨灭的印记。(4)
        小袋鼠“本能”地吮吸“第一口”奶,这一动作被深深地刻上“有所求”之烙印。(5)
        得到就是失去。小袋鼠得到妈妈的喂养和保护,失去了个人自由。
        “多吃点”,“快睡觉”,“不许哭”,“不要贪玩”……
        “妈妈爱你”。这种“爱”甚至干涉到小袋鼠成年以后的方方面面。(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妈妈不喜欢你”这种存在状态。)(6)
        一旦双方拒绝了彼此的“爱护”,转眼爱就变成了恨,其程度有过之而不减。爱恨交加来自于此。(7)

备注:
       (3)意识的产生。此处为何不能将意识表达成“瞬间产生”而是“急速增长”?因为我不知道意识何时“产生”或“存在”,或许是在神吹入那口气的瞬间。人的大脑未(被)完全开发,人的灵性被部分封印,人的潜能被低估。“意识何时产生”带来的思考是:人出生时,他是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还是暂时忘记一切的真佛?前者可能涉及到“渐悟”,后者可能涉及到“顿悟”。因暂无任何证据能解开此疑问,因此无需再争,不如这样看待:每个人都是睡着还未醒来的神。
       (4)“这颗嫩草不会被忘记。”此处,或许“忘记”本身并非真的忘记,真*相或许是我们再也不会从大脑的数据库中提取某些信息,后面我们聊到“习惯性”时,可能会有所解释。至于“忘记”本身,对于人来说有时是种自我保护,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我们会本能的“选择性”遗忘,如大脑中只留下没有缘由的“洪水”记忆,并遗传给一代又一代。
      (5)人生来就有吃奶这种“有所求”。由此,或许应承认“有所求”是人的“本能”,“有所求”伴随“有所欲”。人生来就有“求生”的本能,反之,“求死”的本能也同样存在。这或许是认识自己的第一步。“无所求”可以超脱万物、化仙成佛,但这或许不太符合人之初的“本能”、“本性”。
      当然,有时你也可以试图将这种“有所求”理解(美化)为后期更好的有所“给予”。对于成人来说,“有所求”带来的悲哀是“想要的得不到”,另一个悲哀是“想要的得到了”。于是,一种思考是,我们为了减少悲哀而得到所谓的幸福,就试着减少甚至消灭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以苦行僧式入世。
       大自然之玄机在于:即使袋鼠是世界上跳的最远的选手,可对于小袋鼠来说,它每个生长阶段的体力和能力是如此的匹配。若如此,或许幸福的另一个定义是:当你的欲望和能力动态地相匹配时,你就幸福。
     (6)袋鼠妈妈对小袋鼠的喂养和爱护。每个婴儿必须学习调整他的行为来应付最初的生存状态,因其处于弱势,他对父母(养育之人)产生的感情应该是:顺从、取悦、道歉、依赖。当然父母(养育之人)此时扮演的角色是“善意的独裁者”,这个角色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同理,有些人甚至(习惯性)一辈子都在依赖父母(亲近之人)。
       (7)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随着婴幼儿力量(能力)的逐渐增大,他将逐渐脱离“原始意识”而走向个体成长,不断地与父母(亲近之人)做出斗争和妥协,他注定要在彼此作用中逐渐成就他自己。在此过程中,父母(亲近之人)将不可避免地对孩子的“自我成就”烙下深深的、不可磨灭的痕迹。
       父母(亲近之人)爱孩子,当孩子撒谎、打人、不听话、拒绝他的任何关心时,这种恨有多少?孩子爱父母(亲近之人),当父母(亲近之人)限制他、掌控他、指责他、将意志强加于他之上时,这种恨又有多少?多深的爱产生多深的恨,恶性循环。
       不管你喜欢与否,父母必然将其基因遗传给你,你只能应对父母(亲近之人)给你或好或坏的环境。孩子偶尔会狠狠地咬看护他的亲人,等他长成大人,偶尔会以“无攻击性”愤怒维持这种爱恨交加的状态。这就是“爱我就给予我全部”的惩罚之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1: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h 于 2015-11-27 11:14 编辑

四、小泰迪熊的幼时琐事
       小泰迪为争一个玩具把他双胞胎弟弟推到了,在爸爸的逼迫下,他向弟弟道歉:I’m sorry。谁知弟弟竟说:你的sorry不是我要的对不起。(8)
       奶奶带来了一个榴莲。小泰迪一点也不喜欢吃,味道太腻了;而他弟弟却吃了很多,感觉太香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泰迪越来越喜欢去姥姥家了,因为他喜欢姥姥给他弹钢琴;而他弟弟则喜欢去奶奶家看奶奶画画。有次,他无意间扯断了妈妈珍珠项链上的线,珍珠叮叮当当落在地上,很像钢琴的声音。当然这种声音伴随着妈妈的咆哮声。(9)
       妈妈决定给小泰迪报一个钢琴辅导班,小泰迪同意了。(10)
       爸爸带着他俩去郊游,他们好奇的看着车外的风景。郊游的地方山峦叠嶂、绿树葱翠、泉水清澈、鸟语花香。在快到家的时候,弟弟忽然问爸爸:回来的时候怎么比去的时候快多了?小泰迪也有同感,而爸爸看看表说,来回时间差不多啊。(11)
      小泰迪听到一首美妙的外文歌,让他忽然想起了那次郊游及其它美好的事。回到家他一直在唱“美啊可爱”。妈妈问他喊什么呢,小泰迪说:我在唱你带我俩去买奶牛布丁时,那个糕点店里放的歌啊。妈妈哈哈大笑说:孩子,那不是“美啊可爱”,是“miracle”。(12)

备注:
        (8)你的sorry不是我要的对不起。首先,因人类具有同一性的命运,从整体上来看,其对事物的认识趋向于同一性,比如他们会同时喜欢上一个玩具,对“美”的感官具有同一性(或许世界是我们集体意识中虚构出来的世界)。认知的同一性表现在:石头是石头,盘子是盘子。当第一个人将“石头”定义并命名为“石头”时,我们就开始沿袭此叫法(不去管谁第一次定义石头为石头,而不将它定义为其它名字,只是因为别人称呼他为石头,所以我也称呼它为石头)。
       其次,从局部来看,人对事物的认知具有差异性。“你的sorry不是我要的对不起”。《圣经•旧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上帝害怕人类联合起来建成通往天堂的高塔(巴别塔),因此扰乱了彼此的语言而使人类各散东西。与其说上帝扰乱了语言,不如说上帝扰乱了人类的思维,使彼此意识无法实现统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瞎子摸象,各自诉说着自己的真理。虽然相似的经历(命运)会使一些人认同于同一个观念,但不同观念的人会互相攻击,都试图将意志强加于他人之上,这就是所谓的人类恶习。你的sorry根本就不是我要的对不起,这或许就是意识的偏差。
       对于考古来说,后人的解释不过是后人的一厢情愿,有些解释可能会出现南辕北辙。
      若人类通过进化、破解而实现了思维的透明性、同一性,“人类”这一名称将正式死亡。
    (9)泰迪兄弟爱好的不同。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所有的经历(微小到榴莲的味道)将全部融合到他的意识中,并形成许多第一印象,没人能低估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一个莫名其妙的、微小的偏差可能导致孩子对某个事物逐渐表现出个人倾向性,比如你喜欢钢琴、我喜欢画画。今后他会不断地、“毫无意识”地关注某件事,本能地越来越偏向于对自己有利或美好的事情而远离其它,这种滚雪球式的、自我潜意识的影响逐渐使他成就他自己(当然,外界也在起作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一无二,后来,世上就再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人。
      今后,他的一切行为首先受到他前期潜意识的影响,然后受到他前期遇到类似事情所做出的判断和反应,接着他去用行为验证结果是否与他预想一样。若一样,将加深他的意识;若不一样,则对意识进行修正。
      题外话:每个孩子都要成为所谓的公民,公民为了国家而生,鉴于幼时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国家有必要负责并深刻关注幼儿教育,这种教育不仅是为了社会发展和财富的增长,为了培养人的生存技能,而更应是使人发现自己和成就自己,培养优秀的公民。此处暂时省略关于教育、国家体制的思考。
     (10)小泰迪妈妈给他报了钢琴辅导班。你善于写作,然后许多材料都要你写。同理,你善于交际、组织、演讲、唱歌、爱好琴棋书画等等,今后所有这些事情都会自然而然地与你发生关系。其根源或许在于,你在幼小时、年轻阶段率先表现出来的对某件事情的兴趣,被大人称之为天赋的东西,然后这种偏离群体的倾向性将如“滚雪球”般影响你。你在家长权利意志的塑造下,在你自己的暗中参与下(可能你喜欢,你就参与进来;可能你不喜欢,但你无法拒绝大人的好意,时间长了,不喜欢的事情成了你习惯性的“爱好”。谁又能保证有一天自己突然发现,原本非常痛恨的人居然是自己最爱的人呢?),一起和外界携手造就了自己,甚至你连反悔或重新来过的机会都没有。
     (11)小泰迪熊对郊游往返时间的疑问(此段可跳过)。时间是什么?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管是郊游还是临时外出),从个人感觉上,一般来说,回的时间往往要比去的时间要快,尽管花费的时间基本上差不多。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人接受陌生环境(或事物)需要时间,一旦经历了,不管他是否记得路上的每个细节,他都会将经历“默认”地“保存”在大脑(意识)中,以至于他再经历时会毫无意识地提取相关信息;人接受熟悉的事物(或环境)甚至不需要时间,一下子就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此时的时间不是用于观察外物,而是用于其它(如有序或无序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时间被暂时忘记,长时间的思考可称作为沉思,沉思近似于坐忘)。这种时间与感觉之间的偏差让我们猜测,时间是外加给人的东西(甚至是不存在的),而非人性固有的,人类创造了时间的存在。
        当然,以上猜测基于对一般情况的思考,若你急匆匆地往回返,结果堵车了,此时往返时间并不会出现 “去时慢、回时快”这种错觉。
      (12)小泰迪将“miracle”唱成“美啊可爱”。我们在听一首你压根听不懂的外文歌时,你会下意识的从大脑中抽取与之相似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与字有关,可能与某个场景有关,即使这种感觉与歌曲原意大相径庭,但对于你来说只能这样理解,因为你或许不可能从没意识过的事物中抽取信息。你抽取的信息是你下意识的本能反应,甚至你根本无法对其进行控制(比如监狱中的犯人,你天天以“2143”编号称呼他,当他出狱后,你出其不意地、突然地叫他编号,他会习惯性转身看你,甚至会随口答声“到!”)。当然你的理智会告诉你,这是你的理解,并不一定对,不一定对的并不等于不会在你脑中出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前期的教育、环境或第一印象对我们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有时偏执的人会把第一印象当成真理。
        落叶归根就是这一情节(或许是人对失去岁月的追忆,是对幼时记忆的留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1: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h 于 2015-12-1 10:18 编辑

五、小邦尼兔的习惯
        在其他人眼里面,小邦尼是一个活泼可爱的人。大家亲昵地称呼她“琪琪”。她习惯了这个称呼。但有一天来了一个远亲,说邦尼很像她邻家的那个漂亮姑娘,还昵称她“薇薇”,她很不习惯。但她后来想想,管它呢,我既不是“琪琪”,也不是“薇薇”,这些都是代号而已,我就是我自己。可她没去思考她自己又是谁。(13)
        上课时,老师让大家完成句子:饭后付钱叫    。小邦尼填的是埋单,她的朋友小泰迪填的是结账,结果老师让小泰迪抄了一百遍“埋单”。她想打抱不平,可小泰迪私下里阻止了她。这件事耽误了她俩一起回家的时间,气得她埋怨了小泰迪一路。(14)
        小泰迪上课前对小邦尼说,路上那个曼珠沙华(红色彼岸花)开花了,红色的特别好看。小邦尼很奇怪,我怎么没看见?(15)
        考试成绩出来了,小邦尼考了第一名。她仿佛看到爸爸妈妈灿烂的笑容,之前他们都会送她礼物的。果然,爸妈很高兴,但却没提礼物的事。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终于在第三天,她得到了她的礼物,是她非常喜欢的漂亮芭比,实在是太高兴了。(16)
        小邦尼伤心透了,小泰迪因搬家而不得不转学,再也不能和她的好朋友一起上下学了。(17)
        小邦尼又回到过去熟悉的忧伤之中。她知道有些事她无法控制。不管怎样,明天,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After all,tomorrow, tomorrow is another day)。(18)

备注:
        (13)习惯别人叫她“琪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习惯了各自的称呼,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或喜欢读书,或喜欢下棋,或喜欢旅游,诸如此类,“舒适地麻木着”可用以形容此状态,其实这只是一种习惯。
        “说邦尼很像她邻家的那个漂亮姑娘”。我们第一次见到外人(物),很容易产生的这种感觉:这个外人很像谁谁谁,这个场景很像以前见过的那个场景。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我们认识外人(物)的基础在于我们之前早已存在的意识,我们总有一种“将已有意识套到新的事物上”这种情结。这一情结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再次加深自己原有的意识,我的看法是对的;二是对原有意识进行修正、补充(原来我表面上看他像小王,仔细看还真不太像),而这种修正、补充又可能产生这种情况:原来他不像小王,更像小张。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思维或许一直在打圈圈,细细想来,这种想法很可怕,如果不小心,我们可能一直在原地兜圈子,导致我们的大脑无法进一步被开发。
         此处暂时省略“薇薇、琪琪都不是我”这一思考。
        (14)泰迪抄写一百遍埋单。我们注意到一件事是,当我们第一次选择了忍受别人给你的不正当的待遇或伤痛(大的如种族歧视,小的如领导强加给你的份外工作),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你会慢慢适应这种不正当的待遇或痛苦,甚至以“命中注定”这种心态“乐在其中”。对方已习惯性指挥或欺压你,而你习惯性被指挥或被欺压。某天,有人告诉你,你可以通过反抗或改变摆脱这种处境或痛苦时,你会犹豫、担心、害怕,你害怕改变后的处境将给你带来的不可测的后果,患得患失。反之,当你习惯了别人给你营造的享乐、舒适的环境时,你也一样。我们要考虑的是:挖掘并分析这些习惯性的劣根,劣根是什么,何时因何事产生并逐渐根深蒂固的,只要这样,才能实现人性的提升。
       (15)邦尼兔对红色彼岸花的忽视。我们生下来以后很快带上了有色眼镜,于是,在一万个人的眼中有一万个老子、孔子、庄子,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呈现多元化。前期教育、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使我们形成各自的意识,我们总是拿过去的想法、所谓的现在理性以及目前环境来处理当前事情。逐渐地,我们接触的信息逐渐增多,处理的事情逐渐增多,处理事情的速度逐渐加快,导致后期我们开始习惯性过滤掉一些信息,有选择性的“过自己的日子”,好比你饥饿时走到一个餐厅,或你挤上一辆人多位置少的班车,你第一意识可能过多的关注空位置,而选择性地不去看其它。于是,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因为我们有意识选择的不同,而导致世界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不同的世界,“一人一世界”或许来自于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世界纯粹是你眼中的世界,是你私人的选择,是你意识的世界,而并非真正的世界,真正的世界或许只有一个,且无人知晓其原本面目。大家因各自意识、各自选择的不同而导致世界观的不同,因世界观的不同而导致互相争辩,因互相争辩而导致世界更加趋向于混沌化。
        (16)小邦尼习惯性期待礼物的到来。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小世界,人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逐渐习惯性的“习以为常”,这种习惯无所谓积极也无所谓消极,只是显示着他目前的一种状态或者说他存在的一个层次,这种状态或层次在个人惯性思维下很难实现突破。他“想当然”的认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忘记了自己作为陌生人初次踏入这个熟悉小世界之时的好奇和多思,理所当然的认定事情的发展趋势。任何事情原本可能会有多个结果,但作为一直沉溺于自我世界的人来说,其实出现你想要的那个结果不过是你个人思维中的“习惯性期待”而已。是的,许多时候事情的结果只是顺应于你在结果出现之前的心理暗示,虽然你有机会改变这个结果,但你却在习惯中错过了改变的时机,导致你成为你自己那个小世界的俘虏。或有一天会发生某件特殊的事件,这个事件的突发性和破坏性超出了你的预料,使这种“习惯性期待”不再奏效,这时你会进入另一种状态或另一个层次。
        由此,我们或许应该承认:事情总是向你内心(潜意识)所希望发展的方向发展,你希望得到好的结果,就可能得到好的结果;你觉得前途渺茫人生灰暗,你就会过得邋遢不堪。原本有好多世界可供你选择和创造,而你在习惯中创造了自己期望的那个。鉴于此,积极的“心理暗示”将直击“习惯性期待”,这是改变(困境)的有效途径。
         我们结合事情的结果,反思我们的意识在此结果出现前的活动情况,从而进行有必要的干涉,这个过程是认识自己的过程,“认识你自己”的过程非常困难,如同我们很难看到浮在大海上的冰川下的部分。每个意识都不是单一的,而是联系的;不是清晰的,而是模糊的;不是瞬间形成的,而是不断累积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何为本性?就是你日积月累形成的意识形体。我们追溯到本性(潜意识)的起源是困难的,但强烈的情感如同灿烂的太阳,会消融厚厚的冰层。
        性格是显性的,(潜)意识是隐性的,再加上环境带来的许多不确定性,我们对(潜)意识加倍关注,我们之所以重视它,因为我们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掌控一切的原始欲望。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意识(人性)、习惯可能会被进一步分析,根据你信用卡余额、家庭人口、每个人健康程度、吃穿住行等一系列数据,或许可以惊人地、提前准确地、预测到你的每个决定。
        但我们或许应承认一点:不管云计算和大数据如何强悍,都无法避免偶然事件的发生,这就是物极必反的一面,也是决定论的反面。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会引起不可知的“无常”的(无情)嘲笑。
       (17)小邦尼因朋友搬家而伤心。我们都认为过去的事情是难以忘记的,不管美好的事,还是难过的事,都会让人(耿耿于怀的)记忆犹新,可能是因为我们再也无法回到过去这一原因。但不可否认的事,失去一个一起上下学的朋友确实令人伤感。伤感的背后不仅仅是对一份情感的留恋,而是环境突然变化后带给人们的一种本能恐慌,这种恐慌将随着环境的再次稳定而逐渐消失。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思考:我们或许有时过分依赖于外界(周围)环境,就是因为外界环境的(长期)稳定导致部分习惯的逐渐形成。环境的稳定将使许多本应存在的思考或本该参与进来的意识消失了,导致我们对周围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逐渐下降。
        当你习惯了你的周围环境,你就成为你周围环境的傀儡,你对已熟悉的环境又爱又恨、不可自拔。爱的是你喜欢的,恨的是给你添麻烦、施加压力的。稳定的环境逐渐对你的思维进行封印,使许多本可能发生的事情成为不可能。但我们不可能时刻改变自己的环境,我们改变的只是自己的习惯、自己的思维,也可以说是自己,使自己时刻保持冷静,冷静的分出自己身边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幻的,有人说,人生如梦,为什么会如梦?因为他在一个环境(时空)中存活时间太长,一切都太真实了,真实的使他不敢相信是真实的,稍微有与现实不一样的事情发生,他就怀疑人生如梦,甚至他内心期望人生确实是一场梦。
        我们思考环境对人的影响,因为我们无法超脱现实而存活,任何人物(事件)必须放在他的那个年代进行分析才有可能理解他的选择(理论),我们要是李陵,是否会同样选择假意投降匈奴?环境变化的极端例子如发生地震,周边熟悉的草木、建筑、财产短时间内不见踪迹,这或许可以慢慢接受,但亲人朋友的消失、社会关系的变化和重建会留下无法磨灭的阴影(这就是所谓的无常)。再如工作突然变动,亲人突然病倒等等,这些外界环境的变化也会让人反思并对人产生深远影响(如一代词人李清照的经历)。
       我们探讨下人对环境变化的应对。对于内心软弱的人,或许环境的变化代表着生命之死去,只留下无精神、无灵魂的空壳,无目的的游荡;对于内心强大的人,或许环境变化后,他会蔑视并超脱一切无常(不过没人能摆脱无常),站在更高的格调继续生存,近似疯癫的愈挫愈勇;还有一些人,他们或许会出现选择性遗忘,继续存在(而不是生活,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应是割裂存在的,而是多种情感混杂在一起的。
       (18)小邦尼又回到她熟悉的忧伤。某些事情偏离了我们的预期轨道,使我们处于失控状况(我们无法掌控或者你被他人掌控),我们的习惯性行为、想当然的预判出现了偏差,于是我们再次回到你熟悉的忧伤。何为熟悉的忧伤?就是我们遇到一些超出你能力范围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每次处于的郁闷、焦虑、无助、愤怒等综合状态(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只要你没有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分析出你个人意识以及难题存在的真正根源)。为缓解此状态,每个人选择的逃避方式不一样(轻微的如倾诉、运动等等,恶劣的如宿醉、打骂、自残、伤人等等),每个人均能熟悉地找到并选择你所习惯的、已屡试不爽的发泄方式。某些选择会逐渐成为恶性循环(加深自己的罪孽),如果你常用的发泄方式都不起作用时,自*杀的想法就会出现。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在哪个阶段进行干预,如何改变自我,如何使心灵逐渐摆脱灰暗,而使心灵明亮的如同光辉的太阳。
        黑夜总适合反省,因为黑夜时,人往往处于独处状态。我们要认识自己,此时状态恰到好处。我们观察一个人,长时间观察就可以模拟出他的生活轨迹,比如他会在几种选择中选择哪一个。当然,我们要给每个人内心都留下一个微小的空白区,那是上帝管辖范围,或许可称为不确定区。任何事情并非都可预测,胆怯的人会因他之前的胆怯而忽然表现出勇敢,疏于看护自己孩子的人会忽然放弃一切看护别人的孩子,我们无法预测上帝在何时使这种情形出现,因为这种情形完全背离了个人的习惯性行为。
        “明天,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积极的人生总是充满阳光,但阳光无法永远普照他身上;消极的人生总是充满忧郁,但忧郁可能会使他内心强大。我们处于积极和消极之间,犹如八卦,黑白时多时少,时有时无。当我们受挫折或者遇到瓶颈时,我们悲伤甚至轻生,此时我们表现的像个小孩子一样无助,强大的外界犹如小时候看管你的大人,时时指责着你的缺点,嘲笑你的能力,给你严厉的教训;你犹如受伤的小孩子,除了忍受、哭泣、自卑、自残之外无任何回击之力,你的思维、逻辑全部崩塌,忧伤和忧郁笼罩着你。然后,你会选择妥协(或者此时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这种忧郁、悲伤状况会逐渐消失,再次达到一个相对的暂时稳定的平衡点。你所求的越多,你陷入小孩子状况的频率就越高,这是一种恶性循环。除非,你下定决心改变你的本性,使自己摆脱这种间断性陷入忧郁、愤怒、不安的怪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1: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你好,再见
        我小心翼翼地、谦卑地将“或许”、“可能”等词语放在句子里面,生怕他人说我是从小胡同里来的;更怕不可见的“无常”在墙角的拐弯处对我说:你看,这就是天意之外的天意。
        我们来的时候是单个(不用孤单这个词)的,存在的时候是单个的,思考的时候是单个的。我们遇到困难、迷茫、挫折,会寻求外界帮助,但最终下决定的是自己。所谓:“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菜根谭》)我们各自需要有各自的修为,完成各自的短暂旅程。
        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是”“非”的过程。思考未必能让人进步,因为“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但思考是必须的,“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了凡四训》)这就是人(类)的希望。
        你好,再见。
        “我已经请了假。弟兄们,祝我一路平安吧!我向你们大家鞠了躬就启程了。
        我把我门上的钥匙交还---我把房子的所有权都放弃了。我只请求你们最后的几句好话。
        我们做过很久的邻居,但是我接受的多,给予的少。现在天已破晓,我黑暗屋角的灯光已灭。召命已来,我就准备起航了。”(《吉檀迦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7 11: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需要深入的思考,哪怕这种沉思往往是悲剧性的、忧郁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7 15: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必死的凡夫差点把我逼死,这笔账一定要算,该死的必死!

能说这句话,表明你也不是神仙!{: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7 20: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來去匆匆,不如一方斜斜的陽光,天天準時照射在你那份角落裡;那麼做個萬人敵又能怎樣呢?一樣的思考後再行動,何必問?野在自然中~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2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7 11: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h 于 2015-12-17 16:05 编辑

    发贴原由。自己总是周期性地出现情绪波动,或积极、或低沉,或得意忘形、或失意忘形,像是处于恶性循环一样。为此结合自身感受写了此文。精华帖不过是狗尾续貂、滥竽充数罢了。此文原本发在茶馆欲讨论以下内容:
    二、人手一份的彩票
    1、不自由、不平等的源头源于我们无法选择各自的出生。我们在冲动、性欲的情况下来到世上,那么冲动、性欲等是否是人的本性?如何看待冲动、性欲?
    2、你我的存在有他人作参照物,人类存在的参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人类存在?我们是否处于无序存在中?真理存在于自身而非身外?
    3、如果你承认你没有见过的事物并不一定不存在,那么我们的认识、意识是否具有“有限性”?受本体影响,我们是否永远不可能真正认识这个世界?
    4、我们每个人如何成就自己的独一无二?为什么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
    三、袋鼠妈妈的袋袋
    5、我们的意识何时出现?
    6、人出生时,他是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还是一个暂时忘记一切的真佛?
    7、我们见过的事物是否从来不会被忘记?忘记只是一种假象?
    8、人生来就有吃奶这种“有所求”,我们是否承认“有所求”是人的“本能”?
    9、“有所求”伴随“有所欲”,“有所欲”是否也是人的本能?“求生”本能是人的原始欲望,我们为何口口声声要消灭欲望吗?
    10、在“想要的得不到”和“想要的得到了”这两种悲哀中寻求幸福,“幸福”是否可理解为欲望和能力动态地相匹配?
    11、父母不可避免地充当一个“善意的独裁者”,应如何对待孩子以使孩子脱离“原始意识”成就自己?
    12、幼儿时期经历对个人成长影响最大,他最终要成为公民,那么国家除了义务教育还需尽快健全哪些制度?
    四、小泰迪熊的幼时琐事
    13、你的sorry不是我要的对不起。人类的意识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同一性是如何形成的?世界是否是我们集体意识中的虚构体?差异性是否无法彻底清除?
    14、时间是什么?
    15、我们是否不可能从没意识过的事物中抽取这些事物信息?
    五、小邦尼兔的习惯
    16、我们总有一种“将已有意识套到新的事物上”这种情结,由此我们的思维是否一直在原地打圈圈,导致我们的大脑无法进一步被开发?
    17、经验、习惯性是否是人类无法前进的劣根?如何对待经验和习惯性?
    18、我们习惯性过滤掉一些信息,世界因为我们有意识选择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世界,既然无人知道世界的本原,那么在众多争论中,谁又能最终确定世界的本原?
    19、“习惯性期待”导致世界只是你想要的世界,随着人类的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在预测人的行为方面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看待和应用这种技术?
    20、我们如何对待“稳定的环境”和“习惯”对我们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21、如何“恰如其分”地实施干预,以预防恶性循环的加重?
    这个思考过程并非像夫子所说的“悲剧、忧郁”的,也没有任何“人类必死”的悲情。一切充满着变化,调整心理、认识自己是人的必修课。
    每个人因“意识”的选择性,原本可选择许多道路,但最终只选择了一条。但其他未被我们选中的选择并非真的消失,而是化为“种子”留在我们意识中,等待着“改变”的出现。
    所有的思考,只是为了使我意识中我无法觉察到的“众多的我”达成一致,从而善待自己罢了。认识并改变,使自己摆脱恶性循环。
认识自己,强大的意志力最终使“自控”成为“控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8 10: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参见:
老树画画《做一个梦》
http://www.56.com/u73/v_MTE0NTU4ODE0.htm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8 14: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1、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所谓的个人成功,也是存在的意义。
2、琐事太多,活着是第一位。在当今这个社会环境中,更加现实、实用、功利,做的事往往是不喜欢的事,这才是纠结所在。需要承认的是:许多人都无法”任性“的活着,如此,则不必有太多的批判,顺其自然。成名或稍有名气的人,可以随性,并赢得掌声和面包,不过如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8 16: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慾望都沒有了嗎?不太可能~

報名去參軍,到南海島礁參加建設去!胡思亂想沒有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8 16: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浅龙勿用 发表于 2015-12-18 16:13
所有慾望都沒有了嗎?不太可能~

報名去參軍,到南海島礁參加建設去!胡思亂想沒有用!

深表赞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8 16: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h 于 2015-12-19 14:24 编辑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5-12-18 16:46
深表赞同!

燃面吃着确实不错!
哈哈!每天都有吃燃面的欲望,后来忽然觉得吃腻了,才发现自己喜欢吃的原来不是燃面。欲望是动态的。我又能知道什么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9 16: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5-12-18 16:46
深表赞同!

老夫子久違了!往你一切安好!

[url=]握手[/ur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9 16: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clh 发表于 2015-12-18 16:54
燃面吃着确实不错!
哈哈!每天都有吃燃面的欲望,后来忽然觉得吃腻了,才发现自己喜欢吃的原来不是燃面 ...

喜歡吃,就當個吃貨也不錯!人生吃遍你認為的美食是一種幸福,還等什麼?現在不吃何時吃?聽老人言:“人的一生,吃!也是有定數的”。到時候老天爺不讓你吃了,人還活著,想吃也吃不了了,不也是悲劇嗎?哈哈~

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慾望會增加具體內容的。別著急,隨年齡增長而對加強慾望的反應能力。你的後代會以你為鏡,你怎樣對待人生,她也怎樣對待人生!別人教的只是插曲,不是你的基因不會出軌的,只可能科目有所不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