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0|回复: 31

[综合讨论] 小儿辩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3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1]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结束时间: 2016-1-2 22:07

正方观点 (0)

大而javascript:;近

VS
反方观点 (0)

热而近

辩手:0 ( 加入 )
     
    辩手:0 ( 加入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22: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发起这个辩论,想让论坛有缘讨论的先生们,有现在的观点来阐述下,到底圣人无语的问题,我们现在是否有答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22: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论坛的辩家。有谁能辩过古代小孩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2: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个顽童,持有两个绝对的真理。两个绝对真理的碰撞,导致圣人无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04:12: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用意在此,一个执眼见为实,一个执身受是实。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老子曰:名可名,非恒名。
      两堆有因果关系的名色法把另一堆空有仁义的名色法搞糊涂了。缘分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08: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2-7 10:59 编辑

           这个说明人对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主观的,有的执眼见为实,有的执耳听为实,有的执舌尝为实,有的执身触为实,有的执鼻嗅为实,有的执意识分别为实,常常各执一端,从认识方面来讲,各人有各人的道理,因为各人都有其根据,不能简单否定感受的作用,但进一步说,各人有各人的道理,说明也是各执一端,不能见其全相,欲见其全相,须通盘考虑各种感受的综合作用,这是所谓科学的认识观。
            更进一步说,各人的认识依赖于各人的感官,而感官的差异决定了认识的差异,譬如心静的人在夏天对热的敏感性要弱于烦躁的人,耐寒的人对寒的敏感度要弱于普通人,视力好的人可以看得更远,近视眼看远方是迷糊的。。。从这些方面来看,人的感受又是不可信赖的,因此而说,虽然通盘考虑各个感受的作用,但也可能是主观的,因而是片面的。同一类人得出的相同的结论可以说是相对正确的,如眼根同样犀利的人能见远处的花朵,而眼有近视的人则看远处如一片云,则可以说是相对真理,即相对于特定的认识主体和特定的认识对象以及特定的认识时间,而说是正确的,而对于不同的认识主体或不同的认识对象或不同的认识时间,则很可能得出不一致的结论,从有用的出发点来说,各有其用,不能直接以此否定彼,也不能简单以彼否定此,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的特性以及认识来利用认识的结论,而各不相碍。
            而依佛法的认识来说,这些感受和意识的分别都是不可信的,因为感受和意识的分别都是缘自各人缘生的感官,而感官因为是因缘所生法,所以必然受因缘所生法的根与外境所束缚和限制,即认识同时受根的自相和境的自相的迷惑,所以不能够见到法的实相-空相、不生不灭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09: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立场问题,是易道的认识问题。孔子东游子时还没有研易,他只是推行的是他的社会论。由于游说到处碰壁,使他静下心来在五十岁研易,认识到了易道才是治理天下的最好方法,于是写出了孔子易,形成孔子的礼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22: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执眼见为实,还是执身受是实。但两顽童持有的确是,人类认同的科学认识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绝对真理’。
      人类认识的两个绝对真理的碰撞,才导致圣人的无语。


      我们就按照现在哲学来看,两小儿的自辨,都是科学的,但两个科学的结论相比较,结果与事实违背,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3: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儿辩日,不仅让圣人无语,也难倒现在的哲学家与诸圣人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6: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哲有一篇怀疑论,把这两种所谓的“绝对真理”就打倒了,应该是在笛卡尔时代产生。笛卡尔为了自圆其说,解释怀疑论,就悟出了“我思故我在”,对怀疑论进行审察。你们不要怀疑物质是真是假了,我在思考总是真的了吧?你们不能否认我在思考。见笛卡尔的著作《第一哲学沉思录》,不过笛卡尔总是心物二分,认为内在精神世界和外在物质世界是共有的,精神世界先于物质世界。
      孔老二在这里就完全被摔在哲学的大门之外。黑格尔看了孔子以后说:中国根本就没有哲学。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又在笛卡尔之上,他认为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绝对精神来主宰。要解释的是如何打破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在于马克思为何又将黑格尔倒退回去,认为物质是永恒存在?认为精神世界附属于物质世界。

      附:黑格尔看了老子以后,话锋一转,说:所有古希腊哲学都起源于中国。他就是把“道”绝对化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3: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格尔看孔子后的论断,其实也有他的道理,因为孔子之说,并非专门哲学之论。但他否定中国没有哲学,就如中国的理科看文科一样,都掺有自身感情因素。
      其实在中国的儒道佛三家中,没有绝对真理之说,如佛家中的绝对真理,必须建立在绝对因缘上。对于西方哲学,我没有读过,及时在论坛的辩论,我也只是看到名相的搬运。
      关于连个真理的相驳,这是人类思想哲学上无法回避的问题,孔子的两小儿辩日,应该是最经典,最古老的法例之一。我们不说绝对精神的主观,与物质永恒的客观。但三千大世界的奇妙,应该超出人类思想的想象。
      当然,站在哲学逻辑的故我在先生,在争辩中如然偏向于没有绝对真理的一面,但他思想意识中,却潜在着现在哲学理论,高于佛法等儒道学说。就如学法先生认为佛法的真理存在一样,他们在辩论中各有执着。
      辩者都有各自的真理,这种真理,其实就是各自的绝对真理。在这里我不说谁胜谁殊,我们穿越下,假如五百后,中国学术会专门样,是否也存在佛道儒与当时的哲学相对抗。假如我们专注哲学,在五百年后,再看现在的哲学,是否只是哲学史的一过程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0 19:25: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的辩日问题,就是用六祖的风幡未动心在动来解答。孔子对这种基础存在问题是一无所知的。他不知道冷热远近大小等等都依什么而存在,佛学说的很明白,色法都是依名法而存在,也就是五蕴五取蕴。
      其实后世儒家的王阳明也给解答了—山中花树,心生物生,心灭物灭。

      西哲大都在孔子—王阳明之间。
      王阳明的问题在于没有进一步深入下去,心依何而存在?佛学就清楚了,心本身也是刹那而生刹那而灭的,一个念头升起时,心已经刹那生灭17次之多。在接近出世间智的行舍智,随顺智时能观察到自己心的生灭。道德经的比喻也很精彩:恍兮惚兮………。这都是有为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0 19:44: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2-10 19:49 编辑

      如果‘不存在绝对真理’,那这个断语算不算绝对真理,如果算,那么和本义矛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1 10: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首先要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也就是哲学的三大基本议题:生与死、善与恶、公与私。孔子对此全部抱回避态度,能干什么?

      孔子是中国的有史以来的最大祸根。中国古人,基本只能以道家或佛家生死观来处世,成仙得道,长生不老,阴曹地府,转世轮回等等,儒家被晾开。儒家只是用来升官发财而已,不过在升官发财以后的公私问题上,儒家又是一片含糊,只能以多子多福传宗接代来蒙混。
      西方社会,也就是西哲,在存在的有为法落实方面上,基本解决的比较好。符合道德经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11: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地 发表于 2015-12-10 19:25
      孔子的辩日问题,就是用六祖的风幡未动心在动来解答。孔子对这种基础存在问题是一无所知的。他不知道冷热远 ...

      仁心动风幡起的唯心论。与唯心中认识论的差异,是有区别。
      同一太阳,尤其取点不同,却结果不一,这是对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观,打个问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11: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2-10 19:44
      如果‘不存在绝对真理’,那这个断语算不算绝对真理,如果算,那么和本义矛盾。

      假如依照这个逻辑,黑的是黑的,白的是白的,都是真理。这些真理遍地都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11: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地 发表于 2015-12-11 10:38
      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首先要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也就是哲学的三大基本议题:生与死、善与恶、公与私。孔子 ...

      呵呵,如然孔子回避了你提出的哲学三个基本议题。但孔子却在表达人类生存之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2 11: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天地 于 2015-12-12 11:50 编辑
      蒙山城 发表于 2015-12-12 11:13
      仁心动风幡起的唯心论。与唯心中认识论的差异,是有区别。
      同一太阳,尤其取点不同,却结果不一,这是对 ...


      这句好,不过孔子显然是不知道的。
      引申两个话题:1,孔子唯一值得尊敬的地方是诚实,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实说。但是孔子无智慧,人人都像他这样不知道,中国还怎么转?后世儒家却不知道装知道,知道装不知道,这也是孔子无智慧延续到后世的具体体现--痴。
      2,西哲主要研究的就是取点的问题:存在,既是对相续的执取。同一件事物,每个人看到的片段都是不同的,取什么点就能得到什么果。西哲和科学大发展正是基于此。延续孔子的中国显然无此智慧,被问得瞠目结舌,所以全面大落后。大乘佛学也有孔子的趋向,学佛学超越存在的无为法,却学的连什么是存在的有为法都不知道。
      按,学佛如果有一定功底的,西哲看起来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西方哲学史,海德格尔等等能一目了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12: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诚实,不仅在孔子身上体现,在老子与释迦牟尼佛身上也体现。其实这种诚实体现于敢面对承担的自谦。
      看到先生你对西哲与大乘佛法的解释与比较,我个人认为:西哲取点是公式,而佛法则是道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2 19:24: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天地 于 2015-12-12 19:40 编辑
      蒙山城 发表于 2015-12-12 12:22
      诚实,不仅在孔子身上体现,在老子与释迦牟尼佛身上也体现。其实这种诚实体现于敢面对承担的自谦。
      看到先 ...


      你也是一位不懂存在的大乘朦,靠这种东西中国只能永远落后。
      明朝憨山大师妄说孔子也究竟涅磐了,他的师兄雪浪大师很快就在辩论中输给天主教利玛窦。吹响了中国落后的号角。
      佛法大智慧,被大乘朦矮化成儒家式道理说教,二者同流合污,只能被西方揍的满地找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19: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地 发表于 2015-12-12 19:24
      你也是一位不懂存在的大乘朦,靠这种东西中国只能永远落后。
      明朝憨山大师妄说孔子也究竟涅磐了,他的 ...

      在先生的眼里,雪浪大师就代表佛法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3 01:33: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山城 发表于 2015-12-12 19:41
      在先生的眼里,雪浪大师就代表佛法吗?

      本来就是末法,而且还被儒家严重侵蚀,都说明白了你看不懂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19: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地 发表于 2015-12-13 01:33
      本来就是末法,而且还被儒家严重侵蚀,都说明白了你看不懂吗?

      经还是那些经,假如把心迷推卸于儒家侵蚀,是我们对经卷失去信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3 21: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山城 发表于 2015-12-13 19:26
      经还是那些经,假如把心迷推卸于儒家侵蚀,是我们对经卷失去信心

      有教、无行,无证---末法时代而已。

      建议还是南传靠谱一点。非佛说的大乘经典金刚经那一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虽然对已发菩提心的善男善女证无为法来说,非常好用。但是对普通大众来说,就会认为存在的有为法是无用的东西,偏偏那儒家也是不讲存在的,仁从何来?义从何来,礼从何来?只能被存在基础较为结实的西哲狠揍了。
      现在阅览很多大乘坛子,基本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存在,一句问出去,全都翻白眼,连简单的西哲都看不懂,那样只能流于空虚了。按说学佛人对西哲应该是能一目了然的,花一个星期看两本西方哲学史和存在与时间,基本就能明白西哲那些套套,不过现在大乘人却反而看不懂西哲,非常悲剧。还要向儒家那样去攻击西哲,人家的东西看懂了才能指出人家的不足,没看懂都在瞎胡闹些什么?

      上座部四究竟法,包括色法、心所法,心法,涅磐。其中心法心所法色法是存在的有为法,涅磐属于超越存在的无为法。而且上座部经论大部分都在说有为法。存在基础打实了,才能真正进入无为涅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3 22: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天地 于 2015-12-13 22:51 编辑

      上座部修行严格的次第,不得任何逾越:
      第一,戒清净。本坛居然还有大乘人认为持戒能破我执,这都学的哪门子佛?我执在很后面才能破,持戒只是证智慧的第一步。
      第二,心清净。心不被外尘所染。证到这一步,西哲就能打包圆全收了,包括王阳明。
      第三,见清净。名色分别智。心所法,心法合称为名法。名色分别既是极细微的观察到身(色法)与心(心法、心所法)的分离,而见无我。
      第四,度疑清净。把握因缘智。实观自己的三世因果缘起。能清楚的知道业力的运行法则,所以会努力克制破除不善心所,已经知道那会造不善业。
      第五,道非道智见清净。生灭随观智。对涅磐还非常模糊,尚处在是道非道的阶段。不过对身心生灭的观察已经比前一智更加细微。而后在厌离随观智时,真正发出对身心的厌离,而只能选择出家一条路。佛陀也是这时候决定抛妻弃子而出家的。
      第六,行道智见清净。欲解脱智,强烈要求摆脱一切欲望。。。。
      行舍智。身心不再黏着,非常清楚。彻底根除对世间存在之有为法的邪见是在这一智。邪,在佛教中不是邪恶的意思,是指错见。南传菩萨道是说只有到了这一智,佛陀才会给印记为菩萨,而且发菩提心。菩萨的关口就在这儿了,很难再修行上去,需要发大愿,更强的坚定自己的信心以积累巴拉密。不过一旦巴拉密足够,会很快突破后面的各种关口,而证果成圣流。
      第七,随顺智。不再以身心为所缘,而以涅磐为所缘。修行目标彻底明确化。
      第八,种性智。脱离种性凡夫的阶段,开始摆脱入世间法,进入出世间法。
      第九,智见清净。道智。破我执,证初果须陀洹道。永不坠三恶趣,并且最多在天人间往生七次必定涅磐。
      那位学法同志,不要再胡说什么持戒能破我执的外行话,我执要到这里才破。没有智慧的真正实修,破我执就是笑话,只修定都不能破我执。顺便说一句,这里的七种清净和观智,都属于增上慧学。
      果智,证一来果,不来果,即二果斯陀恒道,三果阿那含道。彻底断除一切欲界贪和嗔。
      第十,思维返照智。证四果阿拉汉道,断无明,破除一切烦恼,真涅磐,永不轮回。佛陀出家苦行六年一无所获,最后坐于菩提树下数日而最终证得阿拉汉道,佛陀是第一个阿拉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2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地 发表于 2015-12-13 21:57
      有教、无行,无证---末法时代而已。

      建议还是南传靠谱一点。非佛说的大乘经典金刚经那一句:一切有为法 ...

      呵呵,其实,我就读一部经,就是金刚经,到你这里,成了非佛说。
      假如先生有兴趣,我们是否有缘辩论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3 23: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兄好!学识精进,可喜可贺。
      一切因缘,皆缘因。果亦因,因亦果,果非果,因非因。通俗的说就是世界是矛盾的,联系的,不断发展的。

      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
      一个执眼见为实,一个执身受是实,孔子执识障。

      佛曰: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马曰:日之远近炎凉,与大气的厚度有关,晨远气厚,午近气薄。是谓唯物。


      生其有命亦无净。思即不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是谓观身不净。万物不净。净其不净是为无我。


      受身是为修行,是谓观受是苦。修行漫漫,知知不如好知不如乐知不如知道。先贤有言:修道是为天地间第一本事,其余皆为末节,误了多少英豪。


      心虽无常,笃一而行,恒善而止,弗契而则。心无常而虚其舍,真善美充盈,故无常而有道。


      何谓观法无我,天地能常生,其不自生能。循因而用其能,引得失以绳,明曲直弗法,我无而法存,道法自然,我自然。


      两小儿辩,
      儒家不辩,或曰辩而必先有由,有礼,同道,然后辩。何为辩?   
      道家辩而不辩,功夫全在辩之外。循因,引明,无我。为何辩?
      佛家辩亦不辩,如苏轼的八风不动,一屁过江。其实超然于辩之外。燕处超然。辩为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5 09: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山城 发表于 2015-12-13 23:50
      呵呵,其实,我就读一部经,就是金刚经,到你这里,成了非佛说。
      假如先生有兴趣,我们是否有缘辩论下


      纯探讨可以,辩论则不必了,以事实为依据,按南传根本教义--如理做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2: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好的纯探讨。我观点非常简单,只是问先生:为什么说:大乘非佛说,依据是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7 12: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蒙山城 于 2015-12-17 13:01 编辑

      我下面转一博文,这博文,是如然写,但一直没有公开发表,即使在佛教板块的蒙山对话系列,应该也没有粘出这博客版蒙山对话之二。之二这个帖子就是在以前国学论坛中看到大小二乘之争一感叹,当时没有写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