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0|回复: 16

[百家论战] 王伟光:构建思想史研究的中国学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4 13: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伟光:构建思想史研究的中国学派
2015年11月09日 08:07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9日第840期     作者:王伟光
  【核心提示】构建思想史研究的中国学派将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学派和话语创新,就将前途光明、灿烂而充满希望,就一定能形成有品格、有尊严的当代中华思想史学派创新体系和话语体系,就一定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作出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贡献。
  《中华思想通史》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头学术工程,目的是深入贯彻十八大以来中央有关精神和习同志有关宣传思想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三个定位”要求,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出真正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认识水平,深刻反映中国学术、中国精神和中国道路的标志性成果,通过对中华思想史的研究,揭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先进文化和优秀思想的源与流,揭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基因和道德遵循,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不负于历史和时代的思想文化贡献。
  “中华思想史高峰论坛”以“中华思想史”冠名,是《中华思想通史》项目组着力打造的高端的前沿性品牌学术论坛,目的在于通过集体亮相,主动走向学术界,问计于学术界,推动中华思想史研究的繁荣与发展,打造思想史研究的中国学派。
  历史和时代呼唤新的思想史研究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悠久历史,有着三千年治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历史,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注重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在自觉把握历史潮流中开辟事业成功之路。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可以启迪后人。他说:“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
  思想源于对现实的深刻把握。回顾人类思想史,一切划时代的思想体系都在于它回应了时代最响亮、最迫切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史研究领域异彩纷呈、硕果累累,但思想史研究在回应重大时代关切、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思想史学派方面,离国家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不少的距离;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些错误观点、错误思潮,特别是近年来以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复古主义为代表的错误思潮,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学术生态,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尤其值得警惕。
  历史和时代都在呼唤新的思想史研究。新的思想史研究,第一是无论从时间断限还是从思想脉络来看,都要堪称贯通古今,要上溯远古,下迄党的十九大,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传统集成起来,为我们党总结历史、开创未来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为世界文明和人类智识的提升作出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奉献。
  第二是既要挖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又要融合汇通外来先进思想文化。思想是文化的灵魂,是文化的内核。要深入挖掘中国历史文化宝藏,同时注意中华思想对优秀外来思想、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从中国和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深入发掘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精髓内核,探寻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内在动力,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不断注入思想力量和精神动力。
  第三是要进一步明确中国化MKS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SHZY理论体系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从中华文明历史变迁的角度,审视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的思想发展轨迹,从学理上牢固确立中国化MKS主义在中华思想史上的高峰地位,进一步弘扬几千年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MKS主义相结合所形成的先进思想文化,即中国化MKS主义。
  思想史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同时也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是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史研究创新体系的根本保证,是思想史研究出好成果、出好人才、出好影响的关键一着。
  第一,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唯物史观是当代中国史学的旗帜和灵魂,也是思想史研究的本旨和指南。要学会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来认识思想史,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掌握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生产的、阶级的、群众的观点,运用经济的、阶级的、利益的唯物史观分析方法观察、研究、分析、梳理、集成、提炼思想史,全面占有纷繁复杂的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梳理出一条明晰的中华思想文化发展脉络和主线,找到中华思想文化最精华的核心内核和基因密码。
  第二,坚持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人类思想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反映、体现和缩影,社会的逻辑和思想的逻辑大体上是统一的,社会史发展到哪一步,思想史就发展到哪一步。人类思想既具有超前性,又具有滞后性,既要通过社会史看到中华思想是从哪里产生的,是为谁说话的,是反映什么、说明什么的,又要看到思想对社会的反作用,提炼出哪些思想是先进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哪些是落后的、阻碍社会进步的。将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相结合,就是要通过社会史来看思想史,坚持社会形态史的MKS主义分期。坚持用社会形态的视域考察人类历史、观察人类思想史,是MKS主义史学和其他史学流派的本质区别。我们要从社会形态的深层次出发,揭示出时代思潮的本质和特点,深刻展现思想变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侯外庐等人的《中国思想通史》,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坚持社会形态的正确分期,开创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境界,影响很大,推崇者众,至今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学术高峰。我们要以侯外庐为典范,坚持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写出一部融通多样、包罗广泛但又深刻揭示中华思想主流的大思想史。
  第三,坚持人民思想史的写作思路。思想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从事者,也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是产生伟大思想家、理论家、学问家的摇篮,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是一切伟大思想、伟大文化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人民群众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基础创造者。汉代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讲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思想史研究一旦离开了对人民群众实践的考察,不关注人民的愿望与诉求,不关注人民的思想泉源,必将脱离现实的土壤而陷入空虚,无法深入到人类思想的深处。写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的思想史都要建立在人民实践史的基础上,要建立在人民创造的丰富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要把人民思想史与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的个人思想史结合起来,既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高度重视杰出思想家们的精神成果,也重视普通人民群众的社会思潮、文化倾向、情感诉求和价值取向,“把思想的历史还给人民”,要写出一部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思想史。
  打造中国学派是思想史研究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精神产品。中国特色SHZY伟大实践不断激发理论创新、学术创造的活力,为思想史研究打开了世界性的宏阔视野,奠定了中国思想走向世界的理论与现实根基。思想是时代的精华,学派是修史的果实。中华思想史研究要适应时代需要,不断回应重大时代关切,不断提出有客观依据、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原创性思想理论和学术观点,推出具有时代思想高度、代表国家学术水准的思想史研究精品成果。在与国际学术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努力塑造和形成思想史研究的中国学派,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总结、研究学术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学术发展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学术传统,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的MKS主义指导下的优秀学术传统。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五四运动以来,一批先知先觉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以MKS主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指南和方法*论基础,这是由中国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选择。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MKS主义,要用发展的MKS主义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当代中国思想史研究必须在这一理念下进一步构建自身的创新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也是当代中国思想史研究创新体系和话语体系赖以形成的主体和基石。
  第二,坚持把人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中华思想史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有什么样的人才,就会有什么样的成果。打造思想史研究的中国学派,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思想史研究人才队伍。在中华思想史的编研过程中要加强人才建设,要通过聚集人才,特别是组织中青年学者参与中华思想史研究,努力造就一批坚信MKS主义、能自觉运用MKS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思想史研究的高端学术人才,推出一批博通古今、学贯中西、坐得了冷板凳、思想史研究功底扎实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能够在国际交流中直接对话、有实力争夺思想史研究国际话语权的国际型学术英才,最终形成MKS主义思想史学派的人才队伍。
  第三,打造一流的学术交流、传播平台,坚持学术走出去,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史学界开展平等的、有尊严的对话,从中汲取有益的智慧和营养,同时又为人类文明的提升贡献中国思想的智慧。就当前来说,我们要打造好中华思想史高峰论坛这个平台,建设好中华思想通史网站,并通过更多的新媒体平台,以及我院众多权威学术期刊,把我们的思想史研究成果和专家学者推介出去。
  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构建思想史研究的中国学派将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学派和话语创新,就将前途光明、灿烂而充满希望,就一定能形成有品格、有尊严的当代中华思想史学派创新体系和话语体系,就一定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作出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贡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华思想通史》编委会主任)
  (本文系作者10月24日在首届中华思想史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摘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4: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翔:用学术书写时代进步的华章——为《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5周年而作
2015年11月09日 08:38    来 源:《人民日报》     作者:高翔
  35年前,也就是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了。这个诞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幸运儿,从一开始就承载着独特的使命,凝聚着众多的期望。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同志对这份刊物饱含深情,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确定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办刊方向和编辑方针,强调要“以MKS主义为指导,研究国内外社会历史和学术思想,增进国际学术交流,为我国的SHZY现代化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服务”;明确要求《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论文质量要在全国是第一流的,能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以至我们国家的社会科学水平,能够带动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斗转星移35年,《中国社会科学》始终不忘创刊者的嘱咐和重托,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努力走在时代和学术进步的前沿。从1980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刊发了3800余篇文章。这些在不同时期刊发的文章,无不鲜活而深刻地体现了当代中国学人的精神追求以及对时代问题的思考与回应。可以说,《中国社会科学》是新时期中国学术道路的一个缩影。“风云雄气象,笔墨辟鸿蒙。”回望过去,《中国社会科学》一路走来,不乏辉煌与荣光,也经历过曲折和迷茫。反思、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学术的未来不无裨益。
  MKS主义是当代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
  中国的MKS主义学术萌生于上世纪五四运动前后,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史大论战中逐渐成为进步学术的主流。新中国成立后,人文社会科学界形成了以MKS主义为指导的学术话语体系,这是新时期中国学术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
  《中国社会科学》自诞生起就处在剧烈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面临着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和竞争。它一方面积极倡导学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为时代的进步鼓与呼;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示,以MKS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学术的必由之路。坚持MKS主义,中国学术就从根本上坚持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了MKS主义,中国学术就从根本上掌握了自己的未来。MKS主义不是束缚学术创新的教条;相反,它从未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从不保守,从不固步自封,是最没有狭隘宗派主义的思想体系,具有最宽阔的胸怀和包容能力,善于通过批判的方法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一切思想精华,使自己得到丰富和发展。
  MKS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要求学者站在社会进步的最前沿,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不断开辟新的思想境界、学术境界。这是当代中国学人的使命,也是中国知识界应有的精神追求。正是从坚持和发展MKS主义的立场出发,《中国社会科学》组织、刊发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文章,体现出《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学人的理论担当与学术勇气。
  服务中国特色SHZY是当代中国学术的根本宗旨
  对亿万苍生的关切,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始终是学术文明得以展开、得以延续、得以发展的前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铸就了一代代中国学人的崇高品格和凛然风骨。当代中国学术必须继承和弘扬这一经世传统,矢志不渝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提供思想和智慧的支持。
  服务现实与学术研究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术的生命力,从来都来自于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切追问,来自于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学术不断地从现实中汲取创新的素材和灵感,而人类生活的现实也在学术的不断进步中获得提升和改善。30多年来,中国最具创新价值的学术成果,最有可能成为“传世之作”的学术文献,无一不饱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无一不清晰而直接地回答时代的课题。正是从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中,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的学者获得了思想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以《中国社会科学》所刊发文章为例,围绕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SHZY市场经济体制、健全SHZY法制与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文章,与时代的脉搏共振,与人民的呼声相应,具有鲜明的理论和学术创新价值。
  毋庸讳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学人在坚持独立思考和服务现实方面还存在需要改进的空间。但这不应该成为远离现实、逃避使命与担当的理由。中国学人的双脚必须牢牢站立在实践的热土上。否则,“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多么劳神费力,最终形成的只能是精致的“纸老虎”。历史反复证明,学术要发展,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投身到时代进步的洪流中,去推波助澜,去激流扬帆,而不是冷眼旁观,更不能逆流而动。
  形成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学术的坚定追求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作为人类文明高层次组成部分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更是如此。当今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达,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联系日渐紧密,文化在交融、知识在汇通,学术的全球化似乎正成为一场宏大的“盛宴”。然而,表象不等于本质,时尚不等于方向,真正成熟的学者不应该在喧嚣和狂欢中迷失自我。我们需要对学术的全球化作冷思考。
  毫无疑问,当今时代,在学术上搞闭关锁国既无出路,也不可能。学术要发展,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必须善于借鉴、学习其他国家,包括国际主流学术中的合理成分。但也要看到,学术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双向的,放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民族性,用西方的学术理念改造我们的学术文化,只能是死路一条。事实上,在如何正确处理中外学术关系上,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不乏痛苦的教训。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学科过于强调西方学术的先进性和普适性,盲目迷信和崇拜西方学术与理论,妨碍了我们的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面对中外学术思潮的汹涌激荡,我们诚然需要有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和谦逊的姿态,但前提是坚守我们的学术价值、学术立场与学术原则,坚持独立思考、独抒己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国学人不能一味当洋人的学生,不能放弃民族学术的尊严与自信。中国学术必须说中国话,必须形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学派。这是《中国社会科学》矢志不移的学术追求。
  坚守科学精神是当代中国学术的基本原则
  敬畏学术,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学术,是中国知识界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学问乃千秋之事”,“通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在中国MKS主义学术发展史上,真正的名家巨匠从来都是严谨治学的典范。然而,近些年学术氛围、学术风气出现种种弊端,自尊自重之风渐衰,庸俗媚俗之习蔓延;求实严谨之风不兴,轻浮贪功之气弥盛;抄袭剽窃时发,低层次重复成果甚多。与此同时,批评之声渐微,坚持真理的品格不彰。所谓的学术评论,往往谀词充斥,媚语多有;所谓的学术批评,往往避重就轻,避实击虚。这一现状,不但对包括《中国社会科学》在内的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影响着当代中国学术的形象。中国学术要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好、更远,就必须杜绝浮华,返璞归真;坚守科学精神,坚守职业道德,坚守学术规矩;坚持做人、做事、做学问相统一,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做学问;将科学研究作为千秋之事,敬之慎之,不为虚名所惑,不为近利所诱,脚踏实地,厚积薄发,使研究成果真正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人民的评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从而使我们的学术界有品位、有尊严,风清气正,一归于淳朴正直之道。
  “礼乐百年而后兴”。35年,在人类历史上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这35年,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奇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受益于这个时代,也成为时代前进的助推者、欢呼者。《中国社会科学》表征着我们这个时代知识的升华,反映着当代学人思想的追求,见证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社会科学》将在追求真理的途中,与探索者一路同行,并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4: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思想通史》项目正式启动
2014年11月18日 08: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3日第664期 作者:记者 毛莉 [url=]字号[/url]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内容摘要:为全面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主流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大型学术文化工程——《中华思想通史》项目。
关键词:中华思想通史;学术史;历史;哲学
作者简介:
  原题:《中华思想通史》项目正式启动 努力建构思想史研究的中国学派
  源远流长、积厚流光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SHZY事业的强大精神资源。为全面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主流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大型学术文化工程——《中华思想通史》(以下简称《通史》)项目。
  10月31日,简朴而隆重的《通史》项目启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通史》项目编委会主任王伟光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通史》项目编委会副主任高翔出席并主持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通史》项目编委会副主任荆惠民出席会议。
  打造深刻反映中国学术、中国精神和中国道路的标志性成果
  全国100多位学者参与、预计花费5年时间完成,《通史》这个被称作中国社会科学院“1号工程”的项目备受学界瞩目。“力争拿出一部能够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学科水平、反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水平的鸿篇巨著。”在《通史》项目启动大会上,王伟光话语铿锵、满怀信心。
  《通史》项目不仅将推出16卷本的《中华思想通史》,还将产生一批厚重的学术成果,包括《中华思想通史资料长编》、《中华思想史纲》、《中华思想通史》(插图本)等主体成果,还有《中华思想家列传》、《中华思想通史大辞典》、论文集、外文版和在线检索版等附属成果。
  无论从学术上讲还是从现实上讲,规模宏阔的《通史》项目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王伟光指出,《通史》项目的第一个意义是集成。要把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集成起来。第二个意义是挖掘。文化的核心是思想,要深挖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思想精华,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中吸取思想养料。第三个意义是继承。遵照**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所用,为今所用,为未来所用。第四个意义是结合。中华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将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和外来的先进文化结合起来。中国封建社会把佛教这种外来文化引进来,和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维持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根基。MKS主义中国化,可以救中国,让中国走向SHZY、走上中国特色SHZY的正确道路。MKS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又一次重大结合、成功嫁接。第五个意义是弘扬。要进一步发扬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和MKS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形成的思想文化,即中国特色MKS主义、中国特色SHZY核心价值观。
  高翔强调,实施《通史》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同志有关宣传思想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三个定位”要求,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重大举措,目的是为了推出能真正代表我们这个时代认识水平,深刻反映中国学术、中国精神和中国道路的标志性成果,通过对中华思想史的研究,揭示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主流精神和文化基因密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不负于历史和时代的贡献。
  以MKS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上溯远古、下迄当今,《通史》如何在五千年的时间跨度中梳理历史长河的思想脉络?王伟光表示,一定要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搞《通史》项目的特色,努力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代表当代中国思想史主流学派,观点不要似是而非。从一开始就把MKS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特色体现出来,不搞模糊逻辑。王伟光强调,《通史》的主线、灵魂就是要鲜明地体现以MKS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去伪存真,去粗存精。
  王伟光对《通史》的具体写法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按照社会存在的客观条件的需要来写。第二,按照社会史的历史分期来写。第三,按照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思潮)来写。第四,注意世界先进思想对中华思想的影响,注意加强对少数民族和港澳台地区思想的研究。
  对王伟光提出的《通史》的指导思想、写作要求,与会学者深表赞同和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通史》项目编委会成员张海鹏表示,研究我国思想文化传统体系是《通史》的一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思想史的早期传统,这些思想传统在汉唐有什么特点,在宋明、在清代以至民*国时期有哪些变化,哪些是今天要继承发展的,哪些是今天要舍弃批判的,都要进行认真梳理,在MKS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进行鉴别,做出我们自己的判断。张海鹏举例说,中国思想史上的大一统观、天下观、中央集权观等都需要进行梳理,给予新的解释,给新的时代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剑是《通史》的作者之一。他告诉记者,在这个学术繁荣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学术理论、方法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舞台。学术多元发展难免泥沙俱下,一些人或多或少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通史》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MKS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整部《通史》就像一个串联的电路,所有问题都应以MKS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主旨串联起来。”
  把思想的历史还给人民
  与思想史研究在西方日渐衰落相反,思想史研究在中国学术界长期热度不减,一直以来不乏对中国思想史进行梳理和总结的成果。《通史》既有对前人学术的继承,更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推进和创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通史》项目编委会成员王震中看来,《通史》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将有所突破。“有的部分,有的领域,属于填补空白之作。”王震中举例说,原始社会的思想史,在以往所有的中国思想史中几乎都是不写的,而《通史》将专门列有一编一卷来写中华原始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在《通史》的众多创新写法中,最值得称道之处是,以人民的思想史视角来观察、研究思想史。正如王伟光指出的那样,人民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思想财富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中华各民族人民直接或间接创造了中华思想。写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的思想史都要建立在人民的思想史的基础上,要为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思想创造树碑立传。
  王伟光强调,所谓人民的思想史,一是人民为思想家创造思想提供素材、原料,提供实践、经验和舞台;二是只有反映历史进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人民*意愿、要求的思想才是人民的思想;三是要尽可能从史料上挖掘、收集人民在民间的思想表达。按照人民的思想史来写,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判断历史上思想争论的是非,体现人民的实践需要、利益诉求、价值观念,打上人民的痕迹,进而揭示中华文化变迁的思想轨迹和内在规律。
  高翔指出,已有的思想史著作大多是精英思想史,有关人民群众思想的史料从未被系统梳理过,从未被认真正视过。事实上,从先秦的神话、传说,到明清时代的小说、戏剧、民谣、档案,再到近现代的影视作品,人民群众思想的史料浩瀚、丰富。像《通史》这样系统、明确地提出把思想的历史还给人民,从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观念变迁中发现时代精神,是前所未有的。“做好人民思想史,《通史》的特色就非常鲜明。”高翔强调,学术著作的价值在于特色。坚持《通史》在方法上、价值理念上的鲜明特色,必将有力推动思想史研究中国学派的形成。
  与会学者对思想史研究中国学派的形成充满期待。王震中表示,在《通史》的作者队伍中,有许多是活跃在学术前沿的中青年学者,这使得出成果与出人才相辅相成,“随着5年后十六卷本《中华思想通史》的问世,一批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和生力军将会更加活跃在我国学术舞台上。一个以MKS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史研究新学派的形成,前景在望。”




1 :**总书*记要求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他娴熟地运用辩证法的“矛盾论”、“两点论”、“重点论”和“全面论”来观察和处理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运用辩证法的范例。他反复强调,要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地观察分析事物,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主动性。
2:**总书*记从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分析方法出发,主张必须坚持MKS主义政治立场,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新变化推进改革开放;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带动全面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科学发展。

3:《中国社会科学报》:在MKS主义视域中,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总体特征是如何呈现的?
  王伟光:MKS主义唯物史观及其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依次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经由SHZY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演变规律。自从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同时就孕育产生了埋葬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世界历史发展展示了一系列整体性的时代变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4: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些错误观点、错误思潮,特别是近年来以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复古主义为代表的错误思潮,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学术生态,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尤其值得警惕。
==========================================

虚无主义的文化。虚无主义主要否认人生和世界意义,也就是基础、目的和价值等。
文化虚无主义指的是儒家道德文化不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应全盘否定,没必要继承。
文化复古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相反。

走出这两个泥潭,一要从大视野重新看待儒家道德思想,纳入【中国传统哲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焕发生机;二要为治国理正出谋划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8 09: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思想的历史还给人民,王伟光院长对通史的具体写法,提出四点要求,第二、三点分别是:
第二、按照社会史的历史分期来写。
第三、按照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思潮)来写。
思想,是研究人的哲学思想。因人而要研究人的社会存在;因人而要研究物质存在。人、天、物的道体论,始奏人的理论,存在音容天。音是人,容是物,天是社会。容有迹而音有形,逮音容成与音以节容。“按照社会史的历史分期来写”,首要研究始奏人,心性的文化形态,民族性格。历史的发生次序,理气的实践次序,方有存在者追究之理论(神理)的逻辑次序。首要研究始奏人心性形态,对历史发生的现象不能作表面文章。如所谓康乾盛世,统治方式是君师一体的独裁政治;森严的官场等级;文字狱的文化专*制暴烈;满、蒙、汉划分为三等的民族等级;尊卑定理的礼教杀人。如此暴烈专*制,若在先秦诸子争鸣时代,三军可夺帅不可夺志的正气凛然,可以允许其独裁吗?秦专*制暴政不是二世而亡吗?若在汉唐的有道伐无道时代,可以屈服其无道?必以有道应对吧!然而,宋朝前后恍如两个不同物种,人物之元,鬼神之绍的音容天。宋后的忠君报国,忠诚异化,专*制彻底压倒民本了。因果就是汉夷王朝陵替,落后民族文化的政治王朝,演变成君师一体的独裁政治。治世道德,乱世道佛,儒道佛思潮盛行,内修心性普世化。庶民阶层,各顾各的事,自扫门前雪,成散沙一盘。缺失了先秦时代正气凛然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正义感,缺失了汉唐时代有道伐无道的理性正义。各扫门前雪,民族劣根性滋生着流氓性、鬼诈性,满清时代的心性形态。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孔子言人心不古,老子言人心复古。明清之际的船山学,言人物之元,鬼神之绍的音容天,人心乱相,鬼诈流行,小人禽兽的影响,败坏社会风气,造成庶民的流俗禽兽,“庶民之祸所以烈于小人也”,直指的是小人禽兽败坏的流俗禽兽,就是民族劣根性。“汉唐无今日之道”,宋朝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性文化道。崇扬所谓康乾盛世,就是崇扬康乾的治理方式,崇扬民族劣根性,文化专*制主义沿流了。研究人的思想文化,就是研究心性的文化形态,研究心性哲学。
在《征文启事》贴中,我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只能在船山学昭明时代,方可实现。理由是:哲学的范畴内涵、范畴体系与义理体系,都因于诠释谬误而严重失真。因果是:五四运动后出现文化研究的错位现象。改造国民劣根性,不是思究宋后质变的心性形态,矛头指向宋后的专*制政治与儒道佛文化。反指向的是二千五百年前正气凛然的人文文化,承负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正义感的孔子学。主流思潮的始初阶段。挺儒与反儒之间的内讧,走入文化的坎坷灾难路。现代新儒学以宋明理学为主导,再续错位的文化研究,持续性文化研究的坎坷灾难路。错位的文化研究,割断了孔儒与船山学之间脉理传承关系,传统主流思潮的终始阶段。研究心性文化的思想史,历史分期有先秦、汉唐、宋元明清三期不同心性文化的思想史,混淆了,致原真儒学与帝制儒学良莠不分,优劣混淆。范畴及义理的逻辑错乱,焉能构建出中国话语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出主流的思想史。研究主流思想史,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文化研究走上坦顺路,必然要昭明船山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8 13: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思想的历史还给人民,王伟光院长对通史的具体写法,提出四点要求,第二、三点分别是:
第二、按照社会史的历史分期来写。
第三、按照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思潮)来写。
=================================
我的理解是:
1:要在5000年历史长河中,以社会史基础来写,儒学只是2000多年,而且很长时期还是【内用黄老外饰儒术】,要客观来写;
2:要按照学术体系构成来写,有些不构成主流,但是在系统内的完整性来讲,也要重点论述,如义的问题;

3:主流意识是相对的,儒家主流只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开始的。且已经不适应SHZY特色文化时期的要求了。

要综合写,系统观来写,要用纯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角度,不带学派、政治的色彩来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0 09: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人贵有自知之明,以我的学识条件,即不可能参予入其列,也不是领军人物。据人生经历路,社会现实的文化路,诸多疑团莫释,困惑不解,从传统文化中找答案,从学问中明朗心性。当初研究国学,就是带着对人生命运的困惑不解,有如魏晋时代,对无为人生之吉凶祸福命途的困惑不解,投身进入。研究儒家性命学,深刻于船山的神化性命学。豁然开朗,兴趣盎然,逐渐深入到今天。把思想史还给人民,就要研究人的心性学,不研究心性学,不存在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便没有历史;也没有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更没有自然科学史,成混沌世界。人类发展史,就是文化心性的文明史,也是纠正对心性文化的谬误与偏蔽,端正成文明的心性文化史。传统的心性文化史起点是:扭转动物源的质朴心性,倡扬文明的心性进化观。接续是解蔽而纠正文史与质野两极走向的心性模式,端正而建设文质彬彬合道体的心性文化史。我的贴,表述鲜明观点,必须要研究心性学,复兴传统的心性学。
二、上年中央党校的《征文启事》,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条件未具,为时尚早。现时撰写思想通史,我的见解一样。自五四运动以来,错位的文化研究路,中西文化会流加剧了错位的文化研究,致文化研究的灾难路与坎坷路持续。许多关键性的理论问题错综复杂,盖棺未定,如何写?我的感觉,只有在昭明船山学时代,一切水落石出,盖棺论定,写起来方顺理成章。
三、客观写?什么才是客观?不要说跨越五千年的历史时空,即使是二千数百年的孔老时代,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研究人的心性文化史,能回到二千数百年前,写客观的心性文化史?写客观的思想文化史?客观地写心性文化史和思想文化史,需要内蕴深厚的学问功底,非凡的思辨神智,如履薄冰,提防掉入客观的“谬误区”。所谓客观,必然是通史全程可以观照的客观,也是现实逻辑可以观照的客观,历史的发生次序、理气的实践次序、理论的逻辑次序所能启通,会通古今通义的客观。客观不是轻描淡写,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何以世事洞明通古今?人情练达抒人文?哲学本质的人文文化,有着永恒意义的无限性,何以将哲学无限性,应用到通史分期与全期,成有限性的客观化,不知领军人物可否有考虑?
四、什么是纯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角度?不带学派、政治的色彩来写?我极不喜欢用这类似是时尚,却属飘浮不定、苍白空洞的语言。明白地说,张先生能否把握传统心性文化的精蕴。依我见解:一是实学,务实精神,酬勤于诚者天道的元亨利贞,实函斯活,大中涵化,中庸致用的本体论,逮音容成的音容天。二是理性,理性务实,仁义礼智,诚之者人之信道,适全诚者天道之元亨利贞。诚信立本,天道体用与人道理欲矛盾理一合道体。“因乎物通于人合乎天”,理性务实。即使有学派、政治色彩又何妨?活生生、实实在在的现实性问题,也是文化问题,问题的焦点在于:能否务实与理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0 09: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我也有自知之明,就是可以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领军人物。魏晋玄学的基础是老子故乱其辞的盲人摸象和庄子不可知论诡辩基础的错解,性质可想而知。心学基础是佛学+儒学,在辩证唯物主义来看是唯心学说,先生想推广心学,要先过马列主义这一关。

二:我的感觉,只有在昭明船山学时代,一切水落石出,盖棺论定,写起来方顺理成章。
==========================================
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写,船山在儒学内部也很难成为阶段时期的主流吧?

三:客观写?什么才是客观?

就是以社会史为基础,以哲学史透视思想史。

四:什么是纯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角度?不带学派、政治的色彩来写?
就是思想史以哲学做脉络骨干,学派政治只是做辅助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0 11: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无屮 发表于 2015-12-20 09:27
一:我也有自知之明,就是可以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领军人物。魏晋玄学的基础是老子故乱其辞的盲人摸象和庄子 ...

共和国六十多年历史,都是MKS主义指导和应用的历史。张先生能否认定你认定的就是原真,该要认真思考是否原真问题了。传统文化的逻辑原真都弄不清,中西文化有着不同文化特点、背景、和历程,你能自夸你能把握这个原真?况且还有一个如何成为中国特点的问题,什么是中国特点?如果不是神明于哲学文化史的全过程,清晰于传统哲学的义理体系,与西方文化义理体系(包括MKS主义)会通。缺失义理会通,按图索骥?那你认识、领会的所谓MKS主义就不可能原真,以致谬误。古人逻辑义理有真伪,同样道理。况且马克思处在资本主义自由阶段,现在是全球性经济阶段,不需要与时俱进?我提出船山学昭明,是传统哲学第一个圆圈完成,以使从孔子到船山的义理体系成形,盖棺论定。以船山哲学为基础,建设现代的文化体系,始发而已。建设进程包括中西文化的义理会通,全球性经济时代更高理性的会通。现实观照,实践检验,一是实学,二是理性。理性务实,古今同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1 06: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船山学昭明日,恢复客观的孔子了。
孔子创建的儒学体系,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学派。在先秦诸子争鸣时代,又是普通的思想学派。在诸子争鸣的环境中成长,从孔学、孟学(包括《中庸》《大学》)、荀子学与《易传》的易学,理论的逻辑次序,汇流成孔儒理论的发展系统。即是主流学派,又是普通学派,这就是孔学的历史本然,源根民本物物道,归属人文的传统哲学文化。
进入独尊儒术时代,阳儒阴法,孔子上圣坛,被捧杀了。结果是:帝制儒学的异化。异化至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代帝制儒学受过,捧杀转为棍杀。挺儒与反儒,捧杀与棍杀双杀。
现代的新儒学思潮,以宋明理学为主导,视孔孟与宋明理学一脉相承为铁板一块,孔儒再度被捧杀。佛道儒思潮起,孔儒再度被棍杀。
捧杀与棍杀的两度循环,事不过三。昭明船山学,从孔儒到船山学的哲学圆圈盖棺论定,孔儒是哲学圆圈始初的肯定阶段。还原孔子本然的历史面目,恢复客观的孔子。孔子在天之灵,如释重负,可以仙游了。
孔儒遭受失原真、被异化的两度捧杀与棍杀的历史经历,MKS主义是否有同此遭遇,由MKS主义者研究吧!
船山学昭明,显然是哲学的范畴内涵、范畴体系、义理体系日趋明晰。可以建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顺理成章撰写通史了,包括心性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建立现代文化学。中西文化的义理体系全方位会通,包括与MKS主义义理体系的会通,文化研究进入坦顺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06: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先生的系统完成之后,可以纳入我的大系统之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06: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5-12-21 06:14
船山学昭明日,恢复客观的孔子了。
孔子创建的儒学体系,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学派。在先秦诸子争鸣时代,又是 ...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十分宝贵的部分:

家天下与公天下 据传,夏代以前,尧舜禅让,实行公天下;夏禹传子,开始了家天下。秦王朝建立后,秦王政视天下为己有,自名为“始皇帝”,希望后世传之无穷。以后历代帝王都实行家天下,视家天下为当然。但是,历史上也存在着公天下的思想。如《周书》记载:汤放桀而归于亳,三千诸侯大会,汤警告说:“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处之矣,夫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六韬》记载:太公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吕氏春秋》也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顾炎武等思想家都主张“公天下”,反对“家天下”。王夫之指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死生,公也”,又说:“天下非一姓之私”等。

民本与君本 民本论者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重视人民,爱护人民,国家才能太平,即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西周以后,这一思想在当时的典籍中,随处可见。如《尚书》记载:皋陶说,治理国家“在知人,在安民”,“安民则惠,黎民怀之”。《逸书》记载:“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国语》记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左传》记载:“国将兴,听于民”。孟轲将这一思想发展到一个高峰。在《孟子》书中充满了“保民而王”,“仁者无敌”,“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之类论说。西汉的贾谊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唐朝柳宗元提出官吏是“民之役,非以役民”的重民思想。清末唐甄也强调:“封疆,民固之;府库,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职,民养之。”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十分宝贵的部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1 07: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肯定民本,也就研究民所共由,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的物物道;有为于自然,人能弘道的物物道;知幽明不知有无,无极而太极的物物道。与先生一向见解不合,道见不同,何以合先生的大系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07: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5-12-21 07:28
肯定民本,也就研究民所共由,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的物物道;有为于自然,人能弘道的物物道;知幽明不知有无 ...

我的系统是道、德、仁、义、礼、法、兵,总称为道德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方法*论。儒学基本是“仁礼”结合,儒学发展只是在内涵上充实挖掘,但不出大框架。
所以先生如果有新见解可以选择性吸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1 09: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道德学说的系统与我理解的道德框架根本不同,我要建构心性哲学基础的道德学,与先生的道德学说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先生没有感觉?随缘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2 10: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钱理群老师有文章《1949年中国知识断裂知识结构是我的最大问题》,文章有三个观点,令我记忆犹新。一是凭兴趣做学问,凭良知做工作;二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三是文章主题。其实传统文化的知识断裂,不争之事实。知识结构普遍存在失原真、成偏蔽错谬的缺陷问题。自上而下普遍性。研究传统文化者,必须正视事实,正视知识结构缺陷的普遍性。执着非不好,常有提防惕惕心。存疑,思辨以决疑,务必自我提升,学思并进,以完善知识结构为目标。正如我为什么提出民本物物道,民本可以是口号式的虚饰化。正如仁心也因鬼诈心性,有假仁假义。务实处就是礼义的规范行为,本体实务性的规范行为,仁心之大用因乎礼为体。同样,民本实务就是物物道,正义利物,民本实务的物物道。民本有着方向性与目标性,物物道就是实事求是之实学,正义利物就是理性。民本思想,理性务实的物物道。借钱理群老师文章与张先生共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14: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者畅谈《中华思想通史》成功立项
1:张海鹏:

中国思想史上的义利之辨、心物之辨,道、仁、礼等核心概念,中国思想史上的大一统观、天下观、中央集权观等都需要进行梳理,给予新的解释,给新的时代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以义利之辨来说,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概念,是指要正确、恰当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既不是只要义不要利,也不是只要利不要义。以义统率利,则得正当之利;以正当之利充实义,则社会生活能正常进行,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相得益彰。按照这样的理解,我们现实生活中鼓吹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拿过来了,对于中国化的MKS主义来说,这未必是正确的。我认为,以义约束利,应该提出利益合理化、利润合理化,这样才能符合中国特色SHZY理论体系的要求。

2:王震中:思想是历史的精华
在写法上,伟光院长要求,要突出历史各阶段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态,从社会史出发,走向思想史,把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来写这部十六卷本的《中华思想通史》,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求的,而且也能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时间范围上,伟光院长要求从原始社会的思想写起,一直写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即一直写到中共十九大。在空间范围上,既然是中华思想通史,当然既要包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内的汉民族,也要包括其他众多少数民族。

3:王剑:坚持MKS主义理论为指导 献上《中华思想通史》鸿作


从内容上来说,这个项目把文史哲学科贯穿起来,以每个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为主线,以哲学思想为统领,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伦理为主要部分,既要考虑占统治地位、主流地位的思想,还要兼顾普通百姓共同性的社会思潮、文化倾向、情感诉求和价值取向,这样的内容在以往的学术界也是罕见的。

参加《中华思想通史》的研究有利于年轻学者的成长。尽管以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主线,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文学思想、宗教伦理等贯穿其中,但作为思想通史的各部分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这种关联如何有机地融成一个整体,既不能是每个研究者各说各的,也不能是各个部分内容的叠加,这对整个项目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时间跨度如此之长,从原始社会到当代,有的时期文献相当丰富,多到无法取舍,有的时期文献又少得很难支撑相关研究,这充分说明整个研究是一个具有相当难度的重大课题,每个作者应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认清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研究中去。

http://jds.cass.cn/Item/27044.aspx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